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2024-07-23

公共财政管理论文(共6篇)

篇1: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各项财政改革都应在公共财政思想指导下进行,并为这个总目标服务。当务之急,是如何定位公共财政。只有准确定位公共财政,才能使公共财政建设少走弯路,提高财政改革效率。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改革应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从市场经济出发,运用市场经济一般原理,定位财政各个范畴。

一、以市场失效作为财政职能定位的经济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基础之上,从市场机制的成功和失败出发研究公共财政的定位。市场机制通常能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从而带来整个经济效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可使低效的、成本高的、技术落后的、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通过竞争筛选下来的企业必定是高效率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悟出了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道理。他认为,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自理性地追逐自身利益不但不会造成整个经济的混乱,恰恰相反,会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两百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他的这个思想得到了验证。到20世纪中叶,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罗(Debreu)更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这个市场产生效率的命题,德布罗因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他在证明中也发现,这个命题只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才能真正成立。这些条件就是完全竞争的假设。时至今日,人们对市场机制已有了较为深刻而又全面的了解:市场机制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带来效率,但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比如,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垄断、收入分配不公乃至经济失衡等,这些都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只有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主要手段。政府应做的,也就是财政要干的。财政的职能应以市场失效为标准,从纠正和克服市场失效出发进行界定。财政所要解决的只能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通过市场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以此为衡量标准,当前我国财政职能存在严重的“错位”(包括“缺位”和“越位”两方面)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建立公共财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财政要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活动中尽快退出,让位于市场;另一方面,财政要切实保证国防、治安、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把该管的事要管好,管“到位”。

二、以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支出定位的前提

一般来说,财政支出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财政职能服务于政府职能,政府应做什么,财政资金就应该支持什么。而政府应做的事很多,应当确定一个可用于决定一种是适合政府还是适合市场的标准。对此,西方财政理论界认为,所有社会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市场能有效提供。相反,公共产品则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还有一些产品,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其中,有的可完全由市场提供,而效率不高或供给不足者,则应由政府适当提供或介入提供,这样,政府的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产品和一部分准公共产品。这对我国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不无借鉴意义,但是不应照搬,照搬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思维,而且可能产生一些误解。首先,我国一向将财政理解为分配问题,而分配是满足社会需要,不是直接提供产品。其次,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既不直接生产产品,也不直接提供产品,而是为政府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物质手段。如果认为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是提供产品,还比较接近,而转移性支出则相距甚远,用公共产品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涵盖面不全,因而用满足公共需要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更为确切。所谓公共需要,是区别于私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只有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若以公共需要为衡量标准,我国当前财政支出与财政职能一样,也存在严重的“错位”问题。一方面,财政对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提供,或者说对适合私人、企业活动的领域仍有较多的参与。比如,财政对竞争性国有企业、非公益性事业存在包得过多,弥补市场过度越位问题。这不仅加重财政负担,而且不符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要求。另一方面,对从事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的资金供给不足,如用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正常经费,基础科研、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环境保护的投资,财政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财政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资金供给,加大对公共事务活动的资金保障力度,尽快完成财政支出的定位工作。

三、以公共权力作为财政收入定位的法律依据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私人部门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资金,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取得,而公共部门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资金,凭借公共权力获得。所谓公共权力,是由立法机关赋予公共部门代表公众行使的权力。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部门或政府机关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否则就是滥用职权。在组织收入方面,政府可以凭借其行政管辖的权力获取财政收入,这类收入都带有典型的管理和强制性征收的特色,主要包括税收、规费、使用费、罚没、基金等收入。政府也可以依据经济所有权获取财政收入,其具体形式由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租赁国有资产的租金收入、国家参股所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国有资源管理费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源收益所组成。此外,政府还可以依据国家信用关系获得财政收入,这类收入是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的。综上所述,政府是依据公共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包括税收、规费和使用费、罚没、基金、国有资产收益、公债以及其他收入形式)。各种收入形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相对而言,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决定了其在财政收入体系中的优良性质,成为各国筹集财政收入的首要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90%。以上,其他收入形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较差,收入功能和调控功能难以与税收相比,只能作为财政收入的辅助形式。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非税收入项目多数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收支自由度比较大,不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等收入,从而导致非税收入项目和规模数量的不断增长,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费挤税、费大于税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政府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分散国家财力,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加重企业和个人负担,助长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了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按照“一清、二改、三转、四留”的方针做好当前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工作,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已有税收为其提供基本保障,一般不应再对受益者收取各种强制性非税收入,把收费、基金等限制在严格的特定范围内。其次,将非税收入的立项、收费标准、违纪处罚等纳入公共选择过程,由立法机关审批并赋予有关公共部门执收的权力。除立法机关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决定财政收入的项目和标准,从而使财政收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再次,要正确处理财政与政府的关系,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财政总揽政府收支,一切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制度,不允许制度外收入存在。

四、以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决策定位的理论依据

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预算决策看成是由公共产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政府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应符合公众的偏好或意愿。为了揭示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并把社会成员的个别偏好集中成为集体偏好,从而作出符合公众意愿的决策。预算决策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进行,国家预算的内容要向社会公开,社会公众有权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这就要求国家的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步入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当借鉴和吸收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采纳西方国家科学的预算决策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财政分配权力制衡机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分配公共选择程序,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当前,影响我国财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算编制过粗。二是预算涵盖面不全,不符合预算的完整性原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根据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应要求一切财政收支都应反映在预算中,不得在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该在预算中有所反映。而我国政府提请人大审批的预算是不包含预算外收支的,使得相当一部分财政性资金脱离公共选择过程及人大的监督。针对以上问题,前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国务院财政部提出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国务院财政部很快作出反应,部署编制中央部门预算的试点工作,去年已把试编的部门预算与汇总的国家预算一起提交人大审议,这是我国财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着我国财政决策公共选择化的开始。为了加快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完善政治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建立起政府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审计机关隶属人大向人大负责的机制。

篇2: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一步理顺了财政职能,财政部肩负起了统一管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职能代写硕士论文。在新的职能范围下,如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主权外债实施预算管理,是值得

探讨的新问题。

一、利用政府主权外债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政府主权外债,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所举借的,再由财政部、转贷银行或其他转贷机构向地方或部门转贷的债务。目前,财政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各项改革措施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方向迈进。公共财政充分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品”的特征,以市场失灵为界限,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同时,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首都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要积极、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品”,就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筹集、配置资金,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投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但是,仅靠现有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对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建设的依赖程度很大,而公共工程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投入。这样,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伴随着财政改革。如何缓解这对矛盾?发行国债当然是一条渠道,而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加强财政合作也是缓解矛盾的一副良方。因此,为合理提供“公*品”,进一步开拓筹资渠道,积极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财政合作关系。

截止到 1999年,仅世界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324.6亿美元,约折人民币2694.2亿元(资料来源:《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管理》,主编金力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p21);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8l.5亿美元,约折人民币676.2亿元(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业务政策与程序》,主编金力群,经济日报出版社,p257);利用外国政府贷款458亿美元,约折人民币3801.4亿元(资料来源:《外国政府贷款工作实用手册》,财政部国债金融司编著)。对我国需要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市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其中大部分已建成投产。政府主权外债贷款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资金流向。除外资贷款金额外,由于贷款项目的实施,还将带动大量国内配套资金,从而可以通过对外融资,引导国内其他资金流入公*品领域,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平均国内配套资

金与外资的比例约为1.5:l。通过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来引导国内资金流动的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2.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基础事业的发展。北京市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例如,北京世界银行环境治理项目、节能项目利用世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环境改善项目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利用日元贷款北京城市铁路项目等等,为首都的水源保护、大气治理等环境改善和公共交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3.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待兴,北京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为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及时、有力地提供了资金支持,起到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赢得建设时间和加快发展速度的作用,使政府主权外债贷款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重要的筹资渠道。

4.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在设备采购中引进了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办法,在土建工程中引进了招投标的竞争机制和施工监理制度,实行了一整套合同化管理制度等等,使企业在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的同时,引进和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如,世行节能项目倡导实施节能措施新机制,同时提供项目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总结推广技术援助以及帮助建立有效的节能信息传播系统,提高了节能管理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政府主权外债贷款项目下,通过聘请国外专家管理。咨询及派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管理人才,使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用主权外债资金对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将主权外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为维护国家主权外债的信誉,切实加强外债管理,健全外债统一规划、严格管理、职能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合作、高效运转的“借用还”管理机制,防范财政风险,规范主权外债管理模式,应将主权外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

1.分类管理。为落实主权外债“借用还”管理机制,维护政府信誉,切实履行还款和担保还款责任,推进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项目类别进行了分类管理。财政部门根据还款责任,将现有主权外债贷款分为三类,第一类项目是由政府作为借款人的外债项目,由财政部门承担还款责任;第二类项目是政府部门担保的外债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由出具担保的部门承担担保还款责任;第三类项目是上述以外的其他类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按照项目类别分别落实还款责任:第一,作为由财政还款的第一类外债项目,还款资金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第二,作为政府担保的第二类外债项目,由项目单位承担还款责任,如不能按期还款,则需由政府履行担保责任,并安排资金垫还欠款;第三,作为政府部门不提供担保且由企业为还款人的第三类外债项目主管部门应给予关注,并给予积极的协调;第四,对于按协议应由政府落实配套资金的外债项目,由借款单位(部门)所对应的主管业务部门将项目配套资金纳入预算安排,以保证外债项目的顺利实施。

2.编制预算。

(1)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将《世行、亚行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需市财政承担配套、还款和垫款资金预测表》送交局内有关业务处室进行核实。

(2)各业务处室对《预测表》中的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对需调整之处,提出具体调整意见后,将信息及时反馈主权外债管理处室。

(3)根据各处室反馈的信息再对《预测表》进行调整后,召开有关业务处室会议,向局内有关业务处室发送《北京市主权外债项目需市财政承担配套、还款、垫款资金情况预测表和说明》。

(4)局内有关业务处室根据以上预测表和说明的要求落实应负责安排的配套、还款和垫款资金。

3.建立偿债基金。作为财政部门,应主动提高防范主权外债风险的意识,提高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在财政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会议上,金立群副部长再次强调指出,“各地财政要建立偿债准备金并完善其管理制度”。为维护政府信誉,防范财政风险,我们认为应尽快研究尝试建立偿债基金,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分散和减轻我市的债务负担,避免财政风险的积累。同时,通过建立和运作偿债基金,可使之滚动增值,从而扩大政府主权外债还款资金来源,防范财政风险。

4.建立外债预警机制。在建立主权外债项目档案库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财政收支状况,研究建立和完善外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新上外债项目的主要评定依据,同时,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积极研究建立主权外债偿债基金,结合债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提高偿债意识、风险意识和项目的效益意识,确保项目单位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按时还本付息,降低财政风险。

篇3: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一、坚持三个集中管理, 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1. 集中产权, 归集行政事业资产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和移交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土地权属确认办证和房屋权属确认办证工作组。2011年8月, 资产经营公司开始分期分批对授权范围内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及相关经营性资产进行接收。针对接收资产产权边界不清、权属证件“三无”等问题, 目前, 已变更至经营公司名下的土地52宗, 面积34.1万平方米;房屋94栋, 面积12.3万平方米, 入账资产5亿多元。

2. 集中配置, 试行资产预算管理

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试点, 建立资产购置预算双审机制。资产管理机构根据单位资产存量和资产配置标准, 进行必要性审查, 业务科室进行资金来源审核, 严格控制单位超编、超标配置。对单位办公用房按照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的原则进行配置, 实行资产分配与资金分配相结合, 对多家单位依照市政府规定的人均使用标准进行配置。按照中央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要求, 树立“重监管、轻审批”的管理理念, 切实理顺公务车辆管理体制, 简化审批层级环节, 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化管理单位车辆监管。

3. 集中建设, 推进办公资源均等化

按照调剂部分单位办公用房, 腾出开发价值高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的思路, 组织专门班子对市直有关单位办公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相关调研, 提出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资源整合建议, 为整合土地资源, 实现公司项目滚动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整合后, 可用于处置的房产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 土地268亩;可用于经营的房产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 土地272亩。

二、推进三个统一管理, 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1. 统一经营, 积极盘活国有资产

成立益阳市行政事业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 由常务副市长任公司董事长, 市行资局局长任总经理, 下设综合管理、财务、资产经营3个职能部。积极规范已接收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绘制经营性资产电子分布图, 实行资产统一编号、实名登记、专人管理制度。加强市场运营管理, 与承租者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对租金收取情况及时清理造册;取消到期门面转租, 并合理提高租金, 与实际经营者直接签订租赁合同。对部分单位多年来闲置的旧院维修改造后进行租赁, 既盘活又管好了资产。对新搬迁单位地处城市黄金位置的旧院, 公司按照投资价值补偿原则投入了近千万元进行收储经营, 再投资滚动发展。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2. 统一调配, 加强资产调剂整合

切实优化办公资源配置, 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实行统一调配和有偿使用制度。近年来, 已归集闲置办公用房5591余平方米, 先后为市贸促会、义工办、三周研究会、红十字会、民调中心等单位调配了办公用房。同时, 抓好公车使用调剂工作, 采取联合市纪委收缴超标超编车、维修换购车况较好的行政事业单位退役车辆等办法聚集车源, 对多家单位旧车进行了调配, 节约车辆购置经费近200万元。

3. 统一处置, 提高资产处置效益

加强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资产处置流程, 坚持严格审批, 集中处置, 进场交易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和“价高者得”的原则, 精心遴选和委托有实力、诚信好的拍卖公司组织资产拍卖。经市行资局审查后的资产, 全部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 并在新闻媒体进行处置公示。参加拍卖的资产, 由评估公司独立评估, 严格确定拍卖底价, 有效防止围标串标现象发生。

三、实施三个基础工程, 推行精细科学管理

1. 夯实制度基础, 规范管理行为

先后出台了《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益阳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益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配置使用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并制定了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流程, 配套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处置办法》、《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等, 为全市的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资产管理

组织全市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采取照相、测量、暗访等办法, 着重核查单位的土地、办公及经营用房屋和小车配置, 分类汇总, 核实核销“空壳资产” (有账无实) 1亿多元。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抓好资产分类档案, 部署行政事业单位客户端网络建设, 掌控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

3. 夯实队伍基础, 加强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制度管理, 做到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管事。加强公司经营目标考核管理,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引进经营管理型人才, 资产运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市财政局委派干部和市场招聘人才已达20人, 逐步建立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同时, 加大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力度, 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 提升资产运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创新资产运营机制, 深入推进管理改革

1. 加强运营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两项集中”改革, 加强行政事业资产产权集中管理和经营性资产接收工作。做大做强资产“蛋糕”, 壮大经营公司实力。建立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集约经营的经营实体。以公司实体为平台, 加强经营监管, 盘活资产, 努力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 存量资产货币化, 经营资产市场化。

2. 强化资产经营管理

通过责任制、承包制、自营等各种形式, 规范存量资产经营。建立资产效益稳步增长机制, 加强办公用房使用费和国有资产占用费征收管理。经营性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 尝试大宗资产和经营权拍租, 规范租赁行为。围绕经营性资产投入领域、管理体制、收入分配等问题, 研究制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严格规范经营性资产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行为。

3. 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和处置收入清欠力度, 开展闲置办公区的开发建设调研。适时实施办公资源整合方案, 推动市直单位办公用房均等化配置。逐步建立办公设施统一调剂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探索建立行政设施统一建设、统一供应、单位有偿使用、投资价值补偿、再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机制。抓好新档案馆等未完工程建设, 调配好馆库的使用。采取措施提升存量土地价值, 通过划拨改出让方式进行盘活, 挖掘土地潜力。利用优质资产为一些稳健投资项目提供质押, 重点与市直融资平台对接, 为投融资提供质押保障。

4. 创新车辆管理机制

篇4: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管理研究

摘 要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债务风险不断增加,其中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些风险,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财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管理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整理和分析了公共财政理论系统的前提下,研究出公共财政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预防和管理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公共财政 债务风险 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共财政遇到越来越大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现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无法完全避免公共财政债务风险,为了尽量防范这种风险,首先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

一、公共财政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公共财政因承担了体制转型时期的成本而扩大了债务风险

在很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为国家正处于体制的转变时期,这样就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来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很多甚至所以的经济社会中的风险都会最终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这就给国家公共财政带来了更多的债务风险,包括企业的债务风险。首先,金融体系债务风险的出现,使得银行在贷款方面的损失大大增加,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表明国家银行体系是比较脆弱的,在风险来临的时候其抵御能力不足。这必然会影响国家财政平衡。其次,国有企也转制的过程形成了债务风险。我国很多的国有企业真处于从原有的经营模式向市场模式过渡的时期,在这种改革时期积累了经济成本。这些企业能否良性过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面对国有企业的现状。国家一定会承担这个改革的成本。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国家让其顺利过渡的同时也形成了国家公共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再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形成公共财政债务风险。我国在体制改革时期逐步达到老龄社会,社保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急待解决,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公共财政的债务风险。

(二)公共财政职能的的问题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飞速进行,但是,原因的制度惯性不会那么快速的改变,其发展路径还依赖原有的作用,同时政府财政缺乏对现代快速革新的市场机制有效的掌控能力,所以,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手段,从而使公共财政的相关职能承担了财政职能和市场职能。以我国现有的公共财政能力很难做到完全的承担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债务风险,我国财政有限财力很难满足多种类型的财政债务支出需求。这样一来,公共财政的债务风险必然加剧,并且这种加剧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使我国财政压力增加,公共财政以及公共事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压力。另外,财政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国家公共建设的很多方面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科研、教育、文化、福利、基施等方面发展受限,这些事务的滞后发展间接影响了公共财政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增加了公共财政的债务风险。

(三)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以及相关的管理还有许多地方是不够完善的,这是工程财政债务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财政体制以及监管上的不规范和不确定等诸多缺陷给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损失和风险,从而导致了财政风险增加。在公共财政债务风险形成的角度来看,其中的原因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级政府财政权力和公共事务责任不对称

具体表现为:一是事权划分不清。通常一件事中央和地方都有责,但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时中央和地方相互推诿,就出现了服务真空。二是财权分配不均。目前中央依然集中了相当大的财政力量,基层政府由于缺乏主体税种,转移支付就成为其财力的重要来源。存在着不规范、层次多、难以有效监督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财政监督力度较为薄弱

具体表现为:监督方式单一且不规范,也就是说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较多,日常监督较少。另外,对公共收入检查较多,对公共支出监督较少。同时,财政内部监督较为薄弱。由于预算、执行、监督三项职权都由同一主体行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难以被发现或容易被掩盖。

二、有效预防和管理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公共财政债务风险意识,明确公共财政职责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国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需要的“公共物品”,其中包括国防安全、科技文化、公共卫生、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除了这些“公共物品”的实体以外,还要具备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实施能力。市场经济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其基础内容就是经济环境和与之想配套的法律制度。而面对有损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债务,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和解决。因此,有必要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框架,来保证国家财政的健康运行,从根本上预防和管理公共财政债务风险。这同样也是当今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为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产品”。

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将财政一切的收支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支出做好预算,由专门的单位和部门复杂管理并且严格执行预算内容,详细记录财政支出项目相关细节,确保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二)优化和管理财政支出和债务的组成结构

在正常的经营和运作下,一定的财政支出和债务并并不会给公共财政带来风险,只要能保证支出和债务的结构合理还会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社会和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公共财政提供保证。但是,在金融危机等背景下使我国出口量呈大幅下降的趋势,使得公共财政投资和公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相应的加大了各方面方面的投资,大部分投资都由银行贷款构成,这些投资进一步增加了国家的公共财政债务,这时应该注重支出和债务的结构,适当的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资,重点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拉近城乡公共设施和医疗教育方面的差距,解除大家在消费上的顾虑,从而拉动经济发展,使公共财政债务能够及时收回,并防止公共财政债务风险。

做到进一步优化支出和债务的结构,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引导社会各类资源向发展较薄弱的区域和领域倾斜,力争做好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的工作,完善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支持农业保护策略,加快完善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侧重于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均衡各个地区间的公共建设差异和公共服务差距。

(三)加强监管,推进监督体制的完善

由于公共财政与其他财政模式相比较,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法治性几个突出特点。有效防范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措施主要就是加强监管,并且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制定并推进监督体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这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应该在监管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并完善经济领域的监管职能。另外,要加强各个政府监管单位和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的体现,定期进行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设计出有益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风险防范办法。此外,还要引入金融绩效评估体系,鼓励提高债务回收的工作效率。此外,要加速推进我国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挖掘政府外部的力量和体制作用,利用人大和政协等国家机构的力量推行民意调查,让监督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符合大家的利益和要求,保证监管体制的人性化,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利益中立机构来专门机负责推进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监管体制及其实施和完善。

比如说,我国已经做到五级政府对应五级财政,逐层监督,责任明确。重点对扩大内需所用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和检查,扩大检查规模,提高检查效能。对违规违纪会对责任人严肃追究,同时还要使监管渠道畅通无阻,积极主动的配合监督和检查,确保地公共财政债务监管安全、透明。

三、结束语

公共财政债务风险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应该不断开拓思路钻研更多办法,促使公共财政债务风险的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侯荣华,葛建新.中国财政风险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王连山.关于我国财政安全与财政风险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邓文勇,蒙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2).

[4]芮桂杰.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党政干部学刊.2008(5).

[5]耿军华.新形势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

[6]王长勇.公共财政"拐点"隐现.财经.2006(5).

篇5:财政局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

为发挥公共机构在节能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公用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机关,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节约用电管理制度

一、各单位、科室要加强对职工节约用电宣传和教育,普及节约用电科学知识,增强节约用电意识。

二、节约照明用电。机关办公楼内外使用节能灯,自然采光条件较好的办公区域,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夜间楼内公共区域(含卫生间)尽量减少照明灯数量,确需开灯时,如间隔开灯能保证照明时不全部开。会议室一律使用节能灯具。办公区道路、院落照明、厕所安装自动控制开关。下班、夜晚加班最后一个人离开办公室要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

三、节约办公设备用电。办公设备不使用时要设置好节电模式,长时间不使用的要及时关闭,减少待机能耗。加快淘汰高能耗办公设备。新购买的用电办公设备必须达到规定的能效标识。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要及时关闭电源。

节约用水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中心要加强对职工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普及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增强节约用水意识。

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用毕水即关闭水龙头,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在显著位置张贴节水提示标志;有条件时,应推广感应式节水水龙头。

三、提倡循环用水,绿地用水尽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

四、要经常对供水设施进行检修维护,尤其要关注预埋管道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检修,龙头损坏及时更换,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公务用车节油和维修管理制度

一、公务用车的购置应选购节能、环保、小排量的经济型车辆。

二、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报废标准》,对油耗高、车况差、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应逐步淘汰,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应予报废。

三、加强公车燃油管理,实行定车加油制度和定点维修制度。

四、运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节约用油宣传教育,提高对资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能责任心。

五、节假日除公务活动需动用的车辆外,其余公务车辆应入库封存停用。

六、驾驶人应遵守操作规程。正确判断和处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保持经济车速,严禁超速行驶。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节省油耗。

七、定期维修保养车辆,及时更换空气滤芯、汽油滤芯、润滑油,保持轮胎气压正常,做到车辆技术状况完好。

八、积极开展节能知识培训,开展车辆维护、保养、节油驾驶等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驾驶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驾驶技能。

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机关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领取和使用,力求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制定本制度。

一、办公用品的采购

1、局机关办公用品,由局办公室统一采购,禁止任何个人未经同意私自采购。

2、坚持集体采购。急用现买零散性采购在定点供应商处采购;大宗、批量、贵重物品由局分管领导在采购地点、规格型号和质量价格上予以把关;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参与。

3、采购工作要科学、合理,增强透明度。采购前,应做好市场调查,充分掌握欲购物品的性能、价格及附加优惠条件。货比三家,讲价压价,努力做到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本地有的物品,只有当因差价节省的钱超过交通运输成本时,方可派人派车到外地采购。

二、办公用品的保管

1、办公用品由局内各科室、中心按照各自分工分别负责保管。

2、库存办公用品的种类和数量要科学确定,合理控制。常用、易耗、便于保管和适于批量采购的办公用品可适量库存。要避免不必要的储存或过量积压,确保供应好、消耗低、费用省。

3、加强对办公旧物的管理。阶段性使用和暂时闲置的物品要妥善保管,随时待用。

三、办公用品的使用

1、要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精打细算,提倡节省每一张纸、每一颗钉、每一滴墨、每一分钱,努力降低办公成本。

2、精心使用办公设备,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关闭电源。定期维护保养,最大限度的延长办公设备、用品使用寿命。

3、印制文件材料要有科学性和计划性。要根据文件材料印制要求及数量选择合适的印制方式,既要方便快捷,又要使成本最低。并力求使印制数与需用数基本相符,略有余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篇6: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 年12 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臵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

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

二、公共财政建立与现行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

1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现实中的市场制度并不具备完全的条件。因此,现实中必然出现“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约束、市场信息不对称、经济行为的有限理性和垄断的不断产生等,使市场失效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需要引入政府这一居于市场之上的、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公共部门对市场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公平分配。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能———公共财政职能。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从市场取得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这也是当前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制度模式。

因此,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公共财政的运行方式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建设经验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告诉我们: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模式。所以,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问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2、公共财政建立的核心是公共预算机制的建立预算是公共财政的运行机制,它不仅是财政的收支计划,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反映政府资源配制的方向,同时,也保证财政没着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1)预算体

现财政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下,民间部门的资源配臵靠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而民间部门与政府部门及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分配则依靠预算来实现。预算首先决定整个资源在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的分配比例,然后,根据政府所占的比重决定资源在内部各部门的分配。其中,财政预算通过对收支规模的调整以影响总供求,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通过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因此,没有科学的预算,政府的政策就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作用于经济生活,宏观调控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对经济的导向作用。

(2)预算是公众监督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财政依据政治权力进行资源配臵,为公众服务,其成本和效用都是外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活动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就很有可能导致腐败。因此,广大的纳税人必然要求建立一种强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公共资金能基于民众的利益合理、高效地使用。预算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必须经过权力机关的审核才能生效,而且一经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不随意更改;它的公开性更使最广大纳税人掌握政府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了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3、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一个财政内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一方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实施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依法定程序审批后的预算,具有高度的法律效力和强大的约束力,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变更。在我国要加强财政管理,就必须强化预算的权威性。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预算的权威性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更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于草率,预算和决算工作本末倒臵。再加上预算执行中人为的干扰因素太多,预算执行部门在整个一年中都得为预算变动做工作,特别是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加预算,有些地方支出追加幅度相当于预算支出的30%,甚至更高,对原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预算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多年来形成的这种重决算、轻预算的本末倒臵的做法,也是同国际上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背道而驰的。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预算编制改革

1、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综合财政预算支出由财政按部门资金需求及财力情况,按个人、公用、事业发展的顺序和省定标准、定额核定。

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合理。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要强调一个问题,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臵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上一篇:小学生写人优秀作文:爸爸的脾气下一篇:主题课程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