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2024-08-03

输液反应不良反应(精选8篇)

篇1: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输液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制剂又出问题了!前几日,青海省大通县三名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一人死亡。目前,相关部门已暂停使用、销售并封存该企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往前回顾,包括刺五加、茵栀黄及鱼腥草在内的注射液都曾被叫停过。我们不禁要问,中药注射制剂安全吗?这些药物进入我们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组成。三味药结合制成双黄连,据介绍“可以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和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急性腭扁桃体炎等症候。”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是口服。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作为一种复方制剂,双黄连各制剂中的成分,本应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中被肠道分解消化,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吸收入血后,产生治疗效果;其他大分子物质或杂质或被排泄,或被人体代谢清除。而现在,当双黄连做成注射液,一股脑地输注进血管后,其安全性能如何,实在难知。

评价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绿原酸。绿原酸主要来自金银花,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成分,也是一种导致过敏的物质。此外,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也能导致人体过敏。金银花和连翘中的皂苷类成分,可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

由此可见,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诸多过敏反应,罪在自身。此外,中药成分复杂,将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再溶解到液体里,其中的工艺要求有待提高完善,这无疑可能将某些杂质(蛋白质、淀粉、鞣质及挥发油等)带入人体,成为导致人体过敏的源头。

我们知道,青霉素也会引起过敏,所以使用前先要进行皮试,因为青霉素一旦过敏,引起的反应常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过敏休克及死亡可能性大。那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为何不先进行皮试呢?

较之于青霉素,双黄连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皮疹。目前,临床多是进行询问过敏史并加强输液观察,并不对常用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不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为12.3%。他们认为,皮试对减少双黄连用药后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人人会感冒生病,少不了头疼发热去医院。鉴于既往发生太多的中药注射制剂的不良报道,就医时该多几分细心。首先,向医生及护士说清自己以前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在打点滴时发生过不舒服的反应。其次,如果医生要给你开中药注射剂,你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向医生询问清楚这个药物的安全性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 不良反应

●2010年10月13日 北京市朝阳区27岁的男青年小郭,因嗓子疼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输液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了来立信、克林霉素和生理盐水输液治疗。家属称其有药物过敏史,医院则称医生开具的药品不用皮试。

(新京报10月17日报道)●2010年11月26日 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一名19岁男生因发烧前往中山市人民医院急诊室输液,返回宿舍后突然病发,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死亡结果初步判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2010年12月8日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狼垡村永林医院,一名6岁女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现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属称,输液前孩子未做皮试,怀疑因药物过敏死亡。院方表示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

(新京报12月15日报道)

篇2: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对策:首先要请护士查看,排除是否因护士操作不当所致,一般在调慢滴速后可以缓解。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滴,一边热敷,基本可以缓解。

发热:发热常发生在药物输注30分钟之后。

对策:减慢滴速,或者停止静滴,给予抗过敏药和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让患者多饮水;做好鉴别诊断工作,若患者的发烧不属于不良反应,而是属于输液反应,应保留剩余药液送检。

恶心呕吐:输液后呕吐。

对策:减慢滴速,必要时可以停止输液。根据医嘱使用止吐药,如胃复安10毫克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

静脉炎:静脉出现炎症。

对策:减慢滴速,如果没有缓解,应考虑换药。

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后3~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篇3:急诊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其中全身反应中热原反应6例, 过敏反应2例, 局部反应静脉炎5例。年龄21~73岁, 中位年龄53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静脉输液。出现可疑反应症状后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 严密观察并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

2 结 果

13例患者均治愈, 预后均良好。

3 ADR原因分析

3.1 与所用药物有关

注意观察药物外观、性状的变化, 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安瓿裂缝等。

3.2 与输液用具有关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且储存时间越长被污染的几率越高。某些输液器、注射器在运输过程中常因挤压、破损、漏气而造成热原污染。

3.3 操作不当

护士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药品及输液用具的质量, 无菌操作不严格。护士在配药、输液过程中若不戴口罩、护士帽、不注意洗手, 未执行一人一针配药, 而是一个注射器反复使用, 即可增加药液被细菌污染的几率。另外, 碘伏、乙醇浓度过低或消毒剂本身被细菌污染, 穿刺部位消毒不严, 使用开启或稀释时间过长的输液用具或药液等均会增加液体污染的几率。

3.4 个体差异

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差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耐受性差、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失调的老年患者易引起输液反应。

4 护理措施

4.1 输液前

输液前的护理尤为重要, 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者交流, 详细询问病情、有无过敏史。同时向患者讲解输液方面的相关知识, 说明输液药物的名称和作用;讲解输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给予合理的用药指导。

4.2 输液时

操作必须沉稳, 认真选择血管, 穿刺准确、轻柔、快速进针、尽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应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按时巡视, 注意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通畅, 针头是否脱出, 液体流速是否合适, 并主动与患者交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3 输液后

输液器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输液时做到一人一巾一带, 众多患者依次输液, 应做到及时洗手, 输液室内空气每天消毒2次;严格执行医嘱并进行核对, 如有疑问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3]。

4.4 护理对策

主要包括: (1) 不断学习提高服务意识, 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 主动防范。 (2) 正确执行医嘱, 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药物皮试、输血前等需2人查对后签名。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三查七对制度。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加强巡视, 观察输液速度,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 (5)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操作熟练, 理论精通, 努力履行告知义务。

总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工作者应重视ADR, 适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注重心理护理, 从而保证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莹, 姚传玲.门诊输液室人性化护理服务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0) :4866.

[2]李晓惠, 黄小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1.3.

[3]赵齐娟.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 :125.

篇4:输液最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据媒体报道,致力于控制抗生素滥用的美国药理专家唐济世,他6岁的儿子汤姆曾发烧到38摄氏度以上,他没有给孩子吃药也没有打针输液,而是采用解开衣服让孩子“散热”、温水擦身、多喝水等简单的物理降温方式缓解孩子的病情。汤姆没吃一片药,就从一场来势汹汹的感冒中痊愈。

每年冬春季节,感冒发烧患者急剧增加。不少人一发烧就催着医生开抗生素输液,导致各家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殊不知输液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有不利于病人的一面。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水肿等,严重者还会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发生过敏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给药使药品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作用,使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同时,液体在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微粒,也增加了对机体组织造成伤害的风险。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输液,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首要措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抗生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中占首位,这就更加清楚地看出抗生素药物的双重性,既有明显治疗作用,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药物还容易出现耐药性,为“超级细菌”出现提供了温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生病时要尽可能选择口服药物。必须输液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要即时报告医生。

篇5: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1 输液的并发症

1.1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 稀释作用 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 循环超负荷 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 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 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1.2.3 微粒反应 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

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

1.2.4 细菌病毒感染 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更大。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 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1.3.1 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静脉插管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1.3.2 静脉炎 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 输液速度控制不当 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1.3.4 其它反应 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2 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 晶体溶液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至发生溶血。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损伤。果糖与

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些不良作用,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酸。氯化钠注射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2.2 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 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降低Ⅷ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3 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 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好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3.2 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对胃肠

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 滥用输液的原因

篇6: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法,属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核心内容,这里面,就常考的考点输液反应及相关护理措施做一下系统的阐述,帮助大家加深记忆,能够对这个知识点全面的掌握。

静脉输液的常见反应及相关护理和预防措施:

1.发热反应: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

(2)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3)对症处理:寒战时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等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送检,查找病因。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检查药液质量、有效期;严格检查输液器的包装、有效期等。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病人取端坐位;

(3)给予高流量、20%~30%乙醇湿化吸氧;

(4)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预防措施: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

3.静脉炎:

(1)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换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湿敷;

(2)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超短波理疗;

(4)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4.空气栓塞: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措施: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专人看守,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篇7: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急诊科

李兴革

张巧利

杨乐

李亮

陈丽泓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干预活动,降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方法

采用QC小组干预程序,即选择课题、现状调查、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及巩固措施,对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应对措施,10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护士对实施QC活动的管理模式的肯定率达93.3%~100%。结论 通过开展QC小组干预,降低了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关键词:QC小组;护理干预;降低;输液不良反应

Using QC method to reduc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 [Abstract]: Objective Ensuring patient’s safe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QC)by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Methods: QC program include select subjects,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setting goals, determination, develop and implement countermeasures, check the effect and consolidation measures,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fusion reactions in the infusing area,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e effects in ten months.Results Infusion reacti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fusion area after intervention(p < 0.05), 93.3% ~ 100% emergency nurses are supporting the QC management mode.Conclusion Ensured patient’s safe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QC)by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Keywords: QC Group;Nursing Intervention;Reduced;Adverse Reactions

【作者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109)

【作者简介】李兴革(1969-),女,黑龙江人,主管护师,本科,学士

E-mail:xingge306@yahoo.cn

电话:***

急诊科输液室患者输液量大, 更新快, 治疗时间相对集中、治疗环境嘈杂拥挤、患者病种复杂、用药种类繁多,护士的工作繁忙、琐碎, 操作具有重复性, 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高发区。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护理部及急诊科针对“输液室发生输液不良反应”这一问题,开展了以降低输液不良反应为目标的QC小组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分院,急诊科全部在岗护士33 名, 男3名、女30 名, 年龄20~ 42 岁。学历: 中专14 名,大专16名, 本科3名。职称: 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0名,护士19名。急诊科分为抢救室、输液留观室、院前急救3个区域, 急诊输液区负责门急诊24 h 就诊患者的输液治疗, 日平均静脉输液300 例次左右。采用输液区、抢救室轮班制,全体人员参与轮班, 其中院前急救由3名男护士轮班,抢救室值班人员须具备3年急诊工作经验。输液区采用小组负责制和弹性排班制度。

1.2 方法

1.2.1 组建QC小组团队: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除外护理部主任,均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护理部主任为顾问,把握活动运营要领,关心QC小组活动的状况,协助突破困难;急诊科护长担任督导员,负责督促小组活动按计划进行,对活动进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区护长担任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工作;1名本科学历护士担任秘书,负责小组活动会议记录、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其余3名护理人员为组员,负责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措施的实施、资料的收集、效果的评价。1.2.2 QC小组干预方法

由组长制定小组干预进程表, 每月的第4 周集中召开小组会议, 总结、评价当月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布置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QC 知识培训, 小组干预按QC 活动程序: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活动。1.2.2.1 回顾分析

QC小组成员回顾性对2011年5月~10月期间的输液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间,总输液人次为53015人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除外不能用单纯护理措施解决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B型药物不良反应【1】。以医生的最终诊断为准)59例,其中发热反应17例,皮肤瘙痒皮疹21例,静脉炎13例,胸闷、气促、大汗者8例。1.2.2.2 要因确定

向急诊科护士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广泛搜集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绘制原因分析树形图,通过对全部的末端原因进行要因确认,得出4个主要原因:①输液环境:临近马路,消毒设备不得力,增加了输液被污染的机率;②巡视观察不得力,不能及时发现输液时的异常反应;③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较差,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④注射单信息不全,护士不了解患者信息,缺乏针对性的护理观察。1.2.2.3 制定对策并实施

①改良输液室消毒设施:输液室因建筑位置因素,临近马路,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有可能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和出现输液微粒;消毒设备是臭氧机,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消毒,而输液室患者量大,全天24小时开放,每天消毒时机少,甚至有1天消毒不到1次的时候。严重影响输液质量,易发生输液反应。针对此情况,经院领导批准,在输液区安装了多台空气循环净化消毒机,设定全天4次,每次2h的循环空气消毒净化,有效地提升了输液区的空气质量。②规范输液巡视卡颜色与病情统一: 根据住院患者管理规范,输液卡设定红、黄、兰三种颜色,分别制定不同的分类要求。接注射单的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用药等情况合理选用红、黄、兰三种颜色的输液巡视卡。红色卡:适用于病情危重、急症、高热,新生儿及年龄>65岁无人陪护的长者和特殊体质的患者。黄色卡:适用于特殊治疗、特殊用药的患者,包括有使用冬眠合剂、退热药、止痛药、平喘药、升压/降压药及新药等患者。绿色卡:适用于普通患者,一般用药和继续治疗的患者。

对持不同颜色输液卡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观察措施。红色卡患者: 15min巡视 1次,严格查对输液滴数,严密观察病情,提供生活照顾,严格床边交接班。黄色卡患者: 15~ 30min巡视 1次,严格按用药要求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严格书面交接班。兰色卡患者: 30~ 60min巡视 1次,有特殊时随时更换输液卡, 以便观察记录。③培训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输液室工作量大,每天要配置成百上千瓶输液,并且药品种类繁杂,药品之间有的存在严重的配伍禁忌,不能互相污染。但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护士很难做到一药一洗手。针对此情况,在护士例会上培训护士洗手的依从性,并在配药室操作台的旁边安装快速手消毒液,方便护士一药一抹手,杜绝药物之间的交叉污染。④完善注射单信息:以往注射单信息不全,输液巡视单也只有姓名、性别等简单项目,配药、打针、巡视的护士对患者病情等信息知之甚少,机械操作,做不到针对性的病情观察。与信息科沟通,完善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电话、经管医师及电话,接单护士详细登记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分类护理。1.2.2.4 检查总结

由组长和护士长负责检查活动计划、对策实施的情况。对改进的各流程及环节进行调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护士长每周进行现场督导,征求护士和患者意见,反馈给组长,并每季度对输液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召开质量管理小组会议,总结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简称P-D-C-A)巡回管理中的经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规化、制度化,以便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1.2.3 评价方法

①比较QC小组干预前(2011年5~10月)和干预措施实施后(2012年5~10月)急诊输液室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除外药物不良反应,以医师诊断为准)的情况。②护士对QC管理模式的评价。自行设计护士对QC管理模式的评价表,内容包括QC管理模式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护士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护士自豪感价值感等8个条目,分肯定与否定作答。由QC管理小组成员向急诊科护士讲解表格的填写要求并负责发放,措施实施3个月后发放1次,3个月后再发放1次,实际发放60人次。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表示,采用四格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实施QC管理干预前后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 急诊科护士对实施QC管理模式的评价 见表2.表1 QC管理干预前后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输液不良反应

N 发热反应 皮肤瘙痒皮疹 静脉炎 胸闷气促(或伴大汗)干预前 53015 17(0.32)21(0.396)13(0.094)8(0.075)干预后 52995 3(0.057)5(0.095)2(0.038)1(0.019)

x2 9.7966 9.8425 8.0637 5.4423 P 0.0017 0.0017 0.0045 0.0197 表2急诊科护士对实施QC管理模式的评价(n=60)项目 肯定人次 % 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 56 93.33 加强护士团队协作能力 58 96.67 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60 100.00 增强护士自豪感价值感 58 96.67 提高输液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8 96.67 增强静脉输液安全性 56 93.33 降低静脉输液风险 58 96.67 有利于及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60 100.00 3讨论 3.1

输液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热源反应、静脉炎、急性心衰等,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是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患者的各种反应,主要因素是药物本身及患者因素,是单纯的护理措施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除外。余输液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输液环境、无菌操作、输液速度、输液器具、患者年龄、疾病、个体差异等,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改进。3.1.1 提升空气质量,净化输液室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液输注过程中,需要有空气进入输液容器,保持容器内的常压,以维持输注的进行。这是一个污染过程,空气中可能带人不溶性微粒、微生物和某些可溶性物质。叶茂华等【2】研究证明,病房自然环境输液与净化环境输液比较,不溶性微粒平均增加22.6倍,做t检验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输注过程环境空气对输液质量影响极大。我科室通过改良输液区消毒设施,提升输液区空气质量,净化了环境,明显减少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3.1.2 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输液反应原因调查中配药注射器重复使用,抽药时手污染注射器针栓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3】。因此,配药护士手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安全。有研究【4】指出,洗手设施不全,特别是干手设施不具备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障碍。因此,针对高效率的大工作量,我科室在配药室治疗台旁安装速干手消毒液,方便护士连续配药时手消毒,提高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3.1.3 对输液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及时有效掌握需特殊观察的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输液区原用输液卡的颜色单一,输液巡视工作不分主次,患者呼叫声多,容易造成避重就轻的盲目局面,工作效率低下。对特殊治疗、特殊用药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及时有效地观察记录疗效、病情。交接班范围不明确,护士对特殊病情、特殊用药的患者容易疏忽,未能做到床边交接班甚至出现漏交班现象。实行输液患者分类管理后,逐步加强了护士对特殊人群、特殊用药、特殊治疗和新药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相关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对此类用药过程主动观察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在输液期间的用药安全。3.2 QC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QC小组又称质量管理小组,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QC小组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定期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5】。在P-D-C-A循环中,护理工作者需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及时归纳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地进行效果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方案。增强了护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集体凝聚力,也增强了护士的价值感、自豪感,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通过P-D-C-A循环,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指导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是有意义的,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8:输液反应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ADR病例共计115例, 以115例ADR病例为对象,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分别对这些ADR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 并探讨护士在ADR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男61例, 女54例, 男女比例1.13∶1。年龄最小的为1岁, 最大的为71岁, 平均年龄 (37.1±15.3) 岁。其中18岁一下者29例 (25.2%) , 18~59岁者79例 (68.7%) , 60岁以上者7例 (6.1%) 。其中11例为既往有过敏史者出现过敏反应的有8例 (72.7%) , 既往无过敏史者102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65例 (63.7%) , 2例既往过敏史不详者没出现过敏反应。

2.2 ADR的发生时间

115例ADR中, 用药到出现ADR时间, 最快的为数分钟, 最慢的为用药后1h, 其中0~0.5h出现的有89例, 0.5~1h出现的有26例。

2.3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115例ADR中, 涉及药物全部为注射剂, 这主要与输液室的特殊性有关系。115例ADR涉及的药物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 共92例 (80.0%) , 其次是中药注射剂15例 (7.8%) , 其他是消化系统3例 (2.6%) 血液系统2例, 营养类药2例, 神经系统1例。具体涉及药品见表1。

2.4 ADR的临床表现

115例ADR涉及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变态反应, 共97例, 其中2例为严重变态反应 (过敏性休克) , 其次是胃肠道反应, 还有3例是神经系统反应。详见表2。

3 讨论

3.1 115例ADR的总结

从以上资料看出, 在输液科发生的ADR没有性别年龄差异。但从用药到发生ADR时间上看, 主要在用药或用药后1h以内发生, 所以在患者用药过程, 护士应多注意巡视, 一些容易过敏的药物, 应交待患者用药结束后在医院继续留观1h方可回家。从药物涉及的种类及临床表现来看, 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物及其所致的变态反应, 这表明:一方面说明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ADR, 而且一般表现为变态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某种程度说明了抗感染药物滥用现象比较严重。

3.2 护士在ADR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从上述ADR情况分析看, 护士在ADR监测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护士是药物医嘱的直接执行者, 也是ADR的最先发现者, 护士在ADR监测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其次一旦发现ADR, 护士是最快可以给予患者施救的医务人员, 可以获得更佳抢救时间。第三, 出现ADR后, 由于护士是最先发现和积极参与抢救者, 所以护士报告ADR质量比较好[3], 同时由于护士是输液药物配制者, 能提供更为准确的药品批号, 有利于群体ADR的监测。从我院ADR报表质量看, 输液科上报的ADR报表是填写最完整, 最详细的。

3.3 护士如何防范ADR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我科为避免或减少由于ADR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将原来在普通房间内放置普通操作台配制输液改为在1万级的净化室内放置100级的操作台进行配制, 此项改革后ADR发生率有明显下降。②聘请了一名有较好临床经验的退休医师, 对出现的ADR进行及时处理, 并负责我科护理人员临床医学、急救知识的培训。③定期请药剂科的资深药师培训药学知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 了解药物的理化性配伍及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等。④定期整理新到药品的药品说明书, 对说明书中规定的具体溶媒、具体用药剂量、滴速以及可能发生的ADR以及抢救等注意事项进行整理, 并作为业务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与考核。⑤及时将发生ADR的药品的批号、生产厂家、ADR的临床表现以及详细处理过程登记在质量管理登记系统中, 严重的在登记后及时电话通知医院ADR专职监测人员, 并定期分析出现的ADR及发生原因。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 使ADR发生得到及时救治, 避免ADR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避免了由于操作不当、使用不规范等引起的ADR, 大大减少了由于ADR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参考文献

[1]王育琴.护士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2) :14-18.

[2]韩美芳, 魏润新.充分发挥护士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8) :57-59.

上一篇: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下一篇:传媒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