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

2024-05-10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共6篇)

篇1: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

2003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与此同时,美国的减税措施和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共同造就了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近年来不多见的普遍牛市大行情,各国股票指数、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石油市场要么是强劲攀升,要么是挑战新高。预计2004年将延续这一趋势。

一、各国经济概述

1、美国

与2003年第三季度的强劲增长相比,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大幅减缓,折合年增长率为4.0%,约为第三季度增幅(8.2%)的一半,而2003年全年GDp增长3.1%,仍呈现强劲复苏态势,但低于华尔街预期。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个人消费、出口、设备与软件支出、库存投资及住宅投资。但第四季度的数据表明,以上部分指标的景气状况有所缓和。

从财政和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层面来看,2003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得益于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宽松环境。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前景,除了尚不明确的一些政治、经济因素以外,市场的注意力仍应集中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之上。虽然2004年1月28日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00厘的45年低位不变,但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环境仍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通胀方面,美联储关心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仍然低位徘徊,美国经济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可能。美联储局货币政策最为关注的3个方面:经济增长、就业及通胀压力中,只有经济增长是明确支持利率上调的政策倾向。从大选因素来看,决定联储加息最重要的因素应是劳动市场,但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市场第四季度并不明朗,即使是近几个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四季度末5.7%的失业率仍然是美国联邦政府无法接受的。因此,虽然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迟早要到来,但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仍主要取决于未来劳动市场的表现。

表1 2003年第三、四季度美国主要经济指标简要比较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消费支出增长

6.9%

2.6%

耐用品支出增长

28%

0.9%

非耐用品支出增长

7.3%

4.4%

政府支出增长

1.8%

0.8%

联邦政府支出增长

Na

0.7%

各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增长

Na

0.9%

企业投资

12.8%

6.9%

非住宅投资下降

1.8%

3.0%

设备和软件的支出

17.6%

10%

建筑支出下降

Na

2.4%

住房支出增加

21.9%

10.6%

整体个人投资

14.8%

12.4%

出口

Na

19.1%

进口

Na

11.3%

2、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

总体来看,2003年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在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进展缓慢。全年各成员国的失业率平均高达8.1%,劳动生产率增长仅大约为0.5%-1%的水平,2003年末欧盟各国的人均GDp也只相当于美国的72%。

从欧元区成员国2003年第四季度的表现来看,2003年11月份,欧元区12国工业生产比上月微升0.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2%。11月份工业生产虽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幅度如此之低,表明复苏力度不如预计的那样强劲。在欧元区成员国中,爱尔兰和德国11月份的工业生产增幅分别为1.4%和1.3%,荷兰和卢森堡的增幅则相对较高,分别为2.1%和1.9%,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工业生产却下降了0.4%。在将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丹麦和瑞典计算在内后,欧盟15国2003年11月份的工业生产比上月下降了0.1%,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上升了0.9%。通货膨胀方面,欧元区2003年1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预计将由11月份的2.2%重新降到2.0%,即降至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

2003年全年情况,德国GDp比前年下降了0.1%,是199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财政赤字总额为860亿欧元,占该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连续第二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全年劳动市场状况方面,在欧元区12国中,西班牙的失业率最高,为11.2%,卢森堡的失业率最低,为3.9%。在欧元区经济大国中,德国和法国去年12月份的失业率分别为9.2%和9.5%,均与上月持平。

欧元区之外的主要欧盟成员国英国的2003年四季度数据表明,11月份制造业产值较上月下降0.7%,这是该数据自2002年10月份下降1.5%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期工业产值下降1.0%。与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11月份制造业产值增长0.7%,工业产值下降0.4%。通货膨胀方面,英国通胀压力仍然非常低,短期内也不太可能上升到2.0%的目标水平。

3、日本

虽然2003年12月份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较11月份减少1.0%,但由于10月份和11月份工业产值双双攀升,第四季度的工业产值依然大幅提高,较前一季度增长了3.6%,工业生产依然处于复苏阶段。四季度工业产值推动力来自出口尤其是对亚洲邻国的出口非常强劲,而12月份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机械设备的生产较上月下降了2.7%。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增长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末失业率为4.9%,为近年来首次低于5%。日本经济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矿业生产持续增长。

二、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增加。

三、企业倒闭减少,失业人口下降,家庭消费开支出现增长。

尽管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好转,但影响复苏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包括:通货紧缩还在持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筹资难度未减;个人消费虽然出现回升,但消费增长主要依赖部分高收入者。另外,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持续增长

主要依赖出口主导型的汽车、电子机械类大企业投资的增加,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却在下降。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日本政府经济结构改革逐步出现成效,2004年日本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上升态势,逐步进入以出口为主导的低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预测,2004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将为0.5%,实际增长率将为1.8%。

表 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指标

08/0

309/03

10/03

11/03

12/03

美国

非农业职位增长(万)

-4.112.513.7

4.3

0.1

失业率(%)

6.1

6.1

6.0

5.9

5.7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0

0.6

0.41.0

0.1

零售额(较上月± %)

0.6

1.0

-0.3

0.9

0.5

CpI(较上年同期± %)

2.22.3

2.0

1.8

1.9

欧元区

失业率(%)

8.8

8.8

8.8

8.8

零售额(较上月± %)

-1.1

-0.3

0.0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6

-0.4

1.3

0.1

CpI(较上年同期± %)

2.1

2.2

2.0

2.2

2.0

M3货币供应增长(年率%)

8.2

7.5

8.1

7.4

7.1

日本

失业率(%)

5.1

5.1

5.2

5.2

4.9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5

3.0

0.8

0.8

1.0

CpI(较上年同期± %)

-0.3

-0.2

0.0

-0.5

-0.4

M2货币供应及存款证(较上年同期± %)

2.0

1.8

1.5

1.6

1.5

4.亚太和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

受SARS疫情的冲击,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普遍出现放缓;但第三季度,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等地区的内需加速增长,以及美日经济的复苏,大大改善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

2003年,菲律宾GDp增长了4.5%,略高于2002年的4.4%。印度在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4%,连续7年实现了快速增长。韩国由于内需不振,GDp增长率仅为3%。2003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为1996年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新加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8%,而在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7%和3.7%,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困难之后,新加坡的经济状况呈现强劲复苏趋势。2004年预计将增长3-4%。2003年,印尼经济增长3.8%,其中国内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2003年,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4.5%,第二季度萎缩0.5%,第三季度增长4%,预计第四季度增长可达4.2%,全年增长将达3.2%,2003年10至12月,香港失业率为3.3%,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1.9%,仍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

对于东亚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状况,亚洲开发银行认为,2003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1%,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6%。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拉美地区在阿根廷危机逐渐稳定之后,也开始走向了复苏之路。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率为1.5%,城市失业人口达1670万,失业率达10.7%。平均通胀率8.5%,工资水平平均下降4.7%。2003年拉美国家中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增长幅度将达7.3%,哥伦比亚增长3.4%,厄瓜多尔和墨西哥分别增长2.0%和1.2%,巴西的增长率只有0.1%,委内瑞拉经济将下降9.5%。乌拉圭仍处于2002年危机阴影中,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5%。2003年,拉美的外贸将连续第二年出现顺差(顺差额预计为370亿美元)。2003年,拉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左右,投资率约为18%(按1995年价格计算)。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将从2002年的11.4%下降到2003年的8.6%。

二、全球股票市场

受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反弹的影响,加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在美国官方公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高达8.1%之后,全球股市也迅速做出了反应。2003年四季度,股市高歌猛进,到12月底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纳斯达克也冲破了2000点。

1、美国

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各上市公司三季度财务状况的持续好转的影响,美国各主要股票指数涨幅非常明显,2003年末,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同比上涨了25.3%,重新突破了10000点大关;而随着全球IT行业在下半年的全面复苏,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NASDAQ指数涨幅更是高达50%,冲破了2000点心理大关;代表市场整体水平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也相应上涨了26.4%,达到了1111.92点。

表3 美国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收盘)

主要指数

2003-12-

312003-6-30

2002-12-31

涨幅

道琼斯30工业指数

10,453.90

8,985.4

48,341.63

25.3%

NASDAQ综合指数

2,003.37

1,622.80

1,335.51

50%

标准普尔500指数

1,111.9

2974.51

879.82

26.4%

注:股票指数涨幅均指相对去年末的波动(下同)。

2、欧洲

2003年,欧洲各主要股指结束了2000年以来的持续跌势,出现较全面回升,某些股指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市场。其中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年底较年初上涨了13.6%;巴黎CAC40指数则上涨了16.1%;法兰克福DAX指数涨幅最高,达到37.1%;意大利 MIBTEL指数涨幅为13.9%,西班牙马德里SMSI指数上涨27.4%。与美国各股指相比,欧洲某些股票指数的涨幅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欧元区经济景气状况仍然不如美国经济。与此同时,美联储利率长期低于欧洲央行利率水平,这也成为欧洲股市表现不如美国的重要原因。

表4 欧洲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

312003-6-30

2002-12-30

涨幅

伦敦FTSE 100 指数

4,476.90

4031.20

3,940.40

13.6%

巴黎CAC 40 指数

3,557.90

3084.10

3,063.91

16.1%

法兰克富DAX 指数

3,965.16

3220.58

2,892.63

37.1%

意大利 MIBTEL指数

19,922.00

18,360.00

17,485.00

13.9%

马德里SMSI指数

807.98

719.87

633.99

27.4%

3、亚洲和日本

表5 亚洲各主要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

31涨幅

香港恒生指数

12,575.9

49,577.1

29,321.29

34.9%

日经指数

10,676.64

9,083.11

8,578.9

524.5%

汉城综合指数

810.71

669.93

635.17

27.6%

新加坡海峡指数

1,764.52

1,447.89

1,341.03

31.6%

4、拉美各国

表6 拉美各国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

31涨幅

阿根廷 MerVal 指数

1,071.9

5765.61

524.95

104.2%

巴西 Bovespa 指数

22,236.00

12,973.00

11,268.00

97.3%

墨西哥 IpC 指数

8,795.28

7,054.99

6,127.09

43.5%

三、外汇市场

1、美元

2003年美元兑世界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呈持续下跌态势,一改前几年强势美元的格局。美元兑各主要贸易国一揽子货币,自2002年末以来下跌了10%以上。其中,美元兑日元下跌约13%;兑欧元下跌了约16%;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美伊战争的影响;以及在下半年,美国政府为了使经济快速复苏而采取的弱势美元的政策,加上巨额且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和国内财政赤字等原因,是美元下半年仍无法走出下跌阴影的主要原因。

而在第四季度,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更是冲破了1美元兑110日元大关,继续向100日元的心理支撑点方向迈进。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在四季度也突破了1美元兑0.8欧元,达到了1美元兑换0.78欧元,创欧元诞生以来的新低。预计弱势美元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2、欧元

2003年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欧元一直处于升值的态势。一方面有美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调整和经济基本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欧元正逐渐向它的合理购买力回归。但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美元再次连续贬值,突破了1美元兑0.8美元的合理购买力比价。显然这对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欧元经济是极为不利的,从德国的出口表现来看,2003年德国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法国首次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高居不下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弱势美元造成的。因此,强势欧元和弱势美元对欧元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在2004年仍将有所体现。

2003年欧元兑日元的汇率,可谓是起伏不定,5-8月一度达到1欧元兑140日元,但是8月初以来,逐渐向125-130合理水平回归。然而在第四季度末,欧元兑日元汇率再次升值到了135日元。同样,强势欧元也会削弱欧元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日元

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攀升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是日本年均失业率13年来首次比上年减少。以上数据表明,2003年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长达10年的萧条期。相应地,日元也呈现强势地位,尤其是兑换美元的汇率,200

3年从年初的1美元兑换135日元连续升值到105日元左右。短期内并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但是,正是日元过于强势,四季度出口逐渐下滑,才造成了2003年四季度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萎缩。这一方面与三季度的合理回调有关,但与四季度日元连续升值也不无关系。因此,强势日元对于刚刚走出萧条期,甚至仍处于通货紧缩困境中的日本经济显然是弊大于利。

四、各国利率

1、美国

2003年12月9日,美联储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利率决定会议上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不变,并重申将“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利率于低档。但2004年1月28日,虽然美联储决定仍维持1%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但删除了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变承诺。这表明,美联储为了让市场消化加息的预期,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也为日后调高利率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文谈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程度、通胀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尤其是最后一个因素,在没有明显起色的时候,美联储不会轻易修改当前的利率水平。

2、英国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英镑汇率的走软、强劲的消费者支出,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重新抬头,英国成为西方第一个提高利率水平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是在美国和欧元区2002年整体萧条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增长也从未转向负数,就业率也继续保持增长。这意味着英国的富余生产能力有限。因此,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将进一步加大提高利率的压力。2004年2月5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再次调升利率水平,将附买回利率从3.75%提高到4.00%。

3、欧元区

2004年1月8日,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决定将欧元区12国货币的主导利率维持在目前的2%的水平,承认欧元汇率过高对欧洲企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逐渐复苏的经济增长以及消费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欧元升值带来的冲击。当然,强势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欧元区的物价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通货膨胀仍然在2%目标之内。因此欧洲央行决定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

表7 全球主要国家及相关地区最新指标利率一览表

最新利率水准

最近一次变动

美国

联邦基金利率1.00%

2003年6月25日降25基点

加拿大

隔夜拆款利率2.50%

2004年1月20日降25基点

日本

贴现率0.1%

2001年9月18日降15基点

中国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1.98%

2002年2月20日降27基点

一年期贷款利率5.31%

2002年2月20日降54基点

台湾

重贴现率1.375%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担保放款融通利率1.7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香港

最优惠利率5.000%

2002年11月7日降12.5基点

隔夜贴现窗利率2.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韩国

隔拆利率目标3.75%

2003年7月10日调降25基点

澳大利亚

指标利率5.25%

2003年12月3日调升25基点

欧元区

附买回利率2.00%

2003年6月5日降50基点

英国

附买回利率4.00%

2004年2月5日升25基点

瑞士

利率目标0.00-0.75%

2003年3月6日降50基点

五、国际期货市场

200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的加快,原材料的价格都出现了大牛市行情,无论黄金、原油、钢材、水泥、铜铝,还是油籽、植物油以及棉花价格,都纷纷挑战新高,不少商品特别是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创下了一年乃至数年来的新高,从而推动全球商品期货市场节节攀升。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全球期市成交量继续强劲增长,欧、美、亚三大洲的期市齐头并进,各品种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交量屡创新高。

在欧洲,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在2003年的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比上年提高了27%。与此相比,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也不甘示弱,作为现代期市发源地的芝加哥,其3家期货交易所在2003年均有不俗表现:CME和CBOT的合计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大关,并且双双刷新了各自的年度交易量记录;CBOE的成交量也稳步增长,全年成交2.8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作为美国成交量最大的期货交易所,CME在2003年的成交量达到6.40亿手,同比提高1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由于今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市场对外汇期货的交易兴趣不断增长,表现在外汇期货的成交量和空盘量不断刷新记录。另外,由于美元汇率前景不确定,多种全球货币期货的空盘量也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作为世界头号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在2003年的期货和期权成交量达到4.5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32.1%。除了传统的强项——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大踏步前进外,CBOT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的成交量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达到3.66亿手,比上年增长了36.5%,其中其龙头品种10年期国债期货以及联邦基金期货均有不俗表现;5年期国债期货的全年交易量也达到7374万手,同比提高46%;两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量比上年提高106%。股指产品期货也是迅猛成长,全年成交量达到1554万手,同比提高69.6%,其中迷你道指期货的交易量达到1086万手,同比提高388%。

对铜市场来说,2003年世界铜的消费出现了显著的回升。铜市场出现了久违了的大牛市,NYMEX的COMEX分部也频传佳音,截止到11月25日,其铜期货就打破了16年来的年成交量记录,达到287万手,超过了2001年的286万手记录。LME三月铜从年初的1560美元/吨,涨至年底的2350美元/吨,实现了宏伟的大牛

市行情。

六、国际黄金市场

国际黄金市场2003年是多头扬眉吐气、收获颇丰的好年头。黄金市场历来与汇市联系紧密,美元从强势货币转为弱势货币。使得黄金市场多头“好风凭借力”,从年初350美元左右水平起步,一路走高到年末的410美元大关。仔细分析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行情变化,可以发现,黄金价格的变动与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欧元甚至日元的变动有着惊人的密切相关性。黄金价格明显与美元有负相关关系,与欧元、日元有正相关关系。也即,当美元表现坚挺,呈升值趋势时,金价就疲软,而当美元下滑,欧元、日元走强时,黄金就跟随上涨。特别是欧元动向对黄金的影响更为显著,二者之间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少出现欧元走强而黄金同时在下跌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甚可以说欧元和美元的汇价是黄金市场的风向标。

展望2004年国际黄金市场,鉴于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国际外汇市场后续行情发展趋向有利于黄金,即美元持续疲软,短期内恢复元气的可能性不大,欧元朝气蓬勃,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向好及高于美元的利率支持,使欧元对美元在平价以上的兑换格局轻易不会被打破。

表8 2003年全年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走势(美元/盎司)

1.30

3.30

6.30

9.30

10.3111.30

12.29

国际黄金价格

369.2334.5346.10

384.55

384.15

397.50

414.10

七、国际石油市场

2003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强劲使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大增。在欧佩克9月份决定反季节削减供应量后,油价在低库存和寒流天气的刺激下节节上扬,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和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于12月18日分别涨到33.71美元和30.80美元。而鉴于近一年多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欧佩克不愿采取措施冷却油市,2003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4美元,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WTI也高达31.02美元,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达日均7600万桶,比去年多出120万桶,这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原因。

2004年年初,油价接近美伊开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使石油需求继续保持2003年的增长势头。初步分析,支撑2004年全年油价高位走势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与需求。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度加快,在石油需求上也将反映出来。IMF预测,2004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3年的3.2%上升到4.1%。摩根士丹利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全球经济利好因素,使得国际能源署最近两次调高对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2)欧佩克限产。欧佩克以美元疲软为由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合情合理。在2003年,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17%的同时,WTI上涨了19%。欧佩克打算在2004年2月10日开会讨论二季度产量政策,预计届时该组织将从3月份起削减供应量,以防油价在需求淡季下跌。欧佩克10个成员国目前产量配额为2450万桶/日,届时该组织可能削减100万桶日产量。

而支撑2004年油价高位的负面因素包括:(1)非欧佩克增产。连续4年超过25美元的高油价使一些依赖高价格的非欧佩克油田得以生存。由于投资增加和技术进步,前苏联以及西非近海深水油田的产量在上升。初步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占80万桶/日。(2)伊拉克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中东地区6,856亿桶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当中,伊拉克占16%,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储量大国。

初步预测,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120万桶,非欧佩克日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2004年,供过于求的威胁将迫使欧佩克从3月份开始减产,以防油价跌到22-28美元目标范围以下。预计欧佩克实际产量仍将超过官方配额。然而,西方库存的增加仍会因欧佩克减产和需求的强劲增长而受到限制,油价在2004年可能还不致出现大幅下降。

篇2: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

2、第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第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朝鲜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钓鱼岛“国有化”**未平,安倍晋三又在外交领域显示其“右翼”特征,当然这与其争取国内的选民有关。日本现在经济下滑,国际地位降低,国民焦虑情绪在增加,“正常化”国家的呼声在增加。然而,美国对其仍然是既利用又防范的策略,只要有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在,日本不至于失控。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中日之间,而在中美之间。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拉拢是并存的,在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之间的外交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第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2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2、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第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 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雁型安全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第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弄清楚自己真正“要

什么”;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外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怎样正确对待美国这个重量级对手,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我们的短处是什么.第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有些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藩属国、或者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篇3:全区金融形势分析

(一)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壮大

截至2013年末,我区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大型银行5家,全国股份制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93家,村镇银行61家,贷款公司1家,资金互助社2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家,信托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各银行共有营业网点5346个,同比增加112个,新引进渤海银行正在筹建,伊利财务公司和鄂尔多斯财务公司已获得批准筹建。2013年引进太平财产保险公司,全区省级保险机构达到37家,营业网点2024个,同比增加116个。证券公司2家,证券期货营业部76家,同比增加5家,筹备12家。

(二)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中的重 要产业之一

2013年以来,我区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经济拉动金融、金融促进经济的良好局面。2013年,我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10.3%,比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1.3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3.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2%。金融业实现税收共计357.3亿元。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7.9%,金融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3600多人。

(三)存款保持平稳增长

2013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205.69亿元,比年初新增1588.04亿元,同比多增38.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1.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1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各项存款分别新增922.98亿元、157.74亿元、203.46亿元和303.86亿元,占全部新增的58.12%、9.93%、12.81% 和19.13%,四季度开始出现回升。从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一升两降”的特点,“一升”是全年新增单位存款661.53亿元,同比多增258.3亿元。两降是:新增个人存款999.62亿元,同比少增225.93亿元;新增财政存款 -99.01亿元,同比少增59.5亿元。个人存款持续分流,今年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信托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规模迅速增加,收益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把部分储蓄存款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信托产品等。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四)贷款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2013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44.17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1635.59亿元,同比多增93.8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71%,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6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五盟市贷款增多,2013年新增东部五盟市贷款460.1亿元,同比多增45.68亿元,新增额占全区新增贷款的28.13%,同比提高1.25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707.87亿元,占比下降8.71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贷款540.52亿元,占比上升5.8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在全国经济下行和贷款规模从紧的影响下,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增加信贷投放,实现了“四个超过”:贷款增速超过全国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超过全区GDP增速,贷款新增额超过存款新增额,余额存贷比达到85%, 比全国高16.25个百分点,新增额存贷比达到103%,为全国最高,比全国同期高32.21个百分点。

(五)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 增长较快

2013年全年直接融资562.67亿元, 其中, 债券融资413.3亿元, 占全部直接 融资额的73.4%。直接融资总额比去年减少42.37亿元,主要原因:一是去年证监会IPO停发,我区没有新上市企业,较上年上市融资少66亿元;二是国家在2013年中期开展政府性债务审计,部分城投公司企业债发行计划暂停,较上年减少69亿元。剔除以上因素,直接融资实现较快增长。

(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服 务经济的能力增强

2013年,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金融租赁、发债等方式共投放资金总额290亿元。各家信托投资公司信托规模达到1701亿元,新增信托项目金额为380.2亿元。全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87.6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全区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40.9亿元,新增担保额277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力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增信服务,提高了贷款可获得性,为解决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 断增强

2013年末,全区保险业资产584.92亿元,同比增长17.56%。全区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274.69亿元,同比增长10.88%。全区保险公司累计赔付支出100.56亿元, 同比增长17.81%。农业保险收入27.84亿元,同比增长44.96%。保险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内蒙古银行和华安保险公司在包头青山区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和邮储银行在乌兰察布市开展了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已累计向300多户农牧民发放了小额贷款1300多万元。

(八)银行卡在拉动需求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

2013年末,全区累计发卡量达到8696万张,较年初增长28%;POS机具25.2万台,ATM机具9884台,分别较年初增长76.4%、36.4%。2013年全年银行卡在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用银行卡消费金额达到3547亿元,同比增长60.1%, 银行卡渗 透率达到45.1%,较2012年提高约3.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GDP增长约55亿元。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存款趋势下降明显

2013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2.1个百分点,存款增速全国排25位,尤其受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的影响,个人存款下降较快。目前我区的余额存贷比和新增额存贷比远高于全国,存款增长低于贷款增长的信贷投放模式将会制约贷款投放。

(二)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双升

201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进入2013年,全区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建材等相当一批企业受市场持续低迷影响,资金周转困难,导致不良贷款出现上升。二是部分地方法人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三是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导,形成不良贷款。

(三)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金融机 构影响较大

2014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金融机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受网点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等因素制约,利率市场化对其影响更大,如吸收存款难度加大、经营管理压力增加等。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金融产品创新。

三、2014 年金融形势研判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仍将 持续

2013年全国经济增长7.7%,我区经济增长9%,均已下降到本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国内外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低增幅。从国内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依然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中国社科院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7.5% 左右,将继续保持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从我区来看,我区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和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煤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利润空间可能继续收窄;投资的动力源、增长点、接续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的产业增长点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发令起跑,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8337”发展思路正在全面深入落实,将进一步强化发展的引领和支撑。

(二)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篇4: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

参加座谈会的有商务部易小准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原外经贸部沈觉人副部长。原外经贸部程飞副部长、王文东副部长、刘向东副部长,商务部人事司、政研室、外贸司的司局领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的各位领导,以及以姚望会长为首的北京国际经贸学会的同仁和北京商务局的领导,以陈明铎会长为首的天津国际贸易学会的同仁,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商报社和外经贸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以及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的部分老领导等共50余人。

座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宝荣主持。她说,让中国人民大悲大喜、刻骨铭心的2008年已经过去,人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也怀着很多的期盼敲响了2009年的钟声。伴随着钟声,鼠年离我们越来越远,牛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代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给各位领导、各位与会嘉宾拜个早年。祝各位牛年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国家,借着牛年的牛气,当然更主要是人民的志气来冲散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阴霾,坚定地走向我们自己的未来!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施用海会长在致辞中指出,认清形势很重要,认识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是制订我国多元贸易政策措施的基础,形势认识正确,才有可能提出正确的政策措施,不然就会适得其反。2008年前后我们有些同志对形势认识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正确,对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贸易采取了不适当的政策措施。在国际上又出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了一场国际金融海啸,这样在国内和国外不利的经济环境的两面夹攻下,我国对外贸易企业遭遇了十分严重的困难。

在2008年的新春座谈会,我们老部领导对当时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和对策发表过很好的看法和意见,一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看法和意见是非常正确的,是很有前瞻性的。在座的许多专家学者,又都是我国外经贸领域当中权威智囊人物,我相信大家会解放思想,对今年的外经贸形势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在座谈会上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的交锋,那就更好了。我们希望把新春座谈会开成一个气氛热烈的讨论会、研究会。

易小准(国家商务部副部长):我今天来就是一个主题,给老同志、老领导,也给贸易学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拜个年,所以这个主题很清楚,一分钟就可以结束了。同时我也想用几分钟谈谈最近一段时间的感想。我们确实感觉到最近一段时间的寒冬越来越冷。据马士基大中华的总裁告诉我,他们集装箱的海运量从中国运出的,11月份下降17%,12月份又下降15%。海运量是反映我们国家的出口情况,比从数字上看还要严峻。最近世行预测,估计2009年国际贸易会下降2%。因为历年都要增加7%、9%,从来没有说有这种跳水式的落差。明年全球贸易如果萎缩2%,我们党组也在研究,我们明年贸易目标定在多少是好,逼得我们很难,如果今年GDP增长定8%的话,那贸易也应该是8%左右,这个难度也不小。

2009年对外贸易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在数字之后,我们有大量的工厂裁员、企业裁员,农民工返乡,上千万人如果没有工资性收入,他的消费一定会下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是非常大的。

另外,最近一段时间外资下降非常快,尤其是美欧、日本的外资,都出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下降。外资这么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美欧日的下降,对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引进技术都是不利的。对我们2009年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面临这么大的困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大难面前要替国家分忧。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担子更重,我们要怎么发挥我们的力量为我们国家应对这样一起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献计献策,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场危机。

前两天,我们到国务院开了一次座谈会,王岐山副总理对我们部里领导讲,我们对怎么加大投资力度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拉动消费却不是那么熟悉,这需要我们更多地研究。商务部如果不从消费上使劲,不知道怎么拉动消费的话,那商务部就是失职了。他说最近上映的电影《非诚勿扰》,一周就有一个亿的票房,预计达到四个亿的票房。这说明如果有创新的话,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拉动消费的亮点。他从这一点来要求商务部全体领导及全体干部,要有更创新的思维来应对当前的危机。他的讲话对我们有指导性意义。我想这也是国务院领导对我们商务工作的同志的更高要求。

沈觉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原对外经贸部副部长):让我先讲我就先讲,不是什么讲话,就是做一个发言。我讲三点。

第一点,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最近这几个月中央领导同志有过多次讲话,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分析,所采取的措施,都非常重要。我们国家采取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一些政策措施,包括我们现在对货币政策,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跟去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以前讲货币政策要从紧,这次是宽松,有很大的不同。我相信这些政策措施落实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世界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算不算到底了,现在普遍认为还没有到底,美国的信贷危机到底隐藏着多少问题,现在还搞不清楚。实际上美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暴露出来,没有让大家完全知道,现在都在谈信用卡的危机,美国的信用卡非常随便,你住在美国,每天都有银行的人来问你要不要信用卡,签个字就可以用。据说光是信用卡的债务,大概还有好几千亿美金。所以金融危机现在确实还不能说已经到底了。

再就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你看西方国家的报道,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金融危机这块承认,经济危机不承认。如果向实体经济蔓延,那会不会演变为经济危机,2009年非常关键。由于蔓延到实体经济,会导致企业倒闭潮、工人失业潮,而且会引发社会动乱。我这里引用一句话,奥巴马12月7号讲话,他认为美国经济有重大问题,而且还将恶化。他还没有上台,对2009年经济的看法是很悲观的。

第三点,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两个因素又搞在一起了,一个因素是经济不看好,第二个因素就是民主党本身就对贸易保护主义有这种倾向。民主党受美国工会影响比较大。那么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之下,2009年世界贸易的发展前景也不看好。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可能有一次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各国政府财政的注资和投入可能会大量增加。我个人认为对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要低估。

今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都明确了。去年我们在这里讨论是防通胀、防过热,这个有很大的区别。在今年的经济发展当中,有几点需要我们思考。

第一个,克服困难、发展经济和对外改革开放的关系。现在有的地方、有的人一提到要发展经济、克服困难,那对外改革开放的力度就减小了,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个很危险。

第二个,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要防止因为保增长而忽略调结构,不知不觉当中很容易产生。所谓保增长就是GDP,加一个点、两个点,至于怎么加,这大有讲究,是同时调整结构,还是结构继续恶化、继续不管它或者怎么样。所以,就是要研究保增长和调结构怎么平衡。

第三个,扩大内需的问题。王岐山同志讲的我非常赞成,我们一讲扩大内需,四万亿也好,一千亿也好,往往放在基础设施上,真正作为最终消费还不是看得很重。这样一个关系也要处理好。

第四个,扩大内需同保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关系。我再说一点,扩大内需从近期来看,增加最终消费的前景不很明朗,刚才易部长讲了,上千万农民工回去了,他的购买力在哪里?资产性的萎缩,比如股民的股票从6000点降到现在的1800点、1900点,一大块缩水了,这都影响他的消费。所以怎样扩大内需确实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而扩大内需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根本性的措施。

柴海涛(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对2009年外贸形势怎么看,主要难在哪里呢?我想说2009年外贸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向转到外需不足。其一,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确实非常不好,可以说整体上进入衰退。现在欧洲、日本、美国三大经济体自己正式宣布进入衰退,数字我就不说了。再一个情况,新兴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问题也越来越大,比如韩国、阿根廷、巴西、印度都存在高额的财政赤字,有的是高额的贸易赤字。像俄罗斯这样情况非常好的,但油价一跌马上出问题,甚至要跟中国借款。最不发达国家和弱小经济体,本来抵抗力就不强,那更谈不上了。但整体预测是这么一个情况。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其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循环影响,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大家看美欧的汽车制造业已经不行了,大量裁员,这种情况有可能反过来再进一步影响到虚拟经济,给它进一步的打击。刚才沈部长谈到信用卡的问题,美国信用卡欠账已经达到9500多亿美元,那是相当危险的。如果信用卡也像房贷一样,爆发出新的危机,那这个世界不得了,世界经济将整体进入衰退期。

另外,通缩在增长,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回落,掉了一半、掉了三分之二。另外各国为了救经济,不顾一切降利率。以前我们说日本的零利率是经典,现在美国都零利率了,控制不好,就会进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效果就会不明显,90年代日本的覆辙会不会在某些国家出现,也很难说。

其三,全球贸易需求下降非常厉害。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贸易降到2%,世行预测是负2%,这种情况多年来没有见过,这个已经从我们国家出口的指标当中已经得到验证,广交会定单下降17%,物流协会采购指数大幅度降到几年来的最低点。从历史上看,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有2001年美国互联网破灭的时候,那时候世界贸易才下降6.5%和4.1%,但是现在危机比当年程度更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情况也非常严峻。

张松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局长):现在说金融危机,也有的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你们看看最近德国前五大富豪之一卧轨自杀,美国房地产商开枪自杀,都是身家几十亿的大富豪。华尔街十几万人失业,伦敦七八万人失业,现在接近7%,可能马上就两位数了。大家知道极限是12%,但是1929年、1933年大萧条的时候,达到25%,国际贸易收缩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这就是大萧条。当时失业人口几千万人,这次也是几千万人。当时经济规模小得多,那时候股指是从1921年60点、70点,1929年翻过300点,平均每年增长18%以上,这就是股市泡沫破裂带来的问题。现在道指从14000跌到8000多点,从大萧条到经济危机的治愈一直到1941年才算平复了大萧条带来的恶果。道指恢复是到1954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我看到咱们部里面对2009年奋斗目标的安排,我觉得非常有勇气。美国财长保尔森还说,这次金融危机是由于中国储蓄多了而带来的。打个比方,一个流氓祸害了一个女孩子,在法庭受审的时候说女孩子长得太漂亮了。之所以他这样说,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包括中国的外汇结余,造成他的逆差,我们顺差很多。他没有钱就到中国借债,借了以后他高消费,造成泡沫。把这个帐赖到中国人身上,整个颠倒黑白、本末倒置。

刚才说虚拟经济,金融衍生产品全球总价值是550万亿,是全球GDP的十倍。而美国GDP虽然是世界老大,他只有13.8万亿,只占全球GDP的25.4%,根本是脱节的。虚拟经济那么大,实体经济那么一点,制造业只占18%。美国已经到了千疮百孔的地步,而这次危机总爆发,确确实实是整个二战或者是大萧条以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危机的大爆发。生产和消费脱节,保尔森和勃兰特的言论是没办法接受的。

我觉得我们要抓住机遇,首先要增加信心,我们有能力战胜这场危机,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搞了30年改革开放,我们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跟30年前不一样,跟1998年不一样。我们又有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我们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是成熟了、过度了,他要想发展没有空间。我们不一样,我们还有大量的落差,东部和中西部,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所以我们投资消费增长空间很大,太有条件了。如果我们遇到美国那样的困难,是未来30年、50年以后,而不是现在,现在是我们的大机遇。不要看12月份数字不好看,或者1月份数字不好看,这决不要动摇我们的决心。我不是随便给大家打气,这些东西太重要了,上下不统一认识的话,就会出偏差。

现在我们在启动农村市场,农民消费占整个消费的三分之一,如果把数字倒过来,农民7,2亿人,如果占到三分之二,那我们市场空间很大,我们得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投入。

还有医疗、保障、教育,这都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这都是需要发展的。如果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老百姓消费忧虑没了,所以还要进一步加强。赛车里有一个技术,叫弯道超越。如果我们遇到弯道的时候,我们有那个本事超越,我们现在已经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要抓住机遇,

这个机遇太多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出去投资,收购一些低价的能源、矿山,还有生产线,有些技术研究所等等。我们国内要统一认识,我们进入WTO七八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是成功的,给一点外部压力,可能对于我们整个发展效果更好。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我们怎么看2009年的形势。2009年确实是见仁见智,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总的来看,严峻性是毫无疑问的,可以用大量的数字说明这一点,尤其在外需这个部分,包括我们的出口,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谈一些有利的因素,其中最关键一个因素,2009年从外部市场需求来说虽然是一个继续恶化的趋势,2008年一个典型的特点,我们被以美元计价的高增长所迷惑,全年还有18%,落差太大,带来的震荡就非常大。但2009年至少有一个好处,有效汇率不会有明显变化,你的物价也下来了,即使维持在10%以下的增长,和上一个年度相比,它的震荡和对国内的冲击就会小得多。

刚才柴主任提出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仔细关注。首先从外部市场需求可能对实体经济,对国内产业发展带来影响相对减弱一些,这也是在危机状况下的利好因素之一。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扩大内需方面,尤其是4万亿人民币的规模,投资拉动虽然和消费之间的距离远了一些,但可以通过产业链的传递关系传递过去,会在6到8个月上反映在增长速度上。这从国内经济角度来看,扩大内需的效果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再就是人民币汇率。不管怎么讲,我们现在对美元是相对稳定的,在其他紧缩性出口政策取消之后,汇率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有效汇率本身也是趋于稳定的。不像去年,有效汇率很高,通胀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这是造成困难很重要的原因,今年这个压力小一点。这也是利好因素之一。

还有,严格意义上讲,2006年到2007年开始出台执行大量紧缩性的贸易政策,虽然晚了一点,但2008年还是陆续改变了,这更多是外需的问题,而不是政策本身。这样再加上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下降,对稳定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是有一定好处的。从这样几个因素来看,我个人的一个看法,国内经济如果依靠内需来拉动的情况下,再根据我们观察的规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的回升,在2009年出现拐点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我们还需要对原因进行分析,大家都分析了很多,外部市场需求、人民币汇率、劳动力成本等等,包括我们的政策调整。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透过这些表面看到的现象来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我叫做两个失衡,一个失衡是什么呢?就是给政策作用的方向和市场方向之间的失衡。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如何处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关系的问题,如果在短期追求效果最大化,那肯定要付出代价。第二个失衡就是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阶段的主要要求,和我们在政策调整的一些方向上的失衡,我们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些超越了我们发展阶段的一些措施,这可能是第二个失衡。比如大量企业关闭,是不是这些企业没有扛过去的信心?前一段时间的政策,包括制度性安排,给人提供了一个办不下去的预期,这是第二个失衡。这个失衡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期的。

第四个是目标的问题,我们要大胆进行改革,包括劳动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形势判断是由于信息的失真所带来的。我们要解决长期目标的问题。

张燕生(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我把影响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说外部的冲击,美国和国际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外部冲击;还有一个部分是国内调整,我们国家这个阶段无论是周期,还是发展阶段,都到了需要调整的时期。

我们如果把影响和问题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从2008年11月份单月的数据来看,我们工业增长值是急剧下降的,下降到5.4%。我们发现工业增长值的下降和出口的下降实际上是在同一个时点发生的,如果出口影响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的态势,那么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外部冲击的影响,我也不认为是出口下降的影响,主要是国内的调整。

第二个数据,我们发现11月份发电量下降了9.6%。我们知道用电量大幅度负增长,是跟生产、消费、生活都相关的。我们发现用电量负增长最大的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跟贸易有什么关系。你不能说西北地区用电量大幅的负增长是由于出口导致的,这是不现实的。11月份正增长的部分是西藏、新疆、海南、福建和黑龙江,用电量继续保持正增长既有东部、也有中部、西部,我认为国内调整影响在现阶段是主要的。

第三个数据,11月份出口数量同比下降7.2%,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9.4%,为什么进口数量会下降19.4%呢?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的出口,我们出口下降了7.2%。我们不能说进口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进口是我们国内需求的函数。这是第三个,这是从11月份宏观数据来讲的,我们发现国内下降比外部的冲击要大。

第四个数据,按照最新数据,我们对美国、对日本、对欧洲相对的出口份额一直都是上升的,像对欧盟前三个季度,按照欧盟的统计数据,我们对欧盟的出口是其他地方的一半,美国按照前十个月的数据,也就是一半多一点。我们一直对美日欧出口份额都是上升的,而2008年却下降了,而且大幅度下降。同样的外部冲击,中国出口为什么受到格外大的影响,不能说跟国外调整没有关系。我个人有一个看法,2008年外部的冲击和国内的调整在2008年11月份以前内部调整发生的时间比外部冲击要早,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平行的。

下一步我们出口发展可能要跟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因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1.9万亿的外汇储备、2万多亿的资产怎么管好用好,这是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大事。全球系统风险只会越来越大,对我们冲击和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对中国的影响,怎么配置好我们的资产,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我们必须把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和未来20年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一点,就是把出口和投资结合起来看。

第二个,对外部门,包括我们领导,一直在探讨日本综合商社的发展经验,希望借鉴到中国,但一直不是很成功。我觉得未来要做更多的试点和更加全面的政策配套,怎么能够把下一步的贸易和实业、金融、科技结合起来,四位一体,在促进出口转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篇5: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12345”来概括。1指“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2即“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指“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4即“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5指具体呈现出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各种国际力量正处于此消彼涨过程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其综合实力无人能及。与此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欧盟自我意识的觉醒、印度的崛起等,再加上非盟、阿盟等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正是由于各种新的国际力量的崛起,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美国放弃“先发制人”战略,谋求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合作,共担全球责任。

第二个特点: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各个国家都在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2003年科研经费高达1180亿美元,前年又一次性追加四亿美元给其四大联邦科研机构,通过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以及未来能源等重大科研计划,美国实现了全面领先的战略目标;日本实施“知识产权立国”计划,把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韩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印度实施重点赶超计划,目前其核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5月,美国研制的空天飞机X—37B试飞成功,据称两个小时内可以攻击全求任何目标,再次昭示了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严重危胁了其它国家的军事战略安全。目前,美国的X—47B据说也正在研制当中。

第三个特点: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世界上目前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

1.中东地区。该地区是当前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目前存在伊拉克危机、伊朗核危机、巴以危机等多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一直主张武力对搞以色列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城,以色列则修建了高达3米的水泥隔离墙,将加沙围城了一座大监狱,加沙因此物资短缺,陷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去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袭击了向加沙地带运送物资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引起了世界的强烈反2 应。今年2月18日,联合国召开大会对关于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15个联合国理事国,14个投了赞成票,1个否决票(美国)。

2.高加索地区。这一地区是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前沿。美国对高加索地区觊觎已久。近年来,美国利用这一地区国家与俄国的固有矛盾高调介入,支持“颜色革命”,扶植亲美政权,拉扰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加入北约,压缩罗斯的战略空间。对此,俄罗斯给予了坚决回击。目前,高加索地区局势依然十分糟糕。2010年2月19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印古什共和国发生连环爆炸,2人死亡,33人受伤,伤者包括当地警方负责人,车臣武装组织立即宣称对该事件负责。

3.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八个国家有三个国家战争阴影笼罩。一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为克什米尔闹得不可开交: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不断,由于两国都是有核国,克什米尔争端十分危险。而另一个国家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组织阴魂不散,时常兴风作浪。

4.非洲地区。由于党派、部族、宗教之争,地区、边界问题与争夺自然资源等,非洲地区战乱不断,政变频仍。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非洲3/4的国家卷入战乱,夺去了800多万人的生命,使1600万人无家可归。大分国家因战乱陷入贫困,贫困又时常引发 3 战乱,陷入“越穷越打,越打越穷”恶性循环之中。自今年1月25日以来北非、中东的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有的已经一起政权更迭(例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下台)。

这四个地区的和平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既是这些地区的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也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的结果。

第四个特点:恐怖主义袭击依然不断。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又在西班牙制造了“3.11马德里恐怖事件”、在俄罗斯制造了“别斯兰人质事件”,英国伦敦又发生了恐怖爆炸,在印度孟买制造连环恐怖袭击,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发生。2010年,相继在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死伤惨重。5月份美国纽约在一周内就发生了数起“乌龙”恐怖袭击事件,搞得纽约民众人心惶惶。2011年1月2日,埃及教堂新年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致21人死亡。2011年1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导致3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011年2月10日上午,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马尔丹一处军营发生自杀式袭击,致使31名士兵死亡。

篇6:当今国际形势分析

当今世界的冷战格局被打破后社会并未太平,反而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式和新的局部战争。“9·11”事件,无疑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国际关系基本格局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大国间的一些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仍是大国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恐怖主义凸现,霸权主义猖獗,地区冲突频发,热点问题增多,经济增长受阻,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国际形势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安全的重大威胁

(二)美国调整安全战略,大国之间妥协合作的一面上升

(三)一些地区热点升温,地缘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四)全球经济下滑,形势严峻

(五)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

(六)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七)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九)国际关系民主化

(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发展的特点?

造成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源和最大变数乃是美国强化推行旨在建立单极独霸世界秩序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自冷战结束后,依仗独超强势,加紧推行全球独霸战略,美历届政府无一例外。布什政府是二次大战后最保守的政府之一,利用近10年来美独超实力强劲增长,和“天下无对手”的“战略间歇期”,推行“新现实主义”即赤裸裸的实力政策,变本加厉地强化全球战略攻势,妄图尽快建立由美独家支配的世界秩序。美国的强势地位和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攻势对世界多极化进程造成严重干扰和挑战。但世界多极结构是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也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和维护各国独立与主权的重要保障。其一,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和人心所向,欧盟扩大和一体化深化进程将同步发展,其力量和地位将趋上升。俄罗斯复兴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和一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有力地阻止美国的单极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其二,美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抵制。欧盟、俄、中等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与政策取向,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的独立与主权和确保本国应有的国际权益与地位,都希望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反对单极独霸,主张多极共存。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南北贫富鸿沟扩大,不少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深,是滋生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和土壤,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全局的严重挑战。这种状况再恶化下去,不但会影响发达国家的再发展,也会影响其国家安全。形势迫使发达国家关注和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它们考虑将其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关系朝着有利于遏止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缓和南北矛盾的方向转变。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表示要采取适当行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解困脱贫,以促进改善南北关系。不久前,在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联合国发展筹资会议上,国际社会对促进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等问题取得重要共识和积极成果。今后,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不再顽固阻挠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在贸易、投资、金融、外债、外援等领域更多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国与国安全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这些因素促使了经济的全球化和平等化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能阻挡这股潮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

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总体来看,国际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对于中国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国与国之间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国、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就排在前列。

G20国峰会实质是一种转折,使得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当然,世界的发展也出现重大转折!在当今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体制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不管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体制正在不断的改善中。从东亚病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G20走到G2,中国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战,或许,这种挑战也是也是一种机遇,使得中国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长足发展。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上一篇:长度单位教案下一篇:人教版六下语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