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2024-06-22

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精选11篇)

篇1: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从字面上讲,职称的意思是职务的名称。在职称改革前,职称这个词涵盖了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双重含义。一个人评上了职称,就意味着他即受聘了相应的职务,可以享受相应职务的待遇。因此,职称成了千军万马争相通过的独木桥,成了享受待遇的最硬的条件。人事部门为了控制职称的膨胀,不得不采取指标控制的办法,于是职称的数量指标也成了职称管理部门权力的象征之一和部分单位人事部门最关心、最难平衡的大问题。职改后,原来意义上的职称不存在了。通过考试获得的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及通过考评和评审得到的副高、正高级资格统称为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该层次职务所要求的水平与能力,是对其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认可与评价,是受聘担任相应职务的必备条件,但不与任何待遇挂钩。专业技术职务是指专业技术岗位。岗位数量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结构比例原则,结合本单位工作需要确定的。受聘担任某一岗位职务的人,即享受相应的待遇。换言之,职务与待遇相关,资格只是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志。职称改革后,资格的获得不再受指标控制,获得资格的人员会超过职务(岗位)数量,这样就可以使具备条件的人公平、合理、及时地获得社会认可(获得相应资格)。加之所获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这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人才价值的实现。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就是说你必须有国家人事部认可的技术职称证书才可以计算机类包括:初级助理工程师(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之类的)。中级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是你计算机类的在校学生想要获得技术职称,那你必须参加的就是: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和资格考试来获取技术职称~~我想你是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应该听说过这个证书。这个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所以具有职称能力~~你要想取得中级技术职称就要考取网络工程师或者软件设计师之类的,具体你们当地的考试你可以去你们当地的人事厅的职称改革办公室咨询一下~~你会得到满意的答复的希望你能取得中级职称~

篇2: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以下简称“职称外语考试”)报名正在进行。

报名时间为12月18日9时至201月6日17时。本次职称外语考试报名与往年有所不同,采用全国统一报名的形式。所有考生均需通过中国人事考试网(www.cpta.com.cn)或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服务平台(zg.cpta.com.cn/examfront)进行网上报名,不接受现场报名。

篇3: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专家委员会指导主席:黄洁夫王陇德黄志强郭应禄何继善

专家委员会主席:张阳德

15个专科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秘书长:龚连生

15个专科副秘书长:

15个专科专家委员会理事:

15个临床专科内镜分类如下:

(1)神经科内镜:脑室镜、颅底内镜、神经内镜;

(2)耳鼻喉科内镜:电子耳鼻喉镜、直管放大喉镜、动态(频闪)喉镜、硬性耳内镜、硬性鼻内镜或鼻窦镜、颅底内镜/支气管镜、食管镜;

(3)眼科内镜:泪道内镜、鼻内镜;

(4)口腔科内镜:涎腺内镜、根管显微内镜、颞下颌关节镜;

(5)呼吸科内镜:支气管镜、胸腔镜;

(6)小儿科内镜:(使用耳鼻喉科、呼吸科、消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内镜器械)

(7)心胸血管外科内镜:胸腔镜、纵隔镜、胸腔镜下吻合器、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胸腔镜下闭合器、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血管镜、经血管内镜介入设备装置;

(8)消化科内镜: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肛门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NOTES手术器材、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

(9)普通外科内镜:腹腔镜、胆道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肛门镜、血管镜、NOTES手术器材、乳管镜、腹腔镜下吻合器、腹腔镜下切割缝合器、腹腔镜下闭合器、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

(10)泌尿外科内镜:膀胱镜、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前列腺电切镜、腹腔镜、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

(11)妇科内镜:腹腔镜、宫腔镜、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

(12)骨关节科内镜:关节镜、椎间盘镜、经内镜下智能机械手手术设备;

(13)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NOTES):支气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直肠镜、阴道镜及内镜下应用的器材等;

(14)麻醉科内镜:支气管插管镜、视频插管镜、插管喉镜、硬膜外腔镜;

篇4: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近年来,我国在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地方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意见,建立了专门的申报渠道,明确了具体的操作办法,覆盖面逐步扩大,一大批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法规政策不健全、参评渠道不畅、申报信息不对称、评价标准与实践应用脱节,以及企业支持不够、职称效用偏低、员工参评动力不足等问题。据2010年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全国人才状况数据显示,全国已经获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是550.38万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仅有607.76万人,占10.09%(《2010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P70-71)。以贵州省为例,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GDP贡献率达到了46%,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资源职称的总数为93万人,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职称仅有14万人,仅占15.05%。可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工作相对滞后。

一、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基本政策演变

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政策随着非公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大体系下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任命中逐渐脱离出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评审与资格认定,这与国家经济政策和非公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具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非公经济发展受到抑制,人员稀少,专业职称问题尚未出现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还局限于初级阶段,对非公经济采取抑制发展的基本政策。先后经过“限制、利用”“三大改造”“取消个体经济”等措施,非公企业被改造弱化,逐渐走向衰绝,非公从业人员较少,更谈不上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问题。以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人数为例,由1965年的102万人,到1978年底只剩下14万人。

(二)非公经济恢复发展,从业人员增多,专业职称问题开始出现

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全国各地掀起经济发展的热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大量农民、无业者、回城人员参与其中,有些国有企业职工、研究院所技术人员下海尝试创业。民营企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对职称有了需求,专业技术职称问题开始出现。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1990年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人职发[1990]4号)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中发[1986]3号、国发[1986]27号文件和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开展经常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1991年国家又发布了《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具体问题的说明(人职发[1991]11号),就如何贯彻执行《暂行规定》做出15个方面说明。

(三)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从业人员激增,专业技术职称相关规定先后出台

党的十六大之后,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出台,进一步为非公经济创造了大踏步发展的机会。针对非公企业专业人才技术评聘问题,国家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新规定。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7]73号)规定,改革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分类管理、有序实施、严格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发展。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提出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化程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四)非公经济繁荣发展,从业人员数量大,专业技术职称问题出现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经济的崛起,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繁荣期,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急速壮大。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职称政策优势,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是职称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非公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通道,加强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办发字[2015]15号)提出,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试点探索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发[2015]46号)规定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

二、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基本做法

国家有关部门、各地区依照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有关要求,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办法,提升了评定的专业化、规范化,相关规定和基本做法主要有:

nlc202309091108

(一)健全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法规制度

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职称评聘政策时间较早,在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一些规定越来越不合理、不适用,许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地区和行业先后专门出台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政策法规,使非公人才职称评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天津市出台了《关于个体、私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有关规定的通知》、温州出台了《关于延伸职称外延、开展地方特色职称评审的意见》、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做好我省民营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甘肃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在行业领域,《税务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规定的出台,使非公职称评定有了制度保障。

(二)发挥工商联、商协会在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中的作用

工商联、商协会对参与职称评审工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能够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做好职称评定工作。国家政策和各地区对商协会参加职称评审做了相关规定,一些地方已经将部分职称审批直接下放到商协会。重庆市职改办下发了《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开展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以文件形式明确将市工程师协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纳入全市职评系列;广东省向科研创新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规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可自行定制不低于广东省通用标准的职称评价标准,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武汉市将新闻专业中级职称交给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评定。

(三)完善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方式和手段

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方式行政化色彩过浓,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广泛运用,但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实效性不强,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別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各领域和地区先后出台办法,从职称考试科目、参评资料、论文要求等方面做出改革,同时更加注重体现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出台《关于调整我省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评聘高级职称(含副高级、正高级),不再要求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河南省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员参评职称,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对论文(论著)适当放宽,坚持以业绩成果条件为主,把重业绩、重能力、重创新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四)放宽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地域限制

目前在非公领域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中,往往受档案、户籍、工作单位等限制,无法就近进行资格评审。很多地方放开地域限制,通过工作时间、单位开工作证明等方式,实现非公企业职工就近参评。天津市公布《关于开展2010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规定,外省市在职人员来天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一年以上,符合申报条件的即可在天津申报职称,享受与当地人员同等待遇,同时,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享受同一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可按属地化原则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评审标准,一视同仁,不受户籍、档案、身份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进一步拓宽了审评渠道。

(五)明确细化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

非公领域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早期规定较为宽泛,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一些新兴专业技术的出现,有些规定已经不符合实践需要。各地区出台办法、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参评的资格条件和评审的具体流程,增加可操作性和明确性。贵州省人社厅下发文件,从工作任务、组织机构、工作进度、工作保障、申报渠道、材料规范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职称评审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

(未完待续)

篇5: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级)统一考试的说明

2012-05-10

根据《辽宁省授予成人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辽学位[2004]2号)、《关于对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学位申请等相关问题的批复》(辽学位办[2007]5号)及《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本补充说明,本说明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一、学院为学生能顺利拿到学位,增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A级)统一考试合格证书作为申请学位的外语条件。此考试由国家人事部组织实施,考试报名时间一般在11、12月开始,考试时间一般在4月,成绩一般在6、7月发布,具体考试、报名、成绩发布及合格证书领取事宜请以当地人事考试中心通知为准。学习中心应配合并积极为学生做好此考试报考等相关工作。

二、申请学位的英语条件

1.学生取得各省英语学位考试合格证书

辽宁省内学习中心学生应于在学期间参加学位英语课程考试,毕业后不能参加考试;其它省份学习中心学生能否毕业后参加学位英语考试,按各省学位办的要求执行。

2.学生取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合格证书

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公共英语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学生通过全国英语三级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笔试、口试均合格)。

3.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取得400分以上,满足申请学位的外语条件。

4.学生通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A级)统一考试

学生参加由国家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A级统一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此考试按当地人事考试中心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通过上述各种英语考试之日起至申请学士学位之日不得超过五年。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部

篇6: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作的通知

鄂人社考[2012]30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3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448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关于做好2013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人考中心函[2012]84号)文件精神,现将我省2013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以下简称职称外语考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和考试范围及对象

拟申报评审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或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拟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除符合鄂职改办[2007]44号文件规定的免试条件或放宽条件人员外),均须参加相应等级的职称外语统一考试。

二、考试语种及专业

职称外语统一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每个语种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英语各级别分设为综合、理工、卫生3个专业,其它语种不分专业。

A、B、C三个级别适用范围分别为:

A级:适用于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中申报高级职称,或其它系列中申报正高级职称,或申报高级商务师的人员。

B级:适用于高级未分正副的系列(工程系列除外)中申报高级职称,或其他系列中申报副高级职称,或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中申报中级职称的人员,或卫生、工程系列中在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工作申报高级职称的人员。

C级:适用于卫生、工程系列中在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工作的人员申报中级职称,或其它系列申报中级职称的人员。

三、报名办法及程序

职称外语统一考试实行网上报名(网址:.cn)。

职称外语考试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好网上报名、信息审核及缴费工作。各考区要加强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按要求培训监考人员,确保考试安全顺利实施。

附件1:考试名称、级别、专业及科目代码

篇7: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时间 工作安排

2011年12月13日9:00—25日17:00 网上注册登记

报名注册后至12月27日17:00 网上缴费

2012年1月下旬 联系考点、安排考场

2012年3月2月20日前 报送试卷预订单

2012年4月1日9:00—6日17:00 网上打印准考证

2012年3月29日 各地到省人事考试

中心领取试卷

考试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

2012年4月5日前 接收考后规则模板

2012年4月30日前 报送考试成绩信息

2012年5月31日前 公布考试成绩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

篇8: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1 现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及其弊端

卫生技术人员又称医务人员或护士, 是指卫生事业机构单位在支付全部工资的职工中, 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具体包括西医师、中药师、中医师、西药师、检验师、其他技师等和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目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资格的取得须经专家评审委员进行专业评审, 并且对其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现行职称评审的标准主要依据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1986年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 (职改字[1986]第20号) , 以及各省各市制定相关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办法。1986年的条例比较抽象而且概括, 其评审标准和职称条件都只是一些基础的文字描述。比如条例在总则中提出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热爱祖国, 遵守宪法和法津,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一些基本的套路性质的语言进行概括。又比如条例中规定, 主治医师职称的取得须具备以下条件: (1) 首先必须熟悉和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 深刻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 并且能在工作中活学活用; (2) 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的临床或者专业技术的工作经验, 并且能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技术操作, 从而有效处理复杂的专业问题; (3) 在临床等技术工作中要取得较好成绩, 或者具有相关水平的科学论文及科研成果; (4) 要求必须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且要求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在四年以上;研究生学业结业或者取得了第二学士学位, 并且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在3年左右;若取得硕士学位, 要求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在2年左右。诸如此类的标准除了能很好的实现学历要求以及经验标准外, 很难说能很好的进行过滤和筛选, 或是评价评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描述性的文字过多, 而量化数字太少。医学专业中其大多数实践标准要求高, 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而现实中是, 很多医学人员为了评职称好待遇, 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科研研究, 产出各种各样脱离实际的论文, 造成了时间和经费的巨大浪费, 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利用人情人际关系达到晋升目的的不良风气。在其位不谋其职, 医学人员的潜力得不到很好的挖掘, 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和提升, 更加无法形成整体优化和合理配置的人才系统。由此可以说明,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 也无法从本质上体现出职称制度的激励和公正本质。

2 量化考核突出了评优评先的公正与民主管理的优势

量化考核的方式, 相对于现行的评审方式在职称评定的暗箱操作和模糊界定上的处理方式来说, 有很大的公正性和民主性。它以数据的形式, 用数学的统计方法直观而且透明的反映了一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方面的业务水平情况, 客观体现出其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真实的业务水平, 从而能很好的调动和激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主动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照量化标准和结果, 从而反思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改进的良好方式, 突出表现为通过评审的启发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 量化管理促进了卫生系统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采用量化管理凸显出民主的理念, 能够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促进技术人员导向专业化发展。量化考核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契合, 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不因领导意见等主观因素而变化, 根据数字和数据等客观性的评价对象进行考核, 能科学有效地提高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同时将激励机制引入, 而不只是一种只对人的过去式进行评价的标准, 而是着落在尽大可能挖掘人的潜力的基础之上。对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相关体制并未完善甚至缺失的情况下, 推行量化考核, 实乃明智之举。

3 深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改革的对策

首先, 作为管理者和领导必须透过表象正确认识和理解量化考核, 知其本质而非表象。量化考核不是为了区分等级, 或是为了给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排名次的排列组合。它的目的是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 用于激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激情, 并且为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而不断完善。不能只看考核结果数字的表面或者大小, 而要看数字背后的所隐含的业务水平或是科学态度。

其次, 要进行有效评价, 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标准。要根据各地区各单位各岗位的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的量化内容和范围, 同时也要保证具体明确清晰, 对每一个考核项目和考核范围进行分类和细化。对于关键而且重要的考核内容和项目更要认真调查研究, 多次反复研究。

第三, 量化考核不能单一, 而是要与其他评价标准相结合进行整体考核。量化标准是一个比较客观性的标准, 有利也有弊, 为了弥补客观上的不足, 因此应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求工作或文化水平的评价与实践性发展评价相结合, 也要求专业成绩评价与技术成长记录相结合;要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 两手抓两手硬, 同时也要与单位或者办公室以及专业水平考核相结合,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再次, 通过思考,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量化考核。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行使管理职能,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统一切确定的评价办法, 出台一致实施的政策, 审核并且授权有相关资格的中介组织开展评审工作, 也要对评审程序和活动进行监督。应该走出终身制的误区, 走出福利待遇与资格挂钩的困惑。而要转移到将职称与能力相结合的轨道上, 让职称得到真正客观的反映, 从而公正评价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此外, 职称评审要实行个人自主申报, 用人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并对单位内部岗位的调整进行分析和设置, 制定聘用和选任等人事政策, 制定含有竞争激励机制的用人制度。

最后,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一种考验道德的职业, 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其文化水平、人格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较高, 更应该加强人文民主管理。因此, 管理者在进行量化考核的同时, 对于考核对象多遇到的特殊情况或者进入的困境, 亦或是所犯的错误, 不能只是抱怨或者批评, 而应该要换位思考和体谅, 要给予员工关爱和必要的帮助。这样, 在量化考核中, 员工能够感受到来自领导和单位的人文关怀, 形成良性循环, 也是和谐局面形成的必要因素。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评审方式进行量化考核, 逐步改变从现行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转变到全方位考核评审对象的业绩、业务水平、贡献上来, 是我们新时期医疗卫生单位职称评定新机制的一种努力, 是可以推广和运用的。在坚持本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则并且落实相关评审政策的同时, 必须对一些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细小的、具体的问题和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和具体的调整、补充和修正, 从而不断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量化考核的体系。

摘要:将数学统计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考核过程中, 探索出一种量化考核标准, 通过数字和数据能真实客观反映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也逐步提高了评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该制度标准使由重学历、重资历、重科研成果而向重能力、重业绩、重技术水平方向发展, 能有效调动和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并能提高推荐程序和工作的社会透明度和满意度, 是新时期的医疗卫生单位职称管理办法的一种努力和推广。

关键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量化,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 (职改字[1986]第20号) .

[2]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3]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 (人发[2000]114号) .

[4]蒋家琛, 莫顺仙, 庄利梅.业绩量化考核在职称评聘分开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

篇9:全国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三、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层面

1.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地方政府总体上对做好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国家职称政策和措施的宣传普及、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没有建立起流畅的工作机制。工作中“重物不重人”,关注招商引资,关注企业发展,但缺乏对非公人才的引导与激励,没有充分发挥好职称评聘在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有些地方人社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仍然沿用老办法,总体上更方便体制内人员参评,对做好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服务水平不高、便捷性差,给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带来较大困扰。

2.非公企业态度不积极,工作不到位。除从事医疗、教育、建筑等部分行业的企业外,大多数非公企业对员工的职称评聘问题既不重视,又没有积极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普遍对国家职称政策不够了解,企业内部大多没有建立起鼓励或服务员工评定职称的工作机制,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聘用制度,也没有与福利待遇建立起有效联系,极大地降低了员工参评职称的积极性。有的企业没有职称评审的意识,根本不知道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评职称;有的企业有意愿,但没有能力和精力帮助员工评职称,或受职称序列所限,员工没有职称可评;还有的企业基于员工忠诚度、岗位设置、工资成本控制等因素考虑,对员工的职称评定持消极态度。

3.非公领域人员普遍对职称了解不够,参与意愿不强。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上对国家职称政策和职称作用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对职称评定不了解、不积极,有的还持负面看法,他们更看重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以及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认定,更关心企业老板的认可和薪酬待遇的提升。即便对职称问题有所了解,也因为评审难、评审繁等问题而放弃。调查显示,认为职称评价含金量不高,缺乏等效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受访者占40.2%。但是,有过体制内工作经验、具有高学历或者取得一定成绩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科研类人才普遍对职称评审非常重视,说明职称评定对他们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另外,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即使评上职称,在政府人才工程和人才待遇等方面也难以得到与公有制单位人员同等的待遇,也是降低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参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商协会等社会组织认识不统一,能力水平差异大。当前,很多商协会对参与职称评审工作比较积极,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支持,作用无法发挥。但也有很多商协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职称评审工作可以发挥的作用,没有相应的思想准备,缺乏相关的人才储备和业务能力。

(二)法律和制度层面

1.制度更新慢不适应非公领域人才发展需要。当前适用的仍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和出台的政策,30多年来,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定已经不合理,许多新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需要对整个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调整。政策缺乏顶层设计,职称评聘方面仍存在许多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行政管理监督机制未理顺,职称评聘过程中一些明显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尽管不少地区、不少行业出台了一些非公领域职称评价的政策文件,但是政策设计“碎片化”现象明显。

2.职称序列、评审标准和条件设置不合理,不利于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职称序列设置上,缺乏动态调整,与当前职业状况不匹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很多新职业、新工种没有对应的职称系列,参评者难以归类。在评审的标准和条件设置上,普遍存在对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与实际需要严重背离,导致有水平的评不上,评上的没水平;评审中偏重学历、论文论著、科研课题等方面的要求,不注重考察专业实践积累、工作实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显示,有59.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职称评价偏重论文、学历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另外也有27.6%的受访者反映,职称评价标准缺乏分类分层,尤其是基层和应用实践型专业技术人员特点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

3.职称评定与职业资格没有打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技术资格与职业资格等级比照认定的有关规定,但仍缺乏进一步跟进的配套措施和细化的实施方案或细则,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差异较大,作用发挥有限,社会认知度不高。现实中,对职业资格和职称的认识较为混乱,很多非公领域工作人员只知道有职业资格,不知道有职称评审,对两者不同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了解。政府有关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仍然只认可技术资格不认可专业资格,两个体系并没有实现有效贯通。

4.行业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有制度中没有考虑到行业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设置职称序列、制定行业评价标准、推荐评委人选以及评审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作用,单靠政府部门的有限力量,难以确保足够的精力和专业能力来做好整个职称评定工作。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未来商协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调研发现,当前商协会对承接政府职称转移的积极性非常高,有部分商协会已经表示出对做好行业内职称评定工作的热情和能力。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商协会转移部分服务职能,加强与商协会的沟通交流、意见征询,都有助于将职称工作做得更好。

(三)制度执行方面

1.评审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当前职称评审工作中缺乏统一的工作管理体系,人社、工商联、科技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工作职责,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分工合理、协调配合、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无所适从。如,1993年原人事部和中央统战部下发通知,规定非公有制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定工作,可由工商联牵头管理,并纳入当地人事(职改)部门统一组织,但以往基层工商联组织建设力度较弱,工作能力不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出台了许多地方规定,一般由人社、工商联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效果并不理想。

篇10: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本站推荐)

发布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2-09-05 浏览量:172

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如下:(助理、中级、高级)

1、建工类:工民建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建设设计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测量工程师、地质勘测工程师、建筑预算工程师、建筑管理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土木工程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公路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土建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筑监理工程师、路桥工程师

2、机械、自动化类 :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电设备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铸造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采矿工程师、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3、装饰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建筑装饰工程师

4、、暖通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暖通空调工程师、化工工程师

5、建筑电气:电气工程师、电气设备工程师

6水暖、化工类: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师、消防水电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师、计算机、电子、通信:计算机工程师、电子仪表工程师、通信工程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师、电子技术工程师、光电子技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

篇11:全国理科专业分类及大学排名

1.数学: 1 北京大学 2 复旦大学 3 南开大学 4 浙江大学 5 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7 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西安交通大学 2.物理: 1 南京大学 2 中国科技大学 3 北京大学 4 清华大学 5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7 中山大学 8 南开大学 9 上海交通大学 10 武汉大学 3.化学: 1 北京大学 2 南开大学 3 南京大学 4 复旦大学 5 中国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7 武汉大学 8 浙江大学 9 中山大学 10 厦门大学 4.生物学: 1 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复旦大学 4 中山大学 5 武汉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7 浙江大学 8 清华协和医学院 9南京大学 10 厦门大学 5.地理学:1 北京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4 南京大学 5 兰州大学

武汉大学 7 南京师范大学 8 河南大学 9 东北师范大学 10 陕西师范大学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清华大学 2 国防科技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北京大学 7 上海交通大学 8 南京大学 9 东北大学

10华中科技大学

7.地质学:1 中国地质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4 西北大学 5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7 成都理工大学 8 中国石油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浙江大学 8.海洋科学:1 中国海洋大学 2 厦门大学 3 同济大学 4 南京大学 5中国地质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7 河海大学 8 天津科技大学 9 青岛科技大学10 浙江海洋大学 9.大气科学:1 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 5 解放军理工大学 6 中国海洋大学

10.心理学:1 北京师范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浙江大学 4 华南师范大学 5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7 首都师范大学 8 中南大学 9 东北师范大学 10 陕西师范大学 11.建筑学:1 清华大学 2 同济大学 3 天津大学 4 东南大学 5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 浙江大学 10 南京大学 12.力学: 1 清华大学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中国科技大学

5北京大学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西北工业大学 8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0西安交通大学

13.天文学:1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国科技大学 4清华大学 5北京师范大学 6华中师范大学 7 广州大学 8 天津师范大学 9 云南师范大学

14.光学工程:1 浙江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天津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5 北京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7 北京交通大学 8 长春理工大学 9南京理工大学 10 四川大学 15.应用经济学:1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央财经大学 4 上海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6东北财经大学 7南开大学 8 武汉大学 9 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

16.理论经济学:1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开大学 4 复旦大学 5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7 中山大学 8 厦门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上海财经大学 17.地球物理学:1 中国科技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5 同济大学 6 吉林大学

18.系统科学:1 北京交通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6 重庆师范大学 7 上海理工大学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 上海大学 19.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3 北京大学 4 武汉大学 5 吉林大学

清华大学 7 华东政法大学 8 厦门大学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上海交通大学 20教育学:

1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南京师范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

5东北师范大学 6北京大学 7浙江大学 8厦门大学 9 华南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1.机械工程:1 上海交通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3西安交通大学 4 清华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重庆大学 10大连理工大学

22.电子科学与技术:1清华大学 2电子科技大学 3北京邮电大学 4北京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6东南大学 7西安交通大学 8 复旦大学 9 华中科技大学

23.信息与通信工程:1 清华大学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北京邮电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5北京理工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电子科技大学 8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 东南大学

24.船舶与海洋工程:1上海交通大学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3天津大学 4海军工程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西北工业大学 7武汉理工大学 8江苏科技大学 9集美大学 25.电气工程:1清华大学 2西安交通大学 3华中科技大学 4浙江大学 5重庆大学

6天津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上海交通大学 9华北电力大学 10东南大学 26仪器科学与技术:1天津大学 2清华大学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重庆大学 6浙江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8东南大学 9中北大学 10北京理工大学 27.材料科学与工程:1清华大学 2北京科技大学 3中南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西北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 7东北大学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西安交通大学 2清华大学 3浙江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天津大学 6 华中科技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中国科技大学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华东理工大学

29.环境科学与工程:1 清华大学 2 浙江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北京大学 5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7 河海大学 8南开大学 9天津大学 10 厦门大学 30.食品科学与工程:1 江南大学 2中国农业大学 3华南理工大学 4浙江大学

5南京农业大学 6中国海洋大学 7华中农业大学 8天津科技大学

9东北农业大学 10 合肥工业大学

31.管理科学与工程:1 西安交通大学 2清华大学 3大连理工大学 4国防科技大学

5浙江大学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8天津大学

9哈尔滨工业大学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临床医学:1 上海交通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复旦大学 4 中山大学 5 四川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7浙江大学 8中国医科大学 9中南大学 10山东大学 33.基础医学:1复旦大学 2 中南大学 3北京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清华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 四川大学 8 浙江大学 9 南京医科大学10 山东大学 34.农业工程:1 中国农业大学 2吉林大学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南农业大学 6东北农业大学 7江苏大学 8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海大学 10 四川大学

35.控制科学与工程:1 清华大学 2东北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浙江大学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西安交通大 9西北工业大学 10 北京理工大学

36.化学工程与工艺:1 天津大学 2华东理工大学 3清华大学 4大连理工大学

5北京化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南京工业大学 8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37.土木工程: 1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浙江大学 5 东南大学 6 大连理工大学 7 天津大学 8 湖南大学 9 中南大学 10 重庆大学

38.测绘科学与技术: 1 武汉大学 2 中国矿业大学 3 同济大学 4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6 中南大学 7 河海大学 8 山东科技大学 9西南大学长安大学

39.水利工程: 1 河海大学 2清华大学 3 天津大学 4武汉大学 5 大连理工大学 6 西安理工大学 7 四川大学 8 浙江大学 9郑州大学 10 中国地质大学

4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1中国石油大学 2 西南石油大学 3 大庆石油大学

4中国地质大学 5长江大学

41.纺织科学与工程:1 东华大学 2苏州大学 3江南大学 4浙江理工大学 5四川大学

6西安工程大学

42.轻工技术与工程:1江南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 3华东理工大学 4 四川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6南京工业大学 7北京化工大学 8陕西科技大学

9山东轻工学院 10 南京林业大学

43..交通运输工程:1西南交通大学.2东南大学 3北京交通大学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同济大学 6大连海事大学 7 中南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吉林大学

44.航空宇航科学技术: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西北工业大学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国防科技大学 6北京理工大学 7浙江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9 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10厦门大学

45.兵器科学与技术:1 北京理工大学 2 南京理工大学 3西北工业大学 4中北大学

5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6 解放军第二炮兵学院 7国防科技大学 46.冶金工程:1 北京科技大学 2 中南大学 3 东北大学 4 上海大学 5重庆大学

6武汉科技大学 7 北京理工大学 8 内蒙古科技大学 9 四川大学 47.外语:1 北京大学 2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南京大学 5清华大学

6黑龙江大学 7延边大学 8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4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中国地质大学 2中国石油大学 3西北大学 4中国矿业大学

5吉林大学 6浙江大学 7 长安大学 8 南京大学 9中南大学 10 同济大学

49.矿业工程:1 中国矿业大学 2中南大学 3北京科技大学 4东北大学 5中国科技大学

6重庆大学 7 太原理工大学 8 青岛理工大学 9中北大学 10 北京交通大学 50.核科学与技术:1 清华大学 2 中国科技大学 3北京大学 4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7 四川大学 8 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2.1林业工程: 1东北林业大学 2 南京林业大学 3 北京林业大学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6 内蒙古大学 7天津科技大学 8 吉首大学 53.生物医学工程:1 东南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3 四川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7 清华大学 8 复旦大学 9 重庆大学 10 天津大学 54.作物学: 1 中国农业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3 华中农业大学 4 四川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6 山西农业大学 7 湖南农业大学 8 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 华南农业大学

55.园艺学: 1 浙江大学 2 华中农业大学 3中国农业大学 4 南京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东北农业大学 8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10 湖南农业大学

56.农业资源与利用:1 中国农业大学 2 浙江大学 3 南京农业大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华中农业大学 6南京林业大学 7 华南农业大学8山西农业大学9云南农业大学 10东北农业大学

57.口腔医学:1 四川大学 2 北京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武汉大学 5 浙江大学

6中国医科大学 7同济大学 8南京医科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郑州大学 58.中医学:1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3 成都中医药大学 4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6 同济大学 7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陕西中医学院 59.药学: 1中国药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沈阳药科大学 4 复旦大学 5浙江大学

上一篇:2022年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考试题下一篇:高三学期总结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