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2024-04-14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精选6篇)

篇1: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有没有一种文化,能给人以终极的关怀和心灵的支撑?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有没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能提供给人坚实的信仰和最坚强的力量?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有没有一种道德,能为大多数人树立一种可以实践的德行,并得到真正而无上的快乐?

答案似乎已经有了——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

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产生的必然性

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雷锋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国家一穷二白和外部封锁的困难条件下,需要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之际。这是一个火热年代,也是一个激情的年代,雷锋精神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舍己为人、乐于助人、敬业爱岗、廉洁奉公、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曾经激励了一代青年为国家建设而艰苦创业。无论是大庆、胜利、辽河等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能源基地建设和北大荒的成功开发,还是成昆、襄渝、枝柳等国家骨干铁路建设,以及两弹一星研发和三线军工基地建设,到处都留下了雷锋精神的身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令人感动不已,难以忘怀。

2、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心田,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这些在雷锋的身上都得到了生动体现并发扬光大。可以说,雷锋作为新中国道德精神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哺育的一棵奇葩,是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儒家精神”。对于怎样续写《雷锋日记》,今天存在着更大的误解。有的人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完了将自己做好事都写到自己日记里了。这些人没看过《雷锋日记》,以为《雷锋日记》就是天天写“我自己做了什么好事”,那不叫《雷锋日记》。《雷锋日记》是一种励志日记,是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不光写好事,而是实事求是,今天干什么就写什么。当我们这样看待《雷锋日记》的时候,你就发现不止是雷锋这样写日记,很多有自我修养习惯的人,比如胡适、鲁迅等都这样写日记。其实他们的日记与《雷锋日记》都有相近之处,那就是励志、自省,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儒家精神。

“不要老想着雷锋是个共产主义战士,要把他扩大一点,应当将雷锋放在中国古今圣贤的谱系之中来考量;雷锋身上的精神,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精神。”《雷锋日记》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面对自己的灵魂,《雷锋日记》就是“我今天干了什么”。人不一定每天都干好事,在《雷锋日记》里,雷锋也有自我检讨,他不怕把坏事写到日记里来。很多人学生时代还能坚持写日记,上班后就坚持不了了,这其实是不能坚持自我反省,必须提到这个高度来认识。写日记,就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把好事、坏事都如实地写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成长,让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进,这才是续写《雷锋日记》的本质。学雷锋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最关键的是提升自己、修养自己” 我国传统道德,历来倡导积德行善做好事,历来倡导知恩图报,而知恩图报的人,都往往愿意积德行善。这在雷锋身上体现得很充分。雷锋短暂的一生却做了很多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事。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雷锋在生病取药回来的路上,被一个小学建筑工地的火热场面所感染,竟然情不自禁地推起小车,加入到运砖行列,自觉义务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雷锋把在工厂和部队仅攒的200元钱捐献给望花区生产建设和辽阳灾区,而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一瓶汽水喝;雷锋教同班战友乔安山学认字、学算术;以同班战友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寄去10元钱;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给战友小韩连夜补好裤子;用自己的津贴替丢票中年妇女买票。雷锋没有一次出差不做好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所以能具备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怀,是因为他对党和毛主席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在旧社会,雷锋一家确实苦大仇深,爷爷被地主逼债,贫病交加,悲愤致死。父亲遭受过国民党毒打致残、后又遭日本鬼子毒打并重而死。十二岁的哥哥做童工,由于过度疲劳,肺病加重,无钱医治而死。弟弟活活饿死。雷锋的母亲被地主侮辱而悬梁自尽。雷锋七岁就成了孤儿,在上山砍柴又被地主婆仗势欺人用刀把手砍伤。所以雷锋对旧社会恨之入骨,对新社会无比热爱,对党和毛主席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英明的毛主席!有了您,才有了我的新生命。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和盼望光明的时刻,您把我拯救出来,给我吃的,穿的,还送我上学念书。我念完了高小,戴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光荣的共青团,参加了祖国的工业建设,又走上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在您的不断培养和教育下,我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一定知识和觉悟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

正是因为雷锋对党有这么真挚而强烈的感恩图报之心,所以他才能时时处处按党的要求去做,他做好事,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生自觉做好事。中国传统道德向来以忘恩负义为耻,而以知情重义、感恩图报为荣。这即是雷锋做好事的根本动力,也是雷锋精神传之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3、雷锋精神是我党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雷锋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雷锋精神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他以自己的言行鲜明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如何对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雷锋说:“毛主席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着作不行!”“我从开始学习毛主席着作那天起,就牢记住这样几句话:理论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即使学得烂熟,但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仍然不能很好地改造思想,所以理论学习应该联系实际,改造思想。我决心要把毛主席的思想学到手,定要使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扎根,在我的一切实际行动中开花结果。”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雷锋的这些话这实际上就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雷锋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 “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雷锋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回答了,在对待个人、他人、国家、集体、组织、艰苦、享受、勤劳等问题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注重效率,优胜劣汰,不相信眼泪,也不提供人文关怀,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等原因,诸如缺乏信仰、见利忘义、诚信缺失、人性冷漠、腐败等不良现象,以及迷茫、焦虑和浮躁的情绪也日益蔓延,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以什么样的人生楷模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正风正气呢?向雷锋学习,可能是最有效的选项之一。因为雷锋其人其事,最贴近群众、最深入人心、确实可亲可敬可学。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希望通过学习雷锋,推动公平、正义和温情的和谐社会建设,提高青少年及全社会的道德和职业水准。

雷锋以平凡的小事蕴含着伟大,以有限的生命铸就了永恒,皆因为他的心和人民群众贴得最近、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合拍。因此:雷锋精神可以聚汇涓涓细流,形成对浩浩大爱的追求;而越是追求大爱越能永远与历史同行。雷锋精神可以聚焦束束光芒,照亮圣洁灵魂的无垠沃土;而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呼唤圣洁灵魂。雷锋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人肺腑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生活等每个时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雷锋精神便在这种无穷考问和回答中融入永恒。

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变淡,或许可以这么说,物质条件越是改善,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样,思想观念越是多元,我们的民族,就越应当高扬共同的精神旗帜,我们的社会,就越需要彰显自己的主流价值,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越期盼营建温暖坚实的心灵港湾。雷锋只是个普通士兵,能力非常有限,既不可能重权在握,也不可能巨富拥趸。他所做的好事,每一件都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凡是正常人都有能力做到。可贵的是,他自觉自愿,坚持经常、无怨无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他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对认识和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满腔热情地伸出友爱的援手,而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雷锋就把人世间最难的事做到了。凡是正常人都希望别人也能像雷锋那样做好事,都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形成充满雷锋精神的风气。然而,能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却很少,虽然也出现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郭明义、丛飞、徐虎等无私奉献的英雄,但人们所期盼的信念坚定、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公平正义、诚信和谐、助人为乐、普遍良好的社会风气远远没有形成。相反,老人倒地而不扶、孩童被碾而不救、面对溺水而讨价施救、理想缺失、争名夺利、玩权弄术、妒忌狭隘、见利忘义、贪污腐败、远离崇高、醉生梦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其实细想一下,向雷锋学习并不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超负荷的苛刻要求;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壮举,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伟业,无非是每个人都能尽己所能,做一点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事善举,自觉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雷锋说的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能献出一滴水、一寸土、一线光、一粒粮、一颗钉,都宣传美丽的理想、都自觉为人类付出劳动,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家园必将土地肥沃、充满光明、生活富足、恪尽职守、理想高扬、一片清新、温馨、和睦、和谐、充满希望和欢乐。雷锋精神至少有以下内容仍然值得发扬: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4、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当过通讯员,深入群众,又爱读书,所以才写出那么多副有哲理、文字晓畅的诗歌、散文、日记。雷锋对工作总有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研、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这种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

5、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

四、如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50年前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雷锋精神一成不变的简单照搬,则无论在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学习的形式上都可能有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雷锋精神给予一定程度的扬弃,使之与当今社会的需求进行对接,在继承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特征,并进行制度建构,从而避免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形式主义的学习运动,提高学习雷锋精神的效果。例如,可以探索把学习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与现代志愿者活动进行对接,把学习雷锋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美德与党政机关的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正制度建设进行对接,把学习雷锋敬业奉献、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与各行各业的文化建设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对接,促使学习雷锋的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融入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学习雷锋,要认真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去学习他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既不要将雷锋精神神话也不要将其庸俗化、简单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只轰轰烈烈地搞活动,不管大家的真实感受和实际效果,要让大家从思想自觉,变为自主行动。

篇2: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相容相通的一面,而非完全对立、矛盾。雷锋精神在新时期并未过时,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互利属性是相一致的 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他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这正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所说“我们之所以有饭吃或有酒饮,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爱,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打算”。马克斯·韦伯认为,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追求利益和效益最大化的精神),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经商营利活动是上帝赋予个人的现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自利或利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市场经济是按自利或利己原则运行的,是由“经济人”的自利或利己动机驱策的经济。这与雷锋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的利他动机似乎是矛盾的。但市场经济的自利或利己原则又包涵利他的一面。因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在交换中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则,“第一,相互交换规则,即有支出必须有收入;第二,自愿交换规则,即任何交换,任何权利的相互转移都不能是交换各方出自非自愿,不能出于被迫。”因而在市场经济中完全以自利或利己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有自利心,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经济活动主体在追逐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实际进入的是一个“合理竞利和互相需要的体系”,其自利或利己的动机会受到制约,纯粹的“利己”或“自利”是不可能的,每个经济主体必须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是互利共赢,经济主体要获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为他人生产,为他人提供效用,满足他人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谁能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谁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谁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为此经济活动主体必须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否则只能获一时之利,无永久信誉和利益。市场经济在客观上仍然要求服务的观念、精神和行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互利属性与“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是相容相通的,雷锋精神并未过时。

其次,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中“道德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交换经济,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各自的效用,在交换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某种行为准绳。这种行为准绳,“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彼此互不损害或在法律明文中或在默喻中应当认作权利的某些相当确定的利益”,因此,市场经济允许经济主体通过向他人、社会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中实现交换以获得利润或利益,但又要求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利益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和权利。只有这样,不同利益主体的平等互利关系才能够形成,各自的利益追求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如果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势必造成对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最终个人自身的利益也实现不了。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不仅要言利和竞争,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德性”或道德,在经济活动中以合法的、合乎道德的手段、方式实现自身的利益。不但如此,在市场经济中,道德还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正如美国学者福山所指出的“普遍的社会信任和伦理规范可以在无形中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或‘额外交易成本’。”从这一角度看,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经济主体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他在追逐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须用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要求自己,在经济活动中始终把交换对方看作是平等参与竞争与合作的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实为交换他方的利益着想,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不坑蒙拐骗,不假冒伪劣,不行贿受贿,通过为他人、社会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实践来赢得市场。这与雷锋的诚实信用,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等精神是一致的。

再次,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

在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必须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生产要素自由地流动。因此,市场经济鼓励和倡导劳动力这一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在各行业、部门、企业之间自由地流动。这就要求劳动者敢于冒险,敢于流动。这似乎与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和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做一颗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不一致。但我们应看到,市场经济虽然要求、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又要求这种流动必须是有序的,而不能是过于频繁的。如果劳动力的流动过于频繁、无序,不仅对劳动力资源是一种浪费,而且会使劳动力使用成本增加,造成市场的无谓损失,最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支持、鼓励劳动力适当有序的流动的同时,要求在岗的劳动者积极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职业道德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要求与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及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螺丝钉”精神是一致的。雷锋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与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致的。诚然,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消费需求的增加可以拉动投资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当增加消费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综合国力不够强大,社会物质财富不够充裕,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创业时期,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因此,我们除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适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有部分积累,用于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不能全部吃光用光。如果消费水平太高,超越国家发展水平和个人经济能力,缺乏必要的积累,就有可能损害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还必须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还必须艰苦奋斗,不能搞奢侈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因此,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弘扬雷锋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杜绝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

最后,弘扬雷锋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由于利益的驱动,特别是个人利益的驱动,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效应。如由于市场调节只具有短期性,它不可能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问题。这种缺陷必然会使市场经济中的人们产生只顾眼前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又如由于市场经济只关心个人、企业的部分利益,而不顾社会的公共、整体利益的缺陷,会在经济生活中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错误思想,出现外部不经济及公共产品等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出现许多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如环境污染、恶性竞争、合同欺诈、行贿受贿、坑蒙拐骗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严重地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大大地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影响了国家、社会、人民整体利益的实现。

怎样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呢?当然首先要依靠法治,用法治的手段整治经济秩序。但同时还必须依靠道德力量的制约和调节。因为法治属于外在控制,是他律、外律,它以国家暴力机构为后盾,依靠强制性手段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法治手段是首要的必须的,但又不是唯一的、全部的,它不能完全担负起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而且用法治手段调节,一般属于事后性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治手段调节、整治经济活动和秩序是消极的。道德手段在经济调节活动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诉诸经济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的调节”,是自律、内律,是事先的积极的调节。必须把法治手段和道德手段结合起来,把道德手段作为法治手段的重要补充。用道德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主要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使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按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为,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经济活动中提倡和弘扬雷锋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诚实信用等精神,可以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道德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使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为人们所认同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信仰,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长此以往,经济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就会慢慢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篇3: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1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和发展历程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里, 我们注重探讨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容,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性修为, 是集茶、道德、艺术为一体的精神文化内容, 涵盖了真善美的文化精髓。中国茶道精神是一种与茶艺相结合的境界和层次, 是一种规律、精神、本源, 是在茶事活动中感悟的哲理、伦理、道德内容, 是人们在茶艺之美的享受中而生成道德修为和品性修养的和谐安乐之道。

中国饮茶兴于唐朝, 历代文人柳宗元、白居易、朱熹等人经常赋诗论茶, 在品茗的过程中超然物外, 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人格, 为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宁。中国的陆羽是开宗立派的始祖, 他著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首创了中国茶道, 赋予了茶道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现代茶学专家学者也对于中国茶道进行论述, 认为中国茶道精神是“廉、美、和、敬”, 而“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国的哲理研究学者赖功欧从哲理的角度对中国茶道精神进行哲理诠释, 认为中国茶道精神可以从哲学意义上的茶格、茶境、茶蕴三大范畴进行概念阐述, 其中:一、茶格。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以茶论道内容, 首先是“友道”概念, 它是指茶道精神中的茶格, 可以首先通过“友道”的方式加以认知, 显现出茶道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滋润剂的作用。其次是“信道”概念, 它是指人无信不立, 在茶道精神中提倡至真至信的理念。再次是“协道”概念, 这是指茶道精神中的协同之道, 也同于儒家所倡导的“和”的概念。再有就是“品道”意识, 它是中国茶道所推崇的茶品精神取向。二、茶境。从哲学范畴而言, 它是指中国茶道推崇茶之境界, 即:简约之境、淡雅之境、清纯之境、空灵之境、休闲之境、深邃之境、茶“禅”融合之境。三、茶蕴。这是指中国茶道内蕴之德,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 还是一种品德, 内蕴的终结归于天人合一。

2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的内涵

中国茶道精神汲取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和精神, 在“精行俭德”的中国茶道精神之中, 倡导和谐、推崇天人合一后的和谐之美。儒家思想的“中和”思想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和灵魂, 它追求的是中国茶人的最高人生境界和审美意趣。中国茶道精神的“和”的思想内涵涵盖了诸多了元素, 如:和谐、宽和、和勉、和合、调和、和善、和乐等, 中国茶道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 显现出端庄典雅的中和风范, 我们可以由历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描述中可以获得“和”的启迪, 诸如:“洁性不可污”、徽宗的“致清导和”、陆羽的“谐调五行”之道、斐汶的“其功致和”、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等。由此可见,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思想内涵内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是以茶为媒介的文化、哲理、伦理、道德的表达方式, 在汲取中国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见“和”与“敬”、“俭”与“廉”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闪耀光芒, 通过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思想内涵, 可以品味人生、参禅悟道, 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现实意义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个人自身的体悟, 注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和高尚品性的养成, 寻求的是一种平常之心, 在审己、自省的同时, 认识别人, 在心存和睦、心胸开阔的茶道之中, 修身养性, 增进友谊, 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尤其是在现代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使社会呈现和谐相处的局面。

3.1 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

在现代和谐社会之中, 人们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前提下, 还需要关注个人的精神内容, 需要达到个人身心全方位的和谐状态,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强调在品茗茶叶的过程中, 保有一颗平常心态, 在优雅、舒适、恬淡的茶事活动中, 寻求自由、空灵、恬淡、平和而真实的自然观, 找寻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人生真谛, 体悟世界的奥妙精髓, 在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引领下, 个人突破了自我界限, 跨越了宗教和哲学的界限, 得到了茶道精神浸润之下的清静、优雅和无为的启迪, 在茶香袅绕中感悟自由与人生的含义, 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升华到“悟我”的最高境地。

3.2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可以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全球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 现实需求显得难以填补, 在竞争加剧、节奏加快的社会现实状态下, 人们的心理难于达到平衡的状态, 易沦陷于浮躁、功利、自我膨胀的“怪圈”之中, 人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淡漠而功利化, 显现出紧张、利欲、短视的人际关系和现象。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倡导“中和”哲理和伦理观, 在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中, 可以成为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茶事活动, 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以“和”为礼的中国茶道精神中, 多一份关心和理解, 多一份宽容和体谅, 人们之间的交流便在茶杯交错中减少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多了份开诚布公, 在茶道精神“和”的思想熏陶之下, 创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人们在茶馆、茶楼、茶文化主题酒店中得以协同与合作, 在“以茶会友”的理念之下融合成新型的社会人际关系形态, 促成了“天下茶人是一家”的格局。

3.3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可以推动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家庭的安宁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茶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饮料方式之一, 已经普遍为国人所接受, 家庭在品茗茶叶的过程中, 也领略了中国茶道“和”的思想, 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茶文化内涵, 在无形中促成了家庭的安宁与和睦, 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下, 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为社会的和谐创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思想资源,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统, 在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倡导之下, 讲究协和成邦、兼收并蓄, 体现出中国茶道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容性特点,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 在两者目标相一致的理念之下, 我们看到中国茶道精神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3.4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推动中华民族之间的团结

在中国茶文化之中, 包含有许多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内容, 如:云南德昂族的“成年礼茶”、“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贵州的“状元笔茶”、藏族的“酥油茶”等, 形成了瑰丽多彩的中华民族茶文化, 在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容中, 少数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致敬, 显现出少数民族关系之间的和睦和团结, 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5 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和稳定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极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具有高雅之美、恬淡之美、宁静之美的中国茶道文化之中, “和”的思想关注生命的健康和文明的延伸, 形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软实力”的力量, 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文化纽带, 中国茶道精神中“和”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深刻地印在国人的意识形态之中, 由饮食文化升华为精神文化, 在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体现出天、地、人、茶相统一的和谐局面, 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昌盛富强、人民的稳定安宁, 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伴随着中国传统茶业的不断发展, 茶文化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 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道”精神, 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下,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内蕴有“纯、雅、礼、和、怡、真、敬、廉”的茶道精神, 同时也浸润和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 显现出中国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茶道精神,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宁静, 谭正初, 李健权.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业通报, 2009 (2) :77-78.

[2]胡凤仁.中国茶的精神养生及其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董慧.禅茶文化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 2012 (5) :215-222.

[4]王俊暐.生态视角:中国茶文化研究创新的可能[J].农业考古, 2011 (5) :9-16.

[5]余悦, 陈玲玲.唐宋茶诗哲理追求综论[J].农业考古, 2010 (5) :153-170.

[6]张杰.论中国茶道和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 2001 (4) :37-39.

篇4:让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标尺仍然在度量人心,这面镜子仍然可烛照人间。

那就是人们年复一年渴望给他“户口”、不要“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雷锋叔叔”。

一个普通、平凡的士兵,之所以感动中国半世纪而不衰,成为不朽的丰碑,就在于:

---作为道德的标杆,雷锋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爱人”情怀,历久而弥新。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几代中国人争先进、做新人。温暖他人、贡献社会的风气应当主导当代中国的风尚,滋养中国人的心灵。

---作为永远的榜样,雷锋精神在年复一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不断强化、升华,凝聚成崇尚服务、奉献

的社会主流价值,无数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其中,涌现出的无数英模人物又以榜样的力量丰富、充实着榜样的内涵。我们的社会需要始终昂扬蓬勃向上的力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朴实的语言,穿越时空,在任何时候、每一个人,从中都能感悟安身立命之道。获得力量与幸福,原本如此简单、寻常,惊天动地不常有,脚踏实地的善行与义举却可以每天践行,不需要多高的门槛。

说到底,榜样,只有植根民间、感动百姓,才能真正有示范之力。雷锋精神启示我们,一个平凡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抉择,都可以显示人性的光芒,显示道德力量的伟大。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需要立足于从普通百姓中挖掘道德建设资源。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看到,贪贿的官员、堕落的“明星”、为富不仁的“老板”、黑心的造假者,肯定不是社会的主流。无数诚实劳动的普通百姓,认真生活的“平实的大多数”,才是社会的主流,才是民族的脊梁。挖掘普通公民人性的光辉,道德建设的资源宝库,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道德建设比过去更加重要。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像“小悦悦”事件中一些人的冷漠,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中一些人道德底线的失守,假货、假文凭、假论文等诚信缺失,自私、无聊、低俗等“精神滑坡”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在新媒体时代,其传播效应无疑会被放大,导致人们对道德失范深感忧虑。对此最有力的校正,除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监管、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制,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国家的倡导,让蕴含在民间、草野的道德力量茁壮生长,以道德力遏制贪欲,以崇高遏制信仰物化,以服务精神遏制野蛮逐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生长在民间草野、充满道德光辉的平民英雄雷锋的形象,不仅永葆生命力,更有时空穿透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今天的中国,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坚守良知和节操,承担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匡正道德失范,矫治不良世风,重建诚信环境,不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市场经济也才能健康发展。

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越是要弘扬雷锋精神。经济学家常言“交易成本”,我们认为,减少“交易成本”,固然需要制度的改进、法治的昌明,同样需要道德诚信的社会环境。人人守信遵规,经济活动就会简约为“在服务他人中接受他人服务”的服务交换,在一个无须互相戒备、彼此提防的交易环境下,经济发展将会迸发出无穷的活力与创造力。

令人欣喜的是,雷锋精神的内核不变,但学雷锋的方式却在与时俱进。今天,不仅涌现大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爱心接力的英雄模范,也出现了众多将雷锋精神与现代公益慈善活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学雷锋活动。爱心助学、免费午餐等草根公益行动,日益成熟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行动,都是雷锋精神的新创造,都是学雷锋活动的新表现。

这个伟大的时代,虽不完美,但我们周围,“草根英模”无时不在,“身边的感动”总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他们以各种方式服务、奉献并报效于社会,造福民众、净化心灵,承继了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而唯有雷锋精神的永存,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人间才能充满温情,国民幸福感才会不断提升。

篇5: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 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伟大胜利。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 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 亡,其结果 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 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1)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2)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世纪,我们仍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沿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明的方向,胜利前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促进塔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篇6: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的,也就是说由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逐步向生产力更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当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都要经历这五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例如,有些国家就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这一阶段,如美国。有的国家就没有经历资本主义这一阶段,如中国。从地理的角度上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国家,很不重视海上的经营。而历朝历代帝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别国都是自己的潘属,我们也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自建立国家起,也就是说有了阶级起,由于有了社会的分工,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其科技、经济总量、文化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汉唐盛世,中国更是国立超群,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经过宋代的发展,中国更是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例如,在唐宋时期,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那时,世界各国都派人到中国学习、取经。可是到了明清,由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更牢固、更长久,从思想上更一步禁锢了人们,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我们知道,从隋代开始,科举考试就成为士人考取功名利禄的主要手段。可是,到了明代,统治阶级为了让这些士人永远做他们的忠实的奴仆,就开取了八股取士。从此,人们就只有机械的、死记的去背八股文,几乎很少动脑思考,这样,中国在文化方面就落后了,遗憾的是,清朝的制度几乎是照搬明朝的,显然,这八股取士也被继承了下来。我们也知道,明清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总量仍然是第一位,可是,到了清朝,尤其是中后期,闭关锁国严重地阻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贸易。这样,当西方进入更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机器代替手工制作时,中国就逐渐落伍了。这时期的清朝,从上到下,纵情于享乐,盘剥人民,连能征善战的八旗将士也一蹶不振,这时资本主义的英国,为了倾销其商品,就需要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希望和中国有贸易关系,可是都被乾隆帝拒绝了。但中英双方还是进行有限的贸易的,英国总是顺差,这使得英国人感到愤怒,他们就像中国输入鸦片,这样,中国不但大量的白银流入英国,而且中国人民的身体遭受到更大的摧残,军队更是一蹶不振了,可是英国还是觉得和中国的贸易不够,也就是说中国开放的市场不够。贪婪的资本家就谋求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赔了款、割了地,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在领土、经济等上。为了挽救中国社会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揭竿而起。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及后来推翻中国几千年来的辛亥革命,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保利性和名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对外资的依赖性,造成了对外国的依赖性。因此必然向外国势力妥协和屈服,因此,辛亥革命在国内外势力的压迫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1919年,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士,陈独秀、李大钊等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在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坚定了他们在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决心。因为,当时俄国的情况和中国很类似,也是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后进入社会主义,贫困农民占大部分,且国家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继续西方的那一套,要么彻底抛弃,实行苏联那一套。最终,经过中国共产党早期人士的思考,毅然放弃了西方的那一套,因为实践证明,它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是一个死角,毕竟西方已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社会了,有了极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政治也趋于稳定和成熟,而当时的中国,军阀割剧,封建残余势力还在,另外,封建文化思想在中国各阶层中还很牢固,要想在短时期都解决或改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中国当时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都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列强并不真心希望中国强大,当然也就不会把其发展的先进经验、文化、制度管理模式传受给中国,相反,他们在中国探索的道路上设障碍,甚至把中国引入歧途,把他人过去发展中遇到困难,不好的方面都向中国扔,必要的还对中国进行干扰和破坏。因此,要想继续用西方先进的那一套来改变中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独立自主,建设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西方制度并不是一个灵丹妙药,什么国家都用。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人士把中国国情和俄罗斯进行对比后,发现有很大部分是一样的,从此,他们就把目光聚集于莫斯科,大量地翻译了马列著作,把这些著作引入中国,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再结合中国的实际,经过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共产党人的联合,经过讨论,并于1921年7月召天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组建中国共产党,至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又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历史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不断状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五四后,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另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种学说竟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到了广泛传播,十月革命道路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社会主思想潮流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工人阶级,并把这种认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们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办学校,办公会投身到工人运动中,马列主义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逐步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并于1921年7月30日召开中共一大,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大会讨论交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义,确定中国共产党,中国一大的绍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东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并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于1951年10月1日解放了全大陆,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家的地位逐渐提高。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取得的成就,建国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了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精神文化更加充实。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将会实现,共产主义在中国也最终会实现。

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08级冶金工程 姓名:* * *

上一篇:较长的对联有哪些下一篇: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