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2024-09-04

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精选6篇)

篇1: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今天的福特公司荏苒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现在的福特公司拥有多种汽车品牌,世界上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以及汽车服务品牌。福特公司从1903年创办以来事业蒸蒸日上,从生产第一辆T型车到建立第一条流水线福特便开始成就了他的传奇成功之路。

人们研究福特的成功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大幅降低汽车价格;

2、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革新和激励工人实行高工资;

3、战胜风险

但却是福特成功之后人们研究它创立公司以后的启示,是在当时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虽然这些经验也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经营管理企业,但在今天告诉发展的信息时代似乎还远远不够。现在看似行业几乎饱和的条件下,我们找不到当时福特所在的大背景。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其实呢?现在金融危机刚过,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就业压力严重的条件下,“创业”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我认为福特可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管理上的知识,还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财富。

洞察局势,分析能力,寻找自己的特色,认定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福特公司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因为它有良好的开端。福特当时认准时间还没有私人汽车的汽车大背景,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私人汽车。福特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一件是之前应先考虑好自己的能力切勿盲目做事,但一旦决定做什么后就必须制定切实详尽的实施方案并预估最坏的打算,并且全力以赴去做好它。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福特公司摈弃了当时生产的就理念不是从工人的工资上做文章,而是把公认的工资加倍。它的结果不是得不偿失,而是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工人的工资加倍不仅增加了工人们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筛选出更优秀的工人团队;而且福特公司建立了时间上第一条流水线,十年产量大大增加;所以福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他的创新精神。

遇到困难,冷静对待,向着目标,坚持到底。福特在找投资人的时候,一度没人愿意做这个从来没经历过的项目,但由于福特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投资人,并且到最后福特证明了他是对的。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其他的事,都应该发扬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福特现在是辉煌的,但他当初的路走的也很艰辛。曾经甚至因为专利侵权问题,甚至被人高上过法庭。而且他当时做的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面对其投资人以及其他的因素 福特需要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及舆论压力,但他坚持下来了,并且成功了。

福特公司现在的规模是有目共睹的,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也是受益无穷的,相信更多的人能够在福特的成功经验上找到更多的经验与启示,帮到越来越多的人们。

篇2: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3月16日 闭幕的2005年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与通信技术博览会□在一周内吸引了48万名参观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和通讯业的盛会。德国素有世界展览王国的美誉,在过去5年中平均每年在本国举办144个国际博览会,吸引世界各地16.6万家参展商及900万--1000万参观者。2004年,德国展览公司的营业总额近25亿欧元,参展商和参观者每年为德国博览会支出近100亿欧元。博览会还为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带来约25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并保障了25万个就业岗位。博览会是德国服务行业的重要支柱和促进德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德国展览业非常发达,市场化运作十分成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㈠ 展览中心规模大。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4家在德国。世界前10家营业额最大的展览公司中有5家设在德国。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㈡ 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依然是企业树立形象、发布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及与客户和观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㈢ 国际性和专业性强。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德国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德国展览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展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傲视群雄,不仅是因为德国拥有悠久的博览会传统和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而且更在于德国展览会举办单位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㈠ 独特的经营模式。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如位于汉诺威的德国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德国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由于德国各级政府将展览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德国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㈡ 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培育展览品牌。德国行业协会在展览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对展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办展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德国行业协会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没有行业协会的支持,展览公司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因此,德国展览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打造行业博览会品牌。行业协会向展览公司提供业内的专业诀窍及其与国内外的联系渠道。另外,德国一些行业协会本身又是知名博览会的主办者。如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通讯和娱乐电子工业协会(gfu)是每两年一届的柏林国际电讯展的主办者,柏林展览公司只是该展的承办单位。法兰克福图书展由德国图书交易协会举办,该协会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租赁展厅。德国制冷和空调技术协会每年轮流在纽伦堡和汉诺威举办国际制冷和空调技术展(IKK)。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EMA)每年轮流在法兰克福、北京、墨西哥城举办国际化工、环保和生物技术展(ACHEMA)。

㈢ 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参展商不仅能结识新的客户,而且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客户;二是德国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展览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德国在国外举办的专业博览会已从1990年的20个增至2004年的164个,其中一半(84个)在亚洲地区。德国展览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有二:一是继续吸引中国企业赴德参展或独立办展;二是投资中国展览企业,将其知名的博览会品牌移植到中国。

㈣ 举办国际会议,促进会展经济。博览会是行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不仅是促进对外贸易的有效渠道之一,更是企业展示形象、推出新产品和技术的重要场所。博览会期间云集了世界各地的业界精英和客商,是举办国际性会议的最佳时机。因此,承办国际会议已成为德国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览会举办者往往在展会期间举办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结合展览会发布业界动态信息,使之与博览会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既提升博览会的知名度,又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目的。㈤ 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从展览设计、展台搭建与布置到信息资料、交通、运输、住宿和旅游等服务项目,德国展览会承办方提供的服务均非常到位,特别是在解决博览会期间的停车和交通拥堵问题及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德国展览公司一般在城外的交通枢纽地带建几个大型停车场,展览公司提供车辆免费接送观众,从而避免大量车辆拥入市区;如展览中心位于城外,就在展馆旁边建大型停车场,展览公司还在机场、火车站或市中心设临时车站免费接送参观者;在许多展览城市,观众凭展览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为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德国展览会举办单位给参展企业邀请的客户给予门票优惠,参展企业可预先从展览公司订购门票后寄给客户。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的中国展览业带来许多启示,值得我国有关方面学习与借鉴。

㈠ 展览业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效应,可带动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各地政府应提高对会展经济的认识,把发展会展经济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及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㈡ 参照德国展博委员会(AUMA)的模式,尽快成立全国展览行业协会,制定我国展览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协调全国各地展览计划的制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会展内容重复的现象。

㈢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树立展览品牌。展览公司应从我国优势行业着手,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和专业特长,精心培育行业展览品牌。

篇3:台湾养猪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台湾养猪业发展特点

1.1“外向型”是台湾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进口饲料是台湾养猪业生存的重要前提, 畜产品出口是其发展的外在动力。台湾畜牧业所需饲料的95%依赖进口, 主要从美国进口, 每年大宗谷物进口数量约为1 000万吨, 约占农产品进口总值的24%。台湾猪肉出口占畜产品的50%, 占整个农产品的28%, 是畜牧业出口创汇的支柱, 主要出口到日本。据调查, 台湾猪肉市场已趋于饱和, 养猪业对外销市场依赖度越来越高, 外销猪肉的数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到台湾猪肉的产量和价格, 外销市场对猪肉品质要求的提高, 促使台湾不断改善养猪技术, 提高养猪水平。

1.2规模化经营是台湾养猪业的重要表现台湾养猪业规模化经营率较高, 实现了从传统“储蓄式”养猪副业向现代化养猪企业的转变, 养猪数量不断增加, 养猪户数不断减少,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养猪头数增加了约600万头, 增长率为120%, 养猪户数却减少了10万户, 下降率约80%。目前,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户占总户数的80%, 饲养2 000头以上的养猪户占42.1%, 规模养殖对降低饲养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1.3产业品牌是台湾养猪业的鲜明特色台湾养猪业缺乏资源和市场, 但选择了正确的产业品牌发展战略, 其产业品牌效益已经显现, 养猪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 台湾多次从美国、日本、加拿大、丹麦引进原种猪, 采用国际先进养猪技术, 经多年精心培育, 台湾种猪适应了高温多湿的环境, 生长性能良好, “台湾猪肉”这一品牌已深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

1.4重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台湾早期生猪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出口日本。由于日本很重视瘦肉率, 所以台湾养猪业很早就把瘦肉产量作为种猪选育的重要指标。笔者走访的几个猪场每年都要从国外引入种猪, 肉猪、种猪出售采用拍卖制度, 拍卖除了要看猪的系谱之外, 重要的是看猪的瘦肉生产性能, 因此体形是重要的性能指标。长相好、品种优、瘦肉率高的生猪在拍卖市场底价很高, 容易出手, 这要求养猪场必须加强种猪瘦肉性能的选育。配种普遍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每个猪场都会配1~2名兽医, 负责猪病诊疗、猪群生产周转和配种等工作。

1.5采用外购预混料、自配全价饲粮饲料配制模式台湾养猪业集约化程度高, 养殖规模在100头母猪以上的养猪户较常见, 自繁自养, 既养母猪又养肥育猪。由于受饲养环境限制, 台湾新建猪场很少, 目前的养猪场基本上都是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的。由于长期积累, 养猪场的资本都较雄厚, 加上较早实现集约化养殖, 猪场都采用自配全价料的饲料生产模式。一般配合料配方由预混料生产商提供, 配方一旦使用, 少有改动。饲料原料除预混料外, 饲养户购买玉米、豆粕、油脂、麦麸、鱼粉等自配, 很少使用棉粕、菜籽粕、花生粕等杂粕饲料。饲养户十分重视供货商的信誉, 预混料生产商往往承担配合饲料所有的责任。

1.6设施设备规范自动化程度高猪场基本上都配有完备的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 从饲料加工场所到猪舍靠管道自动输送。猪舍中也都采用自动饲喂体系, 保育猪和肥育猪采用自动饲喂桶, 饲料通过运输管道直接送入桶内。怀孕母猪采用装备有自动同步饲喂系统的个体限位栏, 但是由于台湾湿度大, 饲料管道容易发生饲料积存和霉变, 因此养殖户都采用控制器下料口与接料管道分离的办法。

1.7粪便处理系统完善主要采用水冲式清洗猪舍, 一般采用先固液分离, 之后进行厌氧发酵, 最后进行需氧发酵三步法。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 排放物中COD (化学需氧量) 、BOD (生物需氧量) 和SS (固体悬浮物) 大都可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1.8生猪销售采用拍卖制度生猪产业从生产、销售到加工全由“行政院农委”统一管理, 销售实行拍卖制度, 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如高雄市冈山区肉品市场集毛猪拍卖、屠宰、加工、配送为一体, 设施完善, 设置科学, 操作方便, 交易灵活, 每天拍卖生猪800多头。拍卖制度有效避免了猪贩压级压价或哄抬价格等现象, 实现了以销定产、产销平衡。

1.9生猪加工业先进发达生猪加工技术先进, 台湾地区有大型加工厂12家, 集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加工企业积极遵守各项提升猪肉品质的规章制度, 屠宰厂环境优雅洁净, 重视动物福利, 送宰生猪必须静养24小时。屠宰设施先进, 质量监管完善, 检疫程序严谨。加工产品丰富精细, 每个加工企业产品都有企业的品牌。

2台湾养猪业发展经验

2.1注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台湾农会法、合作社法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台湾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养猪产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 推动了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把企业、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 较好地把握市场需求, 并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生猪产业发展。

2.2注重特色畜禽品种开发台湾消费者非常讲究产品的“风味和养生”, 因此台湾养猪业非常重视特色畜禽产品开发,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2.2.1“特色风味”开发了专门用香草与中草药饲养的“自然猪”、“香草猪”, 虽然价格较普通猪肉高四到五成, 但市场需求旺盛。

2.2.2地方良种选育台湾地方猪种有桃园猪、顶双溪猪、美浓猪、南屿猪, 其优良特性不断得以提高。

2.2.3新品种培育50年前台湾种猪完全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繁育, 目前台湾种猪出口量超过进口量, 成为菲律宾、泰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的猪种供应商。

2.2.4畜产品认证建立了“台湾珍猪”、“台湾土鸡”等特色畜产品标志, 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2.3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台湾非常重视畜产品安全, 保障消费者权益, 建立了从源头投入品安全、生产管理到产品等各环节监管体系, 及食品卫生安全逆向跟踪机制, 台湾对猪肉残留物质检验十分严格, 凡上市或出口猪肉全部要先行检测, 同时要追踪饲养管理污染过程, 一查到底。由于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台湾养猪企业对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十分谨慎。

3存在问题

台湾生猪产业在猪种、设备、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总体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圆环病毒无法根除, 继续制约着台湾养猪业的发展;生猪降温系统有待改善, 猪采食量普遍较低;劳动力紧张、投入不足导致生产管理不够精细;饲养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等。

4对四川的启示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是增总量、抑物价、保供应、促增收的产业。当前应立足解困现状、着眼长远发展, 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综合有效措施, 努力提升四川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4.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生猪良种场、原种场、扩繁场建设。建设省级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及区域性测定中心, 强化对种猪场种猪质量检测, 提高种猪质量水平。建设农村生猪人工授精配种站, 逐步推广良种生猪进村入户, 良种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应达90%。

4.2扩大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投入,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改扩建, 改善养殖基础设施, 提升设施装备水平, 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 转变饲养方式, 提高规模养殖比重。

4.3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大力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 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集中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帮助养殖场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提高饲料转化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篇4: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通用电气(GE)公司战略转型的逐渐推进,其油气公司在投资组合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油田装备制造和服务市场上也更加活跃。通过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分析其发展策略,对中国油服公司的转型升级会有一定的启示。GE油气公司在“数一数二”战略的引领下,在油服市场上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大,成为中国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对手或伙伴,对其发展策略的了解,在借鉴的同时,有助于中国公司采用合适的竞合策略某求发展。

一、GE油气公司发展概述

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公司,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带领的全球多元化发展历程而闻名于世,2000年以来,GE重新将自己定位为多元化的高价值工业公司,缩减或出售传媒、家电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同时对发电、油气、保健、航空和能源等业务给予大力资金支持。随着GE公司战略转型的逐渐推进,GE油气公司在其投资组合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增长快、最具潜力的领域。

1994年,GE收购新比隆公司,以内燃气、压缩机等设备为切入点进入油气装备及服务领域;2007年收购油田装备设计研发和工程服务公司Sondex;2009年收购Hydril公司的压力控制业务;2010年收购钻井设备制造商Vecto-Grey、深海柔性立管制造及服务公司Wellstream、阀门制造商Dresser-Rand;2011年收购John Wood Group的油井服务部门,把生产和服务领域扩展到电潜泵、井口压力控制系统;2013年购入Lufkin公司的人工举升业务,2014年购入Cameron公司的往复压缩机业务,同时使人工举升市场份额得到提升;2015年底,又购入海底服务公司Advantec。经过二十多年的自身发展和并购扩张,目前已经从单一的涡轮机械生产与服务商发展为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的领先供应商。产品涵盖油气行业从上游到下游所有领域,包括钻井与生产、液化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管线、储气库、工业发电、炼油和石油化工等。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280个制造与服务中心,近5万名员工。

GE油气公司的收入规模,以及其在GE集团工业部门总收入、总利润的占比都不断提升(图2),在油气装备及服务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强。目前,GE油气公司在地面装备制造、人工举升等业务已经占据全球前三的位置,在地面装备、海上装备、钻机和井下工具制造市场也名列前茅,电缆测井业务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2014年油价骤跌,至今依然低位徘徊,从2015年各公司年报来看,油田服务行业几乎整体沦陷,四大油服中,仅斯伦贝谢一家有盈利,利润率也只有5.8%,而GE油气公司的利润率高达10%以上(Thomasone数据库),GE油气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已经充分显现。2014年以来,抱团取暖、共渡寒冬期成为油服行业的主旋律,2016年,行业排名第二的哈里伯顿对排名第三的贝克休斯的收购案遭到美国司法部门起诉,要其停止。而GE表示,哈里伯顿为并购交易通过反垄断审批而出售的任何资产,GE都准备收购,如果能收购成功,GE在油田服务和制造方面的实力将从目前的10名左右蹿升至前三位。

二、GE油气公司战略转型的成功经验

(一)抓住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升在当地的影响力

美国“再工业化”风潮的涌起带动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在寻求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也在追求制造业的转型。GE抓住了发展中国家追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利用自身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与印度、印尼、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签订了在油气领域合资合作的协议,将触角延伸到多个国家的油气领域。

GE油气公司在与印尼的合作中承诺向印尼的油气部门投资10亿美元,用于对其海底设备制造设施升级扩张,扩大其油气设备的生产能力,同时使其能够生产GE其他产品;与阿尔及利亚将合资成立公司制造钻井和生产设备和测量工具;与哈萨克斯坦也达成了合资成立机车制造厂的初步协议。

目前,GE与印度的合作已初见成效,2012年,GE投资2亿美元在印度普纳建立了一家工厂,这个工厂集成了GE智慧制造的全部优势技术:虚拟设计可实现快速设计与原型制造,智能制造可实现远程编程控制,超级计算机可进行实时建模模拟,3D打印技术可实现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打印。另外,该工厂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混线生产,不仅可以生产为印度市场定制的风力涡轮,还可同时为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行业生产设备。这种模式可避免行业波动对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

GE油气公司这种合作方式,由于能为当地企业带来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大而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印度总理亲自参加了普纳工厂的启动仪式,称赞其为“印度制造”做出的贡献。政府的支持为不仅为这种合作获得了稳定政策支撑,而且扩大了GE的合作范围,往往介入合作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行业,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将不断提升GE在当地的影响力。

(二)以高端制造和材料科学作为强大后盾,利用GE store推动知识跨界转移,实现工业板块协同快速发展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部、深水和复杂区域推进,资源的有效开采对钻采装备、配套工具和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石油工程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可开采资源量以及开采的经济性的话,那么作为技术载体的工具装备则决定了技术的实现程度,而工具装备的材料及制造水平则在根本上决定了装备的水平。

GE公司在材料学上的积累和在制造业市场上的巨大的影响力成就了其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霸主”地位,GE将制造领域的专业经验和六西格玛方法相结合,在控制和优化生产过程方面成为行业追求的标杆,这正是其进军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及服务领域的强大后盾,是其一切行动的“底气”。

与此同时,通用电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技术的跨界流动和应用,设置了GE store促进各行业的技术交流。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多种材料实现了跨行业应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是为航空飞机的发动机风扇叶片而研发的,现在已经在多个行业应用:发电行业将其应用于风电叶片,油气行业将其应用在海上钻井泵和隔水管上,保健行业将其应用于MRI系统。最近,在GE store的主持下,GE的材料科学家、机械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油气、医疗部门的专家用了几周的时间共同合作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将一个雪球放到流淌着钢水的熔炉里,再完好无损的取出,向整个世界展示了GE的实力,并以此纪念其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的诞辰。

GE油气公司将会在自身管汇、采油树、隔水管等设备制造能力的基础上,集成GE航空集团材料方面的优势、能源管理业务在马达方面的优势、医疗集团在诊断检测方面的优势、发电部门在燃气轮机技术等各方面的技术优势,从其他部门中的技术创新中汲取养分,为创新和发展铺就“快车道”,不断提升在油气行业的表现。

(三)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利用娴熟的资本运作手段,使收并购成为其发展的“幸福之轮”

GE的一贯秉持的发展理念是“洞察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并在自己进入的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GE在各个行业的纵横捭阖,主要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并采用。收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使其在GE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韦尔奇在任的20年里,GE共收购了900多项业务,出售了350项业务,完成了向市值全球最高的攀升之旅,收并购被誉为GE发展的“幸福之轮”,从准备收购,到构筑收并购基础,再到合并的高效完成,直至收并购后的吸收消化过程,每个步骤都有数个明确的分步骤具体支撑,这些经过系统化归纳总结的收并购实施策略,使得GE能够得心应手地随机应变。2015年,GE将GE金融(GE Capital)中的企业贷款业务出售,但保留了为产品销售提供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的部分,熟练的资本运作方式将继续为GE的发展服务。

GE油气公司的发展同业也离不开收并购的帮助,1994年GE并购新比隆公司,进入油气装备及服务领域,并以此为手段不断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陆续成功完成10次较大规模的收购(图1),实现了油气服务业务的长足发展。尽管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仍处低位,GE仍看好油气行业的长期发展,将对油气装备及服务领域保持持续的投资和发展,不会因为短期的形势变化影响长期整体战略,并锁定了深海油气、非常规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三个重点领域,可以预见,在行业发展的低潮期,GE将出现在更多的油气收并购交易中。

(四)以安全监测和平台级软件应用为触角推进工业互联网计划,推动制造与服务的共同发展

GE认为未来的工业世界是一个物理实体和数据分析结合的世界,只靠产品销售或服务,没有配套的数据分析服务,不能为用户提供避险、运营等方面的决策支持,将不会有发展空间。

所以,GE一直致力于引领工业和数字世界的融合,2011年推出了连接人、数据和机器而专门开发的软件平台——Predix开放式软件平台,是全球第一个为工业数据与分析而开发的云服务系统,2015年又宣布整合和加快构建数字业务,将软件、大数据和分析技术植入到工业产业当中,转型成一家基于软件技术的数字化工业公司。

在GE的工业互联网计划中,所有设备的管道、阀门、运转、预警、联结、交互等等一切都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监测和管理下保持精确运行,繁琐的日常维护将变得有的放矢,定期维护或者事故后修补改进将被“预见性维护”所取代,在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GE根据这种理念设计的海底状态监测系统(又名“鸟笼”),可对海底设备发出的声音和电子信号进行监测,用于早期发现漏泄和其它的故障,目前已经在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和壳牌石油公司的130个采油点应用。

三、 GE油气公司战略转型对中国油气公司的启示

(一)洞悉技术前沿和行业发展态势,保持战略敏感性

GE认为公司发展不能靠大,而要靠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GE油气公司意识到转型是要适应新一轮的再工业化浪潮,不仅仅是要重返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而且还要符合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的当代新的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GE油气公司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以基础设施升级为起点,将传感器、大数据、智能分析和工业化软件共享平台作为公司下一个发展的重心。虽然GE擅长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不是它的优势,但为了这个发展重心,GE积极发展了思科、IBM和英特尔等众多信息技术领域的盟友。正是因为这样的战略敏感性,使得GE在深耕行业的同时,成长为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巨人。目前国内油服行业工业技术和信息产业还是两张皮,高端技术创新以模仿为主,市场竞争上中常常受制于人,要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必须要以坚实的行业研究和前沿技术追踪为基础,锤炼出敏锐的趋势捕捉能力,像GE这样的百年老店一样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谋篇,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顺畅体制机制,为战略转型提供强大的执行力支撑

改革与转型经常是伴随着血泪的痛苦历程,所以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支撑,GE有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司政策的正确性和运行机制的连续性。中国国有大型油服公司目前有两家已开始上市经营运作,随着股东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司必须要认知到自身面向市场经营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股东、媒体等公众对于公司的监督,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设置高效的顺畅的体制机制,为公司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三)尊重知识和技术,着力创新,把创新当做提升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GE总裁杰夫·伊梅尔特尊重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希望GE是一家科学家和工程师领导的公司,把创新看作收入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将每年将5%的工业收入投资于研发。为了突破单纯依赖内部研发设计周期长、突破难的难题,GE油气公司遵循开放、合作、创新、分享的理念,开展形势多样的合作创新,如与挪威国油合作,推行全球“开放创新挑战”(OIC)计划,邀请世界各地的技术创新者为提供概念设计,两公司建立了37.5万美元的“酌情使用资金池”,对胜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举措为GE油气公司吸引人才、激励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内有些油服公司科研投入强度还不到1%,与先进企业形成了巨大差距。而且创新模式单一,没有形成独自研发、合作研发、专利购买等多种形式相配合的研发创新体系,限制了高端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只能竞争薄利的施工工程,无法分享高端业务的丰厚利润。目前,在低油价的压迫下,国内油服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从体制机制的灵活性、知识分享与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还需继续学习先进经验。

(四)积极接触行业资本运作市场,使收并购成为进入新领域,实现技术、经营、市场跨越式增长的有效途径

收并购是GE油气公司扩展业务和市场范围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的油服公司国际化运营时间较短,特别是国有油服公司,最习惯于集团划拨调整的方式,缺乏通过资本运作金融手段进行调整的人才和经验储备,也没有与投行等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信息获取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收并购的实践操作,以及合并后的整合管理等各方面的经验都不能支撑其快速收并购及后续的运作。国内油服公司需要认识收并购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GE等公司先进的经验,本着审慎的原则积极参与行业内的相关活动。

(五)以本土化为手段,稳扎稳打,实现国际化稳步扩张

油价下跌以来,国内油公司缩减了勘探开发投资,并加大了对各自内部市场的保护力度,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油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要成功开拓市场、长期占领市场,需要学习GE油气公司成熟的国际化运作经验,如了解当地需求,实现研发本土化甚至产品、品牌本土化;通过生产采购本土化,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尊重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融合,实现员工本土化、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本土化。只有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本土化,才能为国际市场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E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年报[OL]. http://www.ge.com.

[2]通用电气"开放创新"做强油气[OL].http://www.oilchina.com/ cnodc/syxx/cnodc_xl.jsp?bsm= 0571993C5.0002CC36.4567&db=cnodcsykj.

[3]杨勇.GE的产业结构调整之道[J].中国石化,2012(11):48-49.

[4]郭鉴镜编译.威尔奇与通用电器的企业文化[J].世界有色金属,2008(7):88-90.

[5]专访通用油气中国区总裁钱翔:制造业王者归来[OL].http://gongkong.ofweek.com/2015-12/ART-310003-8610-29041885.html.

[6]徐国强.GE 矿业:量体裁衣的本土化战略[J],矿业装备.2014(8):81.

篇5:福特公司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转载日期:2012-7-17 23:16:00 来源:求是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出发,审时度势,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短短18年间,上海浦东已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浦江东岸崛起,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立足国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浦东新区由上海市原三区二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组成,面积570平方公里,包括6个功能区域、23个街道、镇,常住人口305万。浦东开发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先后经历了形态开发(1990—1995年)、功能提升(1996—2005年)、综改推进(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实现超常规增长。浦东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750亿元,年均增长18.2%,财政总收入比1990年增加了77倍。经济总量占上海全市的比重由1990年的1/12上升到2007年的近1/4。浦东以上海1/6的人口、1/1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4的GDP和工业总产值、1/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1/3的外资引进总额,中资银行存贷款总额约占全市的1/3。

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开发开放之初上海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3.7∶76.2∶20.1调整为0.2∶47.5∶52.3。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功能载体。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投入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新建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日趋良好,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绿化面积2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

开发能量得到深层次体现。通过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实现了由工业基地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型,正向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通过开发开放浦东,带动了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的飞跃发展,形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浦东的“窗口”、“舞台”角色越来越明显,“示范”、“带动”功能日益增强。

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对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了目标方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件好事。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江泽民同志强调:“浦东开发开放是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出来的,一定要集中力量把浦东开发这件大事办好,不断使浦东开发开放工作跃上新高度。”胡锦涛同志要求:“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可以说,“高起点”既是党中央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浦东开发开放确立的发展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初步形成“一轴三带六区”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高标准、系统化的规划原则,指导高起点的浦东开发。浦东的城市规划布局,跳出了“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分区、多心组团”的规划理念,按照功能定位进行城市形态和产业规划。围绕发展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功能,最早规划建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其后规划建设了浦东国际机场,成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三林地区规划布局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体场馆,成为浦东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按照这一总体规划,浦东已基本形成了“一轴(从上海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城市发展轴)、三带(沿黄浦江发展带、中部发展带、滨江临海发展带)、六区(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三林世博和川沙(机场)六个功能区域)”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围绕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浦东开发开放中集聚世界经济的精华,推行金融贸易先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产业发展方针,精心挑选外资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大企业。浦东引进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中,绝大多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225家在浦东投资了404个项目,使浦东越过“三来一补”的初级加工阶段,直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初步形成要素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浦东开发中坚持以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成立了开发公司,政府通过“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方式把土地注入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则利用土地资本筹集资金,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区的形态和功能建设,由此开创了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浦东开发建设的全新模式。率先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钻石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了500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成立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国有资产有序流动、促进科技与资本对接、外资和跨国并购进入等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浦东开发之前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基础比较薄弱。面对开发开放以后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大量导入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推动浦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支持浦东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并轨,推进社会事业管办分离;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步行15分钟文化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平均每天有社区(小区)广场文化演出,每月有近百场不同层次的群众性文艺展演;大力进行环境治理,绿地总量是开发之初的25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开发之初的45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等称号。

坚持体制创新不停步,初步形成新型管理体制。上海市委、市政府采取新区、新事、新办法,积极鼓励浦东进行体制创新,支持浦东“东事东办”、“特事特办”,为浦东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保障。浦东开发之初,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浦东进行了体制探索,按照“党政合署、政企分离、强化综合部门、实行大系统管理”的原则设置政府机构,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把传统体制下4—5个部门的职能综合到一个部门,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为部门内部的工作关系,提高了管理运作效率。

浦东开发开放的经验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标志,是我国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成功推进开发开放的生动典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是推动开发开放的一大法宝。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实践也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内政治**和国际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面前,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把上海推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进而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布局,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的政治勇气。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化为创造性实践,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浦东开发开放,努力做到起点更高、后来居上。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实现新跨越。

启示之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开发开放的根本指针。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定位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体现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区与郊区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社会和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启示之三:共建共享是推进开发开放的动力源泉。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开发开放的成功既得益于广纳贤才、群策群力,让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开发建设,又体现在人民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正是这种共建共享机制,成为浦东开发开放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18年来,浦东共培养、引进各类人才46万多人,年均增长17.7%,形成了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用人机制,营造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选择浦东、选择成功”的创新创业环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浦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浦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73元和1224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4.9倍和8.2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近1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已成为历史。

篇6: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范洪保

更新日期:2009-5-7

腐败,就像一个纠缠不休的幽灵,困扰着每一个国家,严重威胁着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侵蚀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为此,各国都在进行不懈地探索,试图遏制腐败的发生,可在多数国家反腐效果每每差强人意。令人振奋的是,有几个国家的做法却取得了巨大成功。

根据最近几年透明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CPI),排在全球前10位的最清廉国家分别是:2005年,冰岛、芬兰、新西兰、丹麦、新加坡、瑞典、瑞士、挪威、澳大利亚、奥地利;2006年,芬兰、冰岛、新西兰、丹麦、新加坡、瑞典、瑞士、挪威、澳大利亚、荷兰;2007年,丹麦,芬兰、新西兰、新加坡、瑞典、冰岛、荷兰、瑞士、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2008年,丹麦、瑞典、新西兰、新加坡、芬兰、瑞士、冰岛、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

这些国家的政府何以如此廉洁?它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呢?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一、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做法

1、专门立法依法治腐

上述国家均为崇尚法制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它们在打击腐败时,首选的武器自然是法律。

早在20世纪初叶,北欧国家就开始制定反腐败法律,强调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瑞典于1919年、1962年、1978年制定和完善了《反行贿受贿法》。芬兰在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公务刑法》。丹麦则在其刑法典的有关章节中明确规定了有关贪污受贿罪的罪刑规范,对贪污罪的刑罚大大高于其他经济犯罪的处罚标准。新加坡在1960年颁布了该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此后又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且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推出了《公务员惩戒规则》,这是对《防止贪污法》的补充。1988年又出台一部专门惩治腐败犯罪的程序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

2、独立机构专司反腐

为了治理腐败现象,这些国家都设立了高效、独立、专司反腐的机构,负责彻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

新加坡于1952年设立贪污调查局。2000年,该机构与专事查处非法交易的商业事务局合署办公。它不但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且直接隶属政府首长,还有独立而不受政府官员干扰的法庭作支援,其职能主要有三方面:接受举报和调查相关情况;调查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防止腐败法》第15条还授予调查专员可以在没有逮捕证的情况下逮捕违法人员;通过审查公共部门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发现存在的问题来预防腐败。

瑞典于1998年成立国家经济犯罪署,专门治理经济犯罪,主要管辖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则通过与地方检察机关和警局合作实现目标。2003年,瑞典又成立国家反腐败办,专门负责调查政府腐败和各种贿赂案件。

加拿大于1878年成立了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审计署。它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内设一专门委员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反对党代表担任,其职能主要是监督政府财政支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于1989年成立的独立反腐委员会是一个公共权威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具有重要权力:通过公正的调查,揭露腐败事物;向公共部门提供警示建议和预防措施,防止腐败事件发生;在公共部门和社会团体中,开展有关反腐败的教育,宣传新南威尔士独立反腐委员会任务的活动。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防止社会诚信破坏,指导公务员的行为,揭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潜藏于公共部门中、并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腐败现象。

3、透明政治阳光拒腐

在这些国家,官员的财产都是公开的,人们对官员的财产有疑问可以投诉,有关部门应调查并向人们作出解释。

在瑞典,从1766年开始,公民就有权查阅官员直到首相的财产与纳税状况的国家。在芬兰,政府档案馆及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不仅对专家学者开放,也对新闻媒体和公众开放,以接受公民和媒体的监督。此外,芬兰法律还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开设匿名账户,每个公民和团体的收入与财产每年都要在纳税表上予以公布,税收当局有权了解全国所有账户的情况。

后来,北欧国家都实行了金融实名的存款制度和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政府和透明官员。

4、严格执法利剑惩腐

这些国家,在惩治腐败行为时,可以说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真正做到了“执法必严”。在新加坡,事无巨细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严”字当头。公职人员哪怕接受一听咖啡、一盒香烟、吃一顿饭都被视为违法,都要受到惩罚。《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对贪污受贿更是作出了严厉的惩罚规定。公职人员贪污受贿一经查实,不仅要处以5—7年的监禁,而且还要处以最高10万美元的罚金,还要没收无法说明来源的一切财产,同时没收本人的公积金和退休金。该国环境发展部前政务部长曾接受了印尼商人赠送的7张机票,携带家人旅游,被发现后不仅被撤职,还被判刑4年。原国家发展与建设部部长郑章远算得上是新加坡的开国元勋,曾为“政府组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发现他两次受贿50万元,但他拒不承认,最终在铁证面前畏罪自杀。

在芬兰,公务员接受金钱、珠宝、家电、低息贷款、公费旅行均被视为受贿,甚至接受荣誉头衔和有关部门的推荐也不例外。公务员如果被指控受贿,罪名成立,将被立即免职。

5、倡行廉德文化御腐

长期以来,北欧国家塑造了较高的公民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对通过旁门左道满足个人欲望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到的财富才是合理的。

芬兰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便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因此,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体系后,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的界限,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葡萄酒那就危险了。”

新加坡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文化再生运动”,推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1991年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确立了新加坡国民“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价值观,并提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其中,廉耻就是廉洁奉公,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

6、落实制度细节防腐

这些国家在预防和惩治腐败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制度:

(1)现代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克服了早年的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的种种弊端,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的现代文官制度。其中占职位少数的政务官由党派轮流充任,占职位多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政务官官职不得作为竞选的许诺;事务官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其升迁实行考绩制,不犯过失即不得被解职。

(2)公务员日记制度。新加坡政府每年发给公务员一本日记本,公务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将自己的活动记载下来。日记本定期接受检查,由主管官查毕签名后发还。如果发现有疑点,要交贪污调查局进行审查核实,否则,如果贪污调查局一旦从另外的渠道查明公务员有

贪污腐败的行为,该主管官也将作为知情不报者予以相应的刑事处分。这种具有“连环保”特征的考核方式,不仅迫使公务员本人而且也包括其主管官员都必须对公务员品德负连带责任。

(3)财产申报公开制度。在新加坡,每个公务员在任职之初,必须详细申报个人财产,包括其担保人或家庭成员所拥有的投资和利息情况;若财产在任职后有所变动,应自动填写变动财产申报清单,并注明变动原因;每年7月1日,各政府部门的职员必须填报个人财产申报表,申报财产如果说不清来源,特别是有关部门调查时,不能给以满意的答复,这部分财产就会被推定为贪污所得。

(4)高薪养廉制度。新加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PF),为公务员提供甚为丰厚的退休金。这一制度规定,所有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职员、一般工人等,每月个人出资,政府出资,存人个人公积金账户,工龄愈长,公积金愈多。若任内没有出现贪污受贿或其它读职违法行为,退休后就可提取这份公积金。据统计,高级公务员司局级到岁退休时,公积金总额大约有80—90万新元,相当于人民币400—500万元。因此,新加坡公务员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始终居于社会高收人阶层。高福利伴随着的是高要求,一生衣食无优的前提是一生勤政廉洁。

(5)集中采购制度。北欧国家解除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让资源充分地市场化、私有化,这样,从源头上断绝了钱权交易的机会;同时,政府对于办公用品、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都实行集中采购、招标投标的制度。

(6)举报人制度。新加坡政府实施举报人制度,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反腐倡廉,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使贪赃枉法者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7)监督制度。在芬兰,监督包括议会监督、法院监督和政府内部监督。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政府机关中的最高检察官,其主要工作是依据宪法监督总统、内阁成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监察官一般均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民众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与公务员的举报。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官员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言一行都得十分谨慎小心。在公众监督等方面,任何公民都可依法自由检举和揭发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

(8)控权制度。以丹麦为例,以前,该国警察局内部设有纠察处。1995年,丹麦议员认为,警察不能自己监督自己,必须实行他律,所以在当年取消了纠察处,在全国各地警区设立了由议员、群众代表和律师组成的警察诉讼委员会,负责处理诉讼警察案,有权决定对警察渎职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调查。

二、几点启示

前面提到的全球最廉洁国家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把“法治”的理念树立好。

各国的成功实践证明,法治能够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而人治则容易催生腐败。因而,必须要树立依法治腐的理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据统计,我国现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已多达1200余件。然而,现存反腐败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我国的反腐败法律法规多以党内文件(条例)、规定、规划、办法等形式存在,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明晰的、便于操作的反腐败专门立法。其二,不少法规具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性、阶段性的弊端。其三,一些法规原则性太强,具体规范较少,缺乏操作性。其四,许多法规都缺少严谨的程序规定。

因而,树立依法治腐的理念,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廉政立法。不仅要有廉政建设的基本法,对反腐败的机构、权限、人员及职责、腐败的种类、惩罚措施等予以规范,而且要有相配套的各项具体法规,如贪污腐败举报法、财产申报法等等。

2、把法制的尊严维护好。

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好的法律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能否很好地贯彻执行。将清廉指数居于前的国家和清廉指数落后的国家相比,其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反腐败的法律,而在于法律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最清廉国家把法律当作至上权威,维护法制尊严是全民的共同责任,在那里法律就是“高压线”,凡腐败者必受罚,法制的刚性得到充分实现;而在腐败盛行的国家,法律被肆意践踏,形同虚设,“人治”高于“法治”,各种“潜规则”、“关系网”大行其道,腐败者逍遥法外,法律成了可以随意扭曲的“橡皮筋”,弱不禁风。严格执法,使得向腐败者望而生畏;懈怠执法使得腐败愈演愈烈。

由此,我们必须彻底坚定执法理念,坚决抵制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以言代法、以言废法等非法行为。在执法时要顶住压力、排除干扰、铁面无私、一视同仁。

3、把独立的机构设置好。

国外成功的反腐经验表明,设置专门机构防治腐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的廉政建设部门包括党的内部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监察部门、隶属于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机构——反贪污贿赂局。但是,我国目前缺乏一个像新加坡贪污调查局那样的独立而又有高度职权的廉政权威机构。

况且,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廉政建设部门的财权、人权、物权都受同级政府的管辖和约束,其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官员的影响,因而很难保证自己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超然性。

由此,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国设立独立机构开展反腐败工作的做法事非常值得借鉴的。

4、把透明的信息公开好。

反腐实践还证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必须在阳光下操作。

腐败的形式虽多种多样,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公开透明,使得掌握权力者能够利用权力搞暗箱操作或私下交易。没有公开透明,没有人民充分的真正的知情权,惩治腐败的一切举措都将成为一纸空文。

在我国,公开透明的信息资源还是比较短缺的,信息渠道也不够通畅,群众难以有效地参与监督。为了实现透明化,一方面,必须实现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人民的知情权。信息公开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之外的一切公共信息,都必须通过科学具体的机制和程序及时地向人民群众公开,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的权力、义务及责任,制度规范等具体事宜也要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必须彻底改变权力的授予、运作及结果公开的模式,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变“少数人任命”为“差额选举”。再一方面,必须完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让群众监督领导干部财产的来源及变化情况,随时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5、把廉政的文化建设好。

清廉国家的实践表明,廉政文化对公共权力的异化具有重大的防范作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廉洁自律是政府官员必须具备的品格。政府官员优秀的表率和垂范,可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标杆作用。弘扬廉政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清正廉洁的风气和氛围可以起到有效地预防腐败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执掌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其对公共权力异化的承受能力变得十分脆弱。廉政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公务人员自身的价值理念来弥补法律的空缺,自觉拒腐防变。

故而,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固本函源。第一,应从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念抓起,要通过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积极树立清廉信念;第二,从小就向孩子灌输“俭以养德,廉以立身”的廉洁思想,培养他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是非观念;第三,还应宣传廉洁典型,倡导淡泊名利,使廉洁自律成为公务人员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培养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增加民众对反腐败知识的了解,加强民众对腐败问题的认识,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意愿,减少社会文化习俗产生的腐败。

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虽然漫长,成效也不能迅速体现,但是一旦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中,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贪污腐败滋生的土壤将会渐渐贫瘠,干部、官员的自我道德约束机制会逐步塑造得坚不可摧。

6、把人民的目光凝聚好。

在清廉国家,不仅政府在为人民“守夜”,人民群众自己也在“守夜”,对各种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它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反腐败不仅仅是政府和执政党的责任,更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让充分保障群众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权,才能使腐败现象无处藏身。

俗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对打击腐败现象有着极高的热情。目前,在我国已被查处的腐败案中,有60%至70%的案件是通过群众举报而发现的。

可是,现实中的“官本位”思想和其他不良的体制机制阻碍了群众的眼睛。许多案例显示,一些群众正当的检举、揭发、意见、建议没有被认真对待,一些群众的正当诉求被当成无理取闹,甚至出现受理单位与被举报人串通从而使举报人遭受不利的情况,群众与反腐机构间的信息传递未能顺畅进行,多样化的监督尚未实现。由此,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正常可靠且安全通畅的联系通道不仅是当权者决心反腐的表现,更能获得最有效的社会支持。

三、结语

上一篇:小型服装服饰类贸易有限公司基本管理制度下一篇: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项目融资业务实施细则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