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观后感

2024-08-04

《地球之盐》观后感(精选3篇)

篇1:《地球之盐》观后感

《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所回顾的就是萨尔加多在摄影之路上的故事。出生和成长于巴西的他因政治**而前往法国。在法国从事经济研究之际,因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前往非洲的经历,使他放弃了曾经稳定的工作,并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摄影中。

第一次回到美洲拍摄,古老的民族有着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时间的缓慢,生活安逸,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有些部落的人将酗酒作为爱好,有些对乐器情有独钟,有些则酷爱跑步。这些肖像照使人了解照片中人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而真正再次返回巴西,是他关注焦点开始真正转变的时期。童年时期家乡的面貌已不复存在,当年父亲经营的供他和六个姐姐念书的农场也因侵蚀和风化而荒芜贫瘠,周围因疾病而死的孩子每天都有。

随后的一些拍摄项目中所目睹的苦难,使他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传染病,就连夜晚对难民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人挨不过长夜的寒冷。瘦骨如柴的孩子、面容苍老倦怠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命运似乎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可能,只剩下信仰才得以给人安慰。而与其说这种苦难的制造者是自然,不如说他们是政治相争的牺牲者。他拍摄在科威特石油大火中的场景,在因大火而一直处于黑暗中的天空下,只剩下世界各地过来的消防队员的战斗,逃不掉的家畜和无法飞动的鸟。在《出埃及记》摄影集中,1994年的卢旺达,曾经美丽的热带草原,如今却在发生惨不忍睹的屠杀和逃难。萨尔加多说:“从卢旺达回来,我的灵魂生病了”。创造了文明历史和奇迹的人类,变成了世界上真正的野兽。

萨尔加多和妻子蒂莉安回到巴西,开始了一项计划——使荒芜的山丘再次恢复生机。种植的过程并非顺利,但最终起了成效。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一度绝望的心。四五百年之后,也许植树之人已经不在,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参天大树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战争和灾害中消失的种族,资本控制下的人和权力斗争的集团,都是脆弱的易逝者,而承载了人类真正所有历史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因而,他开启了另一个摄影计划——《创世纪》。这些作品不久前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他用八年的时间,探寻了许多世界上仍处于原初状态之地,他以一个单纯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下南极冰山、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流域,海狮、鲸鱼、企鹅、海鸥、大象,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这些作品非仅是风光摄影,而是萨尔加多在半生经历后,回望这个星球在创世纪之初的状态。他观察它们,也身处它们之中,因为他本也是自然中的一者。与曾经的纪实摄影相比,创世纪之所以成为萨尔加多最受瞩目的作品,因为这些“照片要展现淳朴的自然,展现我们必须保留和守护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经遭受破坏的。”这里的自然非仅是动植物,也包括了平衡的小生态系统中生存的族群。大地之盐即意味着高尚的人,现代意义的文明概念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摄影师的萨尔加多,是用他的镜头来实现他的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影片像是一个流动的照片集,黑白照片虽然褪了色彩,却因光影的捕捉和分明的层次感,更具视觉的冲击性。因为每一张照片所拍摄过程都是等待捕捉最具表现性的时刻,所以瞬间性的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充沛的流动性。有人批评萨尔加多对处于痛苦中的自然和人的捕捉过于“唯美”。然而正如影片导演文德斯所言:“需要给被拍摄者一种尊严……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是为了帮他们发声。”他展现它们而不是为了占有它们,描述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以此表达对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致敬,和对人类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他曾拍摄一组巴西金矿的矿工的图片,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矿脉淘金。他们并非是诺瓦利斯笔下发现自然感受自然的矿工,而是一些“奴隶”。他们都对这项工作充满执着的热情,他们的奴役来自对财富的渴望本身。每个工作的人都能拿一袋沙土回家,如果其中有幸蕴藏着黄金,他们将吃穿不愁。这是在一个偏远之地的现代社会的缩影。人们备受奴役,只因怀着未来将有一天获得自由的希冀。人们遗忘了,自然本身才是人真正的归处。没有了自然,或者当剩下被破坏了的自然,人类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对萨尔加多而言,生命的含义在于,那片重新栽种的土地上的森林,在他死后将恢复出生时的旺盛样貌。

篇2:《地球之盐》观后感

喜欢玛格南图片的朋友,一定对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这个名字不陌生,事实上,不仅仅对本片导演文德斯而言,萨尔加多的摄影风格影响了很多人的视觉语言,他那些反应社会现状、人生苦难题材的作品,也曾无数次地击中那些哪怕最不敏感的人类的神经,而这部纪录片便巧致而深广地选取了他传奇人生的片段,并将这位七旬老者如今的思考和行动、回首和愿景融入其中。

伊始,这部纪录片就给观众以视觉上警示般的冲击——将1986年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拍摄的照片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副令大多数观者动容又部分令密集恐惧症者望而却步的图片中,人们看到了这世界上最艰苦也最危险的劳动场景——5万名淘金者接踵摩肩地挤在一个巨大的好似天坑的矿坑里,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在简易粗劣的木梯上冒险攀爬,随时都有一脚踩空摔下去直面死亡的危险。这张仿佛人间炼狱般的图片令很多人感知到了处于自身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并为图片所呈现出的内涵和深思折服,这其中包括本片的导演维姆·文德斯。在这幅图片之后,纪录片便以既贴近又似保持着距离的视角,展开了对这位胸怀和才华都非同一般的摄影大师的印记的追述。

大抵因为萨尔加多的摄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缘故,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他的黑白摄影,不论从构图光线、人物表现,到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图片都流露出很高的拍摄水准和很深的艺术造诣。偏爱拍黑白的萨尔加多其实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认为黑白影像具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则容易把观看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色彩缤纷的外表上,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而萨尔加多显然是个能看到本质和内里的敏锐多思的人,也希冀经由他的图片,让更多的人看到内质。

曾经萨尔加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他和布列松的创作理念相同——“必须相信直觉,深入工作,将‘自我’搁置一旁”。他也回答了为何采取深入拍摄对象生活中的创作方式——因为“甘地。无论他去往何地,都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当地的社群中,这让我非常钦佩。”于是,不论萨尔加多深入到地球的哪个角落,不论面对着怎样的拍摄主题,他都能融于其中,在拍摄对象的生活日常中沉浸良久,体悟良久,并与镜头中的人喜乐共生,忧戚相关。

在片中,观众还可以发现萨尔加多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为了这个瞬间他愿意忍耐漫长的等待,承受时间的流逝,如片中所示的关于拍摄北极熊的段落。但当萨尔加多一旦感觉到这种决定性的瞬间出现时,便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抓拍,而他的艺术家的敏感度也让这个瞬间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深度,而促使他投入拍摄的则是信念——“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该纪录片除了将萨尔加多的黑白摄影以交织有序“幻灯片”的方式来表述创作理念、再现工作成果之外,还以穿插其间的彩色影像讲述着这位摄影大师遍布地球的足迹和心路历程,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非洲,在地球的每一个微小又充满内容的角落里,萨尔加多无处不在,他的游历、他的镜头本身就带有一种传奇色彩,而他拍摄的作品也被视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纪实项目。

正所谓看见黑暗者也被黑暗所侵蚀,“他所目睹的那些苦难,彻底改变了他,也让他对摄影师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而片名所谓的“地球之盐”恰恰指的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人类所造成的战争灾难和仇恨杀戮,几乎摧毁了摄影大师对人类的信念,在西非卢旺达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我们的大师深刻地感到“世间有一种野兽残暴至极,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这样的心理负荷致使大师身心俱疲,停止了探问地球村落的脚步。

萨尔加多的自我治愈之路,也为这个日益干涸的星球做出了新的贡献,在此必须提及他的妻子,她似乎是他命定的导航灯,起初他拿起相机的契机就是因为她,当他对人类世界彻底失望,疲惫了,厌弃了,几乎奔溃地停止了探寻的步伐时,她动员全家在日益干涸的家族农场种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荒芜贫瘠的山间恢复了早年的勃勃生机。

篇3:《地球之盐》观后感

1.1 独具一格的视觉享受

20世纪80年代的导演文德斯在一次展览中无意被一张讲述巴西金矿的黑白照片所吸引。这幅作品便是《地球之盐》的开篇景象, 数万人背着一袋袋沉重的金沙穿梭在见不到底的土坑中, 场景中每个人的面孔都被沙土抹成油腻的黑色, 不论他们是知识分子还是耕种务农的劳作者, 但在金矿面前, 人人平等。这些是萨尔加多在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家乡途中偶遇的景象。影片开篇便是以讲述照片展开, 黑白分明的色彩一开始就给人较为冲击的视觉效果, 而这正是萨尔加多独特的摄影风格, 他认为黑白照片拥有更强的叙事能力, 不会让人为了各异颜色而分心, 会更加注重照片所要表达的事物本质。《地球之盐》也始终秉承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 在讲述照片以及回忆往事的片段均用黑白色展现, 极少记录拍摄过程才回归彩色, 而导演也与萨尔加多的信念一样, 他所要展现的并不是一份引以为傲的作品, 而是希望人们能够透过每张照片, 每一个故事去感受他们的灵魂, 从巴西金矿的人性暴露到卢旺达大屠杀的绝望悲愤再到对自然界的奋力挽救, 每一场“旅行”都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震撼, 同时也让人们目睹了世界之黑暗, 就像萨尔加多在片中所说:“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

1.2 不忘初心的偶然探索

相机就像人类灵动的双眼, 能够捕捉悲欢离合的瞬间。《地球之盐》中记录了萨尔加多的几大系列摄影专题的不同段落, 而萨尔多加邀请文德斯加入纪录片团队的初心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旁人视角来记录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程, 坚持着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 萨尔加多行走于苦难的拉丁美洲、卢旺达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 遭受着一次次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 《地球之盐》的意义已不再是单纯的记录, 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剖析, 面对尸体、杀戮、逃难的黑白定格, 目睹人类的互相残杀与自我毁灭, 逐渐感受到人性之丑。一次次灵魂的冲击, 萨尔加多提出了另一个拍摄项目——创世纪, 以自然界的原始存在为主要拍摄对象, 通过拍摄亚马逊丛林最后的原始部落、全球最后一批海象以及北极熊等平凡又伟大的存在, 取代沾满鲜血与丑陋的照片。在萨尔加多自我救赎的道路中他再次进入难民躲藏的刚果丛林中, 一批批密密麻麻的难民源源不断的运送进来, 却再也难以离开死亡边缘的丛林, 当萨尔加多坐在小火车上缓缓驶入人群扎堆的丛林中, 悲伤、罪恶感再次玷污了他的灵魂。人类生而平等, 没有人注定躲藏进充满死亡气息的丛林中, 该段落中有一处十分牵动人心的小情节, 一位年轻的男士到处收集各国货币, 并开始进行不同货币兑换的职责, 从他的身上透发着对于生的渴望与希望, 但面对人类创造的苦难, 个人显得过于单薄、无奈, 而这次萨尔加多终于选择了放下。萨尔加多在影片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回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家乡, 因为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曾经枝叶繁茂的土地变为干涸的黄土, 许多人离开了这片土地再也不曾回来, 经历了世间百态的萨尔加多开始全力种植树木, 最后所有物中复苏, 曾经的森林又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个伟大的男人有着伟大的规划和梦想, 然而《地球之盐》想要告诉世人的却是大自然的毁坏并非不可逆转, 人类的苦难也必然能够磨灭。

2 地球之盐——人类

耶稣曾对门徒说过:“你们是地上的盐, 你们是世界的光。”意思是盐在地上使其有味道, 而人类是拯救黑暗的一束光。《地球之盐》中很显然也有这样一层韵味, 萨尔加多就是地球上盐粒的缩影, 十分渺小, 面对黑暗萨尔多加竭力将光明散播却屡次拜倒在现实的枷锁下, 而一粒盐、一道光的力量终究微不足道。《地球之盐》作为纪录片, 利用真实的纪录还原了萨尔加多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同时加入了大量的类似幻灯片画面的讲述, 又为该片增加了专题片的感觉, 也是导演与萨尔加多表达的另一种形式, 面对现实残酷与人性丑陋, 艺术的表达已不能准确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悲伤, 而利用最真实、无力的情感表达方式恰恰能直击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这部纪录片, 更像一场救赎之旅, 面对自然与人为地灾难, 人类不应该仅仅作为观影者的角度旁观, 萨尔加多一生都以纪录者的身份穿梭于苦难之中, 面对苦难人类是否真的无能为力?片尾处萨尔多加很好的否定了这一观点, 唯有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救赎。

影片第6分57秒旁白道:人类才是地球之盐。正如影片的名字, 地球之盐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萨尔加多与导演都是拥有个人信念、并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的艺术家, 大多数人认为地球之盐取自《圣经》中的大地之原味是盐, 而放在影片中“地球之盐”更大程度上应是寓意人类的良心, 人类是地球中最重要的结晶之一, 一个人的良心与灵魂也是世界上的一抹希望, 对萨尔加多而言, 面对世界、人类有太多的绝望, 也正是自然最虔诚、最圣洁的部分治愈了他, 这份力量让萨尔加多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创世纪”的拍摄, 而这组作品也是地球之盐的一个缩影, 代表美好与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盐虽然对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盐分的过度摄入也会适得其反, 就像片中干裂的土地、脱水而死的难民, 人类生存实则也要求盐与水的平衡, 人类与自然社会也如此, 过度开采、砍伐、杀戮也会造成地球之盐的极端存在, 萨尔多加试图扳回过分倾斜的平衡木, 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寻求希望与平衡。

3 结语

《地球之盐》不仅将一位出色摄影师的传奇人生分享给观众, 更多的是教会人们如何领悟“地球之盐”的主题意蕴。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心中对“地球之盐”的理解都不同, 萨尔加多正是最清醒最理性的代表, 很多时候人类难以抑制人性的黑暗, 无尽的贪婪获取着心理上的安慰, 却无视了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关系, 对人类乃至对自然的一种慢性毁灭。或许唯有萨尔加多真正担当起了“地球之盐”的重任, 他用最纯粹的黑白定格下人性的黑暗、世界的绝望, 让人们、看到在没有任何色彩装饰下的人类的本质, 悲伤、绝望充斥着我们的生病的灵魂。人道主义的良心屹立不倒地存在于萨尔加多的人生中, 或许生命终会灰飞烟灭, 但历史下的黑白定格将永远记录着这段不平衡的故事。《地球之盐》通过镜头打开了人类的心眼, 在黑暗中直击灵魂的缺口, 太多的浮华世界、乱花迷眼遮掩住人类灵魂最本质的一面, 习惯了作为旁观者去审视世界, 这便是人类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最大的混淆与不平衡的状态。“地球之盐”或是“人类良心”, 也许只有回归自然的黑白, 才能定格灵魂的本质, 才能在人类与世界极度失衡的状态下阻止慢性毁灭的无声硝烟, 这也是《地球之盐》对人类灵魂最虔诚、最无奈的救赎。

摘要: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一位有思想、有信念的传奇摄影师, 从1970年初次接触摄影至今, 萨尔多加始终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为拍摄出发点, 从震撼的五万淘金者淘金现场, 到战后卢旺达难民的逃离现场, 再到创世纪的自然社会景象, 萨尔多加与世界的交谈不断延续。《地球之盐》出自著名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手, 该片以萨尔加多为主要人物, 讲述了他真实的摄影旅程, 在拍摄过程中暴露出的世间之黑暗, 就像一个病倒的灵魂, 悲伤、压抑、疯狂。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艺术才华使其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在拍摄了自己欣赏的多位艺术家后, 文德斯将镜头对准了萨尔加多这位鲜有的灵魂摄影师。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优秀教案《竹圈真好玩》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