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

2024-07-14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精选6篇)

篇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材分析】 第二框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还会对学习第三单元“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及其重要作用。此外,还要知道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作用。在理解这一内容时,要与第三课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较,本目则是从文化传承的内容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传承文化中所具有的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

【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几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特点及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为了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2)多媒体演示法(3)自主探究法(4)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不知同学们近期在关注什么电视剧呢?老师对新播的《步步惊情》比较感兴趣,不仅是受它的前身《步步惊心》的影响,更是由于这样一个宣传片(播放视频)。

“既然你不能到我的世界找我,那我就去你的·····”不知道三百年前的“四爷”回到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简单的故事——《步步惊情新编》。

新课讲解

探究一:话说四爷穿越回现代顺利找到若曦,但“初来乍到”他感觉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首先在造型方面就必须得做改变。(ppt展示图片)若曦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看看她之前穿的是旗袍,而现在穿的是现代时装。(ppt展示图片)

教师:旗袍是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比一下新式的旗袍与清朝时候的旗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图片)。

学生谈论并做出回答

学生A:相同点有纽扣、图案中国风等等

学生B:不同点有领、剪裁更修身、无袖、开叉等等

教师总结: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新式旗袍虽然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动,但是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如现代旗袍,如果没有之前的旗袍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的,但它又不是对旧式旗袍的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社会文化思想不断变革的,也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发展。

思考判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不是一个先行后续的过程?

学生思考做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教师:旗袍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继承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应该这么做?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没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发展方面而已,我们应该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我们可以用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的女子穿上我们现代的旗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搞笑、奇怪、不可思议、不被世人所接受~~~~

教师: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会有些难接受我们现代的旗袍呢?

学生:当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

教师:好,正是由于封建礼教、旧文化的束缚,那再想象一下现代人穿旧式旗袍呢? 学生:热、不好看~~~~

教师:没错,同学们都答到了。那样做不仅身体不适应,心理也不舒服,因为那已经不符合耳麦现代精神的要求了。

总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如封建礼教),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如自由、平等)。

教师: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文化的传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呢?同学们看书本44页中间的部分,归纳一下文化传承的要求。

学生看书归纳做出回答

4.文化传承的要求

(1)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师:好的,至此我们通过若曦的造型变化,牵出了古今旗袍的对比,这小小的一件旗袍,既可遮体保暖,也体现着美丽时尚,同时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文化与礼仪。我们都知道中华辉煌灿烂,除了旗袍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而且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着的。这可就让从300年前穿越过来的“四爷”犯了难~~~

合作探究二:

由于“四爷”来到现代,中间断层了几百年,很多东西认识起来总是犯难,所以若曦想请大家帮“四爷”恶补一下,拟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即音乐、通讯、教育。请个小组展开讨论,一会派代表进行成果的展示。

教师:分发之前准备好的表格,播放音乐《梁祝》。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配合播放ppt,进行图片展示

(一)讨论拟结论

1.音乐:

(1)情感表达上:古代含蓄;现代直接(思想观念)

(2)乐器上:古代为中国传统乐器;现代中西结合,还产生了电子乐(生产力、科

技、思想)

(3)保存方式上:古代多以文本形式保存;现代借助磁带、CD、U盘、硬盘等进

行保存(生产力、科技)

(4)呈现方式:古代现场欣赏,现代可以听演唱会、专辑、广播、电视等等(生产

力、科技、思想)

(5)~~~~~~~

2.通讯:

(1)方式:古代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现代有电话、QQ、微博、微信等等。

(2)电话的发展历程为例:座机、BB机、大哥大、按键手机、智能机~~(生产力、科技)

3.教育:

(1)入学形式:古代需拜师;现代直接入学(九年义务教育)。(生产力)

(2)人数:古代最多十几人;现代人数很多,远程、网络教学人数更多。(生产力,科技)

(3)性别:古代女生不能上学;现代男女均可(思想运动)

(4)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现代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等。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激荡

4.教育方式的变革

(三)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篇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

①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②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能力目标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本课重点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本课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谈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思考] 你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请对观点一、二作简要评述。提示:(1)文化继承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

(3)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发展是继承的。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这就是。

2.文化在 发展,在 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 与 的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必要前提 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 新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 发展 批判地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

,也决定着。每当 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 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和,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思想运动往往,促进文化发展。社会制度的 变化

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制度

新的政治、经济力量 旧的政治、经济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 催生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的能动性活动,具有、、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 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 的不断变革,教育在 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传承文化

选择

传递

创造文化

传道、授业、解惑

浓缩的形式

既有的文化财富

教育方式

人类文化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意:(1)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序。(2)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人类文化既是人们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新生一代进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人类文化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同时,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文化,这一过程的完成,除了教育,别无他法。任何一种文化

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其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就日益突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愈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愈频繁,内容愈广泛,社会对教育选择文化的要求就愈高。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继承,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再次,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往来、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体内的人们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而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又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的外民族语言教育。通过教育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而最为有效。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这种心理优势对吸收和融合外民族文化是极为有利的。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和创造更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例1](2009·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解析] 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体现,选d。[答案] d

[例2](2009·江苏)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答案] b [例3](2008·江苏单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例4]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表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 a [例5] 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解析] 韩非子推出的“法治”,在当时的社会应是一种先进的理念,但实质却是维护君主利益;现在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其实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故②③应选。“法治”在不同时代实质不同,说明④也是符合题意的。①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 b [例6](2007·广东单科)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此题为一漫画题,题目的本质要求,往往在漫画的标题中,画面则是对标题这一本质的展示,可以对回答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取”和“翻拍”说明有可取之物,有“取”的价值。“不尽”说明其内容的丰富性,“翻拍”意指“翻版”缺乏创新、发展。“古典”说明是传统文化,从这些字里行间获得了这些信息、综合梳理,答案便渐趋明确了。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的两个方面评价,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1.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师道尊严”“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要正确对待这些教育思想,就必须()a.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b.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d.推行素质教育

2.社会制度的更替,是________推动的()a.经济和文化的矛盾运动 b.经济和政治的矛盾运动

d.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答案] d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________发展的重要因素()a.生产力

b.文化 [答案] b 4.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享用文化遗产。由此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a.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b.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答案] a 5.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些思想运动既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a.经济制度 b.社会形态

6.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每一次教育方式的变革,都让受教育者的人数更加广泛,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而教育方式的变革是直接由()a.文化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命引起的 b.科技革命引起的

d.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 [答案] a 7.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今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必须注意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①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70

ⅸ-10

山西省太原市福建省晋江市、永定县

971

ⅸ-11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

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潘高寿药业 广州陈李济制药厂

贵州省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972

ⅸ-12

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内蒙古自治区

973

ⅸ-13

(痧症疗法、六神经络

骨通药制作工艺)

974

ⅸ-14

瑶族医药(药浴疗法)

贵州省从江县

975

ⅸ-15

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

贵州省雷山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976

ⅸ-16

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977

ⅸ-17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篇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界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健康积极向上的, 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 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两者相互促进。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 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坚强的精神支柱。社会发展靠亿万高素质的人, 而亿万人的素质提高要靠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 是在人类所有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碰撞, 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华文化将会被同化、异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要继承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 而且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突出各地的特色。

(一) 继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源泉

1.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各国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先进文化就是世界上优秀文化的凝练与结晶, 有时候在表现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其核心和实质是相同的。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我。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创造的, 而是在世界三大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创新而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 努力实现发掘扬弃、批判继承,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对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发展为主线, 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要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能迷信洋八股, 洋教条;要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要强调民主, 为中国最大多数民众服务。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 也要关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都要硬。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战略位置, 内容丰富, 意义深远。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进一步强调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 对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此为基石和指导。

(二) 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动力

1.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与中国的各地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动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晋陕的窑洞文化、河北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湖北的长江文化等等。将一个又一个的特色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 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得到更好的实施。

2.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先进文化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地去推进, 群众有时显得很被动。因此, 要改变先进文化的传播方法, 变群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变形式单一为多样, 这样的先进文化才更接“地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人民大众才是促进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力量。当前, 我国许多农村进行先进文化宣传和建设时, 都积极利用了网络这一渠道, 它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群众 (尤其是青年人) 喜闻乐见, 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篇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案

摘 要:宜春的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对宜春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设计理念、植物配置和其它方面均有体现,在其规模和功能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宜春;禅宗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本文系2016年宜春市社科规划课题《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成果,编号为:YCSKL2016——005。]

近年来,宜春市一直着力打造“月亮之都”“禅宗圣地”“温泉之乡”的旅游总体形象,要努力发展成为一座声名远播的养生休闲城市。其中,“禅宗圣地”一说,缘由宜春的禅宗文化历史悠久:奠定南岳怀让一系地位、创建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瘗塔位于靖安县宝峰寺,始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门五宗中,临济、曹洞、沩仰三宗直接发源于宜春,云门、法眼二宗虽不直接源发于宜春,也与宜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入宋后,临济宗下又派生出杨岐、黄龙两宗,开创者均为宜春的禅林衲子。黄檗、洞山、仰山、九峰、百丈、宝峰等20多座禅宗着名道场集中于赣西的崇山峻岭之间,构成了宜春绵延五百里的禅宗祖庭长廊……丰富的禅宗文化,不仅构成了宜春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也渗透了宜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拟讨论的就是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一、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体现

景观设计是物质、精神与艺术的综合产物,而禅宗作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对园林景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

“禅”是梵语Dhyana的音译略语,意即“静虑”,这至少包含了禅宗文化中的两方面——“空”和“悟”。近代以前,无论是寺观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上文举例中提到的宜春园林主要是寺观园林, 如宝峰寺、栖隐禅寺、普利禅寺等),都地处偏远,曲径通幽,是人们寻求寂静冥思的理想场所,甚至连蝉鸣、鸟叫也是“林愈静”“山更幽”,体现了禅“空”的境界,而那些“山穷水复”与“豁然开朗”的设计,又体现了禅的“悟”;同时,园林设计与建造讲究“依山水之势”,宝峰禅寺位于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栖隐禅寺位于明月山集云峰下,普利禅寺总体呈对称布局,建筑物皆依山势一层层递级而立……都体现了禅宗文化的“道法自然”。后代园林景观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袁山公园依山而建,状元洲公园依水而行。市民们徜徉其中,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又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或称“梵我合一”。

(二)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植物的配置在园林景观设置中十分重要,品种和搭配都是需要用心考虑的地方,而宜春园林景观设计还考虑了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禅宗文化就对本地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品种的选择而言,不仅大量选用菩提树或与其叶形相似的椴树属植物,还有水生植物莲花等与禅文化有关的植物,如银杏、柏树、毛竹、樟树、丁香、玉兰、牡丹、山茶等,其中,如毛竹、樟树、山茶也是宜春特色植物,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落叶木莲(华木莲),曾被选为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其花的形状已成为宜春市的城标。

就植物的搭配而言,传统的寺观园林多以对称式、行列式居多,体现的是庄严肃穆之感,发展到现代之后,不仅以对称或不规则对称的方式来种植大树,也在下层注重了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并在其他游览部分营造闲适的景观植物,更多地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甚至是“生态环保”的理念了。

(三)其他具体体现

首先是园林景观的命名和布局。传统的如栖隐寺、明月妙音寺、报恩寺、慈化寺等,都带有浓郁的禅文化色彩。

其次如水景的设计和运用。“一水一天涯,一山一世界”,水景是禅境的物质表现,禅境则是水景创作的精神内涵。大的如秀江、明月山瀑布,本身已经成为宜春著名景观,小的如袁山公园、湿地公园、人民公园、樟树公园等,都依势修建了水景,还有单位和私家住所也修建人工水景的,与前面自然水景的大气、显性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是一种婉约、隐性之美,但也体现了禅的“心性本静”“以小见大”。

其余还有一些细节的体现。上文植物配置中提到的莲花,因其具有的禅意(诸佛所坐的台座多为莲花形)不仅大量运用于园林景观的水生植物的种植中,在其他景观装饰中也可以觅其踪迹,如袁山公园、状元洲公园、湿地公园等都建有桥,桥栏杆望柱柱头使用的是仰覆莲座;禅博园的禅心广场,底面装饰图案即为莲花,五叶坛整体建筑如佛祖如来座前的宝莲灯,意寓禅法传灯不灭。

二、禅宗文化在宜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

首先,能体现禅宗文化的宜春现代园林景观的规模增加了。按照《宜春市中心城总体规划(2008-2030)》要求,宜春将建设成为赣湘边际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中部著名宜居城市和中国锂电产业基地。对于“宜居”这一点,市民们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宜春公共娱乐和休闲设施非常多,比如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化成洲湿地公园、袁山公园、春台公园、宜阳新区人民公园等,如前文所说,在依山傍水、顺势而行、植物配置等各方面都有对宜春丰厚的禅宗文化底蕴的体现;而且,原本阳春白雪的寺观景观设计手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中,私家住宅也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内涵,禅文化也体现其中。近年来,宜春市还专门建立了以禅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如袁州区的“禅都文化博览园”和宜丰县城郊的“东方禅文化园”,使得“禅”这个本来神秘而高深的文化变得亲切而可及。

其次,园林景观的功能也有所变化:禅宗思想强调“空”和“隐”,所以早期所建造的寺观园林多地处偏远,以实现其“远离尘世,念经静修”的宗教功能。现代园林景观,仍以宜春的公园为例,不论是袁山公园、春台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近年来新建的人民公园、明月山公园、禅博园、花博园、樟树公园等,都位于市中心或居民区,它们或者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或者是市民娱乐、健身的好场所,都体现了为“入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对传统禅宗文化最突出且重要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禅博园的建立,可谓是宜春禅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它创建于宜春市宜阳新区,占地3200亩,按照“一条主线、两个定位、三个理念、四个区域、九度空间”的禅文化主题,挖掘“一花开五叶”的“禅都宜春”文化内涵而设计。五叶空门采用莲开五瓣之造型,寓指达摩祖师所传禅法和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大宗派。佛韵莲池象征着佛法的神圣与不灭。十二经幢寓意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禅心广场让人衍生出万宗归心、天空地空的意境。五叶坛一层展示中国禅宗史,二层展示宜春禅宗史,三层展示禅宗艺术。还有禅佛手、法器长廊、楹联碑廊、禅故事雕塑园、禅诗园、邀月潭、禅胜园、崇圣寺、梵呗音乐厅、禅茶阁、问禅道等,处处是禅,处处是景,不仅展示了宜春深厚的禅文化底蕴,也为宜春打造“禅宗圣地”和旅游、养生、休闲之都增添了砝码。

三、结语

禅宗文化对宜春园林景观的设计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在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运用和发展。如禅宗中“京禅”的富丽庄严、“理禅”的方圆默契、“农禅”的朴直简雅,都可以有机地植入园林设计中来,有利于丰富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拓展设计艺术空间,更好地为民生和旅游事业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植入“安静而止息杂虑”的禅宗文化元素,将沩仰(宗)之“谨严”、洞曹(宗)之“细密”、临济(宗)之“痛快”、云门(宗)之“高古”、法服(宗)之“简明”有机融入设计理念之中,借鉴幽隐于灵山秀水之间宫欢禅院的建筑布局,在不同的地域,灵巧运用凭山水的绎理,乐山水以寻幽,造山水以置胜,借山水以怡情,扩大绿色资源,打造绿色环境,让人们在其中骋怀挹趣,创业安居,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晨,周瑾.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9).

[2]徐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J].(自然科学版),2004,(06).

[3]尹安石,徐倩.中国山水园林景观中的禅宗思想及其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08,(06).

[4]王奉慧.浅析禅宗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05).

[5]谢天宇,杨柳青.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禅学源流探讨[J].绿色科技,2012,(04).

[6]王静,刘璐.浅淡彼得·沃克极简主义景观中的禅宗思想[D].四川大学,2013.

[7]云蕾,陈超.禅宗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04).

作者单位:

周鲁萌,宜春学院生命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教研室

曾利霞,宜春学院外语学院

篇5: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最终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被承袭,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所谓的扬弃,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那么传统文化是怎么在承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呢[过渡]让我们看一个例子:p43,思考:在我们身边,你如何运用实事求是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p44,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应怎样对待两者的关系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史上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越时空限制、无限共享)

3、思想运动的推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探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p47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明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6:政治关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liuxue86.com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以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周杰伦的经典歌曲:

青花瓷——瓷器 菊花台——菊 东风破 —琵琶

双节棍——中国武术 外婆,听妈妈的话——孝与亲情

兰亭序——中国书法 本草纲目——中医

他对自己音乐的评价---“我的音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元素,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要受到欧美国家的注意,其实中国文化是一个起点。我觉得自己要走不一样的路,不要走别人走过的。别人注意到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的音乐与众不同。”

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创造性地引用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①区别: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怎样处理: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

③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牛刀小试:

1.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

A.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要条件

D.文化具有继承性

【解析】 “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是照搬照抄、机械模仿;“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B项正确指出了选择后者的原因。A、D两项干肢不符。C观点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答案:B

2. 作为祭禹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学者举行了以“弘扬中华大禹文化、构建两岸交流平台”为主题的研讨会,共同探究历史,解读当代。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继承传统就必然能推陈出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①项错误;④项错在“必然”。故正确答案为C。

探究二:谈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和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你如何看待两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观点一:片面。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借鉴吸收,不能全抛弃。

观点二:片面。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因此,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自宋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只有皇帝能穿黄龙袍,普通庶民是不许使用龙的图案和穿黄色的衣服。

民国政府确定:男子礼服为中山装,女子礼服是旗袍。

建国初期,中国服饰受前苏联的影响最大。军队中的女干部穿着大翻领、偏襟、斜插口袋的列宁装,与短发配合;

改革开放之后,服饰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思考:封建王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不同社会制度下服饰的变更与发展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 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探究二:照相技术的发展促进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促进电视剧的发展

导演斯蒂文森说:“我没有到过中国,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而且都查了两遍。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哪怕一帧一帧地放都不会找出任何错误。”

根据材料分析说明科技进步,尤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承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探究三:

材料一:展示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的照片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辩论,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他们呼唤要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又说明了什么?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的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探究四:材料一:你知道吗?孔子有多少个弟子?

我国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现代班级教学模式起源于何时何地?

私塾与班级教学模式有何区别?

现代社会,人们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哪些途径接受教育?

材料二:展示图片:私塾、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

在你看来,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对文化传承有哪些影响?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牛刀小试:

3.人类文化是经过教育的不断选择、整理和积累的结果。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价值取向、文化本身的价值以及个体认识和掌握文化的能力等因素,对文化进行筛选和整理,并通过教育过程使文化得到保存和发展。当然,也有一些珍贵的文化要素由于与教育的价值不相符合而不能进入教育内容,进而得不到传递而导致绝迹。这表明( )

A.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影响作用

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C.教育的过程就是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

D.教育是传递文化唯一有效的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承中的教育。A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教育方式的变革问题;C错误,这否认了教育的能动性;D错误,传递文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是其中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而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答案:B

4.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 )

①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④教育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错,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④错,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

上一篇:驻村扶贫心得体会下一篇:守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