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杂志

2024-07-26

大学生杂志(通用9篇)

篇1:大学生杂志

《大学生》——上大学的智慧

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名牌期刊

《大学生》创刊于1988年,当时由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共北京市委主办,面向全国大学生公开发行。

作为服务于全国2000万大学生的主流期刊,《大学生》顺应全球发展趋势,为推进中国软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懈努力。

《大学生》的使命是为中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成功提供前瞻性服务。《大学生》锁定大学生群体中最渴望成功并且最注重提高学习、生活品质的一群,在同一刊名下为他们精心打造了上半月刊《中国校园》和下半月刊《能力博士》两本各有鲜明特色的精美刊物。上半月刊《中国校园》在内容上侧重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情感、心理等方方面面;下半月刊《能力博士》则专注于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打造和提高,并提供考研、就业、留学、考证等方面的丰富资讯。《大学生》曾创举办过很全国性大型活动,如已经举办五届的中国大学生人物评选,以及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等,热心为全国大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交流沟通平台。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欢迎评刊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166,可随时起订。

网上订阅:中国大学生网

函购咨询:010-

《大学生》,上大学的智慧

同样上大学,收获大不一样,毕业后的处境和前程更是大不相同。

校园“牛人”说:上大学需要智慧——管理学业、规划生活、恋爱交友、呵护心情、留学考研、就业前程——哪一样离了智慧能成?

事业有成的师兄师姐说:有智慧的大学生活才值得一过!

订 阅 方 式:

1.各地邮局订阅(可破季订阅)半月刊,全年仅需144元

2.通过邮局汇款到杂志社订阅(随时起订)全年仅需144元,不另收邮费 地址:北京北四环中路33号大学生杂志社收款人:邮购部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6011,64871010

3.中国大学生网,进入“购物商城——大学生杂志”即可通过网上支付方式轻松订阅。

官方网站:

篇2:大学生杂志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为了某些人、某些事付出过代价。那些代价,有的别人看不懂,而你却会好珍藏;有的别人都说值得,而你却酸甜苦辣在心中又说不出什么来;有的你当做经验一再告诉别人,是你勇敢面对一切的垫脚石;还有的是岁月冲走的东西,在你想来或许真的毫无意义。

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学着长大,代价就是为了成长付出酬劳。

1、许多人会把这些称为“代价”,我觉得这种说法严重了。我觉得这只是成长的土壤,而这种土壤是富含养分的。所有的经历都是心灵的养料。

有的青春期结束,人就定型了,不再成长,此后漫漫一生,只发生生理改变。但有些人,成长将伴其终身,他们经历的事情是她们心灵的养料,辛苦和甜蜜,对他们来说都一样的宝贵,她们有时能感到像竹子拔节一样,忽然打通了一些关节,感到自己长了一大截,有时,自己都意识不到,好多东西沉淀下来,自己已经变得更通情达理更包容,坚硬的部分更坚硬,只有柔软的心灵一如既往。但愿这样的成长,伴我一生。作家:西门媚

《那未必是代价》

2、人生的旅程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需要不断地去追寻,去创造。每一站的收获都不是用来囤积以显示成就的,也不是用来维系一劳永逸的,而是用来支付的,用来做代价不断换取下一种人生的。而代价一经付出,便不会再有回转的余地,剩下的就只有埋头和不能让代价白付的坚持了。再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贪图安逸才活着的,我这样付出,也许收获的仅仅是两三个新朋友,或者一所好学校,一份好阅历。。。但,无论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经历,都是与以往不一样的,这就是价值,就是美好,就是值了。作家:蓝艺

《选择的背后跟着一个词》

3、能被称作代价的东西,都是说不出来的,也是当事人不会说出来的,所谓代价,是细碎的龃,是漫长的煎熬。

代价,并不只是明亮的辛苦,透彻的诚恳,有时候是无用功,有时候是打水漂,有时候是两难选择——甚至是美女和狮子的权衡,而是狮子和老虎两害相较量取其轻的权衡,但多数时候,也是沙里沥金,是不动声色的积累,是看似没有变化的催化,终会在某个节点之后,给人以回报,只是,那需要一点耐心,和一点始终不肯忘记初衷的坚韧。作家:韩松落

《不忘初衷的坚韧》 4、40万修理费怎么赔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在大学从教15年。著有《我手画我心》《心理画外音》《做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等多部著作。

我正在给大三的学生上课,提了一个问题之后,我看到一片低下的头。于是,我随意从名单上点了一个签过到的同学。上课时,我从不点名,但为了了解考勤情况,我请同学们课前自己签到。“王婷婷!”教室里一片寂静。我再叫了一遍,还是没有回应。“她没有来,是吗?”班长冲我点点头。“帮他签到的同学下课后请来找我。”然后继续上课。虽然我淡化了这个小插曲,但我能感觉到教室里的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因为我在开学时宣布过,签到只能自己签自己的,一旦发现代签,代签人和被签人都将扣总分,并要在班上做检查。大家都遵循这个规则,直到今天。

下课后,我在教室里一直呆到下节课的开始。没有人来找我,我有些失望:看来,信任并不总能起作用。当我走出教学楼时,有一个同学跟在了我身后。是唐斐,一个平时很安静很认真的同学。

“老师,我错了。” “你错在什么地方?”“我不该代王婷婷签字。”“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他今天到医院看病,人很多,赶不回来了,就发了个短信让我帮他签到。”“即使他今天没有签到,但下次把假条带过来,我自然会注明的,这不会影响他的考勤。”“他觉得这样太麻烦了。”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对唐斐说:“你想过代签后付出的代价吗?”“我没有想过。”“唐斐,其实你很清楚,如果被发现,你会被扣总分,王婷婷也会被扣总分,而且下节课你们需要在全班面前做检查。”“可以补扣我分吗?我们的情况很特殊。”“唐斐,我知道你想帮助同学,不像触犯规则。你平时是不是总是很难拒绝别人?类似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也发生过?”唐斐点点头。“在帮助别人之前,需要了解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一旦做错事,也要敢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小时候,我们做错事可以不付出代价,但作为成人,需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你能理解吗?”唐斐点点头。第二次上课时,两个人做了检查,唐斐是哭着念完检查的。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做事前都要考虑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乃至付出的代价。

一家名车4s 店搞促销活动,要把展厅的样车开到室外的展台上。促销员小张自告奋勇地说他来车。一坐到车里他就兴奋,毕竟这是名车,感觉真的不一样。尽管离展台只有几百米,他却把速度拉到一百码。但在转弯时,因车速太快,车子翻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小张也没有什么大碍。但公司损失是巨大的,展览无法使用这部车,车的修理费花了40万,由于媒体报道,买过车的客户对车的安全性发生怀疑。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会怎样对待小张?

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多的说法是开出小张。我启发他们:“开开除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最后,我说出了公司的做法:校长继续在公司工作,但需要赔偿40万修理费,这笔钱从他的工资里扣除。“40万!”有的同学惊呼,“那不是一辈子都完了!”

在同学的眼里,承认错误已是付出了,在付出代价就显得太残酷了。要接受“为错误付出代价”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家里,父母的爱会把代价销蚀掉;在学校里,老师也不愿真的让学生付出代价。但一旦成为工作者,承担责任,付出代价这一条马上会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有的大学生会不习惯,会迷惘,会失落,会觉得不公平。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小张背负40万元欠款,确实消沉了一阵。但是,第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的销售业绩提高的非常高,还了钱后生活没有问题。原来,同事们把可能的客户尽量让给他,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他深深地理解了爱与责任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没过几年,他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了一名出色的销售经理。他说:“如果没有那一次的付出代价,我可能仍是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

篇3:大学生杂志

1 确定目标人群

一本期刊在策划和制作前必须要确定其目标人群, 像《小说月刊》的目标人群是广大文学还好者, 《中医杂志》是一类专业的杂志其目标人群是专业的中医从事和爱好者, 《医尚》杂志是医学、心里和娱乐、时尚相结合的杂志。其目的是通过此杂志让给多的人能够了解医学, 推广一些医学尝试, 医学和相知的相结合是为了较少专业行给读者带来的枯燥乏味感, 其目标人群是大学生, 这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群体。调查发现针对所有大学的医学类杂志在世面上很少, 这也是此杂志的优势。

2 市场调查

要想做出一个能够畅销被读者认可的杂志我们必须在产品做出来之前, 对杂志的目标人群进行相关的调查, 调查即使对目标人群的意向, 兴趣等进行收集, 并总结出读者兴趣爱好的大方向。一份调查问卷制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期刊内容的选择和动态, 选择了目标人群也就以为着选择了他们爱好, 杂志的内容也是要从取悦读者的角度进行甄选。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在为读者也制作杂志, 不是为我们自己制作杂志, 因此在调查问卷的提问上在符合杂志的理想的同时要跟着读者走, 这是一个相当于被牵鼻子, 但主动权又在编者手中的矛盾体, 把我好这个度至关重要。

3 甄稿

对杂志而言, 稿件就是他的灵魂, 稿件质量是一本杂志好坏的直接体现, 征集稿件以后, 不能见稿件就收录到杂志内, 也不是看见一篇精美的散文编者就深陷其中, 认为没有一篇文章比它还有感情, 这时编者一定要清醒, 不能被内心误导, 这时一定记住杂志的目的, 杂志的理想, 这才是指导杂志内容选择的依据, 不能在严肃的学术类杂志你强插一边精美散文, 若这样就此杂志而言就像是一锅汤里的一粒老鼠屎一样。在甄稿是个很严肃的问题绝对是不允许半点的个人因素的。这一点是需要严格把关。

4 编辑、排版

编辑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 这需要一些耐性, 在选定了相关的文章后一定要反复的核查, 核查文章是否符合杂志的目的是否符合杂志的理念, 杂志除了内容的创新, 排版的新颖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杂志种类繁多, 排版新颖, 要想在众多的杂志排版中脱颖而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期间一定要多阅读已经取得成功的杂志, 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各自特色, 并总结, 一个成功杂志的背后肯定总了一大推的文件, 其繁琐的程度不言而喻, 然而要想成功要想出色就不能死在这些细节上。好的杂志要在封面、字体、以及杂志内容的选择。

5 赞助

有人说杂志的很大的利益来源就是广告, 如此看来广告很大一部门决定了杂志能否运行。因此能否获得广告的赞助决定了杂志的生死存完, 不过个人觉得这还是有些不妥, 但不得不承认广告的赞助对杂志很重要, 不过能不能长久的获得赞助商的青睐就要看杂志能不能在读者的心中烙下一个爱不释手的烙印, 读者的认可才是赞助的最大动力也是杂志社的最大动力, 。选定了目标人群, 不仅仅是选择了杂志的内容, 同时也选择了广告的类型, 这样就会给外联部省下很多的没必要盲目, 曾经广告商想在《医尚》杂志放些他们的保健药酒广告, 这对制作小组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是份收入, 本来杂志是不做销售的, 当是也会复印一千份, 免费向大学生发放, 作为一种公益事业。但是本着对读者和商家的负责的态度不得不去婉绝。因此, 找赞助不能不对读者和赞助商负责。

6 推广

篇4:大学生办校园免费杂志一年盈利

这份月刊杂志的创业团队是原汁原味的大学生组合,目前每月发行量达3万册,覆盖重庆大部分高校,每年已能实现数万元的盈利(创业团队坚持不肯透露具体盈利数字)。

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大四学生万运馨是杂志的主要发起人。

香港游产生创业灵感

“创业灵感来自两年前我的一次香港游。”那年在香港街头,万运馨第一次见到了DM杂志。“那时我连DM为何意都不知道,后来才明白是免费的直投广告。”

回到重庆后的近一年里,万运馨经常听同学抱怨“外面”的打折优惠信息很难知道。“我看到的DM杂志不就是专门给人介绍吃喝玩乐信息的吗?既然同学有需求,为何不办一份这种消费杂志呢?”

万运馨把想法告诉了工学院的两位同伴,三人一拍即合。很快,包括小万原本用于赴德留学的钱被拿了出来用于筹办事务。

一小时拉到首笔广告

2007年11月,第一本样刊出版了。

万运馨们这样设计杂志的运作——刊载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附带N多消费抵扣券。每月向高校学生免费发放,依靠广告维持经营。编排、印刷、定价、发行整套流程,全部参考高校的校刊。

“杂志创刊初期,拉广告并不是想像的那么难。”谈到第一笔广告收入,小万回忆道:当天早上她只身来到江北步行街,随便找到一家摄影店,“从10点钟见老板到11点谈完出来,我手里就已拿着对方支付的订金了。”

谈到成功说服老板的秘诀,万运馨回应说就两个字——真诚。“我把学生证、身份证、成绩单等一切能证明身份的材料都一一向他展示。”

一月后遭遇成本大涨

1个月后杂志发行第二期时,团队迎来了真正的考验——印刷杂志所需的纸张成本大涨,到出第三期时已比初期涨了30%。尽管万运馨在接受采访时称“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但从她回忆当初情景时的表情,不难看出,市场的多变,仍让这些象牙塔里的孩子感觉够呛。

好在成本上涨很快被广告快速增长充抵,然而,考验并未就此结束。

有一次,在南方翻译学院,由于学生们争抢杂志,学校保卫处对他们进行了“强力干预”,原因是杂志发放聚起的学生太多,容易引起不安全因素。

接下来,有校外广告公司找到他们,开出苛刻条件要求“合作”。在被拒绝后,对方放出狠话:不合作就做本同样的杂志,我们烧得起钱,看谁竞争得过谁。

不过,这些都没有止住万运馨团队的创业脚步。2007年四季度,《麻辣校园消费》实现了盈利。钱虽然不多,但却让他们紧定了做下去的信心。为此,万运馨和同伴们已决定放弃留学,“将创业进行到底”。

桥梁与纽带

一头是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一头是各种商户,万运馨们充当了中间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找到了商机。

很多人都说创业难,其实难就难在如何找到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结合点。挠到了消费者的痒处,自然就有市场。即使在大学校园里,只要你足够细心,这样的结合点肯定还有很多。

每一个大学生同时都是一个消费者,而每一个消费者每天都要消费。万运馨作为大学生,当然最清楚大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愿意消费什么……

所以,万运馨的成功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商机就在身边。

创富秘籍

用真诚的态度 做熟悉的行业

“我们知道学生喜欢什么”,采访中,万运馨和他的同伴反复提到这句话。她同时透露,除了杂志,他们又有了新的创业项目,客户对象仍然是大学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又在喜欢什么”。坚持做熟悉的行业,是万运馨和她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法宝。

宣传上,他们抓住了时下不少大学生都有创业梦想的心理,经常与各高校学生进行信件沟通,从而扩大了杂志和团队在渝高校的知名度。

对广告客户,他们的秘诀就是真诚。“在客户那里,我们拿出学生证、身份证、成绩单等能证明我们身份的一切资料,同时我们还邀请他们从印刷厂到校园,全程监督我们的印刷和发行,以证明我们发行数量的真实。”

实际上,他们的很多客户也的确被其真诚所打动。在杨家坪步行街写字楼里租办公室时,出租方知道是大学生创业后很感慨,并以800元/月的低价对他们进行了实际的支持。

专家点评

最好从第三产业起步

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重庆康维投资顾问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陈华睿提了一个思路和建议——大学生在初次创业时,最好选择那些小资本、智力型、服务型的项目,从第三产业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稳打稳扎来。

陈华睿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靠政府,靠家人,靠关系,都不如靠自己。与其四处求人雇佣自己,不如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整合自己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去创业,主动去拼搏,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雇主老板。

篇5:《大学生》杂志社问题

1.你所在的学校周边有没有销售《大学生》杂志摊点?

肯定是有啦,我们学校虽然位于太原的郊区,尽管离市里有点远,但好在我们学校环境好依山傍水,再就是我们学校有四万人,校园文化很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学校分东西两区,西区有摊点四个,东区有三个摊点,共有七个销售摊点,全部在人流量大的地方。

2.你身边同学对《大学生》的了解程度如何?如果让你开展推广宣传订阅活动,你有什么见解?

我身边同学对《大学生》杂志不是很了解,大多都是因为我每个月都有看,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一本杂志,对于平常不爱看东西的同学而言他们也就仅限于此了,而那些平常爱看书的人,至少会翻着一下,再就是因为上课无聊见我拿了杂志他们也会看一下,推广程度不是很高,大家的了解也很少!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属于我们大学生的杂志,也不知道看这本杂志他们能得到什么,他们再看后的感受就是这本杂志不错,很有意思,但具体的他们没有想过。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一定要买它的理由,更没有一个动力。

如果让我开展推广宣传订阅活动,我的见解是:

方法1.制作精美调查问卷,正面是一些有关大学生的问题,背面是介绍大学生杂志的内容,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在每张调查问卷上都粘上一颗糖并在傍边写上,“想吃我,那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哦。”这是初步的在做校园宣传活动。

方法2.制作校园《大学生》杂志文化衫,比方说有人买了《大学生》杂志我们可以赠送给他校园文化衫。我们只有不断的让更多的人知道甚至是了解什么是《大学生》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它为什么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方法3.我建议杂志社那边制作校园微电影,或者杂志社那边提供可能,我们每个学校的校园联络员负责,以自己的学校为基础,拍摄属于我们每个学校自己微电影!我们这边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下大家还都是很爱看微电影或者是短片的。

我个人认为:订阅《大学生》的人少的原因有

一、他们不知道有这么本杂志。

二、现在所有杂志都有一个问题,它们都不曾给杂志做过广告,只是在内容上下功夫,你内容再好没有人知道这本杂志,不会看它,又有什么用。我们只有不断的扩大人群。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做这本杂志,能够告诉你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的文化,那我们杂志社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只有让别人知道,我们才有卖点!只有别人懂得,他们才会订阅!属于大学生的杂志,那么就一定要让大学生觉得有用!如果我是贵杂志社的员工那我个人的目标是想把《大学生》打造成为一种时尚。所有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应该围绕着这个来想。

3.你所在大学最近有什么新闻事件?

一、六月,大家都在谈论高考的事情,身为大一的我们,大家也都在说我们当时的高考怎样。尤其使我们艺术生,我们艺考时候的趣事还是有很多的。

二、大学又到了考试周,可想而知黎明前的黑暗又是如何的了,泡图书馆、抢座、讨论如何如何的作弊其实真实情况也就是调侃,真要作弊遇到四大名捕就死定了。呵呵。

三、前段时间海联达公司在我们大学组建海联队,最近海联队正式的成立了。

四、还有就是邻近暑假,大家的打算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宅男型,就是回家哪也不去什么打算也没有的。一种是背包客,就是出去旅游的,一个暑假把路线都给订好了的,这种人的暑假什么绝对精彩!还有一种就是打工型了,大一的想体验生活,大二的想挣些外块,大三的想要实习经验,大四的直接就是找工作了。

篇6:大学校园卖杂志

大学校园卖杂志,短短一年就赚了30万

在下沙大学城的很多学生宿舍,你都能看到一本名为《尚大学》的免费杂志,它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里面不仅有企业家创业故事、明星学生专访,还有学生资讯等等。该杂志赚钱靠各类广告赚钱。

做这本杂志的杭州尚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在浙江传媒学院传媒大厦12楼。短短一年时间,《尚大学》已为它的创办者方贺兵带来30万元赢利。

面对失败一直在坚持

方贺兵是淳安人,浙江传媒学院2007年毕业生。戴着黑框眼镜、穿着黑色T恤,年仅25岁的他,身上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这份成熟来自于几次创业磨炼。

毕业前,他在‚贝因美‛做,还有一家电视台要和他签约。‚那时候,心态浮躁,一心想创业。和同学一说就开始‘大展拳脚’。‛方贺兵说,那时选择做影视发行,现在想都不敢想,投入大、经验不足、缺乏人脉,半年后就做不下去了。

之后,团队散伙,成本有去无回。2008年春节前,方贺兵身无分文。‚再闯一闯,还是找工作?过年后,我还是选择前者。‛方贺兵尝试做活性炭生意,卖汽车燃油节能器,最后都失败了。

盯上杭州50万大学生

偶然的机会,他盯上了大学生市场。2008年9月,下沙大学生宿舍里有了第一期《尚大学》。

‚送出去七八千册,印刷费贵,单册成本高,刚开始广告难拉,上门时被拒绝是家常便饭。‛杂志第一期,方贺兵亏大了。幸好,有人看好该项目并加入,他又有了‚坚持‛的资金。

随后,《尚大学》在大学校园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广告商也逐渐增多。方贺兵办公室的桌子上,摆着几期《尚大学》,两个月一期。最新一期是9月新生特刊,这一期送出12万册,印刷和发行成本就要30多万元。即便如此,杂志广告还是为尚品传媒带来了赢利。

‚广告商觉得有效果,自然会主动找我们。‛方贺兵自信地说。当校园和企业的‚桥梁‛

‚现在只是开始。‛方贺兵说,《尚大学》能成功关键靠两个‚拳头‛,一是团队,一是杂志。

‚下沙10所大学,每所大学里我都有20多个骨干成员,他们提供杂志稿件、做杂志发行,企业在学校里做项目时,更是离不开他们。‛方贺兵的做法是,把杂志里的广告及各种优惠,在学校落地,现场为企业推广,深入学生中。

‚我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对校园我有很深的感情,我和团队希望在对企业负责的情况下,帮助更多同学一起成长。‛说到这里,方贺兵不禁挥挥拳头。立足脚下,着眼未来,是这位年轻企业老板给记者的直接印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方贺兵目标是搭建校园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桥梁‛目前是杂志,但未来肯定不是。‚在哪?我们已开始着手尝试,估计一年上千万的营业收入,还在紧张筹备,不方便透露。‛方贺兵说。离成功还有多远

要做到‚三赢效果‛

点评: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海威集团董事长吴坚

方贺兵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比较稳重。创办这本杂志前,有两次创业经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比较强。但激情不足,行动力有欠缺。这本杂志我在看,要想做大,学生的东西不能多,要考虑它的商业定位。不仅要考虑学生需求,还要关注企业、广告商需要什么,最后做到对企业有利、对学生有利、对自己有利的‚三赢效果‛。

初期他的定位比较高,现在定位在不断调整,很务实,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我相信能够成功。

我对于校园杂志的想法

一、初期定位

面对西宁所有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

二、杂志创作方案

可请专业团队制作,内容大学,中学,小学不同。主要在其中插入广告,并向企业收取广告费用!

大学-如何创业

中学-怎样学习

小学-做个好孩子

三、市场分析

目前企业的宣传方式比较少。传单,横幅宣传效果比较局限。电视广告费用又比较高昂。校园杂志人群量大(20万以上),且费用不是很高,因此很容易收到企业的青睐!

四、杂志另类设想。

我们可以将这种思想利用!向西宁所有出租车免费发行DM杂志。也是通过向上印发广告!

优势:

1西宁公交车少,且比较挤,因此做出租车人群大。

2可以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直接西宁商家信息。

篇7:大学生杂志社实践报告

暑假的实习主要是在杂志社的助理任务的见习,在这次的实习中,由于是初出茅庐,对于杂志社的编辑工作流程不是很熟悉,主要工作是负责助理工作,帮助编辑们筛选稿件,校对文稿以及修改工作,这也是最基本的常见的一种实习工作。或许这次简单的实习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一定起到真正的帮助,或许杂志社的实习并没有实现我发表文章的愿望,但是尽力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也有了收获。每天上班的感觉也让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虽然实习中也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问题,但是在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还是解决了。

本次的实践旨在通过这次经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在这一个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期刊杂志的文化氛围,以及专业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

关于在今日文摘杂志社从事编辑助理岗位的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杂志社工作策划流程的熟悉,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该单位是一家地方级的杂志机构,专门针对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大众思想的普及,其口号是“新锐,实在”类似于《青年文摘》的综合锌文摘出版社.由于员工人手有限,以及大量的读者来信和投稿的筛选需要,该杂志社通过各地的高校大学生组成的一支“校园特约编辑”小组,以便给各个编辑筛选各种投稿和一些标准文章,一边各位编辑们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而我所负责的主要是收发信件和改稿校对工作,主要回复一些读者的来信,兼顾稿件的筛选, 以及文字的校对工作。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当第一次进入杂志社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敬意,作为一名学生,杂志文摘社对与我们都是在熟悉不过的一个名字了,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所接触到的课外读物也基本上是这些,这次能有幸来到这个杂志社感到很幸运。我的实习职责是“自由论坛”栏目的助理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日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励志类的书籍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公司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初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拿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广州。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于是,我开始主动翻阅各类畅销类的励志书籍,总结这类书的共同规律,然后尝试策划一个选题,并向老师寻求指导和意见。经过三个星期,我策划了一本叫《一句话点燃你的智慧》,并列出整本书的提纲。最后在暑期即将结束时成功地完成这项在开始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种成就感不是言语能表达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实践的经历所独具的吸引力吧。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之后便是协助那些编辑老师们的工作,这项工作,不再像约稿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因此我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处理即编辑,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篇幅长度编辑成所需的长度;词语的应用、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也要附和刊物的特色。之后,细细校正文章格式、错字标点等。

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编辑学理论,才能使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工作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

都说好稿子是编出来的,记者上交的稿件往往是半成品,需要编辑的在加工才能出版。编辑对稿件进行在加工时。有时也需要记者参与,比如补采访,写重点等,对一个新手来说,头几篇的稿件往往是不合格的,需要多次的改写才能发表。这是我在杂志社的最后一项实习内容,也是较难的一项实习内容。这些具体工作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简单。在编辑过程中,我也曾出现过一些错误,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都已一一改正,并顺利完成编辑任务,在此过程中也学习许多知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四、实习总结及体会

篇8:大学生杂志

大家好!《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理事会2012年度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 我们首先感谢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大学对本次会议的鼎力相助, 同时衷心感谢各位在座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导, 我们的各位理事、编委及各位来宾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刚才杂志社理事长周远清同志做了重要讲话, 剖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及重点, 让我们很受启发。

周部长讲话中谈到的很多观点, 既是切中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 同时也从宏观上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如何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服务于就业工作质量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下面, 我讲几个问题。

一、工作回顾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到今年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也走过了近13年的历程。从中心这20年的发展来看, 第一个十年是一个创建的过程, 是一个艰苦生存、艰苦探索的过程。从2001年到2011年的第二个十年, 是转折和跨越的十年。从2000年开始, 中心增设了学生信息咨询服务, 包括毕业证书的电子信息注册、招生信息阳光高考平台、学历证书社会服务等业务, 特别是2008年之后, 原教育部信息中心分管的中国高等学校就业网转到全国中心之后, 我们整合资源, 推出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体制上进一步理顺。杂志社在这几年当中发展也很快, 现在杂志在同类刊物中发行数量上达到最高, 办刊质量也逐渐提高。

2011年有以下几项工作。

1、围绕就业工作中心, 以服务就业大局为重点, 积极构筑宣传党中央政策的阵地。

一是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对有关重要政策和事项进行了重点宣传、全面深度报道;在专题内容上, 杂志先后组织了下基层、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宣传等专项活动, 并围绕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难点事件及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全面的讨论。二是联合各省、市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 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人物, 配合教育部和各地工作需要, 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 以发挥榜样的力量;三是开设学生创业板块, 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先进典型, 指导学生创业;四是编发《国家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政策五十问》十万册, 免费发给高校学生, 制作《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发创业经验交流会代表。

2、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 使杂志更加贴近就业战线、更加贴近就业指导教师的需求、更加贴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杂志增加了政策解读、法律连线等板块, 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 杂志社开设了政策发布、求职信息、案例、职业规划、就业辅导、工作交流等互动栏目;为了指导和促进就业工作, 杂志从去年开始注重加强理论研究, 试刊理论版,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把握时代脉搏, 坚持科学发展, 强化经营管理。

杂志社既是宣传阵地, 又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杂志社不断完善了内部运营机制, 向管理要效益, 加强了杂志广告、发行与版面经营管理, 杂志目前平稳运行, 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的运行模式, 初现良性发展曙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理事会成员的大力支持。

二、杂志工作的思路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杂志“十二五”期间面临的背景。

“十二五”期间, 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规模维持在每年700万人左右, 就业工作的压力依然不小。由于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这为就业工作及杂志工作的发展提出宏观目标, 即服务大局, 促进就业。

中心目前正在制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强调“继往开来, 稳中求进”。全国中心的发展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 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 配合多方力量, 使就业率稳中有升, 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扬长避短, 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也是杂志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如此,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作为全国唯一一本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性刊物, 多年来积极活跃在教育战线和就业战线前沿, 自信的说, 它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高参。既是就业战线非常需要的宣传阵地, 也是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人交流沟通的平台。

“十二五”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的关键时期, 杂志社的工作思路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促进杂志良性发展。实施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推动杂志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建立健全适应杂志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编辑队伍;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较大增长。将杂志打造成中心乃至全国就业战线的优质资源。”

2012年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办刊质量, 扩大发行数量, 争创品牌期刊, 服务就业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 围绕就业优质服务活动, 突出办刊特色, 面向战线, 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办刊质量, 努力把《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打造成“品牌期刊”。

一、提高质量, 争创品牌。从今年开始, 杂志分为两版, 上半月为综合版, 下半月为理论版。综合版讲求“宽度”, 内容覆盖在校生的全过程, 跟踪就业工作热点、难点问题, 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并通过各种学生需求、企业希望的方式传递职场文化信息。强调经验交流和政策宣传, 更多的反映战线的声音, 尤其是理事单位的声音, 为就业战线服务;理论版讲求“深度”, 强调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 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 进入核心期刊行列, 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服务。

二、继继续续做做好好理理事事会会工工作作。。目目前前, , 理理事事会会会会员员共共有有113388家, 覆盖了大多数省级和部属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 今后要在稳定系统内会员的基础上, 加大对企业会员的吸纳, 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形成更广泛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战线。理事会成员层次高, 覆盖面广, 大多数人员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前沿, 他们工作在最基层, 他们的声音最能反映一线真实的声音, 因此, 理事会应积极搭建广阔的平台为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谋划策。今后理事会将多开展活动, 比如各种专题会、研讨会等, 群策群力, 共谋杂志的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理事会单位能够积极发挥职责和作用, 杂志2012年将会上一个新台阶。在此, 给大家提两个希望。一是积极提供稿源。二是扩大征订。为了提高各理事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年, 理事会与有关单位将联合组织部分理事单位赴国外培训考察, 今后我们将每年积极组织一次由理事会成员组成的出国培训考察团。

三、开展理论研究, 做好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去年10月杂志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征文评比活动”, 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 从理论高度探索创新就业指导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要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必须有就业理论指导,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便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向各学科名家请教、探讨、约稿、组稿, 开展了广泛的征文活动。目前, 已收到征文400多篇, 我们将组织评委, 在9月份完成评奖和颁奖工作。

四、召开就业战线媒体研讨会。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 就业战线各主要媒体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共同发出主流声音, 唱好主旋律。最近我们做了一项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 在部属高校和省级就业指导机构中, 有44家就业指导报刊, 我们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就业指导媒体研讨会, 整合好现有资源, 研究和部署如何做好宣传工作。

五、适时调整编委会。去年, 我们重组了杂志编委会, 现有编委74人。随着杂志转型, 尤其是理论版的开办, 编委会需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完善编委会功能, 开展编委会工作, 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待时机成熟, 我们对编委会进行调整。

六、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高峰论坛。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高峰论坛是杂志传统工作项目。今年, 高峰论坛由杂志和中心其他处室联合参与, 在中心统一协调下, 在下半年, 或一并召开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及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

篇9:深圳中学生自己办杂志

不知有多少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办一份刊物或报纸,但那似乎是五·四运动前后的年轻人,所以第一次看到关于深圳中学学生创办《涅周刊》的新闻,给予我极大的惊奇。

在《涅周刊》之前,深圳中学就有了一份《深中日报》,和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学生报刊杂志的想像差不多,这份报刊由深中8单元的江老师扶持学生创办,非常“主流”。然而在深圳中学的学生看来,《深中日报》要么是将8单元的事情推上头版头条,要么就是将江老师的活动和发言视为重要新闻,“俨然一副8单元机关报”。

《涅周刊》的不一般,恰是从创刊就显现了出来。

“这不是学生想要的,我们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故事,得找个地儿说说。” 杂志的创始人兼第一任主编罗亦龙和几位好友从一开始就对传统中学生杂志的内容和定位不认同,更不觉得那种风格是理所当然,他们说:“我们要负责报道深中的一切。”正是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涅周刊》的主创人员。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有表达的勇气和能力,2009年9月,《涅周刊》,这份没有任何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发自办的刊物在深圳中学诞生了。那一年,罗亦龙16岁。谈及创办《涅周刊》最初的想法,这位如今已在美国Hampshire学院学习电影、以及东亚历史与政治的大学生说:不是为了逞威风,而是想表达。

这和深中的学生自治气氛相合,在这所解放学生能力和提倡学生自治的学校里,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学生们健谈,敢于分享经验,并勇于谈论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涅周刊》最终固定设置了四大板块:聚焦、人物、文化和观点,后来又增加了“灵感”。

聚焦:挖掘出那些藏于黑暗的背后故事,探索那些被遗忘和模糊的边缘文化。

人物:突出的是“人”的平等与某些方面的特长、差异⋯⋯

文化: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审慎思辨而又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化氛围。

观点: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而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需要有人来表达,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带动一辈辈中学生来关注社会,观点版因此存在。

惟独刊登学生视觉艺术作品的“灵感“版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敢投,我们就敢登。

到第六期,《涅周刊》变为收费杂志,每期三元——价格标准亦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读者调查得来——但同时需要拉到两版广告,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这或许是任何一份中国主流媒体都不能企及的:在有3000余名学生的深圳中学,《涅周刊》的发行量只有500份,但这全部是订阅读者,他们固定地为每期杂志付费。

《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Ian Johnson到深中采访,新闻小子们借机向这位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取经。Ian Johnson建议他们:最重要的是本地化,多写校园新闻,而对于国内的其它新闻,则要保护个人观点的独立化,用学生的全新视角来看待和解读。

去年出版的第四期《涅周刊》刊登了《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大陆》的专题报道,以学生的视角分析了这件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陕西某女生在体育中考中猝死,《涅周刊》便讨论“谁谋杀了体育中考”。

他们还想说说校园爱情:“白衣胜雪、心无城府,活得潇洒坦荡的年纪,遇到一份也许暧昧不明、也许清晰明了的感情,体味年少轻狂时的敢爱敢恨,是种莫大的幸福吧。”

如今,《涅周刊》已经历了三任主编,并固定了用黑色图片作为封面的风格。编辑部保持了平均三十余人的规模。它有版权页,有卷首语,有勘误、广告、“信访办”,甚至还标明: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上一篇:关于个性的作文素材下一篇: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