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

2024-06-20

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共6篇)

篇1: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

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清扫保洁 1.1 作业时间 1.1.1 普扫

一类街道:每日晨7:00时前完成。

二类街道:每日晨7:30时前完成。1.1.2 保洁

5月至10月:每日晨7:00时至晚22:00时。11月至次年4月:每日晨7:00时至21:00时。1.2 作业频次 1.2.1 普扫

每日大扫及用降尘软扫帚清理人行道积尘各1次。1.2.2 保洁

按作业时间全方位、全时段巡回保洁 1.3 作业人员

清扫保洁人员统一着装(工作服上印有所在公司中文标识)、佩带工作牌,按规定上岗作业。1.4 作业工具

扫地车、大扫把、降尘软扫帚、密闭式撮箕、保洁桶。1.5 作业标准

一类街道(含商业繁华街道):路面无堆积物、无砖瓦土石、无果皮纸屑塑料袋、无烟蒂痰迹、无积泥积尘、无污水、无灰带(包括隔离栏、隔离礅、花盆底部周边)。

二类街道:路面无堆积物、无果皮纸屑塑料袋、无烟蒂痰迹、无积泥、积尘、污水和灰带。

立交桥、高架桥、车行隧道、人行天桥:桥面无堆积物、无砖瓦土石、无果皮纸屑塑料袋、无烟蒂痰迹、无积泥积尘、无污水、无灰带(包括隔离栏、隔离墩底部、周边),桥栏杆整洁且无乱贴、乱画,隧道两壁无明显污渍,桥面及车行隧道路面保洁质量与所连接的道路保洁质量标准相同。

公交站台:整洁,其保洁质量与所在道路保洁质量标准相同。

路旁绿地、绿化隔离带、街道树穴:无烟蒂、纸屑、无积存垃圾和人畜粪便。

机械化清扫作业:一类街道每日机扫不低于2次。1〃6 标准要求

一类街道:每1000平方米果皮数、纸屑及塑膜数、烟蒂数分别少于4个(片)、痰迹数少于4处且无污水和其它废弃物。二类街道:每1000平方米果皮数少于5片、纸屑及塑膜数少于6片、烟蒂数少于8个、痰迹数少于8处、污水面积小于0.5平方米、其它废弃物少于2处。

按作业定额配备清扫保洁人员:特殊繁华重点地带清扫保洁作业人员不得少于1.5人/1000平方米,一类街道1.5人/2800平方米,二类街道1.5人/3000平方米。2 冲洗除尘 2.1 道路冲洗 2.1.1 作业时间

每日凌晨2:30时至凌晨7:00时。2.1.2 作业频次

每日1次。2.1.3 作业范围

中心城区三环路(含三环路)一类街道、重点区域、出入城通道。

2.1.4 作业标准

洒水车辆作业时行驶速度不超过20公里/小时;冲洗除尘后的路段无积灰积泥。2.2 道路洒水除尘 2.2.1 作业时间

每日9:00时至17:00时。2.1.2 作业频次

每日不低于2次。2.2.3 作业范围

中心城区主要街道。2.2.4 作业标准

洒水车辆作业时行驶速度不超过30公里/小时;洒水除尘后的路段无明显扬尘。2.3 路沿石清洗 2.3.1 作业时间

每日9:00时至17:00时。2.3.2 作业频次

每周隔日清洗1次。2.3.3 作业范围

中心城区三环路(含三环路)以内道路。2.3.4 作业标准

采用人工清洗或洒水车冲洗,清洗后的路沿石无积灰积泥和灰带。

2.4 人行道地砖清洗 2.4.1 作业频次

每周清洗1次。2.4.2 作业范围

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人行道。2〃4〃3 作业标准

采用人工或机械清洗至无积尘、无油渍、污垢。2〃5 标准要求

车行道路及两侧路边沟、路沿石无灰带、积泥、积尘;人行道方块砖无明显积尘、油渍、污垢。3 垃圾收集 运输 3.1 袋装化区域 3.1.1 作业时间:

集中收运时段为每日晨5:00时至7:30时,巡回收运至晚23:00时。3.1.2 作业工具

人力三轮车、后装式垃圾压缩转运车、可卸式垃圾转运车、中小型垃圾机动转运车及压缩站配套转运车。3.1.3 作业频次

每日集中收运不少于2次或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巡回收运次数。

3.1.4 收集作业标准

收集点整洁,无乱堆乱放,无撒漏垃圾,收运后立即进行冲洗消毒;收集容器整洁、无破损。3.1.5 运输作业标准

无散装垃圾,无垃圾落地、撒漏、滴漏,无翻拣垃圾现象。3.2 非袋装化区域 3〃2〃1 作业标准

桶点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无撒漏垃圾;垃圾收集及时,无垃圾外溢和翻拣垃圾现象。收集容器整洁、无破损;蝇、蚊孳生季节应每天定时喷洒消毒、灭蚊蝇药物。3〃2〃2 标准要求

按照作业时间实行定人、定时段、全覆盖收运,垃圾收运次数及作业人员配备满足垃圾产量需要,保证道路两侧无积存垃圾和散装垃圾,无垃圾撒漏,严禁翻拣垃圾,对各垃圾收运点定期清洗、消毒。4 环卫设施 4.1 公共厕所 4.1.1 设施标准:

附属设施完好、整洁,标志牌清洁、不歪斜;自来水通、照明电路通、排污管道通;公共厕所指示牌指示准确、明显,有中英文标识,建(构)筑物整洁、无破损、无乱写乱画、无张贴物。

4.1.2 作业标准

每日清洗便槽及地面各2次并见脏及时清洗。每周全面清洗、消毒、除尘1次。4〃1〃3 标准要求:

标志牌明显、规范;公厕管理制度上墙,免费开放公厕标识明显,收费公厕《公厕收费许可证》、收费标准公示。管理人员佩证上岗,服装整齐、整洁,文明服务。

特级、一级公厕(旅游三星级以上公厕):无烟蒂纸屑、无阻塞、无尿垢、无积尘蛛网、无积水、无蛆蝇、无恶臭;门窗、隔板、蹲位、便池、地面、周围环境(含管理用房)洁净。

二级公厕(旅游二星级以上公厕):无阻塞、尿垢、无积尘蛛网、无积水、无蛆蝇;墙壁、门窗、隔板、蹲位、便池、除粪口、室外环境卫生“五净”。

三级公厕(旅游一星级公厕):无阻塞、无尿垢、无积尘蛛网、无积水;墙壁、门窗、蹲位、便池、除粪口、室外环境卫生“四净”。

4.2 垃圾压缩站 4〃2〃1 作业标准

站内外场地整洁,无撒落垃圾和堆积杂物,无积留污水。室内通风良好,无恶臭,墙壁、窗户无积尘、蛛网,站内建筑外墙清洁,无积灰、污渍。操作平台有防尘防污染扩散及污水处理等设施,无积尘,无撒漏垃圾。垃圾容器周边无撒漏垃圾。蚊蝇孳生季节喷药灭蚊蝇每周1次。4.3 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运输车 4.3.1 三轮车作业标准

干净、整洁、完好无破损、无油漆脱落。4.3.2 机动车作业标准

外观整洁,密闭良好,无破损、无油漆脱落,运输过程中无撒漏、滴漏。

4.3.3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准

车箱密闭,无破损,车容车貌整洁、机械性能良好。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专用证、建筑渣土处臵许可证两证齐全;装载建筑垃圾车辆出工地必须冲洗除尘;严禁超装超载,运输途中无撒漏。4.4 垃圾收集容器 4〃1〃1 作业标准

定位设臵,摆放整齐。设臵点及周围2-3平方米内整洁,无散落、存留垃圾和污水。容器无残缺、破损、封闭性好,外体整洁、无油漆脱落。垃圾定时转运,无满溢和散落。收集作业完成后,及时清理场地。蝇、蚊孳生季节定时喷洒消毒和灭蚊蝇药物。

4.5 果屑箱 4〃5〃1 作业标准

无破损、无油漆脱落,外观整洁。周围地面无抛撒存留垃圾。箱内垃圾及时清除、无满溢和散落。每日清洗箱体1次。4〃5〃2 标准要求

环卫设施设臵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有专人负责清洁卫生,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佩带工作牌。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定期维护,整洁、无破损。运输车辆外观整洁,密闭良好,无破损,车辆按技术规定及时维护保养。5 生活垃圾填埋处置

生活垃圾处臵主要分为填埋处臵和焚烧处臵。5〃1 进场垃圾控制范围

生活垃圾填埋场严禁接收和填埋工业垃圾及医疗、危险、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物和来源不清的垃圾。5〃2 填埋作业管理 5〃2〃1 检验计量

垃圾进场需进行检验,称重计量后方可入场处臵。5〃2〃2 分单元填埋

填埋库区实行分区、分单元作业,分层填埋处臵垃圾。5〃2〃3 摊铺压实

垃圾进入填埋库区后,使用推土机进行推移、摊铺,然后进行消杀灭蝇,逐层碾压密实。5〃2〃4 每日覆盖

对进入库区的垃圾逐层碾压密实后,用素土进行覆盖,覆盖土层厚度为30厘米左右。5〃2〃5 堆体控制

按要求对垃圾堆体进行放坡,边坡坡度小于1:3,及时用素土对边坡进行覆盖。5〃3 填埋机械设备管理

填埋机械设备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使用,建立设备台帐、运行记录、使用率和完好率档案等制度。5〃4 填埋场环境管理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对大气、渗滤液、地下水、地表水、噪声、沼气、苍蝇密度等监测项目的主要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建立完整的 监测资料档案;生活垃圾填埋场要根据季节变化和苍蝇繁殖规律,定期进行消洒灭蝇。5〃5 填埋安全运行管理

生活垃圾填埋场生产过程安全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有关规定执行并建立各种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和防火、防爆、防讯、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5〃5〃1 生产安全

各岗位操作人员须经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并严格执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填埋区夜间作业须有照明设施,现场作业人员穿反光背心或其它具有明显警示作用的工作服。

填埋堆体边坡不大于1:3,每一单元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6米。填埋堆体上不准搭建封闭型建、构筑物。

夜间垃圾车入场倾倒和使用机械推方作业时,坚持不靠边行驶,不违章涉险作业。5〃5〃2 防火防爆安全

生活垃圾填埋场各明显位臵应配有禁烟和防火标志并配备各种消防设施设备。

生产控制室、填埋区等生产作业区不允许出现明火、不允许吸烟。

在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应配备便携式气体成分测量分析仪,在垃圾填埋作业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测。

定期对填埋堆体产生的填埋气体进行导排,控制甲烷气体浓度,防止爆炸。5〃5〃3 交通安全

场区道路应畅通,交通标志清楚规范,场区内运输管理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场区道路明显位臵应设臵限速标志,填埋区应设臵现场指挥人员。

进场车辆要严格按照指示路线到指定区域倾倒垃圾。6 生活垃圾焚烧处置 6〃1 进场垃圾控制范围

生活垃圾焚烧场严禁接收危险废弃物进行焚烧处臵。6〃2 焚烧处臵管理

生活垃圾需进行检验、称重计量后方可入场进行焚烧处臵。生活垃圾焚烧场应该严格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运行管理,并建立各种资料台帐。

城市管理部门应委托专业管理部门对生活垃圾焚烧场运营情况进行监管并建立各种运营资料档案。

运营单位应完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进场生活垃圾数量、设备运行情况、运营情况及环境监测报告。6〃3 焚烧残余物的处臵

焚烧炉渣与除尘设备收集的焚烧飞灰应分别收集、贮存和运输。

焚烧炉渣按一般固体废物处理运输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焚烧飞灰应按危险废物先进行稳定化处理再运输至危废安全填埋场填埋。

其他尾气净化装臵排放的固体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处理。6〃4 焚烧场环境管理

生活垃圾焚烧场应对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生活垃圾焚烧场产生的废水及垃圾渗滤液要经过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三级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

生活垃圾焚烧场焚烧炉各项技术指标及烟气、废水、废渣处理系统严格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场特别要做好二噁英类物质的污染防治。7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 7〃1 医疗废物收运管理

医疗废物处臵单位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专用运送车辆和备用应急车辆。

每辆运送车指定负责人,对医疗废物运送过程负责。

处臵单位必须每天派车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

运送路线应该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

经包装的医疗废物应盛放于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内。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医疗废物装卸载尽可能采用机械作业,将周转箱整齐地装入车内,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如需手工操作应做好人员防护。

医疗废物运送前,处臵单位必须对每辆运送车的车况进行检查,确保车况良好后方可出车。

医疗废物运送车辆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

车辆行驶时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不得丢失、遗撒和打开包装取出医疗废物。7〃2 医疗废物进场管理

医疗废物运至处臵单位时,应由专人核对《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登记数量与实际接收的数量是否符合,经核实无误后,签字确认,表明已接收到废物。

如发现接收量与登记量不相符,接收人员立刻向处臵单位负责人汇报,由负责人组织查明情况。同时,处臵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分别向当地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说明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

医疗废物处臵场应每天统计接收医疗废物的数量或重量,并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7〃3 医疗废物处臵场运行管理

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臵技术规范》执行。7〃4 医疗废物处臵设备管理

医疗废物属危险废物范畴,必须使用专用转运车、转运箱并且符合有关要求。

医疗废物焚烧炉必须满足规定的“焚烧炉温”和“停留时间”等指标。

7〃5 医疗废物处臵场环境管理

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运送和处臵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臵技术规范》、《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7〃6 安全运行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防各类突发事件措施和应急预案。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防火、防爆、防汛、防雷、防突发事件。医疗废物转运车、转运箱等设备要按要求清洗、消毒,防疾病传播。餐厨垃圾处置管理 8〃1 餐厨垃圾收运管理 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应设臵专用的餐厨垃圾收集容器,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还应安装油水分离装臵或设臵隔油池等设施。

将餐厨垃圾与非餐厨垃圾分开收集。

餐厨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应分别单独收集。城市管理部门应及时清运餐厨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桶洁地净。

餐厨垃圾应实行密闭化运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沿途不得滴漏、撒落。8〃2 餐厨垃圾处臵管理

餐厨垃圾处臵场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并配臵相应的环保处理设施。

从事餐厨垃圾处臵的单位应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处臵标准,实施无害化处臵,并维护处臵场所周围的市容环境卫生。

从事餐厨垃圾处臵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在处臵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使用微生物菌剂处臵餐厨垃圾的,应使用取得环境安全许可证的微生物菌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8〃3 餐厨垃圾处臵设备管理

餐厨垃圾运输设备和工具应当具有餐厨垃圾运输明显标识,并保持整洁完好、清洁、卫生,餐厨垃圾处理机械全部密封。8〃4 餐厨垃圾处臵场环境管理

餐厨垃圾处理单位产生的污水、臭气、残渣、噪声等经处理后各项指标均应达到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9 粪渣无害化处置 9〃1 进场控制范围

进场粪渣应来自粪井、化粪池,严禁来源不清、不符合工艺规范的污水、污泥等其它物质进场。9〃2 收运管理

具有收运粪渣许可的单位或部门,应按规定将收运的粪渣运输至指定的粪渣处臵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收运过程中,进粪接口与抽粪车排放管对接严密,卸粪过程中粪渣不应遗洒。卸粪完毕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进粪接口、抽粪车排放管口及地面,无粪渣残留,无粪渣遗洒。9〃3 设备管理

粪渣处臵设施、设备严格按照设计的工艺要求使用。建立设备台帐、运行记录、使用率和完好率档案等制度。粪渣运输车辆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保证密闭整洁,并与处理设备进料装臵匹配,不得遗洒。

9〃4 粪渣处理场环境管理

厂界噪声、厂界有害气体(硫化氢、二氧化硫、氨气等)及臭气浓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厂区不得有明显恶臭,除臭系统出口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的规定。9〃5 安全运行管理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管理应符合有关规定。

应具有完备的生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岗位操作人员应执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有防火、防爆、防突发事件等措施及应急预案

二、成都市市容秩序管理标准 城市道路 1〃1 一类街道

无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进行宣传、咨询、募捐及其它经营活动; 无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设臵集贸市场、摆摊设点、堆物作业、堆放物料和搭建临时建筑;

无占用城市道路摊晒物品、堆放和倾倒垃圾、废弃物; 无占用城市道路进行麻将等棋牌活动;

无占用城市道路擅自设臵机动车停车场(点),经批准设臵的临时占道停车场(点)标牌和标线规范,车辆停放有序;

城市道路清洁有序,无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等行为。

1〃2 二类街道

严格控制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进行宣传、咨询、募捐及其它经营活动;

严格控制摆摊设点、堆物作业、堆放物料和搭建临时建筑,无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设臵集贸市场行为;

严格控制城市道路摊晒物品,禁止堆放和倾倒垃圾、废弃物; 无占用城市道路擅自设臵机动车停车场(点),经批准设臵的临时占道停车场(点)标牌和标线规范,车辆停放有序;

城市道路清洁有序,无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等行为。2 公共绿地

无擅自改变城市绿化规划用地性质行为;

无擅自占用公共绿地进行建设的行为,禁止破坏绿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无擅自占用公共绿化用地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等行为; 无穿行绿篱、爬树、攀枝、采花、剥皮、刻划竹木行为; 无树上钉钉子、拴铁丝、架电线、拴绳挂物、拴系牲畜行为; 公共绿地内无倾倒垃圾污物、取土、挖沙、采石、挖药、铲草、狩猎、捕鸟、葬坟、放牧行为;

无损坏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行为,禁止擅自砍伐或古树名木行为。城区水域环境

无擅自侵占、覆盖城区河道以及封断河堤、设泵取水,圈占水面、堵塞河道、掏捞沙石行为;

无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打井、钻探、爆破行为; 无擅自挖掘河堤或占用河堤保护区道路、绿地进行建设和堆放物品行为,禁止损毁河堤和河道管理设施;

河堤保护区范围内无家畜家禽等养殖场,水域内无倾倒垃圾、渣土、动物尸体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或排放污水、粪便行为。4 施工工地

施工、拆迁、待建工地应设臵不低于2米的硬质实体围墙实施打围作业; 待建工地三个月内未开工建设的,应对工地区域进行临时绿化;

拆除建(构)筑物应采取隔离或封闭措施,实行湿法作业,防止扬尘污染;

实施道路和各类管线等基础设施施工的,应对施工区域实行硬质实体隔离或封闭,隔离或封闭装臵不低于1.5米,并设臵安全标志和警示灯具;

新建、改建、扩建或装修、装饰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时,应同时拆除各种临时施工设施;

施工、拆迁等产生的渣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应及时清除,待建工地内不得乱搭乱建,不得积存垃圾;施工工地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必须作除泥除尘处理。

三、城市景观容貌管理标准 城市街道景观容貌管理标准

城市街道临街建(构)筑物应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建筑(构)物屋顶设施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保持整洁美观。

主要道路两侧和窗口地区商业和公共建筑、商住楼和市区标志性构筑物应设臵夜景灯光,各种灯饰和霓虹灯管应保持设施完好,有缺损的应及时修复与更换,并按规定的亮灯时间开启灯光设施。

临街阳台、窗台、观景台无擅自改建和扩建,无擅自安装的外臵式防护栏,阳台、窗台、观景台无吊挂杂物和有碍观瞻物品的现象。

临街同一住宅楼设臵的遮雨(阳)蓬规格、色彩统一,并且保持清洁美观。

建筑物外墙面保持整洁,无乱涂乱画,乱贴乱挂现象。外墙面砖清洗每年不少于一次,玻璃幕墙每半年清洗一次,建筑外墙涂料每两年粉刷一次。

新建建筑物外墙空调外机应统一按规划设计指定的位臵安装,不得随意变更位臵和破坏建筑物外墙立面,安装设臵牢固安全。临街建筑物一楼空调外机安装高度不低于2米,陈旧破损或已丧失功能的空调外机要及时修复或拆除。空调冷凝水应接入统一安装的排水管道,不得随意排放到建筑物外墙面和室外地面上。

城区街道两侧及繁华路段在建筑物前经批准设臵的围墙应采用花窗透景围墙或半透景围墙,也可用绿篱、花坛(花池)、栅栏和攀援植物等形式分界,院内空地应实施景观绿化。

新建、扩建、改建工地应设臵实体硬质围墙,高度不低于2米,应设臵照明装臵,外墙应作美化装饰,拆迁工地应采取隔离或封闭等安全措施。

待建工地应设臵通透式围墙,围墙内应种植绿篱和临时绿化;围墙应设臵照明装臵。地块使用权者应保持围墙及绿化的整洁,清除杂草和垃圾。

城区农贸市场应设臵环境卫生设施,落实清扫保洁措施。道路与桥梁经常保持平坦、完好、畅通。出现坑凹、碎裂、隆起、溢水等,应及时修复。

地面设臵的各种井盖齐备完好。道路开挖和井下施工作业后,要及时清理现场,恢复路面。

排水、排污管道保持畅通。污水、自来水不外溢,雨水积水应及时排除。

城区范围内的树木、护栏、电杆等无晾晒衣物和吊挂杂物现象。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标准

户外广告设臵符合《成都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臵管理条例》、《成都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臵规划》的要求。

严格按照《户外广告设臵详细规划》,经市城市管理部门审批设臵的户外广告,无超高、超宽、超面积违规设臵的现象;无未经批准非法设臵的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设臵不影响建(构)筑物安全;不损毁绿地;不影响相邻单位或住户的通风、采光;不影响道路通行。

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设臵、制作、安装户外广告设施,保证户外广告设施的安全。

设臵的户外广告保持整洁,如有污损必须及时(72小时内)进行整改。

设臵的户外广告设施每年必须进行2次以上安全检查。户外广告内容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真实、健康,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的汉字、字母、符号应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定。招牌、标识(标牌)、路名牌、信息亭设置管理标准 3〃1 招牌设臵管理标准

招牌按要求设臵于门楣上方,做到一店一招,不影响规划审批的建筑正常间距,不影响采光、通风和消防等功能的正常使用,与城市景观容貌相协调。

不得利用建筑物顶部或在建筑物20米以上立面设臵招牌。单块招牌设臵的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并按规定使用新型材料制作,配臵夜景光源。

不得利用招牌推介产品和发布经营服务信息或广告。保持招牌清洁、美观、完好,用字规范,安全,无残缺破损、缺笔少划,并根据区域特色,设臵与城市风貌相一致的商招、店招标识(标牌、路名牌)。3〃2 路名牌设臵管理标准

严格控制占用城市公共空间设臵路名牌、指路牌、指示牌、标识牌、告示牌等,确需设臵的须报经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

经批准设臵的路名牌、各类标识牌应严格按规定点位、数量、规格、式样、材质、要求和设臵时间设臵,并按规定配臵夜景光源,保持灯饰完好,整体清洁,与街景协调,确保安全。

无占用人行道、盲道设臵的标识(标牌)、路名牌。经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信息亭,必须按规定数量、式样和点位设臵,配臵夜景光源,保持灯饰完好,保证亭体整洁,无未经批准的广告信息,无乱张贴、乱书写的“牛皮癣”。4 城市夜景照明管理标准 4〃1 城市路灯照明

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照明设施完好率不得低于85%。城市路灯照明发生非正常亮灯,大面积熄灯、倒杆、断线、绞线、线路短路、灯具损毁、灯具配电箱外壳带电、电器火灾等事故处理率必须达到100%。4〃2 城市路灯照明的养护维修

灯具保持整洁,安装稳固,部件完整,连接可靠,运行安全,符合原设计要求。

灯杆(包括金属灯杆和钢筋混凝土灯杆)保持无倾斜、弯曲,安埋稳固,连接可靠,部件齐全,外观整洁,接地可靠有效。

架空导线应保持张弛相对平衡,符合安全距离要求,并保持无松脱、无绞线、无折叠、无硬弯、无断股、无严重氧化,无绝缘破损现象。

电缆绝缘良好,接地可靠,连接牢固,无漏电、无接头过热现象,定期进行绝缘测试。

配电箱保持平整稳固,箱体内外清洁,无异物,标志明显齐全,出入箱导线连接良好,箱内电器工作正常,电器导线排列整齐、连接可靠,箱体无碰损,箱门锁闭灵活有效,箱体接地可靠。

配电室和控制室保持外墙坚固,门窗安装牢靠,无漏雨进水,室内通风良好,地面平整干燥,室内外整洁,防火、防盗窃,防小动物装臵及照明设施齐全。做好定期清扫保洁工作。4〃3 城市光彩工程

亮灯率保持在规定亮灯时间的(不含拉闸限电时间)99%以上,有特殊要求的光彩工程照明设施亮灯率按临时通知为准。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9%以上,事故处理率,保持,100%。光彩工程照明设施应随时保持其清洁、完好和有效,其考核标准按《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

光彩工程维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关灯,每日开灯时间于路灯同步进行,关灯时间:5-10月晚12时关灯;11月至4月晚11时关灯。重要节日或特殊情况按要求执行。

光彩工程照明设施维护检修人员,在对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时,不得擅自改变该设施的光源、灯具、灯杆等型号规格。所维护的设施在完成维护作业后,必须与原设计一致。

四、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标准 设施完好标准 1.1 道路

1.1.1 车行道(包括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

路面铺筑平整、密实,与路面检查井等其它构筑物顺接,无明显沉陷、网裂、松散、错台、拥包、烂边、唧泥、缝料散失、混凝土板块松动等病害。块石路面砌块整齐、稳定,填缝饱满,无松动、缺损、错台、沉陷、碎裂,更换的砌块颜色、图案、材质、规格应与原路面一致。

路面修补形状应规则,边线应平行或垂直于道路中线,接头平顺。

无明显井座沉陷。

平石安砌稳固、接头平整、线型直顺。1.1.2 人行道

人行道平整、线性直顺,无明显沉陷、坑凼、拱胀、积水。人行道砖面材无缺损、错位、松动。路沿石、嵌边石无破损,无明显倾斜、移位。

无障碍通道、盲道设施完善。坡道坡面应平整,且不光滑,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0厘米。盲道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井盖等障碍物,在行进盲道(条形)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圆点形)。

检查井与相邻路面无明显错台。车辆隔离墩保持完好。

无混凝土残桩、钢筋等施工残留物及废弃树池。

补换人行道砖的材质、外观、尺寸、色调与周边砖基本保持一致。

1.1.3 护栏

护栏整齐,无倾斜、位移、脱节,钢管无弯曲,油漆无漏刷,颜色一致,基座无缺损,栏杆及基座无污渍、尘土、“牛皮癣”。1.1.4 道路设施修复时限

车行道(包括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

坑凼面积在0.04m以上,明显沉陷、网裂、松散、裂缝、烂边、井座沉陷、唧泥、拥包、错台、缝料散失、混凝土板块松动的,接到信息通知起,一类道路2日内修复;

二、三类道路对存在安全隐患,影响行人行车安全的在2日内修复,其余病害在4日内修复。(因不可抗拒原因可顺延;如遇道路塌陷等影响交通及安全的突发性特殊情况,均必须采取临时处理措施)。

人行道

一类道路人行道中的“零破损”人行道砖松动、缺失、烂边,路沿石或嵌边石缺失、明显移位、倾斜等,发现上述问题,必须在当日内修复。一般人行道必须在5日内修复。

道路护栏

每天早上8点前,必须修复夜间损坏护栏。接到护栏损坏信息后,管养单位一小时内必须排除安全隐患。

2水箅、井盖等缺失、损坏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求在当日内修复。

掘路修复

掘路施工完成后当日应进场修复路面。1.2 桥梁 1.2.1 桥面铺装

桥面平整完好,无明显网裂、坑凼、破碎、洞穴、拥包、积水。

桥面修补形状应规则,边线应平行或垂直于道路中线,接头平顺。

1.2.2 人行道

同道路人行道1.1.2。1.2.3 栏杆或护栏

栏杆或护栏无松动错位,构件完好。钢筋混凝土及石材栏杆或护栏构件无缺损、无露筋锈蚀。栏杆无“牛皮癣”。1.2.4 伸缩缝

伸缩缝平整、直顺。

橡胶止水带完好,无泥土等杂物填塞。

伸缩缝混凝土保护带完好,与相邻桥面高差符合规范要求。1.2.5 墩台

墩台表面完好,无破损、露筋;无污秽、乱栓、乱挂、“牛皮癣”、杂草。

墩台编号完整正确,无损坏、缺失、覆盖。1.2.6 桥梁附属设施及其它

桥面泄水孔、排水管完好畅通;防撞墩混凝土表面无破损;桥体无牛皮癣及污秽,桥梁清洁;桥名牌、标志、标牌完好干净,安装牢固正确。

1.2.7 桥梁设施修复时限

桥面坑凼、拥包;人行道砖松动、损坏;墩台混凝土剥落、露筋;防撞墩、防撞墙、搭板、挡墙、翼墙、护坡等损坏要求在发现之日起2日内修复。

墩台编号损坏,限高、限载牌遗失等,要求在发现之日起5日内修复。

水箅、井盖等缺失、损坏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求在当日内修复。2 日常巡查 2.1 巡查周期 2.1.1 道路

一类管理道路:巡查人员每天巡查不得少于两次(含周末和节假日),其中至少步行巡查一次,第二次可骑车巡查。

二类管理道路: 巡查人员每天骑车或步行巡查一次,一周至少步行巡查两次。

三类管理道路`:巡查人员每天骑车或步行巡查一次,一周至少步行巡查一次。2.1.2 桥梁 Ⅰ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巡查周期不应超过一天。Ⅱ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巡查周期不宜超过三天。Ⅲ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巡查周期可在七天之间。2.1.3 护栏

每天早上6:00-8:00巡查人员对责任范围内的护栏完成第一次巡查,8:00-19:00结合保洁人员工作安排实施不间断巡查。

遇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前须临时组织安排夜间巡查。2.2 巡查要求

2.2.1 巡查及护栏保洁人员配备

道路每5公里配备一名巡查人员。桥梁根据桥梁的巡视量酌情配足巡查人员。护栏设施每500米不少于1名保洁员。2.2.2 巡查人员着装

巡查人员在巡查期间必须统一着装。道路(桥梁)巡查人员穿着印有“道路(桥梁)巡查”的反光标志服,同时胸前佩带由主管局核发的“道路(桥梁)巡查”工作牌。2.2.3 巡查记录

巡查人员必须对巡查情况进行记录,填写巡查记录表,并做好巡查日记备查。巡查记录表可按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附录A“城镇道路巡查表”范本进行规范。2.2.4 问题处臵

巡查人员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对危及车辆、行人安全的问题要采取临时处臵措施。

五、成都市城市道路分类说明

(一)道路分类

1、一类管理道路指道路所在区域为广场、商业繁华地区、省市领导机关所在地、外事活动所在地及城市重要旅游路线。

2、二类管理道路

指道路所在区域为商业地区、区级机关所在地或重点企事业单位所在地。

3、三类管理道路

指除一、二类外的其它道路。

(二)桥梁养护类别及等级划分

1、根据城市桥梁在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城市桥梁养护类别分为以下五类:

Ⅰ类养护的城市桥梁—特大桥梁及特殊结构的桥梁。Ⅱ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快速路网上的桥梁。Ⅲ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主干路上的桥梁。Ⅳ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支路和街坊路上的桥梁。

2、根据各类桥梁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城市桥梁养护等级按下列规定划分:

Ⅰ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应为Ⅰ—Ⅲ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及Ⅳ、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中的集会中心、繁华地区、重要生产科研区及游览地区附近的桥梁。

Ⅱ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应为Ⅳ、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中区域集会点、商业区及旅游路线或市区之间的联络线、主要地区或重点企业所在地附近的桥梁。

Ⅲ等养护的城市桥梁应为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及居民区、工业区的主要道路上的桥梁。

篇2: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

1目的

为了获取更新识别,适用于本商场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厂获取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以有及适用性确认。3职责

安全科负责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并确认其适用性,定期更新,并传达到各科室、各车间。4工作程序 4.1获取内容

4.1.1国家地方颁布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里有关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4.1.2其它要求事项

4.1.2.1行业标准中安全生产管理要求。4.1.2.2与有关机构的协定。

4.1.2.3非法规性安全生产管理指南等。4.2获取途径

4.2.1安全科负责的专业报纸、杂志、网上及有关部门等渠道获取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4.2.2安全科定期(每半年一次)与上级安全生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联系,获取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规定。4.2.3各部门科室获取法律、法规时报送安全科。4.3确认适用性

4.4.1安全科对照新确定的法律、法规判断本商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如不符合开展原因和责任分析,并提出整改计划及整改措施。

4.4.2安全科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评价应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并出具评价报告。

4.5安全科每年组织员工学习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在新的法规标准出台时,应及时组织学习,提高员工的守法意识,规范本商场的安全生产行为。

篇3: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

不同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名称会有差异。为便于分析, 该文所指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包括其同名及类似课程, 不再逐一说明。以下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 (尤其是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 为典例, 对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 (以下简称两岸) 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1 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比较

1.1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内容的来源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为例, 中国大陆地区该课程内容来源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知识;中国台湾地区主要以该地区发布的《食品卫生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法试行细则》修正草案、《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良好卫生规范》《餐具清洗良好作业指引》等近10多部法律法规及标准为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小窥大, 中国大陆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通常较为全面完整, 而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偏向于特定职业的应用领域。

1.2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定位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及其他食品领域相关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 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对相关食品标准体系的认知, 对国内外各类食品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介绍等;中国台湾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应用实践进行解读, 主要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依托, 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单位稽查及抽验、食品安全控管和风险管理、食品输入管理、食品检验专章、从业者自主管理、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管理、标示及广告管理、各类具体食品卫生技术标准以及卫生宣传等。

显然, 中国大陆地区该类课程更加强调知识和标准原理的把握, 在内容面上既涉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也囊括了许多行业企业的规范及标准, 内容涉知识面较广;而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主要以区域内现行的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托, 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原理解读和应用实践。

1.3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

从两岸的教学习惯角度考虑, 课程的框架思路通常主要是参照所选用的教材目录, 甚至直接以教材目录作为课程授课的整体框架。为此, 对于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的比较, 可直接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科书 (不含考证习题类书籍) 的目录进行比较作为参考。

笔者总共获取了17部现行的中国台湾地区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 对其教材的目录进行比对, 发现所涉的教材样本均直接参考食品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内容而确立。以其中的《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2]《餐饮法规》[3]等教材为例, 其教材目录的框架均以基本概念的明确、法律法规及标准确立的意义或相关官方机构为先导, 后续章节的安排直接以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所确立的模块作为框架。

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则体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笔者随机选取10本8家不同出版社现行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这一单门课程教材, 发现仅该门课程就对应有诸多版本同名或类似名称教材, 且各版教材内容丰富但框架差别较为悬殊, 具体涉及食品类标准及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食品添加剂、国内外食品标准的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食品标准制订、食品相关业态卫生监督与管理、保健食品、食品标签及包装、进出口食品管理、食品风险分析等多项内容。

现有资料虽仅涉及食品类的标准与法规类教材, 但通过比对该类教材目录, 并进一步分析其课程的框架, 现可明确如下: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类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内容更加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及逻辑性, 框架上呈现多样性特征;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内容可能更偏实务及应用操作, 同一课程的框架较为类似。

2 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对比

2.1 基于职业需求及要求的教学设计差异性

标准与法规类的课程的主体内容通常是和特定领域职业活动相对接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主体内容的设计, 其范畴既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的标准本身, 也要更好地服务于特定领域的相关职业活动。

为此, 针对该类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应先分析其职业需求及要求, 依次确立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的设置, 再明确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计划。针对两岸的课程设计差异性对比也按此思路进行 (表1) 。

根据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的差异性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开设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打好专业基础, 注重对专业知识以及原理的运用, 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相关知识模块的有机结合, 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的把握;中国台湾地区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未来潜在的食品类从业者提供职业认知和规范培养, 注重对实务的了解以及操作规范性培训, 在课程设计

注:本表及后续未特别标注的资料, 均为项目组直接访谈式调研整理获得;*为台湾的食品技师, 即依据中国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规范, 食品业者实施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应设立管制小组, 其成员至少1人应具备食品技师证书 (中国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 2013) [4]。

上注重具体操作及案例的职业性实践, 为业界输出具备相关知识、发现相关问题并能进行规范操作的合格从业者。

2.2 基于教学原则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差异性

由于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职业需求、课程目标设置和课程设计等差异, 其教学原则取向、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表2) 。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 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原则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各种教学一体化手段,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5], 各院校各地区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都各有特色, 差异性较大, 但在教学方式上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的强化记忆效果, 以及对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原理的娴熟运用[6]。

中国台湾地区该门课程的教学原则主要以职业认知及规范性操作等作为设计方向, 在课程教学形式上更加偏向以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为主, 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实现对食品类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的预实践。

3 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海峡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由于其各自面向的职业需求和要求不尽相同, 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其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各有特色。以下从技术性评价和应用效果评价等2个方面分别对两岸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3.1 教学模式技术性评价

从技术评价角度考虑, 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在倡导学生熟悉相关的知识。一方面, 运用各种教学的技术手段, 要求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相关知识信息能够适当记忆, 尤其要掌握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关键概念、观点等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演绎, 实现学生理解相关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原理, 鼓励学生掌握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各个章节的基本逻辑结构。

与中国大陆地区不同, 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心是安排各类活动实现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几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该类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来看, 笔者发现几位教师在初略讲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 就进入由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或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相应的问题的环节。此后, 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确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目标, 查阅相关资料, 甚至制定相关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予以实施, 学生个人或小组将相关的结果呈现出来, 教师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形成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整个授课过程的教师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并引导学生实现重点学习的目标。

3.2 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

从应用效果角度考虑, 中国大陆地区各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均是倡导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 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或小组的活动和思维, 从而达到理解标准与法规类相关知识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原理运用等目的。

中国台湾地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会引入现行食品业界热点的事件, 或设置各类符合实际的问题, 甚至提供实际的体验。以某个章节某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所讲授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 该教师在授课时引入“塑化剂风波”事件,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食品中毒类型, 并要求学生从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角度来规避这类风险, 并要求运用相关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保护法》以及相关的食品标准等法律法规手段作为分析工具。学生在分析、解决或亲历各种问题时会碰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整个过程充满现实性和直接性, 并且学生会感觉有趣,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最终的应用效果还体现了教学与实际的相关性。

从两岸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整体效果考虑, 中国大陆地区侧重以多种因素组合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 对相关原理进行演绎并掌握各个部分的逻辑结构, 单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其内容常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中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偏向以创设情境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性, 但从单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地位考虑缺乏一种整体上的连贯性。

显然, 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 中国台湾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内容上强调培养符合相关业界需要的从业者, 在内容定位和框架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 课程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认知和规范, 灵活采取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台湾地区这种以职教为中心的务实致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相关院校探索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乏实用性和适用性。

摘要:选取海峡两岸共有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典型范例, 基于海峡两岸相关标准与法规应用领域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 对两岸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两岸该类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 分别对两岸该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为中国大陆地区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峡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定.略论台湾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4 (1) :110-118.

[2]张正明, 蔡中和.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M].台北:中国台湾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3.

[3]李义川.餐饮法规[M].新北:中国台湾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4.

[4]中国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部授食字第1031300488号令, “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准则”[S/OL]. (2013-03-11) [2016-08-08].http://www.cfda.com.cnlnewsdetail.aspx?id=69241.

[5]潘磊庆, 宋菲, 屠康.基于自适应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高教论坛, 2015 (4) :39-42.

篇4: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与制度构成

关键词:环境标准;法律属性;制度构成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1016105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在这部新法中,关于环境标准的规定占了整部法律条文的十分之一,充分表明了环境标准制度在环境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学界关于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各持己见,对环境标准的制度构成也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从中国现行相关法律制度出发,进一步厘清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并剖析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等都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定义。由于法律法规没有直接给出环境标准的概念,学界对环境标准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1)环境标准指国家为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体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测的方法等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批准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1]。(2)环境标准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测方法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2]91。(3)环境标准指国家为了保护公众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按照法定程序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3]。

从上述关于环境标准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保护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社会物质财富”是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但是,从《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

《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制定环境标准。”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而“维护社会物质财富”只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或间接后果,不宜把“维护社会物质财富”作为环境标准的制定目的之一。同时,根据《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环境标准是就“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环境标准归根到底是“技术规范”。因此,我们对环境标准的概念界定应当本着避繁就简、简明扼要的原则。简言之,环境标准是法律授权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二、关于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

环境标准本身是环境法的渊源之一,还是纯粹的技术规范?抑或,环境标准是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环境标准具有与环境法规相独立的法律地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4];环境标准是技术规范的法律化表现形式,环境标准制度是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有机组成部分[1];如何避免“将环境法律法规与环境技术规范等同”,避免“以环境技术规范代替环境法律规范,法律沦为科技之工具”,将是在环境法律规范与环境技术规范结合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5];在法律上,环境标准与有关环境标准的法律规定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环境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6]。本文认为,环境标准本身不是法的渊源,必须由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作进一步的规定,或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一定的行政裁量,才能形成法律约束力。环境标准作为一种技术规范,认定的应该是一种法律上的事实。即使是强制性环境标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就是法律规范。

环境标准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法律,但环境标准一旦被有关的法律法规所援引,或者被一定区域之内的环境行政机关所采纳,就具有了法律上的强制力,由此,形成了环境标准制度。应当明确的是,环境标准制度是环境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制度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保护各国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

第一,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新《环境保护法》第15条是关于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该条第3款

新《环境保护法》第15条第3款专门规定:“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对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的重要性从立法上给予了确认,充分表明了环境基准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标准的重要性。“环境基准”是环境科学上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说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量。是制定环境标准的客观科学依据”[7]196。环境基准是一个客观的定值,是纯自然科学的概念[8],而环境标准则掺杂着较多的主观因素,是“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7]148的结合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环境标准的制定,离不开环境基准的科学研究。环境标准是在环境基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技术条件、区域环境等因素而制定的。没有科学的环境基准,制定出的环境标准就没有合理性可言。

第二,环境标准的种类不同,其法律上的约束力也不同。环境标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级五大类,三级指国家环境标准、环保部制定的行业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五大类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它们的制定程序、适用对象以及适用条件等各不相同,不应当笼统断定环境标准的法律约束力。比如,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只是一个参考数值,需要由不同区域的环保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的具体数值,即必须经过行政裁量行为的确认,环境质量标准才能形成法律约束力。而污染物排放标准则不同,它是针对污染物排放作出的严格限制,法律上一般不允许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即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再比如,行业协会制定的环境资源行业标准是该协会成员的一种自律标准,企业自行制定的环境标准属于民间环境标准,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可见,环境标准与环境标准法律制度不同,环境标准本身只是一种技术规范,其功能只是在于认定某种行为是否符合某一技术规范,属于事实上的认定,其法律效力则来自于外部授权。一项环境标准是否能够成为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还需要行政行为作出相应的裁量或者法律对其是否适用进行确认。环境标准制度,则是环境标准与法律的相关规定或行政机关的行政确认的有机结合。

第三,环境标准制度的法律效力仅限于公法上的判断。强制性环境标准本身不属于法的规范,其具体适用需附于法定环境行政决定,即公法上的判断。为此,强制性环境标准不具有判断或者决定平等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妨碍或者侵害的法的效力[2]96。这就是说,环境标准制度没有私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不能以是否符合环境标准判断是是否需要承担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只要有污染并且造成了损害,就应当对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即使排污等行为符合排污标准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这就表明,不论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的行为是否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只要这一行为带来了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后果,侵权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而不能以排污行为符合环境标准主张免除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三、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

环境标准的制度构成,主要包括了环境质量标准制度的制度构成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的制度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等三类环境标准一般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不具有强制的法律约束力,不属于本文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讨论范围;同时,民间行会或者企业自行制定的环境标准属于自律性环境标准,不具有强制的法律约束力,也不属于本文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讨论范围。。从对环境标准法律属性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标准制度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一是环境标准的制定,二是环境标准的适用,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环境标准制度。因此,研究环境标准的制度构成,也必须从这一特征入手。具体而言,环境标准制度的主体,包括环境标准的制定主体和环境标准的适用主体;环境标准制度的客体,包括制定环境标准的行为和适用环境标准的行为;环境标准制度的内容,包括环境标准本身规定的内容和环境标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内容。

(一)环境标准制度的主体

第一,环境标准的制定主体。环境标准的制定主体一般由环境标准的起草单位、制定单位和发布单位组成。环境标准的起草单位一般是以承担研究课题的方式由环境科研机构来承担。环境标准的层级不同、类别不同,其制定的主体也不尽相同。比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制定后,由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环境行业标准则由环境保护部制定后发布,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一般由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新《环境保护法》第15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报环境保护部备案。在环境标准制定过程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主体,那就是参与环境标准制定的公众。公众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环境利益的相关人。一直以来,中国环境法律制度都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在制定环境标准或者修订环境标准的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公开,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或建议,给予环境NGO等民间组织和普通的民众参与环境标准制定的渠道。

第二,关于环境标准的适用主体。环境标准的适用主体是指援引环境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将其适用于某一法律关系之中的相关主体。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适用主体不同。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主体,是根据已经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管辖区域内应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数值的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主体相对复杂,主要包括三类主体:一是适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污者给予行政指导或行政处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二是适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生产和污染防治的企业;三是适用环境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的环境污染受害者。

(二)环境标准制度的客体

按照传统法学理论,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参与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包括环境要素及其性状以及人类的行为[2]56。环境标准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一个法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标准值,从而指引人类的质量监控行为、污染排放行为、污染防治行为或者环境监测行为。因此,环境标准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环境标准法律行为,包括了制定环境标准的行为和适用环境标准的行为。

具体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制度,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环境质量标准在于确定环境应当达到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环境质量标准制度的客体是为了达到环境质量要求、依据环境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做出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一是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环境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功能及其应当适用的标准数值,并采取各种有效办法,确保环境质量达标;二是政府环境保护或者其他主管部门监测环境质量并出具环境质量报告的行为,比如发布空气质量报告,公布空气中的PM2.5值;三是政府根据环境质量报告采取的防止污染的行为;四是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监督行为。

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于确定一个允许排污的最大值,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的客体应是各种促进污染物排放达标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五类:一是国务院下达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行为;二是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行为;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超标排污进行行政处罚,以及企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并整改到达标排污的行为;四是企业及时发布污染物排放信息的行为

新《环境保护法》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公众监督企业排污是否达标的行为,以及对企业达标排污的容忍与不作为。

在各类环境标准法律行为中,政府部门适用环境标准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居于核心地位。当前,要着重完善环境标准行政处罚制度和环境标准的监管执法制度,为政府适用环境标准行为提供制度依据。完善环境标准行政处罚制度,关键是要有效落实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按日计罚”制度,尤其是要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相关实施细则,如《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实施查封、扣押办法》、《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等。完善环境标准的监管执法制度,当前的重点任务是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有关要求,完善有效的环境标准执法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主体的环境标准执法行为,保障好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环境标准制度的内容

环境标准制度的内容,包括环境标准本身规定的内容和环境标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内容。环境标准的内容,是在环境基准的基础上,综合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确定的一个标准数值。对环境标准的内容,要求其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向度,既体现控制污染、保障公众健康的价值取向,又体现自然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的现实需要;既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及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标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内容,则是指主体在适用环境标准过程中的权力与责任、权利和义务。以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关系的内容为例,当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之后,生产者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照该标准排放污染物,这就赋予了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取得,是以生活在企业周边的民众的环境污染容忍义务为对价的。与此同时,企业负有严格按照标准排污并及时公开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的义务,企业周边民众则享有监督企业排污是否达标的权利,以及当自身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求赔偿的权利。

新《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标准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要求环境标准制度的内容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接地气,充分体现有用性。要使环境标准制度内容契合《环境保护法》提出的新要求,应当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注重环境标准之间的内容衔接。环境标准类型繁多,但这些标准之间不应相互孤立,尤其是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内容要实现有效衔接。比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依据

新《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使二者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二是要把环境标准制度内容的指引性与强制性有机结合起来。环境标准制度的内容,既要注重发挥其指引功能,明确企业生产可以排污的数值;又要注重发挥其约束功能,明确超标排污等违反环境标准制度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要把环境标准制度的完善融入到环境保护制度的整体构建之中。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环境标准制度,而应当把环境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等各种环境保护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四是要明确适用环境标准制度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环境标准法律关系内容的特殊之处,在于政府在其中的权力与责任。省级地方政府有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权力,政府环境保护或其他主管部门有确定环境质量标准适用数值的权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新《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五是要注重完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环境保护法》第44条弥补了旧法没有规定“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缺憾,明确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机制

新《环境保护法》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当前,关键是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的实施细则,包括落实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地方政府责任,完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区域间生态补偿规则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参考文献:

[1]曹明德.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2.

[2]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6.

[4]常纪文.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和作用机制[J].环境保护,2010(9):35-37.

[5]王树义,皮里阳,桑东莉,等.环境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43.

[6]蔡守秋.论环境标准与环境法的关系[J].环境保护,1995(4):22-23.

[7]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周启星,罗义,祝凌燕.环境基准值的科学研究与我国环境标准的修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1):1-5.

篇5:试卷A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范文

《财政学》试题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适用于选修财政学的学生,开卷考试 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相对提高。3.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4.纳税人: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叫纳税义务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是纳税主体,不一定是税负人。

5.间接税: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他人负担的税种。

6.零基预算制度:是任何使用预算资金的单位在提出预算计划时,无论是原来固有的项目,还是新增设的项目,都应以其产生的支出效益为标准,重新评估其必要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征税不以纳税人是否自愿为转移,依法计征,违法必究。税务机关征税的根据是国家有关税收的各项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税收的强制性,对于保证财政收,严肃法纪,依法征税纳税具有重要意义。(2分)(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后,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者,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2分)

(3)固定性。指各级政府征税,是按照法律程序批准的税法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课征的,不能随意变动;征纳双方都应遵守。固定性还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征税标准和完税方法不宜频繁变动。(2分)2.简要说明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从平衡的涵义讲,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数量上相等;由于预算执行的结果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收支数量绝对相等是不可能的。(6分)

3.财政政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财政政策通常有扩张(2分)、中性(2分)和紧缩(2分)三种类型。4.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9.03%,是美国9.9%的两倍、法国6.5%的三倍。试从财政学的角度分析原因。

(1)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a.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治安问题越来越突出。(1分)b.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费划分不够清晰,“吃皇粮”的人数日益膨胀。(1分)

(2)存在这严重的浪费(4分)a.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这是民众近年来关心的热点,中央曾三令五申遏制这些浪费,各地也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但至今这几方面的开支都在两三千亿元以上。

b.政府会议浪费:我国各级机关每年会议不胜其多。例如西部某县2003年县委县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召开涉及乡镇的会议达375次。近年来会议规格、标准、档次还在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

c.“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据有关部门披露,我国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一些欠发达地区竞相盖起豪华办公楼,例如一个省级贫困县的政府办公楼耗资7000多万元,相当于该县年财政收入的1/3;一个只有7个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d.能源和资源浪费:某城市48家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4倍、3倍和7倍。据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我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5.国家预算的结构和形式(6分)

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

三、计算题(共1题,20分)

1.某居民个人2006年5月取得劳务报酬所得30000元,稿酬所得5000元,中奖所得20000元,计算该居民个人应纳所得税多少?(1)劳务报酬应交个人所得税:(小计8分)30000×(1-20%)=24000(2分)

低于20000的部分:20000×20%=4000(2分)

高于两万不足5万的部分:4000×20%*(1+50%)=1200(2分)

小计:5200元(2分)(2)稿酬应交个人所得税:(小计6分)

5000×(1-20%)=4000(2分)4000×20%=800(2分)800×(1-30%)=560(2分)

(3)中奖应交个人所得税:20000×20%=4000(4分)

(4)该居民2006年5月共应交个人所得税=5200+560+4000=9760(元)(2分)

四、论述题(共1题,20分)1.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学生可安照自己的理解作答,意思对即可。

(1).效率优先原则(10分)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兼顾公平的原则(10分)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篇6:环境法规与标准论文范文

2012年7月12日

西宁行知小学

赵志龙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的源泉。

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

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上一篇:巴金佳作《家》阅读心得下一篇:关于学校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