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结构

2024-07-10

体育课程结构(精选8篇)

篇1:体育课程结构

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探析论文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教程内容和实施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以新教学教程内容为前提,严格按照新课程教学结构理论,全面进行教程革新,勇敢创新,大胆尝试,创建出了符合学生本身健康发展的教程教学模式,即“普修、亚选修课程和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结构紧凑,各结构模块间相互补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和身心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 三修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设计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体育教学课程、地方性体育教学课程和学校本身的教学课程。其中,由于体育课程的项目繁多,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这种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复杂混乱的教学层次加以整理革新,使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有序可循,清晰而有深度,通过优化革新课程教学使之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课程内容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形式就是整体的课程结构。那么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定义是什么呢?优化解释为最佳化,即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前提,课程内容在灵活性和约束性之间平衡性地掌控,或者说课程各个成分模块间相互组合的最佳化。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一般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教学模块,据有关教学章程规定,通常学生在校要修满11个必学分才能够达到相关体育教学的毕业要求。

二、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的灵活度不够,相关限制较多,严重不平衡。另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繁多,诸如“三年三次选项”、“基础选修”等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正是因为如此,造成了课程的繁多,课程结构编制实施混乱。

其次,选修课程的增加并重组学员,使各班学习情况变得复杂化,在学生学习、教师教授方面都出现了不同性质的限制,教学实施困难。尤其是高中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而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出现过早的分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有限的课程模块出现矛盾。

最后,体育课程本身丰富多彩,但是相关教师教学简化课程模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

关于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学科教育目标,以及课程结构能否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且要考虑到时代的前进对人才的要求。所以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三者要求并且能够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佳组合,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要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三个方向为中心环节,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及课程的自主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将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设定为“普修+亚选修+项目选修”三维一体的课程模式。 首先从宏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迅速,其特征是阶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较为显著,学生的兴趣及认识水平自主意识趋于平稳,此时设定必修与选修较为合理。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经过训练达到统一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普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便于教学管理。

其次从中观结构上来分析,由亚选修到选修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早的单一训练,不仅使体育课程丧失了丰富性也使学生感觉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修模块间进行交叉式同时结合学生学年项目专题模块进行,有利于实现课程结构的最佳化。与此同时,实时控制选修切换频度的次数非常重要,通常是两到三次。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专项技能水平越高,其运动兴趣就越浓厚,即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发展与其体育知识拓展的.广度无关。

所以从模块到项目的专项选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项学习兴趣,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最后从微观意义的结构上来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关键。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性、实用性、可行性,同时强调新课程的标准在不同的水平上有一定的层次性,科目种类上具备多样化,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选择性需求进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三修课程的主要意义

三修课程的结构优化设置循序渐进,从普修到亚选修及项目选修,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层层递进,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发展规律相吻合,教学内容联系紧凑,从基础到专项发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内敛性。总而言之,三维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建军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的构建[J].成才之路,,(26)。

[2]吴士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3)。

篇2:体育课程结构

1探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方法

本文主要对海南省的5所大学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将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从中分析出原因及提出相关对策。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5份。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中的很多结构不太满意,其中在时间安排以及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次,在学生的意识里,大学体育项目以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等都属于一些辅助课程,从中能够看出学校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与教师等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讲,在调查问卷中,研究的过程以及问卷的内容与程序主要是体育教育以及课程培训的目标、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重点学习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教学领域以及研究目标、具体各项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各项教育目标中的各种内容标准等。这份问卷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以“克鲁姆体育学习逻辑”为借鉴依据,主要调查事项是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以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数据显示,当下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对运动技能以及运动技巧等掌握得不够全面,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因此,学校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对体育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保证体育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身心娱乐的目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运动,同时根据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能够达到标准。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标准,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运动与教育项目才能达到标准,再根据这些项目的要求不断延伸到其他体育教育中。

篇3:体育课程资源的结构特征浅析

1 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结构

体育课程资源动态系统中, 人即开发的主体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他体现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地区、一个学校, 无论体育课程资源多么丰富, 如果没有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没有有效地对体育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再好的资源也未必能对体育课程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 如果某个地区或学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并不十分丰富, 可是它能充分地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却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体育课程资源是否能有效地为体育课程服务, 不完全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厚程度, 而是取决于使用的方式。人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发与利用的方法是动态系统的核心, 不同的方法, 将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载体) 。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环节, 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 体育课程资源的静态结构

体育课程资源静态系统的结构由它的内在组成要素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构成。当对体育课程资源静态系统作为独立系统进行分析时, 它的环境已发生变化, 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系统和体育课程便成为它的直系环境。体育课程资源静态系统的功能只有置于与体育课程相关的环境中时, 才表现出对于该环境的功能。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系统的功能就可能随着发生变化。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系统的功能就可能随着发生变化。如果将体育课程静态系统比作一个圆, 这个圆, 由内涵包括体育课程思想资源、体育课程知识资源、体育课程的经验资源、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课程的物财资源、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六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三个同心圆组成, 最内层的圆可视作已被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 第二层可被视为已被人们认识, 但还未被开发和利用, 或者已被开发而未被有效地利用的课程资源;第三层也就是最外层可被视为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的, 是潜在的体育课程资源。最内层的圆可以直接进入体育课程, 并作用于体育课程, 而第二层、第三层的圆则必须经过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系统, 再进入体育课程。

3 体育课程资源的微观结构

从体育课程资源纵向结构过渡过程看, 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科书属于体育课程的宏观层次;教科书往下, 包括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等则属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层次。因此,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含义就是指“由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转移的层次”。这种在理论上的相对划分, 对行政部门而言, 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对课程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而在微观操作层次上, 则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校和教师, 这是课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所必须的。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僵化的课程管理模式, 也才能推动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步伐。

4 体育课程资源的序化结构

系统结构由低向高逐渐高移化, 称为有序。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系统来说, 其系统要素的性质、数目、排列顺序都处在自我运动、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发演化之中, 它随人类知识能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而有涨落。只有开放、远离平衡态才能形成有序结构。贝塔朗菲认为开放性是系统发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关作用是系统有序之源, 系统不断地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 敞开输入和输出的通道, 扩大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流量, 降低熵值。只有保持开放性, 系统才能成为活的组织, 这是有序原理的真谛。

5 体育课程资源的潜在结构

体育课程资源的潜在结构是指院校通过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 , 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体育学习经验。这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就叫做体育课程资源的潜在结构。而在院校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谓之“显性课程资源”。潜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 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潜在体育课程资源从强调不知不觉的、无意图的影响, 到注重意图性和隐蔽性。这意味着, 潜在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已由注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 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这种概念的扩大在体育课程论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潜在体育课程资源贯穿在院校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它以潜在性和不预期性为主要特征, 能促进或干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可利用潜在体育课程资源的积极方面, 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潜力是主体所蕴涵的潜在的创新力量。

6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结构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体育教师, 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就更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以官方的意志为依据, 由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 然后通过行政命令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付诸实施, 广大的体育教师被排斥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之外。教师成了法令的接受者, 其任务就是要忠实地执行新课程。史密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制定其教育政策的时候, 很少考虑教师的经验。教师只不过是些公仆, 其职责是将别人做出的决定付诸行动。的确, 今天的大学教师个人和集体之所以躁动不安, 大多是因为渐渐认识到在当今教育决策中, 教师毫无权力。”在脱离主体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 一线体育教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不能反映在课改中, 也就是说, 他们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参与课改、支持课改, 那么,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真意何在,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果又会如何。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固然要体现国家意志, 但如果仅仅把它看做政府行为, 仅仅依靠几个课程专家的支持, 将教师排除在外, 无疑抹杀了他们参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总是与课程实施者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态度、评价分不开的, 如果将教师排除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之外, 开发的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导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失败。正如霍尔姆斯和麦克莱思二位学者在谈及课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时所指出:“由一个国家的教育家去改造另一个国家的课程不会产生长远的效应, 除非像欧洲殖民者那样坚持许多年。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力, 它们作为有价值的知识的文化者而拒绝变革。”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篇4:试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转变

关键词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提高,深感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很多体育基础学科领域的理论发生了重大发展与变化,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进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好身心素质基础,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确立符合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体育课程改革计划,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思想,体育内容和方法,构建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初步建立时期(1949-1960年)。

1956年,教育部在借鉴苏联经验和总结各地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套《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是随着“大跃进”“浮夸风”的出现,高校体育领域也出现了“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等思潮,这套教学大纲受到严厉的批评,被迫停止使用。第一套《大纲》从颁布到停止使用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它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以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动乱时期(1961-1977年)。

1961年,浮夸风得到纠正,大学体育领域逐渐清除了“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思潮,高校恢复了体育课。在充分肯定第一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61年重新制订了第二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两本教材,《高等学校男生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和《高等学校女生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这两本教材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经验来编订的,基本摆脱了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体育教材基调。为了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这套教材还把武术作为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三)改革探索时期(1978-1984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外开放利于汲取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1978年国家教委编写并颁布了第三个《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增强体质”,把“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位;并强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开辟了体育评价内容以运动技术、技能达标或身体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

(四)改革展开时期(1985-2001年)。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很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民族化轨道。1985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部分高校修订《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座谈会,讨论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和选编教材的方法。修订后的大纲把体育课分成四种类型:普通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指导思想由“增强学生体质”转变为以“育人为宗旨”。在高校教育中,教育目的是分系统、有层次的,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因而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

(五)改革深入时期(2002年- )。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次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对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层面,进行了重大的修订与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建立新型师生观等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为在校的大学生开设体育课,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开设基础课,在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体育理论的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教育部对每个层次的学校体育教学均颁布了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并且规定了体育课的授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评定方法,因此,我国的学校教学形式比较严谨,体育课的结构单调统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是将其运动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率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的,缺乏科学的量化。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面临着逐渐被社会体育所代替的可能。

三、高校体育课程转变的探索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首先是体育思想观念上的改革。认真分析高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地理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好地继承优良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将传统的“精英体育”更新为大众化的体育身心素质教育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来指导大学体育课程编制,使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形式、课程实施管理评价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必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不断改进体育方法论,消除传统的偏见,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发展为基础,重新认识和解决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体育教学,积极探讨制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的概念。新兴运动项目是指相比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在《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相继新增开设和修改调整了部分运动项目内容。在这样一种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和深化的形势下,跆拳道、拓展运动、高尔夫、瑜珈、旱冰、台球、桥牌、舞龙和棋类等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这些运动许多是非奥运会项目,但它们都具有许多新时代气息,而这些运动项目相比过去教学内容的“三大球”、田径、体操等更能吸学生兴趣,是各高校实行“学生三自主”后开课率较多的课程,逐步也成为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三)改变“传授型、一刀切、单一型、枯燥型”的旧式教学方法,建立“引导型、个性化、全面型、快乐型”的新式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寻找教与学都得到最佳发挥的结合点,使学生掌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知识,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采用“分层”和“选项”等多样的教学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多样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组建不同的授课班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程带来的快乐并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坚持“三自主”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三自主”教学即“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它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三自主”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核心,以培养终身锻炼为目标,适应终身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尊重学生选择,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生动的学习氛围,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结合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学科课程基本特征,依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身育人为最高目标,学习掌握锻炼和生活所必需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技能,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自主地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并使身体、心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正确认识课程内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的同时,力求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78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R].

篇5: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篇6: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学院:土木学院专业:姓名: 蒋金华学号:

结构设计课程总结

结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团队精神,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设计与计算能力。结构设计内容:

1.用木条和乳胶设计制作如

图房屋结构模型。模型结构的外形

尺寸:长650mm,宽600mm,高500mm。

内部空间不小于550mm,宽500mm,高400mm。尺寸精度控制在+5mm。

2.在该房屋结构模型的顶面

中央作用四个等值竖向荷载,竖向荷载总值为2.5KN。通过抽签确定在房屋的顶部和宽度方向作用两个水平荷载。结构水平向承载能力不小于竖向荷载总值的10%。

结构体系概述 :

纵观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有:框架结构:(缺点:侧向刚度小,侧移较大)

框--剪结构体系:(缺点:对结构设计大赛而言,自重较大)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经典案例为香港中银大厦,由贝聿铭设计,全楼可以说是结构美和建筑美的统一。建筑即结构,结构即建筑。三角形的受力简洁明快,巨型立柱对角布置,使得抗倾覆力臂达到最大,而从底到顶不断缩进,使得结构受力极为合理。

筒体结构体系:(西尔斯大厦应该说也是建筑和结构统一的又一著名案例,成束筒向上逐渐截断,简单却又完美。

框筒结构体系:(著名的建筑如汉考克大厦,核心筒+斜撑)结构构思:

老师在课程之初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上一届比赛的结构图片和情况。在构思上我们遇到难题,不知从何处入手,第一步迈出去很艰难。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尝试,琢磨出自己的方案。同时老师让我们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他,在相应的课程中他逐步为我们解决。方案设计出来还要进行理论计算,木条性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让每个杆受尽可能小的力。同时我们组员之间还进行了讨论,几经修改才最后确定方案。

我们构思的过程大致如下:大胆尝试设计初步方案—向老师反馈问题—确定初步方案—理论计算—组间讨论修正方案—确定最后方案。模型的制作过程:

我们先粘好了外部框架和几个斜杆,由于需要等外部框架晾干之后我们才能继续施工,所以进度减慢了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两个斜杆切削不够精确,不能有效支撑主体结构。而且外部

框架没粘好—不规则,我们只能在以后制作中采取补救措施。我们讨论斜杆之间的连接方式,斜杆与柱子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处理方式,并最终确定。这需要花费我们大量时间,也需要我们团结合作。而且我们为了让结构牢固的粘接,在晚上用重物适当地压在结构上。

两天努力后,只剩下屋顶,可留下的木条不容我们乐观,因为估计不够用。为了保证上部主要受力部位的牢固,我们只得放弃原先用小斜杆加固结构的计划。关于上部受力结构是上放还是倒放还进行了一番讨论,经过分析还是认为上放牢固。就这样整个模型制作完毕。实验结果:

未达到要求。

总结:

篇7:体育馆优质结构解说词

解说词01:

周口市体育馆工程,位于周口市庆丰路与东十一路交叉处之东南侧,由主馆、训练馆及中心比赛场地组成。本工程下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玻璃幕墙,屋盖为钢网壳结构。建筑高度26.35m,总建筑面积18372.03㎡, 设计座位5000座。

该工程建设单位为河南省周口市体育运动局,勘察单位为周口市求实岩土工程勘查公司,设计单位为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郑州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由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总承包施工。

项目质量目标:确保 “河南省优质工程”,争创“国家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并建立了以“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为主导思想的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解说词02:

该工程于2010年5月1日竣工,经建设、设计、监理、勘察、施工五大责任主体共同验收,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周口市工程质量监督中心对整个验收过程进行程序监督合法有效,该工程自投入使用以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用户高度赞扬。

主馆及训练馆层数为地上一层,局部三层,局部地下一层,建筑高度26.35m。中心部分为比赛场地,周围设贵宾室、新闻用房、裁判室和运动员休息室等。

工程外墙装修主要有玻璃幕墙和灰色干挂花岗岩石材,配银灰色铝合金外门窗,局部采用银灰色铝板幕墙。解说词03:

工程场地地形平坦,地层分布连续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桩顶为独立承台。解说词04:

该工程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拼装而成,根据该工程结构图纸现场加工,柱、墙、板一次浇筑注重细部处理,克服了施工中的质量通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解说词05:

该工程所采用的钢材主要有一级钢、二级钢和三级筋,以二、三级钢为主,粗直径钢筋连接采用钢筋直螺纹接头,保证接头强度100%大于母材强度,A级接头百分率达到100%。解说词06: 为防止砼楼板表面出现裂缝,砼采用内掺UEA抗收缩砼,收面均收三道,表面用硬笤帚扫出平行的纹路,并及时薄膜覆盖养护。解说词07:

砌体工程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时采用双面挂线,水平铺浆,竖缝灌浆,保证砌体墙面平整、垂直,灰缝平直,砂浆饱满。

内抹灰执行高级抹灰标准,在抹灰前对混凝土及加气混凝土砌体墙面满钉钢丝网片,不同材料交接处钉钢丝网片,砼面进行粗糙化甩浆,避免内抹灰空鼓开裂。

为防治砌体与混凝土之间产生裂缝,采用结构胶植筋的方法,确保锚拉筋在砌体灰缝的正中央,充分发挥拉墙筋的拉结作用。解说词08:

体育馆网架位于,2至13轴交B至Q轴,整个网架为弧状,采用螺栓球节点。网架由混凝土框架支撑,整个网架采用厂家制作,现场散装的施工方法。上铺锰铝合金屋面板,屋面板采用离心棉单面铝箔保温,板与板之间纵向接缝,采用防水密封胶密封并保证密封质量。解说词09:

电气安装配电系统线路色标醒目,接线整齐合理、回路编码清晰,屋面避雷网焊接及接地系统安装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平稳,功能标识齐全。管线安装流畅布局合理;安装工程综合试运行一次成功运行一年来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解说词10:

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和试验必须严格遵照开工前编制的《项目实验计划》、《项目检验计划》执行,不合格材料严禁流通施工作业面上,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的产生。解说词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本工程特点,在施工中采用的“四新”技术有:

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 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 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 大跨度钢网架结构技术 屋面虹吸排水系统技术

粗直径钢筋的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 建筑防水新材料应用技术 混凝土外加剂综合应用技术 后植筋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等 解说词12:

在结构工程施工中,项目着重在细部处理上下功夫。

用塑料保护层卡代替传统钢筋保护层垫块,使钢筋保护层更有保证; 在施工中通过采用钢筋的限位卡,有效地控制了钢筋的水平间距和位置; 所有竹木模板拼缝处均加海绵或贴粘胶带,防止漏浆,提高混凝土观感质量; 解说词13:

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部狠抓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已申报2010年下半年 “河南省级文明工地”奖,目前评审已通过。

该工程交付使用一年来,结构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经项目部定期回访,用户十分满意,通过对本工程的系统管理,在施工质量、施工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执行我公司质量方针,为业主提供多方位、高品质的服务。

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篇8:体育课程结构

关键词: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前, 经历了七次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改革。在这50多年里, 虽然遇到过许多曲折和失误, 但课程改革始终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并且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1979年扬州会议后, 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 自此之后的20年间, 一直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重视人的生理发展规律成了指导体育课程实践的主要依据, 体育课的“三段式”微观结构成为课堂设计的主要途径。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课程标准和纲要。如在2001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为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回顾过去强调“三段式”微观结构的体育课程时期, 人们往往片面强调生理结构, 漠视了体育课程心理结构的存在, 造成了片面对学生追求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体质的发展, 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 它强调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 可又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快乐教育、情景教育等教育理念引入体育课程, 一方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快乐”、“情景” (心理结构) , 忽视体育的生理结构地位, 同样给体育教育实践带来了消极影响。

如果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客观实际而构建的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 在实践中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 研究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 对体育课程的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 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理论, 促进我国课程理论建设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体育课程微观结构

1.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含义

从体育课程纵向结构来看, 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科书属于体育课程的宏观层次;教科书之外, 包括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等则属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层次。因此,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含义就是指“由理念和目标向操作化转移的层次”。这种在理论上的相对划分, 对行政部门而言, 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对课程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而在微观操作化层次上, 则要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校和教师, 这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所必须的。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僵化的课程管理模式, 也才能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和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步伐。

2.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参与主体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的参与主体, 应该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三个部分, 三者共同完成体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是微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学生以及他们的体育课程学习愿望与规划撇在课程的外面, 遵循着《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科书→学校→教师→ (灌输) 学生的思路, 那么, 不管新《课标》怎么改, “学生主体”论多么强调, 却都是虚拟的, 课程改革必然回归到传统的窠臼。所以在微观操作层面上,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体育资源, 开列出可能开设出来的教学内容清单, 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制订实施方案, 走“学校→学生→教师”的模式是值得考虑的。

3.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

课程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双重结构”是指课程在微观上必然存在着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存在着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关系, 即既具有逻辑结构, 又具有心理结构, 是所有课程的共性。

最早提出课程“双重结构”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泰勒。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演绎于“双重结构”理论, 是由我国体育课程论专家顾渊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 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所以, 学生学习过程始终是与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运动过程的生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方式变化更要受到关注。因此, 体育课程不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只具有双重结构, 而应当包括“逻辑关系、心理关系和生理关系”在内的“三重结构”。即: (1) 以学科逻辑结构为依据的形式结构; (2) 以学生生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 (3)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

体育课程“三重结构”的见解, 是符合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的。由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以及它的技艺性, 决定了体育课程微观逻辑结构中的知识技能体系, 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的“符号”型知识技能体系, 而是与生理活动相联系的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体育课程微观心理结构, 也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以符号性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 而是以运动技艺为特征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结果也不会像启智类学科那样, 最终获得的是由“符号型”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的经验, 而是由身体练习过程而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三维健康。如果抽掉了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 不仅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失去了载体, 体育课程也失去了特性和应有的功能。

由此可见, 在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中, 逻辑结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缺一不可。其中, 逻辑结构它体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体现的是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 课程目标、任务的特殊性。

二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形式探讨

双重结构理论是从课程的微观上揭示:课程都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交织着融合在一起。如果忽视了课程的逻辑结构, 只是片面地强调心理结构, 就会造成课程内容的贫乏;如果只是强调逻辑结构, 忽视心理结构, 又不适宜一般儿童学习。半个多世纪以来, 双重结构理论, 对指导人们进行课程设计、制订教育实施方案、指导教学活动, 起着十分有益的作用。顾渊彦教授根据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在心理结构层面上, 分离出生理结构这一课程微观结构要素, 形成为“三重结构”思想。即:在体育课程微观上都具有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三个结构要素。“三重结构”是课程最基础的结构层次。在体育课程中, 课程的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 彼此也是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三个要素 (或称三个维度) 发生厚此薄彼现象, 则会对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重结构”在教学上的应用, 必须考虑它可能存在的结构形式。

1. 塔型形式

体育课程“三重结构”形式之一为塔型形式, 见图1。这一结构形式特点是:把某个要素放在塔基, 一个要素在中间 (中介) , 一个要素放在塔尖, 三重结构呈塔状形式。如果把逻辑结构放在塔基, 心理结构放在中间 (中介) , 生理结构放在塔尖, 则会形成过去的“三段式”结构。如果把逻辑结构放在塔基, 把生理结构作为中介, 放在塔的中间, 把心理结构作为最高层次, 放在塔尖, 则会形成片面强调“快乐体育”的状况。这种形式对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所以, 塔型形式并非是“三重结构”的理想结构形式。

2. 等边三角型形式

等边三角型形式, 见图2。它把“三重结构”中的三个要素看得比较均衡, 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各占一条边, 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种形式比较符合“三重结构”的内涵, 因为, 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 不存在谁是基础、谁是塔尖问题。但它是平面图形, 随时可能发生因某一要素的偏废而导致图形变形。同时, 表示课程指导思想的三角形中心部分不明确, 可以代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也可以代表片面强调增强体质时的“课课练”, 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它也不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形式。

3. 星型形式探讨

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形成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它可能产生两种形式, 其中之一就是星型形式。它的原点是三维健康观为基础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但是这种形式三个维度成放射性排列, 互不影响, 反映不出三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重结构”基本建构思想, 所以是不完美的。

4. 三维立体形式探讨

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意味着三个维度各占一个平面, 它的内在核心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这一立体结构中, 能充分体现三者互相连接、互为依存的“三重结构”思想, 因此, 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三重结构”形式。

当然, 在实际操作中, 有可能不完全成为正方立体形式, 但是在整体上不会影响“三重结构”的整体功能。因此, 这一结构形式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结构形式, 并力求达到正方立体水平。

三微观“三重结构”对体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功能

“三重结构”模式, 不论你有意识地去理解或者无视它的存在, 在教学实践或课程设计中始终是存在的, 人们在不自觉地应用当中, 由于把握不好三者的关系, 容易发生结构上的偏差。当我们强调生理结构时, 必然会影响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功能。如果强调生理结构时, 它会削弱课程的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的作用, 使这一形式变形。因此, 提出“三重结构”思想的功能主要在于, 使人们从自发应用提高到自觉应用, 从惯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 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重结构”思想客观地存在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之中, 完整地理解“三重结构”内涵, 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 提高自觉性。

“三重结构”思想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有力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设计, 必须考虑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与均衡, 使之尽可能地达到正方三维立体形式的要求。

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在课的组织和教法中, 用“三重结构”思想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使教学活动达到比较完美的水平。

“三重结构”思想丰富了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 优化了传统的双重结构理论。

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角色意识, 从传统的竞技运动教育观转变为三维健康观;由传统的教学“统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互动的参与者和学习伙伴。

五结束语

“三重结构”思想对教师们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中, 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相应的价值功能, 愿大家拓展思路, 加强观摩与多元化交流, 为贯彻《课程标准》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华.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3]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5]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6]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7]顾渊彦.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J].体育教学, 2006 (4)

[8]顾渊彦.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课程结构】相关文章:

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设计论文04-30

体育课程设计06-07

中学体育课程08-17

体育健康课程05-02

体育课程构建05-20

体育课程认知06-04

技校体育课程06-23

体育课程研究07-22

体育课程衔接07-24

体育选修课程07-31

上一篇:最好的创业项目下一篇:网络部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