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

2024-06-25

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14篇)

篇1: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篇2: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篇3:古诗词中有关植物的表达意象例释

松柏 古诗词中常用松柏象征孤直傲岸的品性。《论语子罕》中“岁,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的“孤标百尺雪中现, 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 藤萝攀尔亦非群”, 实则是孤直耐寒的雅士风度。

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属于罂粟科。亦称丽春、寒牡丹。此花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垓下的碧血所化, 故有闻如姬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云:“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也有英雄相惜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看意气江东, 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 花开更比杜鹃红。”委曲含蓄, 凄婉动人。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姜夔词《扬州慢》中的“杜郎俊赏, 算而今从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后来用其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红豆 红豆在《南州记》中称之为海红豆。红豆即红豆树上结的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它为“相思子”。唐代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清代朱彝尊的《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 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友人汪进士。后常用红豆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梅花 “以花贵, 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 咏梅诗便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咏梅诗, 大都是对梅花本身的描绘或用于赠别, 象征寄托尚不明显。梅花成为孤傲高洁的象征, 是在唐宋时期。张耒的“何以伴高洁, 清晓颂《黄庭》”, 张泽民的“一白雪相似, 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 风骨伯夷清”, “高洁”“独清”“风骨”正是梅花高洁人格的再现。宋代苏轼的“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正是在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性。

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多表达一种凄苦难耐的心境。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描绘了秋日阴凉的雨打在梧桐叶上, 好不令人凄凉。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实在是秋雨打梧桐, 别有一番苦楚在心头。

芭蕉 芭蕉融入古典诗歌中常有孤独忧愁之意。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达凄凉的心境。宋李清照有“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庭中。阴满庭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 倾吐了内心无尽的伤感与愁闷。吴文英有《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 不雨也飕飕。”葛胜冲有《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梦魂还要伴随着芭蕉雨声去追寻, 更令人凄恻无限。

柳树 “柳”由于与“留”谐音, 古诗中的“柳”暗含有希望对方留下来的意思。《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佳句。古人在送别的时候, 往往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表达依依惜别之深情。这一习俗汉代是其发端, 唐代是其滥觞。汉代《折杨柳》的曲子, 以吹奏形式抒发惜别之情。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

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年年送别, 灞陵伤别”,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 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都表达了伤感的离别愁绪。“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得很远, 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未曾看见, 表达了伤春的心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又有谁不生起思乡之情

篇4:有关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朗读背诵策略

古诗词语句优美,节奏明快,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古诗词按照常有的句式七言(四、三节奏)、五言(二、三节奏)读出节奏。一首古诗词的朗读采取的样式多样: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师生轮读。3.男女生对读。4.学生齐读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可以提升朗读的效率。经过三、五遍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之后,学生很快就能背诵了。屈指一算,也就七、八分钟的时间,学生会背了,学习起来也就轻松了。

二、理解、默写策略

(一)理解诗歌的策略

1.了解作者及诗词创作的背景。诗词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风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引发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学生了解这些对其理解诗词的帮助很大。

2.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一首诗、词往往透过几个关键字词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情感和主题。“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一个“独怜”写出了作者对滁州西涧景色的喜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丝自由和安静的心情。

3.抓住诗词中所写的景、物、事,再现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创作的氛围及融入的作者的感受,进而帮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其中写有“清风”“明月” “稻花香”“蛙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美好景象,传达出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

4.抓住诗词中的名句去理解诗词所蕴涵的哲理或抒发的感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写出“沉舟侧畔,千帆京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景象,告诉我们历史会向前发展,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因此没有必要为自己的不幸经历而沉沦悲哀。

(二)默写的策略

对古诗词的默写, 学生往往是对生僻、疑难的字掌握的比较好,反而是对那些常见的字把握的欠准确,容易写错、写别,或者写漏。虽说背的很熟练,但在默写时,由于疏忽,结果是前功尽弃,失分严重。针对学生默写写漏字的现象,我采取让学生写后养成仔细检查的好习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在默写中容易写别字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读准字音。

三、古诗词名句赏析策略

一首诗词真正能让人耳熟能详,诵读不忘的往往都是那些蕴涵丰富、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赏析古诗词中名句,赏析古诗词中名句是中考命题者比较青睐的题型,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角度去赏析其妙处。

2.从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角度去赏析。不少诗词的作者都是写景叙事中融入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3.从所写诗句隐喻的角度,言此意彼,巧妙含蓄的表情达意。

4.从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去体会诗歌的美丽。

5.从诗句的结构、对仗的角度赏析。很多诗句的结构对仗工整。

篇5:春夏秋冬的古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9、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篇6:春夏秋冬的古诗各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有多少是诗人的有感之作呢?看看经典之作就知道了。

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三首

一、关于春天的诗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篇7: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雪梅》【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篇8: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极具概括性, 小学生知识面窄, 文学基础相对较差, 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很难理解。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文字精炼、情感丰富、意境优美。古诗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 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 能够从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 从小积累语言文字知识, 有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要倍加重视,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但是就我国目前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 并不理想, 主要是由于我国教师受到传统教学影响较深, 在展开教学工作时, 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将重点放在古诗词背诵上, 让学生背诵诗词, 并重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 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学起来比较吃力, 因此, 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 因此,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必须要重视古诗词的教育,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前预习这部分, 但是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课前学生自行预习课文, 对古诗词做大致的了解, 尤其是当学生了解到写作背景时, 更加会被古诗词深深吸引。诗人创作时, 都是从自身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将自己的感情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所以, 诗歌中都是意境的表达。以人教版教材中陆游的《示儿》为例:“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对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 感受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才能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人的风格特点是多样的, 通过了解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 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所创作的诗与辛弃疾所创作的词, 风格相同, 都是雄伟、有气魄的。而诗人李清照与王维所创作出来的诗词, 多会给人委婉、阴柔之感, 阅读这两位诗 (词) 人的作品时, 无不是种美的享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 抒发的感情也不尽相同。

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有待开发,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难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意境的切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在多数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的意境, 教师可采用视频或是幻灯片, 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瞬间步入意境中。另外, 还可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读, 从朗读中细细品味诗词的美妙之处, 同样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配有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由插图让学生想象诗词背后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帮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抓住重点字、词、句感受意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 通过很短的篇幅就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往往通过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意境。以人教版教材中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就表现出春意盎然, 意境美不胜收。在学习这首诗时, 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绿”字换成别的字, 体会一下更换之后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绿”字的传神, 体会“绿”字的意境。

五、带领学生研究古诗词的修辞格

诗人在创作当中, 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例如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格的应用, 使得诗歌更具有美感, 更可表达诗人的情感。在教学古诗词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修辞格的理解, 指导学生深入掌握各类修辞格在诗中的应用。

六、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较好方法, 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诗歌比赛活动, 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印象, 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朗诵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中。

七、扩充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范围

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学生的阅读数量是成正比的。现阶段, 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数量严重不足。一方面, 学校对古诗词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不会拿出过多时间来让学生用于阅读古诗词。另一方面, 受中国考试制度的影响, 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 过多占用了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数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古诗词, 多背古诗词。

八、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方法

篇9:大脑的春夏秋冬

新闻直击:

近日,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根据不同季节在人脑中活跃程度也不同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光照不足的季节会清除脑细胞间隙中的“快乐荷尔蒙”5-羟色胺。此项研究成果对理解人类季节性情绪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医学和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人类的情绪往往随四季变化而变化,为了研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对100名测试者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每隔几周就对测试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给他们做大脑扫描,观察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年之中如何变化。一种蛋白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就是人们早已知道的5-羟色胺的运载体。这种蛋白质可在光照控制下将5-羟色胺清除出脑细胞的间隙。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微小的运载体在光照不足的季节表现极为活跃。换言之,当秋季和冬季来临时,它会“清扫”大脑中的所有区域,扫除“快乐荷尔蒙”5-羟色胺,给人们带来抑郁情绪。

麻辣酷评:

春天舒畅自由,夏天兴奋火热,秋天多愁善感,冬季抑郁寡欢,季节不同,人们的情绪往往不同。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终于得到了答案。原来,是人脑中的一种运载“快乐荷尔蒙”5-羟色胺的蛋白质,它随光照的变化而变化,在光照不足时非常活跃,能把“快乐荷尔蒙”洁除出脑细胞的间隙。没有了“快乐荷尔蒙”,我们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春季和夏季往往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所以我们的情绪或舒畅或兴奋。然而,秋季和冬季就不同了。秋季天气转冷,人们往往无法得到充足的光照;冬季室外寒冷,人们更是习惯待在温暖舒适的室内,自然享受不到充足的光照。这种蛋白质随光照变化的规律告诫我们:在秋冬季节要常到户外锻炼、活动,多多与阳光“亲密接近”,否则那些抑郁情绪就会向我们袭来。

八爪鱼:这种蛋白质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解释光照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还有助子人们在秋冬季节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抑郁情绪。而且,这项研究对子医学探索和精神病理学方面部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借助于这项研究,人们或许能够四季皆有好心情了。

篇10:春夏秋冬的古诗语文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宵 一作:终)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夏意

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篇11:春夏秋冬的古诗五言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篇12: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1、《忆江南》

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寺月中听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3、《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8、《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夏天的古诗

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秋天的古诗

1、《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2、《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秋日》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6、《观雪》

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7、《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8、《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篇13: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

1 源流与理论探讨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是总结其前文“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1], 如何顺应四时之气调形养神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如春养生气, 夏养长气, 秋养收气, 冬养藏气。结合其前文, 我们可解释“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为人在春夏之季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气候温暖的变化, 顺应其“发陈”、“蕃秀”之迹象, 人的饮食起居情绪应养生养长, 以保养固护身体之阳气;在秋冬之季要顺应自然界收藏规律、气候寒凉的变化, 顺应其“容平”、“闭藏”之迹象, 人之饮食起居情绪宜收宜藏、养收养藏, 以调养人体之阴气。否则就会“逆春气, 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逆夏气, 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所以, 在“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后, 经文强调“以从其根”, 这里所谓的“根”指的是“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 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之道和整个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即和万物一起随春夏秋冬而生长收藏。

2 临床应用

《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古代医学养生大家站在宇宙变化规律上总结出很多经验, 如“晚吃萝卜, 早吃姜;冬吃萝卜, 夏吃姜”, “一年之中阴阳各半,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人不借天力人无力”, “药不借天力药无力”, “人补不如天补, 百调不如一补”,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秩序、情绪活动, 对后世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又重要的指导作用。

2.1 指导养生防病

一要顺应四时。要顺应四时阴阳特点进行保健, 陶冶情志, 锻炼身体, 还要按节气进行饮食调养。如新西兰的奥克兰一年四季如春, 很难分辨出以年的春夏秋冬, 但一天的气候变化非常明显, 我们能容易的分辨出一天四季, 早晨如春, 傍晚如秋, 所以要顺应一天四时, 正常体质人在晨起时可吃些姜以升发肝气, 令人阳气开放, 使精神充沛;傍晚吃些萝卜令阳气收降, 来迎接阴气开放以利睡眠。又比如, 锻炼身体也要顺应一天四时, 几年前我有一个口干舌燥、神疲乏力的患者, 多方求医均无效, 来找我时追问病史发现, 该患者每天在晚上8点以后打网球, 我给他讲了晚上应“育阴潜阳”的道理, 网球改到早上进行, 不到1个月不吃一粒药就恢复了健康, 正如“人补不如天补, 百调不如一补”, 这“一补”就是根据天地运行节律即“秋冬养阴”来调节日常生活, “借天力还以人力”以补人在天地之间渺小的不足。

二要结合体质特点来实施养生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性质相同时, 那就得防止其阴阳之偏过盛, 本来阳盛体质, 在夏天自然界阳也盛, 养生时不要使阳气太过, 而应该注意平息过盛的阳气, 采纳王冰“春食凉, 夏食寒, 以养于阳”比较合理, 而“夏吃姜”来助阳气对阳气过盛者就不合适了。所以我们必须利用阴阳升降之机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相反, 本身阳气不足, 一到冬天就犯病, 就应该在夏天补阳气, 夏季吃些生姜可暖胃以助阳气。

2.2 审时施治

一要顺时用药。后世将“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主要是指根据四时阴阳升降来选用相应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 寒热温凉则逆之。”就是说, 根据四季阴阳盛衰节律, 春夏属阳, 宜逆之以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秋冬属阴, 宜逆之以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又根据四季气机升降浮沉节律, 即春夏宜顺其升浮生长之气, 秋冬宜顺其沉降收藏之势。春夏宜用少量升浮药, 秋冬宜用少量沉降药。李时珍还对此用药作了详细的描述:“春月宜加辛温之药, 薄荷、荆芥之类, 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 香薷、生姜之类, 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 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 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 芍药、乌梅之类, 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 黄芩、知母之类, 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2]。”这是“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思想在组方遣药方面的精辟运用。

二要审时调整阴阳。即参考时令来调整阴阳。我们可从如下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其一是春夏用温热药, 秋冬用寒凉药。因为春夏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 用养阳的温热药可把久病阳虚的虚阳之体给补起来。还是以奥克兰的一天四季为例吧, 那儿哮喘患者特多, 许多患者多年随身携带解痉止喘喷雾剂以解决每天多次发作哮喘, 我常常会给那些虚阳之体的患者在日春和日夏之时, 加用玉屏风散和右归丸以补其阳气, 就这么两三周时间, 把他们多年随身携带的哮喘喷雾剂去掉了, 那疗效有时真的很神奇, 患者们也为此非常高兴。其二是春夏用寒凉药, 秋冬用温热药, 所谓的用寒远寒, 用温远温。春夏阳热, 用寒凉药, 以防助热;秋冬寒冷, 用温热药, 可防助寒。

三是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比如说中国冬季常见的咳喘、痰饮之病, 就是因为阳气不足, 不能温化水饮, 而每到冬天发作, 在夏天温补阳气, 给他们在三伏天敷贴夏病冬治温肺膏, 都起到很好的疗效。那些阴虚阳盛之体, 每到夏天都犯病或疾病加重, 所以治疗上要给这些患者在秋冬之时养护阴气。如奥克兰因特殊气候的原因, 有些多年皮肤病患者, 在中午日夏之时, 全身搔痒难受, 欲刀割之肌肤, 我会在日秋和日冬之时, 给与知柏地黄丸和珍珠粉以清热养阴, 在很短的时间内可控制多年的顽疾。

由此可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 无论对后世养生医学的发展, 还是对临床用药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黄帝内经,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4.

篇14:人体的春夏秋冬

人生有四季,年轻时的寒凉会成为年老时的病痛,年轻时的外放会成为年老时的病邪,一天之内有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都有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健康养生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四时变化生长收藏各有时。

为了身体的健康,有时生点小病反而有好处,身体的小毛病往往是脏腑病变的预警,如同异常气候打破了生长与收藏的平衡,人体的自愈系统能够利用阳气的生长收藏,为身体的各种问题找到最佳的调理方案,唤起人体的自愈能力。

感冒的时候,是需要注意食物的营养均衡,以提高自身免疫力,让身体抵抗住病魔的侵袭,但千万别猛吃猛喝,如果积住了食,感冒反倒不容易好。

说到这里,《红楼梦》里也恰巧有这样一段佐证,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写道,贾母在刘姥姥的陪同下连逛了两天大观园,身体略感不适,贾府请来了太医:

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说着吃过茶写了方子。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大姐儿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王太医听说忙起身,就奶子怀中,左手托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頭,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说了,姐儿又该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说毕作辞而去。

《红楼梦》这里提及的“饿两顿”是有一定道理的。贾府上下,凡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多能不药而愈。古时人常说的“偶感风寒”一般都是些轻微的伤风感冒,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两个简单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即适当饥饿和注意保暖。

由于现代人滥用抗生素,常常忽略了身体本身的自愈功能,一感冒,无论轻重,立马上药,病愈周期也不短,而且人们大多不了解抗生素消炎一旦用药,就应用足三天量,不然不但起不到充分的药效,还会让人体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以后再服用这类药物,便起效不大了。所以,当开始有些轻微感冒的症状时,不要硬抗,也不要盲目服药,应牢记四点:多喝水,身体暖,养精神,饿一点。

不过,也要注意一点,如果感冒比较重,又长时间不痊愈,就一定要服药了,尤其是抗生素,因为通常这种情况都说明身体内有炎症,而且随着感冒日久,炎症在体内会越来越严重,会有发展成肺炎的潜在危险。

感冒了,或许有人会想着多吃点东西,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但这时吃得太多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中医里提到三种不太好治的感冒,其中之一便是感冒挟食(其他两种见后),即感冒后吃得太多或或吃得过饱后伤风,所以感冒后清清肠胃,略饿一饿,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有自限性的病理过程。饮食宜清淡温软、易消化等。这样能够让脾胃得到休息休整,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再者,机体在病理情况下消化能力下降,不注意调摄,常会导致食积,延长病程,影响痊愈。

饿,也是一种养生方法,佛家道家修行中的“辟谷”境界对现代人来说过于玄妙,但中医古典案例中的“损谷”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科学道理的饥饿疗法。对于现代人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味食物吃得过多,有时反而会为日常病症添火,身体自然而然也会出现一些警告的症状。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饮食其实都达到了古时富贵人家的水平,不过,这种“富贵”其实对于健康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体获取的营养更多了,身体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生病的几率随着口食的享受也慢慢增加了。

史书中记载:清代浙江省吴兴县姚庄有位富商顾又虎,世代经营首饰和祭服,他惯吃膏粱美味以致腹肉肥胖。一日,他突然催促管家拿来竹批,他脱下裤子,让家仆打他二十竹板。后来,这件事便成了家常便饭,如果仆人打得轻了,便会受到惩罚呵斥。每下必须用力重打,他才呼喊痛快。这样一打就是好几年,才觉得舒服多了。

高明的医生听到这件事后,说:“这是因为好食辛辣发物,致使热毒郁滞经络脏腑,形成这种奇痒怪病,挨打以后,热毒渐渐消散,不然,热毒上攻,便会引起恶疮发背而导致死亡,这是一种富贵病啊。”“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膏”是指油脂、肥肉,“粱”指的精米、精面,也就是精加工的细粮。细粮的粗纤维含量低,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经过精加工以后,脱去了皮壳,磨细过筛,进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有粘性,不会粗砾难以下咽,口感、色泽都比较好。

糠,是五谷脱下的皮壳,在大多数穷苦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膏粱也就成了富裕的象征,孔子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食不厌精”,说的也就是饮食的精致。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周朝君主的膳食,如果以那些食品作为参照标准,那么现代的很多家庭的饮食标准放在古代都算是大富大贵了。

还是以糠为例来看,谷物皮壳的作用正好同胚乳、胚芽的性质相反相成,如果皮壳同食反倒能消食火化痰液,所以古代道家养生吃的是全麦饭。带皮壳的糙米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如果有适当的水、温度和空气,就可以萌发生长,而精米只是祛除了活力的营养物质,如果浸入水中只会腐烂。

《用药如用兵》一文中曾说:“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句话其实就是对魏晋时期服丹石以求长生者的总结,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乞求靠吃药长生不老的人们最终都会患上一些莫名的疾病而突然死亡。

过食补药丹丸就如同对健康的寻衅滋事,一般无端挑起战争的人,最终都很难有好的结局。所以,当看到电视广告上,补这补那,说得神乎其神之时,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身体究竟是否缺,是否偏,有时的补其实是一种邪。

《后汉书》里记载了一个著名医生郭玉,他曾经说给富贵人看病有四难:第一,其自用,不任臣;第二,将身不谨;第三条,骨节不强;第四,好逸恶劳

其中前两点是讲病人对于医生的信任以及刚愎自用、恣意放纵的性格对于健康的影响,后两点的骨节不强与好逸恶劳就和我们这节讲的饮食大有关系了。

为何富贵人会骨节不强,因为膏粱厚味,暴饮暴食对人体的损伤是很大的,古人称之为“烂肠之食”;好逸恶劳,便是过分贪图享受,口舌之欲不节制,补得过量却无法吸收润化,现在很多人都经常吃高蛋白的东西,但是大多都变成了身体的垃圾,所以,适当饿一下不仅无碍,还将有益身体健康。

上一篇:会计专业毕业求职简历下一篇:圣诞节英文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