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文化

2024-07-11

客家民俗文化(共6篇)

篇1:客家民俗文化

征文

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的建议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创造和传承了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龙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龙南自然风光秀丽,古迹胜景繁多,客家文化浓郁。依托党的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南客家传统优秀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对宣传龙南、提高龙南的知名度,促进龙南的开放和交流,推进龙南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活动,是推进龙南客家名城建设,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龙南客家文化,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积极推进具有龙南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思想道德高尚、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品牌响亮、客家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鲜明”的龙南客家文化魅力之城,以龙南客家文化固有的开放兼容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为加快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达到“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名城”。

(一)深化认识,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建设客家名城的核心位置。龙南客家文化是龙南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就是把这种理念和精神与我县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县人民努力建设现代化龙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对于推进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弘扬龙南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摆上龙南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作为我县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全局性“抓手”,确保我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效有序地推进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和“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小组”,统一领导、指导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弘扬龙南客家文化融入《龙南县建设客家文化名城规划纲要》、《龙南县开展建设赣南次中心城市、江西省中等示范城市和“三城同创”规划》,作为我县文化名城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建立健全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将龙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和绩效考评,确保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我县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龙南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由县政府牵头,县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发动全县各级直到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申报蕴藏于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切实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尤其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客家剧、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传统剧曲、曲目很多,应抓紧清理、汇总和评优,并广泛征集新编剧目、曲目,不断评选优秀新编剧目、曲目,推动客家剧、客家山歌不断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在准确甄别和鉴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对已经确认和新确认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围屋、历史街区、村落和建筑,及早进行鉴定和界定,及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加快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重要文物和濒危、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修复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遗址。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真实、适度、有序的原则,对具备条件并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的开发利用。比如农耕文化浓厚的隘背围、生态景观靓丽的栗园围、建筑文化神奇的关西新围、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等客家围屋旅游景点,并且依托特色鲜明的客家风情游,逐步打造形成以小武当山、千年古树群为主的山水风光游,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龙头滩为主的自然生态游、以玉石仙岩、关西斜塔为主的文物古迹游等,禁止各乡(镇)竞相模仿,鱼龙混杂,各乡(镇)要依据本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应组织文化部门抓紧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评选精品,充分开发龙南客家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龙南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展现客家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龙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系列化的城市文化载体。要把客家文化载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已经规划的城市文化设施要确保落实,新的城市文化设施要及时纳入规划。针对我县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应抓紧建设和完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一是以“龙南围屋”为龙头,包括隘背围、栗园围、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客家围屋系列;二是以“桃川书院”为龙头,包括窑头竹林公园系列;三是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包括以105国道为主轴,北起里仁镇石油中心,南至东江乡中和村系列;四是以“龙南人民体育场”为龙头,包括文化广场、滨江广场等的体育场馆系列;五是以“龙翔广场”为龙头,包括各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演出场所等的演艺场馆系列;六是以县图书馆新馆为龙头,包括各乡、镇文化站和各类学校图书馆等的图书馆系列;七是以小武当山为龙头,包括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千年古树群系列;八是以玉石仙岩为龙头,包括酒香浓郁的客家酒堡、关西斜塔等的人文景观系列;九是以龙头滩为龙头,包括汤湖温泉、石峡山绿野山庄等的水文化景观系列。要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切实打好龙南客家文化名城的“硬件”基础,加快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系列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厚城市文化底蕴。

(四)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龙南客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平民性和重商性,弘扬龙南客家文化一定要在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引导机

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在群众,其发展动力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三城同创”为龙头,以乡(镇)、街和村、居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各类文化艺术组织和体育协会,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体育专门人才。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城乡各类主题公园和体育场馆划定或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场地,让群众自娱自乐,形成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文化创新和竞争精神。设立文学艺术和体育奖项,重奖文学、艺术、戏剧、曲艺等创作和体育竞技有功人员,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文化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县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龙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和制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大做强,打响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将丰富的龙南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开发,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打开新的发展天地。四是突出龙南客家文化元素,着力提升龙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客家剧、曲艺、龙灯、武术、编织、旅游美食、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重点开发,通过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旅游美食节和民俗文化节或博览会,如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统一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将客家剧演出艺术和我县元宵节前后各乡(镇)龙灯会等民俗活动整合起来,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五)突出特色,让龙南客家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弘扬龙南客家文化、建设有特色的龙南客家文化名城,必须让龙南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给城市注入客家文化的“气”与“魂”,使我们的城市处处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和风采。首先,把客家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现代化城市的布局、建筑、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主要道路等充分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与气质。尤其要抓紧筹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客家文化名城“气”与“魂”的标志性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塑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把客家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城市产业,丰

富城市产业的文化内涵。艺术品、纺织、铸造、骨伤科中医中药、旅游等传统产业尤应率先进行这种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拓展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把客家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我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山青水秀,江河纵横,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水虽不深却有灵气。客家文化崇尚自然、休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客家居民历来喜爱背山面水而居,山水文化在龙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名城,一定要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尤其要抓好渥江、桃江以及城乡各地河流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千方百计保留和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让城市处处展现“城中水、水中城”的优良亲水环境,让客家特色的山水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六)加强研究,为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龙南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更应走在前列,为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议以教体局、文化局、旅游局三部门为基础,成立龙南客家文化研究所,挖掘、招揽、集聚客家文化研究人才,从考古、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地方志、文艺、语言、民俗等多学科深入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提炼客家文化的特质与内涵,理清客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总结客家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客家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各乡(镇)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域外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提升客家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

龙南镇第三小学王斌

联系电话:***

篇2:客家民俗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近年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一贯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已任,广泛开展联谊活动,诚交四海客家乡贤,举办客家祭祖大典,扩大海内外影响,重塑“世界客家人的朝拜圣地”,并结合学校素质教育,将客家文化载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广泛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客家文化传统,弘扬客家精神,让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圣火永远燃烧下去。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开展联谊,培育海外客家爱国家园

1、走出去,上门拜访,恳亲联谊

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海内外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各种客家联谊活动,访问考察闽、粤、赣数十个县、市的客家社团及客家文化。通过散发宣传资料、举办乡情报告会等,进一步宣传了宁化,提高了石壁客家祖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恳亲团的亲切座谈交流,海外客属人士认识到“回乡、祭祖”是对客家后裔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办法,能激发起客属后裔“回乡”寻根谒祖的热情,使客家文化世代相传、永续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新客家运动。

2、请进来,热情接待,待人以诚

经常邀请海内外客属团体和个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人数逐年增多。从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有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及境内19个省市区的30万余客家人前来石壁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考察调研。

(二)大力宣传造势,扩大宁化石壁四海影响

依托大众传媒及活动开展宣传。中央电视台一、四套播放宁化石壁祭祖大黄盛况七、八次之多,累计长达40多分钟。中央广播电台播发宁化客家信息50多篇。福建、三明、广东、浙江等电视台均播发了不少有关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公祠方面的信息和报道。台湾电视传媒多次前来石壁摄录电视专题片。大型电视专题片《客家人》、《百家姓》都有不少宁化、石壁的内容。6月21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大型采访活动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央视国际等49家知名网站80多名采编人员参加了这项大型活动。

(三)结合素质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家乡基地

近年来,管理处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落实“五有”(有场所、有教员、有教材、有计划、有制度),搞好基地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建设针对海内外客家寻根及客家文化特色,侧重客家文化寻根谒祖文化的探求;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是乡土教材内容的补充及删简;制度建设内容注重健全、规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制度、游览制度,环保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若干规定等各项制度的实施和落实。近几年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了“爱我家乡风光游”,“客家文化接力”、“我心目中的客家精神”征文和旅游活动,有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配合市、县编篡市、县中小学乡土教材,与县教育局合作,将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内容载入福建省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教材《福建三明市乡土教材》,同时编辑出版了客家文化系列丛书。

(四)增强优惠政策执行,强化未成年人教育作用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实行门票减免政策的通知》规定,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我处对小学生集体(20人及以上)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凭学生证实行半票优惠;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严格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购票优惠政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下步打算

1、突出一个重点群体。即全市中小学生群体。结合学校素质教育,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便利和服务。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编写宣教材料,调整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不断增强石壁客家祖地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基地成为未成年人热爱家乡的“精神家园”。

2、完善一套内部机制。为有效发挥石壁客家祖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质量。我基地今后将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一流的管理,确保为海内外客家宗亲和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组织开展一次工作自查,广泛征求来基地的海内外客家宗亲、全市中小学生、游客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切实解决与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内部管理,在教育内容安排、接待办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征询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寻求社会的监督,根据广大客家宗亲和市民的教育需求,不断提升教育基地的宣教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设一支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我基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接待、管理、研究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以落实。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遇留人,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开视野、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4、建立一个双向渠道。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进一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努力建立一个与海内外客家宗亲之间、全市中小学生之间“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渠道,广泛开展客属社团联谊活动。同时,我基地将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通过建立畅通的双向渠道,将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篇3: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卓越民系。据史学家考证, 客家先民本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客家先民因为中原战乱而南迁, 先後迁徙到了赣江、泞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他们在那里披荆斩棘, 开山造田, 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原居民, 他们被称为客家, 后来也自称客家。

客家人在长达千余年的磨练中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客家精神。这些就构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客家文化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不断渗入、融合到文学、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艺术之中其中包括闽西客家山歌。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 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其内容贴近生活, 语言生动, 情真意切, 神韵自然, 有人称它是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祖祖辈辈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客家人把勤劳、坚韧、热情, 融入自己喜爱的山歌之中。客家文化精神哺育的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 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客家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 而山歌之所以能产生并流行, 最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就是因为有“山”。

闽西, 地处武夷山脉南段, 因其山峦起伏的地势、闭塞的交通环境以及特有的民俗文化, 闽西山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并形成了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客家山歌体系。闽西山歌按音调特点可分三类:客家山歌、龙岩山歌、连城山歌。闽西客家山歌是指流传于旧属汀州府治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归化 (今明溪) 等县和连城部分地区客家人聚居地的山歌[1]。

从大的方面说, 民间音乐的种种类型, 都综合体现出与具有共生性质的相关文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正是这种与相关文化的同源构成, 使得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 文化构成了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 成为将民间音乐包容于其中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框架[2]。

同理,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类型之一, 也与客家文化密不可分。那么, 闽西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又是怎样与当地的山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笔者通过以下两点分析, 并且以几首闽西客家山歌为例, 通过分析其歌词、节奏、音阶、调式、曲式等方面的特点, 从闽西客家山歌在闽西人民生活中的渗透等方面, 对闽西客家山歌与客家精神的联系进行探究。

首先, 闽西客家山歌除具有一般南方山歌在唱词句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普遍特点外, 在音乐上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旋律进行中突出强调羽、商两音。由于其具有这些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 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琅琅上口, 并广泛地运用、融入于闽西客家人的生活、生产劳动、爱情中, 成为体现和传播闽西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儿时时常听见村里的长辈们茶余饭后、出门劳作时唱那没有伴奏但又动听的山歌。他们扛着锄头、牵着牛羊, 在田间地头劳作, 或在山野森林砍柴时都能够边劳作边唱歌。遇见谁家迎亲嫁女、子女上大学, 都会用山歌表达愉快喜悦之情。客家妇女不仅在做针线活时唱山歌, 而且在下橱时也唱山歌。从上述民间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可知, 山歌已经融入到闽西客家的民俗中, 成为了闽西客家人民生活、生产、爱情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

1.《黄连树上结苦瓜》

从音程关系上看, 这也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节拍为2/4, 3/4。节奏也相对灵活。但根据歌词内容所显示的信息来看, 这首山歌的节奏较《山歌会唱大家来》应该相对舒缓。《黄连树上结苦瓜》是不断变化重复四句乐段。第一句为主题乐句, 而第二、三、四句是根据主题乐句作变化发展, 其结构图是:a+a 1+a 2+a 3 (4+3+3+2) 。类似这种结构的山歌, 在闽西地区比较容易找到, 其他地区较少[3]。

歌词如下:黄连树上结苦瓜 (哎哎哎) , 世上最苦穷人家 (啊) (哦) 。汗水洗身泪洗面 (咯) (哎) , 穷人长年受熬煎 (哦) 。

用平缓的四度、五度音程关系, 音调中突出re、mi、la这三个音。简单明朗的旋律线条, 琅琅上口。因此, 闽西客家人用这样明了的客家山歌来表达、倾诉自己的生活。虽然歌词中向我们传达的是关于“艰苦”的信息, 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民却是乐观的, 他们用歌声来排解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客家人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 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2.《留朵梅花等郎开》

这首歌从音程角度, 也是四度、五度叠置。音调突出的是do、sol, 羽调式。节拍为2/4, 3/4。节奏舒缓, 表情专注。从曲式结构看, 这是一首复合乐段曲式的歌曲, 其结构图是:a+b+a1+b1。第三、四句是变化的重复了一、二句, 并在第二乐句有半终止。

歌词:檀香烧尽变成灰 (噢) , 一心等郎郎唔来 (噢) (崖自) , 手扶栏杆督目睡哩, 梦中见郎心花开 (噢) 。

高山顶上一头梅 (噢) , 手攀梅花等郎来 (噢) (崖自) , 十朵梅花开九朵哩, 留朵梅花等郎开 (噢) 。

这首是闽西客家情歌, 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人的爱情也用山歌来表达。含蓄的传情达意是客家人对待爱情的特点。这首歌曲与大部分客家情歌一样为七言体, 隔句押韵, 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在过去的客家民间, 唱情歌是年轻人的必修课。白天走在山上或旁晚坐在各家门前, 都可以对上那么一段。情歌似乎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超出了它作为传达爱情媒介的本体作用。客家人结婚前或结婚后都会坚持对客家情歌的热情。

其次, 用方言演唱山歌, 正体现出了文化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特点。闽西人在语言方面用的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之一。闽西客家人虽是客家, 却也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客家人用语言仍然述说不尽自己生活中的点滴, 于是寄情于歌唱。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用艺术的形式, 传承着客家文化中客家方言这一文化的精髓。

唱山歌是闽西客家人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过去闽西客家人特别喜爱用客家方言以歌会友。如现代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说:客家人无论“白天相遇于山野, 黄昏围坐于村落”, 都必定要“两人对唱, 或多人对唱, 歌声大作, 调戏杂兴”。客家人出门即山歌不断, 或在居家生活中用歌抒发情怀;或在劳动生产中以歌排解疲乏;或在月色美景前借歌传情达意。正是因为人们爱唱、会唱, 并且以歌作为交流的方式之一, 因此, 用山歌体现并传播闽西客家文化就显得理所当然。

如:《山歌会唱大家来》

这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音调以徵音为主, 音调中突出运用re、mi、la这三个音, 正符合了闽西地区山歌中, 旋律强调四度、五度关系的特点。由于它是3/4、2/4的节拍, 因此节奏丰富灵活。在曲式结构方面, 是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简单的四句体。

歌词如下:山歌会唱大 (啊) 家 (格) 来, 高山顶上 (那) 搭 (呀) 歌台, 唱得鸡 (啊) 毛沉 (啊) 落 (格) 海 (咧咧咯) , 唱得 (格) 大 (啊) 家心花开 (哎咧咯) 。

歌词里有许多衬词, 这是闽西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闽西客家山歌里多有这样的衬词, 并且是用当地方言加以演唱。更显现出客家文化的味道。

从笔者上面所举三首歌曲中, 可以看出, 闽西山歌通过对客家人民思想的渗透, 融入到客家人的生活中, 进而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音乐和文化永远是不能分割的整体。音乐通过文化得以体现出其价值, 而文化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 在客家山歌成型前, 其起源地的文化必然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而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 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 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客家山歌与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 没有闽西客家山歌, 闽西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就没有办法得到传播和传承, 而如果没有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做为基垫, 闽西客家山歌就失去了作为客家人古老精神依托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客家民居里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3-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所需建造了大量的民居,但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加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民居的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大多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延安的窑洞等。南方地区因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丘陵等地的少数民族则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而建,大体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以傣族竹楼和苗族吊脚楼为代表。任何一种民居都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产物,客家土楼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客家民系在世代迁徙中仿照中原民居建造模式以及借鉴当地土著民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1]

查阅相关资料历来学术界对土楼文化颇为青睐,学者文献等大都略有论述,客家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作者统观之现今论述大多偏向于理论化,甚至化简为繁,读起来未免佶屈聱牙,如何把客家文化以简洁形象的语言介绍给世人不仅引起后世学者深思。作者以福建永定土楼建筑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资料记载,从土楼的由来、择址、奇巧曼妙的布局以及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入手阐释千百年来客家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理念。

一、土楼的由来

谈起客家土楼,人们首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群。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其独特的造型在60年代初还曾被美国间谍卫星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疑作“隐匿的核力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也称赞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旧县志和客家族谱记载客家先民最早在唐末五代就到达永定,为了防风避雨,躲避严寒,他们利用附近的树皮、泥土、石块按照中原的房屋样式堆砌成简陋的泥墙土屋。后来又吸收借鉴当地人的民居建造模式,进一步取当地之材,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壤土)加以特殊配料(红糖、蛋清、糯米)自制砖块,并加上竹木片夯筑成墙,来增加墙身的抗震性,从而也增强了房屋的整体弹向性和向心力,造屋居住,世代繁衍,这便是永定出现的最早的民居。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加之朝廷的管理不力,盗贼流窜横行乡里,分散的独门独院不利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客家人开始团结起来,以族为单位建造大型土楼,夯实围墙,筑楼而居,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城堡。客家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便把自己建造的新的家园取名“土楼”来遥寄乡思,于是客家土楼如雨后春笋般盛开在闽西大地上。[2]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活化石,被打上了客家的人文地标。正如佛教《无常经》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现。”土楼的建造也是一种族群记忆,如方形围楼五凤楼等就在传统四合院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以四合院为基础,加上后堂和护厝连接而成。它代表了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铭记,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的矛盾埋藏在客家族群的内心深处,他们仿照家乡的模式打造新家园而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使他们聚族而居,期翼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土楼的选址—堪舆风水学

文化是一种借由符号在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祖祖辈辈的观念隐藏在象征形式中,大致等同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逻辑定理。[3]我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借代符号,也以其情景交融的建筑理念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祖祖辈的心理变化轨迹。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民居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以古文献为例,如《庄子·盗跖篇》云:“古时禽兽多而百姓少,于是人们大多筑巢而居,白天以橡栗为食,晚上则栖于木上,来躲避禽兽虫害侵扰,故后人称为‘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亦说:“上古之世,百姓少而禽兽多,老百姓战胜不了禽兽虫蛇,有一位圣人教给百姓在树上居住,构木为巢来躲辟风雨。”《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岭南一带,即朱吾县以南的地区,环境恶劣,野兽和人杂居,人们又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白天以动物野兽的生肉来充饥,晚上住在树上,而且采集香料用于谋生。”《易·系辞传》载:“上古初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上栋下宇,以躲避风雨。”晋张华《博物志》:“我国南方百姓多喜欢住在树上,北方的人则多栖居在洞穴里,不同地区的人根据不同喜好和地理环境差异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来躲避严寒酷暑。”[4] ……追溯古人的建房理念莫过于:一满足生存所需,二是求吉纳福,趋利辟害,祈求平安、稳定、祥和。即在保存自我族群世代生存繁衍的前提下又希冀有所发展,因此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因地制宜的选址,这也是我国建筑民俗所讲究的风水学,而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在土楼选址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永定土楼目前现存4000多座,它们散落在闽西的苍山绿水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山后水的地理方位,极好地满足了生命的所需。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充足的水源是民居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而客家土楼不仅屋外水源充足,屋内的天井也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土楼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的择址也是充分运用了地理学常识。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风向不同,这样土楼夏日不仅能够接受南方阳光的普照,冬日还能躲避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

客家土楼的选址可谓是阴阳五行与堪舆风水学理论的完美契合,古人云:“山本称阳,水则为阴;而就山而言,南为阳,北为阴;就水而言,北为阳,南为阴。[5]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冲气则起到调节阴阳作用,使事物得以平衡相处。土楼依山傍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山灵水秀,郁郁葱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而所谓建筑则是一种客体化的人生,客家土楼选址在继承中原风水学的基础上过多的寄予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平平安安,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独守着自己简单的幸福,守护着土楼下的一片天地。

nlc202309011600

三、土楼的布局—情与理的契合

如果说土楼的选址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么土楼布局之美,造型之独特则无不令世人所倾倒。登上闽西的苍山峻岭,俯视永定客家土楼,它们如地下蘑菇般散落在山间丘陵中,而在这片神秘的地方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土楼。

永定现存圆形土楼360座,它们像从天而降的飞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引人遐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高大宏伟的圆形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宙合方圆,融汇传统建筑之精髓,客家人用智慧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远观圆形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宽大而高耸的屋顶、朴实而粗犷的土墙、神秘而高耸的窗洞、古老而厚重的门楼,土楼择高而设基并在上面铺满了高低起伏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闽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而屋顶设计3、4米的屋檐不仅可以直接把水排出土楼从而减少雨水对地基的渗漏,而且其人性化的设计也满足了路人避雨所需。正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也从侧面诉说着客家人讲究和谐共荣的处世风格。至于土楼的围墙则采用古老的生土夯实技术,简单而朴素,单一的土黄色没有北方建筑的富丽堂皇,甚至少了几许南方的空灵毓秀,却独守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和稳重耸立在世人眼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一群群客家人背井离乡,行走在迁徙的旅途中,面朝黄土,露宿街头,因此客家儿女大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黄土的坚毅与朴实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代表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进取,永远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且土墙的坚固也让客家人免受外敌入侵,世代栖居在闽西大地上。但是也许围墙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入侵,因此聪明的客家人在仿照中原建造防御城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土楼上挖了许多窗洞,一二层不设窗,窗洞设在高高的土楼上,一来可以防止敌人爬窗而入,二来敌人入侵土墙时从窗洞投掷木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加强土楼的防御体系。因此进出土楼的唯一渠道便是大门,其实大门更是一处防御工序,结实的门板可以抵御火烧斧砍,而插在土墙里的门栓更是十分牢固,但其最精细的设计便是门顶的水槽来应对敌人的火攻,大门顶层还上设窗洞用来投掷砖石,倾倒泡有石灰的开水等拒敌于门外,远古的客家人如泰山般沉稳、冷静、自如的应对外敌的入侵。

古老的土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的站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其奇巧曼妙的布局,固若金汤的围墙,威严而紧闭的大门给客家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每一个目睹土楼的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走进土楼便立即置身于被屋顶围成的天空之下,如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它是圈数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6]按照常理推测,我们会认为楼内会显得拥挤和黑暗,可是踏进土楼大门却让人有一种宽敞明朗的感觉。土楼内一层层,一间间的住房设计布置的整齐而富有层次感,中间设有祖堂,以祖堂为中心,楼内楼的设计则按照同心圆层层展开,结构外高内低,环环相扣。至于功能布局则一楼作为厨房,二楼作为粮仓,三楼以上才用于住人,而且土楼内人口多而不杂,因为土楼设计从底楼到顶层一般连成一套,只为一家所使有。楼内的水井、磨房、浴室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因此聚族而居的土楼,关闭大门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即使外敌入侵,被困数月,客家人仍旧能够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土楼下的一片天地里。外观是土墙,内视则为楼宇,土楼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来自于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存的体验,而深层次则可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正如《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土楼的天圆地方,人畜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传达着客家人同舟共济,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支撑,在峰峦叠嶂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诗意的栖居在自己构筑的城堡里。

巡视客家土楼其内部之大,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无不令人惊讶,它像一座座迷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使外敌入侵,攻破城门也很难对土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因为看似是一个整体的土楼,其实却另藏玄机。神秘的客家人依照太极八卦把土楼分成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筑有防火墙,不仅可以满足客家人的自我隐私,也起到防御、防火的功能,而且其包含的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有利于族群的繁衍与生息。永定客家土楼布局之精细,心思之巧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楼内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水井的和睦相处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风格。

高高的土楼隔绝了客家人与外面的世界,紧闭的大门断绝了一切往来,大多数人会认为客家人是保守的、孤僻的,可是只有真正到过土楼的人就会发现客家人的质朴与善良,而土楼的内部布局则是无言的证明。客家人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土楼最中央单独建造了住房,以客为尊,设施齐全,甚至土楼中一家的客人被当成全楼的客人。楼外是灰暗的土墙,楼内则是笑脸迎人的客家人,土楼用无言的建筑像世人诉说着客家族群含蓄内敛外的热情与奔放。

四、土楼的装饰—民俗博物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遗留了许多传统古俗,而土楼作为见证客家人迁徙发展的活化石,其内部的装饰自然也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土楼像一座客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诉说着老一代客家人的心理历程。

统观我国传统民居大多以诗、书、画等装饰贯穿全局,而土楼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则更是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人文之美。透过外面厚厚的土墙,土楼内部则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体,文人墨客的题字、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以及楼内的花草盆栽则更为土楼增添了几许客家风情,而提到土楼的装饰则也不得不提及客家门楼。客家门楼不仅是整个民居的外观,也是进入土楼的必经之地和客家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门大多以石雕和木雕为装饰,两侧题以楹联,朱漆的铁皮大门,门顶上方则雕刻鎏金大字,书写譬如“书香门第”、“安仁之宅”之类的吉祥语,而富贵之家则在门梁上雕以龙凤、麒麟、仙鹤等飞禽鸟兽,体现了客家人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nlc202309011601

但最具有客家气息的装饰莫过于门旁两侧的楹联,如承启楼正门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因此门楼不仅是客家人防御的屏障,大抵也寄托了客家人的一种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而穿过门楼正中央的部分便是客家祠堂,“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然而与别族祈愿不同的是,客家人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且祖祠除了年节祭祖,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集聚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族群心理。

再者,客家厅堂的装饰在土楼中也极为重视,且无论土楼大小如何,厅堂装饰都颇为讲究。客家厅堂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厅堂追求宽敞明亮,堂内建筑以木雕为主,柱与柱之间则饰以雕花的镂空,平时悬挂名人字画,婚丧嫁娶时则悬挂祖宗神像,雕梁画栋,极具客家风韵。如承启楼的楠木寿屏,据文献记载为乾隆时期雕刻而成。“寿屏由12扇柿木板拼接而成,雕刻面积为15.03平方米,中间为《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侧则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187个人物,栩栩如生,灵气逼人”。[7]土楼内的厅堂铭刻着客家人的酸甜苦辣,厅中的装饰、石刻上的楹联、精雕细刻的木柱、门窗上的彩绘等穿越时间的轨道在土楼里熠熠生辉。土楼厅堂雕刻装饰之精细以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土楼寻访者去慢慢品味。

客家人带着固有的中原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民居建筑之精华,用勤劳与智慧撑起了土楼下的天地,其木雕、石雕、壁画以及门板上的楹联等装饰不仅充满艺术气息也充斥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超稳定性以及建筑在客家文化之上的土楼群所传承的客家民俗事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探访者。

五、结语

客家文化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客家民居之代表千百年来也见证着客家人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建筑是生命的源泉,是客体化的人生,它的背后蕴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及自我族群繁衍发展的价值观,相由心生,因此土楼建筑的存在,往往在满足客家人居住、防御等基本功能以外,也表达着客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团结奋进等特质。土楼用它无言的建筑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客家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根脉。而我观土楼则是羡慕客家人代代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远离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传承了我国华夏文化之精髓,正如土楼中也蕴藏着道不尽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总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客家人在土楼下打造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后世子孙一起传承下去,共同守候祖辈为我们遗留下的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赵丙祥.民居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5.

[2]李汉槐.永定土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1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94.

[5]王玉德.堪舆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6]张定雄、江文野.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7-69.

[7]林嘉. 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5-63.

[8]罗林香.客家史料汇编[M]. 中国学社, 1965.03.

[9]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林境贤.“土楼”与“土楼文化”的几点浅见[J].龙岩师专学报,1991,9 (2):119-124.

[12]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2001,5 (1):85-89.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民间文化。

篇5: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篇6: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

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它们沿溪而上,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翠竹、水车、农田和谐相处,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

景点简介

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化般的民居建筑奇葩,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灿明珠”,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

内部景观

如果说永定是一个没有大门的中国土楼博物馆,那么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地―――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就是浓缩的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景区内土楼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五凤楼(府第式土楼)经典―――福裕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它们沿溪而上,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翠竹、拱桥、水车、农田和谐相处,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

上一篇:宣传统战部工作职责下一篇:总结高中数学学习应注意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