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优秀教学设计

2024-08-24

三峡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三峡优秀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培养热爱 祖国河山的感情。

3.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虚词;

2.对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

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笔下三峡之美,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欣赏三峡美景图片导入。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他是我国___(朝代)杰出的___家、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 三峡包括___、____、____。

3. 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略无阙处 哀转久绝 曦月 飞漱 重岩叠嶂 高猿长啸 沿溯

绝巘 乘奔御风 隐天蔽日 襄陵 瀑布 素湍绿潭

属引凄异 峻茂 泪沾裳

(重点强调:阙巘 曦裳)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读。听录音,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如何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方法指导:

(1)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轮读,每生一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齐读)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分读)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女生读)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男生读)

三、译读课文,掌握词句。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2. 检查提问,疏通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语:

峡: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亭午夜分: 自非: 夏水襄陵:

沿溯: 或: 虽: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回清: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良: 肃: 属引凄异: 响: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②绝: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ƒ属: 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四)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

②回清倒影。 (清: )

③晴初霜旦 (霜: )

④素湍绿潭 (湍: )

3.学生自由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如: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句中“或”就是有时,为何后句用“有时”不用“或”? 2.“不以疾也”中“以”的意思是什么?

四、梳理课文 ,整体感知。

1.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 夏水 春冬景色 秋天景色

2. 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突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 摇曳多姿 秋:悲寂 凄凉 忧伤,令人伤感

五、品读赏析,三峡之美: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

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

如: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学生轮流发言:

生1:三峡的激流美,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水流湍急,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生2:三峡的深潭美,你看,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生3:三峡的瀑布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

生4:三峡的树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生 5:三峡的猿声美,你听,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2. 品读课文,说理解性的话:

同学们,三峡很美,文章分四段为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春夏秋冬。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一段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如: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体现的是一种“雄壮”美。

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体现的是一种“ ”美。

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体现的是一种“ ”美。

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体现的是一种“ ”美。

师引导分析总结,并板书: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欣赏赞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合作探究,赏析手法 :

1、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手法上妙在何处。

(提示学法: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示例:

生 1:妙在结构精巧,全文按总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生2: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

生3: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生 4:妙在语言凝练,“素湍”“绿潭”“怪柏”“林寒”“涧肃”一字而凸显特点,意境尽显。

生 5:妙在意境丰富,夏水奔放湍急,春冬水清悠秀丽,秋水肃杀凄寒 ,可谓风格迥异。

2、自由质疑,小结本课:

如:(1)本文的结构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2)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更反衬、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七.课外拓展,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处 (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5.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高峻美

水 夏季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奔放美

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清幽美

秋季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凄婉美

篇2:三峡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语言,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赞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图片,师引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要求。

2、听录音,点读(点评并指导),范读。

3、学生分组读,理解文意,疏通字词句意。

4、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感

请以“本文的美,美在 。”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试着从结构、描写手法、语言、对偶句、感情、节奏、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本文的美,美在构思。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思路清晰。在写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相同写景致的句子。

五、学习方法,开心练笔

1、请以生活中见到的.花草树木、鸟语花香为例,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写几句话。

2、假如让你做导游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光,你打算怎么介绍呢?

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各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鸟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六、板书设计(反面)

七、小结

《三峡》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山 奇险

三峡 夏 急猛

水 春 冬 清幽

篇3:《三峡》教学设计

无意中看到张斗和老师的 《三峡 〈五问〉》一文, 对《三峡》有恍然大悟之感, 再次反复阅读文本, 并尝试着让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 结果发现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结尾引用民谣、春冬之时“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内容存在诸多不解, 故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 在区教研员韩翔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教学, 并进行了课堂实践。以下是实践后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质疑理解, 完成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

2.通过探讨“本文写作是侧重于山还是水”这一问题, 掌握文本写作的重点及原著《水经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这一特征。

3.通过质疑, 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写作目的, 理解“因水记山”的创作出发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三峡”的“峡”是一种怎样的地貌? (“两山夹着水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郦道元的文字走进这美丽了千年的水道。”

(二) 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过关

1.请一学生朗读,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其读错的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明确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2.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时不懂的字词。

3. 给出示例:根据“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的意思, 可以知道三峡的山连绵高大

请学生根据示例, 理解全文字面意思, 并归纳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 (同时解决学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风’, 为何又‘不以疾也’”这一问题)

4. 请学生归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三) 进一步分析文本, 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1.提问: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更侧重写山还是更侧重写水?

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 虽写了山, 但没有写水那么多。 (姚剑)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写了水, 特别是第三自然段。 (陈俊杰)

分析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写水, 引出另一学生 (吴秋霞) 的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三峡的 (山) 高, 后写三峡的 (水) 美?”据此引出对课文第一段的解读分析。

首先, 分析写作的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作者应该是从坐船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 由此可引出“因为特殊的创作视角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写了山, 还写了行船的水道”。

接着提问:读作者写山这段,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不是太夸张的质疑。

最后, 将前一问的分析和后一问的质疑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显三峡水道的狭窄。再出示学生 (姚剑) 的提问:“三峡的水有这么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个问题, 让学生发现三峡的水急除了因为水多,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记山。

2.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侧重写水呢?

以提问引出《水经注》介绍, 给学生展示《水经注》的目录及相关介绍:

《水经注》是公元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 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确, 这是一篇写水的文章。

3. 以“讲到这里, 有些同学更加疑惑了”过渡, 出示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猿和它的叫声? (杨心怡、沈云、蒋海斌、柴颖琪、田丰)

②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三峡的猿会哀伤? (杨颖、吴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张思贤、温婷婷、徐易鸿)

以学生提问引出对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 提问:猿的叫声为何哀伤?是不是环境等客观原因, 使叫声听起来比较哀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三峡的地形:山高又连绵且空旷的山谷, 使得猿声回音不断, 听起来令人哀伤。

然后, 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谣, 提问:巫峡到底长不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时对巫峡长短的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距离, 而是人身处期间的主观感受, 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 所以巫峡很快通过, 而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季节, 巫峡的水流速度不快, 所以感觉到巫峡比较长。

最后, 引用张斗和老师的论点加以论证:第一, 与峡谷的特征有关, 巫峡谷深峡长, 日照时短, 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 从而主观上感受巫峡长;第二, 因为此时三峡是枯水期, 所以舟行缓慢, 才会感到巫峡特别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谣, 从另一个侧面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此时的三峡山高岭连、水瘦峡空的特征。郦道元的这段文字, 并非着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而是实实在在地围绕‘江水’来写的。”

4. 以提问“作者写水的顺序是什么呢? (学生一般认为是四季) ”引出学生的质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四季, 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但作者并未提到一个“秋”字, 这该如何理解? (张圆圆)

②为什么到“晴初霜旦”, 树林和山涧里会一片清凉和寂静? (石佳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写水”这种观点还值得探讨。

出示《水经注》原文, 让学生发现原文是没有分段的, 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文章, 从写水的角度为全文再分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 使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先写水路再写水势的顺序写的, 水势又分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缓两部分。

5. 请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三峡的水道特点及不同时节的水势)

(四) 全面理解课文

首先, 引导学生得出:“前面的归纳‘写了三峡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其实也不是。”出示清代学者的观点:

清人刘献庭说: 郦道元博极群书, 识周天壤, 其注《水经》也, ……数千年之往迹故渎, 如观掌纹而数家宝, 更有余力辅写景物, 片语只字, 妙绝千古。

接着, 让学生“找找文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一段, 一起读一读, 并简单说说写得好的地方”, 然后引出对《水经注》的全面评价:

《水经注》采撷了魏晋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华, 承扬了谢灵运、谢月兆为代表的山水诗的优良传统, 自觉汲取了南朝骈文“谐音以成韵, 修辞以达远”的长处, 因此被称为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郦道元被一些学者赞为“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最后, 再读 (或者背诵) 全文。

【名师点评】

初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文字障碍;二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课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串讲弄懂课文, 同时积累词汇通常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式, 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戴老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种传统串讲方式, 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满堂串问做法。她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根据文章特点抓朗读。《三峡》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它带有六朝小赋的特点:文字优美骈散结合, 且多为短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有助于理解, 学生也容易感到有兴趣。

二是抓关键词语, 如“乘奔御风”“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章内的词语搞清楚了, 对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结合现代化手段———利用课件印证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够适当向课外延伸, 引入张斗和老师的论点以及清人对郦道元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 为他们进一步阅读《水经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子说:教亦多术。所谓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程式, 但是如果凝固化了, 也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方法, 下次容或又有变动。关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

附:《三峡》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 (至少自读三遍)

二、字词理解

1.解释带横线词语。 (略)

2.用现代汉语写出课文全文的意思。

3. 在完成第2 小题的过程中, 你发现哪些字词是你无法理解的, 请写下来。

三、内容理解

1.老师的疑惑: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三峡的______和______, 你觉得课文更侧重对______的描写, 理由是__________。

篇4:《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三、学习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五、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七、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录像,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视纪录片《长江三峡》

画外音导入:同学们,对于长江,我们应该不陌生。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它那壮丽的景观,令多少神州赤子心驰神往,豪情万丈!今天,在作家刘白羽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就来“游览”长江著名的景致——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提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的以下问题:

①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②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③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明确:

①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②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③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④作者试图表现的主题思想: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学生可以各言其志,语言文字可以不尽相同)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③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2.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提问:

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3.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读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读第四部分并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三峡特点

(五)自主探究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

请你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文本对你写作的指导意义。(学生仔细探究,得出部分“写作特色”即可)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附:三峡的相关资料小卡片】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3.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摘自《北京周报》社编印的《三峡水利枢纽》

篇5:郦道元《三峡》优秀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即兴学习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这里,师生情感的互动、升华,是语文课堂教学灵魂的精髓。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拓展、完善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文学作品的审美,就是生成创新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情感牵动着师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于游记散文这类文体,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赏析,其中朗读这个环节是最关键的。一篇文章的内在美,它是通过读者的赏析产生共鸣的。而在这种共鸣中,无论是群体的朗读还是个体的朗读,这个环节起到审美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这化环节。

语文能力的提高贵在积累。这种积累不只局限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它还渊源于我们的课余生活。所以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只要留心、只要在意,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以学习的知识。我们教育者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整理信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篇6:三峡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老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篇7:三峡猿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

3、把我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着力探究和思索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读,师结合诗文适当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回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逐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与标题有关的语句。

2、分组讨论练习一,请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3、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1)这雨,是我前日从三峡带回来的。至今不断。现在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旅途归来可以带土产、带纪念品,难道还能带回雨吗?雨水“湿了我的稿纸,湿了我的心”是什么意思?)

明确:第1问与下文“至今不断”呼应,指几天来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样写,委婉、抒情,别具韵味。第2问:“湿了我的心”与下文“闷及无聊”呼应,指引起“我”翻阅有关三峡的诗书的念头,以至使“我”愁消闷解,享受无穷。

(2)譬如,我发现写“猿声”的诗可真多。而且这些猿声,竟千古不衰地表达了三峡中诗人们的旅怀。(句中加点的`两个“猿声”寒意是否相同?)

明确:不相同,前者指猿的叫声,后者指猿声的诗句。)

(3)总之,这猿声是不断的,绵长的,日日夜夜地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悲哀在旅人的心头的”是不是病句,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不是病句,而是继承了古汉语活用词语的传统,意思是使旅人在心头感到悲哀。

4.自由发言,指出你认为值得揣摩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三、小结

本文由于也回忆三峡之游、重温古人诗章起笔,写到有关三峡猿声的诗歌及其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悲秋之美的缘由,并对人类因大贪婪导致猿声绝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四、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1.从引述古诗、史料和传说中提炼、归纳出许多判断。

2.引用描写三峡猿声的诗句,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议论,使本文具有了融抒情、鉴赏、叙事、考据于一体的特点。

篇8:《三峡》教学实录

关键词:《三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三峡》导读中的文字。

生:三峡风光, 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

师:既然我们要去旅行, 那么让我们先看一看《三峡》在不同季节中都有哪些景色。

生:朗读全文。

师:人们常说:“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就择季不如撞季, 我们就去看看, 冬天到三峡是怎样的景象。

生:朗读第三段。

师:哪位热心的同学帮忙翻译一下, 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季节的景象。

生:在春、冬两个季节, 雪白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 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在山峰之间, 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趣味无穷。

师:文段中有一句话概括说明了春冬的景象, 是哪一句话?

生: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师:看来, 这个季节我就特别想去三峡, 就因为一个字。你们猜一猜是哪个字?

生:“趣”字

师:对了, 春冬季节的“趣味”体现在哪里呢?你能读出“趣味”吗?

生:“回清倒影”, 因为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又很清, 水一动, 倒影就动, 所以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柏树是奇怪的形状, 有许多, 并且是在极高的山峰上长着柏树, 所以有趣。

生:“悬泉瀑布”, 泉是悬着的, 所以有趣。

生:“飞漱其间”, 景色很壮观, 因为是“飞”下来的, 并且在山峰之间, 所以有趣。

师:还有吗?还有有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不对, 趣味前是“多”, 郦道元明明告诉我们的很多趣味, 这还不多。

师:提示:“清荣峻茂”还有一个那么有趣的事物我们还没有找到啊!

生:“绿潭”, 水里面有水草。水草很盛, 所以把潭映绿了, 所以是绿潭。草盛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怪柏很多, 树下的草肯定很盛。很有趣啊!

生:悬泉瀑布旁边也有草。

生:春天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让我感觉到了草在生长的一种动感。“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多且盛, 很有趣。

师:所以, 最后一句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草盛放在最后, 虽然没有直接写草, 但写草盛是最有趣。

师:这句话我有个疑问, 你们能帮助我吗?“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中“良”的意思是的确, 很的意思, 说成“清荣峻茂, 很多趣味。”“极多趣味”“颇多趣味”, 是不是也可以呢?

生:“很”太俗了, “极”过于绝对, “颇”程度不够。所以“良”恰到好处。

师:我感觉这位地理学家有点文学家的气质, 很讲究品词啊, 所以这个趣, 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趣啊?

生:雅趣。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是什么让作者产生了雅趣?

生:美丽的景色

师:用四个字概括这段景物的特点:___?美雅趣。

生:“秀”字最好。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我想改一改郦道元的文字, 改成“清荣峻茂, 趣味良多。”行不行?

生:不行, 此句强调的是情感:趣味。

师:明明是在写景, 却强调趣味, 我明白了, 原来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写水、树、山、草都是融入了作者的一种雅趣。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的理解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夏季和秋季这两个段落, 通过对比, 感知内容, 根据理解来填空。写在语文书上。

师:夏季:___?春冬:秀美雅趣;秋季:___?

生:夏季:壮美豪情;秋季:凄美悲凉。

师:找3 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和四段。

师:四季的美景我们都欣赏过了, 我感觉郦道元写的第一段是“画蛇添足”, 删去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没有山, 就没有夏季的水大、水急。

生:没有山, 就没有“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更没有“悬泉瀑布”。

生:没有山, 就没有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生:没有山, 就没有“林寒涧肃”, 没有猿, 更没有凄异、哀转和久绝的猿啸声。

师:两山夹水, 郦道元为水作注, 水大、水疾离不开山的高峻、连绵、狭窄, 柏树因山高、峡窄、风大才能称其怪, 瀑布只有在高山中间才能为悬而飞漱, 最后猿啼因山高、岭连、狭窄才能为悲, 故渔民闻凄声落泪。都要以山为依托, 所以第一自然段才写山的高峻、连绵和岭连啊。

师:我们就来一次心灵上说走就走的旅行, 体验一次三峡之旅。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重读课文, 推荐一名读的最好的同学, 让他带我们去。

(课件呈现图片和音乐, 学生朗读全文。)

师: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三峡》中说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这惊吓, 不仅是三峡, 还有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的夜景、浙江的潮水、湖心亭的白雪, 更有那陶渊明的南山荒地、王维的大漠圆日、李白的荆门怜水和陈与义的老木沧波。

唯四字可替:山河锦绣。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上一篇:高中历史规律性知识和方法结下一篇:名师工作室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