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好吗

2024-07-21

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好吗(精选3篇)

篇1: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好吗

小公司做的都是分包的小项目,专业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并不需要特别资深的人士。所以是金子就会被认可哦。

风景园林专业想要就业本行业的话,首先就是要考研考研考研。选择大型景观园林公司上班、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有土人啊、东方园林啊、上海的.日清啊等等都是比较牛的存在。

或者是去建筑相关的行业、中建中铁旗下的子单位和子项目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风景园林也都是可以考相关单位的,不用愁工作。当然他们的用人条件也是比较苛刻。悄咪咪的说,个人特别喜欢土人的设计理念,学长说,土人现在内荐比较好进,有导师推荐或者内部学长学姐引荐的话,进去会更容易一些。

篇2: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一、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现状

(一)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

石林公园于1931年正式建立,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于1942年正式开始行使对景区的管理。1946年,成立石林公园管理所,1963年,管理所划归省交际处,并成立石林招待所;1964年又划归给省文化局,成立了云南石林管理处;1978年,管理处划归省旅游局,开始对石林旅游产业初建时期的管理。1980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将石林风景区的管理权交由石林县管理,从园林科单独分出来成立路南县石林管理处;1987年,石林管理处划归石林镇人民政府管理。1992年6月,成立了“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同时成立的还有“石林县旅游管理局”,至此,形成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副县级管理机构,行使对石林景区的管理职能。

(二)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目前,石林管理局下设局办公室、旅游监察中队、城市管理监察中队、规划建设处、环保监察处、园林绿化处、综合治理办公室、旅游安全生产监督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接待处、宣传处、企业管理处、石林研究中心、信息办、贯标办、艺术团、乃古石林管理处、大叠水管理处、长湖管理处等20个处室部门,各部门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分别从保护、建设、规划、旅游、宣传、综合治理等方面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和建设维护。组织结构见图1:

石林管理局现有干部职工210人。其中,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6.7%;管理人员62人,占职工总数的29.5%;专业技术人员64人,占职工总数的30.5%;工人70人,占职工总数的33.3%;在全部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183人,占职工总数的87.1%;管理局除有210名管理人员外,还有在册辅助工人(合同制临时工)759人,其中,综合治理人员122人,资源保护员93人,卫生保洁员183人,园林维护员54人,导游讲解员168人,门票管理员63人,文艺演出人员40人。

(二)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林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创建形成了“统一管理为前提,法规制度为后盾,综合治理为龙头,行业监督为骨干,群众自律为基础,目标责任为保证,优质服务求信誉、宣传促销助发展”的“石林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然而,从石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旅游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多重身份及多头管理。1992年石林管理局成立以来,相继整合了驻景区的林业、水电、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物价等部门,形式上这些部门均属管理局统一管理,但业务还上分别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所以石林无论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地方层面上都没有摆脱多头管理的局面,各级政府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效,部门分割管理还影响了管理的有效性,给石林风景区的健康运转带来不利影响。

2、管理理念滞后。由于公务员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的背景,因此部分领导和干部抱着等财政饭、吃财政饭的观念,对景区的有效开发及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强,直接导致了景区缺乏合理利用的资金。在具体管理中,过分夸大了门票收入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到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的内涵,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政府、旅游者、当地居民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石林风景区如果不积极求变、不主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那么将会影响其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而管理体制的革新,首先就应改变落后的管理理念。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石林管理局目前有工作人员近1000人,但其中大部分为临时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既没有学历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正式职工只有200多人,其中既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又有单纯事业单位的编制,此外,景区内还有政府部门人员从事工商、宣传、公安等工作,因此,整体人员管理属于政府行政和事业管理的混合模式。目前,石林管理局引进的管理、规划、外语、园林、营销等相关专业人才仍不足,个别人员的岗位适应性不强;以景区管理与旅游发展知识、环境保护知识、行政执法知识、景区应急操作实务、卫生防疫知识、景区导游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还不足,需要实施常态化的培训管理。

4、监督管理体制不全。公共资源的管理在充分享受政府相关部门扶持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听证、公示、批准等程序。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尚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监督措施,使大多数旅游地地方政府只重视局部利益和地方政绩。石林景区管理机构是副县级单位,而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只是正科级行政单位,相当于政府的管理机构职权还小于景区的管理机构职权,因而在管理监督方面自然更难,政事错位、事企不同,导致监督体制难以有效执行。比较明显的就是石林的“门票经济”,票价的监管力度不够,随意性较强。

二、石林风景区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石林管理局是代表政府管理石林风景区的机构,但业务上仍然受县级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水务、环保、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交通、工商、安监、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的管理。虽然规定这些部门在石林保护区范围内应各司其职,受管理局的统一管理,协同做好石林的保护、管理工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因行政权力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多头管理及管理低效或无效现象最终导致“管理角色混乱、职责不清、既管又不管”的局面。针对这个现象,石林管理部门首先应转变角色,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石林县政府应明确自身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始终坚持并着眼于石林的可持续发展,从石林的具体经营和管理中退出;县级各业务部门只承担监督和建议的责任,不插手石林风景区的具体管理,石林管理局作为管理部门的地位要得到行政和法律的绝对支持,其管理权力应得到充分保障。在管理局内部也要积极改革,理顺管理体制,针对风景区管理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合并履职重复交叉的部门,建立岗位履职、效能分配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二)转变管理理念

首先,转变“门票经济”的观念。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尽快摒弃门票创收的观念,因为石林风景区实际上面临的问题是“游客多、效益差”。石林风景区旅游总收入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者用于门票以外的其他消费低,例如和九寨沟相比,其他消费分别了62.99%(旺季)和68.52%(淡季)。所以,石林应努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其他消费产业,提高关联产业的发展水平,让游客“有钱有地方华”。高门票价格不仅会影响石林景区的竞争力,也会影响石林品牌在游客心中的良好形象。所以,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走出门票经济的怪圈,思考和解决旅游产业链短、餐饮住宿档次低、购物场所小而散、大型娱乐场所和项目空白的问题。

其次,转变自然观光主导的观念。石林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打,充分发挥了观光型旅游的优势。然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足。旅游产品长期以景区观光为主(95%以上),而承载着彝族撒尼人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资源的语言文字、服饰衣着、生产生活、饮食习惯、居室建筑、宗教哲学、婚庆礼仪、歌舞乐器等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弘扬,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歌舞晚会等类型的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石林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加强挖掘整理和弘扬利用彝族文化,找到“文化石林”与“自然石林”融合的突破口,深入推荐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从而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改变管理的单打独斗局面。一方面要加强石林风景区各景点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各景点的协调发展。例如,发挥大小石林景区旅游环境优异、设施齐全等优势,发挥大叠水瀑布和月湖长湖圆湖景区的资源和环保优势等。另一方面,加强县际合作,发挥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团体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石林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可以和临近县域景区合作,例如九石阿旅游专线是贯穿宜良九乡、石林、泸西阿庐古洞三个景点的旅游通道,政府之间可以凭借交通优势形成旅游业区域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此外,地方政府应联合省内外甚至国外资源保护和旅游管理方面的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等组成研发、保护等智囊团并按规划付诸实施,提高决策水平和实践水平。

(三)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管理不再仅仅是属于专业领域的文物保护、风景区保护、自然生态保护,而要涉及诸多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的管理。石林旅游管理部门专业人才缺乏,而且人员处于部门分割、分散状态,管理人员中有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和临时人员,跟旅游开发有直接关联的人员不多,人浮于事的现象难以避免。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也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石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石林管理局首先要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养,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建立旅游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利用与省内各高校联系、开展交流活动方便的优势,与高校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合作,根据需求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设立旅游管理培训基地,校内强化旅游规划与开发知识、旅游管理的教育,校外利用石林强大的实训平台,加强实践,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行,有针对性地储备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再次,要将外部专家顾问机制真正有效实施,不能以现在简单的专家会议组织形式或“专家一句话、领导来拍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努力形成完整的专家咨询程序和决策程序,通过制度来保证专家顾问和决策的有效性。

(四)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应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支撑体系上看,应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旅游景区管理办法》,加强旅游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石林景区管理部门依据的是在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础上进行修订的《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2008年也做过修订),作为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石林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景区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指导、规范作用。但时至今日,该条例己经不能满足石林旅游的发展及保护要求,突出表现在遗产地发生过度商业开发,破坏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行为时责任追究力度较弱。政策、法规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之一,只有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完善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监督管理,才能促进石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3:草原天路风景区管理体制研究

关键词:草原天路;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39-2

1 研究缘起

草原天路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万全区、张北县的交界处,于2012年建成通车。建成后,由于该路段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促使旅游业不断火爆。在承载丰富游客生活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使命的同时,草原天路风景区也出现了诸如旅游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游客满意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的形成和京张冬奥会的申请成功,为草原天路风景区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草原天路风景区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后续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理顺景区管理体制,破解管理瓶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 草原天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景区战略管理不到位

景区战略管理在实践中可以简单理解为全局的、长远的规划。草原天路景区从公路建设初衷到后期的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一直带有较大随意性和适应性,并未体现出战略管理的思想,具体表现为:

2.1.1 景区长远目标和发展愿景不明确,政策随意性较大

目前,草原天路全长130多公里,连接张北、崇礼、万全三县。在旅游市场利好因素的驱动下,草原天路即将扩建延伸到300多公里,与坝上5县交界。这种规划并未考虑景区品质和游客体验,仅仅体现了利益的引导。另外,按照张北县政府的批准,从2016年5月1日后,景区开始收取门票。虽然这项工作不足一月便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中终止,但这也更能体现出较大的政策随意性。

2.1.2 景区行政规划缺失现象严重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因此对地域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要综合规划所涉及到的各中经济要素,例如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方面,才能为景区的发展获得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草原天路因其风景秀美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游客,游客到来之后发现草原天路仅仅是一条风景公路,而与之配套的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或是达不到游客的需求。2015年草原天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制作了《张家口草原天路风景道项目策划方案》,但《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仍需后期验证。

2.1.3 景区战略分析缺失

草原天路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对其自身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缺乏必要的分析。具体表现为:首先,没有处理好资源与市场的关系,草原天路风景带沿线地质、蒙元、长城、古道、农耕、军事、能源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条件良好,但目前这些资源大多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这对草原天路旅游品牌的形成和市场份额的占领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其次,没有处理好景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天路旅游的火爆,游客激增直接导致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垃圾乱扔、随意践踏,已经成为经常性事件。

2.2 景区政府管理主体不明确

公路最初由张北县主导修建,由张北县政府主管,后张家口市政府成立了“草原天路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草原天路开发管理。“草原天路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形成对公路景区的有效管理,因此,草原天路的实际管理方式成为以张北县管理为主、市政府和县政府双重管理的局面。后期规划中的300公里草原天路通车后,将涉及张北、沽源、崇礼、万全、尚义五县。政府间的土地征用、利益分成、协调配合等问题更加凸显。草原天路应该由哪级政府主导管理,各级政府在景区的管理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是景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景区经营管理有待完善

社会资本加入和商业化经营管理方式的使用,使草原天路景区无论从资金上还是从管理手段、效果上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运营过程中仍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首先,社会投资的回报问题,合理化的社会投资回报机制尚未形成。草原天路经营管理方面,最早由张北县政府主导成立张北县草原天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对景区进行开发和经营。由于管理责任不到位,造成了草原天路远景无规划、管理跟不上的窘境。后期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了北京宏美龙脊旅游有限公司,与张北县签订了合作协议,沿用张北县草原天路旅游开发公司的名称,开始对草原天路进行注资和开发、管理。目前,管理公司的职责定位为负责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景区的餐饮、住宿、购物甚至娱乐并未涉及。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回报问题。按照协议,张北县草原天路旅游开发公司的股权结构,张北、万全和崇礼三个县区合伙占股25%,社会资本占股75%。首先,地方政府持股合法性值得商榷;其次,25%的持股比例,对于三区县来说偏少,导致地方政府积极性受到影响。

最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目前,新成立的张北县草原天路旅游开发公司仍沿用原公司的行政配置。受到持股比例争议的影响,合理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

3 完善草原天路管理体制相关建议

3.1 做好景区长远规划,加强战略管理

首先,草原天路管理主体必须强化战略管理意识,长远规划不能仅仅以短期利益为驱动力,必须要注重游客体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注重产品创新。其次,景区管理要树立大旅游理念,由“一路”向“一带”推进,盘活张家口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以门票收入为例,国内大多数景区经营收入主要依赖“门票经济”,但征收门票的做法加重游客支出负担,减少游客停留时间和次数,导致旅游收入单一。如果实行免票制度,降低游客准入门槛,从而带动景区周围的餐饮、住宿、交通、零售和其他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其现实效应更大。以此为契机,促进整个张家口地区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高人气为本地创造显著的综合回报效益,才是更为根本的目的。再次,具体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旅游设施配置规划、娱乐活动安排规划等。

3.2 优化行政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景区大体有四种管理模式:政府直接管理型;政府职能部门型;企业管理型;政府派出机构型。比较各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总体来看,政府派出机构管理方式,首先避免了政府管理体制的庞大机构和繁重事务,使风景区的管理更加专一化和专业化;其次,在政府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克服了职能部门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权、执法权不足而导致的协调管理等不力的弊端;最后,这种管理方式相比较企业管理方式,依法管理能力有保障,而且在国家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下,对景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综合比较国内风景区管理模式利弊的基础上,鉴于目前草原天路风景区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的现实情况,建议成立“张家口草原天路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张家口草原天路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张家口市政府派出机构编制,行政级别暂定为正处级。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各类规划的编制、负责对景区经营主体的选择和监督、负责对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协调、负责综合执法、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为完善景区管理体制,使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不因缺乏必要的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而流于形式,张家口市政府必须对“张家口草原天路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授权。将草原天路风景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行政区域对待,使这一区域的管理不受属地管理和行政区划的限制。

3.3 完善经营管理方式

第一,建议草原天路后期不再实行景区收费门票制度,转而包装开发草原天路沿线的旅游景点、民俗文化、餐饮娱乐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化收费,为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提供途径;第二,除景区的行政管理外,为减轻政府投资压力,促进草原天路健康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宜采用PPP模式融资建设,景区内的餐饮、娱乐等项目的建设应采用社会招标方式,由社会资本多主体投资建设;第三,建立健全草原天路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景区的内外部治理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刘学兵,孙晓然.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析[J].中国商贸,2011(11):16-20.

[2] 黄成林.黄山市乡村旅游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13.

上一篇:学习优秀教师罗戌珍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猜猜我是谁作文_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