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

2024-08-04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精选14篇)

篇1: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

宝钗从小饱读诗书,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最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看看全书中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个束缚。记得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黛玉的一段,但这样想来,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恶毒举动。

宝钗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想来是早就深深印在她心中的。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看来,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吧。这才发现,薛宝钗才是最可悲的人。她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左右着,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只是顺着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她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地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一种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继续麻木!宝钗的作为,没有多少是自己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服从者。可怜啊,她虽聪慧有才,却被迫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却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

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话语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故委婉地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盼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因为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只是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就只流着泪接受了。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了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读后感:宝钗如此的年轻,当时想起自己的将来和一生将如何地结束,她的痛苦绝对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啊!她却克制住了。这,就是她的“尊重”。所以我想,与林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后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她的生命吧!

篇2: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

在四大名著中,记忆最深的,恐怕就是红楼梦了。

读完《红楼梦》,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不忍心去看后面的黛玉焚稿和宝玉成亲那几回。

觉得这种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用一遍遍地去复习那种伤心。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心里是那么难过。待读完,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送在这片冰冷的园子里么?

篇3:名著《红楼梦》与戏曲的相互影响

一、《红楼梦》在构思和叙述方式上有戏曲化的特点

不仅是《红楼梦》, 我国的很多古典小说从构思和叙述方式上都有明显的戏曲化的特点, 先看《红楼梦》的框架, 采用的是戏曲的形式, 例如:在开篇时写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捡到一块女娲补天时剩下的石头, 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 被一个空空道人发现, 看到石上写着的字迹, 于是“从头到尾抄写回来, 闻世传奇”。这个开篇采用的是一种传奇化的写法, 悬念重重, 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种一僧一道的人物带入, 是戏曲中最常用的方式, 以将复杂或分散的情节穿成一条主线, 是以往的古典小说没有的叙述方法;再如《红楼梦》中的第一至五回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中心人物和故事缘起都开始进行交待。作者对事件的起因进行、中心人物都“聚齐”, 也采用和戏曲一样的形式来铺垫人物的命运和情节, 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二、《红楼梦》中的戏曲运用

如果读者是一个资深的红迷, 就会体会到《红楼梦》中戏曲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它是这部小说中的一条生命线。《红楼梦》的情节中有很多的戏曲描写, 主要表现为文学形式和表演形式两种, 其中文学形式的例子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读《西厢记》时, 书中提到了举凡寿辰、年节时看戏和演戏。戏曲的穿插描写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动起到了渲染作用。

(一) 借助于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红楼梦》中大量提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 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戏曲作品是进行人物刻画的载体, 通过描写人物在这两部戏曲中的态度来影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 通过对人物进行戏曲的点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从表现形式方面而言的, 《红楼梦》中有大量观看戏曲表演的描写, 每个人物在点评戏和看戏时, 会将内心的想法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三) 借助于戏曲曲词来提示人物的命运。例如在第五回时作者引用戏曲曲词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这在读到后文时可以体会出来。

在名著《红楼梦》中, 作者引用了很多传统戏曲, 有的已经失传, 有的至今仍在流传, 如著名的《牡丹亭》《西厢记》等。例如第十八回“苛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妃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 分别出自四部戏曲作品, 即《一捧雪》《长生殿》《邯郸记》《牡丹亭》。贾妃又点了两出戏《相约》和《相骂》, 这两出戏出自戏曲作品《钗钏记》。又如在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凤姐点了《刘二当衣》, 薛宝钗点了《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再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光是题目就提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戏曲。这些戏曲有的是明写的, 有的是暗写的, 需要仔细琢磨。

《红楼梦》中大量引用传统戏曲, 是与戏曲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不论是达官显贵, 还是市井走卒, 都会从戏曲中获得享受。戏曲还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艺人对剧本故事进行演绎, 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经验的不足, 并通过听戏来进行自我鞭挞。《红楼梦》是一种文学艺术, 它的阅读人群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要认识字, 第二方面要对文学艺术有所领悟。读懂《红楼梦》是很难的, 所以可以尝试在戏曲中领悟《红楼梦》的文学描写。不识字的人一样可以接触《红楼梦》, 可以通过欣赏戏曲来了解红楼世界。在看戏时可以观看表演, 也可以听曲文, 所以戏曲比小说具有更广泛的普及性。

《红楼梦》中引用的戏曲是点折子戏的形式, 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小说的文学形式对于展现戏典的场景是有缺陷的, 但是可以展现戏曲的要点。作者借助戏曲的要点来提示小说的内涵, 这样的写作手法史无前例, 同时对小说人物的理解需要有对戏曲的认识。如前文提到凤姐点的戏《刘二当衣》, 是要暗示凤姐的一系列行为与刘二是很相似的, 林黛玉调侃贾宝玉时提到的戏曲《妆疯》, 在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确实像是疯了一样。

所以小说中提到的戏曲都是有深意的, 它是作者提醒读者要着重注意的“重点”, 不是点缀, 而是有表达内涵的。

三、戏曲对《红楼梦》的各种诠释

《红楼梦》和戏曲具有深厚的渊源, 从清代起就有很多文人将《红楼梦》改编成戏剧作品, 在舞台上进行诠释, 从表现形式到内容上都进行了探索, 红楼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形式。

(一) 越剧红楼。越剧《红楼梦》是上海越剧院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而进行的改编, 1962年《红楼梦》被改编拍摄成了彩色戏曲艺术片, 上个世纪70年代徐进首次将《红楼梦》改编成越剧作品, 此外很多越剧团体都在舞台和荧屏上演绎着红楼中的人物和情节, 经过越剧演员的传承和发展创新, 影响力遍及海内外, 可以说越剧《红楼梦》是对小说《红楼梦》进行戏曲演绎方面艺术成就最高的。

在进行改编时, 充分保留原著的精华, 对一些具有传奇色彩和明显戏曲特点的内容进行经典演绎, 经过编剧、导演和演职人员的二次创作, 人物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观众从这些艺术形象身上体会到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更深的体会。

特别是经典的宝黛爱情部分, 它是这部小说的爱情主线, 他们在读《西厢记》时心灵相通, 与封建礼教进行不屈的抗争, 最后黛玉含冤死去, 宝玉也受尽人生苦难, 这种爱恨离别在越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们也真切地看到了宝玉对琪官所受屈辱的同情和无奈, 悲痛地看她死去;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的凄惨命运, 我们还看到了最后宝玉万念俱灰地走向白茫茫的远方, 还有很多的戏曲场景。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 《红楼梦》在改编时从多个层次和侧面表现了小说的表现力, 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一种新的戏曲尝试, 通过人物形象、矛盾的刻画等方面进行了经典改编, 展现了一幅悲欢离合的人物画, 更充分地展现了小说《红楼梦》的内涵, 人物的塑造也显得更加丰满了。

在对《红楼梦》的越剧演绎的不断探索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艺术家, 使越剧的生命力更加壮大。最早的以徐玉兰、王文娟为代表的徐、王派红楼演员, 因为《红楼梦》的演出而大有名气, 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越剧演员, 有的甚至成为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人物的代表明星, 这些越剧演员使越剧红楼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演员的艺术造诣也越来越高。

(二) 昆曲《红楼梦》。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是一种发源于昆山的戏曲形式, 具有抒情性强、动作细腻、音乐与舞蹈结合巧妙等优点, 对于《红楼梦》这一以爱情作为主线的名著来说, 昆曲无疑是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之一, 仅次于越剧。《红楼梦》被改编为昆曲戏剧以后, 很多观众都评论“原来红楼梦可以这么美”、“好看”等, 好评如潮。

北方昆曲剧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用昆曲交响清唱的形式对名著《红楼梦》进行了演绎, 这种新的表现形式摒弃了戏曲的传统形式, 即“乐队伴唱”的形式, 它更像是一台红楼音乐会, 用交响乐的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表达, 进行舞台表演时用音乐和唱腔代替了对白和戏曲动作, 不像传统的昆曲一样是按出场次表演的, 而是按照交响乐的乐章来进行, 情节叙事时通过音乐进行表达。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出场时出现主题音乐, 其他故事情节和人物出场时用合适的场景音乐, 在进行交响乐的表演时保留曲笛、板鼓等昆曲演出乐器的使用, 运用多种昆曲唱腔, 是昆曲和交响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

(三) 其他戏曲形式的改编。除了以上的越剧、昆曲对《红楼梦》的改编创作以外, 其他很多剧种如京剧、黄梅戏、豫剧等都对这部名著进行了不同的演绎, 几乎在每个戏曲曲种中《红楼梦》都是一出大戏, 也是很能引发观众兴趣的名剧。以京剧为例, 它是我国的国粹, 如果将《红楼梦》的爱情作为主线, 京剧是不适合的, 因为它太气势磅礴, 而细腻的越剧则更有优势, 但是它也是一部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里面有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 从这个主题出发, 用京剧来演绎《红楼梦》又是适合的, 它的气势是一种优势。根据《红楼梦》改编的京剧连续剧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平缓的故事情节中穿插入一些京剧表演, 观念不仅过足了京剧瘾, 也欣赏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四、小结

《红楼梦》中引用了大量的戏曲名称, 这些戏曲对人物的刻画、场景的设置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使《红楼梦》保持了浓郁的戏曲化特点。同时, 将《红楼梦》搬上戏曲舞台以后, 文学作品成了活生生的戏曲人物表演, 不仅保留了小说的经典内容, 也遵循着戏曲的创作规律;《红楼梦》是现代中国戏曲创作的代表, 戏曲改编也是红楼文化的一种传播形式。所以我们必须以戏曲艺术的眼光来欣赏《红楼梦》的改编, 确定戏曲的审美意义, 使《红楼梦》这部经典不仅拥有文学艺术的读者, 也能有大量欣赏戏曲创作的观众。

参考文献

[1]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阿美.红楼梦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8.

[3]许并生.红楼梦与戏曲结构[J].红楼梦学刊, 2001 (01) .

[4]李根亮.试论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与传播问题[J].社会科学论刊, 2006, (7) :135-139.

[5]范圣宇.从李渔戏剧理论的角度看红楼梦中的戏剧成分, 明清小说研究, 2000 (1) .

篇4:名著开讲《红楼梦》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原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身于贵族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准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后续,续者为高鹗。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生活年代略晚于曹雪芹。

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首先是愛情悲剧说。小说以清初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幽微曲折及其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其次是家族盛衰说。小说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蓊蔚涸润”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的衰败过程,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是使读者细致深入地看到传统社会肌体的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再次是“两个世界”说。以大观园为象征,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其主题意蕴是难以穷尽的。我们的阅读和欣赏完全可以不受束缚,只要真正沉浸到红楼世界中,我们总能有自己的发现。《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不断召唤读者的参与和再创造,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意义。

艺术特色

内容上: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虽然作者曾借贾琏、熙凤二人之口,说省亲一事是“隆恩”,是“当今贴体万人之心”,“大开方便之恩”使宫里妃嫔才人回到家中。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一番景象:众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省亲”的目的本是为了畅叙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的,可是亲人见面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流泪。不是无话可说,只是有话说不得。只有元春透了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只有一句,却是高度浓缩,包含了无数酸苦。这是何等的讽刺!

细节上:暗示情节,充满意蕴。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如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点醒他说贵妃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之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节礼中,唯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况且在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在对凤姐提到晴雯时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是一种“狂样子”,而且“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可见,王夫人很不喜欢黛玉。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从众细节中推断宝黛爱情必为悲剧,只是这些细节要用心体味。

手法上:不用直言,寄托于形象。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

结构上:一主三副,新颖奇巧。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杂书”,钟情《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男一方面又促使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现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

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因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生气,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伤心,为之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这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细腻生动的形象。

三、薛宝钗

她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守卫者,并且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人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的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思想。如在第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r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个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理,为人圆滑。

四、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直通高考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命名往往具有隐喻性,尤其善用谐音,如贾府四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原应叹息”四字,寓有深意。

B、贾母最精彩的表现,是在贾家被抄之后,她不埋怨任何人,很有风度,说我们享过福也吃得起苦,关键时刻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处变不惊。

C、尤二姐与尤三姐,一个那么柔,一个那么剛,一个那么犹疑无主,一个那么明察果断,但都难逃被男性世界侮辱的结局,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D、《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是她的聪明才智在封建社会不能施展,二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宝玉始终恨她抢夺了黛玉的位置。

E、《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八十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通行刊本是经高鹗续写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

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出现于清朝末年,整个清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时期,因此,贾府可以看作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B、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家世的变化对曹雪芹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因而《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个人背景。

C、贾元春富贵已极,却感到“终无意趣”,还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皇帝后宫女性多方面受压抑的不自由状况。

D、荣府有个奴才焦大,一次醉后骂主子是些“畜生”,“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揭露了贵族大家庭的丑恶。

E、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把她郑重推荐给贾母,这并非真的怜贫悯老,而是给百无聊赖的贾母找点笑料,找个乡野的穷婆子解解闷而已。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黛初见,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黛玉只是把这种感觉放在心中,宝玉可就直接说了出来,一样感觉两种表现,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

B、关于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字面上句句都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际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C、《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人称道的篇章之一,借花喻人,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D、黛玉归天与宝玉成婚发生在同一个时候,一边是失爱而死,一边是在极度震惊中发怔乃至旧病复发,悲凉与所谓喜庆场面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E、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一带粉垣,数盈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即住在这里。黛玉爱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黛玉交融、叠印,成了黛玉绝妙的象征。

4、“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试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叙述故事情节。

篇5: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贾宝玉,一朵温室的花儿。面对家族的光环和压力,他无所适从;面对父亲恨铁不成钢的责备,他慌忙逃避;最后,面对家族的没落,亲人的离散,他只能平淡的接受这一切,无力的等待着被给予,一个结果,亦或是结束……

林黛玉,她才华横溢,却多愁善感,正因为爱之深,所以才更怕失去,正因为爱之深,所以才被伤得更深。她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坠入爱河,假如她生在现代,不是她所生活的男尊女卑的时代,也许她与贾宝玉会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璧人,但只可惜,她生错了时代。

篇6: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对作者曹雪芹爷爷也是一样,我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一本影响我们一生的书,书中的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

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踢毽子、跳长绳……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爷爷,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油!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名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交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给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一个墓碑。

迎春大丫鬟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恋爱,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这本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的书给我了多少深刻的印象啊!它是了不起的!它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带来了一个在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东西——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是把女人不当人。这样一比,就看得出《红楼梦》确实伟大。

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变的栩栩如生。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鸳鸯、紫鹃……我觉得那几十个女人,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也是内心深处的美丽。就如贾宝玉所坚信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篇7: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林黛玉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林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最让人叹息的也是林黛玉,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婆贾母家,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林黛玉遇到伤心事,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从此常常独自落泪。

篇8: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但指出这一家族的势必崩溃和死0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势必崩溃和死亡。《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运势,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愿“注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伙庭中的宠儿,但运势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作者充分运用了国内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所有出色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生活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目前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所有,都是作者凭着国内出色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一直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方面的卓越收获,不只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遭到很多国家学者的看重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备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篇9: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这本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的书给我了多少深刻的印象啊!它是了不起的!它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带来了一个在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东西——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是把女人不当人。这样一比,就看得出《红楼梦》确实伟大。

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变的栩栩如生。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鸳鸯、紫鹃……我觉得那几十个女人,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也是内心深处的美丽。就如贾宝玉所坚信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所坚持的“凡山川日月精秀只钟于女人,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些肉沫而已”。但我反而认为贾宝玉是“通灵宝玉”,他才是“山川日月之精秀”。

篇10: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第七回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第七回我们解读到了许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腐败,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

其中焦大醉骂可谓是绝伦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对于焦大的醉言醉语,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红学爱好者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焦大是贾府第一代的奴仆,当年正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将贾府的祖宗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保住了性命才有日后贾府的百年繁华。焦大居功自傲,资格又老,看着贾府的由盛而衰又无可奈何。焦大被逼急了,加之喝了酒大了胆,平时不敢说的今天敢说了。这使众小子吓的魂飞魄丧,其实何止是众小子呢?主子们能不害怕?焦大揭了荣府的丑,骂到了主子们无地自容的地步,也就是戳到了他们的心窝儿。试想,如果焦大逢醉必骂,逢骂必狠,口无遮拦,即使主子再软弱,焦大也不至于到了今天。

篇11: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这是怎样哀伤的诗句,这是怎样的伤春的情思,这是怎样多愁的女子!人人都说她清冷孤傲,拥有目空一切的勇气,对任何人都是居高临下的感觉。我却觉得她那孤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热情而善良的心。一个为花赋词,为花伤感,乃至落泪的女子,谁能说她不善良。一个热心起诗社的女子,谁能说她不热情。

或许她的人生注定像她的泪珠一样不圆满,夹杂着些许苦涩。她的眼泪只为她爱的人而流,她的生命是纯粹的,纯粹到只剩下爱情。有人说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我却说拥有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在那样一个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黑暗社会,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生,更别提像林黛玉一样的孤女奢望能拥有自己的爱情了。可是林黛玉却敢于拥有,所以她是幸福的,即使到头来她不曾实现自己的爱情。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焚稿断痴心,她后悔了吗?不,没有!她恨自己生在这样的社会,恨自己病如西子。

篇12: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对,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书的确太重要了,它似一片芳草传承着浓郁的幽香,它似一把钥匙打开人类文明的大门,似一架梯子将人类带往未知的世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仅要读而且更注重于思考。只有眼脑并用才能读好书,正因为有了感人类才有了主观思想。

感悟人生,感谢这间万物界多么的美好,感悟痛苦,感谢它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快乐,感悟书籍,感谢它是人类进步。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所著,里面不仅体现了一个封建家族由昌盛走向衰败。更体现封建王朝不仅思想封建还有官场的黑暗,还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红楼梦》的哀。《红楼梦》是一部悲情巨著。比如说林妹妹葬花,这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像这样多愁善感的人,一遇到什么事就会哭成个泪人,遇事也没有主见。但这种人在当今社会中也只能当个贤妻良母罢了成不了什么大事。所以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平等的社会中要更加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创造自己的未来,要自己把握命运,而不是听天由命。

《红楼梦》的尔虞我诈。在封建王朝不善于两面三刀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虽然妖娆妩媚善于奉承见风使舵是一个两面派。可最终却也没落得个好下场。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实性,人生在世还得诚心向善,不可“恶小而为之”。

《红楼梦》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的记忆;就像一片在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 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中嫩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它在激励人们努力前进走出阴霾的日子。

《红楼梦》有悲惨的结局,凄凉的过程还有封建的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因该好好学习在这个光明的社会创造前景。

篇13: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我们大家都知道上面这四句五言绝句是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迥然不同,却不可思议地一起演出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悲情故事。

我上小学时就对《红楼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捧起书来,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也是书里的一个人物。书中有可笑处,有可悲处,有可惜处,这一切如蛛丝般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部在世界各地都有影响的文学巨著。书的主线是什么?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随着这条主线向前走,我们看到了贾家,这个曾经兴旺却步步走向衰败的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看完之后,谁不会扼腕叹息?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什么会变成悲剧?祸源就在薛宝钗的挂锁上!她那挂锁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贾宝玉的玉上写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能对成一对,于是就有某些人加油添醋地说这是什么“金玉良缘”。但是,贾宝玉真正喜欢的林黛玉,因为黛玉既美丽,又善于琴棋书画,更重要的是她和宝玉有共同语言。他们的思想都是先进的,与薛宝钗那古板、陈旧的封建思想有天壤之别。可宝玉的家人们不理解他,非要凑合这所谓的“金玉良缘”不可。王熙凤还用“调包计”的方法让宝玉和宝钗结婚。可另一边正饱受病痛折磨的林黛玉呢?她带着痛苦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残酷的世界。宝玉知道事情真相后毅然离去了,“金玉良缘”变成了“终身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他的人生结局。单从上述这件事就使我们看出这些封建礼教是多么可怕,它能害死人!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贾赦看上了平民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希望他能卖给自己,石呆子拒绝了。贾赦就勾结贾雨村,使石呆子家破人亡。贾赦这件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整体来看《红楼梦》,这是一部古今少有的文学巨著,它大胆地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面目。读完整部书,你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伤·叹息,会反复思考那万恶的旧社会给人带来的伤害是多么巨大。

篇14: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初读《红楼梦》

当我捧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楼梦》时,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么激动!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忽然有些看不下去了,书里讲的东西我觉十分无味。这时,我忽然想起“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这句话。如果我停止看《红楼梦》,不久吧珍宝抛弃了吗?再说了,《红楼梦》是经典名著,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书。想到这,我也就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

读到最后,我读出了林黛玉的小肚鸡肠,王熙凤的狠毒狡诈……

再读《红楼梦》

我再次打开《红楼梦》时,少了第一次的热情,有的只是悲哀。

荣国府真是阴差阳错。当宝玉娶宝钗时,应该是喜气洋洋,欢天喜地,但在潇湘馆却是哭声一片。原来就在宝玉娶宝钗这个时刻,黛玉气绝。宝玉坚持了自己的最爱,但婚姻伴侣却不得不遵从父母的心愿。可怜宝玉最爱的人儿一生只落个“一缕香魂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读到这点,我不禁泪流满面,既哭宝玉的无情,也哭林黛玉的悲惨身世。

又读《红楼梦》

再拿起书,我上了上次的悲哀,有的只是愉悦。

引起我愉悦的是什么呢?就是《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蒋玉菡、宝玉、薛蟠、云儿等对令。大家都说得漂亮、文雅、流畅。到呆霸王薛蟠时,开始推推搡搡,最后看看他的嘴里蹦出了什么词: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里花烛朝庸起。

未了唱“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哈哈!哈哈!你笑不笑?

呆霸王薛蟠是个十足的地痞流氓。平常我们都会用贬义词来堆砌他。可高明的曹雪芹却不这样,他巧妙用薛蟠的言行来表现他的十恶不赦。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活动总结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