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性教育课

2024-07-18

中小学性教育课(精选10篇)

篇1:中小学性教育课

一、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际关系中受欢迎的质量和不受欢迎的质量,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可以说出相遇的原则。

能力目标: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分析和总结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友谊,对教材提供的邂逅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利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和同学的交往,适当解决自己邂逅的困惑和冲突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想和同学交往,不关闭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接受别人,培养明亮活泼的性格。

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1、教育要点:知道同学交往中开放自己,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的质量。

2、教育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更好地保护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不同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的设计。

1、我的人际关系(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学生的质量。

2、和朋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如何建立和发展诚实的友谊。

五、教育设计。

活动1:创建情况教室导入。

周华健歌曲《朋友》Flash播放欣赏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知道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2: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在群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3:采访同学,传授邂逅秘方。

每个小组朋友最多的同学,让其他同学采访你是怎么和同学交往的?你是怎么交朋友的?

(总结)交朋友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情。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道德,使我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具有持续的魅力、强烈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4: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意思。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用朋友可以的句型写。

(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赠送自己写的赠言,传达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活动5:讲故事,谈友谊。

讲述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友谊。故事会后,让学生总结建立和保护同学友谊的原则。

活动6:唱歌升华友谊。

一起唱歌《朋友》。结束课程。教育课题(教育章节或主题)

教学类型、课程班、时间、节课、课堂、教师。

一、教材内容分析(包括教育重点和教育难点)

二、学员特点分析。

三、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育战略的选择和设计。

五、课前准备。

教育环境和教具的准备,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六、课程安排:(例如2小时)

七、教育过程。

1.复习思维和组织教育。

2.引进新课程。

3.讲新课。

4.巩固和深化。

5.课堂总结,安排作业。

(设计内容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分配、教育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等。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八、板书板画的设计。

九、反省教育。

篇2:中小学性教育课

为了能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我在备课及课件上下功夫,极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动手操作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给予他们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时我也会参与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动手,让学生感觉到我是他们的朋友,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我们一起完成作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的那种兴奋,从内心来说我也为他们高兴,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尝试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我们不能做到的,在展示环节中,每名同学都抢着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看到其他同学们投来的惊奇、羡慕的目光,我感觉同学们都很愿意上动手操作课,在课上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同时也激励了他们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每节课都有成攻及不足之处,我感觉同学们不太爱上确立主题一课,因为在收集资料方面同学们做的不是太好,极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收集资料作业,这也是我在这门课程中最头疼的地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需要我们长期探究、探索的课程,虽然我是这条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但是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这门课程中多付出一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把综合实践课程落实到实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油!

篇3:中小学公开课隐藏的教育价值危机

一、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陈桂生先生说, 到了学校能听到的大多是“公开课”, 想听“私密课”却是比较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如此重视”公开课”的建设工作, 这自然是有诸多原因。参考陈先生在“漫话‘公开课’”中的精辟说法, “公开课”的火爆有两种原因, 可以将这两种原因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即“公开课”被纳入到“学校形象设计工程”, “公开课”甚至成了各级学校竞争教学资源、招生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 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公开课”也算与学校之间的“形象”评比相呼应, “公开课”便成了学校评比好坏的一个重要砝码, 基于此而使得“公开课”得到“重视”也不足为怪。内因是指“公开课”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一种是评价教学, 另一种是观摩教学。因此, 开展“公开课”活动既能帮助人们评估教师教学水平, 又能激发听课人士的观摩热情, 这自然合理也合情。关键在于如果这两种功能能统一于真实无妄的教学, 那就更佳了[1]。从“公开课”开设的价值, 也就是其存在的内外功能看, 开设有理。但问题是, 我们因为这样的理由开设了“公开课”, 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开设“公开课”以后的可持续关注, 即“公开课”是否符合最初的开设理由, “公开课”是否发挥了其内在功能。从目前“公开课”现状看,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实:“公开课”固然开设了, 学校形象固然得到了相应建设, 但对于教育主体的评价功能, 对于旁听者的观摩意义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 教师上了“公开课”实际的教育教学素质没有得到必要的提升, 听课者们听了“公开课”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在陈桂生先生看来, “公开课”的起码要求是不失“课”的本色, 如果失去了“课”的本色, “公开课”纵然有众多派生功能也无济于事。为了“公开”而使得“课”不成课, 这问题就大了, 出这么大问题是教师之过?教学之过?教育之过?想必, 都难逃斥责。问题是就算是有人站出来为“公开课”之过埋单, 也弥补不了过失本身带来的影响。

二、当“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本来是可供教学的讲台, 慢慢地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个人 (教师与学生) 都在认认真真“演”。针对已经上过多次的课, 针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知识点, 老师和学生都像初次教学一样投入其中。有导语, 有提问, 有互动, 有评价, 外来者旁观惊叹“教师教学水平高超”、“学生反应能力超群”。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演”的主角们, 彼此“欣赏”各自的演技。有相当多的学生积极配合, 或是努力自我表现, 或是为博得老师课堂青睐而备感骄傲。有的学生沉默, 也有时是多数人沉默, 不清楚的是, 这种沉默是服从还是反抗。前者还好, 如果是后者会怎样?那些“演技”好的孩子们往往会赢得老师的信赖, 演技笨拙又不幸参与“演出”的人因为没有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 还要担心被“导演”训责。当然, 最不幸的是笨拙的“演员”碰上了笨拙的“观众”。当“公开课”结束, 旁观者问某生, “你们第一次学这个内容吗, 之前学过吗?” (看着如此认真提问的面孔, 孩子的童心被唤起。) “之前学过”, “不, 不是, 之前没学过, 这是第一次, 之前一点没学过……”一次不经意的提问引起了孩子的恐慌。就这样, 我们的学生, 第一次, 或许不止一次通过学校这种正规教育机构学会了和老师一起“撒谎”, 显然, 很多学校也公然“默认”了这种“谎”的正当性。

问题是, 好好的“公开课”为什么要演呢?据说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人物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 不是预演, 更没有彩排, 随时有人观摩, 随时有人听课, 尊重且禀行了真实的课堂教学, 收获了自然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真与学生的真共同铸造了教学的真。只是可惜, 曾经“轻而易举”的真实, 而今成了“奢侈品”, 到底是谁动了教学纯真的“奶酪”?课堂教学不是复读活动, 教育事业也绝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更不是复读机。既然如此, 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要“演”, 甚至因为“演”而丧失了“课”的本色, 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究其缘由, 演的理由之一或许在于人的“表现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有一种受到外界关注的需求。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在公众面前得到展示, 这也算是教学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了。但关键在于表现一次也就罢了, 为什么一次次参与“公演”之中, 是教师和学生乐此不疲, 还是另有隐由?我以为, 这种隐由可能是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的。那就是, 很久以来, 中国的教师在教学观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什么课是好课?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 但“课堂上老师讲完, 学生没有问题”这就是好课标准之一, 这个标准已经是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教师评价好课的共识性标准之一。正因此, 不止一位甚至是不止少数教师因为学生课堂上的“质疑”与“提问”而要么自觉教学失败愧对学生, 要么觉得教师权威受到挑衅打击报复学生。而无论哪一种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对于课堂上教学完毕后学生的疑问甚至是质疑很多教师不能以平常心对待, 很多教师将这种事情视为教育教学不成功的标志。时至今日, 当各种价值观念冲击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多元文化开始对不同的教学个性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再次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课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学生没有问题, 教师没有被学生‘难住’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很久以来, 各界人士, 包括外国媒体, 包括国内各门机构在评价中国学生的时候, 常常用缺少实践能力、缺少创新思维来说明中国学生的“软肋”, 然而为什么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成了中国学生的“软肋”呢?我们就拿创新思维的形成来分析其成为中国学生“软肋”的原因吧。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适合的思维环境。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一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 提出各种问题, 也能发现任何问题, 而且这种对问题的发现不会得到老师的批评, 反而是嘉奖和鼓励, 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很成问题。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将这种意识发展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国的教育恰恰缺少这种“问题环境”, 所以, 我们的学生思想上“因袭守旧”没有突破, 当这批“因袭守旧”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变本加厉, 继续“因袭守旧”地培养他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当了老师同样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 不但不会认可学生的提问做法, 反而会把经常提问的孩子当做“问题儿童”, 甚至有所敌视。这是一种循环的悲剧, 也是一种无奈的循环。因为害怕课堂出现问题, 所以要将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因为课堂没有问题上的教学互动, 所以教学相长成了虚幻的教学理念, 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教学相长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空间, 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好发展的氧气。最遗憾的莫过于我们失去“氧气”的地方不是其他, 正是课堂。

三、学生不介意“公演课”, 是真正的教育危机

学生是否介意在“公开课”上的公开“表演”?陈桂生先生分析的结论是未必。这种未必介意的理由是, 学生可以借着“公开课”表现自己, 也会因为与老师的配合使得老师的课博得“观众”青睐而觉得自豪。但进一步分析, 笔者以为对“公演”毫不介意或许符合那些主动地、积极地、非常踊跃参与其中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沉默的、低头不语的、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来说, 对于这种公演未必就是不介意。笔者所真正担心的不是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公演”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如何, 而是这种既成的态度是否会干扰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造假”由私下发展到“公然”, 当“戏剧”从电视发展到三尺讲台, 让人担忧。担忧那些介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学生, 担忧他们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 担忧他们失望于教师在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的包围下依然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担忧他们不再信赖教育的真谛, 担忧真实和自然因为不能在课堂上展示而使得它们放弃自己或是放弃学习。比较对介意“公演课”学生的担忧, 更担忧那些不介意“公演课”的学生。介意至少来自内心既有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估后, 当外界与内心的理解不一致时发生了价值冲突, 这种冲突后的结果可能更差, 也可能更好。而对“公演课”毫不介意的学生显然省略了来自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冲突, 或者说他们能自然地接受“公演课”, 潜移默化地将“公演课”看作无关是非的事情。真的对“公演课”无所谓倒还好, 怕就怕这种无所谓其实是一种内化, 对“谎话”、“造假”、“虚假热闹”的一种默许、赞同、认可。一旦是这种结果, 我们的教育很可能是将这样一些学生培养成一群“公演”精英, 或者才华横溢, 或者圆滑世故, 或许拥有高超的技艺, 或许拥有丰富的知识, 却很可能没有端正的品格与真实的自我。至于我们的教师们, 在成长的道路上, 公开课对其的意义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这种促进或阻碍其成长的教学对其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是好是坏?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只有每个上过公开课, 确切说是上过“公演课”的老师们内心自知了。即便如此, 我依然相信, 必定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 面对一次次“公演”, 他们是“疲劳”的, 是“被动”的, 或许也是“无奈”的。进步是每个人的内心所向, 以何种方式去进步, 众目睽睽之下的“展现”就是进步了?所以, 在这里诚挚建议各级学校教育机构, 在安排“公开课”的时候, 务必考虑到安排的初衷, 到底是为了教师的进步还是为了其他?如果为了其他利益, 或许还需考量一件事, 有什么利益比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更重要?如果“公开课”演变成“公演课”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负担, 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催化剂, 那么“公开课”, 确切地说是“公演课”可休矣。学校的教育质量口碑不是“演”出来的, 是一步一个脚印积淀出来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专业演员, 时刻有演砸的时候, 如果因为演砸而背负巨大心理压力, 这种损失是巨大的。而我们的“客人”或是“观众”, 一旦发现他们所惊叹的精彩教学有着“背后十年功, 台上一分钟”的表演练习, 定会十分失望。对一节“公演课”失望是小, 对整个教学、教育事业失望是大。

参考文献

篇4: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标 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处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必须明确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的不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是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而新课标则更加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彻底放手,其二是不敢放松。因此,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2.教学中要重视人的作用而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现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教学活动中永远都是人在第一位。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施,就可能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培养流水线化,对学生的发展也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和环境而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所以,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都只采用多媒体,那就没有把人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就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变性特点。

3.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而不能过于形式化。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而忽视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提高的课程就是符合新课标要求和精神的课。因此,教学活动真正需要的永远是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一些好看的形式。一套好看的衣服只有一个身材相称的人去穿它才能体现衣服的美。所以说我们的教育模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它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它就是符合新课标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想的是怎么样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考虑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方法启示

1.创造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入学习锻炼中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在面对情境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深刻全面的掌握。现实生活中当前的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都会经常接触到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把学生经常用到的功能如网络聊天,信息搜索,视频会话,对讲留言等融入教学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创建真实而又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构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营造融洽、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必需条件。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手段与条件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来提供不同的发挥空间,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能够自由的成长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不能公式化地要求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比如,不能硬性规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要宽容地接受学生不同于教材的解答和处理方式。

3.施行 “任务驱动”教育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取、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现实任务来施行“任务驱动”教育模式。真实的问题任务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到知识的理解领悟。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而因此所获得成就感则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和上面的几个方面有直接关系,还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郭艳琴,高文婷.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2010(18)

[2]田野.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09(08)

[3]荣曼生,李晓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篇5: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课中心

中心教研组

组长:阮班淼

副组长:解顺虎

成员:周正东祝东霞欧世芳赵少军 魏武各班课任教师

职责:

1、制定安全岗位职责、教学计划、落实课时、落实教学人员,建立中心教研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2、指导教师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定期召开安全应急处理程序会议,指导教师正确处置突发事件。

3、做好学科专用教室、专用设施设备器材的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特别是抓好化学危险品和体育器材的安全管理。

4、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课实施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教学督导范畴,每学期综合考核一次,确保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上津镇初级中学

篇6:小学课前三分钟教育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在学校安全渡过每一天,健康快乐成长,万一出现安全事故,都会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永远的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万一的概率如果作为老师加强安全管理,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减少安全事故,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轻松、愉快。

关于安全教育,我在日常工作中是这样做的:

安全无小事,必须放在首要地位。开学第一课:先给学生们上一节安全教育课,讲一讲安全注意事项:

校园安全:

1、上下楼梯不要慌张、不要拥挤,按次序进行,下楼不能顺楼梯的扶手滑下来。如果慌里慌张的容易扭伤脚脖;如果拥挤,会发生摔伤事故;滑扶手万一摔下来,很危险。

2、课间活动要文明,追逐撵打易碰伤,谨记教导是上策。

3、打扫卫生时,一定注意不能拿扫把乱打、乱闹。

4、为了督促孩子们自律,我特意安排了课间安全监

督员,发现课间或课外活动有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安全监督员首先制止,然后报告老师,发现不安全的 表现及时报告老师,老师及时教育并弥补管理上的漏

洞。

校外安全:

1、告诫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看信号灯过马路,不要横穿马路,特别是你忽然从花坛里蹿出来,很危险的。

2、按时上学和回家,不要早到,在外边逗留有不安全音素;放学按时回家,让家长放心,最好不要私自去同学家或相约到某个地方玩,如果去给家长说一声。

3、网吧、游戏厅不能去,里面人员杂乱、环境不好对身心健康不利,万一碰上坏人,很麻烦。

4、放学有学生坐公交车,在公交站牌的地方孩子容易拥挤,我安排有值日队长,维持秩序,一定做到排队上车,公交车到站不能拥挤。

5、路上遇到陌生人,最好少与他们交谈,一定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

6、大雨天,不要再大树下避雨,大雨天出门要小心,最好不要出门。饮食安全:

1、提醒学生早餐尽量在家吃,一定要吃好。

2、不乱吃小零食和地摊上的食物。

3、多饮用白开水,少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

4、不能暴食暴饮,容易损伤肠胃的。

节假日安全:

寒假:不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在家人的监护下放烟花、爆竹。

暑假:不能单独去游泳,远离水库、河坝之类的地方。

作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安全:

1、和家长及时沟通。

2、开学家长会上,告知家长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便于家长监管孩子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没有。

3、孩子没有按时到校又没有请假,立即和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

4、如果发现有孩子上网吧或游戏厅及时和家长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管理、教育。

篇7:中小学性教育课

我懂得了火是人类离不开的东西,它无私的给人们带来必不可少的光明和力量,能够说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如果我们对火缺少警惕,调皮的火苗不断的扩散,它也会吞噬人的生命,是很危险的。只要你稍稍松懈,它就会时刻威胁你的生命。

如今,不知有多少人在火中无声的离去,无论如何挣扎叫喊,也无济于事。所以我认为消防安全很重要!。如今许多人都觉得无关紧要,这是多么危险呀!其实懂得从火场中逃生是很重要的,怎样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让我来告诉你吧!

一、发生火灾时千万不要不要乘坐电梯;

二、要选择有安全出口地、标志门逃生;

三、要捂鼻、弯腰、扶墙走,切忌贪恋财物;

四、拨打火警电话119,接通电话后沉着冷静,向接警中心讲清失火的具体名称、地址,什么物品着火,火势大小以及着火范围;

五、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以便联系;

六、到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的到来,以便引导消防车迅速赶到火灾现场。

篇8:中小学性教育课

根据纲要 (试行) , 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纲要 (试行) 明确了各年级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小学三四年级要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 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小学五六年级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 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高中阶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 要开展民族理论常识教育, 使学生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初中阶段 (七八年级) 要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教育,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中阶段 (普通高级中学高年级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 要开展民族理论常识教育, 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 纲要 (试行) 要求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 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纲要 (试行) 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并强调, 未经审定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资料、图书、音像等一律不得进入学校。

篇9:中小学公开课隐藏的教育价值危机

公开课 公演课 问题 危机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样的问题问得简单,回答起来却非常难。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方式都将一定程度地呈现出回答者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教育如何实现其价值?中国教育价值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自有多种论说,而通过一门或几门课去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尚不多见。我们以为,任何重大的教育教学观念都能够通过一些极为具体的事件得以展现。鉴于此,我们以“公开课”为思考基点,通过对“公开课”性质的澄清、对“公开课”变式的分析、对“公开课”功能的研究,以及对“公开课”实施问题的考察,来界定这样几个基本命题:“公开课”利弊孰大孰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教育代价,“公开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长与损失,等等。当教师讲课的讲台变成师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和学生似乎并不介意的时候,可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价值危机,这个危机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之上,即教育教学主体对于好的教育、好的教学、好的课堂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或是认识上存在偏误。

一、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陈桂生先生说,到了学校能听到的大多是“公开课”,想听“私密课”却是比较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如此重视”公开课”的建设工作,这自然是有诸多原因。参考陈先生在“漫话‘公开课”中的精辟说法,“公开课”的火爆有两种原因,可以将这两种原因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即“公开课”被纳入到“学校形象设计工程”,“公开课”甚至成了各级学校竞争教学资源、招生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公开课”也算与学校之间的“形象”评比相呼应,“公开课”便成了学校评比好坏的一个重要砝码,基于此而使得“公开课”得到“重视”也不足为怪。内因是指“公开课”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种是评价教学,另一种是观摩教学。因此,开展“公开课”活动既能帮助人们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又能激发听课人士的观摩热情,这自然合理也合情。关键在于如果这两种功能能统一于真实无妄的教学,那就更佳了[1]。从“公开课”开设的价值,也就是其存在的内外功能看,开设有理。但问题是,我们因为这样的理由开设了“公开课”,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开设“公开课”以后的可持续关注,即“公开课”是否符合最初的开设理由,“公开课”是否发挥了其内在功能。从目前“公开课”现状看,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实:“公开课”固然开设了,学校形象固然得到了相应建设,但对于教育主体的评价功能,对于旁听者的观摩意义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教师上了“公开课”实际的教育教学素质没有得到必要的提升,听课者们听了“公开课”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在陈桂生先生看来,“公开课”的起码要求是不失“课”的本色,如果失去了“课”的本色,“公开课”纵然有众多派生功能也无济于事。为了“公开”而使得“课”不成课,这问题就大了,出这么大问题是教师之过?教学之过?教育之过?想必,都难逃斥责。问题是就算是有人站出来为“公开课”之过埋单,也弥补不了过失本身带来的影响。

二、当“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本来是可供教学的讲台,慢慢地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人(教师与学生)都在认认真真“演”。针对已经上过多次的课,针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知识点,老师和学生都像初次教学一样投入其中。有导语,有提问,有互动,有评价,外来者旁观惊叹“教师教学水平高超”、“学生反应能力超群”。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演”的主角们,彼此“欣赏”各自的演技。有相当多的学生积极配合,或是努力自我表现,或是为博得老师课堂青睐而备感骄傲。有的学生沉默,也有时是多数人沉默,不清楚的是,这种沉默是服从还是反抗。前者还好,如果是后者会怎样?那些“演技”好的孩子们往往会赢得老师的信赖,演技笨拙又不幸参与“演出”的人因为没有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还要担心被“导演”训责。当然,最不幸的是笨拙的“演员”碰上了笨拙的“观众”。当“公开课”结束,旁观者问某生,“你们第一次学这个内容吗,之前学过吗?”(看着如此认真提问的面孔,孩子的童心被唤起。)“之前学过”,“不,不是,之前没学过,这是第一次,之前一点没学过……”一次不经意的提问引起了孩子的恐慌。就这样,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或许不止一次通过学校这种正规教育机构学会了和老师一起“撒谎”,显然,很多学校也公然“默认”了这种“谎”的正当性。

问题是,好好的“公开课”为什么要演呢?据说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人物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预演,更没有彩排,随时有人观摩,随时有人听课,尊重且禀行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收获了自然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真与学生的真共同铸造了教学的真。只是可惜,曾经“轻而易举”的真实,而今成了“奢侈品”,到底是谁动了教学纯真的“奶酪”?课堂教学不是复读活动,教育事业也绝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更不是复读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要“演”,甚至因为“演”而丧失了“课”的本色,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究其缘由,演的理由之一或许在于人的“表现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受到外界关注的需求。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在公众面前得到展示,这也算是教学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了。但关键在于表现一次也就罢了,为什么一次次参与“公演”之中,是教师和学生乐此不疲,还是另有隐由?我以为,这种隐由可能是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的。那就是,很久以来,中国的教师在教学观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什么课是好课?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但“课堂上老师讲完,学生没有问题”这就是好课标准之一,这个标准已经是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教师评价好课的共识性标准之一。正因此,不止一位甚至是不止少数教师因为学生课堂上的“质疑”与“提问”而要么自觉教学失败愧对学生,要么觉得教师权威受到挑衅打击报复学生。而无论哪一种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对于课堂上教学完毕后学生的疑问甚至是质疑很多教师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很多教师将这种事情视为教育教学不成功的标志。时至今日,当各种价值观念冲击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当多元文化开始对不同的教学个性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课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没有被学生‘难住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很久以来,各界人士,包括外国媒体,包括国内各门机构在评价中国学生的时候,常常用缺少实践能力、缺少创新思维来说明中国学生的“软肋”,然而为什么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成了中国学生的“软肋”呢?我们就拿创新思维的形成来分析其成为中国学生“软肋”的原因吧。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适合的思维环境。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提出各种问题,也能发现任何问题,而且这种对问题的发现不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是嘉奖和鼓励,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很成问题。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将这种意识发展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国的教育恰恰缺少这种“问题环境”,所以,我们的学生思想上“因袭守旧”没有突破,当这批“因袭守旧”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变本加厉,继续“因袭守旧”地培养他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当了老师同样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不但不会认可学生的提问做法,反而会把经常提问的孩子当做“问题儿童”,甚至有所敌视。这是一种循环的悲剧,也是一种无奈的循环。因为害怕课堂出现问题,所以要将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因为课堂没有问题上的教学互动,所以教学相长成了虚幻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教学相长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空间,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好发展的氧气。最遗憾的莫过于我们失去“氧气”的地方不是其他,正是课堂。

三、学生不介意“公演课”,是真正的教育危机

学生是否介意在“公开课”上的公开“表演”?陈桂生先生分析的结论是未必。这种未必介意的理由是,学生可以借着“公开课”表现自己,也会因为与老师的配合使得老师的课博得“观众”青睐而觉得自豪。但进一步分析,笔者以为对“公演”毫不介意或许符合那些主动地、积极地、非常踊跃参与其中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沉默的、低头不语的、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来说,对于这种公演未必就是不介意。笔者所真正担心的不是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公演”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如何,而是这种既成的态度是否会干扰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造假”由私下发展到“公然”,当“戏剧”从电视发展到三尺讲台,让人担忧。担忧那些介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学生,担忧他们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担忧他们失望于教师在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的包围下依然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担忧他们不再信赖教育的真谛,担忧真实和自然因为不能在课堂上展示而使得它们放弃自己或是放弃学习。比较对介意“公演课”学生的担忧,更担忧那些不介意“公演课”的学生。介意至少来自内心既有的价值判断,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估后,当外界与内心的理解不一致时发生了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后的结果可能更差,也可能更好。而对“公演课”毫不介意的学生显然省略了来自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冲突,或者说他们能自然地接受“公演课”,潜移默化地将“公演课”看作无关是非的事情。真的对“公演课”无所谓倒还好,怕就怕这种无所谓其实是一种内化,对“谎话”、“造假”、“虚假热闹”的一种默许、赞同、认可。一旦是这种结果,我们的教育很可能是将这样一些学生培养成一群“公演”精英,或者才华横溢,或者圆滑世故,或许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许拥有丰富的知识,却很可能没有端正的品格与真实的自我。至于我们的教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公开课对其的意义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这种促进或阻碍其成长的教学对其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是好是坏?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只有每个上过公开课,确切说是上过“公演课”的老师们内心自知了。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必定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面对一次次“公演”,他们是“疲劳”的,是“被动”的,或许也是“无奈”的。进步是每个人的内心所向,以何种方式去进步,众目睽睽之下的“展现”就是进步了?所以,在这里诚挚建议各级学校教育机构,在安排“公开课”的时候,务必考虑到安排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教师的进步还是为了其他?如果为了其他利益,或许还需考量一件事,有什么利益比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更重要?如果“公开课”演变成“公演课”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负担,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催化剂,那么“公开课”,确切地说是“公演课”可休矣。学校的教育质量口碑不是“演”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积淀出来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专业演员,时刻有演砸的时候,如果因为演砸而背负巨大心理压力,这种损失是巨大的。而我们的“客人”或是“观众”,一旦发现他们所惊叹的精彩教学有着“背后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表演练习,定会十分失望。对一节“公演课”失望是小,对整个教学、教育事业失望是大。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漫话“公开课”.教育参考,2000(6).

篇10:小学英语阅读课教育评述论文

一、优化课时设计

灵活处理转化课型,发掘阅读课型功能。根据教材实际内容,把合适的新授课或巩固课转化为阅读课,用阅读的方法教授新知识,用阅读的方法操练新知识或复习新内容。广州版的小学英语教材是以主题教学为主,一个主题学习通常有四个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二课时是新授课,主要是新知识的传授和操练;第三课时是巩固课,通常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第四课时是复习课,通常是测验、做练习等。我将实验班的主题学习设定为每一个主题学习周期中安排一节阅读课时。对于阅读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处理。

1、将新授课处理成阅读课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新单词不多的对话课文,我把课文变成阅读文本,把新授课处理成阅读课,通过精读的方式处理新课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的语境猜出新单词,也可以理解新词意思,这样更便于学生对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广州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8RobinHood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两个中国小朋友谈论14世纪时劫富济贫的罗宾汉的事迹。主要的知识点是用过去式谈论一个人。我把对话内容变成阅读文本,以阅读课的形式来上这节新授课,在阅读前活动中,我用一首RobinHood的电影歌曲来介绍罗宾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听歌的感受,觉得唱歌的人会很伤心。由此,老师把主人公介绍给学生,并介绍歌曲是关于谁的,主人公是theprinceofthieve,为什么呢?由此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为阅读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引起阅读的好奇心。在这种阅读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尝试提问:为什么罗宾汉被称为“小偷王子”?学生学会通过读,寻找主题:这篇文章是关于谁的?为什么我们会把他称为“小偷王子”?从而引入我们的学习课题。学生在老师简单问题的引导下很自然地阅读课文,并且有目的性地寻找原因,在阅读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和新词。

2、用阅读课复习巩固新内容

在设计复习课中,我选用适合阅读主题的文本,进行新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六年级下册Module6中,学习重点是:IhopeIcan和IwishIcould这两个句型。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阅读文本,这些阅读文本是关于三个不同的小朋友的愿望,有些只要是身体力行就能够实现的,有些是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以及他们如何去实现他们的梦想的。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容易区分出这两个句型的不同之处,很好地巩固和复习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3、用阅读课复习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

根据阅读文章输入量大的特点,尝试用阅读课来复习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例如在四年级上册Module4Helpers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猜谜形式的阅读课例:Iwearapolicehat、Idriveapolicecar、Iworkinthepolicestation、Icatchcriminals、Iama______、Iamahelper、这个阅读文本综合地概括和描述了一种职业的有关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也能够通过趣味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去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要点。这样的复习输入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打下了写作的基础。总之,应保证每一个主题教学周期都有一节阅读课,但是设计和侧重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阅读训练,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二、灵活实施阅读过程

1、创设整体的阅读情境,实施有效阅读

阅读前要对对阅读主题进行渲染,引起学生对阅读主题的兴趣。可以用到以下几种方法:用影片介绍阅读人物来渲染气氛,用游戏方法来引入,用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来引入。设计阅读课时研究阅读情境的设计,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活动,激发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阅读主题或主线牵引,并能在主线的牵引下形成知识的整理和内化,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信息、阅读理解、情景中猜词等,在主题情景的激发下发展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达到阅读课的有效性的目的。具体设计过程:

(1)教材分析,制订教学目标,也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阅读课的技巧培训:寻找信息,简单新词猜测技巧,利用上下文寻找信息,阅读理解,阅读判断,阅读选择。

(2)筛选阅读材料,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和所教的语言知识点相关的阅读材料。

(3)采用目标转化策略,设计情境。

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以实现课堂目标为目的,形成组合每一个课堂活动的主线,活动设计围绕目标和情景,最终达到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2、选择合适的阅读

文本对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课文学习主题进行研究,并对阅读的文本进行重组,通过优化阅读文本来提高阅读效率。教学文本的重构,一定是基于教材的再构,是以“用教材来教英语”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自编教材。要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师是改革的第一要素,教材是核心的理念,所以适合学生的教材是教师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调整和整合出来的,这样就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文本再构不是替换教材,而是在遵循教材主题的基础上优化教材,这样才能在保证教材质量的同时,保证教材的规范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补充适当的阅读教材《拓展读与写》《21世纪英语报》,尽量把学生平时的优秀作品整合成阅读的材料。整合整理优质阅读网站上的各种形式的英语阅读材料,如flash动画形式的故事、e—book形式的材料,拓展相应级别的学生的阅读材料。例如我在六年级下册Module5HopesandWishes的复习巩固课中,本单元的重点句型是Ihope和Iwish的运用,我根据单元学习重点,文本重构了三个阅读文本。具体如下:PassageAJiamin’sDreamIlikeHarryPotterverymuch、Heisalittlewizard、Hegoestoamagicschool、Hecanplaymagic、Hecanflyonthebroom、HelikestoplayQuidditch,akindofmagicfootballwithhisfriend、IwishIcouldflyonabroomlikehim、Ipracticeflyingwithmymother’sbroomonthestooleveryday、Ihopemydreamcancometrue、PassageBZhangXiaoping’sDreamZhangXiaopingisapupilofGradeSix、ShelikesEnglishverymuch、ShehopesshecanbecomeagoodEnglishteacheroneday、EverydayshereadsEnglishforalmosttwohours、ShegoestotheChildren’sPalacetolearnEnglisheveryweekend、SheusesallherluckymoneytobuyEnglishbooksandtapestoo、Shehasanotherhope、Shehopesshecantravelaroundtheworld,especiallyBritain,America,AustraliaandCanada、Shewantstocommunicate(talk)withthepeoplethereinEnglish、这三个文本的`主要内容是Jiamin、ZhangXiaoping和SuLitong分别阐述自己的梦想,而且说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地去做很多事情。

阅读前我提出了问题:Whydotheyhavetheirdreams?Whatdotheydotomaketheirdreamscometrue?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阅读三个文本,然后回答问题。由于学生阅读的是不同的文章,不同组别的学生就有了信息差,在讨论问题的答案时有了一个很好的互相听的理由。我最后引导学生:三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做很多事情。虽然家明想飞的梦想看起来好像不太容易实现,但是如果他不断地努力,终有一天他会发明出能飞的扫把。激励过学生后,我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的梦想:Whatisyourdream?Whydoyouhavethisdream?Whatwillyoudotomakeyourdreamcometrue?学生经过我的引导,文本的示范和参考,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对自己的梦想作了一些阐述。学生有范文可参考,不怕“说不出”,也不用担心“说不对”。即使下课以后,学生都能在范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巩固练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3、设计有阅读驱动的阅读任务

学生要真正地理解一篇英语文章需要以下的几个要素:context,meaning,grammar。所以,评价一堂阅读课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帮助学生使用到阅读要素,从而达到阅读的理解。所以,阅读课的特点应是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方法,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教研时间的学习和参加市阅读课题组的活动,通过文献研究和大量的课例观摩,笔者发现,小学英语阅读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用阅读情境推动,设计合理的阅读任务和真实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真实的任务驱动,并不是为了完成阅读题目而做的任务,真实的驱动令学生有兴趣和真正阅读的理由,并能够通过这个阅读来达到阅读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进而完成阅读的任务。

上一篇:细说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培养的一点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