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2024-08-01

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精选10篇)

篇1: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一位资深集团公司级人力资源副总】

可以分两类,技术型的管理人员,他们能力项的特长是技术影响力,这里需要增加

他们的人际敏感力;

另一类是管理型的技术人员,他们的能力项特长是比较综合,沟通界面比较好,需

要增加的是他们前瞻性及变革能力,以提升他们的权威影响力。

【某大型产品开发团队领导】

强沟通协调能力,业务理解能力,团队管理和人员培养能力。

如何培养的话,业务理解方面主要是从工作出发,多跳出自己的框框,从产品业务

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经验来不断积累提升。

其他的都是基本素质,这个首先是一个管理型人才本身就应该具备这种素质,才有潜力往这方面发展,另外,除了有基本的素质,还得多做一个有心人了,多思考总

结。

【某技术项目经理】

技术管理型人才必备:技术&管理。

技术:必须是个通才,当前不是通才,也需要努力成为通才。

管理:传统管理素质,针对技术人员特点(大多比较内向,比较偏激自己观点等等)的管理才能。

【某后台高级开发工程师】

眼界要宽,忌讳太追求纯技术:)

敢于执行,执着且耐得住寂寞 :)

而且要把握好方向,如果只凭一股劲的闭门造车就完完儿了

【一位工作内容属于任务密集型的技术工程师经理】

1、能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不是以单纯技术角度

2、不要让技术这个词局限自己的判断

3、管理是以人对人交互,技术是人对机器的交互所以要调整整体思路

对于培养

1、如何大局的了解、判断事务

2、人际交往的处理

3、对问题考虑的多方面性

4、感性、理性处理问题的结合【某海量后台服务开发项目经理】

技术管理型人才的枢纽特点:

工作场景必然是:下管技术人才,上通管理人才。

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枢纽。应该懂得如何跟技术人才打交道,说他们的语言,比如

说话逻辑化、数字化,别打哈哈。

然后还得对上汇报,比如跟经理,就必须懂得说规划性,全景意识要强、要整体思

考东西。

有些东西别钻牛角,懂得轻重缓急,不像搞技术的,一个字母敲错就运行不了,管理上来说,可以变通的很多,有时候一个需求做不了,只要跟用户沟通好就可以了。

技术管理型人才的 技术索引 特点:

工作场景是:技术人才一般都有专攻,而方案一般是个综合体。

这就要求 技术管理型人才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术面,不一定很精通,一定要广,而且

要东西技术的属性和特性,并有整合能力。

在项目中有效利用各方技术牛人的专才,达成目标,有必要时,指点他们的学习方

向,朝公司更需要的技能面发展。

其实,一个好的技术管理人才,能正式发挥每个技术牛人的实际功效,是非常有用的。

呵呵,其实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技术牛人都是各自特性鲜明的,有些甚至

有棱有角,所以技术管理人才必须懂得 管理心理学,以及说服能力。

比如场景:有一个特性本来用技术A很容易实现,但是作为技术牛人,他们思维不是实现,而是如何实现,估计会采用难度更有挑战的B。这个时候就要技术管理人

才发现他的强项了。

让项目总体成本和进度有保证,不是爆棚式的发挥就可以的。

比如原子能的利用,控制不好,将成灾难。

【某后台高级开发工程师和数据库专家】

1)技术型管理人才是什么

首先是在技术牛人当中,管理是强项。在管理人才当中技术是强项。等于没说。

2)技术型管理人才的陷进

假设是孙悟空做领导,首先要解决如下的几个问题:

a)不以打鬼怪的数量数量细节来考量自己,需要更高层次的愿景。对待下属紧箍咒

只是表象,一起成佛才是愿景。打造团队才是重点。

b)善于沟通,即使知道眼前的美女是白骨精,do了,也要同步到位。沟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就是某人太牛了,人家是防火,这家伙是“算命”的,把隐患解决掉了。沟通不畅会导致问题,事情虽然是对的,但会导致误解,别人不知道是怎么

回事。

假设是猪八戒做领导,首先要解决下面的问题:

c)领导要有担当,不能出了问题就退缩,去选择自己的高老庄(貌似回到工作岗位)d)对待比自己技术过硬的人,要善于使用,而不是嫉妒。通过各种手段让师傅念紧

箍咒。

假设是沙增,切记

e)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劳累的人,不等于正确地把握方向。

结论:

1)和唐僧专业出身的管理者相比,技术人员首先要打破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

2)不要害怕沟通,任何人都能成功。

3)春不是叫出来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从实践中提升

篇2: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01).

[2]李兴远,熊松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7).

篇3: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一、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 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计算机人才, 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都不相同。但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且逐渐显现出来。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 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是很好, 出现与社会所需脱节的。目前, 社会上出现一种“怪圈”, 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而一些企业需要大量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相关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1]。在高校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培养的重点与核心。

二、加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相关措施

2.1具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首先就必须要求学校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是教学创新活动中的起点。教师应该不断强化与发掘自身的创新意识, 这不但是加强本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无形中感染给学生, 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与提问开始, 因此,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应该给予积极的回答。其次, 学校应该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观[2]。教师对待学生时应该要给予尊重与理解, 对学生的观点、想法应该理解, 对学生的正确追求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应该多沟通与交流, 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应该吸收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教学, 从而保证培养出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人才。

2.2创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

目前, 创新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知识掌握不清楚、不完善, 掌握知识的有效性比较低, 对其中的规律不是很了解, 对其使用方式不正确, 一些学生只会照搬老师或是教科书中的内容,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一个具有创新的空间[3]。具体来说, 高校的教学环境应该实行创新教育以及创新素质教育。高校领导制定相关的创新目标, 并提出相应的办法, 在校园中组织推广与积极提倡, 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最终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这种环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在高校中, 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它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校园中举办科技文化比赛、科技文化节等, 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定从而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只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质。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而拓宽教学的思路, 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 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祁鑫, 宋会英, 李世宝.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10 (04)

[2]屈海华.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0 (18)

篇4: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随着使用的范围的增大,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计算机学科与技术人才只有拥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保证计算机学科和技术的长久发展。本文简要的探讨了如何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为学校计算机专业提高参考。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现状分析

现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增加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且每个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要求都不相同。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对计算机科学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很多问题都开始渐渐显示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是:①大多数的高校还在使用以前的教学版本,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学习到新的计算机知识。②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的年龄偏大,他自身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要求。③很多的学校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④教学的结构中不是完整的,而且专业的课程和实践的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由于购买计算机的经费比较多,很多的学校就不会购买足够的计算机让学生进行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高校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学素质

教师在长久以来都是受到人们尊重的一份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教学时,教师的素质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2]。而且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所以,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都在增加自身的知识量和运用最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书本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要素在于学校决策者和教师,学校的决策者可以在选择教学的材料时,倾向于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本;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有针对性的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教学时主要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调整课程结构

计算机学科与技术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对计算机学科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安排时,不要只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将实践教学融入进去,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如果单方面的重视课堂教学,而对实践教学进行忽视,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其实际操作能力却很差,这样的学生不符合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学校有过分重视实践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是却缺乏理论知识,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够对计算机学科与技术进行创新,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组织课外活动

如果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就会显得知识枯燥乏力,缺乏吸引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可以在校园内组织很多的社团,这些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可以组织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教授知识不应该限制在课堂教学,而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应该局限于自己专业知识内,要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学习,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创新的感觉。

三、结束语

教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最新的教学模式和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祁鑫,宋会英,李世宝.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2-13.

[2]张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7):1-3.

篇5: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要求:全部做完后提交,敷衍了事的将被删除重做)

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填空。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书作者观点)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

a、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b、完善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素养包括:⑴(信息意识)、⑵(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技能)⑶

(信息评估能力)、⑷(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a、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b、根据(教学对象、学校实际)选择整合策略

c、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d、恰当地应用各种媒体,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

合。

e、在教学后期,应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并将学习成果发表。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a.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b.具备(各种信息)能力

2、c.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

d.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方式

7、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子能力”:(信息

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能力)。

8、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

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主题发展)为中心,促进学习者

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利用)、(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如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只有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及应用能力,才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几的整合。

10、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分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

验室主任蒋鸣和老师,从数字化教学视角出发,将教学资源分为五

类,即:(教学材料)、在线展示、学习活动、网上游览和(项

目合作学习)

11、对网上资源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内容)。b.形式。c.(时间)。

1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

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

目标)。

14、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始点。

(2)对(学情)的预测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基点。

(3)制定最佳(教学策略)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中心环节。

15、“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

略”、“自我反馈教学式教学策略” 这些都属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1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施能力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地选择和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

17、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科课在整合时多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文科多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

(2)理科课的学生实验必须要学生动手,不能轻易用信息技术代替。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信息技术应该属于(辅导)地位。

(3)实施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强化学习前的任务布置和学习后的讨论总结。

18、主题探究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整合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

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9、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即学生

通过网络来寻求解答某个问题的相关材料、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支持

等等,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任

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程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

合的理解。(不要空乏地说几句理论,结合对理论的理解说出你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答: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就像投影仪、黑板、粉笔、铅笔一样,成为一种常用工具。我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结合本书中的理论,努力培养信息素养,把信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网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复制下来经过剪裁,然后把剪裁下来的内容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受到了很好学习效果。

三、根据教材提供的《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结合自己所教学科

内容,完成一节课程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案设计。

答:教学题目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1.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医学环境知识,增强黄鲸保护

意识,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 学生组织

学生分析高中二年级

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宽带

学习资源选择多媒体计算机 大屏幕 投影仪 自备软件、资料、图片

学习内容说明以世界环境日引出环保主题,然后介绍当代环境污染的主要方

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篇6: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体现、渗透计算机是工具、因材施教、前沿技术、计算机类竞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题、校本课程、关注艺术与人文属性这些内容,一方面树立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节课在机房进行。这门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来源于对电脑的喜爱,而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天然的兴趣,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和便利,逐步养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信息技术在娱乐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乐趣和意义,成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从2019年起,陕西省全面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重组,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更容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课的独有优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实施。

1、计算机是工具。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学习信息技术绝不是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所以计算机可以被看成一种工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目标渗透到具体的课堂任务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一方面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如在讲解Flash动作补间动画时,设计了飞机直线飞行的案例,那么在讲解引导线动画时,可以设计飞机随意飞行的案例,这样不仅与前面的课对应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

2、教学要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学校和家庭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的差异很大,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班可能有同学完全没有电脑基础,也有同学编程能力已经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可以加一些拓展或选做任务,对于早早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继续有事情可干。初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这样可以让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稍弱一些的同学也能学到理应掌握的知识,不会感觉学习困难,丧失信心。

3、课堂要与前沿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思想和新技术,如果只是讲解教材的内容,那必然是跟随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技术,尽可能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最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改变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新的认识。

4、积极组织计算机类竞赛。

掌握常规信息技术课是对所有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存在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天赋,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引领这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从而促进其个性最大地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观察、发现有天赋的同学,并组织培训,参加相关竞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研究,从知识层面来说,一方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个人能力来说,课题研究是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精心钻研、查找并分析、总结资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学会与课题小组互相妥协、合作,这是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创新性成果,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

6、研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共同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各方资源,开发出最适合学校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校本课程,要达到学生乐意参加并能真正得到成长的效果。

7、关注信息技术课的艺术与人文属性。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基本体现的是技术性的内容,很少去关注人文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多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渗透于课堂中。例如,在教学中增加信息技术相关发展历史,从而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相关决策的判断力;再如,在对学生设计作品如网页、动画等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在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之前,虽然我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真正地与学生接触之后,仍然出现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虚心借鉴各位前辈教师的成功经验,争取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总之,我会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一方面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公民,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7: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2002

篇8: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1 当下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很早就提出 :“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各级计算机教育培训工作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小学、中学、大学都已安排了计算机教育课程。通过计算机教育体系,使得我国计算机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专业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原有计算机教育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其中所包含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开始表现出来。这些不足主要包括 :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缺少动手实践机会、师资力量限制等等。

1.1 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

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所教授内容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一些学校教材仍然采用windows2000或者更早版本操作系统作为讲解平台。而这种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被淘汰。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对更新后的软件不熟悉,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学生今后发展以及就业。

1.2 缺少动手实践机会

动手操作实践过程是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加深理解,增强创新能力。但是在一些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对相关知识仍然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对实验课程则缺乏重视,很多实验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对学生实验流程及结果进行有效指导,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动手能力也没法得到锻炼,而这对于理工类学科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

1.3 师资力量限制

从理论上讲,其相关课程教学应该是由能力较强,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来进行,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使得在一些学校相关课程教学中,学校往往会请助教或者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进行教授。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对于社会培训机构而言,由于其人员构成复杂,这就使得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也不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习效果,有时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如果要想使我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及时改正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强相应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主要包括 :加强师资建设、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提升硬件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创造良好氛围。

2.1 加强师资建设

对于任何教学工作来说,师资力量都会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才能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取得成功。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必须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训,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提升。而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于当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在在日常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自我创新意识,并且同时将这种创新意识传达给学生及身边教师,从而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2 积极组织课外活动

对于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来说,相关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大量课外活动和实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为学生多多创造课外实践活动机会。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现有资源为学生构建一套专业活动平台,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施展自己才华,提升自己能力。而广大企业也可以借助这些活动找到适合的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校企结合。

2.3 提升硬件水平

对于理工类课程,硬件设施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硬件水平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技术。帮助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或者使学生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成果。因此,学校需要及时升级相关硬件,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并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这些技术的开发与营运过程当中去,帮助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这已成为当下教育界公认的结论。而学生在进入社会培训之前,往往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应试教育。因此,对于广大高等学府和社会培训机构来说,学校教育需要及时改善教学方法,让教师从原有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充分意识到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本上,促使其对自己未来学习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和调整,帮助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2.5 创造良好氛围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良好社会氛围,而我国在此方面就存在着一定不足。因此,如果要提升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学校和教育机构就需要营造一套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比如,在高中教学体系中,教师就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从事一定创新研究实验,从而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可以将这种科学精神带入到其今后学习深造中。

3 结束语

篇9:技术管理人才的能力与培养

摄影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对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人才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的分析对摄影专门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摄影的商业功能日益凸显。各行各业对摄影图像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带来对职业化摄影人才的广泛需求。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等实际情况,促使摄影摄像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主动调整:①从单一地拍摄人才培养扩展到图像素材采集、图像处理、图片编辑、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包装等综合性制作人才培养。②学生就业从单纯面向商业影楼扩展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广告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事业单位。同时,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也由传统媒体和商业影楼扩展到影视文化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影楼、广告公司、杂志社、报社、企业策划部、事业单位组织宣传部和专门的电子商务企划和包装机构。就业岗位出现了网店摄影师、微电影摄像师、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数码设计师、影视编辑及企事业单位策划、组织宣传人员等。

根据对石家庄以及周边地区婚纱摄影行业和儿童摄影机构的实地调研。虽然极具商业色彩的婚纱摄影行业进入中国已有30年之久,但河北省在该行业上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不能和西安、成都、武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部城市相提并论。加之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人才的吸引,导致河北省包括省会石家庄和其他地级市该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门的摄影摄像人才和熟悉商业摄影机构运作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目前,该行业在河北省仍旧以国际婚纱摄影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为主要载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地影楼虽然数量巨大,但人才储备完全依赖于教学和师资、生源相对脆弱的培训机构。近年互联网商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淘宝摄影师、网店图片编辑与产品包装等。于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成为各院校或培训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培养具有摄影美学修养和摄影摄像技术、影像后期处理技术等影像制作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本技术和影像后期制作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艺术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图片编辑、策划宣传、数字影像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素描人像写生、色彩风景写生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造型能力;掌握摄影摄像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摄影构图、摄影用光等摄影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能力结构则包含了独立进行摄影摄像的能力、从事影像后期制作的能力、从事图片编辑与制作的能力、从事影视广告短片制作的能力、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商业影像技术前沿,数字技术与影像制作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着力拓展技能素质,兼顾影像艺术感觉与专题意识培养。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结构。其中专业知识结构包含:①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支撑课程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平面构成知识、摄影摄像器材原理、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摄像技法与表现等专业基础知识;②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摄影美学理论与作品分析、灯光组合与人像美化技法、摄影构图技法与实践、影视画面语言分析与实践等;③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媒介与传播案例分析、形象设计与美姿造型、采访与写作实务、影视作品鉴赏等。职业能力结构包含:①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其中人像摄影策划与实践和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技巧为专业核心能力;展览策划、海报设计与专题制作为专业拓展能力。②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数字影像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摄影图像的分析与鉴赏、人像摄影的策划与创作能力和图像专题的策划与宣传推广能力。专业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求摄影摄像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地人生观;自律性强,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图像理解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影像后期处理和图片编辑技巧,从事摄影摄像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等。

总之,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且时效性强,发展速度快。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对接,在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项目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目的。教学上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结合,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展开。调研数据显示,婚纱摄影、儿童摄影是摄影行业的“刚需”。而新兴的淘宝摄影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所以,在教学工作思路上,一方面严格按照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制定指导思想;一方面尽可能地在教学工作中——即每堂课上都体现工作特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的分析,着力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每门专业课都尽量以真实的案例和项目进行分析引导,紧密结合市场,联系实际项目展开课题或作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就处于工作或岗位的实践操作状态。这样,摄影摄像技术人才的培养就会逐渐科学化、实用化,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自己的人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篇10: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当今世界,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胜任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学习得到的启发与帮助

为提升本人专业知识水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

在阅读中,学习了创新及其特征;创新能力及其组成;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创新;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基本特征;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知识理论内容。

(二)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医疗创新思想。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创新思想、掌握了现代医疗知识、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三)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

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我深刻的领悟到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建

设是灵魂,医院要发展必须要以创新理念作为引领,才能激发基层从业人员的学习的兴趣,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多出成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学习,增强了本人创新型学习的精神和动力,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不断探究专业的前沿技术成果,丰富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上级强制压下来就会有的,那是被动的工作,如果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创新。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时刻想着自己是基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围绕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 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讲究奉献,就意味着少谈个人所得,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专业知识,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 新台阶。知识日新月异,不学则惘。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身在基层,也不难到感觉到知识爆炸的巨大威力。常常体会到了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层人员来说,以前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学习的氛围。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常常是需要什么,急用什么,才想起来学什么,遇到问题才翻理论、找材料,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做学习记录,不注意对外宣传,只做不讲,很多工作做了没人知道,过眼云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本钱,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想立足本职谈谈无为则殆: 做而不学等于蛮干,学而不做等于白学。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的职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做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做好表率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最后,我要谈谈怎样运用所学知识,从优质服务入手做好基层工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二是端正服务态度;三是要保证服务质量。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自学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医院的发展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职工作推向前进。

技术含量;资料来源:李海东,林志扬.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信;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

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业二次创新的独特性有哪些。

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型: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链环—回路模式与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的过程。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第一代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创新始于知识创新,终于市场,即创新始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

究、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环节,最终推向市场,如图3—1所示。熊彼特是该模式的最初倡导者,该模式强调了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间接地满足或者创造了某种市场需求。如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其应用前景如此广阔,随着浏览器技术和光纤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众多行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不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图3—1技术推动模式

(二)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施穆克勒(J.Schmookler)通过对1948年至1951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等部门的考察得出结论,市场的增长和市场潜力是决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推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通过与客户的紧密互动或者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需求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部门,研发部门研制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依次推进。这个过程如图3—2所示。在市场推动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客观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相对于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应用领域和潜在市场明确,因此它可以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费用,风险更小,成果容易商品化,能较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图3—2 市场推动模式

虽然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决定性和主导性因素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两种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反映出创新的复杂性,仅将创新过程看作是简单的线性模型。

(三)第三代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所涉及因素也日益增多,单纯采用技术拉动或者市场需求诱导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少,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该模式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启动的。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型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过程,加强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模式中销售与技术的关联,意味着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前景更加紧密地契合。

(四)第四代创新模式:链环—回路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以往的模式其实都过于简单化,没有反映出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劳伦斯 · 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内森 ·罗森伯格引入集成观和并行观,率先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回路模式,也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单路径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多路径、多回路、各环节并行过程。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过程,研究和知识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起点,而是每个环节都需要的,同

时创新各环节之间具有多重反馈关系。链环—回路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众多学者普遍接受。

(五)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罗斯威尔(R.Rothwell)通过对日本等国家企业创新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最新的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SIN)。该模式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活动已经从线性模式向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转变。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将创新视为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创新组织被看作是在组织和其他机构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中运作,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系统集成网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创新过程广泛运用专家系统、仿真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该模式中,专家系统辅助开发工作。

二、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

(一)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含义

在20世纪的早期与中期,人们谈到技术创新,往往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当时企业的研发模式通常是建立企业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内部单独研究开发,雇用最具有创造性的研发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内部独立开发新颖的产品,通过企业自身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这种模式被哈佛大学教授亨利 ·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称之为封闭式创新。

切萨布鲁夫教授认为,封闭式创新模式的逻辑在于——成功的创新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如图3—3所示,在封闭式创新中,企业边界是明晰的,组织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完全阻断。为了保持创新能力并且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占有,组织惯常的做法就是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限制创新成果在外扩散。换言之,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企业由研究新技术到商业化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如果企业的某一项技术不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则被认为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例如,施乐公司为了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品质得以保证,该公司所有的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均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甚至连复印纸也由该企业生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少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取得行业领先者地位的。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接着企业再利用超额回报进行更多的内部研发工作,从而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图3—3 封闭式的创新模式

(二)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的挑战

上一篇:维护VIP客户送礼品方案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