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2024-07-07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精选8篇)

篇1: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中国当代文学史必读作品与文献目录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闻捷:《苹果树下》 李季:《黑眼睛》 艾青:《礁石》《鱼化石》《光的赞歌》 曾卓:《悬岩边的树》《有赠》 牛汉:《半棵树》《华南虎》 穆旦:《冬》《停电之后》作为九月派的代表诗人,你可以根据《三十年》上的挑重点诗看看

郑敏:《流血的令箭荷花》 流沙河:《草木篇》《故园九咏》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北岛:《回答》《宣告》《迷途》 顾城:《一代人》《弧线》作为童话诗人,还可以看看他的《远与近》?

杨朔:《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巴金:《怀念萧珊》《小狗包弟》巴金在当代是以回忆性的散文较多,但是在现代中一小说比较重要,所以看小说吧《家》《寒夜》等 孙犁:《黄鹂》孙犁四十年代的作品《铁幕前传》《风云初级》《荷花淀》这个比较重要 张洁:《拣麦穗》《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两个是她的代表作,其中《沉重》是改革文学的,另一个作品我不确定是她的,你查查吧。杨绛:《干校六记》有兴趣了看看《我们仨》 贾平凹:《秦腔》《月迹》《浮躁》《废都》《古炉》我只看过《废都》嘿嘿,古炉是这几年新出的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余秋雨:《西湖梦》(这个我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重点篇章,你自己掂量一下)《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道士塔》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的重点在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选一看,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遥远的清平湾》 唐敏:《女孩子的花》 叶梦:《羞女山》

老舍:《龙须沟》《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可以适当关注 锦云:《狗儿爷涅槃》

十七年 的红色文学概括起来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其中,我只看过 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吴强:《红日》 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 柳青:《创业史》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反思文学的代

表作品之一《春之声》王蒙有六部涵盖意识流的作品,除 春之声外,还有风筝飘带,夜的眼,蝴蝶,布礼,海的梦,可选其一来看《活动变人形》

茹志鹃:《百合花》 宗璞:《红豆》 孙犁:《山地回忆》看一下也无妨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谌容:《人到中年》 汪曾淇:《受戒》《大淖记事》 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 邓友梅:《在悬崖上》《那五》《烟壶》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还不错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废都》《高老庄》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三篇)》阿城的“三王系列" 《孩子王》《 树王》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回族作家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格非作为和马原一样的先锋作家,他的作品我是看朱栋霖作品上的选集,你有时间了也可以看看

苏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苏童作品早期基本上是有两个系列“妇女生活系列”“枫杨林系列”前者以《妻妾》《红粉》为代表,后者我只看过《米》,我比较喜欢看禁书,嘿嘿,没办法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其实余华早期是先锋派的,后来才转变的,早期作品《鲜血梅花》

池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是代表作 朱文:《我爱美元》这个作家我没听说过啊,嘿嘿

文艺论著书目 文艺论著在当代文学中其实最重要的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很多理论作品都和这个有关,“讲话”基本上定下了十七年文学创作的基调和方向,同时也是新时期作品进行反驳的主攻方向,所以,还是挺重要的。有时间了你可以看看,没时间看教材是一样的,文艺论著一般是在研究生期间看的。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韩少功:《文学的“根”》

参考教材:一般都会看看前三本教程,第四本当课外读物就好,看别的版本的教程是为了多吸取观点,也是在复试中加分的优势。我只看过陈思和的,洪子诚的额没看过。这要看运气了。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繁华 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这个书目基本考虑了《作品选》的篇目,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阅读篇目,同学们在学习

中还应该广泛地阅读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的其它

篇目。文艺论著文章需要大家通过其他途径找

来文艺阅读。

篇2: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闻捷:《苹果树下》 李季:《黑眼睛》 艾青:《礁石》《鱼化石》《光的赞歌》 曾卓:《悬岩边的树》《有赠》 牛汉:《半棵树》《华南虎》 穆旦:《冬》《停电之后》 郑敏:《流血的令箭荷花》 流沙河:《草木篇》《故园九咏》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北岛:《回答》《宣告》《迷途》 顾城:《一代人》《弧线》

杨朔:《荔枝蜜》《茶花赋》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巴金:《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黄鹂》 张洁:《拣麦穗》 杨绛:《干校六记》 贾平凹:《秦腔》《月迹》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余秋雨:《西湖梦》《苏东坡突围》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我与地坛》 唐敏:《女孩子的花》 叶梦:《羞女山》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吴强:《红日》 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 柳青:《创业史》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活

动变人形》

茹志鹃:《百合花》 宗璞:《红豆》 孙犁:《山地回忆》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谌容:《人到中年》 汪曾淇:《受戒》《大淖记事》 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 邓友梅:《在悬崖上》《那五》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废都》《高老庄》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三篇)》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韩少功:《爸爸爸》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苏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池莉:《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 朱文:《我爱美元》

文艺论著书目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韩少功:《文学的“根”》

篇3: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一、从《汉志》所录道家文献看周秦两汉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汉志》所录道家文献, 共37家, 993篇, 这是将《太公》、《谋》、《言》、《兵》合为1家, 将《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合为1家, 故得37家。[2]768从《汉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信息:其一, 在刘向父子之前, 或许在周秦时期, 道家内部就存在许多派别。刘歆著录37家应是其所见之书, 实际存在的派别应该多于此数。其二, 《老子》一书在周秦两汉时期不但已经广泛流传和被征引, 而且有众多注家。刘歆著录了包括其父刘向《说老子》的《老子》经、传、说共4家, 实际注家也应不止此数。《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三种, 其成书时间, 应在司马迁之后, 刘向、刘歆之前[3]46。其三, 刘歆之前, 在受关注方面《老子》并非一枝独秀, 尚有《太公》类和《黄帝》类堪与《老子》并列。而后世与《老子》并称的《庄子》此时尚未引起学界的更多注意, 除其本书外无一注家著录就是明证。其四, 著录的汉时问世的道家著作有汉武帝时齐人所作的《捷子》2篇, 楚人所作的《曹羽》2篇, 和不知作者的《郎中婴齐》12篇, 蜀人所作的《臣君子》2篇, 西汉末期刘向的《说老子》, 及“近世, 不知作者”的《道家言》2篇。如此众多的道家新作问世, 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不能阻止道家思想的发展。

二、从《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看汉唐之间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 《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在后来的史志目录中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许多道家典籍已经失传, 故《隋志》不录, 如《伊尹》、《太公》《谋》《言》《兵》、《辛甲》、《蜎子》、《关尹子》、《老成子》、《长卢子》、《王狄子》、《公子牟》、《田子》、《老莱子》、《黔娄子》、《宫孙子》、《周训》、《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孙子》、《捷子》、《曹羽》、《郎中婴齐》、《臣君子》、《郑长者》、《楚子》、《道家言》等[4]1000。这些道家文献的佚失, 大概是其思想理论浅陋所致。另一方面, 《管子》一书, 由《汉志》道家类86篇转而变为《隋志》法家类19卷[4]P1003。类的转移反映了著者收录标准的差异, 而篇卷数的变化说明了书籍抄写载体的演变。汉以前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 以篇记数;隋时已经广泛使用纸质材料, 以卷记数。

《汉志》所载道家文献在《隋志》道家类中仅存以下6家:《鬻子》22篇转而为1卷;《文子》9篇转而为12卷;《鶡冠子》1篇转而为3卷。《列子》8篇为8卷, 注云:“郑之隐人列御寇撰, 东晋光禄勋张湛注。”《列子》一书开始出现了注家。对于《老子》, 《汉志》所录四家传、说亡佚而本经尚存, 《隋志》著录《老子》注、音、指归、指趣、义纲、义疏、讲疏、节解、章门等多达17家, 说明《老子》一书,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 依然是学统甚至政统关注的焦点。《汉志》不录的《河上公注》和《严遵注》在《隋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 其被关注的情况大有改变。前已提及, 《庄子》在刘歆前无一注家著录, 但到《隋志》时, 《庄子》注、音、杂音、音义、讲疏、句义、论等突然出现了16家之多;另外, 《庄子》52篇也转为20卷、16卷、30卷三种。《庄子》书出现这些变化, 原因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 魏晋士人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们由原来关注政治转而关注人生, 从《庄子》书中寻求精神寄托。而《汉志》中所录堪与《老子》并称的《太公》类、《黄帝》类已失传。

从《汉志》到《隋志》, 道家文献著录情况的变化不但说明了学术关注焦点的转移, 如黄老学衰落, 老庄学兴盛, 而且说明了当时旧的书籍散佚多, 新的书籍增加也多。同时我们也看到《列子》开始受到关注, 有了张湛注;但《鬻子》、《文子》、《鶡冠子》均尚未见注家。南北朝时期, 一些皇帝以九五之尊开始注解《老子》、《庄子》。如:梁简文帝撰《老子私记》10卷;《庄子讲疏》10卷, 注云:“本十二卷, 今阙。”梁武帝撰《老子讲疏》六卷。[4]1001佛家子弟屏弃门户之见, 开始注释《老子》, 如释惠琳、释惠严分别撰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 释惠观有《老子义疏》一卷。

三、从《隋志》到新旧《唐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看隋唐期间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从《隋志》到《旧唐书·经籍志》, 首先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旧唐志》不录《鬻子》。但《文子》、《列子》、《鶡冠子》等3家的卷数和注家情况没有变化。《老子》的注家从《隋志》17家增至《旧唐志》61家, 增幅极大;《庄子》注家由原来的16家增至17家, 增幅不高[5]2026。此时的《老子》、《庄子》各注家既有亡佚也有新增, 总体情况决非原貌。

此时《老子》一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极盛时期, 被冠以“玄元皇帝”的字眼, 如“《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二卷, 杨上器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十卷, 尹父操撰。”这是李唐王朝尊道的体现。冠以老子或老君之名而实际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附会作品大量出现, 如“《老子西升经》一卷, 《老子黄庭经》一卷, 《老子探真经》一卷, 《老君科律》一卷, 《老子宣时诫》一卷, 《老子入室经》一卷, 《老子华盖观天诀》一卷, 《老子消水经》一卷, 《老子神策百二十条经》一卷”。著名的佛教徒鸠摩罗什注《老子》二卷收录于此, 影响较大[5]2027。

上已言及, 《汉志》有《鬻子》, 《隋志》也载, 但《旧唐志》不录, 而《新唐志》又见[6]1514, 不知何故?且此时始有注解《鬻子》书著录:“逄行珪注《鬻子》一卷”, 自注云“郑县尉”[6]P1517, 是说逄行珪为郑县尉。《文子》有两注家:一是“徐灵府注《文子》12卷”, 一是“李暹训注《文子》12卷”。[6]1518这说明《文子》引起学界注意。《列子》和《鶡冠子》的情况如旧。《老子》注家65家, 《庄子》注家24家, 都有所增加。

《旧唐志》、《新唐志》之著录,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旧唐志》著录了“《道德经》三卷, 《略论》3卷, 杨上善撰。”[5]2028《新唐志》也著录了“杨上善《道德经》三卷, 《略论》3卷”[6]1517。说《老子》3卷, 他书不多见。但其分为3卷, 必有原由。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了郭店楚简《老子》, 整理者按形制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7]110。众多学者对郭店《老子》分三组持怀疑态度, 但无人能解其谜。笔者以为, 或许杨上善注本, 与郭店《老子》有一定的联系。但杨之著作难以求得, 无法对照比勘, 故留此存疑。

通过以上考察,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据《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可知, 在周秦两汉时期, 道家内部派别至少有37家之多;汉武帝以后众多道家新作的问世表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不能阻止道家思想的发展。《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表明,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方面是黄老学衰落, 大量道家典籍失传;另一方面, 老庄学兴盛, 注解《老子》、《庄子》的作品大量增加。从《隋志》到新旧《唐志》道家文献的著录情况看, 这一阶段《老子》一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极盛时期, 不但出现了被冠以“玄元皇帝”字眼的注《老》著作, 而且冠以老子或老君之名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附会《老子》作品也大量出现。

同时, 我们还可以看出, 《汉志》所录周秦两汉道家文献37家,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大多亡佚, 到《新唐志》时仅有《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鶡冠子》等6家, 其中《鬻子》、《文子》、《列子》的真伪尚在争论之中。两汉之交, 佛教传入中原。南北朝时佛教大兴, 释家以佛义解老, 援老入佛。东汉末年在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兴起了道教, 后来道教徒或以注解老庄的方式阐发道教学说, 或附会老庄发展神仙家思想。皇帝注解老庄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 从西汉文帝、窦太后重视老学, 到梁简文帝、梁武帝和后来的唐玄宗注解老庄, 这是老庄学发展的质的飞跃。

摘要:《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表明,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方面是黄老学衰落, 大量道家典籍失传;另一方面, 老庄学兴盛, 注解《老子》、《庄子》的作品大量增加。

关键词:道家文献,《汉志》,《隋志》,新旧《唐志》,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泽逊.文献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 1996.

[3]谭宝刚《.老子》称“经”考[J].学术论坛, 2007 (5) .

[4] (唐)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5] (后晋)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6]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篇4:我写的不是文学,是文献

我不记得战后我们村里有男人——二战期间,每四个白俄罗斯男人中就有一个死在前线或游击战中。我们战后的童年世界是女人组成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人们谈论的不是死亡,而是爱情。她们讲如何和爱人诀别,讲如何熬过漫长的等待,等待至今。时间流逝,她们还在等:“如果他回来时没胳膊没腿,我就抱着他。”没有胳膊,没有腿……我好像从小就明白了什么是爱。

我居住的国家从小就教我们死亡。我们被告知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奉献一切,牺牲自我。我们被教导用武器去爱别人。如果住在另一个国家,我不可能走这条路。邪恶即残忍,你必须对它免疫。我们在行刑者和受害者中长大。即使我们的父母活在恐惧中,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通常他们什么也不说。

经常有人告诉我,我所写的不是文学,是文献。今天文学是什么?谁能回答?我们的节奏空前地快。内容打破和改变了形式。一切东西都在溢出边缘:音乐、绘画,即便是文献中的语言也在逃离原本的边界。

我对小人物感兴趣。我想关注渺小却伟大的人物,因为痛苦能塑造人。在我的书中,他们讲述自己的小历史,大历史也从中展现出来。我们还没有时间来理解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说出来。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表述出来。我们害怕这样做,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我们的过去。

我和我的主角们差不多就是这样开始对话的。人们从他们自己的时代发声,当然,他们不可能处于真空。但是,人类的心灵是很难抵达的,这条路被电视、报纸以及这个世纪的迷信、偏见、谎言弄乱了。

我是带着怀疑开始写的。又一本关于二战的书,有什么用?

我曾遇到一个女人,战时她曾担任卫生指导员。她告诉我,他们冬天穿越拉多加湖,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路线,开始向他们开枪。人和马都掉进了冰水里。这一切发生在夜里,她抓住了什么,以为是一个伤员,就拖着往岸边走。“我拽着他,他浑身都湿了,裸着身体,我以为他的衣服被扯掉了……”她说道,“到了岸边才发现,我拉上来的是一条受了伤的大欧鳇。”她用脏话大骂起来:“人们在受罪,但是鸟和鱼犯了什么罪?”

在另一次外出采访时,一名骑兵连的卫生指导员说,战时她曾把一名德国伤员拖到弹坑,到了弹坑才发现他是德国人。他的腿受伤了,流血不止。这是敌人,怎么办?上面的自己人正在死亡。但她还是为德国人包扎了伤口,然后爬走了。她又把昏迷的俄罗斯士兵拖来。俄罗斯士兵醒来后,要杀德国人。德国人也醒了,拿起枪要杀俄罗斯人。“一会这个打那个,一会那个打这个,我们的腿上都是血,”她回忆,“我们的血混在了一起。”

这是我所认识的战争,女人的战争。无关英雄,无关人们如何英勇地杀别人。我记得女人的哭诉:“战斗后,走在原野上,他们躺着……全都那么年轻,那么帅气。躺在那,仰望着天空。我既为我们难过,也为他们难过。”

我的书两年没有出版。“读了您的书,没人想上战场。”检查员教育我。“您的书让人感到害怕。您的书里为什么没有英雄?”

我从未寻找英雄。我通过没人注意的证人和参与者书写历史。从来没有人问过这些人。我们不知道普通人对于伟大思想的想法。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人讲述的战争是一个样子,十几年之后,又是另一个样子。当然,人是有变化的,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全身心都融入回忆中。他把这么多年的生活、读的书、遇到的人、自己的信仰、自己幸福与否都加入其中。文献是活的,它们和我们一起变化。

在阿富汗,我不想再写战争了,但是我身处真实的战争中。到处都是战争的人和物。

他们不带我进入战区:“待在酒店吧,女士。我们稍后答复你。”我坐在酒店里想:批评别人的勇气和所冒的风险是不道德的。

他们给我展示了新的意大利地雷。而我作为女人的反应是:“太美了。为什么它是美的?”他们用军事术语精确地给我解释:如果有人驾车或者踩到了这个地雷,像这样……以某个角度……就会变成半桶肉酱,啥也不剩。人们谈到这些不正常的事物,仿佛它们完全正常,理所当然。

我看他们给“黑色郁金香”(这架飞机带着装在锌制棺材里的死亡人员回国)“装货”。死人经常四十多岁,穿着旧军装。有时飞机装得不够多,不能起飞,士兵们就闲聊:“他们刚送一些新的尸体到冰箱,闻起来像坏了的猪肉。”我要写下这些,恐怕国内没人会相信。我们的报纸只写苏联士兵在友谊街道植树。

晚上我梦见死人,他们脸上都带着惊诧:“什么,你说我死了?我真的死了吗?”

我和一群护士驱车前往阿富汗平民医院,我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礼物:玩具、糖果、饼干。我有五只泰迪熊。我们到达了医院,一座很长的营房。每个人只有一床毯子容身。一位年轻的阿富汗女士走近我,手里抱着孩子。她想说话——过去十年,几乎这里每个人都学会了一点俄语。我把玩具给那个孩子,他用牙齿衔住。“为什么用牙齿?”我奇怪地问。她拉开包裹的毯子,孩子小小的身体上没了双臂。

我看到我们的火箭将村庄夷为平地。我参观了阿富汗墓地,延伸得和其中一个村庄一样长。在墓地中间,一个阿富汗妇女在喊。我想起在明斯克附近的村里,一口锌制棺材被送进屋子时,一位母亲的哀嚎。那种哭声不是人或动物的……和我在喀布尔墓地听到的声音相似。

很多人都从阿富汗安全回來了,但是还有其他案例。有一个阿富汗年轻人对我吼:“你是个女人,你了解战争吗?你以为人们优雅地死去,就像书或电影里一样?昨天我朋友被杀了,他脑袋中弹,跑了十米才死,努力抓住自己的脑髓……”七年后,那个阿富汗人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他喜欢讲阿富汗的故事。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你为什么写这些书?它们太恐怖了。”他已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我在死人堆里遇见的那个害怕死亡的年轻人。

我问自己,关于战争,我想写什么书。我想写一个不开枪、无法对另一个人下手、对战争感到痛苦的人。他在哪儿?我至今没遇到。

(本文为作者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篇5:《文学通论导论》目录

前言

一、《文学通论》编写的缘由及思路

二、《文学通论》内容、体例的设计

三、《文学通论》的撰写分工 第一章 文学的特征

一、文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

(一)文学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表现的内容

二、文学存在的形态——文学的形象性

(一)对文学形象含义的理解

(二)文学形象的二重性

(三)文学形象的特征

三、文学形象的个别性与公共性

(一)文学形象的个别性

(二)文学形象的公共性

四、文学是主要以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艺术

(一)文学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

(二)语言艺术的特点 第二章 文学与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二、文学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主动的反映

(一)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主动性

(二)文学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普遍性 第三章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

一、主体、客体的特殊含义

(一)创作主体与创作个性

(二)创作客体

二、主体与客体的特殊关系 第四章 创作方法与艺术手法

一、创作方法

(一)文学创作方法的基本含义

(二)创作方法的构成

(三)创作方法的运用及其实质

二、艺术手法

第五章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一、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的提出及其精神实质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提出及其精神实质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三)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浪漫主义的类型

(五)浪漫主义运动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区别

三、自然主义

(一)自然主义的产生

(二)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现代主义

(一)现代主义概述

(二)现代主义的发展及其原因

(三)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古典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

(一)古典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文学的风格与流派

一、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含义

(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风格的创造和表现

(四)风格的多样性

二、文学流派

(一)流派的含义

(二)流派的形成

(三)风格、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关系 第八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含义

(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题材与主题

(一)题材

(二)主题

三、情节

(一)情节的含义

(二)情节与人物性格

(三)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

(四)情节的构成

四、结构

五、语言和体裁

(一)什么是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语言

(二)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三)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四)丰富文学作品语言的途径

(五)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九章 诗歌

一、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二)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三)新颖深邃的意境

(四)语言凝练而富有音乐性

二、抒情诗和叙事诗

三、主要的诗歌样式

(一)风谣、骚赋

(二)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

(三)词、散曲、自由诗、十四行诗 第十章 散文

一、散文的特征及种类

二、散文诗抒情散文

三、小品文文艺杂文

四、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点

(二)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 第十一章 小说

一、小说文体概述

二、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

(二)具体而多层次地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

(三)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

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一)长篇小说

(二)中篇小说

(三)短篇小说

(四)微型小说

四、小说的其他类型

(一)笔记小说

(二)传奇小说

(三)话本小说

(四)章 回小说 第十二章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

(二)人物、场面、时间要高度集中

(三)人物语言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二、杂剧、诗剧、歌剧、话剧

(一)杂剧

(二)诗剧、歌剧、话剧

三、悲剧、喜剧、正剧

(一)悲剧

(二)喜剧

(三)正剧 第十三章 影视文学

一、影视艺术的特征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

(一)必须鲜明地体现视觉形象

(二)必须用“蒙太奇”手法来结构

三、影视文学的比较

(一)影视文学的题材有所不同

(二)影视文学的场面结构方式有所不同

(三)影视文学的篇幅长度有所不同

(四)语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第十四章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文学的起源

(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几种说法

(二)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

二、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经济对文学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 第十五章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二、继承民族文学遗产的意义

三、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

四、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相统一 第十六章 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涵义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

四、文学欣赏中的主体与客体

五、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

(一)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

(二)审美认识和审美判断

(三)想象与形象再创造 第十七章 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涵义

二、文学评论的作用

三、文学评论的方法

四、文学评论的标准

(一)真实性和倾向性标准

(二)形象性和典型性标准

篇6: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张向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 , 1992,(0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J]1994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5,(05).高永晨.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问题、视域与价值[J]学海 , 2001,(06)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董耐婷.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5).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华东师范大学,硕论2004 第二讲 关于学科关于文化的界定及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张占一.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 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体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李恕仁.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亓 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第三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李 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增刊

刘晶晶.试论对外汉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德州学院学报2006(2)魏俊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J] 重庆大学学报 2000(6)11 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2(2)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

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第四讲

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与对比

卢晓静.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语篇章的影响[J].福州师专学报,2002(6)李君文.东西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湖南财经学院,2000(1)四

胡冰霞.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 魏家海.东西文化价值观的两重性与跨文化交际[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四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与教学出版社1989 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6 常敬宇.汉语词语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

吕文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1)41—44

李志荣.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2)祁金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20001)11 彭增安.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失误[J].1997(5)王新谦.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 亓

华. 对称呼语“老外”的跨文化剖析[J],新华文摘,1999. 亓 华.美国名校生解读“脱了裤子放屁”,语文建设,2001.5(B)仲洁.“老外”与心理距离[J].广西大学学报,2001增刊四

第六讲

非语言交际理论及应用

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陈良旋.体语符号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5)马

文.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克服[J].山东社会科学,2000(6)四 梁蓉华.论课堂内外的非语言交际.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专辑。一 骆

洪.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取向.云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一

孙长彦.跨文化交际中身体语言差异及其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7(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第七讲

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

悦.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4)87-88 李树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规约[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2)严东,韩仲谦.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浅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李保贵.跨文化负迁移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1999(1)

皓.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6)11 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中介文化行为系统

世界汉语教学95 3 38-48 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亓

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J]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汉学出版社,2003、9 亓 华. 日军用语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亓 华.“AA制”的由来与跨文化交际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集》2004.12

第八讲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

陈 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唐小松.跨文化教学的“文化适应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5)王晓燕.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乔秀楠、何晓静.简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 燕山大学学报 2006(1)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6)11 狄斯马.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南京师范大学,2004 许

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2000(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九讲

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态度问题

孟子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蔡

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王宪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现象及其纠正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1997(6)刘小兵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 硕论 胡启勇.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文化认同建构[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4)都 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与交际移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增1期。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

第十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定型观念问题

范捷平.“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王

华.传播的培养理论与定型观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62-64八 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 外语教学,2002(3)

左晓园.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2000(6)梁

霞.日本人性格的若干特点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

世界汉语教学 94(2)

严丽明.中介语现象中文化定型的认识和超越[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5)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的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第十一讲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论

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J]武汉大学学报 2004(4)11 楚春霞.从“文化冲突”现象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济宁师专学报,2001(4)75-76 姚俊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 金之亮,刘孔庆.中国与英美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J].东方论坛,2002(5)82-84页

吴慧坚.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趋同现象[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亓 华.美国意识形态会汉语教学的渗透及我们的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00.1

第十二讲 汉语汉字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在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顾英华.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汉语教学模式[J]语言与翻译,1997(3)68-70 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5)王路江.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J].世汉2003(3)简

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对外传播 现代传播 2000(2)易法万.从美国“妖魔化”中国看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2、6 魏清华.文化传播障碍与文化误读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吴振明.丑陋中国人——西方俗文化里的中国人形象〉

学术著作与论文集: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陈建民.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93年

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北语出版社199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C].商务印书馆2006 黄锦章、刘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Larry A.Samovar&R.E.Porter.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Ron Scollon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 姚德怀《必也正名乎》《语文建设通讯》(香港)06年第84期P21 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介绍中国文化,当然是好事,但是学院为何以“孔子”为名,朋友们有些议论。

 甲:歌德是公认的德意志,甚至是世界的大文学家。歌德学院以歌德命名,乃众望所归。但孔子是2500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孔子”为名推广现代汉语,似名实不符。 乙:儒家学说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包括抽象的普世价值(如“仁爱”)也包括实际的等级观念(如:“礼教”),两千年来,汉族人民“仁爱”等普世价值好像没有学到多少,即使有恐怕也只限于某些小圈子内,所谓亲疏有别。然而等级观念却深入人心,已形成基因,至今尚受其害。因此,以“孔子”为招牌,似颇有反讽意味。

 丙:这样也好,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在全世界开设孔子学院,让孔子见识见识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的世面。让孔子学学现代汉语,现代文明,现代礼仪,开开眼界,进而“学而时习之”,反馈国人,不是很好吗?

 丁: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汉语诞生于1919年的五四。如果是这样,是否应该选用五四时代或以后的人物命名呢?那么,我们不如搞一个全民投票,选出一位现代汉语的代表作家AAA,让“孔子学院”正名为“AAA学院”。这块金漆招牌,将比诺贝尔奖更加光辉夺目。选举如能采取世界杯的方式分为预赛、16强分组赛、8强淘汰赛、最后对决赛,势必轰动整个华人世界!

篇7:石斛技术资料参考文献目录

石斛技术资料参考文献目录

一、专利文献

CN200410015028.9 春石斛花期调控方法

CN200510003076.0 环草石斛工厂化生产技术及栽培方法

CN200510117704.8 菌根真菌在石斛大面积栽培中的应用

CN02100776.4 菌根真菌在石斛栽培中的应用

CN200420060620.6 立体种植石斛的装置

CN200410098477.4 利用石斛、苔藓伴生种植、治理石漠化地区的方法

CN200410040189.3 石斛集约化高效率墙体栽培方法

CN200610071307.6 石斛兰立体槽式给养栽培法

CN200410040384.6 石斛立体种植方法

CN200410084496.1 铁皮石斛的人工大面积栽培方法

CN200510117602.6 一种春石斛花期调控方法

CN200610124357.6 一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大苞鞘石斛提前开花的方法 CN200510060723.1 一种石斛的栽培方法

CN200410017380.6 一种铁皮石斛的培育方法

CN200610048891.3 一种铁皮石斛栽培方法

CN200610010911.8 用高架槽加基料种植药用石斛的方法

CN99110797.7 用建筑碎石基质种植药用石斛的方法

CN200610028111.9 石斛种植方法及种植装置

CN200610113420.6 控制春石斛开花与繁殖的方法

CN200610113661.0 春石斛茎段扦插繁殖的方法

CN200710061225.8 铁皮石斛四倍体的培育方法

CN200710061226.2 用种子类原球茎诱导四倍体秋石斛兰新品种的方法

CN200710066268.5 铁皮石斛全光照人工栽培方法

CN200710160572.6 春石斛工厂化栽培方法

CN200810103082.7 春石斛优质成品培育出花的方法

二、技术文献

3种石斛的光合特性研究 中草药-2004年11期

4种废料基质对蝴蝶兰和石斛兰生长作用初探 园艺学报-2006年4期

GA3和6-BA对金钗石斛生长发育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5年1期 北方容易栽培的高贵石斛 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21期

不同光照强度和湿度以钗石斛生长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3期

不同激素对2个春石斛品种开花的影响 林业科学-2007年8期

不同栽培条件下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含量比较 中药材-2001年10期

齿瓣石斛多倍体的诱导初报 云南植物研究-2005年5期

齿瓣石斛多倍体育种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4期

齿瓣石斛人工授粉试验 热带农业科技-2003年2期

齿瓣石斛栽培基质筛选及其栽培方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007年4期

赤水金钗石斛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期春石斛的催花处理(上)中国花卉盆景-2007年9期

春石斛的花期调控 中国花卉园艺-2005年8期

农业资料网——花卉技术资料: 1

春石斛的栽培管理 花卉-2005年7期

春石斛的栽培技术 花卉-2005年12期

春石斛——冬春季盆栽洋兰佳品 中国花卉盆景-2002年3期

春石斛规模化繁殖技术 北方园艺-2006年6期

春石斛规模化繁殖要领 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22期

春石斛和秋石斛有哪些不同?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11期

春石斛花后的管理 中国花卉盆景-2006年8期

春石斛兰的繁殖、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卉-2006年1期

春石斛兰的栽培与管理 中国花卉盆景-1991年9期

春石斛盆栽 花卉-2006年1期

春石斛扦插繁殖技术 四川农业科技-2007年3期

春石斛栽培要点 中国花卉园艺-2005年8期

春石斛栽培用具与植株管理 中国花卉园艺-2007年6期

春石斛主要观赏品种介绍 花卉-2006年1期

独蒜兰菌根真菌对环草石斛生长的影响 种子-2008年1期

伏牛山曲茎石斛栽培技术研究 河南林业科技-2000年2期

富阳市野生铁皮石斛资源调查与驯化栽培研究 中医正骨-2005年2期

干旱胁迫对金钗石斛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1期

高档盆栽兰花春石斛栽培管理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5期

光照强度对金钗石斛吸收氮素的影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2期

光照强度对石斛生长与代谢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0年5期

广西产石斛属植物两新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石斛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5期 贵州几种野生石斛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期贵州省赤水市金钗石斛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遵义科技-2006年2期

贵州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贵州林业科技-2004年1期

桂西北三地野生石斛属资源调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海南石斛兰栽培经营现状 热带林业-2007年2期

河南省野生石斛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河南林业科技-1993年4期

河南石斛属植物的调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年2期

河南石斛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年2期

蝴蝶石斛兰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3期

华东地区春石斛花期调控与花期花后管理技术 现代园艺-2007年3期

华南地区春石斛的特征特性及栽培管理 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8期

淮北引种石斛 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7期

环草石斛种子萌发培养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3期

霍山3种石斛的生长节律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年4期 霍山石斛F1代生长、有效成分和生理特性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4期

霍山石斛的光合特性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1期

霍山石斛的栽培 中国林业-2003年07A期

霍山石斛的资源及生物学特性 中药材-2001年10期

霍山石斛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及其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 菌物研究-2007年2期

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改良和产业化 安徽科技-2004年6期

霍山石斛人工种子包埋繁殖体和萌发 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5期

霍山石斛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园艺学报-2004年6期

霍山石斛最佳采收期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8期

亟待保护与开发的濒危中草药——霍山石斛 安徽科技-2001年9期

解读秋石斛的四大繁殖方法 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9期

金钗石斛濒危原因及其野生资源保护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年5期

金钗石斛的泡砂石垒床栽培法 林业实用技术-2007年7期

金钗石斛的研究及在西双版纳仿野生栽培简况 热带农业科技-2007年1期

金钗石斛的研究进展及在西双版纳的种植发展前景 云南农业科技-2007年2期

金钗石斛对磷素的吸收和运转 核农学报-2002年3期

金钗石斛对温度的生理反应 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3期

金钗石斛硫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2000年3期

金钗石斛培养初步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2期

金钗石斛扦插繁殖试验技术总结 遵义科技-2006年6期

金钗石斛生长的最适光温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7期

金钗石斛生物学特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0期

金钗石斛试管苗繁育技术操作规程(草案)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年1期

金钗石斛试管苗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0期

金钗石斛驯化栽培的基质研究 中药材-2001年9期

金钗石斛研究概况(综述)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2期

金钗石斛引种人工栽培试验总结报告 浙江林业科技-1998年1期

金钗石斛与环草石斛内生真菌对其宿主植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贵州林业科技-2008年1期 金钗石斛栽培管理技术 遵义科技-2007年4期

金钗石斛栽培技术 遵义科技-2003年4期

金钗石斛种苗繁育技术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4期

金钗石斛种子非共生萌发和种质保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2期近10年来石斛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10期

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1期

兰科闪亮一族——石斛(上)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0期

兰科闪亮一族——石斛(下)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1期

离体培养时真菌对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生长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6期 流苏石斛药用成分及繁殖技术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2006年6期

潞西市石斛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2期

麻栗坡石斛,中国兰科一新变种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年4期

茂兰喀斯特森林石斛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期 名贵中药材石斛的栽培 新农村-2006年12期

名贵中药齿瓣石斛的开发前景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年2期

名贵中药石斛的特性及栽培方法 农技服务-2006年10期

名贵中药石斛的栽培 农家科技-2006年12期

模拟曲茎石斛生境的栽培技术研究 中药材-1999年5期

内生真菌菌丝及代谢物对铁皮石斛及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6期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石斛属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5期

黔西南州石斛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期 浅述云南石斛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4期

浅谈发展石斛兰切花生产之可行性 花卉-1995年5期

秋石斛的几种繁殖方法 花卉-2001年1期

秋石斛及其栽培 中国花卉盆景-1999年7期

秋石斛品种及其温室栽培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年1期

秋石斛栽培的一些心得 中国花卉盆景-2006年12期

秋石斛在广州在栽培管理 吉林地质-1990年1期

曲茎石斛放养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1995年3期

热带洋兰秋石斛(上)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9期

热带洋兰秋石斛(下)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10期

人工授粉对野生石斛兰坐果率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生物学教学-2008年7期

三种内生真对铁皮石斛、金线莲生长影响的研究 中草药-2002年6期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铁皮石斛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的初步观察 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2期

生长调节物质对金钗石斛器官分化的影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

石斛的繁殖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年5期

石斛的繁殖与产地加工 中草药-1997年A10期

石斛的名义和原植物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5年1期

石斛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石斛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发展对策 生产率系统-2001年2期

石斛的栽培 特产研究-1994年2期

石斛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植物医生-2005年1期

石斛的栽培特点 花卉-1997年3期

石斛菲盾蚧的发生及防治初步研究 中药材-1990年7期

石斛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中药材-1991年4期

石斛茎部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分布 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2期

石斛快速简便扦插繁育新方法 农技服务-2007年1期

石斛兰Dendrobium formosum Roxb.ex Lindl.幼苗培养基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4期 石斛兰病害防治技术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年9期

石斛兰的繁育技术 中国林业-2005年05B期

石斛兰的繁殖技术 汕头科技-2004年2期

石斛兰的繁殖栽培技术 花卉-2000年6期

石斛兰的民族植物学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石斛兰的培植 花卉-2001年5期

石斛兰的品种及栽培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2年3期

石斛兰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石斛兰的四季养护 园林-2008年5期

石斛兰的无土栽培 花卉-2006年2期

石斛兰的有性繁殖 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8期

石斛兰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中药材-2003年9期

石斛兰及其栽培 中国花卉盆景-1993年5期

石斛兰四季养管与花期调控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8年5期

石斛兰无菌播种技术 花卉-2003年9期

石斛兰无土栽培基质优化筛选研究 广西林业科学-2007年2期

石斛兰营养特性及施肥技术初探 园艺学报-1999年3期

石斛兰栽培管理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年8期

石斛兰栽培全攻略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年8期

石斛无土栽培基质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1期

石斛有性繁殖及栽培试验 中国林副特产-1994年2期

石斛栽培 遵义科技-2006年5期

石斛栽培基质的选择 重庆中草药研究-1999年39期

石斛栽培及加工利用 林业科技开发-1995年1期

石斛栽培技术 热带农业科技-2008年2期

石斛种质资源介绍 农村实用技术-2001年6期

石斛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1期

石斛属几种石斛茎解剖学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斛属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3期

石斛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2006年6期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石斛属植物主要害虫及其风险分析 武夷科学 2002/00

思茅地区石斛属植物资源的调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1期

四川石斛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四川中草药研究-1994年36期

四川石斛属一新种 植物研究-2008年4期

四川石斛属植物新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4期

四种不同培养基对诱导金钗石斛幼苗生根的影响 贵州科学-2007年2期

檀香石斛兰的栽培技术 福建热作科技-2001年2期

特色中药材石斛沼液施肥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B07期

铁皮石斛GAP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评价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年1期

铁皮石斛病害防治 农家之友-2003年5期

铁皮石斛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致富天地-2005年4期

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 农家之友-2003年3期

铁皮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 福建热作科技-1999年1期

铁皮石斛的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2004年10期

铁皮石斛的栽培研究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

铁皮石斛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2004年2期

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和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2004年1期铁皮石斛黑斑病菌室内药效试验 植物保护-2005年1期

铁皮石斛及金叉石斛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6期铁皮石斛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中草药-2003年2期

铁皮石斛集约化栽培管理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2005年1期

铁皮石斛培养的产业化研究 中草药-2004年4期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固形包埋系统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1年5期

铁皮石斛人工种子制作流程及发芽研究 中草药-1996年2期

铁皮石斛叶片光合作用的碳代谢途径 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5期

铁皮石斛栽培技术的研究概况 时珍国医国药-2002年9期

铁皮石斛在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的适宜光照强度 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3期 铁皮石斛种子培养试验研究 重庆中草药研究-1999年40期

铁皮石斛种子无菌法播种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2005年2期

铁皮石斛最佳采收期的理论探讨 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8期

图解石斛杂交技术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7年1期

外源Ca^2+对干旱胁迫下金钗石斛幼苗生长的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2期

外源GA3对春石斛园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5期

外源GA3和6—BA对金钗石斛生长的影响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2年1期

温度和光强对金钗石斛吸收磷素的影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温室盆栽石斛兰繁殖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12期

文山石斛属药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5期

西双版纳地区的石斛资源调查及鉴定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5年3期

西双版纳古斛资源的保护利用 园艺学报-1996年2期

西双版纳石斛属药用植物资源 林业工作参考-2005年1期

稀土微肥对铁皮石斛试管苗壮苗的影响 中草药-2006年11期

夏威夷Yamamoto兰园春石斛栽培技术 中国花卉园艺-2008年10期

养分胁迫条件下石斛兰叶片表面结构的电镜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

药用石斛产业现状及其在海南的发展前景 中国热带农业-2007年2期

药用石斛的利用及其种质改良途径的建议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2期

药用石斛的栽培 农技服务-2003年1期

野生鼓槌石斛引种和栽培技术 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15期

优良观赏植物石斛兰(上)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7年4期

优良观赏植物石斛兰(下)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7年4期

豫西山区的石斛属药用植物 中药材-1993年7期

云南龙陵齿瓣石斛化学成分分析测定及栽培方式选择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4期 云南省药用石斛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5期

云南石斛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森林与人类-2004年5期

云南思茅野生兰科石斛属植物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云南药用石斛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农业科技-2005年4期

云南主要药用石斛种植区域调查及适宜性初步评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4期

栽培基质对密花石斛产量的影响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2年2期

珍稀濒危物种铁皮石斛的保育与开发利用 中国林业-2003年11B期

珍稀名贵中药—金钗石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年4期

真菌及其培养物提取液压细叶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1990年7期 真菌在罗河石斛和铁皮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年1期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钗石斛药用化学成份的影响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1年43期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斛生长的影响 园艺学报-1999年4期

篇8: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关键词:临沂市,古方志,目录学

方志的性质归属, 长期以来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认为, 它属于地理书, 如民国时期的梁园东“中国之地方志, 以今日视之, 实为一种不完全的地理书”; 有人认为属于史书, 如梁启超“最古之史, 实为方志”; 有人认为, 它是地方的百科全书或资料书。性质归属的纷争恰体现了方志本身功能的多样化。一般认为,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 而笔者认为地方志中所体现的目录学方面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本文即以临沂现存的古方志为例探讨地方志在目录学方面的价值。

一、《艺文》《著述》辑录文献著作

古方志的目录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文》《著述》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有明确的收录范围, 而且还有严谨的编排体例。这有助于研究该区域历代文献的著述、流传、存佚等情况, 具有很高的目录学价值。

( 一) 《艺文》《著述》有明确的收录范围

地方志的《艺文》或《著述》部分主要反映地方文献的著述情况。既然收地方文献, 那么就需要对地方文献所包含的范围进行具体的界定。从临沂现存古方志《艺文》《著述》部分的编纂来看, 临沂方志所载文献主要收录本地人的著述和有关本地的著述, 部分收录外地人在本地期间的著述, 具体的收录方式又有目录和全文两种。艺文的分类体系大体说来分成两大体系, 一种是按目录学原理来撰述, 著录地方藏书和一方著述; 一种是按文体分类收录作品全文, 集一地人著撰或有关一地方的资料, 以诗辞文赋为表现形式, 具有文选性质。

《著述》, 通常汇集为目录, 这部分的目录主要辑录本地人的著作, 有的也包括外地人寓居此地时的作品。如《沂州府志》的《著述》中的经部中收有郑玄的部分著作, 下注说: “旧志以郑康成为此邦流寓, 故此。”收录的著述, 除已刊行的外, 还收录一些藏于家未梓的书稿。如《临沂县志》著述部分收录作品167 部, 其中有12 部稿藏其家, 如“宋鸣梧《义易集成》《琅邪文集》稿藏其家”“李国经《明季逸史》十三册稿藏其家”“王埙《一隅诗草》一卷稿藏其家”。《续修临沂县志》著述部分也收录了48 部未梓的稿本, 如“彭窗芸著《平仄五千字文》一卷未梓”“王思衍著《老子注》, 《说文集字》四卷, 《亦嚣诗存》两卷均未梓”。如此一邦的文献基本上无有遗失。

《艺文》通常辑录原文, 主要选录当地文人的诗文作品和有关该地风物的诗文作品。《艺文》都有明确的选文标准, 如《沂州府志》“若乃寸简卮言有关此邦之利害亦节录焉, 非是概不敢登, 示慎也”, 即是说收录的内容都是和地方息息相关的; 而《沂水县志》则主要收录涉及地方掌故和古迹的诗文作品: “苟非涉掌故、关考证者, 虽词文赡逸, 不得不从割爱, 余见例言。”这类当中有时也收录外地人在本地时的作品, 如《沂州府志》的《艺文》部分载有骆宾王的《与亲情书》, 书下注有“骆集不可胜载, 录其官日照者”。

在临沂古方志的编纂中以上两类有的有其一, 如《郯城县志》只有《艺文》; 有的二者兼具, 如《续修郯城县志》有《著述》和《艺文》两部分; 有的看似是一其实是二, 如《沂州府志》在形式上只有《艺文》, 但其分两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为《著述》, 第二部分为《文选》。《艺文》或《著述》一般单列, 但也有分拆附于相关类别下的, 如《费县志》的艺文就分附于《古迹》《金石》《丘墓》《牌坊》等的后面。

( 二) 《艺文》《著述》中谨严的编排体例

《艺文》前常有序言, 交代编辑的缘起及收文的准则等, 在具体的收录中常按照文章的体裁, 分为文、诗、赋等, 在每一类下再按照朝代的顺序编排。如《沂水县志》在《艺文》部分收录诗文两类, 文在前, 按照年代的顺序依次收录晋代陈寿的《奉诏进诸葛亮集表》《诸葛亮传赞》, 明方孝孺的《诸葛武侯赞》、傅履重的《水利论略》、马之图的《新建孟母庙记》、牛宪的《张艾山碑记》, 清孙廷铨的《山蚕说》、王士俊的《齐王蠋忠臣烈女论》; 诗在后, 收宋、明、清代吟咏名山、古迹的诗歌。有的分类更为细致, 如《沂州府志》按照文、诗、赋的类别收录历代地方文人的作品及其涉及该地的文学作品, 其中文又分为文 ( 先秦到元) 、明文、国朝文三类, 诗分古诗和近体诗。

《著述》部分收录的作品通常按照目录学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的顺序编排。大类下有的按照时代的顺序, 以人系书, 如《续修郯城县志》即是此类的编排方法。有的则是大类下分小类, 小类下再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 如《沂州府志》的经部下分经和经传, 经传下又按《易》《书》《诗》《春秋》《礼》《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的顺序, 每一个小类下的具体作品按照时代顺序编排。注有出处, 并附有按语。《著述》部分收录的文献常标注目录的来源及著作本身的存佚情况。如民国年间《重修莒志》对文献的存佚进行详细的标注, “诸葛璩文集二十卷, 佚”, “元邹惟新文集十卷, 佚”, “明刘朴柘山奏议一卷。原奏二十篇, 散失其四, 仅存十有六篇”。如此以后, 就让人对著述的全貌及存佚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著述》和《艺文》部分对地方文献系统的收录和编排, 对研究地方文化有这重大意义, 特别是编排体例谨严, 为即类求书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而标注刊刻与存佚与否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辨提供了依据。

二、传记等补录文献目录

方志中不仅有独立的文献著述目录或艺文全文, 还有其他部分也会涉及到相关的文献, 如人物传记、古迹以及金石等部分或提及一书, 或收录一文等情况, 对地方文献目录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首先, 是人物传中对传主生平著述情况的记载对地方文献目录起到补充作用。虽然《人物志》中收录的著述成果有些不尽可信, 但对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价值也同样不可忽视。如《沂水县志》人物传中相勋条有“著有《沂水补志》藏于家”的记载, 此书不见于《艺文》《著述》, 也未有传世的刻本, 但是该志收有万历本公鼐的序, 后注此文来自相勋的补志, 《舆地》部分还收有相勋的《封疆说》应当也来自相勋的补志。《沂水县志》人物中刘应宾著《平山堂集》, 高熏作《郴江弦闻录》、《赞颂百篇》等, 艺文著述部分亦不见有载。

其次, 是古迹等部分出现的考证文字也是临沂地方文献目录的一个补充。这些作品在方志的《著述》《艺文》部分没有收录, 或有著录该作者的著述目录但该著述并未传世等, 对研究作者本人和地方有很大的价值。如光绪《费县志》和《沂州府志》均收了王雅量的《曾子子羽费人考辨》, 道光《沂水县志》卷二古迹后附古迹考, 卷八冢墓后附墓冢考, 其中收录了公鼐的《姑幕辨》、《阳都辨》, 刘绍武《闵仲山即浮来山考》《邳乡》《盖城》《东莞城、团城、半城、圂城》等多人的多篇考证文字。这些文字不仅对研究该作者有所裨益, 而且整个地方文献目录也有着重大的价值。

最后, 是《金石》等章节中收录的金石著作对地方文献目录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如《费县志》有《金石》等部分全文收录一些碑文或碑记等注有作者, 如《太虚观碑》有全文的碑记, 并注有“柯亭张万公谨记”。这类碑记或碑文使得一些没有作品付梓的文章得以保全流传, 同时对于补录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这部分资料对《著述》和《艺文》收录地方文献是个有益的补充,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或文章不见于其他文献, 对地方文献的整理有较大的价值。

三、序言考辨志书编纂源流

志书在目录学上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志书序言的撰写上。志书的序言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信息较为珍贵。志书往往会在序言中记录该地志书的编纂情况该志书的编修过程, 对考辨志书编纂的源流、版本存佚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一) 序言记录历代志书的编纂情况

一般说来, 志书的序言大都会陈述该地志书的历代的编纂情况, 概述志书的编纂源流, 评价之前版本的编纂质量, 叙说编纂此版本的缘由等。《续修郯城县志》在吴堦的序言中详细介绍了县志始创及清代的历次纂修情况。“《郯城县志》始于前明万历十三年, 知县颜若愚、教谕邱问礼同辑。续志创于清朝康熙八年知县冯可参, 成于十二年知县张三俊; 又续志稿创于五十年知县荆文康, 成于五十五年知县魏敬胜, 未刊行; 又续志创于乾隆十二年知县王植, 成于二十八年知县张金城、县人原任福建知县王恒。”从这个序言中可以看出《郯城县志》的几个版本, 初创本为明万历十三年颜若愚本, 清代的续志有康熙年间的冯可参、张三俊本, 荆文康、魏敬胜本, 乾隆时期的王植、张金城、王恒本, 其中荆文康、魏敬胜本未刊行。此类序文, 往往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一个地区的方志编纂史, 其间的修志次数、志书的存佚与刊刻情况等得到较为清晰地呈现。

( 二) 序言记录该方志的编纂过程

志书序言不仅考辨了志书的编纂源流, 而且有的还会详述该版本的编纂缘由及程序, 这有助于了解此版本志书的成书过程。如民国年间莒志自盛清嘉庆间邑令许氏绍锦续修, 迄今又百余年中经张氏承燮、蒋氏楷及邑绅管氏廷献等先后倡修。张氏仅创体例, 蒋管属稿未就, 旋复搁置。前任宿松唐君剑青徇各区区长之请, 呈准省府规尽未就, 而唐君去职。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 奉令代理, 下车伊始, 莒人士复以为言。余曰此吾责也。乃延邑耆宿重修莒志。此类序言扼要地概述了《重修莒志》的成书过程, 有助于整体把握其目录学价值。

( 三) 序言体现旧志的编纂质量

志书的序言提供的信息较为珍贵, 还体现在序言里多有对旧志的评述。很多志书的序言对前志充满溢美之词, 但也有的会对前志进行客观的评价。如《费县志》对康熙年间所编地方志的评价: “康熙已巳黄候学懃慨然兴修, 匆促成书, 不无缺略。自斯迄今二百年矣。”因为黄学懃版县志的仓促成书, 所以有县人李恕不满所修志书而作《文献存征》。《费县志》收录该书的序言, 并多次运用该书的内容作为佐证。

总地说来, 地方志按照目录学的原理辑录编排一地文献并注明刊刻存佚与否, 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志书体文献目录, 为地方文献的整理鉴定提供了一手的资料。而人物传记、古迹和金石等部分收录的文章又对《著述》《艺文》等专门的地方文献目录进行有益的补充。序言部分则承袭目录中类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对志书的编纂源流进行详细的记载。所以说地方志中的目录学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挖。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324.

[2]马春晖.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考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 (02) :102.

[3]陈景星.临沂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185.

[4]范筑先.续修临沂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1181.

[5]李希贤.沂州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349.

[6]沂水县地方史志办.沂水县清志汇编[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3.298.

[7]唐介仁.重修莒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475.

[8]吴堦.续修郯城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51.

[9]唐介仁.重修莒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1.

上一篇:读《镜鉴》心得体会:防微杜淅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下一篇:金融职业介绍,附15本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