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2024-07-13

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精选8篇)

篇1: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类型及发展近况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样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其主要类型按固定相的聚集状态包括液液色谱法(LLC)和液固色谱法(LSC)两大类。按分离机制则包括分配色谱法(partitionchromatography)、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ehtomatography)、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和空间排阻色谱法(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四类基本类型色谱法;最常见的是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及由其衍变和发展的离子抑制色谱法(ion suppression chromatography;ISC)和离子对色谱法(paired ion chromatography;PIC或ion pair chromatography;IPC)[1]。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结合计算机各种软件的开发,使之HPLC与各种检测仪器联用,更加拓宽了HPLC的应用范围,如HPLC—MS联用技术是以高效液相色谱为分离手段,以质谱为鉴定工具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高度的专属性,对多数药物的检测灵敏度超过其他分析方法,使定量测试速度显著加快,可以对混合物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分析,可望成为中药研究中最具有潜力的分离检测手段。目前常用的HPLC—MS联用仪具有两大分类系统,一种是从质谱的离子源角度来划分,包括电喷雾离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APC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等;另一种是从质谱的质量分析器角度来划分,包括四级杆质谱仪(quadrupole—MS,Q-MS),离子阱质谱仪(ionMtrap—MS,IT-MS),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 of flight—MS,TOF—S),傅立叶变换质谱仪(fou.rier transform—MS,FT.MS)E2,3]。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优点非常显著,液相色谱大大拓宽了分离范围,生物大分子也能分离,而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即使在Lc难分离的情况下,只要通过MS 和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中性碎片扫描,则可发现并突出混合物中的Et标化合物,显著提高信噪比。这种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是液相色谱领域的新热点之一,它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和快速的色谱系统。UPLC是指一种采用小颗粒填料色谱柱(粒径小于2 wm)和超高压系统(压力大于10 kPa)的新型液相色谱技术,能显著改善色谱峰的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同时大大缩短分析周期,因此特别适用于微量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高通量研究[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中的应用

2.1应用于医疗机构制剂原料药的的质量控制

2003年,我院制引进一台woter100型高效液相色谱议,自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就全面介入到我院医疗机构制剂生产全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制剂原料药质量控制方面,我院经注册医疗机构制剂19种,其中中药制剂11种,我院对其中的:胆胃胶囊处方中的黄连(小檗碱≥5.0%)、肺宁合剂处方中的炙麻黄(盐酸麻黄

碱≥0.80%)、乳舒康胶囊处方中的淫羊藿(淫羊藿苷≥0.4%)、乳欣安胶囊处方中的淫羊藿(淫羊藿苷≥0.4%)、消瘤胶囊处方中的白芍(芍药苷≥1.2%)、胃萎宁胶囊中的高良姜(高良姜素≥0.70%)等中药原料药按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对应项[3]含量测定法进行了有效成份的含量检测,所有这些措施确保了我院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原料药质量可靠。

2.2应用于医疗机构制剂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制剂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的重要一环,我院经注册的19种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含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项的有6种,这些制剂在配制过程中,制剂室都要按质量标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目标成份进行含量检测,此措施的采用有力的保障了制剂成品的品质。

2.3应用于医疗机构制剂成品的质量控制

我院19种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标准中,有6种包含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项,分别是:胆胃胶囊中“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0.1%”、克澳颗粒中“每包黄芩苷含量(C21H18O11)不得低于80mg”、皮炎灵搽剂中“每ml含氢化可的松(C21H30O5)应为0.45mg~0.55mg”、乳舒康胶囊中“每粒含淫羊藿以淫羊藿苷(C33H40O15)计,不得少于0.4mg”、乳欣安胶囊中“每粒含淫羊藿以淫羊藿苷(C33H40O15)计,不得少于2.0mg”和消瘤胶囊中“每粒胶囊含芍药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0.2mg”。

2.4应用于新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制

我院是一所集科研、教学与临床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我院制剂更是除了承担医疗机构制剂生产任务外,还承担了新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制任务。在加味野马追胶囊(批件号:JSZ2012L001)研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质量标准研

究、生产工艺研究、制剂稳定性考察等方面起了很大效能,极大地推动了我院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

3.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中的应用展望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中的应用还仅仅是个开始,据陈仁兴

[4]论述高效液相液相色谱法除了上述功能外,在中药杂质检查、中药药动学上尚大有用武之地。另王永禄的《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5]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中的应用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4.结论

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项色谱技术在我院医疗机构的研发、生产环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研发、生产环节也渐渐越来越离不开这一行之有效色谱技术,但我们也看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广泛效能还有待我们在生产实际不断发掘。业精于勤荒于嬉,提升医疗机构制剂品质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病患是我们每一个药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效液相色谱法一定能在我院医疗机构制剂全部环节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李发美.分析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7-418。

[2].艾华,王广基,顾轶,等.超高效液相色谱在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4):294—298.[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附录VID(36).[4]陈仁兴.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蛇志.2011,23(4),375~377.[5]王永禄,王丽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通报,2006,6(5):60-63。

(2013年5月)

篇2: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制药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制药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品种类繁多,药品的生产过程复杂,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需要多次化学反应和物理操作。制药生产中,每个基本的物理操作被称为“单元操作”[1]。制药化工原理的目的是研究制药过程中的原理及设备,主要包括流体流动、传质、传热等方面,为解决制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指导相关专业人员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固体制剂包括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是最常见的给药剂型[2]。本文以固体制剂生产中的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冻干等操作单元为例,分析制药化工原理在固体制剂生产中的应用状况。

2.我国固体制剂技术发展现状

固体制剂指用药后能快速崩解或溶解的固态制剂,相比其他制剂,优点如下:物理、化学稳定性好;批量生产操作均匀,剂量准确;携带服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早在《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中固体制剂以丸、丹形式出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剂型进行挖掘和改进,将水泛丸改为浓缩丸、将粉末片改为浸膏片或半浸膏片、将颗粒剂改为胶囊剂或片剂等[2]。

固体制剂的发展,源于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

主药、生产工艺、辅料都会影响制剂的质量。而绝大多数药物中,辅料含量远多于主药[3]。随着高分子聚合物、环糊精衍生物、速流乳糖、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预混型辅料等出现,改善了固体制剂的流动性、可压性、可溶性、稳定性[4],极大丰富和提升了药品加工业水平。另外,制药新技术如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等,制药新工艺如冻干粉针、直接压片、薄膜包衣、流化干燥等,新型制药设备如流态化造粒机、多冲旋转压片机、全自动高校包衣机、全自动胶囊填充机、洗灌烘联动生产线等不断改进,使固体制剂得到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型制剂的开发,如速崩片、分散片、口腔速崩片、速溶片等速释片;缓释胶囊、缓释片、胃内滞留片等缓释片;渗透泵型控释系统、脉冲式释药系统、自调式释药系统等控释固体制剂;微囊、脂质体等靶向固体制剂。

目前,以片剂为代表的固体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处于主导地位。国内固体制剂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多借鉴化学药品的理论及技术,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随着今后跨学科、跨国际的交流合作,我国收集整理固体制剂必将进一步发展。

3.“制药化工原理”应用

制药化工原理在药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如液体的`输送、热交换、吸收、精馏、蒸发等;药粉的粉碎、混合、制粒、压片、输送、灌装、冻干等。对于流体的输送,有时需借用泵或风机提供能量,提高流体的相对压力。对于氢气、蒸汽等的运输,有时需提高气体的压力来克服输送过程中的阻力。传热现象在药品生产中常见,根据传热机制将传热分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如在反应器的蛇管内,通入热蒸汽或冷水,进行热交换;用于颗粒粉碎的连续式双筒振动磨,主要结构上带有冷却或加热夹套,可防止温度变化影响药物质量;气流粉碎机运用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为动力,气体在喷嘴处膨胀而造成较低温度,对于热敏性药物起到冷却作用;药物提纯过程中的蒸发、结晶、蒸馏、干燥、冷冻等过程都伴随着传热;生产中的加热炉、设备外壁和部分管路等,常包以绝热层,以防止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3.1 粉末混合

粉末混合是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产品的同质性取决于各组分混合的均匀度[5]。影响混合的因素很多,如粉末的物理特征,其中包括密度、形状、大小、表面性能、内聚力、流动性等。设备因素包括混合设备的结构,搅拌桨的设计,操作参数。混合物的配方也会影响混合的质量。

粉末混合过程中,伴随着传热。在许多混合设备中都配有搅拌桨强化混合,当粉末混合时,由于颗粒间、颗粒与壁面或搅拌桨之间,发生碰撞、摩擦等机械作用,产生热量。由于存在温度梯度,热量在相互接触的颗粒,颗粒与壁面间传递,传热量的大小取决于颗粒和壁面的热物理性质、间隙、颗粒的形状、温度梯度、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等。针对大多混合设备,容器的外面可设夹套进行冷却或加热。

Isabel Figueroa[6]等运用热粒子动力学研究转鼓中颗粒的运动,发现传热依赖于颗粒物质的运动,转鼓转动或搅拌器搅拌使颗粒运动,当颗粒接触到冷或热的表面,产生一定的温度梯度,即发生热传导。当转鼓运动慢时,颗粒所受剪切力小,颗粒运动较少,混合效率低,但是颗粒受到多方位长时间的接触,较多的应力施加在颗粒上,颗粒与颗粒之间热传导效率高。随着转鼓转速增加,如果装载量少,颗粒所受剪切力增加,颗粒运动剧烈,摩擦产热较多,但由于颗粒的快速运动,接触时间变短,热传导率下降;若装载量过多,颗粒会以团块形式随转鼓运动,颗粒间的碰撞摩擦变少,产热较少,但由于颗粒间接触时间长,且接触面积稳定,热传导率较大。

另外,混合能够均衡鼓内温度。转鼓内的混合分为轴向和径向两种,轴向混合主要起扩散作用,径向混合更快、更复杂。填充量及转速对径向混合影响较大,径向运动中更容易实现颗粒分离,因此径向混合对转鼓内传热影响更大。

3.2 流化床制粒

篇3: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

黄柏等药品均由山东省药材站提供;乐口颗粒剂一批(自制);乙腈(色谱纯,天津化学试剂二厂);甲醇(分析纯,山东省化工研究所);甲醇(优级纯及色谱纯,天津化学试剂二厂);盐酸小檗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高乌甲素(兰州制药厂);试剂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1.2 仪器

岛津LC-6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shim-pack CLC-ODS;流动相:0.2mol·L-1磷酸二氢钾-乙腈(6∶4);检测器:SPD-GAV;检测波长:254nm;流速:1mL·min-1;柱温:40℃;数据处理器:C-R3A。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的配制

取小檗碱溶于甲醇中配制1mg·mL-1作为定量用对照品溶液,取高乌甲素溶于甲醇配制1mg·mL-1作为内标溶液。

2.2 测定方法

2.2.1 分离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及内标溶液依法进样测定。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各加内标溶液2.5mL,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上述溶液4μL进样,依法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经数据处理,得回归方程Y=2E+07X+335 231,r=0.998 8。其标准曲线见图1。

2.2.3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4μL连续进样5次,结果见表2。

每一数据均为同一样品两次进样的平均数,n=5。

2.2.4 药材测定

精确称取药材细粉约1g,加盐酸甲醇(1:100)90mL,60℃水浴15min,超声波提取30min,趁热过滤,滤液定容至100mL,取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内标液2.0mL,以甲醇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4μL进样,结果见表3。

2.2.5 乐口颗粒测定

取本品20g研细,准确称取约1g,加甲醇90mL,余下操作同“2.2.4”,结果见表4。

2.2.6 加样回收率测定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0.5g,加入盐酸小檗碱标准品,混匀,余下操作同“2.2.5”。实验结果见表5。

3 制剂煎提过程中小檗碱的动态分析

按处方量称取药材饮片共计70g,模拟生产工艺煎煮提取3次,得到相应药液及药渣。另取黄柏单味药材依法煎提。将药渣于60℃烘干,按“2.2.4”项提取,加4mL内标,定容至100mL,进样8μL测定。取药液各20mL,加内标2mL,定容至25mL,进样8μL测定。实验结果见表6。

注:以原药材含量0.6%为100%计算。

4 结语

本文确立的乐口颗粒中小檗碱的HPLC测定操作简便,分析快速准确,不需要前处理。回收率95.9%,变异系数0.82%,可作为原料、中间体及制剂的质控手段。

摘要:目的:测定乐口颗粒中小檗碱(Berberine)的含量,作为该制剂的一项质量控制指标,并对其煎提过程中小檗碱的动态进行分析,为工艺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乐口颗粒中小檗碱(Berberine)的含量。结果:乐口颗粒中小檗碱的含量为(1.369±0.051)mg.g-1,回收率为95.9%。结论:HPLC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作该制剂质量控制及动态分析的手段。

篇4: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建立HPLC测定气血双补胶囊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普柱(Durashell C18柱,250mm×46mm,5μm );流动相:甲醇-0085%磷酸溶液(36∶[KG-*3/5]64);检测波长:316nm;流速:10ml/min;柱温:30℃。结果:阿魏酸在00123~02458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5%(RSD=086%,n=6)。结论:本方法的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现性良好,可用于气血双补胶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气血双补胶囊;含量测定;阿魏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09-03

气血双补胶囊为云南省个旧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由当归、黄芪等八味中药制备而成,具有补血养肝、益气安神的功效。当归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研究表明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阿魏酸,为含当归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但现行的医院制剂气血双补胶囊执行标准无阿魏酸的含量测定项目,为保证该制剂质量的稳定性,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处方中当归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进行研究,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1]。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Sartorius BP211D电子天平;奥豪斯AR224CN电子天平。

12试药阿魏酸对照品(批号:110773-20061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气血双补胶囊(批号:20140517、20140518、20140622、20140725,云南省个旧市中医院)。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为优级纯;水为超纯水。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2]色谱柱:Durashel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085%磷酸溶液(36∶[KG-*3/5]64);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16nm。理论板数按阿魏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瓶中,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含阿魏酸12μg的溶液,即得。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内容物,混匀,取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0ml,密塞,摇匀,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按照处方工艺制备不含当归的样品溶液,然后按“23”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即得阴性样品溶液。

25专属性试验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阴性样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供试品色谱图中呈现与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阴性样品在与阿魏酸对照品相同的保留时间处未显色谱峰,可见其他原辅料对主成分无干扰。见图1-3。

26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22”中对照品溶液(每1ml含阿魏酸1229μg)1、2、4、8、10、12、16、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阿魏酸在00123~02458μg 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395398X-00478(r=09999)。

27稳定性试验取同一气血双补胶囊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在0、1、2、4、8、16、24h时进样测定,测得阿魏酸峰面积积分值分别为23703133、23570355、23098601、23142957、23351109、23460004、23393927,RSD为093%,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

28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测定6次,测得阿魏酸峰面积积分值分别为:39538632、39472717、39455893、39455948、39534073、39539258,RSD为011%,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9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批号20140725)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操作,平行制备6份,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阿魏酸的平均含量为04755mg/g,RSD为061%,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10[JP+2]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6份供试品(批号:20140725,阿魏酸含量为04755mg/g),每份约015g,按1∶1比例加入阿魏酸对照品,即加入阿魏酸对照品溶液(阿魏酸浓度01229mg/ml)059ml,挥去溶剂。然后按供试品溶液处理方法同法处理,将处理好的供试品溶液按含量测定方法同法测定,计算回收率,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70%,RSD为079%。结果见表2。

211样品含量测定取4批气血双补胶囊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操作,按“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阿魏酸的含量,结果见表3。

3讨论

阿魏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酚酸,药理研究发现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

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A2)的生成,增强前列腺素活性,镇痛,缓解血管痉挛等药理活性,且毒性较低[3]。阿魏酸在阿魏、当归、川芎、升麻、酸枣仁等中药材中的含量较高 ,是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已经作为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PLC法测定气血双补胶囊中阿魏酸的含量,专属性强,峰形好,且与杂质峰基线分离,效果较为理想。此外,实验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当归含量测定项下的提取方法,用70%甲醇加热回流30min提取,当归中阿魏酸较为完全。综上所述,本法专属性强,操作方便,准确度高,重现性良好,可以用于医院制剂气血双补胶囊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74-37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3-134.

[3] 胡益勇,徐晓玉.阿魏酸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2):253-255.

篇5: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摘要:简要分析了非无菌液体制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重点阐述臭氧对生产设备和物料管道内部的灭菌实验方法,以及臭氧发生器的选型和灭菌效果验证。

近年来对臭氧灭菌在制药、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等行业中的应用有大量的报道,在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臭氧灭菌也是被推荐的灭菌方法之一,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和真菌等,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这充分地说明了臭氧的灭菌原理和特点,同时也为我们在制药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灭菌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已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具体应用中,绝大多数制药企业仅用于对生产环境的灭菌,而在对生产设备、容器具、反应釜、贮罐和输液、输料、输气管道及内包装材料、工作服、工艺用水等灭菌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臭氧在非无菌液体制剂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设备、容器具、贮罐和输液、输料管道灭菌的经验。

非无菌液体制剂微生物控制现状

非无菌液体制剂在整个药品制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合剂、糖浆剂、溶液剂及外用洗剂等。水性液体药剂易被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含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更易被污染,在我国液体制剂中绝大部分为中药制剂,其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2010版《中国药典》对非无菌液体制剂的染菌限度作了严格的规定:细菌、霉菌、酵母菌1mL药液内不超过100个CFU,并不得检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活螨及螨卵等,该类药物为非最终灭菌制剂,因此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进行严格控制,来降低最终成品的质量风险。在非无菌液体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除对原辅料、内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及生产环境、工艺用水的微生物加以控制外,重点应防止生产设备、工具、容器、贮罐和输液、输料管道对产品的污染,其灭菌是否可靠,将决定成品微生物数量是否合格。

一般液体制剂的生产过程由多个生产环节组成,有各种设备、容器、管道、阀门、仪表等复杂部件连接在一起。传统消毒灭菌一般用75%乙醇浸泡或用纯蒸汽通过管道、容器来进行。用75%乙醇浸泡需大量的乙醇,使生产成本提高许多,一般企业很难做到;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纯蒸汽对生产线进行消毒灭菌,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一些非无菌制药企业来讲,要得到纯蒸汽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资料表明,臭氧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臭氧的灭菌原理: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和单个氧原子;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分子,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无死角,故称无污染灭菌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菌也很有效。《消毒技术规范》中提出“臭氧对物品表面上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因此,用臭氧灭菌既可靠又经济,同时产品质量也可得到保证。2 臭氧灭菌实验

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2007年12月起我公司采用臭氧对非无菌液体制剂生产线进行在线灭菌,主要针对生产线上浓配罐、稀配罐、高位槽、灌装设备以及物料管道和生产用容器具等。

2.1实验用设备

现在市面上已有专为此设计出的臭氧发生器,自带压缩机、配置阀门及活结,可自由移动,通过管路将高浓度的臭氧气体输入需灭菌的容器或管道内达到灭菌效果。我公司采用某臭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臭氧发生器,其产量为40g/h,出口臭氧浓度8×10-4,功率为0.55kW。

2.2实验方法

由于整条生产线从配制到灌装之间,管线和设备连接复杂,而配制和灌装不在同一操作间,管线连接较长,为使灭菌彻底,操作方便,故采用臭氧发生器流动使用,对不同的生产单元进行灭菌。对于臭氧不易通过的部件,进行拆卸并用75%乙醇浸泡,而易通过的部件分别通过活结或软管进行连接,并按操作程序连接好臭氧发生器,开启臭氧灭菌。灭菌过程中对于不能完全密封的单元,则采用臭氧发生器连续工作,产生高浓度臭氧灭菌,以保证其可靠性。

实验表明:若被灭菌物表面湿度>80%灭菌效果会更好,因此,在灭菌之前需用工艺用水对需灭菌系统进行冲洗。为防止灭菌后产生二次污染,使用臭氧灭菌前先对所在洁净区环境灭菌。在灭菌过程中,对于密封单元开启臭氧发生器工作1h,保留1h;对于不能完全密封单元,采用臭氧发生器连续工作2h灭菌。

2.3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该灭菌方法的验证,经测试均符合设定的标准,达到了灭菌效果。我们对2年来生产的上百批产品和以往产品进行比较(表1),发现从2008年开始使用臭氧灭菌后,产品一次合格率高达100%,而以往仅达85%左右。使用臭氧灭菌前,常会出现成品微生物超标而返工,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现在彻底改变了我公司液体制剂微生物超标和返工的现象,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表1 2006?2009年产品质量统计 臭氧发生器选型及灭菌效果验证

由于市面上臭氧发生器型号较多,我们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臭氧发生器进行了选型,一般的评价指标为:臭氧产量、浓度、可靠性、使用寿命、电耗等。由于单元系统灭菌的发生器的功率比较小,电耗一般不予考虑。对于浓度,由《消毒技术规范》知,臭氧浓度一般在60㎎/m3以上,才对物品表面上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而设备内部一般浓度在5×10-5以上才进行灭菌,表面湿度大灭菌效果会更好。

在选用设备时,臭氧产量是最重要参考依据,我们应根据灭菌空间和灭菌浓度进行计算。例如,经估计我们所需要的灭菌空间为100m3,若为密闭容器,要求杀灭管道或设备内表面的微生物,按要求浓度C不低于5×10-5,经计算为84mg/m3,考虑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发生量在工作1h后自然衰退率S为62.25%,则选择臭氧发生器发生量W(mg/h):

W=CV/(1-S)=84×100/(1-62.25%)=22251mg/h

考虑到实际损耗选用时不得<30g/h。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灭菌彻底,不留死角,常采用臭氧发生器连续工作方式,流通臭氧进行灭菌,在选用臭氧发生器时应依据以上方法进行臭氧发生量的估算,使其产生足够浓度的臭氧来灭菌。

臭氧发生器的灭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与其工作时间是密切相关的,可通过灭菌效果验证来确定。

臭氧灭菌效果验证过程包括2个方面:(1)臭氧浓度测定:在臭氧发生器工作一定时间后,采用化学分析法或仪器测定法,测定结果不低于60㎎/m3;(2)生物指示剂挑战性试验: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置于器皿内的灭菌空间内,灭菌结束后取出器皿进行培养,并对结果评价,应<10CFU/皿。通过以上结果来确定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时间和灭菌时间。

总之,臭氧发生器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估算性能参数,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周期性再验证,以防止由于设备原因导致产品的质量风险。在选购臭氧发生器时应有备用机,使用过程中尽可能按“两用一备,一用一备”的原则购置,备用机组在设备维护或修理过程中交替使用,避免停机维护影响正常生产。

结语

篇6:HPLC法在现代中药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 自上世纪世纪六十年代崛起, 经过不断的发展, 从理论、实践方面日臻完善, 应用范围较广, 涉及医药领域、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石化等基础和应用领域。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可以用HPLC来分析测定。在药物分析机分离中的应用尤其广泛, 发展尤其快速。按分离机理的不同, 主要有: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亲和色谱法、手性色谱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自五年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以来, 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 药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已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色谱分析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1 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 多数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也是天然药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化合物,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的广泛研究, 其分析和分离的手段不断得到改进,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析和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田娜等人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 从荷叶中分离和制备了一类黄酮化合物。方法是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 粗提取液浓缩, 以D-101柱与聚酰胺色谱分离, 后经Symmetry Prep TMC18柱分离, 采用水-乙腈为流动相, 进行梯度洗脱, 流速以5ml/min, 最后分析出3种黄酮类化合物。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等分析, 确定以上三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云英苷、异槲皮苷和金丝桃苷。三种化合物的纯度都达到了97%以上。其中紫云英苷为首次从荷叶中分离[1]。Justesen等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15种药材中的黄酮进行了分析和分离, 分析发现欧芹的芹菜素含量最高, 达到了510-630mg/100g[2]。Chen等研究漆树黄酮在小鼠体内的代谢, 采用HPLC分离漆树黄酮及其代谢物, 并采用质谱和HPLC, 最终确定了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3]。

1.2 皂苷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皂苷类成分也属于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 多数没有紫外吸收, 或者只有末端吸收, 易受试剂干扰, 因此使用紫外检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检测器, 可以有效检测皂苷类成分。在分析浙麦冬、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含量的应用较好[4], 在对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的含量测定[5], 柴胡中柴胡皂苷的含量测定[6], 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7], 天麻中天麻苷含量测定[8]都取得很好的分析效果。

2 HPLC-ELSD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一方面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多, 结构复杂, 其中一些成分不存在紫外吸收, 有的只在紫外末端有吸收。另一方面, 色谱分离困难和流动相存在干扰, 致使紫外检测在定性定量方面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而ELSD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 因此应用较广在糖类成分、内酯类成分、皂苷类成分、氨基酸、萜类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等其他成分分析中, 得到了较好的分析效果[9]。

3 结束语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却是现代中药研究者们所头疼的问题, 同时也在制约中药制剂的发展和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的资源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但质量却远远没有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体系, 而实现这些就得通过精密的分析和检测手段。作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 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酮、皂苷、糖类等中药化学成分中的分析和分离方面的应用, HPLC法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等诸多优点。

参考文献

[1]田娜, 刘仲华, 黄建安, 等.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荷叶中分离制备黄酮类化合物[J].色谱, 2007 (1) :88-92.

[2]Justesen UJ, knuthsen p.Composition of flavnoids in fresh herbs and calculation of flavonoid intake by use of herbs in traditional Danish dishes[J].Food chemistry, 2001 (73) :245-250.

[3]Chen H, Zuo Y G, Deng Y W.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flavonoids and other phenolic compounds in cranberry juic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Chromatogr.A.2001, 913:387-395.

[4]俞建平, 马月光, 邵建峰, 等.ELSD-HPLC法测定浙麦冬、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含量的方法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 13 (4) :253.

[5]李会军, 李萍.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及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00, 20 (2) :82.

[6]陈妍.HPLC-ELSD法测定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J].天津药学, 2002, 14 (3) :73.

[7]田南卉, 杨国红, 方颖, 等.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器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00, 20 (3) :199.

[8]魏泱, 丁明玉, 李红霞.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和紫外检测法测定天麻中天麻甙含量[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 (4) :563.

篇7:hplc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

1 高效液相色谱

HPLC即高压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采用了高压液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因而具备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自动化的特点[1]。这种方法克服了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低,分离时间很长的缺点,从而成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成为最为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手段,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开发与检测、化工、食品科学、环境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还极大的刺激了固定相材料、检测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色谱理论的发展[2]。

2 HPLC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通过分析生物的体液、组织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谱(metabonome)的变化来研究整体的生物学状况和基因功能调节的现代生物医学分支学科[3]。在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高效液相色谱作为一种分离设备的联用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最为常见。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分析的化合物多数直接进样在HPLC上得到分离,然后在MS上获得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1 基于HPLC联用技术在药物代谢组学上的应用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氯霉素是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的广谱抗生素。由于氯霉素对生物体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王世成等以注射氯霉素后奶牛所产牛奶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技术,高效分离和鉴定了在氯霉素影响下牛奶的差异成分,筛选出氯霉素对牛奶影响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单羟基十八碳二烯酸[4]。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抗生素对畜禽类产品的食用安全影响机理。

除此之外,HPLC联用技术也可对中药的代谢组学进行研究。中草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往往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含量低,相当一部分稳定性差,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技术,难度较大。HPLC-MS联用技术分析此类样品,高效快速、灵敏度高,只需简单预处理或衍生化样品,尤其适用于含量少、不宜分离或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或损失的成分[5]。

逍遥散是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经典名方之一,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鉴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和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这是困扰逍遥散乃至整个中药复方的瓶颈问题。郑兴宇等利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CUMS),以逍遥散和三种阳性药为干预药物,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并采集相关生物样本,进行NMR、GC-MS和HPLC分析,结果用SPSS、SIMCA-P和MATLAB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提取及指认[6]。结果表明逍遥散高中剂量及阳性药在行为学及代谢物分析上,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逍遥散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且中剂量效果最佳。

2.2基于HPLC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hidrug Resistance, MDR)是癌症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 MDR的诊断主要使用mRNA的基因表达、P-gP免疫测定法以及细胞排染法等,但均不能整体反映肿瘤细胞MDR情况。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药物作用,有可能促使药学研究产生突破性进展。许多研究发现,核苷及修饰核苷与肿瘤关系密切。为此,赵筱萍等使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耐阿霉素细胞株K562/A细胞内核苷类代谢物的含量,并以此基础对肿瘤细胞核苷类代谢物组进行比较研究[7]。研究结果发现应用该方法分析比较K562与K562/A细胞的核苷类代谢物,两者的代谢物组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手段,可深入研究肿瘤细胞MDR,并用于筛选MDR逆转药物。

2.3 基于HPLC联用技术的其他代谢组学研究

E.M.Lenz等使用HPLC - MS对由Hgcl2造成的肾毒性疾病进行代谢组学的研究,研究发现对雄性Wistar大鼠给药三天后,犬尿酸、黄尿酸、泛酸以及7-甲基鸟嘌呤的量明显减少[8]。虽然E.M.Lenz等人仅对由Hgcl2造成的肾毒性疾病进行了研究,并未对Hg离子的致病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但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使用HPLC-MS技术可以对剧毒物质的代谢组学进行研究,并使得该技术在环境检测及保护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3 关于HPLC-MS代谢组学应用的探索

目前,以LC-MS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少有被发表的以LC-MS分析为基础的重复性方法,但这种证明代谢组学数据的严谨性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谢组学数据重复性的原因有很多,如生物样品的复杂性、仪器的稳定性等[9]。为此,Helen G. Gika等使用标准样品对LC-MS的重复性进行了研究[10]。结果表明注射入该系统的前几针并不具有代表性,应当丢弃,此外还发现信号的重复性依赖于信号的强度。因此检测分析系统并尽可能的使其运行在较为理想的条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

4 展 望

篇8:微生态制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是一种有取代或平衡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作用的微生物添加剂, 是微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保健方面具体应用的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可靠的途径, 其产品已成为饲料添加剂的一个新热点。

1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动物生产中应用的微生态制剂,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微生物种类可分为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类制剂、酵母类制剂、优杆菌类制剂、拟杆菌类制剂、其他微生态制剂。按动物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和微生态调节剂。根据制剂的菌种组成可分为单一菌制剂和复合菌制剂。根据微生态制剂的物质组成则可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常见微生态制剂的品种:乳酸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双歧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酵母细菌制剂、EM制剂、赐镁健-LBC、促康生DM423等。

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2.1 拮抗动物病菌并维持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 猪肠道内微生物种群及其数量处于一个动态的微生态平衡状态, 当机体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影响, 这种平衡可能被破坏, 导致体内菌群比例失调, 动物表现下痢等病理状态, 生产性能下降。如果饲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能产生蛋白多肽类、有机酸、过氧化氢、酶类等, 这类物质可使肠道环境p H下降, 对病原性细菌有抑制作用, 使有益微生物在细菌种间的相互竟争中占优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还产生胞外糖苷酶, 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糖类, 阻止致病菌和毒素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入。

2.2 增强猪只的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力

微生态制剂中的乳酸杆菌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 增加免疫球蛋白浓度, 增强机体免疫力;芽孢杆菌可以激活肠道淋巴组织, 加速幼猪免疫器官的发育, 促进其尽快成熟。同时, 益生菌和猪只肠道菌群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益生菌中的芽孢杆菌可产生蛋白多肽类物质等拮抗病原微生物, 能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繁殖并使其逐渐减少, 使有益微生物在竞争中占优势, 从而防止仔猪下痢。

2.3 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 提高饲料转化率

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在猪肠道内生长繁殖, 能产生多种酶类, 如水解酶、发酵酶和呼吸酶等, 有利于降解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 提高蛋白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如活性酵母通过改善肠胃环境和菌群结构, 调控肠胃发酵, 可促进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为主体的有益菌群繁殖及活力的提高, 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猪的生产性能。同时微生态制剂在猪肠道内生长繁殖, 能产生许多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 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促进机体的生长, 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利用, 减少应激作用。

2.4 减少肠道有害物质的产生, 净化养殖环境

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 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并将肠道里非蛋白氮合成氨基酸、蛋白质供给猪只利用, 同时能显著地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 抑制有害菌的腐败作用, 减轻臭味。芽胞杆菌在大肠中产生氨基化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 降低粪便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而起到除臭的作用, 使氨浓度降低70%以上, 对人的健康和畜产品的卫生非常有益。

3 微生态制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3.1 微生态制剂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在猪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 可提高猪的生长速度, 改善饲料利用率, 防治疾病, 提高仔猪成活率以及防止仔猪腹泻。

3.2 与特异性疫苗免疫的联合应用

口服复合菌剂与猪瘟病毒菌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哺乳仔猪饲喂乳酸杆菌制剂与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疫苗有很好的联合效应, 可增加血清中抗体的生成, 降低仔猪腹泻率。

4 微生态制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微生态制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生态制剂是活菌制剂, 其技术含量高, 生产工艺复杂, 加之许多企业生产技术力量薄弱, 质量问题屡有出现, 使微生态制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归结有如下几个方面:

4.1.1 活菌含量低

有效期内活菌含量低是微生态制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微生态制剂在储藏, 以及在颗粒料、粉料的加工过程中, 由于氧气、高温等条件均使其大量失活。由于大多数微生态制剂对外界环境敏感, 加之国内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所限, 造成其产品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细菌存活率低, 活菌含量下降。

4.1.2 水分含量偏高

一般来说, 微生物的存活率与其含水量成反比, 当产品中水分增加时, 随时间的延长, 活菌存活率降低, 而且水分偏高还会使粉剂等剂型发生湿润、失去流动性、结块及致病菌污染等变化。

4.1.3 不耐抗生素

大多数动物肠道性疾病在发病初期, 选用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 也使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导致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 易引起二重感染或内源性感染。此时宜及时引入微生态制剂, 弥补正常菌群的数量, 使紊乱的肠道菌群平衡得到恢复。但大多数微生态制剂被抗生素杀死或抑制, 从而减弱或失去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4.1.4 对胃酸和高浓度的胆盐不稳定

目前市场上的微生态制剂剂型主要以粉剂、片剂、菌悬液等为主, 这类制剂中的活菌在到达大肠之前大部分被胃中盐酸和小肠中高浓度胆盐所杀灭, 只有残存的少量活菌进入肠道内, 难以达到发挥作用所需的活菌数量。此外, 菌种在生产、运输和保存方面比较困难, 易造成生物活性降低, 从而在肠道内繁殖速度减慢, 达不到弥补正常菌群的数量,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的效果。

4.2 改进措施

高活菌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 其生产菌株的选择是关键。在菌种筛选上, 寻找出使其具有抗酸、抗热、抗药等能力的有益菌株, 并寻求防止微生物失活的技术措施。总之, 微生态制剂虽然存在许多不足, 但科学在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微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对微生态制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定会有更适合于动物生长, 并能防病治病的有益菌株大量出现, 对其作用机理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以更好的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5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前景

一直以来, 为了动物的健康和促生长, 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 但其副作用已经对人类的肉食卫生安全及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首先, 抗生素能破坏动物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 影响动物的健康, 特别是在使用不当时, 会引起内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其次, 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起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并能通过耐药性质粒遗传, 使耐药菌株增加;这种耐药菌也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转移给人类, 威胁人类的健康。再者, 抗生素化学残留会污染肉、奶、蛋等产品, 降低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因此很多国家禁止在畜禽养殖中使用多种抗生素添加剂。

上一篇:福利院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下一篇:数控铣床的常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