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2024-08-31

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通用6篇)

篇1: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班级 姓名 1.《山中访友》

1.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写作特点:

(1)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2)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重点句子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2.《山雨》

1.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2.重点句子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话描写雨声。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树木比作“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雨丝比作“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韵律和意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3 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词语理解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异常:不同于寻常。余韵:剩下,还没有消散的韵致,韵味。3.《草虫的村落》

1.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2.课文第2自然段是对游历的概述,“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3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3.重点句子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 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 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4.《索溪峪的“野”》

1.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2.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这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篇2: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一)读准词语

尽力   尽情  爽快   凉爽   直爽   翠绿   翠竹   壮丽   壮观

雄壮   华灯   华丽   谷子   稻谷   山谷  登山   登高   层叠

楼层   表层

图画  梨树  灯笼   波浪  高粱   燃烧  勤劳

风景区   尤其   仙人  山峰   石盘山   胳膊  巨石   每当   脖子    著名   奇形怪状

旅行   蒲公英  降落伞  娃娃  纷纷  苍耳  山洼  啪的一声

炸开   蹦着跳着   观察  知识

光盘  名片   旅游区   枫树   菊花   翠鸟   甲鱼   橘子

认识

(二)正确书写

宜人   果实   山谷   金色   壮美    丰收    尽头  春华秋实

波浪   华灯   作业   写字   苹果   华丽   劳动

尤其   地区   巨大   它们   石块   平安   站立

已经  甲鱼   黄豆   认识   纷纷  如果   好人     娃娃  山洼

于是   枝条  枫树  认识  首都

(三)多音字:都   为

(四)形近字

娃--洼    己--已    区--巨

宜、实、字、它、安

(五)同音字

做  作  坐  座         时   实          风   丰

三、词语分类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

金秋时节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AABB

许许多多    高高兴兴   进进出出   花花绿绿   快快乐乐

说说笑笑

其它

四海为家    奇形怪状

四、词语搭配积累

美丽的图画    勤劳的人们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

高高的山峰    陡峭的山峰    翻滚的云海    金光闪闪的雄鸡

挂起金黄的灯笼    露出红红的脸颊    翻起金色的波浪

举起燃烧的火把    带刺的铠甲

景色秀丽神奇

五、句子积累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六、段落、篇章积累

1.《秋天的图画》   2.《黄山奇石》3.《植物妈妈有办法》4.《古诗两首》5.《秋天到》  6.默写《山行》(部分)

七、写话练习

1.仿写《黄山奇石》

2.描写秋天

篇3: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是个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 一共有《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晏子使楚》等五篇课文。下面就以该单元三篇现代文为例, 谈谈如何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倾听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 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 品味著名科学家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 从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一、音乐渲染, 品味游子情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对于“游子心境”, 很少有学生具有直接的生活经历和体会。教师应调动学生间接的生活经历, 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 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者与作品的情感距离, 理解借助小小的枣核, 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的独特方式, 体会海外游子“身处异国, 心恋故土”的独特心境。

教师预先准备了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 课前播放, 用音乐渲染作为铺垫, 并且将歌词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歌词和音乐, 体会这首歌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当学生很快回答出是怀念家乡的感情时,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费翔的《故乡的云》在春晚演唱轰动的背景, 再问学生唱的是什么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海外华人思乡之情”。教师告诉学生:“费翔借助天边飘来的一朵普普通通的云, 表达海外华人思乡之情, 用歌曲唱出海外游子的心境。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萧乾是怎样通过一枚小小的枣核, 用一篇短短的文章来传达海外游子的心境的。”

符合课文主题的歌曲的播放, 确切的背景介绍, 简洁的导入,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快速进入“倾听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的学习情境。

二、视频链接, 体会亡国恨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都德以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割让领土的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的经典作品。小说巧妙地选取“最后一堂法语课”, 以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一对师生为主要人物, 来反映普法之间民族矛盾的尖锐, 表达沦陷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民眷恋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和憎恨侵略者的强烈的感情, 学生难有情感共鸣, 难以马上投入“最后一课”的沉重压抑的情境中。

因为小说的篇幅较长, 为了让学生首先熟悉故事情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采取了导学案概括故事情节的方式, 要求在预习时理清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发展的脉络。

教师在检查导学案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普法战争的课文背景后, 询问学生中国近代还有哪些割地赔款的历史事件, 之后链接播放一分二十五秒长的《日本小学教材首现称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内容》的新闻短片, 请学生谈谈为什么日本要改写小学教材, 然后请学生设想:“如果今天就是你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作为一个中国的初中学生, 你又该怎样表现呢?”此时再进入课文学习, 学生的感情已经沉浸到最后一课的特定情境中, 沉浸在“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中。

精心选择短小的影视片段, 有效地引导, 合理地想象, 可以将学生带入“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情境中。

三、现场演播, 品味爱国情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一篇自读课文, 是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的节选部分, 表现的是钱学森克服重重阻碍, 回归大陆, 报效国家的爱国深情。新课标指出, 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感情体验”,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人物通讯的特点, 我在教学时采取了《焦点访谈》演播室对话的方式, 模拟情境, 让学生和钱学森面对面采访, 加深对钱学森爱国情深的理解。

教师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钱学森的主要的科研成就, 在课外资料中发掘采访的兴趣点, 充实采访内容。课上,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围绕“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 讨论确定采访的问题, 分小组扮演钱学森和采访记者进行《焦点访谈》演播, 并按照“体现人物通讯注意选材、把握人物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的要求, 进行评比。在访谈情境中, 学生和文本对话, 和伟大灵魂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在对话、交流的课堂情境中, 语文学习过程成了情感体验、拓展提升的过程, 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篇4: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九月初旬,阔别了一个暑假的我们,步入中学。初见你,是在排好座位之后。我抬头看见了你,你转身看到了我,四目相对,仿佛是阔别太久的心灵际遇。不约而同地嘴角上扬,发自内心的微笑,我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你。其实,我们在小学就已认识,但偏偏对彼此都不感兴趣。而进入中学后的那一瞬间,成了我们相逢的第一幕,是我们交往的重新开始。从此,每天的课间,总会在走廊看见两个腻在一起的身影,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其乐无穷。

你,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发型是那么的独特:齐整的刘海,齐整的长及下巴的头发。这样的装扮,或许有人会觉得有些沉闷。不过,当你见到她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她活泼好动,笔直、蓬勃的头发,更富生机,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双很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会说话,给这张脸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气。脸虽然有点儿黑,但那是健康的颜色,相信人们一看到这张脸,就会想到灿烂的阳光……

你一米五六的个子,娇小玲珑,却又机敏精悍,真可谓“浓缩就是精华”。早操后,轮到我们跳长绳,那是你展示身姿的时候了。你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长绳间自由、欢快地穿梭。面对挥动的长绳,很多女生望而却步:有的站在一个地方按兵不动,不肯加入跳绳的队伍中去,免得出丑;有的头随着甩动的长绳在有节律地摆动,身子却像钉在那里,不敢迈开脚,即使最终鼓着勇气猛然低头冲进去了,也常常被绳子绊住,好像绳子跟她们过不去似的。只有你,面对在空中舞动的绳子,却能飞进飞出,自在无碍。对于跳绳,你真的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中了。看,你又飞了进去,灵活地跳进了长绳中间,同时又迅速甩开自己手中的短绳接着跳……你可以跳出各种花样,让一旁的我们,不禁惊呼。30分钟的课间活动,整个操场都是你灵动的身影,你是这么勇敢,这么活泼,这么让人敬佩。

中午去操场散步,你有时会奔到墙角的大樟树下,三两下就爬到了树杈上,剩我一个抬头望着你目瞪口呆。哦,你是这么“不拘小节”,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爬树,一举一动丝毫不像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假小子”。

你聪明、机灵,但不知为什么,一到学习,却总是迷迷糊糊。而我,老师眼中的优秀生,像我们两个,照理不会有什么交集,却偏偏相处得和谐融洽。也许,你羡慕我的成绩,而我喜欢你不羁的个性。

渐渐地,我更加了解你了。你心地善良,处事洒脱,虽然有时候有点大大咧咧、糊里糊涂,爱纠结。但其实,你是一个直肠子的人,你不会掩饰自己,有什么情绪就都会表现出来。

曾经一直以为你是个永远快乐的人,但没想到,你也有忧伤的时候。

那天下午自习课,窗外的天灰蒙蒙的,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教室里的气氛也不如往常热闹,东北角传来细微的抽泣声,你眼角泛泪,哽咽着:“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我爸妈亲生的?没有人愿意关心我。”你把头埋在胳膊肘里,只露出双眼,眼眶正含着泪,我感受到你的委屈。原来前几天,你爸爸为了一点小事冤枉了你,动手打了你,触犯了你内心的尊严。我注视着你汪然欲涕的样子,突然觉得我们好像心灵相连,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坚定地对你说:“你还有我!”

如今的我们都明白:我们的相遇原是为了陪伴彼此,无论开心,还是伤悲,都会在彼此身边,我们相约一起面对艰难险阻,共度似水年华。

我喜欢你的性格,喜欢你无所顾虑的大笑,喜欢你有时呆萌的模样,更喜欢有你陪伴的这段时光。我愿与你漫观云卷云舒,静看花开花落。

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际遇;遇见你,是我年华里最美的回忆。遇见你,真好!

[【唐老师评】]

本文小作者截取一段特殊的“相识瞬间”,给人似有心有灵犀的美妙感觉。在“相识”基础上,两人交往更深,感情也更真切。由于小作者对好友非常了解,因此,她拥有了较多的写作素材,可以随意选用,而且更容易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这是最为关键的。之后,小作者灵活地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再巧妙地运用对比等手法,因而将这位活泼好动又充满灵气的同学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

从生活中学习交友与做人,从生活中选取写作材料,然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写真事抒真情,再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这是本文小作者写作成功的原因。

篇5: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 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4 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â)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 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课堂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作者简介】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创作背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 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 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 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 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 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 的颂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整体感知】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意象: 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 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 作,以表达对儿子降 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5.四月,一年中 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6.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 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 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 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创作技法】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 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 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 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 ;“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 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结束语】

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交流】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你看

穆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 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忧戚(qì)枉然(wǎng)勃发(bó)谐奏(xiã)飘逸(yì)挽(wǎn)摇曳(yâ)(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 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我 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6: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知识

转眼间,鄂教版小语教材已走过六个年头。作为该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继续体现了以往的编写思想“整体构建,注重体验,强化探究,主动发展”。下面我将针对鄂教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收录有三篇课文,即冯骥才的散文《花脸》、陈祖芬的《我爱篮球》、美国作家马玟〃沃尔夫的《自行车》。编者为何要将小学阶段最后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话题定为“成长”呢?是为了引发孩子对即将失去的童年的回忆,还是为迎接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是通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来启发人的思考,还是为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三篇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具体说明如下:

《花脸》是本册的首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戴花脸过春节的事。本课可解读出许多内容:童真童趣的再现、民俗文化的传承、京剧艺术的魅力、忠义英雄的民族情结。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我想还是应把童真童趣,再现人成长的足迹作为重点。学生接触这篇课文的时间应该刚过完春节,教师可以从让学生畅谈“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来导入新课,也为完成课后的练习做准备。“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这句话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应鼓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相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感受到文中小男孩的天真活泼和调皮可爱,以此为基础,抓住文中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品读进一步感悟人物特点,还可以通过追问“真正使我成为全家过年的主角”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升认识。同时可设计一个读写小练笔:描写“我”在客人面前表演的情景,让学生将在诵读中积累的语言加以运用。

《我爱篮球》原名《我的初恋》,展示的是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与篮球的一段不解之缘。作者青少年时代酷爱篮球,虽然由于疾病使她不得不放弃,但她却用当初对待篮球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创造出了一片新天地。阅读时,我们会被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青春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求所感染,选录该文有利于帮助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围绕着“我爱篮球”,作者写了三件事,教师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并说说原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不妨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永远青春年少”的人是什么样的,进而引导学生懂得虽然青春的容颜会一去不复返,但一颗年轻的心却可以永存。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陈祖芬的资料来帮助孩子突破难点。另外,“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这是朗读的训练点,也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自行车》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困的少年,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送报挣钱的故事。文中的“我”体验着生活的艰辛,也感受着人间的温暖,虽付出许多,但也收获许多。教学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让学生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其中对“幸福”的理解无疑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然后从“当时,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入手,启发学生联系前文,进行想象补白,此时“我”可能想到什么。(父亲从微薄收入中取出一点钱为我买旧自行车的情景,推车送报的情景,忍痛卖车的情景……)当“我”得知客户送车给“我”,是因为“我”工作出色时,我又会想到什么?(邻居的友善、送报的艰辛……)再让学生回答“我”为什么感到“幸福”,这“幸福”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

古诗诵读《题临安邸》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沉溺于荒淫腐朽的生活,完全忘却了失去的故土。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实指统治者的享乐腐朽生活,反映了诗人的不满。诗中对南宋统治者醉迷的丑态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中,实际上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末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失土。该诗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特别是“西湖歌舞几时休”成千古名句。教学这首诗,可先让孩子借助注释说说对古诗的初步理解,也可借助画面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景,然后从“西湖歌舞几时休”和“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引导学生质疑:西湖如此之美,杭州如此繁华,为何还要“休”?为什么“直把杭州作汴州”?通过介绍背景,在对照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再现汴州沦陷前后不同的景象,沦陷区百姓的痛苦和汴州统治者的荒淫,让学生再读古诗谈感受,同时相机总结学法——借助资料有助于准确理解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古诗虽只28个字,但其蕴含量却很大,教师要教学生将书由“薄”读“厚”,如一个“醉”字,是谁醉了?透过“醉”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透过“醉”你知道这些人只知道干什么,而不考虑什么?再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读出了什么感情?(焦虑、愤怒、谴责……)现在你觉得应该“休”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在诵读中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语文乐园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歇后语积累、逗号和顿号的用法、名言警句和阅读《忆读书》。教学操作中,可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如第四题阅读《忆读书》和第一题积累三国歇后语,还可以和前面的课文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如歇后语破折号的作用,逗号和顿号的用法。口语交际《给我一次机会》,自荐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一是要让学生懂得自荐的目的是为班级服务,二是要掌握自荐的方法。态度诚恳、理由充分,这些自荐的要求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根据该要求修改自荐书。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荐者的指导上。该口语交际内容可与班队会结合起来。习作《美丽的风景》,首先是对“风景”的理解,要打破常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能在选材和写法上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上只是本人匆忙之中的个人研读教材所得。开学已有两周,相信执教过该教材的教师会有更精彩的见解,期待着在网上与大家共同交流。附:

第一单元测试卷

语言知识及运用 28分

1.请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词语。(4分)

yǎn rán

hòu yì

zhuāng huáng

yǐn mán()()

()

()2.辨一辨,再组词。(8分)

锻()

绞()

寨()

抡()缎()

铰()

塞()

轮()3.你一定会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8分)()()逼人

()()业业

威风()()()之不()

()()大笑

()打()算

()门()户

()家()口

()牙()爪 4.下面句子中用的不对的逗号和顿号一定逃不过你的眼睛,请你改过来。(4分)(1)元宵之夜,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有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

(2)舅舅给我讲了关公的许多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

(3)篮球,圆滚滚、鼓蹦蹦、会弹跳、会逗人、变幻无穷。

(4)一路上,我们将登临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台烟墩、从山海关、喜峰、古北、居庸关,雁门关、一直到那长城的尽头嘉峪关。

5.相信你能顺利的默写古诗《春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统揽及比较 10分

6.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你能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吗?(5分)

(1)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具体叙述了成长中的一件事。()(2)《花脸》和《自行车》的叙述顺序是一样的。()(3)三篇文章中只有《篮球情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4)因为“我”戴上花脸很像关羽,所以人们才称“我”是“关公”。()(5)“我”努力做好送报纸的工作,是被生活所迫。()7.联系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写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5分)(1)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2)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3)好了,我那最美丽的辫子都不要了,其他的那些辫子还有什么生存的理由?

()

(4)有一次文学系与表演系进行篮球比赛,我正好走过,觉得这打的是什么球呀!

()

(5)在他的客厅里,挤满了人,全是我的客户。

()

阅读能力反馈 24分

8.课内阅读。(7分)后来再后来,我把一个个文字投进稿纸上的一个个格子的时候,我大汗淋漓又酣畅淋漓的时候,我知道,我还是那个十二三的女孩。天上挂着一只火球,地上奔着一只篮球„„

(1)“把一个个文字投进稿纸上的一个个格子”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大汗淋漓”和“酣畅淋漓”是不是重复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上挂着一只火球,地上奔着一只篮球”,你从“奔”字体会到了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17分)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柃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插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脚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不超过3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2分)A 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B 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C 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D 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2分)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粮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说以“锁”为题有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综合表达 38分

10.口语交际。(8分)

自荐时,如果有同学提出你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胜任这个班委会的职位,而与你相比,他更适合这个职位,你会如何回答他?请把你的回答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文。(30分)

上一篇:评优评先开展流程下一篇:德育工作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