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09-0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用11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

正阳小学陈春玲

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极佳契机,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无处不在,俯拾皆是,90%以上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蕴含着自然美的因素。一是未经人工改造修饰的自然美,如《桂林山水》的山川景物美,《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美,《燕子》的生命活力美,《火烧云》的形色变化美等:二是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长城》的气势恢宏之美,《海滨小城》的清幽素朴之美,《颐和园》、《赵州桥》的劳动创造之美,《趵突泉》的神秘迷人之美等。

2、社会美。主要包括社会生活、进步思想的美,人的性格、精神的美。如《山间又响马铃声》的农村生活之美,《古井》的纯朴高深之美,《捞铁牛》的科学智慧之美,《挑山工》、《落花生》的哲理之美,《穷人》的诚朴善良之美,《罗盛教》、《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献身精神之美,《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之美等。还有一类课文,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通过主人公及其美好愿望的毁灭,使读者产生同情、怜悯、悲愤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感情得以升华。再如《东郭先生和狼》一文,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

3、艺术美。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内容,形式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美的教育熏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如《翠鸟》的形象美《林海》的色彩美,《观潮》的声音美,《鸟的天堂》的动静美,《繁星》、《月光曲》的意境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结构美。《白杨》、《种子的力》的寓意美。《养花》及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对称美。还有一些课文具有修辞美、情趣美、和谐美等。

以上所提三种“美”,往往是有机统一于一篇课文之中的,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如《林海》一文,就兼有大兴安岭的景色美,热爱祖国的思想美以及形态美、色彩美和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等多种形态的美。《燕子》一文既具有生命活力美,又具有含蕴的内在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是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特质的主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发掘,认真领悟。

二、充分发挥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

美。

引导学生入境的具体方法一般有:(1)导语入境法。新课伊始,教师便按古代小说“闲话少讲,言归正传”的作法设计好导语,尽快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绪进入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中来。(2)范读感染法。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把逻辑重点、高低语调、快慢节奏等表情朗读因素正确地体现出来,感染学生进入情境。(3)想象入境法,激活学生大脑皮层中的各种表象,启发他们设身处地想象,从而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氛围。

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教师可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具境内的梅雨潭,景色迷人,宛如若仙境,素有‘仙岩’之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方神奇明丽的山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此刻你来到了梅雨潭,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先让学生结合彩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和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彩图,品词析句,观看亭子的“脸”,领略画面的“绿”聆听瀑布的“声”,瀑布的“色”,察看瀑布的“形”,探寻梅雨潭幽深美的意境。通过领会和想象梅雨亭的险峻,瀑布声响的雄浑,色彩的斑谰耀眼,形态的壮观及梅雨潭的幽深,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幽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梅雨潭的迷人之美,激发了情趣,陶冶了性情和思想。

2、引导学生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分析、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审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其主要途径有三:

(1)通过析词品句,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隐性的,是蕴含在语言文字叙述之中的,是美的内容与美语言的辩证统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内涵(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简洁,语言的形式特点)整齐美和节奏美,语言的和谐,回环及多样统一,从而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

(2)通过分析篇章,理解课文的思想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为数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形象美,就要分析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身材等外在特征,使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要分析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行动、心理和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灵美。对于这一类课文,在课堂中通过篇章教学,充分发掘其德育因素,理解人物的思想美,让学生心灵中树立典型人物的完美形象。

(3)通过加强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美。

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要把“目视”、“口读”与“心惟”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可以扣住“硬正”一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一,“费用”对比:(1)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作者过年的费用来得“硬正”?(“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姐姐和我也不闲着。”)(2)课文中哪些人家的过年费用来得不“硬”不“正”?(开当铺的“刘家”,放债的“孙家”)。二,“饺子”对比:(1)“刘家”、“孙家”饺子油多满,为什么不好吃?(2)“我家”的饺子菜多肉少,母亲为什么说“最好吃”?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逐步明白:刘、孙两家饺子是靠剥削而得来的,“我们家”的饺子是全家人辛勤劳动得来的,来得硬正,因此最好吃,而且吃饺子时“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进而发现、体会到其中所包蕴的劳动创造的美。

此外,教师的品德、气质、行为、仪表、语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板书、教学结构、教学气氛等审美素质的具备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审美教育最有效的因素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仿佛是导体,把作者感情传导给学生;它又仿佛是火石,用自己的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思想而燃烧起来,老师强烈的爱国心,教师对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有关课文中流露出来,深深地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结合的完美境界。

三、遵循形象化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想象、联想、记忆的功能,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心选择审美媒介,利用图画、多媒体、实物、模型和各种声音,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2、展现大自然,接触现实生活中蕴含美的物质表象,带领学生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3、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的各种表象,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记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等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

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广阔的审美教育天地,借助感官获得的各种表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美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趣,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强调师生性感的共同参与,双向交流。教师首先披文动情入境,全身心置于课堂之中,忘掉课外的喜怒哀乐,以美的表情,美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濡染;学生也才随之动情入境,深化其对美的体验和理解。师生情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创造融洽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从而达到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让语文教学与美达到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陈春玲

篇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思南县双塘小学 杨秀兰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一、注意导语引入美

开篇导语是学生窥视新课文的窗口,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新课文的引入。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江山如画,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万里大川白浪滔天,祖国处处有着风景迷人的名山秀水。桂林山水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于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跟随老师逐步走进桂林那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之中。当然,一节语文课,并非只有开篇使用导语,在各个环节之间,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也要恰当运用好导语。为此,我们也应注意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引入,要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文章内容也自然理解了。

所以说,精湛的导语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重要环节,那些优美的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句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才能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但是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文中的美,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进入作者精心描述的情境之中的表现。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先上学生跟老师反复读,慢慢琢磨,仔细品味,学生渐渐地从“静、清、绿”中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时,学生充满了感情,进入了文中“舟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美的升华。

三、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

一些优美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境,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就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一课,学生在学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这部分内容后,我启发道:“多么奇特的景象啊,如果我们也能躺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微风、享受着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奇迹,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吧!”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发言时他们显得非常踊跃,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躺在死海的波浪,就像睡在儿时的遥篮里,微风就像是妈妈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细浪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唱的摇篮曲,就这样,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觉得此时的我就像是一朵白云,在蓝色的晴空中悠闲地飘呀飘,飘入梦乡„„”这时,学生的想像得到发挥,情感得以激发,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因此浮想联翩,仿佛身临其境,真正进入文章美的境界。

四、借鉴教材,激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通过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但情节引人入胜。课文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反映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这篇课文语言简洁,脉络分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课后思考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应让学生去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受到感染。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情节最令人感动?为什么?”学生经过再一次的默读之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课文的开头最令人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麦克是非常了解他的父亲的,他非常爱他的父亲,他是个懂事的、情感丰富的孩子。有的认为课文中写麦克不断地看钟,生怕错过起床的时间,从而耽误送新年礼物的情节令人感动,因为这可以看出,麦克把送新年礼物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他多么希望父亲收到礼物之后能露出一丝微笑啊!当然,更多的同学认为课文最后一节写得最感人。当父亲从礼物中感受到儿子对他的那一片深情后,带着呜咽声笑了,对儿子所能表达的感谢,只能是紧紧一抱,然而这一抱,却特别能抓住人心,特别使人感动。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为了营造情感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情感融为一体,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是啊!老师也认为最后一个情节最使人感动。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屋子里很黑,他们谁也瞧不见彼此的脸,但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们无需用言语去表达这份爱,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完了这番话,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他们似乎都已沉浸在这份情感之中了,有些同学的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学生在感知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因为教这篇课文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前夕,于是,我让学生回去也给妈妈一份礼物,然后把经过写成一篇文章——《送给妈妈的惊喜》。事实证明,经过课堂上的感染,生活中的体验,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真情实感,充满着美感。

篇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激情诵读, 入境感悟, 体味文本的情感美

朗读是学生感知语言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的基本途径。通过朗读, 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材料, 促进知识的内化, 而且能从反复吟诵中, 透过文本去探知蕴涵在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因此,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读中循路入境, 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之中, 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 真切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从而深刻体味文章的内涵, 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 体味鉴赏, 生成文本语言之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 是有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 落在一词一句当中。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仔细品味, 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角形象再现。从而, 唤起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 《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 我抓住“侧坐”、“遥招手”等重点词句, 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 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然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使小童“垂钓”时的认真、小心翼翼这一极富意趣的情景, 在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 从而领悟出小童钓鱼时的天真专注及钓鱼经验的丰富。这样, 在细细推敲、品味中感受到了文本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韵味之美, 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培养了学生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三、启迪想象, 由文入境, 体验文本的意境美

联想与想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翅膀, 语文审美体验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审美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 再拓展想象去体会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优美意境和无限韵味, 体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与文本的心灵碰撞,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 《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时, 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再现一幅自古友人伤别离的画面, 在舒缓、轻悠古筝乐曲的旋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依依惜别、略带忧伤的惆怅意境。然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 去领会离别之时万分不舍的情感, 体会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深韵意境, 体悟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学生在想象中, 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 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 学生们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

四、鉴赏比较, 进入角色, 体会文本的形象美

文本的审美世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构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 作者常常把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相比较, 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美与丑进行比较思考, 在不断地对比、揣摩、理解、体验中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之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 提高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的能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 作者笔下的忍让谦和、武艺高强、深藏不露的林冲与心胸狭窄、傲慢狂妄、盛气凌人的洪教头, 这两个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品味、在对比阅读中体会文中灵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所展示的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样, 随着对比的深入, 学生逐渐走进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使林冲这一武艺高强、临危不乱、谦虚忍让、足智多谋的好汉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枯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 多层次、多角度发掘文本的“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使学生在美读、美思、美悟中, 与文本、作者之间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胡琴.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意境美.教育艺术.2009.11

篇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感知;寓情;寄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当代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的结构美

我们所需感知的任何一种事物,它都表现为一種比较完美的整体,这种完美的整体都是由其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构成的,一篇文章的构成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篇文章的一般过程是:整体—部分—整体。所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结构美,需从感知整体入手,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整体,紧紧围绕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进而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结构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的。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韵律和谐、意境美妙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地进行咀嚼品味,在细细的品析中去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语言熏陶、感染,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三、寓情学文,体会文章的思想美

思想美是文章的灵魂,教材中有许多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和事,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饱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寓情于教,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对这些美好的形象作适当的剖析,在学文中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思想美,作者抒发的情感美,进而学会鉴赏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四、寄情写文,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学生逐步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创美意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当学生有了这种创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实践,加以再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捕捉生活中的美、指导学生写作是学生创造美,赞颂美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赵先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J].学周刊:B版,2010(01).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艺术美,感受社会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想象、思考

美育渗透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力更强,这是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文艺是依靠美的法则创造的”(马克思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决定了美的内容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一、激发情趣,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朝霞彩虹、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到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奇异险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认真分析各种美的环境,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接着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渗透于讲课之中,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漓江和桂林的山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二、启发想象,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文学又是通过语言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语言是语文教材中艺术美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珍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课文,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辩证统一。欣赏课文语言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学的特点所在。教材中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动形象:如课文《飞夺泸定桥》中:“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凝练含蓄:如课文:《落花生》中这样写到:“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凝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其三,新鲜多样。新鲜多样,富于独创性的语言,是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对生活的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以及表达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如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塑造了燕子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境美,文章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湛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比喻贴切,有形有色,这样新鲜多样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小学生们非常爱读。第四是韵律和谐。文学语言的韵律和谐,尤其在使诗歌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含义之后,就能品味语言的艺术形式美,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于语言艺术美的氛围中。可用续写、扩写、复述等方法启发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变文字为画面,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思考,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以及 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

1、形象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学作品中作家用想象说话,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生活,用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老班长、英勇杀敌跳悬崖的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这些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充满悲壮之美。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2、生活美。教材中有许多展现生活美的佳篇,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歌颂了残疾的李老师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有表现生活的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通过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也让读者得到启迪。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3、《素质教育论坛》

篇6: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舒城县XX中学 XXX 二○一五年 七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钱教授所说的读,就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文本的审美体验,就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的确是阅读教学之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共15条,笔者以为,关键是下列几条: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11条尤其提及到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上述课程目标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

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美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语感的一切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又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威武雄壮的宣言的深层含义。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美读增强理解,扩阅读教学之内核

言为心声,美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

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三、美读提高审美情趣,添阅读教学之神韵

新课标特别强调,古代诗词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词中的声韵和谐、色彩斑斓、语言凝练、理趣奥妙全靠美读来挖掘。

诗歌,讲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地朗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讲究押韵,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古诗词中许多描写极富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一位女子独坐楼上,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断心肠。多么凄美的一幅画,在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孙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在学习诗

于我国的造词原则,如‚快乐‛、‚快活‛、‚欢快‛、‚愉快‛等等。

篇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篇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欣赏美,实质美,创造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以及美学知识的渗透, 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 依靠形象的力量, 感受什么是美, 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 启发学生的心智, 净化学生的灵魂。借助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深入体会等方式, 陶冶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理解实质美, 并能借助想象创造美。

一、朗读感悟, 学会欣赏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尤其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课文, 那种喷薄欲出的浓烈情感需要通过朗读体会, 优美流畅的语言需要品读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情感流露。如, 在执教《灰椋鸟》一课第二自然段时, 我借助多媒体图片,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林场的美, 然后再让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作者描写林场的句子, 边读边想林场的景色, 从学生陶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通过阅读深切地体会到林场的景色美。正是由于林场的美才吸引一大群灰椋鸟争先恐后地回家, 紧接着我又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太美了!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欣赏美好的事物可以增加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提高审美水平。如, 《桂林山水》一课中, 结尾部分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我请一名学生朗读这句时, 同时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青山傍水、绿水映山、水漂竹筏的桂林山水图片, 学生读完后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仅仅抓住“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就带动了全篇课文的学习,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学生在反复品读中, 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作者的意趣, 从而得到美的体验。

二、涵泳体味, 理解实质美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 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 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美感比直觉阶段更深沉、更隽永。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不但要学会感性认识, 还要学会课文理性要我们感受的实质。

如, 课文《孔子春游》这篇游记, 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边游玩, 展现了风光迷人的泗水河畔。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自然界的浓浓春意, 让人流连忘返。美景固然让人沉醉, 但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碧波说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充满智慧, 让人回味无穷。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深入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深入研读孔子说的这句话:“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 水是真君子啊!”学生读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水是真君子。只是一个浅显的体会,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一段话的精髓来理解这段话。进而联系上下文体会孔子以流水为喻, 教导弟子如何做人, 体会孔子的良苦用心、智慧过人。深刻领会文字内涵后, 学生也深受到感染, 对如何做人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教学中,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泗水绿波之迷人, 还深刻地懂得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也能悟出做人之道。这样, 通过审美教育, 学生对文本深邃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引起共鸣, 感受到文章犹如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香茗, 清香四溢, 让人回味无穷。

三、激发想象, 表达创造美

创造美是指人们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 运用某种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 创造出美的事物。创造美是审美发展的最高层次。语文教学可合理运用空白, 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让学生去创造新的意境、新的形象,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如, 教学《火烧云》一课时, 先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 了解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 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创新思维被极大地激发, 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 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他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云图……儿童的灵感是十分可贵的, 我不失时机,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我又继续鼓励他们:“天空中的马、狗、狮子都走了, 还会出现什么事物呢?依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说一说吧。”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 展开了极其丰富的奇思妙想, 有的说“一朵巨大的雪莲花开放在天空中, 它的色彩很特殊, 十分绚丽无比, 可突然有一朵花瓣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 那一朵花变模糊了”;有的说“天边开了一朵莲花, 里面蹦出一个哪吒, ……后来哪吒踏着风火轮飞走了”;还有的说是七个仙女在嬉戏, 在跳舞, 后来发现看的小朋友太多了, 就害羞了, 躲起来了……大家的发言各种各样, 是的, 这里可以想象的空间太广阔了, 他想说, 他能说, 他也会说, 课堂形成了一个高潮。正是由于引导得法, 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 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才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 他们的创新火花才得以时时绽放。

篇9: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创设审美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美

美的生动形象性决定了美育的形象感染性,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被美熏陶而同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美的氛围,创设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美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

1.巧用多媒体,让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有趣,感染力强,可直接给学生以表象,使学生直接进入美的情境。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林海》一课,岭的温柔,林的如海,花的灿烂构成了大兴安岭的三大美景,正是这种温柔中蕴含奔放的美吸引着作者。教学时,教师可“以美激趣”。这样,不需教师多作努力,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并激起学生与作者两者之间情感的共鸣。

2.巧用周围的环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实景中去

审美即发现,心的发现就是审美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意境与周围的环境,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实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如教学《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鹅的形、姿、声、色,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旁的小河边,让学生置身在美丽的河边,尽情地欣赏河里的鹅儿快乐在唱歌,自在地嬉戏的情景,学生的兴致高极了,不断地发出喜悦的惊叹声:“老师,原来鹅儿是这样一拨一拨地游的!”“老师,鹅儿叫的时候,脖子是这样一伸一屈的。”“白鹅最漂亮,脚掌红红的,在清清的水里显得更可爱……”把学生带到美的实景中,不需教师多作解释,古诗的含义及意境便深入了学生的心。

3.巧用情感诵读,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绘的艺术世界中去

饱含情感与感染力的诵读,能通过声音激起学生大脑的活动,把学生引进文中那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高昂而富有激情的诵读很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庐山瀑布那一泻千丈的雄伟气势,感受到一种雄浑豪放的大自然之美。反之,《可爱的草塘》,婉转轻快的朗读,却让学生在娓娓的诉说中体会到草塘的可爱和清丽,感受到一种细腻、柔和之美。

二、挖掘文中美点,引导学生鉴赏美

教师应善于发掘每一篇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寻找美的方式,找出沟通课文与学生思想感情交流的共同点,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它,鉴赏它。

1.美点源于深远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认识的开始的关键在于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动欣赏者的不尽联想和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深广的艺术空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由此想到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无须做更多的讲解,欣赏课文的人的心早已融合到作者营造的意境中。

2.美点源于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成功地为塑造了各种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革命勇于牺牲的五壮士伟大的英雄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

三、善用课文美的范例,训练学生创造美

马斯洛说过,各种体验“能解放一个人创造力、自发性和独特性”。②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中美的因素,寻找和精选美的方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与符号格式结合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使之品尝创造美的自由和乐趣。

1.结合课文进行扩写、续写,引导学生写出心中美感

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把自己心中美好的祝愿以及心中美好的形象用作文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如读了西蒙去世这一段后,学生对善良的母亲西蒙充满同情,这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写一段话,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想像西蒙临死前的所做所想,创造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并从中感受到尊敬母亲、热爱母亲的教育,这些想象性的作文练习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创造性。

2.结合课文写想象作文,引导学生创造美的形象和意境

篇10: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

[1][2]

篇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品味和揣摩,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传神与魅力,从中体会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对辛勤劳作人民的深情赞美。

三、领情入境和情感体验的统一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透,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更加热爱。所以,教师要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教材中充满美的因素,它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凭借教材和其本身力量,把知识、情感、意愿、灵感、气质等融为一体,或创造一种形象、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从直观、兴趣逐步升华到高层次的领悟。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是死板的知识传播,不应是令人生厌的说教和灌输,而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渗透了感情的创造,一种交织着知、意、情的美的探索和享受。可以想象,当枯燥的知识一旦获得了审美形式,当课堂教学有了节奏和生气,当教和学都成了生命的快乐和热情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美――课堂教学的美就出现了。

上一篇: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作文下一篇:妇代会开幕式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