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

2024-07-19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精选6篇)

篇1: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变态发育方式。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自读课本P13—14页第二段,结合课本图Ⅶ-6各小组完成: 1.青蛙繁殖一般在什么季节?

2.所有青蛙都能鸣叫吗?雄蛙鸣叫有什么意义呢?

3.雌雄蛙抱对是在进行体内受精吗?这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4.蛙卵有什么特点?蛙卵的这种特点有什么意义?

5.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6.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哪几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叫什么?哪一个时期特别像鱼?

任务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典例1】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的是()A.雄蛙的鸣叫 B.雌蛙的鸣叫 C.雌蛙和雄蛙的鸣叫 D.蝌蚪的鸣声

一、达标自查:1.青蛙的生殖方式是()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

2.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陆两栖动物 B.体内受精、不变态发育 C.庄稼的保护神 D.变态发育

3.青蛙从蝌蚪到发育成成蛙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尾消失 B.体表出现鳞片 C.长出四肢 D.鳃消失

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在()。A.水中和陆地进行 B.水中进行 C.陆地进行 D.母体中进行

二、拓展探究

1.小明在调查某地动物资源中发现,该地的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那么当地的环境可能是怎样的?()A.温暖多雨 B.常年寒冷 C.炎热干旱 D.工业化城市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 B.环境污染口趋严重C.1

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D.人类的大量捕杀

3.下列关于青蛙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蝌蚪不仅用鳃呼吸,还用肺呼吸,因此青蛙是两栖动物 B.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但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C.青蛙是陆生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D.雌雄蛙抱对后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可提高卵细胞受精率 4.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发育及结构功能的问题:

(1)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句中,“雨”和“蛙”的内在联系有:①青蛙的受精方式为_______________,发育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个过程均在水中进行;②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具有_______________功能,因而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2)为提高受精率,青蛙依次发生的繁殖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蛙发育经历的四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蝌蚪很像小鱼,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南宋辛弃疾的著名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寓示了“丰年”与“蛙声”的某种联系,你认为这种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世界人口、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能理解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

3、会运用据所学知识解决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难点: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学习过程】 二、一、预习反馈::比比你的自学能力!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继续绘制从1980年到1999年的人口增长曲线。

并预测2050年人口数。

2、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3、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带来的问题有: 问题、问题、问题和 问题。

4、计划生育是指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划,通过 和

相结合,做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就是。

5、控制 是解决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有效方法,而降低 则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

6、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7、城市生态系统是以 主体,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

8、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① ② ; ③ ;④ ⑤。

9、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型污染。

10、居室的环境首先要满足人体的________,如适宜的________和________;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________,如有充足的________以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新鲜的空气,以及无 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

11、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控制,提高。

具体的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1、中国通过自力更生,用占世界 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的人口,创下了世界奇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2、生态农业又称、,它具有两个显

著特征:,二是。

3、城市生态系统是以 主体,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

4、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控制,提高。

具体的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我国城市的污染主要有: :

6、图25-1是农村沼气池结构示意图。(1)填名称。① 进料口 ② 进料管 ③ 发酵间 ④ 出料间水压箱 ⑥ 导气管 ⑦ 贮气室(2)发酵后,③中的沉渣物质可作为 肥料或鱼饵。(3)你如何检验这个沼气池中有无沼气生成? 在⑥处点燃,看是否有蓝色火焰生成。

7、讨论下列实验的条件成因是什么?为什么?(1)制作酸奶时,为什么要先将牛奶煮开?煮开后为什么要待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2)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将糯米高温蒸煮30分钟?(3)怎样使制出的面酱、黄酱和豆豉既只保证有用微生物的存在,又有很好的适口

咸味?(4)在沼气发酵过程中,除了加入植物秸秆和猪粪外,为什么还要加入池塘污泥? 参考答案:

1)杀死微生物 防止酸奶中的乳酸菌被杀死 2)孰料易于发酵,也能杀死杂菌 3)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食盐水。

4)提供各种厌氧型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9、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农作物、生产者)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池)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答:清洁、环保、高效)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下脚料?(答:用来作饲料,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

我们必须做到在利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形成提升: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1、在人类发展史中,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100年是

A、1601~1700年B、1701~1800年 C、1801~1900年 D、1901~2000年

2、与人口增长较快无关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医疗水平的提高 C、人的出生率超过死亡率 D、克隆技术的成熟

3、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是

A、粮食问题 B、水资源问题 C、矿产资源问题 D、空气质量问题

4、我国耕地占世界总耕地的 A、7% B、22% C、17% D、30%

5、人类的生存对能源的需求也很重要。下列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中,属于 对地球环境无污染的能源是

A、煤炭资源 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能资源

6、下列哪项不是由于人口激增造成的

A、粮食短缺 B、能源短缺 C、物种灭绝加速 D、人口寿命增加

7、为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的政府、民间组织及各方面人士关注和解决人口问题,联合国将“世界人口日”定于 A、每年的3月12日 B、每年的4月22日 C、每年的7月11日 D、每年的6月5日

8、除了粮食问题外,人类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十分丰富 B、人口激增将引发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危机 C、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地区缺乏淡水

D、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用掉的水还可以恢复,不必节约。

9、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非常突出,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 B、我国的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 3 C、我国的粮食问题已经不需要人们支关注

D、我国的粮食供应志人口之间的关系仍处于薄弱的平衡状态

10、目前全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大约需要时间为多少年 A.100年 B.12年 C.30年 D.50年

1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 A、晚婚 B、晚育 C、少生 D、优生

12、计划生育是指

A、每个人要有汁划地进行生育 B、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C、一对夫妻一定生育一个孩子 D、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划

13、控制人口增长最有效的选择是

A、降低出生率 B、降低死亡率 C、提高优生率 D、提高生育年龄

11、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A、城市 B、乡村 C、牧区 D、水域

12、地下土壤以及建筑物中混凝土、石材、地砖、瓷砖等都能产生一定的放

射性物质,是以下哪种物质 A、氯 B、氡 C、氧 D、不确定

13、改善家居环境、维护人体健康的办法有

①经常打开门窗 ②充足日照杀菌 ③家中饲养宠物 ④家中放置植物

合理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①

14、为了保证教室内空气清洁新鲜,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B、绿化周围的环境 C、勤打扫教室及环境 D、关闭门窗防灰尘

15、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家居环境 A、室内物品摆放零乱无序

B、装修材料有挥发气体C、栽培花卉、饲养宠物D、冬季门窗紧闭的厨房空气

16、不适宜在室内种植的花卉是 A、仙人牚B、君子兰C、菊花 D、夜来香

17、下列做法中,往往会破坏家居环境的是

A、室内养少量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B、购置高档家具、豪华装修 C、开窗通风 D、厨房使用抽油烟机

18、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

A、1% B、5% C、10% D、20%

19、关于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的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 B、我国城市水资源严重缺乏,而且有限的淡水资源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C、城市生态系统输出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D、包括以上三者 20、我们所用的青霉素是哪类生物产生的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蘑菇

21、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重要意义是

A、促进物质循环

B、促进有机物 C、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D、释放二氧化碳和能量

22、在夏季,腐烂的桃子能散发出酒味,引起这种变化的是 A、细菌 B、乳酸菌 C、霉菌 D、酵母菌

23、四川泡菜主要是利用哪种微生物发酵制作的酸菌 C、酵母菌 D、大肠杆菌

24、下列产品属于抗生素的是A、链霉素B、青霉素C、氨基酸 D、食用有机酸

25、在米酒制作的发酵过程中,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的是

A、乳酸菌 B、醋

A、曲霉和毛霉 B、曲霉和酵母菌 C、毛霉和酵母菌 D、酵母菌

26、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经过代谢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氧 C、有氧、无氧均可 D、先有氧、后无氧

27、下列食品制作过程需要发酵的有 蔬菜酱 C、矿泉水 D、豆豉

28、用网将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活得良好。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网罩挡住了鸟类却挡不住虫子 B、网罩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

C、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D、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类的控制而猖獗

四、小结评价: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 人为主体,人 与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 人工生态系统。

2、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是控制 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具体的说就是:__晚婚_、晚育、_少生_、优生。

3、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带来的问题有: 粮食 问题、环境 问题、资源 问题和 问题。

4、控制 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有效方法,而降低 出生率 则是

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

5、我的困惑:

A、有氧 B、无

篇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 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3、把课内和课外打通, 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整合设计:

第一环节: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2.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 组建兴趣小组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第二环节:单元特点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 有的是回忆录, 有的是传记, 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文章, 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习这些课文, 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环节三: 第一、二课时设计

1.完成整合设计第一环节内容

2.讲授第一课《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3.引导学生课时拓展:A推荐阅读:课后题四中的第二小题B.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 记述你们之间难忘的事, 为教师节献礼。

4.引导学生单元拓展:感人至深, 令人难忘的又何止师生情, 还有令人动容的母子情, 平淡中透出炽烈的父子情, 热情似火的君子之交的朋友之情……推荐阅读, 指导写作, 情感体验。

第四环节:教学本单元其他课文

师生共同完成《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学习, 可视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探究。我秉持“以篇为范例, 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课文教学。比如《藤野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人物组织素材的构思。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 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 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教方法快速学习其他篇目。本单元我设计“我读我秀”活动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对《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阅读和学习, 然后在课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最敬佩的一位人物、感受最强烈的一句话, 并以小组推荐代表的形式进行“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朗诵比赛, 并进行全班评比和颁奖, 以此为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后,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份A 4纸大小的手抄报, 内容包括读后感、学习体会, 并要求做到图文并茂。有了这些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

第四环节:综合性学习:献给目母亲的歌

学习目标:通过广泛阅读, 及生活中对母爱的感受, 领略不同风格的母爱, 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母爱, 培养学生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爱, 培养学生热爱、孝敬母亲的思想感情, 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引导他们感受爱, 理解爱, 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 恰当地向母亲表达感情, 理性地思考、体验“爱”的内涵。以及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五:综合性学习作业布置

读:文学作品中的母爱

A动物界的母爱

B人间的母爱真情

写:我与母亲”为话题的作文展示

做:为母亲制作感恩卡,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篇4: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篇5: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案

主备人 战金芳

一、教材简析:

第八单元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专题,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有篇幅短小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还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这组教材编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1.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故事,故事性强,趣味性强,有感染力。2.语言既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3.抓住人物的语言或行动进行描写,人物鲜活,个性鲜明。4.故事叙事条理清晰,寓意深刻。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 2课时 《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普罗米修斯》 2课时 《渔夫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2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德目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预习学案

1.自学生字,读熟课文。2.组词。

绑()汤()梭()箭()邦()烫()骏()剑()

导学案

一、激趣导入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2.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三、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纪昌怎样学射的?

3.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4.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导学案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2.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三、合作探究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于扁鹊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2.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

3.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

4.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5.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zǐ lǐcǎi cháng wâi jì liàng()()()()

二、读了这两则寓言后,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些什么看法,给他们一个简短的评价吧。

纪昌: 蔡桓公: 扁鹊:

30.文成公主进藏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德目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导学案

一、小朋友有没有去过西藏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中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像。这就是文成公主的塑像,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合作探究

1.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

2.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3.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4.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5.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这位给国家带来安定,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的文成公主。我想她的品质一定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31.普罗米修斯

学习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赶、领袖、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驱寒取暖、气急败坏”等词语。

2.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德目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精神。

预习学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ǒ zhǒng pēn shâ huǒ yàn zào fú()()()()fēn fù hěn xīn xuán yá qū hán qǔ nuǎn()()()()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惩罚——

领袖——

驱赶——

宽恕——

三、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导学案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火 ” :同学们,大屏幕上你看到什么?

聪明,那么,谁来说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指名答。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朗诵: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在寒冷的冬日,为给人类带来了温暖。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人类腾飞的翅膀。那么,你可知道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希腊神话。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

二、合作探究,品读交流,理解深化。1.课文围绕着火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2.那普罗米修斯让火神敬佩的是什么? 3.“没有火的悲惨情景”课文是怎样写的?

4.普罗米修斯拿取了火种,结束了人类悲惨的生活,可给他带来了什么?

5.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普罗米修斯能够忍受无比的痛苦呢?找出表示原因的语句。

6.残酷的惩罚也许会摧垮人的身躯,但怎能摧垮普罗米修斯坚强的意志;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自古以来,正义都是战胜邪恶,那么,普罗米修斯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各读最后一段话。

7.与同学讨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

课堂检测

一、辨字组词。

焰()驱()袖()绕()押()掐()岖()柚()饶()闸()锁()狠()肝()脏()抗()琐()恨()刊()赃()伉()

二、我能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

宙斯此时的心情可以用句中的“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使我们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当火神试图救他时,他说话的语气是__________,因为他知道__________,所以他不屈服宙斯的淫威,体现了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物,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敬佩”是什么意思?

普罗米修斯偷了火种,为什么火神还敬佩他?

32.渔夫的故事

学习目标

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德目目标:

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习重、难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1.从图入手:(播放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2.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渔夫的故事》。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里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2.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3.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4.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5.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

6.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布置作业

1.读读记记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

2.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得清楚,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激发学生积累歇后语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敏捷的才思,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5.给学生自由的习作空间和更宽泛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习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本年级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结合起来,《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读书后的感想;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格)

3.多向交流,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关注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上下功夫,语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励学生积累歇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在哪里,“巧”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故和非数字的文字中,因此称这副对联是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三、四课时

(五)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后,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以欣赏为主,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讨论怎样修改。

篇6: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作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毛泽东则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三、预习检测: 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课文后,请你用“文章_____________最感人,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的性格?

五、合作探究:

(一)、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流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四 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二)、聚焦“背影”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2、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1)满怀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2)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六、精读品析:

1、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5)“进去吧,里边没人。”

2、谁不爱自己的父亲,用那火热的赤子之心。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是那样爱儿子,儿子又是那样的关爱父亲,这是一种交互的爱。请你从字里行间寻找爱,说一说哪些词语真切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重点关注两个“自然”。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在发之于外。)....

七、拓展延伸: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背景音乐《懂你》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心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板书设计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科学)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 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反馈检测:

一、注音或书写有误的改在括号内。A、妥贴

晶莹

()B、颓唐(túi)

簌簌(sù)

()C、惨淡

(D、琐屑(xiāo)

奔丧(sāng)

(E、蹒跚(mán)

踌躇(chóu)

(二、分别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1、蹒跚()

2、琐屑(躇()

4留()

三、选择正确义项。

1、惨淡

()

A、悲惨、凄凉。

B、悲惨、暗淡。C、凄惨、暗淡、不景气。

D、凄惨、悲哀。

2、情郁于中()

A、感情聚积在心中。

B、心中有许多感想,不得发泄。

C、聚积在心中的感情。

D、感情聚积在心中,不得发泄。

3、不能自已()

A、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B、思绪得不到控制。

C、总是思考不停止。

D、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

4、琐屑()

A、许多琐碎的小事。

B、细小而繁多的事。

C、许多杂乱的事。

D、细微、杂乱的小事

5、触目伤怀

()A、心里

B、怀抱

C、怀疑

四、指出四次“背影”出现的背景和在文中的意义

第一次是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次是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正确的理解.狼))))

3、踌、勾 4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a、表现父亲很坚强

b、父亲体帖儿子,宽慰他

上一篇:红楼梦的好词好句下一篇:自来水公司计算机审计初探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