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2024-06-20

介入诊疗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东华医院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进修培训管理制度

1、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

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4、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年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医务部

2012-11-30

篇2: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1.住院病人由病房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并送介入科导管室,接诊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后决定诊疗时间;

2.介入科接到病房要求介入诊疗的会诊单后,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尽快到病房会诊,并在会诊单上写明会诊意见,对适合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到导管室约定诊疗时间;

3.门诊病人须行介入诊疗时,由介入科接诊医师检查是否有介入诊疗的适应症,在排除禁忌症后完善术前检查和预约诊疗时间;

4.对确认可以接受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向病人或其家属详细介绍介入诊疗的方法、途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预期的效果、术中所用的介入材料及其费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肿瘤介入治疗的病人应提前确定化疗方案,并将化疗药物及其他术中用药写在预约通知单上,再由病房主管医生下医嘱生药;对各种需放置支架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根据精确测量情况提前预定合适的支架;

5.住院病人由病房医生携带病历陪同护送到导管室,病情严重或手术复杂时病房医生应全程陪同监护,并待手术结束后护送病人回病房。每天早晨上班后由总住院医师将当天的手术安排表送到检查室,并按照事先的安排顺序叫病人,急症病人优先。

6.病人到达导管室后,由当班技师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并将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放在病历中;由当班护士安排病人上检查床,接心电监护,打开手术包准备手术,其间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7.手术中医生、护士和技师均应坚守岗位,各事其责;

8.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医生或助手压迫血,并向病人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由护士协助包扎止血,非危重和复杂病人介入诊疗结束后可由介入科医生护送病人回病房。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让病人自己来、自己回病房;手术医师应及时书写手术记录,技师应及时处理图象、刻录光盘或照片,急症病人应尽快将胶片交给病人;护士应及时结算手术费用、整理房间并安排下一个病人上检查床;

9.对单纯接受介入造影检查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在24小时内将诊断报告写出由病人家属取回交病房放病历保管;

篇3:冠心病介入诊疗新进展

1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PCI在一个23个随机和32个观察研究的meta分析中,Huynh等[2]发现与溶栓相比介入治疗在死亡率、脑卒中和再梗死方面的获益明显提高。

1.1 溶栓后介入治疗

尽管仍存在争议,许多研究发现它优于单独溶栓治疗。TRANSFER-AMI(急性心梗溶栓增强再灌注后例行支架植入试验)研究[3]纳入了不能开展介入治疗机构的1 059例溶栓治疗的高危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随机分为6 h内能被转移实施介入和延后介入治疗两组。被迅速介入治疗的一组有较低的不良心脏事件(11.0%比17.2%;P=0.004),且无大出血发生增加。Norwegian研究将被转入较远医院(>90 min转院时间)前给予替奈普酶治疗的266例患者随机分成进行PCI治疗和保守治疗组。被随机分到进行PCI治疗的一组30 d内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但12个月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高。同样,REACT试验发现溶栓治疗失败后再进行PCI补救与保守治疗相比,能提高无心脏事件生存时间(81.5%比67.5%;P=0.004)。

1.2 易化PCI

与早期PCI相比易化治疗没有更好的获益。据FINESSE试验[4]报道:PCI之前溶栓或阿昔单抗介导易化会有较高的出血风险,但无短期临床获益。然而,易化治疗前壁心梗患者或症状开始数小时内能被送到医院治疗的高危患者一年内有较低死亡率(6.5%比9.9%;P=0.093)。

1.3 药物洗脱支架

13个试验[5]将7 352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和裸支架组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药物洗脱支架降低了靶血管的血运重建率(相对危险度0.44;95%可信区间0.35~0.55),但未增加死亡、心梗或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长期随访显示,药物涂层支架比金属裸支架更安全有效。最近报道的一个试验(n=466)证实,在降低再狭窄和血运重建发生率方面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优于裸支架。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与裸支架相比有相同的再狭窄发生率,但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支架内血栓栓塞发生率更高。

1.4 血栓消除术

在两个小的随机试验中[5],早期PCI行血栓抽吸术能增加2级以上的心肌灌注,但也增加ST段抬高率。亚组分析发现,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经血栓抽吸后微血管阻塞和心肌梗死范围较小。其他研究发现,血栓抽吸组射血分数更高,6个月内心脏重塑更少。

1.5 灌注

人们越来越关注PCI后血流灌注的影响,研究发现PCI后血流灌注与短期及长期死亡率有密切的关系。应重新研究贫血患者PCI术后再灌注的指征和合适界值。

1.6 PCI手术量与结果

两项研究评估了手术量和早期PCI结果之间的关系。Srinivas等研究了7 321例纽约PCI心梗患者。与医生有经验、行PCI多的医院相比,医生经验不多(<10/年)、施行PCI少的医院(<50/年)住院死亡率较高。Kumbhani等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急诊PCI较多的医院(>70/年),从入院到行介入治疗的时间较短,但在死亡率方面与做中等量(36~70/年)和少量(<36/年)手术的医院相同。

1.7 心源性休克

Lim等评估了45例老年心源性休克接受PCI治疗的结果。与之前的休克研究相比,支架和Ⅱb/Ⅲa的使用率增加。住院率和1年生存时间与年龄较小的患者(<70岁)相似。这些数据表明,经皮血运重建在一些合并急性心梗休克的老年患者中仍有效。Mehta等研究休克患者PCI后血流结果,发现TIMI<3级血流比TIMI>3级死亡率更高(63%比27%)。

1.8 细胞治疗

在急性心梗患者外周血中发现了非常小的胚胎干细胞[6],但正常志愿者中尚未发现,表明它在心脏和内皮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在随机试验中发现向冠脉内注入骨髓干细胞能提高局部心肌功能及全心射血分数。一个非随机观察试验也表明,冠脉内注入干细胞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有更好的左心功能、运动耐量、较低的死亡率。

2 急性冠脉综合征

2.1 介入治疗的时间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2009年人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试验[7]。Mehra等将3 0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常规介入治疗组(<24 h)和延期介入治疗(>36 h)组,试验发现6个月时两组间死亡、心梗、脑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9.6%比11.3%,P=0.15)。对高危患者(GRACEop评分>140),早期介入能改善预后(13.9%比21%,P=0.006)。另一个试验,ABOARD评估了迅速和延期介入治疗降低血浆肌钙蛋白的作用。早期介入治疗不仅能降低肌钙蛋白的峰值,而且能降低1个月内死亡、心梗、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最后,Giugliano等人评估了行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9 492例患者早期和延期临时应用埃替非巴肽的效果,在死亡和心梗发生率方面无差异,早期应用埃替非巴肽使出血风险增加(8.6%比6.7%,P=0.001)。总而言之,这些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和延时PCI治疗能获得同样效果,但高危患者需要早期行介入治疗。

2.2 选择性PCI

2.2.1 药物治疗

BARI试验[8]在介入领域提出更多讨论,但也为稳定期冠心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证据。2 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独药物治疗组和血管重建结合药物治疗组。5年随访发现,死亡、中风、心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2%的药物治疗组最后要做血运重建治疗,搭桥手术血运重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少。Trikalino等荟萃分析发现,PCI并不影响稳定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或心梗率。

2.2.2 左前降支疾病

Thiele等[9]比较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微创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左前降支疾病的效果。12个月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同。

2.2.3 多支病变处理

2009年公布了SYNTAX试验的结果[10]。1 095例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被分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n=549)和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组行多支血管PCI治疗。1年时发现,与冠脉搭桥手术组相比,PCI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梗、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17.8%比12.4%,P=0.003),但休克发生率较低(0.6%比2.2%,P=0.003)。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CURRENT OASIS 7试验将17 000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双倍剂量组(氯吡格雷600 mg负荷量,随后7 d每天予以150 mg,然后75 mg/d)和常规剂量组。双倍剂量组在死亡、心梗和休克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支架再狭窄率降低42%。

2.2.4 慢性阻塞病变

Rathore等[11]报道了因一处冠状动脉阻塞病变而行PCI治疗的904例患者的效果。使用目前的导管技术,慢性阻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86.2%。逆行钢丝技术(retrograde crossing)在7.2%的患者中使用,有65.6%的成功率。总之,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医疗机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2.2.5 细胞治疗

在一项50例患者的随机双盲试验中,Van Ramhorst等[12]研究了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内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效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心肌内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能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心绞痛和射血分数。

3 药物洗脱支架(DES)

3.1 DES内皮覆盖研究

一个对1 197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造影研究发现,继发血管瘤罕见,但急性心梗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较常发生。同样,Gonzalo等[13]报道,与择期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相比,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个月时光学相干X线体层照相术评估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和无内皮覆盖发生率较高。血管镜研究发现,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相比,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itaxel eluting Stents,PES)新生内皮覆盖率低、血栓发生率高,金属裸支架和磷酸胆碱洗脱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再狭窄发生率高,但内皮覆盖良好。

3.2 支架内血栓形成(ST)

在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很少发生断裂,但一个支架损伤研究发现177例中有51例支架断裂发生(29%)[14]。发生支架断裂的因素有过长、支架重叠和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等。

4 新的支架和球囊

4.1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的副作用不仅与药物、聚合物,还与支架本身有关。最前沿的新技术包括药物涂层球囊、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和可吸收聚合物涂层支架。Unverdorben等[15]将131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紫杉醇涂层球囊(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PEB)组和紫杉醇涂层支架(PES)治疗组。PEB组较PES组晚期管腔损失(late loss)明显降低,再狭窄、靶血管重建、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也趋下降。同样,Herdeg等报道,植入金属裸支架时局部注入液体紫杉醇与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相比能减少新生内膜增生和MACE。相反,Hamm将637例患者随机分为PEB与BMS联合组和Cypher DES支架组,发现PEB和BMS联合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心梗、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明显增加。

4.2 新药物、聚合物支架

研究表明[16],使用抗炎药物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涂层支架比BMS、PES或双药物涂层支架差。相反,在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方面释放biolimus的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优于PES。在1 007例患者的随机试验中,Byrne等发现ZES支架(Endeavor,Medtronic)次于SES支架或双重药物涂层支架(无多聚物的雷帕霉素和普罗布考(Probucol)涂层支架),ZES具有更多的晚期管腔丢失、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国内研究报道,带有可吸收聚合物的SES支架获得满意效果,然而,晚期管腔丢失[(0.21±0.35)mm]较以前报道的持久聚合物SES支架差。

与聚合物涂层支架相比,无聚合物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提高3个月新生内皮覆盖率。另有研究评估了新支架涂层以便突破目前支架的局限性。具有纳米级覆盖羟磷灰石微孔表面的无聚合物低剂量西罗莫司支架以及聚合物-F覆盖支架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小规模试验中发现可吸收支架有更少的副作用,6个月时管腔变小,但是长期效果可能更好。

5 药物治疗

5.1 氯吡格雷

由于氯吡格雷须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转换成活性代谢产物才能起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细胞色素P-450多态性决定了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和高MACE发生率[17]。其他药物对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已被证实可以降低氯吡格雷活性产物、生物效能和增加缺血性并发症。

大剂量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临床预期结果。在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梗患者中,之前予以氯吡格雷600 mg口服较300 mg能降低支架血栓形成、心梗、死亡的发生率。CUR-RENT OASIS-7试验表明,氯吡格雷2倍剂量组在死亡、心梗和中风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常规剂量组。

5.2 普拉格雷

在2009年中报道了TRITON-TIMI38试验[18]中3 534例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的结果,患者被随机分为普拉格雷(60 mg负荷量,10 mg维持量)组和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后75 mg/d)组,只有27%的患者在PCI之前接受药物治疗。30 d之内,普拉格雷治疗组死亡、心梗、脑卒中等终点事件(6.5%比9.5%,P=0.001 7)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ST)(1.2%比2.4%,P=0.008 4),未增加大出血的风险。与接受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普拉格雷似乎更有效。其中一个独立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有效,并且能降低围术期心梗和自发性心梗发生率。

5.3 替卡格雷

替卡格雷是一种口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较氯吡格雷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长。PLATO试验[19]表明,替卡格雷治疗12个月能明显降低死亡、心梗、卒中的发生率,无大出血风险的增加。两项亚组试验的结果显示,在ST段抬高心梗患者(n=8 430)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13 408)患者中,替卡格雷能明显降低死亡、心梗和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这是口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重要进展的标志。由此,替卡格雷很可能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标准推荐药物。

5.4 坎格雷洛

坎格雷洛是一种快速起效、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两项大的临床试验对其作了评估[20]。一项试验中PCI之前予以坎格雷洛600 mg,另一项试验中PCI之后予以坎格雷洛600 mg。两项试验中,坎格雷洛未能改善48 h内死亡、心梗、缺血、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但在PCI之前未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坎格雷洛治疗有较低的ST异常发生率。

5.5 西洛他唑

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比,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予以西洛他唑,更能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1]。

5.6 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很多文章报道了PCI治疗期间使用阿昔单抗的益处。然而,两项PCI治疗期间予以小分子Ⅱb/Ⅲa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和阿昔单抗对比的荟萃分析[22]显示,在血管造影和临床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使用Ⅱb/Ⅲa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必要性尚存在争议,因为更多随机试验显示在介入之前使用没有明显获益。

5.7 PAR-1抑制剂

SCH 530 548是一种口服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1拮抗剂,它能阻止血栓素介导的血栓形成。在1 030例行介入治疗患者的随机试验中发现,比较安全,并不增加TIMI出血的风险,甚至是在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情况下[23]。

5.8 比伐卢定

Mehran等[24]公布了HORIZONS急性心梗试验的研究结果,使用比伐卢定治疗的患者与使用肝素加Ⅱb/Ⅲa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能明显提高1年临床预后。

5.9 依诺肝素

STEEPLE试验随访发现,PCI治疗时予以依诺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1年生存率相同。

5.1 0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治疗似乎能降低PCI期间心肌损害。在668例预先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与不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PCI前1天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心梗发生率[25]。另一个试验中,Di Sciascio等发现在慢性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予以阿托伐他汀负荷量(PCI前12 h予以80 mg,围术期40 mg)能明显降低围术期心梗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与中等量他汀类药物(30 mg普伐他汀)相比,大剂量他汀类药物(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30 d事件发生率。

5.1 1 吡格列酮

在97例接受金属裸支架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小规模随机试验中,通过血管内超声发现吡格列酮能降低支架内血管内膜体积。

6 外周血管疾病

6.1 肾交感神经去神经化

在一个里程碑式研究的文章里,Krum等[26]报道了导管射频消融交感神经去神经化治疗,50例顽固性高血压(3种或更多药物治疗收缩压≥160 mm Hg)的研究结果。在1年的随访中,血压持续平稳地降低(大约27/13 mm Hg),并且没有肾功能恶化。一个评估这项技术效果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正在进行。

6.2 肾血管支架

在大规模随机试验中[18],806例肾动脉狭窄患者被分为肾血管再通加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在5年的随访中,两组间在肾功能、血压或肾病事件上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无疑会影响血管再通的治疗。

6.3 颈动脉疾病

Gray等[19]报道了在最近两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6 320例颈动脉支架治疗高危患者30 d的临床效果。小于80岁的患者,有症状的患者死亡或中风率为5.3%,无症状者为2.9%。这些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很好,并且已经被列入美国心脏协会颈动脉狭窄治疗标准。

年龄大于80岁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仍然存在质疑。Chiam等发现在142例老年患者中,2年的存活率为82%以上;表明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部分患者中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6.4 股浅动脉疾病

在10项试验的荟萃分析中比较了股浅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和血管成形术的优劣,血管支架植入术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但是随访中发现再狭窄或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

7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在介入治疗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术临床前景好;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率高,安全性差;药物涂层球囊仍存在较大争议。冠脉内注入干细胞治疗的心梗患者心功能和预后较好。CURRENT OASIS-7试验表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在死亡、心梗和中风发生率方面优于常规剂量组。

急性心梗溶栓后介入治疗仍是一个受到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领域。TRANSFER-AMI研究的启示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6 h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Norwegian研究说明大于90 min转院前给予替奈普酶溶栓,再行PCI治疗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不仅安全,30 d内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还有,易化治疗前壁心梗患者1年内有较低死亡率。所以,笔者认为,若溶栓后90 min行介入治疗安全的话,是否应该探索行救护车患者家中溶栓,这样提前更多的时间实现再灌注,从而可挽救更多的心肌,更好地改善预后;既往溶栓后再行介入治疗出血率和事件多,是否与溶栓后介入治疗时使用肝素抗凝的量有关。未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篇4: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卫生部:接受介入诊疗,应选三级医院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主要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 由于目前宣称开展这项技术的机构越来越多,卫生部最近发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其中特别规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原则上只能在三级医院中开展,并且还要符合一些条件,比如,要求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医生要求有5年以上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县级以下二级医院暂不允许开展,拟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县级以上二级医院应当符合更多条件。

王陇德院士:中老年人锻炼,不宜过度负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最近在一次健康报告中称,体育健身对维护健康意义重大,非常值得推崇。但是,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爬山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方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王陇德指出:“人老腿先老”,中老年人大多都有关节软骨老化,过度的负重活动(包括爬山),可加速其退化和磨损。为此,他提出了3点建议。①锻炼频度:每周至少三次;②锻炼时间: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③锻炼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减去本人年龄所得的数字,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负重锻炼。

数据

10%成年人有颈椎或腰椎疾患

研究人员对北京地区3000余名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发现,颈椎病患病率为13%;女性患病率(16%)高于男性(10%);小于45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8%、20%、19%和10%。腰椎病患病率为9%;女性患病率(10%)高于男性(8%);小于45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4%、13%、16%和12%。研究中所涉及的颈椎、腰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增生性颈椎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研究人员指出,工作压力较大、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适量运动等是造成颈椎、腰椎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调查提示,女性、45~74岁的中老年人是颈椎病的高危人群, 75岁以上的人群是腰椎病的高危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北京积水潭医院及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3亿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最近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告估计,我国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总人数已达2.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专家指出,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心血管病发病人数增长的主要因素。比如,体力活动明显不足,其中我国男性体力活动量在10年间减少了27.8%,女性减少36.9%。肥胖或超重问题也比较严重,18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5亿和7000万。另外,我国成人血脂异常者占18.6%,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

富含大豆蛋白膳食有助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美国杜兰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富含大豆蛋白的膳食有助于控制人体血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300多位受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每天摄入40克大豆蛋白、碳水化合物补充剂,或是其他膳食物质。8周后,服用大豆蛋白的受试组,其收缩压平均降低了2毫米汞柱,而舒张压也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早前美国其他研究数据推算,收缩压下降2毫米汞柱,人们因中风死亡的风险将降低6%,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将降低4%,而总体死亡风险将降低3%。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可以将膳食中的部分精米、白面等替换成富含大豆蛋白的食品或饮料,如豆腐、豆浆、豆芽等,并认为这会是有助改善血压的一种重要的营养干预措施。

抗氧化营养素有助减少听力下降

老年性耳聋是全球听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寻这类疾病的危险因素,以便减少其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中一些部位的血液供应逐渐减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造成耳蜗等结构的受损。有专家提出,抗氧化营养素可以减少氧化损伤,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性耳聋的风险。

篇5: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医师准入信息登记试点工作的通知

卫医政疗便函〔2011〕7号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卫生厅局医政处: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管理,动态掌握全国医疗机构和医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信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我司决定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疗机构和医师准入信息登记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自2011年1月30日至2011年4月30日,在你省(市)开展信息登记试点工作。

请你处组织各相关医疗机构按照统一的信息登记操作流程,认真开展信息登记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填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我司医疗处。

联 系 人:卫生部医政司项目管理办公室 叶茂伟

电话:010-88389639

传真:010-88385529

电子邮箱:xxgjr@163.com

联 系 人:医政司医疗处马旭东

电话:010-68792825

传真:010-68792513

电子邮箱: mohyzsylc@163.com

篇6: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

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经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

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

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5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七)具有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2.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床位总数不少于200张,其中外周血管介入病床总数不少于30张。

3.有至少5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

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50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其中三级以上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

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附件: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主动脉造影术 二、四肢动脉造影术

三、腹腔干、肝、脾动脉造影术

四、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

五、肾动脉造影术

六、间接性门静脉造影术

七、上、下腔静脉造影术 八、四肢静脉造影术

九、肝、肾静脉造影术

二级手术

一、透视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二、颈、椎动脉造影术

三、肺动脉造影术

四、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

五、经皮体表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六、透析瘘管再通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脾)门静脉、肝静脉造影术

二、肺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三、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四、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五、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

六、肾动脉(含其他内脏动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八、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

九、脾、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消除功能为目的)

十、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一、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二、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

十三、肾、肝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四、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五、腔静脉、四肢静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六、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七、四肢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八、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九、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

二十、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外的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二十一、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二

十二、盆腔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四级手术

一、颈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二、椎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三、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

四、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

五、主动脉成形术

六、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七、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九、布-加综合征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

十、动、静脉药盒植入术

十一、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超声消融术

篇7:介入诊疗工作制度

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我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加强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及时将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

附件: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

—1—

2012年7月9日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

—2— 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

—3— 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

—4— 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

—5— 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6—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

—7— 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

—8— 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9—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

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11—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2— 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

—13—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4.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篇8: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舒适护理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可靠的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1]。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2]。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有创诊疗技术, 术中肝素、对比剂的应用, 术后肢体的制动, 使患者术后具有一定的不适感和术后出血的危险。故应加强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一般资料

选择云浮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45例, 其中男33例, 女12例, 年龄最大74岁, 最小47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 稳定型心绞痛7例, 心肌梗死29例。实施CAG 16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植入术29例。

2 舒适护理措施

2.1 术前心理舒适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知识的了解, 担心手术医师技术、手术设备、害怕疼痛及手术失败, 患者常常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心理, 严重地影响介入治疗的成功与康复。因此, 护士术前应多与患者沟通, 解释手术过程、手术环境、医师手术经验, 手术护理注意事项等, 讲述成功病例, 让患者建立对手术治疗信心, 并请有亲身体验的病友现身说教, 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 给患者讲解术中如何配合的方法, 如深呼吸后屏气, 咳嗽训练, 以便顺利配合手术;术前2d进行肢体制动和床上大小便训练, 讲解术后肢体制动的方法、时间及目的, 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充分认识,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

2.2 体位舒适护理

术后由于患者需要卧床12~24h, 手术伤口予弹力绷带压迫止血6h, 手术肢体保持伸直、制动12h, 易造成患者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等不适。故护土应在不影响患者病情之下、想方设法寻找减轻患者不适的方法。

2.2.1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 过床搬动患者时要小心、动作轻柔, 患

者术肢保持伸直, 避免屈曲, 最好使用过床器, 利用过床器的滑动作用将患者移至床上、安置合适体位, 减少对患者过多搬动。以免弹力绷带松动, 引起伤口出血、血肿。

2.2.2 协助舒适体位

冬天可让患者卧软棉垫或防褥疮气垫床, 夏天用凉席或波浪型水垫。电动防褥疮气垫是通过规律循环、交替充、放气的方式, 不断改变患者受压部位的受压点, 缩短局部受压时间, 为受压部位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环, 以减轻压力所导致的疼痛, 减少不必要的痛苦[3];同时起到肢体按摩作用, 能促进腰背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 减轻了腰背酸痛, 也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凉席或波浪型水垫有透气作用, 减少由于出汗引起不适。

2.2.3 定时更换体位

协助患者作身体水平移动改变卧位, 移动时健侧肢体可屈曲支起, 手术肢体伸直平移, 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腰部及下肢按摩, 每1~2h一次, 可使全身肌肉放松, 减轻腰酸背痛等不适。

2.3 生理方面的舒适护理

由于介入治疗应用的对比剂较多, 对肝肾功能有损害, 故术后要求患者需大量饮水, 2h内饮水约1000mL, 4h内排尿量达1000~1500mL, 以加速对比剂的排泄, 保护肝肾功能。但由于术后卧位的限制, 造成患者饮水、排泄不方便, 患者常常不想饮水或少饮水以减少排尿, 所以护士要向患者解释饮水的目的、意义, 并鼓励、协助患者多饮水, 如让患者用吸管饮水。协助患者床上排尿方法:用健侧肢体支撑起臀部, 术侧肢体平抬, 护士一手协助托起术侧肢体臀部、一手放置便器, 并使用屏风遮挡患者, 消除紧张心理, 预防尿潴留, 如出现尿潴留时, 行诱导排尿, 必要时给予导尿, 以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密切观察病情, 定时观察伤口、伤口敷料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敷料浸湿要及时更换, 预防伤口出血、感染, 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协助处理, 预防并发症, 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康复。正确评估伤口疼痛,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痛药物, 观察疗效;检查伤囗和弹力绷带松紧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如术肢按摩、让患者听轻快音乐等;同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 以消除或降低疼痛不适。

3 结果

通过对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后, 只有1例患者伤口出现少量渗血, 经再次加压包扎后无渗血;1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经诱导排尿后, 患者能自解小便;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 经指导患者多饮水和加快输液速度后, 血压恢复正常。45例患者术后2~4d全部康复出院。

4 讨论

舒适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 运用舒适护理衡量是否为患者减轻手术带来的不适, 是衡量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标准。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术患者全面实施舒适护理, 通过心理护理、卧位舒适护理干预, 有效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可使患者术后腰背酸痛、尿潴留、伤口疼痛等不适程度大大减低,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8.

[2]崔玉霞.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术前教育和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2) :153.

上一篇:医疗的自查报告下一篇:追求音乐之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