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女儿

2024-07-28

我眼中的女儿(精选12篇)

篇1:我眼中的女儿

我眼中的女儿

花城学校一年二班 李思达的爸爸

我眼中的女儿,一开始是一个胖嘟嘟的小婴儿,她头发黝黑,哭声响亮,皮肤粉粉的,眼睛亮亮的。她不喜欢呆在我的臂弯里,只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她是那么可爱,又是那么娇嫩,她是我的女儿,一个全新的生命。

我眼中的女儿,慢慢成大,成为一个白嫩嫩的小宝贝儿,她活泼好动,目光炯炯,对世界充满好奇,给家人带来欢乐。她1岁开口说话,2岁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3岁和我一起在公园玩耍,4岁和家人坐火车旅游闯天下……她是我的女儿,她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是爷爷奶奶的掌上珠、心头肉。

我眼中的女儿,是花城学校一年级的小学生,她背着粉红色的书包,一路小跑,像蝴蝶一样飞进校园。她参加了学校的国画班,水墨丹青略知一二;她学会了弹古筝,琴声悠悠袅袅回音。有时候,她很认真地和我聊天,聊到她的梦想,说起她的期望;有时候,我也很认真地和她倾诉,倾诉我的爱意,倾诉我的希冀。

春节晚会的歌曲,唱到了许多人的心里——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它就在我和女儿的岁月里,既是女儿眼中的爸爸,更是爸爸眼中的女儿,还有包含其中的,满满的,爱的信息!

我眼中的爸爸

花城学校一年二班 李思达

我眼中的爸爸是这样的:他很爱带我玩儿,而且他很爱我。

篇2:我眼中的女儿

时光如梭,一眨眼女儿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看着比我还高的女儿每天在我眼前晃悠,其中的心酸与快乐只有做母亲的才能体会到。

女儿从小是我一个人独自抚养的,因为她爸爸是一名武警军人,一个月最多回来一两次,住一宿又走了,女儿从小对爸爸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女儿的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姥姥、姥爷又不在北京,在我心里我总感觉女儿比别的孩子缺少长辈的爱,所以我辞掉工作专心在家看她,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只要是不过分的要求我都会尽量来满足她。

感谢老师给我们家长布置了这篇作文,让我终于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女儿从小到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回忆女儿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心里竟然有点激动,其实女儿小时候非常有礼貌的,挺招大人和小伙伴们的喜欢。小时候见到熟人就叫,逗得大人们直夸她真有礼貌,跟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她总是能带领小伙伴们玩各种游戏,从小就有一副孩子头的派头。到了小学、中学给每位师留下来的印象是听话乖巧、懂事,就是在学习上一直不是很努力,上课思想不集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主动找老师,说心里话,女儿的学习一直都没让我省过心。经常我俩为她的学习会闹的不开心,她嫌我太唠叨了,我嫌她太懒,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刚开始信心满满,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而且还缺少总结失败的原因。

现在细细想来,女儿除了学习上不是特别让我省心,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从小到大不管在外面还是在学校里遇到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事情,总是第一时间说给我听,让我跟她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手机里信息也不避着我。女儿也很孝训,爸爸、妈妈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她都非常有心给我们送上礼物和祝福,女儿很少主动跟我们要零花钱,我们主动给她有时她也不要,总说我还有,上次给的还没用完呢!平时在生活上她很节约,除了鞋子喜欢买名牌,其他基本不太讲究。女儿心地还很善良,待人真诚,经常在路上看见残疾人她总会主动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有时我带她去买菜和商贩为了缺斤短两的事发生争执,她总是拉着我跟我说:“妈妈”走吧,她们也挺不容易的,有时开车路上遇到不守交规的人,我会脱口骂人,这时女儿会说,妈妈您别这样,您这样真的很不好,也许他们真的是赶时间呢!

说到这里其实不是这几句话就能说完女儿在我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写这篇作文,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平时女儿还是挺好的,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方面她挺让我省心的,我不用担心她在外面跟什么人在一起,不用担心他出去干什么事去。没写作文前没有发现她有那么多的好,总之女儿在我心中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

篇3:女儿眼中的茅以升

1975年母亲过世后, 我就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陪他度过晚年。父亲一生都在与桥打交道, 桥几乎把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都给挤占了。父亲常不在家吃饭, 总是失约于我们, 就算在家, 也总是有人围绕着他商量事情, 所以在我眼里, 父亲实在是太忙了。

父亲对大桥的感情很深, 但在家里很少说起大桥的事。1987年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 父亲已年过90岁, 但仍执意要亲自到大桥上走一走, 当时他眼睛不好, 坐在轮椅上。可刚刚到了大桥上, 他坚持要下来走, 还用手不停地摸栏杆, 眼睛眯着, 使劲想看清楚什么。那天他特别沉默, 好像思绪万千, 也许是他在回忆旧时一起奋战的同事, 也许是他在回想当初建设钱塘江大桥时的艰辛, 也许是父亲预感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走上这座他呕心沥血建造的大桥……

父亲为人处事非常严谨, 对我的要求自然也很严格, 但从不严厉批评。为让我学写大字, 父亲买了好多大字报纸, 我看到那么多纸, 心想要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呀, 就偷偷把纸藏起来。父亲知道后, 哈哈大笑, 而后耐心地指导我。

父亲还特别民主。他自己是桥梁专家, 可我们家七个子女, 有搞文学的、心理学的、药学的……就是没一个搞桥梁的。父亲说, 一个人只有喜欢自己的工作, 才能把工作做好。

记得高一那年“文革”开始, 我失学了, 到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当时觉得很委屈。回家后, 父亲把我叫到房里, 告诉我, “你是我们家第一个工人, 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你一定要好好工作, 先做人, 后做事, 但也一定不要忘记学业”。那时, 我白天在工厂工作, 晚上回家就看书, 看一些文学书。

篇4:女儿眼中的父亲

我是1940年10月由四川大后方出发的,一路北上,到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和自己的家人会面。关于父亲,在到延安之前,我脑海里是一片空白。为了填补脑海里的空白,我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不断幻想,不断更新,不断塑造,尽量去想象一个善良、英俊、很有大男子汉味道的父亲。尽管这个带有斑斓色彩的父亲,是我借用同学的父亲和听外婆和姨妈讲述的父亲描绘出来的。在我见到真实父亲以前,这个虚构的“父亲”一直忠实地陪伴着我,慰藉着我没有双亲疼爱的心灵。

在用火车、汽车、马车和双腿行进了1000多公里后,到达了我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延安。我所乘坐的马车一拐进延安杨家岭的大门,就见好几个穿军装的叔叔阿姨从老远的地方跑下山坡接我们。他们到车前,一听我是朱德总司令的女儿,就说:“太巧了!朱总司令一直在外面视察,昨天才回来开会,可你这个小姑娘今天就到延安了,你们父女俩像约好了似的。”

真是太巧了。我也开心起来,仰头朝前张望,不知爹爹知不知道我今天到?

马车来到杨家岭山坡下的坪坝,我这时远远看见一个打着绑腿,一身灰色军装的中年男人站在山坡上……猛然,我的心咚咚地猛跳了起来,这是我的爹爹!对!是爹爹。“爹爹……爹爹……”

毫无疑问,父亲也一眼认出了我,只见他匆匆跑下山坡,身后扬起了一串尘卷。他来到马车前,一把把我从车上抱下来。那时我还小,看不出父亲激动的表情。现在想想,此刻的爹爹该是多么的激动!原来我还想说几句问候爹爹的话,可是在爹爹的怀里,我却哭了,泪水稀里哗啦地往下流……

父亲用暖暖的大手抹去我脸上的泪水,用温和的口气像哄孩子那样哄着我:“不哭啦不哭,现在应该笑啊,要知道啊,好多的娃娃都没有活到看见爹爹妈妈的那天……”是啊,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孩子夭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逝去,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夜晚,爹爹在油灯下扳着手指头,报出我的生辰日期,数落着我婴儿时的趣事,看见他兴致勃勃,好像年轻了许多的模样,我强烈的感觉到,这十四年里,爹爹想我也想得够苦的了,如今团聚,他和他的女儿一样是多么高兴啊!

十四岁才认识自己的生身父亲,才看到他饱经风霜,坚毅宽厚的面容,听见他亲切浑厚的声音,这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幸福最难忘也是最伤心的一幕。

延安,欢乐,趣味生活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1941年的春节快要来临了,经常看见附近农村的乡亲们扭着秧歌舞,打着腰鼓,吹吹打打,朝着杨家岭中央机关的驻地走来。队伍的前头,农民们用扁担抬着猪肉、羊肉和白馍馍,踩着欢快的节拍,给中央机关送来了春节礼物,也送来了延安民众热爱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炽热感情。

在我们孩子忙于凑热闹,到处跟着戏班乱跑的时候,大人们却在忙着四下里拜年。以毛泽东伯伯为主,爹爹为辅的中央领导人“拜年”队穿越在延安的大小机关和附近的乡村里。“拜年”队里有王稼祥、任弼时、王明、张闻天等领导人,他们从大年三十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每到一个老乡家,都要坐坐、拉拉家常。

事后,爹爹非常动情地对我说:你们过节吃的牛羊肉和白馍馍都是乡亲们从自己饭碗里省下来的,不容易啊,他们的日子很苦啊,为了支援我们打鬼子,他们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用口粮养育了我们的部队。陕北人民是我见过最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民,最伟大的人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爹爹身经百战,戎马一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听别人说在长征的时候爹爹还亲自创建过一个篮球队。红军把打球的好风气带到了延安,爹爹和康克清妈妈在不忙的时候就会和大家打上一场篮球赛。

在延安打篮球有个特点,为了力量均衡,男女队员要搭配组合。大家就将爹爹和妈妈各分一个队,不让他们在一家。却不知,这个分队方案铸下了大错!

比赛开始后,爹爹打的很认真,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脚步还很灵活。因为他的手大,球一到手,便会牢牢抓住,稳扎稳打直到投进篮里。妈妈虽说拼杀很有冲劲,但是个子不如爹爹高,总是抢不到球。但是妈妈比爹爹反应快,点子多,她一见再这样打下去,她所在的队肯定会输的,就灵机一动,对着获得球的爹爹高喊:“老总把球给我。快!传给我!”

正在激战中的爹爹想都没想,一扬手将球传给了妈妈,妈妈连跑带跳,投球进了篮里,等爹爹反应过来,他“敌我不分”的错误已经无法挽救了,妈妈他们得分有效。

和爹爹一个队的队员意见可大了,老总怎么胳膊肘子往外拐,把球给对家呢?

爹爹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决心痛改前非,保证不再上妈妈的当了!可是不到一会,妈妈又故伎重演,高声喊爹爹,爹爹依然迅速地把球传给了妈妈,正愣怔在球场上懊悔呢。

妈妈这面的拉拉队,为妈妈精彩的得球高兴得手舞足蹈。

爹爹一错再错,大家不依了,要让爹爹下场!爹爹正打在兴头上,当然不愿意下场。经过和妈妈商量,决定妈妈下场。这场球才得以继续打下去。

后来大家将爹爹和妈妈编在一个队里,这样他们会相互配合,爹爹再也不会传错球了。

一场篮球赛就可以看出延安的生活是多么的轻松愉快,官兵之间亲密无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随和而自然。大家好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不分彼此,人人平等,其乐融融,机关里也没有官僚作风。

听人说,有时中央开会,台下听毛主席作报告的将领们,觉得口渴了,能起身直奔主席台上,端起毛主席的或者其他人的茶杯喝水。大家在底下看见了,也不见怪,好像很平常的事情。如果谁有什么好烟、好酒,保准一会儿就被七手八脚“共产”光了。爹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经常被他的师长们“共产”,有时爹爹看见他们有好东西,他也是会去“共产”的。

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有一种舒展的轻松感和全身心投入的渴望。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因为心灵在这里得到净化和充实,谁也不觉得苦,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的人们,都被这个天下归心的圣地所深深吸引,不愿再离去。延安,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

nlc202309030912

赴苏,学习,再次离别

一天中午,吃完饭,爹爹走到我的窑洞里,盘腿坐上了炕。我一见,估计爹爹有事情和我说,也连忙脱鞋爬上炕,坐在他的对面。

爹爹默默看着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本薄薄的书,我接过一看,是介绍苏联国际儿童院简况的书。

爹爹用慈爱的目光看了我一会儿,笑着问道:“你给爹爹说说,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和你一样,当八路军!”我想既然爹爹问我想做什么,我当然实话实说啦。

爹爹笑了,笑得那样开心,心里肯定想,有其父必有其女。我以为爹爹一定会赞扬我一番的。

“朱敏啊,你知道打完仗以后,还要干什么?”

“打完仗……?我没有想过。”我摸摸脑袋瓜,心想,爹爹这是怎么啦,考我啊,我哪里知道战争结束以后会干什么呀?

“打完仗,我们要建设新中国,那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专业人才……”

爹爹这话真新鲜,我不由地问:“什么是专业人才?”

“那就要经过专门学校学习,比如有人会制造汽车、会制造飞机,那就是专门懂技术的人研制的,我想让你去学习……”

“太好啦!”不等爹爹说完,我呼地站了起来,居高临下,突然看见爹爹给我那本介绍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书,心里不由得一紧,忙问:“让我上哪儿学习?”

“苏联莫斯科!”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傻傻地看着爹爹,可爹爹的目光异常肯定,绝不是和我开玩笑!我此刻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十四岁才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正沉浸在亲情带给我的幸福之中,如今短暂的相聚后又要奔赴更远的地方,心中的不舍和对爹爹的依恋使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爹爹见我不说话,便继续说道:“战争不会长久打下去的,日本侵略者注定是会失败的。我们现在打仗,赶走侵略者,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的新中国。那时人们不再流血、不再流浪。中国近百年被帝国主义欺辱的历史,要靠你们这一代人重新改写。用什么改写?就是要用文化知识改写,用强大祖国来改写!”

爹爹的话强烈地感染了我!我的心田已经被和平景色陶醉,天真地问:“爹爹,你去不去?”

爹爹用略带惊讶的口气说:“哎呀,朱敏,你都十四岁了,还离不开爹爹,让大人陪你读书?爹爹有爹爹的事情要做,每个人都很忙,你们只能自己去莫斯科。和你一起去的还有毛伯伯的女儿娇娇,王一飞烈士、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王继飞和罗西北。你们四个人一起走,路上有人照顾你们。”后来我才知道照顾我们的人是苏联飞行员,这等于照顾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我是个要强的女孩,觉得不能让爹爹小看了我,不由地打肿脸充起胖子,说什么也要拿出大人的勇气给爹爹看看。

“爹爹我不怕,我一个人也能到莫斯科。”

“这才是爹爹的好娃娃。你做做准备,明后天可能就要走了。”

明后天?好容易壮起来的胆子又开始一点一点地泄气,声音好像带有哭调:“这么快……就走?”

“是啊,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新疆方面的形势已经很紧张了。那里是唯一通往苏联的通道。”

我垂落的手碰到屁股下热乎乎的炕,一股难舍的依恋涌上心头——我不去莫斯科!不去什么国际儿童院!我哪儿也不去!我真想放声喊出来。

“爹爹有一句话要嘱咐你,去莫斯科后,二十岁以前不准恋爱,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你的体质差,容易生病,要想法把身体锻炼强壮。爹爹等你回来建设新中国!”

迎着爹爹充满希望的目光,我没有勇气说出我不去莫斯科,我离不开爹爹的真心感受。我只好咽下恐惧和依恋,不得不将表面的勇敢继续扮演下去,我咬了咬嘴唇,使劲地点点头。

1941年1月30日,一架苏联轰炸机要返回新疆迪化(现乌鲁木齐),爹爹和康克清妈妈送我到延安机场。爹爹见我们几个孩子都到齐了,便招呼我们上了飞机。爹爹和康克清妈妈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帮助我们将东西送上飞机机舱。

不一会儿,飞机一阵颠簸,发出震耳的轰鸣声……飞机要起飞了……啊!我赶紧回头寻找爹爹他们,爹爹不知什么时候下了飞机。

我连忙透过舷窗往外看,看见爹爹和毛泽东伯伯他们都站在跑道旁,我连忙朝他们挥手,可是飞机几个盘旋,他们很快就成了黄土丘陵上的一个个小黑点。爹爹渐渐远了,延安渐渐远了,我想爹爹脸上一定和以往一样平静,即使面对感情波澜时,他也不改这特有的表情。

可我不行,两行热泪无声地滑出眼眶,我使劲忍住,不让自己哭出声音。可越是控制自己,眼泪越是流个不断……爹爹可能就是怕看见我流泪,趁我没注意他的时候,悄然离开了飞机。爹爹对我的爱深沉而厚重,我知道爹爹对我们的再次离别心里充满了不舍,或许这是我们最好的告别方式吧。此时的我也暗下决心,不会辜负爹爹对我寄予的厚望,要学好知识,建设新中国!

篇5:女儿眼中的世界如此美好抒情美文

有一天,女儿很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们家楼下有一朵孤独的九里香,它的身边一个伙伴也没有,它好孤独啊!它还没盛开,现在还只是一个小花苞。”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小区里有好多株九里香,那么多九里香树木种在花圃中,怎么可能没有陪伴的花朵呢?

过了几天,我已经忘了这件事,她又很高兴地跑来告诉我:“妈妈,那朵孤独的九里香静静地等待了三天,终于在昨天晚上开了,白色的花朵,很美丽。”她又强调说:“花儿都是在夜晚,没人注意的时候才会开放的,它们总是在晚上才会做自己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她带我去看那朵孤独的九里香。原来这棵九里香树单独长在一排剪接整齐的,不知名的小树木中间,一朵孤零零的、幽雅纯白的九里香花显得犹为特别,在女儿看来,没有伴的它是孤独的`。

“九里香是孤独的”、“花儿总是在晚上才会悄悄地绽放”,我被女儿的话给震撼了。我问女儿:“白天的时候,花儿在干什么呢?”

女儿说:“花儿白天很忙的,在等蜜蜂来采蜜呢!”

当夜晚来临,人们都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家,白色的九里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舒展着腰身,眨着眼睛,望着城市中的万家灯火、天空繁星点点,它轻轻地微笑,然后慢慢地绽放了。多么美好的瞬间啊!这花开的声音,落在了女儿的心里。

星期天,我和两个女儿在小区花丛中赏花,大女儿突然说:“妈妈,我知道,一朵花的凋谢是为了另一朵花的绽放。”我很惊讶,连忙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以为,她只是在某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句子。

女儿说:“我是从蒲公英那里知道的,你看呀,蒲公英的花儿枯萎凋谢了,被风儿吹落到了土地里,蒲公英的种子就在土地里生根发芽,过不久,又会开出美丽的蒲公英了。”

我可爱的女儿,你有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你喜欢观察大自然,这世间的一切,在你的眼中,都是如此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你爱所有的花草树木,鸟虫沙土,甚至是墙角和路缝中的小草,你都能发现它们的美。

你喜欢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排队运输食物;喜欢看蜗牛伸着两个可爱的触角爬行的样子;喜欢抬头看小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地唱歌;喜欢捡凋零的落叶,你可怜它们没有了家,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将它们捧在手心带回家……。

你放学的时候,我总不厌其烦地陪在你的身边,看着你欢喜地跑来跳去、一惊一乍,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尖叫。这边发现有一朵洁白漂亮的栀子花开了,那么粉白清雅,美得让你雀跃不已。一会儿,又发现一只小蜗牛在拉大便,你才懂得,原来小蜗牛的大便是黑色的,而且还那么长,居然比小蜗牛身体还要长,这让你感到惊异而且可笑。

每天你总在我的催促下才不舍地回家,那些鸟语花香,是你快乐的源泉。

妈妈希望你永远保持这样的一颗童心,珍惜和爱护这世间的万物。感受花开花落,欣赏虫鸣鸟唱,快乐无忧地成长,你一定会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你一定是阳光灿烂的存在。当你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灵来对待一切事物,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回馈给你美好。妈妈相信,你永远会是一个善良乐观的孩子,这也是妈妈最喜欢的样子。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存在,她是一张白纸,一张没有任何色彩的白纸,我们不能随便在上面涂鸦,让她们自己慢慢地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再慢慢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某一天,一幅美丽的图画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会泪流满面,欣喜万分。

孩子,我们不急,你可以慢慢来……

篇6:我眼中的什么作文:我眼中的四季

拿起春天的钥匙打开春天的大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听,哗哗!哗哗!那是白雪融化的声音。来到我美丽的母校,“沙溪小学”那里到处生机勃勃,看!我们鼓号队队员们正在打鼓欢庆这美丽的春天。

关上春天的大门,拿起夏天的钥匙打开大门。看那一颗火红火红的太阳高照在天上,越是炎热沙溪小学的学生就是越是快活。看那操场上人山人海,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在转呼啦圈。他(她)们在用自己的汗水庆祝着这炎热的夏天。

关上夏天的大门,拿起秋天的钥匙打开大门,秋天是农民和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充满了甜蜜的笑容,走进校园,一阵阵响亮的读书声涌过耳边,全校师生都在用自已那优美动听的声音来喝彩这个红叶似火的秋天。

关上秋天的大门,拿起冬天的钥匙打开大门。冬天既是个寒冷的季节也是个好玩的季节,尤其是我的家“湖北”,那真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正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这个冬天。

关上冬天的大门,领略着四季的美景,放回神奇的钥匙,细细体会着这大自然所带来的一切美好回忆.

作者:五4班 邢思博

篇7:我眼中的女儿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静下心来打量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爱的。

一曲音乐,一张便条,一份赞美……在这个安静的教室,大家都在用心认真书写自己对其他同学的赞美,坐在温馨的教室里,思维在流淌,文字在跳跃。

一开始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友高钰雯。她善良、活泼、学习认真……在我伤心时,有她安慰;在我受伤时,有她呵护;在我孤独时,有她陪伴……我们时不时会吵架,但先道歉的总是她。我们四年级成为好友,那时,我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友谊,那个同学认为我是“两面派”,我好伤心。这时,是高钰雯一直陪着我,陪我欢笑,陪我伤心,陪我发泄……想到这儿,我马上拿出一张同学送我的信封便条,真诚地写下:善良、可爱、学习认真……

写完好友,我的目光在同学们之间搜索,最后锁定了我的同桌——蒋东宸。谈起他,我会很自信地说:“他是我见过最好的同桌!”他的大方、宽容……是我缺少并要学习的优点。记得当我失败时,他会安慰我;记得当我成功时,他会鼓励我继续加油;记得当我……蒋东宸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但自从与他做同桌,我的脾气也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好了,我盯了他一会儿,马上写下:宽容、大方、温和……

接着,我就像写作文词穷了一样,托着脑袋不停地想着:写谁呢?这时一个名字跳入我的脑海:陈仲轩。这个想法把我也吓了一跳,但仔细一想,对呀,表面上总比别人慢半拍的他,其实也藏着许多优点,有人欺负、看不起他时,会一笑而过;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会挺身而出;有人想打扰他时,他会不顾不理,专心做事……只要认真想想,就能发现。我边想边在纸上写下:乐于助人、老实……

窗外,凉爽的秋风拂过大地,留下一片清凉。室内,色彩缤纷的赞美卡惹花了眼睛,忍不住,我慢慢地翻阅……

首先,一张两只萤光色蝴蝶最先映入了我的眼帘,清秀的字体小巧可爱,上面写满了一句句赞美的话语,一排排美丽的字,让我的眼睛不愿转移:“你的成绩很好,也是班里……”哇噻!好长啊!到底是谁认为我这么优秀呢?我的目光在班里上下左右地搜索着,这时,同桌告诉我这份最长的是姚魏紫写给我的!哦?真的吗?从没想到把我说得这么好的人竟然是那个可爱、温柔、活泼、呆萌而且数学很棒的姚魏紫同学呀!她的数学可棒了,还去上学校要选拔才能上的奥数班呢!不过她平时呆萌可爱,可有趣了!我转望窗外,冬青树生机勃勃,一阵秋风吹过来,带着果香和菊花香,吮吸一口,再呼出来,便将这份香甜尽收心底。想着想着,我对姚魏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在一叠叠色彩缤纷的赞美卡中上下看着,这时,一件衣服状的便签出现在我眼前,呵!这张可真奇特,看看谁写的。我翻开一看,上面写了两个大大的“友情”,这个……我一下子愣住了,忽然,我一个激灵,哦,一定是高钰雯了吧,高钰雯和我是最好的朋友,她的创意让我那份被感动的心添上了几分温暖,像草拥有了阳光的那种幸福。字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巧玲珑的字:上课认真,成绩优异。我一看,立刻满脸通红,上课认真还行,可成绩优异,我可不敢当。我决定把这张代表友谊的便签贴在书桌上,让我份友谊永远在我心中留下足迹。

我把友谊的赞美卡收了起来,一个“绿色草莓”没有了上一张的遮挡,完全露出来了。绿色草莓?里面会写什么呢?我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你歌声优美,你上课认真,你发言积极。我看完,不禁一笑,还是道“三名诗”哩!谁这么可爱?还把赞美写成了“三名诗”?这时我又看见了底下一个“飞”字,飞?哦!全班只有汤凌飞的名字里有“飞”字,就是他!搞什么?真是顽皮!想着,我还是不禁“咯咯”笑起来。笑声覆盖了秋风的喊声,在那暖阳的映衬下,如银铃般清脆……

秋风吹拂着发丝,在那火红鸡爪槭叶映衬下,轻柔地在风中飞舞。无论我走到何处,他们的赞美永远给我力量,让我时刻激励自己,就像那秋风永远伴着缤纷的秋天……

篇8:我眼中的女儿

顾随 (1897年~1960年) , 本名顾宝随, 字羡季, 号苦水, 又号驼庵, 自1929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所大学治学授业, 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多个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他是诗词大家、文艺理论家、小说家、书法家, 还是中国最后一位杂剧作家, 他身上可谓集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他多才多艺,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学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勉励, 是他一再重申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观和崇高风范, 影响了众多学子一辈子的人生道路。

顾随教授受到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 但他反对的是学生局限于老师的学问光环之下, 囿于老师的门户而走不出老师的阴影。他最为推崇禅宗大师的观点:“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著名学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他的弟子, 顾随先生和他书信往来长达十多年, 在通信之初, 1942年6月2日给他的信中就明确地说:“……苦水遂不欲以一日之长自居矣。呵呵!禅宗石德曰:‘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然哉!然哉!”就是说, 学生的学问见解倘若达到了老师的水准, 这已是减低了老师道德学问成就的一半;只有学生的学问见识超越了老师, 才是老师最乐于接受的事实。1942年9月辅仁大学秋季开学, 国文系二年级一位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走进顾随先生讲授“唐宋诗”的课堂, 从此开启了师从顾随的研读经历。直到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毕业, 在一所中学任教, 仍然赶到母校和另一所中国大学去听顾随老师的课, 直到1948年春离开北平南下为止。她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传授给学生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 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对于这样聪慧而坚贞的弟子, 顾随却决不把她拘囿于自己的门下。1946年7月13日, 他在给叶嘉莹的信中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 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 则截至今日, 凡所有法, 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 在于不佞法外, 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 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南岳者, 指在南岳弘扬禅学的唐代僧人怀让, 马祖即唐代高僧马道一, 在南岳跟随怀让学禅十年, 出山后到各处讲学, 弘扬禅宗教义, 四方学者云集, 对禅学的发展贡献超过了其师。而孔门弟子曾参, 虽深得孔子学说精髓, 却无法实现超越。这段堪称师生承传关系经典的论述, 尤其是“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八个字, 生动地体现出顾随先生企盼弟子超越自己的一颗拳拳之心。1943年4月11日, 他在给另一位弟子滕茂椿的信中也说:“拙词不足学, 一如拙书。学之而善, 已自不成家数, 学之而不善, 病不滋多乎?”这不是单纯的为师之谦虚, 而是他一以贯之坚持“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卓越见解和实践。1953年秋, 其弟子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出版, 封面题签是集老师顾随的字而成, 但事先未告诉老师, 后来才去信报告了集其字作为题签之事, 并称赞题签五字“颇似默师 (指书法大师沈尹默) 大笔”。顾随从1917在北京大学起就师从沈尹默, 深谙默师书法之神韵, 但对于弟子的这一赞语, 顾随先生未有任何沾沾自喜, 却极认真地剖析起自己来, 回信说:“述堂乍见, 亦以为尔。细审之后, 真应了禅宗大师的一句话:‘虽然似即似, 是则非是。’”他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马脚是:出锋皆不健不实。”且在这句话的每个字下都标了加重圆点, 又强调说:“悟得此一句子, 便明得默老笔意, 亦且明得使笔之法, 不得轻易。”从这一偶然的小事中, 读者也可看到顾随先生高尚的师德和学术修养, 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也。

顾随先生不仅在课内, 而且在课外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修改和评点诗词习作。叶嘉莹只是其中格外勤奋因而受益较多的一位弟子。读者在书中可以见到, 仅顾之京女士手中珍存的当年叶嘉莹作业批改复印件15页纸片中, 顾随先生用朱笔评改的就有六七百字之多, 从一字之易到一词之易、一句之易、二句之易……除字斟句酌外, 更有极精当的总体评语。这样的习作评点修改, 需要耗费他多少精力啊!然而先生持之以恒, 诲人不倦, 并以自己创作的切身体验启发弟子, 要求弟子课余多多写作, 不断提高。顾随先生一辈子热爱教学, 热爱学生, 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课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他被委任为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 但他并不擅长于行政管理, 教课、会议和繁重的行政事务, 一下子压垮了他多年病痛纠缠的身体, 他终于大病不起, 不得不离开讲坛。直到1952年, 他的病情才渐渐好转, 老友冯至根据他的身体状况, 打算安排他到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时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自己的早年弟子王振华的邀请, 举家离京到天津任教。他对当时在天津师院任教的另一位早年弟子杨敏如坦露心迹说:“那里 (指文学所) 没有学生呀!我不愿离开教学、离开学生。”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写的为人师表者的心声!顾随先生的心血之花, 结出了众多学子灿烂的学术成就之果。如叶嘉莹、周汝昌等弟子都实现了老师的期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硕果累累, 足可告慰先生灵前了。女弟子叶嘉莹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南开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 相信此举定能激励和培养更多的学子日后超越他们的师长, 使顾随先生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和“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篇9:女儿眼中的梁实秋

现年88岁的梁文茜女士是梁实秋的长女。20多年来,她就住在北京朝阳区一幢上世纪80年代的“板儿楼”里,与旁边的高档社区相比显得有些破旧。走进她的家,看不出任何装修过的痕迹——水泥地面、绿漆木门、老式沙发,以及占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橱。最现代的物品是书桌上的一台电脑,梁文茜用它与远在美国的妹妹通信,每个字都是自己敲上去的,这项技能足以让她在老朋友面前炫耀一下。

梁文茜的性格非常外向,说话干脆利落,带着笑意。88岁的她在精神上依然充满活力,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完全不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谈及父亲生前身后的点点滴滴,她仍记忆犹新。

“书呆子”

我父亲是老北京,出生于原东城区内务部街20号。那本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但我前些年去看时,已经是个大杂院了,住了好几十户人家,门口牌子上写着保护性院落,但里面没有修缮,搭建得乱七八糟。

父亲是汉族人,但我曾祖父是满族,在清朝做四品官,因为不能生育,从大兴抱养了个孩子,就是我祖父。本来曾祖父开着些店面,闹义和团的时候,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就把残余的家产集中起来,买了很多四合院,开始吃瓦片(收房租)。我爷爷一辈子什么都没干,就是修理房子、出租房子,我奶奶生了13个孩子,父亲行二,爷爷死后,家里的孩子每人分了两套房。

到了我爸爸这代,家境可以说是小康。他上的是清华中学,读了8年,毕业后直接去美国留学了,3年后回来跟我母亲完婚,然后就开始到处教书,我就是他在上海时出生的。后来胡适请他到北大教英文,抗战时到重庆在参政院任职,抗战后在北师大,解放前在中山大学,去臺湾后在师范学院,教了一辈子书。他一直当英语系主任、教授,编了很多教材和工具书,运到台湾时成箱成箱的。他曾编过一本《远东英汉大辞典》,收录了八万多条词汇,后来被联合国采用。有一年我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大使说,你父亲是我老师。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是他的学生?他拿出那本辞典说,我天天都看这本书。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念书。我爷爷是前清末科的秀才,几间屋里堆满了书,书架子一直顶到房顶。我父亲更是个书呆子,从早到晚整天看。到台湾后,政府曾请他当教育部长,他不去;蒋介石让他去讲课,他也不愿讲。他总说:“我是读书人,不要找寻我乱七八糟的事,不要让我当官。我不是做官的材料,官场上的事我不习惯。”

刚到台湾时他缺钱,没地方住,台北师范学院的院长刘真就找了个学校宿舍给他,没有椅子,书都放在地下。台湾著名企业家林挺生很敬仰我父亲,让人送了一把藤椅和一个大麻袋来。我父亲打开吓了一跳,里面全是钱,他说椅子我收下了,钱你还是背回去吧,无功不受禄。后来林挺生来家里见他时都是站着,以示敬重。

父亲的另一大成就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0个剧本加上14行诗,都是古英文,他从20多岁翻译到60多岁。他去世后,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写的挽联是“著作等身”,我说不止,得有好几个身体那么高。他一辈子就是在读书、写书、翻译书中度过的。

闲情雅致

父亲性格幽默,文章也是,这让他有许多朋友。冰心曾在文章里调侃:“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育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

住在重庆北碚的雅舍期间,他写了大量散文,内容都来自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读者非常喜欢。后来结集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出了30多个版本,被译成多国文字。

他尤其喜欢写吃,这是家传的。我爷爷一辈子就喜欢吃,北京的饭馆无论大小,没有他没吃过的。那时家里有个包月洋车,我爷爷中午从没在家吃过饭,风雨无阻地出去下馆子,回来还给我们带点。我父亲就受了这种沾染,对吃很有研究。他当年曾是北京厚德福饭庄的股东之一,他写过一篇《铁烙蛋》,就是当年厚德福饭庄的招牌菜。可以说,我父亲的一百多篇谈吃的散文,都是“吃”出来的。他写《雅舍谈吃》,就想把北京好吃的东西都搜集起来,因为民以食为天,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他的另一个嗜好是围棋。住在重庆的雅舍旧居时,父亲书房里放着一张围棋桌。他常跟我弟弟下,我弟弟喜欢悔棋,两个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认输。

老北京人都有一些普遍的喜好,比如放风筝。那时我们家放风筝的线不是普通的棉线,而是拉胡琴用的老弦,特别结实;放风筝的线车,轴都是硬木的。风筝放远了以后,如果风平浪静,就把它拴在前院柱子上过一夜,第二天早上风筝还在天上。

我父亲也经常去琉璃厂、荣宝斋逛书摊,老板们都认识他。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就去逛厂甸。我父亲爱抖空竹,一到厂甸就买。空竹有的是两头鼓,中间凹,像个葫芦;还有单头的,一边鼓。反正各种大小空竹,家里买了很多。

伤别离

我母亲叫程季淑,是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一辈子把我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什么事都不操心,连换件衬衣都不知道在哪拿。我记得那时我母亲在外面做饭,我父亲就在小屋里翻译莎士比亚。他喜欢吃那种有甜味的烤虾,我妈就做好一盘给他送进去。我父亲经常外面吃饭,有时候回来就告诉我妈,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我妈就模仿着给他做。总之,我父亲在生活上完全依赖我妈。

1949年,台北师范学院请我父亲去任教,他和母亲就去了台湾。当时我妹妹才上初中,必然要跟着父母走。我和弟弟因为在学校读书,就留在了大陆。那时还以为仗再打几年就完了,结果好家伙,一下子几十年不能见面,一家人再也无法团聚。

1974年,我母亲在美国因意外事故去世,葬在了槐园墓地。父亲非常伤心,就写了一本《槐园梦忆》,里面记录的全是他和我母亲一辈子的生活琐事。一年后他在台湾跟韩菁清结婚。她小我父亲20多岁,是社会活动型的女性,歌星出身,每天晚上要到夜总会去活动,半夜三点回来,下午两点起床。而我父亲是个老学究,晚上9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结婚后,两个人基本上就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直到1987年我父亲去世,我要去台湾奔丧,那边不允许,我就给當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写了一份申请信。哎呦,这个事当时闹得好大哟!那时我住在香港一个朋友家里,等了一个多月,每天好多记者跟着我采访。舆论都很同情我。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人叫我梁小姐,说梁小姐你别着急,只要他们一批准,就算夜里十一点我们也开专机送你过去。走在街上,有老太太认出我,都问申请批了没有。

最后台湾那边回复了我一个批文,写着第一号,就是说之前从来没有大陆人申请过去探亲。上面写着,“必须在自由地区住满5年以上才能申请”,还有我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身份也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我说我爸爸等着入殓呢,哪里能等5年?最后没能去成。后来我继母韩菁清跟我到北京来,在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给父亲开了追悼会。但经过这件事,因为受到各界舆论的谴责,台湾方面很快出台了一个“两岸关系法”,规定可以赴台奔丧,从此给两岸探亲打开了一道门缝。

四世同堂

我们家姐弟三个,我的性格很外向,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演话剧,《风雪夜归人》《傀儡之家》,我都演女主角。1946年我考上了北大,当时学生运动很多,年轻学生都倾向于中共一方。当时我们演话剧《升官图》,一张票卖一个袁大头(大洋),演了3个月,收入都捐给了地下学生运动。

父亲研究文学,但我对文学并不太喜欢。在这方面他不管我们,他是自由主义者,儿女爱怎样都由自己选择。我喜欢社会活动,所以选择当律师,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困难。1950年我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在东城区第一法院当审判员;1956年调到司法局三处负责律师公证工作,办了全国第一个律师协会;后来我又创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当了13年主任,到70岁退休。

我弟弟也是北大毕业生,从农学院转到数学系,跟华罗庚共事过。文革后,他先去了一所美国大学任教,后来又去了台湾科学院从事气象工作。前几年去世了。我妹妹去台湾时刚上初中。她从台大农学院毕业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结婚、生子。她写过好几本纪念父亲的书,还喜欢画画,在美国、中国都开过画展。我们现在经常用电脑通信,我自己打字、发邮件。

作为梁实秋的后代,大陆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我们都挨整。文革中说我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我说我哪有资产啊,家里一分钱都没留给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13块5的工资;.没地方住,我就住在法院后面的小破屋里。整就整吧,运动中挨整的多了,甭说我,刘少奇还被整死了呢。我总跟孩子们说要往前看,别揪着过去不放,过去的事情不可改变,说什么都白搭,今后的路要自己走,自己去创造。

篇10:我眼中的女儿

乡下的田野很辽阔,无边无际。我很奇怪:为什么庄稼地要分很多块儿?爸爸说,庄稼地分块儿是为了区分哪家是自己的田,哪家是别人的田。

在乡下山林里,有我最喜欢的小溪,发出哗啦啦动听的流水声。浅浅的溪水很清澈,露出水里的大石头。想到小溪对岸去,就可以直接踏石而过。

乡下的平房依山而建,吃饭的时候,可以把桌椅搬出来,在小院里吃。把天空当作屋顶,把大地当作地毯,真爽啊!而城市住的都是高楼大厦,想在外面吃饭,搬桌子太费劲儿,空气也不太好。

……我们要感谢农民,没有他们,城市人就吃不饱穿不暖,吃不到可口的水果,也吃不到有营养的蔬菜……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离不开农民的劳动。

篇11:我眼中的我作文

当你走进四小时,走到四楼301班,你就会看见在第二组最后一排有一个喜欢穿花衣服的小帅哥,那就是我。我虽然姓干,但一点也不干瘪瘪的,你瞧,我长得高高的,壮壮的,像一头结结实实的小牛。大伙儿都说我的侧面跟姚明长得很像,他们都叫我“小姚明儿”。我的头上长着一对会动的招风耳,特别灵敏。一双乌溜溜的小眼睛骨碌碌的转,可是医生说我是先天远视眼,听说是遗传了爷爷的,我戴上新配的眼镜,往镜子里一照,哎呀!我咋的成了爷爷的爷爷啦?一张又小巧又红润的嘴巴,翘翘的,跟古代美女西施差不多,一笑起来,就露出了两颗洁白如玉的大门牙。我的头发好奇怪哦,没过多久,头发又长长了,长了剪,剪了长,总是没完没了,而且每一根头发总是威风凛凛地竖起来,像稻草干一样。每当上台主持的时候,我总是昂首挺胸,神奇极了!我想:我长大了,一定会像白马王子一样英俊潇洒。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爱好广泛的男孩。我喜欢认认真真地写字,喜欢无忧无虑地骑自行车,喜欢痛痛快快地玩弹弓。我最喜欢看书,因为博览群书可以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得到丰富多彩的知识。

在集体里我团结同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担任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学习上,我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每学期被评为三好生,还在写作、奥数、英语、书法、体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写了许多篇优美的作文,还在《宁波晚报》里发表了五篇呢!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表扬我写的作文非常精彩,我兴奋极了。我还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哩!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正悠闲自在地坐在车窗旁,突然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婆婆找不着座位颤颤巍巍地站着,我想:老婆婆站着一定很劳累吧!我应该帮助她。于是我赶紧把座位让给了她,老婆婆夸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周围的人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这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虽然我挺讨人喜欢的,但是我的缺点也有不少,最严重的就是做事马虎:有一次,我把“我的大手”写成了“我的大毛”,把爸爸的身高约“180厘米”写成了“180米”,总是弄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我下决心一定把这个毛病改掉。

篇12:我女儿的故事-心情

从女儿落地的那一刻,我便开始收获喜悦。在经历了从奶声奶气的“爸爸”到理直气壮的“老爸”这称谓上的跳跃期间,我经常被女儿的经典言语折服,也经常被她的诸种观点所同化。与女儿一起的时刻,总是那么的开心、惬意;与女儿一起的时光回味起来总是那么的绵绵悠长。有了她,枯燥的日子不再有。或落魄、或颓废,只要她的身影出现,一切烦忧都会如过往烟云般悄然退却。有时,她缠着我带她戏耍,明明自己很累,想休息一会,可一看到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再加上实在招架不住她自创的“软磨死缠式”“说服”方法,每每都是以我的无奈“妥协”而告终;双休日想赖在床上舒坦一回,可她总是设法让你在嬉笑中起身,倘如不然,她定会喋喋不休地在床前唱起那首自编的“世上只有爸爸好”来“折磨”我。一起逛街的时候,她要么抱着我的胳臂,要么搂着我的腰,像个小尾巴样粘着不放。如果遇到她心仪的玩具或是零食,那力道变得更猛。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她那张小嘴,除了能吃之外,还特能说,一天到晚很少有安稳的时候,不是在吃东西,就是在不停地嘟囔着,我一直纳闷:不累吗?

有时,我和她老妈斗嘴,你猜怎样?她居然当起了和事佬——一会跑到我面前说„爸爸,你就和妈妈认个错吧?‟,一会又跑到她妈妈前道„妈妈,你就原谅爸爸吧?‟昏了,敢情真是我的错?如果我们还没有什么和好迹象的话,她又会很“大人精”样地“斥责”我们道:“别吵了,你们是夫妻!”——汗,是谁教她的?

转眼,女儿上三年级了。因提前一年上学,她在班级里是最小的,人送外号“小不点”。她在各方面都很要强,不管什么事,都要比其他小朋友做得好。学习方面,从不需要我们过多操心,每次检测都很棒。偶尔一次没有考好,我们还没有说什么,她自己就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样长时间闷闷不乐,搞到最后反而要我们去安慰她……最近几天,女儿回家讲的最多的就是“我们要选大队长了”,从她的言词和表情来看,她对这个是“垂涎已久”了,呵呵,看着她的样子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愿这个小东西能如愿哦,不然我们得有好几“小时”孤寂了……

女儿特易感伤,有时看个电视都能眼泪鼻涕一大把。一次,我在忙着做饭,她在看电视,不一会,我居然听到了女儿的抽泣声。一问,昏了,她是在因影片情节落泪呢?到后来,我们一发现有感伤题材的就

上一篇:行政企划部主管岗位职责下一篇:2023--2024教务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