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2024-07-23

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通用11篇)

篇1: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论文

首先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其一思想松懈。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各中学高一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0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颇为有限。其二,学习方法滞后。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0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这种/被动记忆0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裸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汉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赴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汉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焙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赴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之策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赴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赴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0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始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朋卜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总之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虽不能完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一定能够尽量减少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阻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摆脱初中的学习状态尽快融入高中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中。

篇2: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篇3: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现状

初中阶段地理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探讨”;从教学要求看,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从主要目的看,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从内容上看,在设计方面,不再要求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在必修课上为“学习系统地理”,从选修课程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高中地理内容,多是选择的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在初中区域地理中是不涉及的,在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区域地理要重新认识,故而学生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可见角度呈现多维化,地理深度掘进,拓宽了广度,增强了梯度。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难度大幅降低,高中地理面临高考,实际上从教师这方面就不敢降低难度, 这就使调整后的教材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选择不完整、跨度大。另外,虽然新课标是相同的,但是各省市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上出现的多元化,导致初高中衔接断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二、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考 试性质的差异性 , 造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存在。

地理中考,属于达标考试,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很多城市多年来中考没有地理学科,在初二就已经结业考试完成了。学生与学校都不怎么重视这一学科,虽然达标了,但不少学校只是到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初三一年空缺,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到脑后,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考试方式不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

2.讲授方式的差异性 ,形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

初中新课程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学生课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以感性思维为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接受。内容不多,教学进度慢,对重点内容有较多时间反复训练;高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课堂上讲得多,教法单一,气氛显得相对死板沉闷,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内容教师不现实,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高中地理对思维能力培养较关注,要求从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看待问题形成知识网,由初中知识的“点”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层面”,造成部分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3.心 理状态失衡 ,加剧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

初高中过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极不稳定。由于地理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与初中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紧张、失落、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教师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对地理课也就从此失去兴趣,造成高中地理“学困”、“教难”现象存在。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学生学法方面的衔接 — ——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

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特点, 对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差的部分,做适当补习;其次,改进学习方法,继承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尝试新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就要找出症结所在, 及时向师生寻求帮助;最后,可以主动询问高中教师,给出经验和建议。

2.教师教法方面的衔接 — ——以 学定教 ,精心设计 。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以教定学”学生肯定会厌倦,如教师把教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上,将“以学定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侧重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多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案例教学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3.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 ———钻研新课标 ,明确课程目标 。

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对比初高中的地理新课标。掌握住课程理念, 研究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关注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寻找归纳初高中知识的切合点。对初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整合,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篇4: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衔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18

地理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初中和高中地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很多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学校之后,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甚至原本在初中阶段地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突然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这种焦虑感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鉴于此,我认为要做好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地理教师应先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入手,提高學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基础薄弱

通过在高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我发现很多初级中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师资短缺,没有地理课程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既没有专业、系统的地理知识,也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学习,且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和落后,加之地理成绩并不计入中考总成绩,这样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毫不在意,缺乏兴趣。另外,大多数教师也不重视地理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草草了事,或者直接让学生画出重点,死记硬背,丝毫没有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能力。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学生并不感兴趣,经过九年级一年的中断,学生的记忆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初中毕业之后,学生的地理基本知识严重缺乏,学习地理的兴趣普遍偏低,到了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成了大问题。

(二)初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存在差异

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更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地理学习了解地理概况、地理表象,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能够分析地理事实的成因。初中学生所学习到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用到高中阶段并不适用,因此造成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严重脱节。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这些内容的学习多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感性知识的学习为主,具体的地理事实较多,学生只要记忆背诵即可。而到了高中阶段,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论述了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原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直观呈现的地理概念,学习难度提高了不少,因此造成很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四)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差异

整个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在这个阶段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就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易于接受比较形象直观的地理知识,他们以感性认知为主,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比较理智、思辨性强的地理知识,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较高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做好初高中学生的心理过渡,为他们学习地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文总结出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下面来谈一谈我在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上的几点做法。

(一)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高中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在高一开学初期,教师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开新课,而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情况,如课堂提问、调查问卷、全班座谈、地理测验等方式。通过对学生初中地理掌握情况的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教学,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才会重难点突出,应付自如。同时,教师要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记录和反思,并且与同学科其他教师及时交流和讨论,共同商量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共同提高。

(二)研读教材,把握知识体系

教师要认真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系统、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只有对各个章节的内容胸有成竹,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虽然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地理,但是还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已经学过,以旧带新就可以学好,哪些知识是高中新出现、难以理解的,需要重点讲解。只有熟练掌握初高中地理的联系和不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材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内容都是比较形象直观的,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则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的侧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没有与之相适应,极易造成学生感觉高中地理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并且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拉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要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先处理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洪金.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浅谈高一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教学研究,2012(4).

[2] 马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与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3).

[3] 陈红瑛.浅谈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8).

篇5: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伊旗高级中学 祁丽霞

【内容摘要】 2009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在我区实施。本文试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即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几方 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衔接

历史新课程

历史教材

历史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趁着新课改的春分我区于2009年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教科书,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则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就学生而言,因为中考历史只考60分,在视中考升学率为学校、老师生命线的现实面前,初中历史课程几乎处在可有可无境地,不少学校只是在初三统测前才突出性地集中安排历史应试课时,学生很难达到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历史素养。

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我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历史推行新课改之后的显著的特点带有时序性、专题化、兼容性强,特别是中外历史对照比较明显,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认为,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例如: 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时,先继承衔接初中史话教学激发兴趣的理念,用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有关希腊的神话。许多学生踊跃回答,激发起兴趣,活跃了课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学生的理念的指导下,讲述希腊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腊的七贤之一,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教育家和学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品行和学问方面的高度修养,教育学生,导入新课。在学习了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则出现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来分析认识中国与希腊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既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还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还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让学生阅读雅典公民大会发言人资格规定的一段课文:“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列的财产的人……。”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一总结: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行。个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国家法令,不挥霍浪费钱财。这一总结正是衔接了初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 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的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一课中,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然后再提出:秦国统一有何意义?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到秦国消除割据,完成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衔接初高中知识,用归类学习法,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北宋强化

在中央

设二府

弱相权 中央集权

设三司

掌财政

设三衙

收精兵

在地方

设州官

行政权

设通判

司法权

转运使

掌财政

这样,把中央的二府、三司、三衙和地方的官僚机构归类,有利于学生记忆总结。并且认识到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再例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4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年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894年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04年邓小平诞辰

1904年日俄战争 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44年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德军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1944年中国战场,豫湘桂战役,丧失了大片国土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青岛、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2004年我们考上青岛二中,又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材,创造了条件。

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

第一,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让历史贴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历史。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此,才能真的把历史学习变成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传授。例如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引用了当时热门的几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这些案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的熏陶学生的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

第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背诵的就不要求学生背诵,因为背的多了,学生就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了,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能力可言。对于那些书上的结论不是直接让他们记住,而是通过材料分析得出。这样的印象深,且锻炼能力。例如: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通过各种材料列举阻碍的因素。第三,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为指导,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可以从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做高考题,让他们了解高考的出题方式和题量及高考信息。做到一开始就心里有数。

篇6: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

一、正确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

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往往是“一本教科书、一盒磁带,然后循听录音——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讲解要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一课一课的展开课堂教学。以这种模式上英语听力课,结果往往是:作为老师,已经费了不少的功夫和心思去备课和教课,而学生们的英语听力水平却始终难有较好的提高,显得有点“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衔接问题,课堂教学的作用没能很好地向课后充分延伸,导致学生对“听力”的学习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水平。由于“听力学习”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不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因此,听力课的重点不应该是纯粹告诉学生听力材料里讲了什么,而应该是通过听力课的“实践”练习,向学生传授和讲解听力的方法和技巧,并把重点放在课后的大量听力练习上,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实践和运用课堂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这样,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们既可以习惯和适应英语的较快语速,还可以对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有一个较快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和实践,可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听力方法和技巧。显然,这种“教人以渔”的方法是更为有效可行的。

二、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衔接”

听力学习“技能训练”的特点和相对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产生了英语听力课中难以调和的矛盾,即“讲解”与“训练”的矛盾。若侧重“讲解”,则达不到“训练”的强度;若侧重“训练”,则削弱了老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而不得其法。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无疑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把课堂的灵活“教”与课后的主动“学”有效地衔接起来,以课堂的有限时间讲解听力的方法与技巧,用课后的充裕时间进一步训练听力的技能。

那么,具体而言,课堂的“教"应该怎样教,课后的“学”又应该怎样学呢?

要注意教科书和学习资料的运用。有的老师一学期甚至一年下来都一直一课一课、按部就班的上着某本英语听力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尤其不可取。上文提到过听力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不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可以说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并不需要像精读课本那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严格按着一定的“体系”一课课按部就班地来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假如少听几节精读可能让一个学生跟不上的话,少听几节听力课对听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与精读课恰恰相反,听力课需要的不是“纵和深”,而应该是“宽和广”,内容要尽可能难易兼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绝对不是一本听力教科书能够涵盖得了的。再说,由于学生自己练习的需要,一本教科书更是显得不够。老师讲过的内容虽然仍有反复听以温故而知新的必要,但要以此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每位教师最起码要有两套以上的英语听力教科书,并且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外的学习时间。要在课堂教学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

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里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是指实物投影仪、投影机、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中声音、图像、图画和文宇的综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的兴趣与注意力,最终加强教学的效果。

其次,如前所述,听力课堂上除了需要向学生讲解听力材料上的内容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外,更应该通过“实践”练习,向学生传授和讲解听力的方法和技巧。另外,笔录法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作为一项基础训练对以后的口译帮助甚大。有的学生在写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这都有必要通过课堂的训练予以加强。

三、要重视课后的训练

课后的训练,可以说是英语听力能力能否有所突破的关键。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导致对课后训练的重视不足,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一直难有较大提高。而英语用词汇量大,没有课后高强度的大量的适应性强化训练,听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席空谈。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这种课后的训练呢?

首先,在学习的态度上,要做到高度重视。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有些学生在课后练习时,由于没有老师的督促,往往听得比较粗糙,并且不能持之以恒,有兴趣的时候才去听一听。显然,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其次,要分析一下造成自己听力障碍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克服障碍。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反应太慢,单词不足,对英语语法结构不熟练等。听力的反应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为什么中文再快我们都听得懂呢?就是因为我们每天讲的听的都是中文,从听力上已经形成了对中文的条件的反射式的反应。所以,假如平时念课文时就尽量加快语速,听力训练时也刻意多找些语速较快的材料来听,就能慢慢培养对英语较快的反应速度。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还会有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不熟悉英语中的某些俗语、惯用语等。总之,若能找到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最后,就是一个关键字的“练”字了。听力材料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可以是语速慢的也可以是语速快的,可以是标准音的也可以是带方言口音的,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严肃的,不一而足。当“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当“听”的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时,英语听力能力的突破与提高就不会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了。

篇7: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常听有的高一学生说,“我们的初中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经常得高分,为什么进入高一后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高中历史真难学”。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为每一个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在现行的中考考试制度中,历史成绩不记入中考总分,使得历史课在初中的地位不高,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决定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还是高考的需要都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的深浅度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高一历史老师在开学之初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带论”等等。

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比如,可以通过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等。

四、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深奥为通俗易懂。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和直接,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史实性的感性的东西,而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等理论性的东西就相对比较少地涉及,所以学生在初中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等理论性的东西恰恰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否则学生会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针对我校学生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学生上课会不知所云。

五、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正因为初中历史教学重感性,高中历史教学重理性,强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渗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又如,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

我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些许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高一历史学习中去。

高一历史备课组

2007-8-29

第一课时 历史基本常识回顾和介绍

1、朝代更替及历史分期

朝代更替:夏—商—西周—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7)—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三国(220~280年)—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隋(581~618年)—唐(618~907)—五代(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36~1911年)—中华民国(191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历史分期:中国史: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

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世界史:世界古代史(1640年以前)—世界近代史(1640—1917年)—世

界现代史(1917年至今)

2、明确时间概念(公元纪年、年代、世纪和年代的换算)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在这一年以前的叫公元前多少年,在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练习:

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公元前207年灭亡,算一算,它持续了()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持续了()年;东汉公元25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它持续了()年。

56年是()世纪()年代,125年是()世纪()年代;1311年是()世纪初;1994年是()世纪()年代,又叫()世纪末;公元前221年是()世纪;2000年是()世纪。

3、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第二课时 百科探秘及人物评价

1、百科探秘

①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②古埃及金字塔

2、人物评价

①人物评价的方法

人物评价要与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相联系

要用辨证的观点对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

②人物评价范例

秦始皇

③选择下列人物进行评价

汉武帝

拿破仑

篇8: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 初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目标不同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 首先, 知识容量更大, 涉及面更广;其次, 更多的定量计算和理性分析代替了原来简单的知识记忆和定性分析;再次, 实验方面除了对观察、动手操作等基本的实验能力的要求外, 更对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及实验结论的判断等能力有了更高更深的要求。另外, 初高中教科书版本的不一致, 使得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既有知识基础了解不全面, 也对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 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适应性过渡缓慢

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靠学生来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记忆力、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 采取与之相符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进入高中后, 尽管其客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本身也比初中阶段有更好的自主性和意志力, 但其身心发展并没有立刻发生质的提高。他们大多数人保持这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方法, 注重知识的记忆而缺少对原因的分析, 注重公式的运用而缺少解题方法的归类和逻辑分析的培养。而且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完成。

基于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分析, 结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使用, 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的过渡, 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 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降低入门知识难度, 做好知识的衔接

教材实施前, 教师需采取翻阅初中教材、向初中教师问询等多种手段, 对学生在初中“学了哪些, 重点学了哪些, 粗略了解哪些”做到心中有数。并对照高中的化学学习需要, 在教学中及时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和查缺补漏, 以降低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的难度, 使学生的新知识接受难度降低。例如,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 在此过程中将新知识“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层层展开, 以此为基础将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氧化物、还原物、溶液、胶体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如, 在学习“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 需要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知识基础, 但初中阶段学生并没有接触这两个概念。在教学时, 教师应在教学前及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 以利于学生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 顺利做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二) 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实验探究, 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学生进入高中的一个很大的任务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 高中化学的初期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现状, 将抽象的化学问题具体化, 加强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 夯实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实物、挂图、演示实验、视频等。第二,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效果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性。高一学生的好奇心强, 动手积极性高。探究性实验能够满足现代高中新生的参与欲和表现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在实验中, 要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寻规律, 体验成功。第三, 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 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重“现象—本质—现象”认识规律的运用, 不但要讲化学现象抽象化规律化, 更要用抽象的化学规律解释更多的化学现象。

(三)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抓好学习策略的衔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要教会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初中生的机械记忆和模仿重复的学习方法在内容丰富、重逻辑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已经完全不再适用。要通过讲解、经验介绍、甚至面对面指导等各种方法教授学生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 养成他们预习、笔记、练习、纠错、反思的好习惯, 教授他们及时总结规律、理解记忆等等学习化学的方法。

三、小结

目前, 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差异明显。为了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指标合理分层分组, 因材施教,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杨仲发.课改进程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化学教育.2007.28 (7)

[2]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9. (3)

篇9: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物理教学 运动学 牛顿运动定律

进入高中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物理知识,通过教学发现,如果高一内容老师讲解过于基础,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觉得初高中概念差不多,如果讲解过于抽象,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从内容上,初中物理教材中提到: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从这句话不难发现,在初中阶段强调物理现象的解释,高中物理更加强调规律的全面性和数学应用,所以,我认为高中新学期物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及难度上的有效过渡。

一、基础概念要讲透

初、高中物理有些基础概念差异较大,比如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高中则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这是初高中的一个大区别,路程只有大小,位移却是有方向的,对于这个问题,我通过讲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配合生活中的动作,要拿放在桌上东边的杯子,却往西走,通过这样的衔接,能够有效且快乐地让学生体会到速度提出方向性的必要性。对于此种类似的情况,先应告诉学生初、高中知识的概念差异,提示高中对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必要性,然后通过生动的讲解,把新的基础概念讲透。

二、难点突破要有梯度

力学是高中的难点,该部分初、高中联系也比较紧密,为了降低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难度,我采取如下的步骤,实现梯度教学。首先对初中的力学概念进行复习,强调初中的重要知识,比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三种常见形式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及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再对高中的补充概念进行讲解,强调某些概念高中的加深,比如:为了精确画图,高中提出了力的图示、重力的方向在高中不指向球心、弹力中强调绳、杆、弹簧等不同情况下弹力方向,并需要利用胡克定律等。最后对思考的深度提出新的要求,并提示要求能够灵活运用,比如:摩擦力要求很高,静摩擦需要从平衡角度思考,能够判断相对地面有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摩擦力方向,滑动摩擦力上升为公式(f=μFN),对于方向的判断强调“相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如上的三个步骤,学生已经能够适应高中的难度,教学实践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三、适量提升例题的难度

在高中随着物理题目的难度上升,很多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导致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有所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调整,首先把基础练习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尽量不占用课上的时间,比如:力的合成这块知识,初中已掌握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并已具备水平、竖直方向独立平衡的思想,对于此类题目,就应适量的减少时间占用。然后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较难的知识点及题型,比如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这部分内容比较新,而且灵活度高,就应通过必要的补充练习及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难关。

通过开学以来的观察和总结,本人发现,由于许多知识点初高中物理存在着一些重叠,学生会出现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感觉,建议先做些复习工作,提出初高中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初中和高中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联系也比较紧密,如果能够注意相关的链接点,必定会使高中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献:

[1]李朝东.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10: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一年级地理教师 梅 敏

学校安排我带初二和高一地理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一年的教学中,对于初中和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思考了很久,目前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幸好我们学校对于地理教学还比较重视,但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我们学校高中既有宏志班又有全省班,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很多都是初中介绍的基本知识,但是初中学生又没有重视,这样到了高中就必须再重新把这些知识讲一遍,让学生了解。再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初中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初中就要开始给学生们锻炼。平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时事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时,也去了解该事物事件产生和发生的空间位置。这样对于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篇11: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一、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将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初、高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北京市在初中使用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课标教材,而高中数学在必修和选修ⅠA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教材,在选修ⅠB课程中可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高中数学教材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中教材。(尊敬的客户这一点,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修改一下!)其一,不同的地区教师要求对初中的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中数学带来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3、教学需要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学生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搞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学生也就能够逐渐的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高中数学不必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具抽象性,需要考验学生的灵活性,也就需要学生充分的“吃透”知识,不能够还是用初中数学对于概念、知识要求、结论的死记硬套的方法学习高中数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展示新知识、新解法是如何产生、形成和探索过程给学生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会质疑能力,并且能够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上一篇:五笔打字课教案下一篇:服务管理事业部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