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2024-08-01

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精选9篇)

篇1: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热点: HOT 小学奥数题 口算题 数学手抄报 首页

2014小升初

小升初资讯 小升初坑班 小升初简历 小升初择校 小升初面试 小升初推优 小升初特长 小升初衔接 奥数试题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奥数竞赛

华杯赛 希望杯 巨人杯 走美杯 课本

数学 语文 英语 教案

数学 语文 英语

单元测试

数学 语文 英语

专题推荐

回顾2013小升初 小升初衔接 分班考试真题 小升初指导 小学数学日记 五年级奥数题 趣味数学题 专题:间隔问题 专题:简便运算 专题:简单推理

奥数专题三:解决问题 专题:找规律 奥数专题一:第几

您好,欢迎来到巨人奥数网!巨人网首页 奥数 中考 高考 作文 英语 论坛

巨人旗下业务

巨人小班 小巨人幼教 巨人网校

聚优1对1家教 欧文思外教 文体科技特长 金色湖畔冬夏令营 加盟合作 |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学脑筋急转弯:有个男子住在十三楼,他每天出门必搭电梯到一楼......报班咨询:400-012-6600

奥数首页 幼升小 小升初 竞赛考级 奥数题库 课内学习教学资源 重点中学 奥数解析 每日一题

小升初试题:小升初语文试卷 小升初数学试卷 小升初英语试卷

奥数试题: 三年级奥数题 四年级奥数题 五年级奥数题 六年级奥数题

幼升小: 幼升小指导 幼升小试题 幼升小衔接 数学知识 语文知识 英语知识 攻略: 坑班 杯赛 简历 学区房 择校 特长生 面试

试题:数学试卷 语文试卷 英语试卷 分班试题 仁华试题 奥数:华杯赛 希望杯 巨人杯 走美 解题能力展示

英语:剑桥少儿英语 三一口语 新概念 作文:春蕾杯 叶圣陶杯

奥数试题: 一年级奥数试题 二年级奥数试题 三年级奥数试题 四年级奥数试题 五年级奥数试题 六年级奥数试题

课内学习: 奥数单元测试 语文单元测试 英语单元测试 期中试卷 期末试卷 统测:奥数 语文 英语

口算: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教案:语文教案 奥数教案 英语教案 教师用书:语文 奥数 英语

素材:数学手抄报 英语手抄报 勤俭节约手抄报 母亲节手抄报 海淀区:北大附中 十一学校 清华附中 北京101中学 首师大附中

东城区:东直门中学 171中学 北京五中 166中学 北工大附中

朝阳区:朝阳外国语学校 陈经纶中学

基础知识:奇数偶数 等量代换

计算专题:几何计数 概率初步

应用题:周期问题 和差倍数

数学迷专题:加减竖式 乘除竖式

每日一题: 一年级 周汇总 二年级 周汇总 三年级 周汇总 四年级 周汇总 五年级 周汇总 六年级 周汇总

每日一题 05月23日 五年级有47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答案>>>

您当前位置 : 奥数网 >> 教学资源 >> 数学教师用书 >> 三年级数学教师用书 >> 正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验算

2012-06-20 17:44 来源: 网络编辑整理 作者: 网络编辑整理

[ 标签: 数学教师用书

小学教师用书

]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2)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

教学本节内容,首先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教学中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本节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 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 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引入验算的教学。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1(如果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 态画面以展现事情的发展情节)。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进行计算。然后出现孩子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可结合 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引出课题。2.例1。

教学加法的验算。教材针对“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 鞋一共要多少元?”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下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1)交换加数的 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做一做”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

3.例2。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是:(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处理方法与例1相同。也可以要求两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4.关于练习七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练习七是本单元教学的综合性练习,共9道题。第1题是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安排了4道三位数加法题和4道三位数减法题,结合第三节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先计算,再验算。第2题是找错题,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又巩固了计算。第3~5题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应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填空。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说说是怎样填出来的。第6题是一道情景题,教材呈现一艘客轮到码头后旅客上下船的情景,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图意,找到条件和问题,提出解答的思路,再独立列式计算。

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给出一组商品的价格,要求提出 问题并计算。因为商品的品种较多,所以能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计算的结果也不同。接着由小精灵提出“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元?”解答这个问 题,需要先估算,再进行计算。提问题可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先在小组中提出三个问题,小组同学共同计算出结果,各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然后教师提出 小精灵的问题,让同学们发表意见,实际是一个进行估算的过程:买哪几件商品的价钱大约500元?最后让各人根据自己选择的商品,进行计算。

第9题是选作题,使这四个数建立起一个等式,实际只要考虑每个数的个位数。答案是107+108-106=109。

篇2: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篇3: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是高中三年级理科拓展内容,是学生在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后,对坐标法这一数学思想的再次领悟。

曲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研究其规律和性质时,坐标系及方程表示方法是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加以选择的。参数方程是在直角坐标系下曲线方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以参变量为中间变量来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方程。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的灵活多变。用距离与方向确定点的位置是生活中的方法,极坐标系就是这种方法的“数学化”。

在学习了参数方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描述曲线的形式并不唯一,这也为继续认识在直角坐标系中用实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不是唯一方法提供了帮助。在现实生活或科学技术中,还可以用其他的有序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极坐标系就是其中一种。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是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点的位置。极坐标系的创立方便了某些曲线方程的建立,一些新的曲线也相继问世,如双纽线、卵形线、对数螺线、悬链线等。

新的坐标系不仅充满了新的希望,而且它为相当一部分的几何问题提供了既新且美的解题方法,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系来表示某些曲线会显得十分简洁,一些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树立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生活中一个极其常见的事例引入,发挥学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发现事例的本质特点:方向和距离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为极坐标系的建立抽象出基本几何量:距离、角度。这与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点的位置不同,引发建立新的坐标系。

在形成了极坐标系的概念之后,我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分析极径和极角的取值范围,解决了极点的极坐标,概括出建立极坐标系的要素,并对背景中的事例建立极坐标系,求出点的极坐标,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极坐标系,会求给定点的极坐标,会由给定的极坐标确定点的位置;2.经历极坐标系的建立过程,逐步深化对坐标法的再认识,发展探究能力;3.感悟极坐标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欣赏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理解极坐标系。

教学难点:平面内给定点的极坐标的表示。

环节一:设置问题背景

1.设计背景,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这样回答问路人:“从这向东北方向走600米就到那儿了。”

问题:分析这句话,告诉了问路人哪些信息?

回答:“从这向东北方向走600米就到那儿了。”

出发点方向距离终点

在上面的分析中,涉及方向和距离两个量。

2.逆向追问,触及核心

问题:在平面中,确定起点后,由方向和距离是否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为什么?

回答:可以的。方向确定了行走的路线,距离确定了从出发点行走到终点的路程。(先按方向画出一条射线,然后在射线上取点使它到起点的距离为所给的数据。)

环节二:极坐标系

角度、长度是几何中的两个基本量。一个起点和单位长度就可以度量长度,一条始边和旋转角的正方向就可以度量角度。我们将距离的起点与角的始边的端点重合。

1.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在平面上取定一点0,以0为端点引定射线0x,再选定一个单位长度和旋转角的正方向(一般规定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这时对于平面上异于点0的任意一点M,设ρ=|0M|,θ表示以射线0x为始边、射线0M为终边的角,则点M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对(ρ,θ)表示。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

评说: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点的位置。极坐标系是不同于直角坐标系的另外一种坐标系。在极坐标系中,定点0叫做极点,定射线0x叫做极轴,ρ叫做点M的极径,θ叫做点M的极角,(ρ,θ)叫做点M的极坐标。

建立极坐标系的要素是:(1)极点,(2)极轴,(3)长度单位,(4)角度单位和它的正方向。

问题:ρ和θ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回答:点M异于点0,则ρ>0;旋转形成了角,旋转方向规定了角的正负,并且终边确定时,所形成的角不唯一,有2kπ+θ,k∈Z;一般用弧度制表示角。ρ>0,θ∈R。

极点:ρ=0,规定极角θ的大小任意(类似于零向量,模为0,方向任意),从而ρ≥0,θ∈R。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就是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

问题:前面生活问路中,以出发点为极点,以向东方向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那么目的地的一个极坐标是什么?

回答:终点的一个极坐标为。

2.基础例题,初识概念

例1:如图,在极坐标系中,求A、B、C各点的极坐标。

问题:如何求一个给定点的极坐标(求解步骤)?

回答:一般先按点与极点的距离求出极径,然后按照极径所在射线的位置求出极角。

问题:是否还有点的极坐标的其他表示?

回答:极角不唯一。

小结:极坐标(ρ,θ)的更一般形式为(ρ,2kπ+θ)(k∈Z)。

3.逆向思考,促进理解

问题:在建立了极坐标系的平面内,若给定了ρ和θ,如何确定一个点P,使(ρ,θ)是点P的极坐标?比如,ρ=3,。

解:以极点为圆心,以3为半径作圆,再由极点0出发作一条射线,与极轴成角,那么该射线与圆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P。

备案:先由极点0出发作一条射线,与极轴成角,再在射线上取一个点P,使|0P|=3,那么点P就是所求点,即点P是以为极坐标的点。

[对于给定的(ρ,θ),有唯一的点P与之对应。]

小结:根据极角确定点移动的方向,根据极径确定点移动的距离。

4.递进思考,和谐统一

小结:在极坐标系中,任一实数对(ρ,θ)(ρ≥0)都有平面上唯一的点P与它对应;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P与实数对(ρ,2kπ+θ)(k∈Z,ρ≥0)之间建立了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极角不唯一。

在学习三角比时知道,2kπ+θ中的θ一般取在[0,2π)中。此时,极角是唯一的。

在极坐标系中,除了极点外平面上的所有点所成的集合和实数对集合{(ρ,θ)|ρ>0,0≤θ<2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5.注解释疑,广义发展

在问路问题中,点M (600,),如果让他反方向走600米到点P,点P的极坐标可以是P。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关于极点对称,是否能让点P的方向也为呢?那么就要改变极径的数值了。用负号来处理相反的量、相反的方向,是数学中一贯使用的。(在数轴上,向东走10米,如果表示为+10,那么向西走10米就表示为-10。)

点P的极坐标可以表示为M。

例如:点A,也可以写为A;

点B,也可以写为B。

先按极角找到极径所在的射线,再按极径的正负和数值在这条射线或其反向延长线上描点。可见,ρ<0比ρ>0多了一个操作,将射线“反向延长”。因此,ρ<0实质是“管方向”的。这与数学中通常的习惯一致,用“负”表示“反向”。ρ的正负规定了点移动的方向。

小结:当ρ<0时,规定(ρ,θ)对应的点为(-ρ,θ+π),即规定它的对应点P的位置在θ角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OP|=ρ。更一般地表示为

当所建立的极坐标系对ρ、θ皆无限制时,也称为广义极坐标系。在不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认为ρ≥0。

环节三:例题选讲

例2:在极坐标系中,点P,按照下面的要求和规定,写出所求点的极坐标。

(1)点P关于极点的对称点Q,规定ρ>0,0≤θ≤2π;

(2)点P关于极轴的对称点S,规定ρ<0,θ∈R;

(3)过极点作垂直于极轴的直线1,点P关于直线1的对称点为T,规定ρ∈R,θ∈R。

分析:这里涉及对称作图,那么我们首先在极坐标系中作出点P,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对称点,以确定它们的极坐标。

小结:直线1称为极垂线。重视极点、极轴的概念,会由给出的极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也能表示给定点的极坐标。

环节四:课堂练习

1.按照下面的要求和规定,写出图中点的极坐标。

(1)点A,ρ>0,θ∈R;

(2)点B,ρ<0,0≤θ<2n;

(3)点C,ρ>0,-π<θ≤π。

2.在极坐标系中,画出点A、C、D,并说明A和B、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环节五:小结

1.了解引入极坐标系的合理性,建立极坐标系的科学性;2.理解极径、极角的意义,表示平面内给定点的极坐标;3.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点的位置是极坐标的基本思想;4.经历了极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体会极坐标系的价值。

比较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异同,如下表。

思考题:研究平面内点M的极坐标(ρ,θ)和直角坐标(x,y)的关系。

[专家点评]

田老师的“极坐标”一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极坐标系的概念,在学生的理解及数学化的表达上下工夫,让学生理解引入极坐标系的意义和作用,并在与直角坐标的对比中,帮助学生掌握了极坐标系的定义。

田老师善于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归纳,在问题的设计上动了很多脑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和练习,通过教学中的回答,运用正例、反例来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力求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让学生完整地获取、掌握概念。

篇4:二年级数学《对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对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从而引出对称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制作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性的奖励和肯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在探索中学习互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审美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难点:正确找出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1、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优美的艺术氛围,我边播放边解说:“同学们,剪纸艺术是我国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人们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造型,这正体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之后,我将演示对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折后,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剪纸艺术作品,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到达课始趣生的效果。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对称

猜一猜(初步感知):一开始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也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蝴蝶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剪一剪(动手操作):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有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上台展示自己的先对折再剪的方法,并对他先对折在剪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赞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折一折(形成概念):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仔细观察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辨一辨(新知反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学生通过辨别,就对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2)认识对称轴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学生在之前动手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学生:“蝴蝶小书签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接着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再它打开,看看发现中间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并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第一,基础练习。利用课间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第二,拓展练习。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学生通过对折会发现一个图形可能存在多条对称轴的情况,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又有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第三,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运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颜色不的脸谱,并分成两半,让学生通过游戏找朋友来拼成对称的脸谱。

4、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更加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查彼此画出的对称轴并相互纠正错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不能禁锢教师的思维,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参考。这节课我将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不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将主题图树叶、蝴蝶、蜻蜓和脸谱柔和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选择主题图中的蝴蝶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篇5: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3.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问:这是什么?说明: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钟?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整时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2、认识时、分

(1)认识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提问:一节课的时间多少分钟?(40)课间休息几分钟?(10)合起来是多少分钟?再加多少分钟,就是1小时了?为什么?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填填连连。

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

篇6: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篇7: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估算的策略。

4、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和探索规律。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昨天我们用闯关夺星的游戏复习了三位数减三痊的减法,大家猜一猜,今天我们会学习什么呢?今天我们和智慧姐姐一起学习,看看哪些同学又能成为班上的智慧博士?

二、闯关夺星

1、第一关:列式计算

(1)红星小学有男同学538人,女同学467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少人?

(2)植树节那天,二(1)班植树206棵,二(2)班比二(1)班少植了19棵,二(2)班植树多少棵?

这两道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核对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第二关:对比训练

出示复习中第7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对比:每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讨论:计算加减法时各应注意什么?

(4)给全部做对及讨论交流时说对的同学加一颗智慧星。

3、第三关:想数学问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2)学生独立解答。

(3)全班分析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呢?让学生自己评价可能还是不可能获得智慧星。

4、第四关:估算训练

出示复习中第9题,情境放大图。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先估计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人的估算方法。

(4)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5)计算验证结果。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先求到什么?

对于不同的算法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估算与计算的情况评价自己能获几颗智慧星。

5、第五关:探索题(复习中第10题)

212 323 434 545

- 121 - 232 -343 -( )

( ) ( ) ( ) ( )

(1)让学生计算出前三个竖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规律。

(3)填写出第四个算式。

(4)让学生照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凡是能填正确的都给一颗智慧星。

三、收获提炼

把你今天的收获说给智慧姐姐听一听,你得到了几颗智慧星?(评出智慧博士)

教学板书:

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305-88=217(块)

217-11=206(块)

篇8: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体会估算的价值 ,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熊出没》喜欢看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在家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知道《熊出没》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有哪些吗?

生:熊大、熊二、光头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熊出没》,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位主要人物都登场了,看看谁最厉害。

课件出示情景图:

2.新 课探究

(1)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师追问:我们怎么知道熊大、熊二、光头强他们三个谁厉害,谁摘得最多? 猜猜看。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生1:光头强最厉害,因为它比熊二多摘了28个,熊大比熊二才多摘了23个。

生2:我要算出光头强和熊大分别摘了多少个才知道。

生3:……

师继续追问:那么想知道光头强和熊大各摘了多少个吗?

师出示问题:

1熊大摘了多少个?

45+23=____(个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试着估计结果的大小,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组员发言。

师:每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1:比60要多。

生2:应该不到70。

生3:……

师:怎么估的? 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0=60,而45大于40、23大于20;所以比60要多。

生2:40+20=60,5+3=8;所以不到70。

生3:……

师:那谁能快速地说出它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45+23=68。

师1:请你说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生1:40+20=60、5+3=8;60+8=68。

师: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不是这样做而听懂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另外的方法吗?

还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2:40+23=63;63+5=68。

生3:45+20=65;65+3=68。

生4:个位上5+3=8,十位上4+2=6,合起来是68。

……

可能有学生说成:5+3=8,4+2=6,等于68。

可适当追问:“4”和“2”各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 说4+2合适吗? 应该怎样说? 可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过程再说一说。

老师根据举手同学的多少判断每种方法懂的同学有多少,再确定怎么引导和讲解,如果懂的同学多只需稍作提示即可。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口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方法叫“拆数法”,把两个加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或者是拿其中一个加数来拆成两部分,然后再相加。用这些方法(拆数)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

(3)继续探究。

2光头强摘了多少个?

45+28=____(个 )

师:这一题会算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

如出现45+30=75,75-2=73,这种算法教师给予适当说明。28非常接近30,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30相加 ,再去掉多加的2就可以,这种方法叫凑整,所以在口算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

(4)初步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师:上面两道题口算的思路相同吗? 口算时,哪一道题感觉困难些? 主要难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3.教学“试一试”

1口算

82+7= 66+9= 64+6=

32+50= 26+40= 14+50=

2口算

32+57= 26+19= 14+56=

23+36= 28+63= 25+62=

25+69= 26+42= 38+44=

3先说说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4+14= 38+54= 69+25=

49+37= 26+29= 32+45=

4.课 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篇9: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上一篇:重点高中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小班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