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2024-06-29

理想的风筝(共8篇)

篇1: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苏省海安实验小学 武爱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11小节。

2.通过刘老师放风筝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以及 作者对他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1.读下列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幻灯片1)女娲造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撑地 跳跃 旋转

手持线拐 翱翔盘旋

撒脱手

生交流,师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风筝

师:刘老师笑谈腿疾时的乐观、风趣;上课转写板书时的跳跃、旋转都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三十年来作家苏舒扬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深地思念您,思念您„„(幻灯片2)。

然而放风筝的情景更是感人至深。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舒扬的追忆继续走进这位特殊的刘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师:(幻灯片3出示)用心朗读第6到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写感受。

2.交流:刘老师放风筝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交流,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时通过朗读表现。)3.品悟第8节

预设一:从刘老师亲手制作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精美的风筝,可以体会到他很有生活情趣,热爱美好的生活。

师:他虽然残疾,但是同样可以创造生活。

预设二:从刘老师“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幻灯片4)可以感受到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很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我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决不肯”写出刘老师的不放弃的精神。师:他虽然残疾,但是同样可以参与生活。齐读。大家把“决不肯”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预设三:从刘老师“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而是同我一样的少年。”(幻灯片5)可以体会到他有一颗阳光、健康的心,他身老而心不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师:他虽然残疾,但是同样可以享受生活。

体会和感受“漾”的丰富含义:字典上的释义“液体太满而向外流”。文中指什么呢?能换为“露出”吗?

你曾经看到谁的脸上漾出甜蜜的笑?(在什么情况下?)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得很美。

师:这样的快乐、甜蜜真的很难用词语来描绘,这是情不自禁的笑,这是心满意足的笑。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读。相机指导。

渗透学法指导:1.边读边想象画面。2.入情入境,你就是文中的刘老师。让我们来分享刘老师的快乐吧!女生读。男生读。

师:刘老师乐观,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30年来作者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幻灯片 6)

师:是啊!刘老师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令我们感动,追风筝的情景更是震撼人心。4.出示第九小节。(幻灯片7)

预设1:“笑着,叫着,蹦跳着,喊着”充分体现了刘老师的不畏困难和乐观,忘我的快乐,他虽然残疾,但是同样可以热爱生活。

预设2:“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可以体会到他那难以言说的幸福,多么自信,快乐,忘我。

预设3:从“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可以体会到他自我挑战的精神。

现在,你就是刘老师,我是和你一块放风筝的学生,我想问一问你—— 刘老师,你的腿脚不便,你为什么要松开线绳呢?(自我挑战)刘老师,风这么大,你能够追得上线端吗?万一摔着了那怎么办?(不服输,执着,有志者,事竟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同桌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

再来读一读。(激情洋溢,深情并茂)

4.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来合作朗读。(引读)是啊,刘老师忘记了自己的残腿: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幻灯片8)

刘老师忘记了自己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残疾老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幻灯片8)

刘老师忘记了生活的坎坷: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幻灯片8)

5.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作者苏舒扬这样真诚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幻灯片9)

师:孩子们,笑谈腿疾,转写板书(红笔点笑、转),那放风筝这儿用哪一个字好呢?讨论一下。(畅所欲言,板书“乐”)

三、品味心声,深化思念

1.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同学们默读10节,“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拿出笔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2.质疑:

预设:(1)为什么说是“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谁能帮帮他?联系前文想一想,文中几次出现了“圆木棍?

师:圆木棍不仅支撑了刘老师的身体,也支撑了刘老师的乐观,自信。(2)作者想念刘老师,30年了为什么不亲自登门拜访刘老师呢?(先搁一搁,还有问题吗?)

(3)这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也许对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帮助。

3.出示苏舒阳的经历简介(幻灯片10),感受刘老师对他的深远,“永远”的影响。4.作者真的没有见到刘老师吗?(不,见到了,在心中默默地见到了。自己和刘老师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师:30年的光阴并没有尘封这一幕幕往事,这一个个细节,自己在心里早已和刘老师见了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一个春天又一个春天。

5.刘老师放上蓝天的仅仅是一只又一只普普通通的风筝吗?那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包含着什么?体现着什么?(.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5.追问: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上课,放风筝„„是他那乐观、坚强的精神,板书:乐观、坚强)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

6.请同学们再读第10节,说说读到了作者苏舒阳的什么情感? 交流。(思念,赞美,敬佩)

读到这里,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幻灯片11)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作家苏舒阳深情地呼唤:

(幻灯片11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这是作者源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幻灯片12)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许多人跟大家一样,读了课文,笔随心声,激动不已,写下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幻灯片13)

理想的风筝

凭一根圆木棍,你行走于孩子的世界里,笑谈中,你把腿疾的痛苦忘却

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一个

潇洒的笑容!

课堂上

一次次竭力的旋转,你演绎了人生最美的舞蹈!

那自由飞翔的风筝,放飞着你的理想

你追逐的身影, 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师配乐朗读。师生一起读。

五、总结延伸,深化主题。

师:孩子们,文学宝库里有许多写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的文章,课后请大家读一读,相信你受益匪浅。(幻灯出示15)推荐课外书目:《我的老师》(魏巍)

《藤野先生》(鲁迅)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刘老师 转写板书 乐观 坚强

乐放风筝

篇2:理想的风筝

上传: 廖华

更新时间:2014-1-12 22:34:46

理 想 的 风 筝 安源区八一小学 廖华

教学目标: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名人的图片和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作家苏叔阳的作品中,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的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回顾旧知:

师:同学生,回想一下文章写了刘老师在上课时和下课时的哪几件事呢?

4、引入:刘老师身上有哪些闪光点,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作者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让我们深入文字内部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感悟,了解人物。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用“-”划出来。②学生汇报

a.1.我体会到了乐观幽默的刘老师。(板书 乐观幽默)

2.生读相应的句子,并谈体会。

3.引出重点句着重讲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导:笑过之后,同学们为什么酸涩?又为什么更增加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同学们一块来读读吧。

b.1.我体会到了刘老师对祖国的热爱。(板书 热爱祖国)2.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谈体会。

c.1.我体会到了关爱学生的刘老师。

2.找出相应的句子谈体会。

2.讲写法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刘老师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 3.小结写法:作者抓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刘老师那亲切慈祥的形象跃然纸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文章中也用到类似的写作方法,将文章写得更生动、形象。

过渡:刘老师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他那份热爱祖国、关爱学生的赤子情怀折服了每一位学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师以深情朗读的形式过度到第9自然段(同学们,当春天来临,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莲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刘老师就带着孩子们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

2、学习句子1

(1)出示句子1: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2)出示画面,感受风筝的美丽。

(3)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3.学习句子2(1)播放插图

(2)用一句话描述一下画面上的刘老师,体会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不便。(3)出示句子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①哪两个词最令你感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同学们把刘老师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4.学习刘老师追风筝的片段

(1)出示这部分内容,请个别学生来读。

(2)这部分抓住了刘老师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请同学们用小圆点标记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画出表示语言的句子。(4)从这些词语中你悟到了什么?

(5)从这句“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6)谁来把这份坚强喊出来。

(7)让我们一块把刘老师的那份坚强喊出来吧。

5、过渡:当老师抓住了线拐,看到天空中那只翱翔盘旋的风筝时,他的脸上飘起了得意和满足的稚气,同学们此刻他什么也没说,可他会想什么呢?

6、小结: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近些吧,再次读读这感人的段落吧。

四、升华感悟

2.学习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1.小组讨论学习第10自然段

议一议:相对于这样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2.学习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3.揭示课题含义。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刘老师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谁来说说。

2、记得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这样写道:(齐读)

3、三十年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走向成熟。30年后,那充满活力的刘老师您在哪呢?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呼唤可亲可敬的刘老师吧!(齐读12自然段)

4、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上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六、总结

1.同学们的祝福多美啊,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思念敬爱的刘老师吧!(学生齐读12自然段)

2.三十年了,刘老师已老去,但他那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是老师手中那一只只高飞的风筝。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还教 《理想的风筝》

现在看来,这样的课堂走入了片面凸显人文性的胡同,学生得不到切切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打动了你”,这样的情感熏陶显得浮泛、苍白。

特级教师严华银在论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的时候,这样说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犹如皮与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人文’是附着在语言‘工具’之上的,离开了‘工具’,根本谈不上‘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是最形象直观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离开了“工具”价值的“人文”宣讲,都几乎是空泛乏力的,是完全背离语文规律的。我们应该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也坚决不能忽视“人文性”的问题。因此,我想语文教学最要紧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思想情感的熏陶应该是附着于其上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言表达,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现在,再来教《理想的风筝》一课,我会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

1. 语言。

(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句话是写学生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后,情感的变化。体会出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就能体会出刘老师的乐观。情感之所以复杂,就是有变化,而这变化就是“笑声——酸涩——尊敬”。

(2)“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当贴切,这个细节既形象地写出了笑的充盈,又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内心的快乐。

(3)“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句话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连动式的运用,既有节奏上的明快,又能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而这动态的画面,正是为了彰显生命的活力——一个残疾老人不屈的生命!

2. 表达技巧。

(1)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只选择了三个事例,且这三个事例都能突出地表现刘老师的品质,尤其是作为残疾教师,最终让读者在典型事例中,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让你不记住这个典型形象都很难。

(2)运用夹叙夹议。本文多次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叙,学生情感变化是议;追逐线绳是叙,作者感受是议。苏叔阳正是在这种夹叙夹议中,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情感。

(3)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开篇先写风筝,由风筝想起人,为什么一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呢?风筝与刘老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遐想,带着这样的遐想走进文本,的确让读者感叹。

篇5:理想的风筝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 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课前准备:

1、收集苏书阳的相关资料,阅读苏叔阳的作品。

2、收集阅读描写师生情意的文章。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课件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片,复习古诗《春居》,引导学生感受放风筝的快乐。

(二)创设语境揭示课题。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叔阳的资料,教师简介作者。

(五)读课题,质疑。(例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一)自读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就读前的疑问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

2、学习生字词语。(展示课件)

⑴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风筝、蜈蚣、倘若、连翘花、哽咽、酸涩、翱翔、屈辱、线拐、沉醉、不由自主、慷慨激昂、各式各样、气喘吁吁、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提示:“连翘花”的“翘”是多音字,在这里读“qiáo”;“哽咽”的“咽”,这里读“yè”,指悲哀得说不出话来。)

⑵指导写字:“风筝、哽咽、翩翩起舞”

(二)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提示回忆性的文章一般结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一)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听读后质疑,解疑。

(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三)体悟情感,指导朗读。

1、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

(四)默读思考,初步感知主要内容。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情?

2、边读边作上批注。

3、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板书:笑谈腿疾、上课情景、关爱学生、放风筝)

4、指名分事件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顺、读流利。)

四、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在令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

(二)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全班交流感悟。

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

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

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

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

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

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

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板书:热爱生活自信坚强)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以上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答问情况的预设,教学中不会面面俱到,教师要因势利导,选择其中的几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

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三、品味心声,深化主题。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四)、引读第11自然段“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师:30年,让一个个懵懂少年逐渐走向成熟;30年,会让充满活力的刘老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漫长的30年,刘老师到底怎么样了呢?(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引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设计:

27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乐观幽默

刘老师深情上课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关爱学生

篇6:理想的风筝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2、“看风筝猜理想”

“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孩子们结合观察文中插图,在自读3——6自然段中,圈出文中提到的各种风筝的名称,并猜猜这些风筝可能寄托着孩子们什么样的理想。“看风筝猜理想”的做法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猜得不亦乐乎!也从中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感受快乐心情再次默读文中3——6自然段后,我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课文重点内容,知道“我”和小伙伴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他们放的风筝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在相关段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通过美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心情。

篇7:《理想的风筝》 教案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饱含情感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课文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出对刘老师的怀念,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四件事,表现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最后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热爱工作,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精神。教学难点:对课题“理想的风筝”的理解。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本课教学时,将采用“初读——理解——再读——感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流淌的思念、赞叹之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读下面四组词,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从这四件事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的追忆、怀念再次走近这位可敬的刘老师。

二、出示活动单,学生自学。

1.轻声读4——9小节,想想刘老师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 2.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出阅读感受。3.结合作者苏叔阳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理想的风筝”的理解。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在笑谈腿疾中感受刘老师。

1.说说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

2.交流。思考:说说你从刘老师笑谈丟腿这件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3.刘老师是笑着讲这个故事的,从“笑”字,你读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读读这段话吗? 出示:“„„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读出刘老师的幽默来,读出刘老师的智慧来,读出刘老师的乐观来。

5.刘老师的这个幽默故事,自然也感染了教室里的同学,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接下去读。(出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6.理解“酸涩”。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7.为什么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8.小结: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正因为这样,作者经过了30年仍记得这个故事。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轻声读第五小节,划出描写刘老师板书的语句。(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2.刘老师板书时,哪个动作令你感动?

怎样转的?要转向讲台,他还得——(学生接下去读)从“转”这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上一堂课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上一天课、上一年课、上一辈子课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4.刘老师在写板书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怎样?

从中你还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无私奉献、坚强)

5.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刘老师那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孩子们激动不已,刻骨铭心,所以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作者。

6.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读第8小节,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心灵手巧、认真细致、心胸宽广、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挑战自己、热爱生活、童心未泯、充满活力)

2.出示: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这段文字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时的情景,刘老师注视着白云,注视着那翱翔的风筝,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会想什么呢? 想着想着,刘老师脸上就漾出甜蜜的微笑,从“漾”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在追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找出描写刘老师追风筝的句子读一读。(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2.理解“笑”、“叫”、“蹦跳着”“喊” 3.指导朗读。

4.从这件事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5.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6.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2.30年后的刘老师又在干什么呢? 3.从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

4.思考:为什么说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 5.你对“理想的风筝”有什么理解?

6.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作者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也很坎坷。谁来介绍一下? 7.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 总序》

五、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步入老年,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的?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也跟大家一样,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

理想的风筝

凭一根圆木棍,你行走于孩子的世界里,笑谈中,你把腿疾的痛苦忘却 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一个 潇洒的笑容!课堂上 一次次竭力的旋转,你演绎了人生最美的舞蹈!那自由飞翔的风筝,是否放飞着你的理想? 你追逐的身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六、总结课文,课后实践。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读描写老师的文章,如:王蒙的《华老师,你在哪里》,鲁迅的《藤野先生》。3.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开朗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生活

篇8:理想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揭示课题后,回顾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

2.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让我们细细品读这些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读通、读透文字背后的内容,要能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自主品味细节应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这也是整堂课需要突破的主目标。]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合作小贴士。读一读:读课文4—9节,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写一写:画出文中写得生动细腻的语句,写写你的感受。说一说:组内成员交流感受并合理分工,为展示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其静心与文本对话。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这也体现了“协和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

小组汇报交流:

1.选择一则喜欢的故事,说说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相机板书)

2.交流所画的句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1.引导学生从外貌、语言感受刘老师的忠厚慈祥、乐观开朗。

2.体会文中“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涌”等对比感悟,感受“泛”表达的复杂情感。板书: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把自己概括出的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到黑板上,其他组员再补充完善,教师做适时的点拨。在这样动态,和谐的课堂中,促进学生完成语言与精神的首次同构。]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走进刘老师。

1.从“旋转板书”这件事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抓住动作感受刘老师的敬业精神。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懂得传神的动作描写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

2.抓住“圆木拐杖”,想象说话。

这是一根______圆木棍,它不仅支撑刘老师的站立,还支撑刘老师的______。

3.“他每转一次都引起孩子一阵激动的心跳时……”引导学生说话: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一系列的想象说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

4.指导读好这段话。(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三在放、追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小组交流刘老师放、追风筝。有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你的心弦?(热爱生活、童心未泯、虽然身体残疾,却充满活力)

2.相机指导:A: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此时他没有说话,他一定在想什么?

3.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

[设计意图:在板块二中,以学生为对话的主体,四人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究文本。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思考: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念念不忘刘老师?

3.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先来看一看苏叔阳的资料,(出示资料)再理解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同时联系感人细节,再让学生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涵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面对病魔不屈服,是刘老师给了苏叔阳力量。所以作者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思念您……”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刘老师呀,思念您______,思念你______……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同构达到最大程度时,就会生成新的言语成品。这时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遵循协和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在“合作小贴士”的引领下,先尝试着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写下个人的阅读感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故事,先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通过组员间的聆听、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整节课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创城公益宣传短信下一篇:系统文件丢失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