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2024-07-25

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精选8篇)

篇1: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解决问题作文的实践探究

王洪霞

摘要:

面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已治疗多年尚未彻底根治的顽疾,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深入研究其问题的三大结症所在。就此提出和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旨在促成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根植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在生活化作文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品质

由于当前多数小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空洞单调、枯燥乏味,使得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失却了个性。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套”等十分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真正去感受需要在作文中融入的真情,帮助他们走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与考试的误区。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可谓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其特征:

题旨本源由立意转向生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中心区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记忆区采集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表现生活。这样学生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作文素材由模拟转向现实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素材中,有不少老师喜欢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代替现实生活。不可否认,这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与真实的生活相比,就缺少了生活原有的味道。教师应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生活积累,催生作文动力;引领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体验生活,“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中,强化学生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大胆的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

中心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等弊端,确立“学生是作文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不能把教师的生活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教师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在作文修改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作文教学如果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就必须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中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写作材料。

(1)、关注自我

作文中失去了自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注自我的方式可以是反思,可以是审视,可以是忏悔,可以是否定,可以是谛听„„写日记是学生关注自我、找回自我的重要途径。日记的内容可以设置情感日历、自赏篇、自责篇、感受篇、信仰篇等。除此之外,提倡学生写读书心得,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一句话评论”、“说说我自己”等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喜、怒、哀、乐的历练和体验时,他们也会随之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也就因此摆脱了虚伪和平庸。

(2)、关注人生

作文教学在关注人生这个层面上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文如其人,文格即人格,它承担着引导和关照学生做人的道德责任(即引导学生做人生合格的作者);另一方面它期待和要求学生解读他辉煌的人生(即引导学生做人生优秀读者),从中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升华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名人评介、史转之类的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让学生在与名人的交流中,叩问人生,反思自己,从中汲取营养,间接获得一些人生经验和阅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3)、关注自然

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悯天的情怀接近大自然,感受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江河湖海、大漠绿洲、蓝天、白云之美,流连于自然万象之间,感物联类,发掘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山一水及日月运行中蕴藏的人情事理,引发学生对生命个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带来的大自然的报复: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从而获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

(4)、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被人称作一部无字的“活书”,它是获取写作材料最为殷实的府库。

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新闻周刊》等电视节目,追踪社会热点。

借助报刊杂志和影像材料,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

从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中体验人情之美。

从《人民日报》、《科技时代》、《新闻30分》等报刊和电视栏目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事,引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特别指出,指导写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世界很少发生联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的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流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点到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的病根上,道破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天机”: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便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就自然找到了写作的源头。“厚积”才能“薄发”,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1)、典型事例积累

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技术发展等。(2)、人间真情的积累 在生活中要用心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3)、文化类积累

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学生应该从名篇名著、名人名言、文化散文、时文史转、影视网络中汲取滋养,获得深厚的文学底蕴。

(4)、辩证思想积累

沟通学生写作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联系,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同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有思维价值的文章。

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针对小学生作文“假、大、空、套”的弊病,我们在鼓励学生表达生活这个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倡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求真

作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彻底改革命题作文的旧有模式,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爱说的话。

(2)、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以求实

作文训练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或熟悉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训练坡度小,效率高。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生活(想象要合乎生活逻辑),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领悟作文的题材和素材来源于眼前的生活,从而自觉抛弃了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和“虚伪、虚夸、玩戏的文字”(叶圣陶语),把内容的生动和充实作为写作实践的目标。

(3)、张扬学生个性以求新

现在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创新”一项明确提出学生作文有个性特征的要求。要求作文有个性特征,实质上就是要求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要有独特的审美观,要有独立的人格立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个性,进行作文创新:

A、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B、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文风。D、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发表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乡镇、社区、机关作实地走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不定期的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因此要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未来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的哲理认知个性、思维品质个性、审美创美个性当做作文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必须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序列性 如果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序列,没有整体的预设、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和对原有计划的适时修正,只是兴致所致,“行”之所致,无序为之,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这一课题的实践上有所作为,学生作文的兴趣、素养与能力的培育也就得不到保障,因而也就谈不上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几年来的实践,本人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生活化作文教学活动安排的有序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研究,力度有待加大。有序才能增效,“优序”才能高效。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自己先得有生活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投身生活,学会感受、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以轻松、快乐的情绪,深刻、独到的思想,新潮、前卫的理念来引领学生畅游生活的长河、攀登思想的高峰、步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使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做得更实、更新、更深。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架设平台,提供“时场” 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际交流的场所与时机,需要有资源、时间和制度的保障。作为教学研究实践者的教师,要在学校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争取多方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使得本研究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以进行,并收到明显的成效。

篇2: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蜗牛的运动》教学片断案例设计

设计理念:

1、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思想。

2、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程。我将课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去观察探究蜗牛的运动,并将探究过程摆在第一位,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能力、获取知识。

3、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进行学习,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在开放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动态观察蜗牛的运动及爬行的痕迹。

2、会用各种工具来对蜗牛的运动进行观察,并有自己的发现进行科学的描述。

3、通过对蜗牛赛跑的观察游戏,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4、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教学重点:

对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在观察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学难点:

蜗牛比赛的设计和规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教学准备: 蜗牛、放大镜、玻璃片、昆虫观察盒、麻线、白线、黑线、树枝、记录纸、直尺、同心圆的透明胶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1、每个小组把课前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上。

2、在家观察蜗牛是否有疑问请提出来。

3、播放《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曲。

4、听了这道歌,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生:蜗牛真有趣,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生:蜗牛爬得真慢等。

师:适机板书“爬”,说明爬是蜗牛运动的一种方式。

(本环节通过提问,允许学生对问题自主进行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关于蜗牛的爬,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很兴奋,纷纷举手发言。)生:

1、用什么爬?

2、怎么爬? „„

师:对于这些问题,你们打算怎么办? 学生都高举手中的放大镜。生:(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蜗牛。师:(竖起大拇指。)要观察蜗牛身体的每个部分,应将蜗牛放在什么物体上? 生:透明胶片上。

师: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并做好记录。

(小组观察,讨论交流。)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组汇报)生:蜗牛是用它的身体在爬的。生: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

师:(小结)蜗牛没有像人、兔、蚊子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种特殊的脚叫腹足。

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即是怎样爬的)?(小组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生:通过透明胶片可以看到蜗牛腹足的波浪状的运动。师:哪位同学用动作能模仿蜗牛是怎么爬的?

(学生跃跃欲试。)生:

1、仲琛同学模仿得像狗走路,大家笑了。

2、鹏程同学不管作多大的努力,还是失败。

师:人的腹部是无法做波浪伸缩动作的,所以大家都失败了。

在蜗牛爬行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

1、发现蜗牛留下了东西,这是什么东西? 生:

2、把蜗牛爬过的路画下来。

生:

3、这些东西是粘液。是蜗牛爬过后留下的痕迹。师:请猜一猜。蜗牛分泌粘液对它的爬行有什么用? 生:

1、也许用来使爬行的路变得滑一些。(润滑作用)

2、可以把身体粘住不往下掉吧?(保护作用)师: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

(小组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生:能。

师: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

生:树叶、毛线、玻璃片、桌上、明胶片上„„ 师: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 生:

1、用腹部紧紧抱住毛线爬行。生:

2、用腹部紧贴玻璃片爬行。生:

3、用腹部紧贴着树枝爬行。„„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动态、细节和痕迹的过程,有所发现,认真地思考、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学会合理和综合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个人风采。而教师应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让他们敢猜、敢说,能猜、能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深入探究(蜗牛赛跑)蜗牛爬得慢,但都用自己的速度爬,于是可以让蜗牛的爬行进行比赛。师:怎样给蜗牛设计跑道,使他们进行公平的比赛?

(课堂气氛激烈)生:

1、在两根铅笔上爬。生:

2、在两根尺子上爬。生:

3、在毛线上爬。

生:

4、用毛线来测量粘液痕迹来比出胜负。生:

5、画一条起跑线和一条终点线比赛。生:

6、用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方法。

„„

师:蜗牛能朝一个方向爬行吗?

生:

1、用食物去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生:

2、用小木棒去碰它的触角。

„„

师:谁能让蜗牛进行一次公平合理的比赛呢?

生:按书上的,把蜗牛放在同心圆的透明胶片上。看哪一只最先爬出最外面的圆。

师:比赛好的蜗牛也累了,放到盒子里让它休息。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都来展示自己,那这将是一个星光灿烂的舞台。同时培养他们从小关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操。)

四、课外探究

师: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

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比如:蜗牛有多大的力气? „„

(本环节通过课堂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探究中自行获取新知识,这样的结尾,不但使学生乐于探索为什么或怎样做,而且更乐于将探索的结论反馈给教师。这也是动物单元教学指向的十分重要的目标,让学生模仿像观察蜗牛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蜗牛的运动

反思评价:

三年级的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常识,它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活动。所以说,我们的科学教学也是一次次活动。并从“活动”着手去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通过观察蜗牛的运动,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纲要》指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低效的!”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对蜗牛的仔细观察,提出“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等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使他们的探究兴趣达到了高潮。这种导入,可 以让学生产生一个念头:我能行,我能解决科学问题!

通过提出“用什么爬?”“怎么爬?”等问题,让学生“亲历”了一次次活动,想到了研究蜗牛爬行速度,然后想到进行蜗牛比赛这个活动。与此同时,也使他们对蜗牛的运动、爬行认识都有了新的发展。然而活动不仅带给他们探究的欲望,也使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标所在,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是很有价值,并且意义深远的。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一个知识的终结。应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所以这时我就提出“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还能搞些什么活动?”等等拓展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达成了科学的教学宗旨。

另外,本课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体会到有顺序的动态观察,细节 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篇3: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一、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探究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探究者。这样学生会更加大胆地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增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动手进行一个“撕纸游戏”:一张纸分别剪成两截、三截,但不剪断。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想,如果在中间的纸上夹一个夹子,又会怎样呢?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会纷纷进行猜测和动手实践。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涉及到什么问题?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想到了力和运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就开始了探索,进一步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思考,思考促进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给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要相信学生,避免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共同讨论,他们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展现出学生智慧的成果。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产生一千种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学生的探究中他们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通过沟通形成共识。学生完全有能力也有兴趣进行知识的探究,教师不要不敢放手,要通过他们的理解来让学生成长。

例如在学习《磁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磁体,在课堂上共同探究他们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在探究中学生就会纷纷表达:磁体能够吸引铁屑、钢钉;磁体有两极;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两磁极不接触也能发生力的作用……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探究中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进行了发散思维和推理判断。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学生思考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就会把相关的问题和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主动思考。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机械的授课方式,要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展现主动探究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N、5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面对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思考过程和思路告诉学生,而是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不断地思考,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会受益终生,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能力

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究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课堂练习就是学生进行反馈的一种有效方式,有效的反馈是构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把师生联系的更加密切了。反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熟悉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会把学习过的知识和理论进行灵活运用,深化认识,提高理解,促进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能力和才智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掌握所学知识,在不断地探究中细化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篇4: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探究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 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思维,思维的核心在于问题。创新思维总是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产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各类问题。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材的文本形式中有问题解决原则和问题解决主题等内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物理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一般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作为一种思维活动,问题解决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目标性。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的目标,无目标的空想不是问题解决。过程性。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者对其已有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并获得问题情境答案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产生新的学习的过程,即获得了某些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据此,物理问题解决是指面临一个具有一定新意的物理问题,力图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寻找有关的概念、规律、方法、策略,尝试在问题的目标和条件之间寻找联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心理过程。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启示与探讨

1.创设探索性情境,指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指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也表明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情境教学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既不是单靠某些技能的传递,也不是仅靠授课和作业练习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学习空间,有效地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有可能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二次开发;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难度应该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减少并消除学习目标和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为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奠定基础。

2.开展学习策略教学,指导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

(1)成功展示策略。不同学生各有所长,教师要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推进下一步学习,促进深一层次问题的解决,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并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内在动机。

(2)多向互动策略。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

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多向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促使师生相互检查对方活动,巩固认识,探索发现。

(3)反馈调节策略。教学反馈调节是师生间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有目的地传递信息和调控过程,教与学双方均须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础上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控制。教师在课堂上应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进程,做好调节课堂教学的准备,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进度的快慢和教学

方法的选择,关注学生探究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评价激励策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但要对学生参与程度、对集体的贡献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一定的总结。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或许不强,可能存在着杂乱无序的情况甚至是错误,教师应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总结成比较系统、比较连贯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知识,从而对整个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做出努力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才能一直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3.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将思维分为创造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0[12]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常常需要多种思维的同时参与,只不过在具体问题中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同一概念、规律去分析和处理多种问题,通过知识迁移和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4.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展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问题解决是个体主动直面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这时学生不是一味地去努力再现教师所给出的经验,也不是去机械套用原先的模式或方法,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尝试,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新的经验。在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探究问题,最终在积极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5.利用迁移,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学校情境中问题解决大多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常表现为能将接受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有效联系,使新知识和新情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最后调用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经验获得与迁移水平,而成功的问题解决也会促进更多的经验的获得及其向行为的转化。从迁移人手,既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巫亚珍.初步探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D].苏州大学,2008.

[2]李鹏.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1(11).

篇5: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当我走上讲台时,我是充满爱心和激情的,一路走来我凭着这种爱心和激情得到两任校长的赏识。于是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成绩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飙升。记得我当年级主任那一年,面对学生数目突然增多,大部分班主任都是新手的情况下,我创立了打破班级界限,年级统一管理的模式。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我开始体罚学生,在余下的三年,我们的年级以严格要求闻名全校,并且在高考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虽然三年来我打了很多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在全体高三学生投票选举补习班班主任时,我还是高票当选。这一年我的补习班有91个孩子!我在开第一堂班会时向他们表达了这几年通过杀一儆百的方式抓纪律的痛苦。现在我终于不带年级主任了,我向同学们保证,从此以后我坚决不打一个人,从而捍卫学生和自己的尊严!

可是正如一个坏行为会成为习惯一样,这一年我伸手打过两个“不听话”的同学。过后我向全班道歉,并且宣布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不再当班主任,我需要反省!高考过后,我掏钱和全体学生照一张毕业照,同时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向他们宣布这是我的“退职仪式”。校领导黯然神伤,纷纷劝说我一定要做下去。而我只是说自己太累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学生和教师,我又找到了当初的爱心和激情!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中国的高中教育正在可怕的走向奴化,从毛坦厂中学到衡水中学,学生和教师都仿佛在迅速“异化”。教师变成追求功利的统治者,学生变成驯服的机器!中国高中教育仿佛染上了瘟疫,面对各种题海、变相体罚,学生的灵气在丧失,学习的乐趣在流逝。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座位可以看出成绩,班长在指手画脚的训斥其他人,教师随心所欲的罚抄、找家长、停课等等。学生像面团一样被揉来揉去。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会举手,二流学校被压制的孩子更是连回答问题都声音颤抖!

,在歇下八年后,我决心再做班主任。第一堂课,面对背书都紧张到颤抖的全班同学,我开了一堂班会。我告诉他们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高中生都变得唯唯诺诺,如果他们胆小到不敢回答问题,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未来的奴隶之邦!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大事,我作为教师有责任教给孩子们自信、自强。

接下来的日子我实行班干值日制度,每一个孩子都要做班干,让那些最胆小的孩子做最重要的班干。让他们发表就职演讲,去职总结。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坐在最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增加自信。我想如果每一个班主任都致力于孩子自信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和听话,我们的国家未来才能真正脱离奴化教育的牢笼!

篇6: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导语: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变革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艺术、工作方式、人际交往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人际沟通渠道等各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所存在的一系列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从而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形成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陈旧落后,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在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理念,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之需,任何工作都应围绕升学应试教育这个中心。由于教育者自身的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教育思想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教育者本身、学生的认识以及服务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但鲜有学生来访者,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及人员形同虚设,紧紧成了学校应付检查的“道具”,产生形式主义的问题。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准入门槛过低,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门槛过低,无论是学习中文的、政治的、生物的还是学习音勒、体育的,只要学校需要就可以进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取得了劳动部门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我国取得这种证书也相当容易。国外一般要求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在我国任何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以及心理、教育、医学专业的大专学历都可以申报心理咨询师,标准显然就显然降低了很多。另外,取得执业资格的过程也很简单,只需要经过劳动部门约10天的专业培训并且通过国家统一的理论和技能考试就可取得证书。由此可见,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继续有待提高,教师师资队伍还有待扩大。

三、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操作的规范性还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可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除中央政府颁发的少数指导性文件外,如《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还没有出台国家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或文件。在社会层面的涉及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的立法规犯方面,我国也只有国务院各部委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制定了部门及地方性法规,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专门法规。这会导致不同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展。在学校层面,多数学校也没能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的监管,教育质量不高。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管哈市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偏少或没有检查都表明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得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然开始了“心理 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执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资质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水平很低。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政教处管理的模式,存在德育化的倾向。由于政教处管理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使性能力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心里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等发面的明显区别,使得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混淆起来,并将心理健康教育限制在德育的范畴内,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全局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六、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固定,模式单一。在大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都以课堂上授课的单一模式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这无疑是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使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效果。

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

一、提高认识,组建队伍,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首先,研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现阶段我国学校实际,研究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各年级的主要内容;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和实验阶段的划分。为了指导教师便于进行实验和研究,教育部引导性地确定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参考课题》。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独特作用提高了认识制定了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各年龄层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分为:

初中: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二.发挥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举办《做一个心理健康、合格的中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谈责任感》;《从“慎独”谈品德修养》;《把握好自己的未来》等专题讲座。还定期举办中学生学习心理讲座和各种学习方法交流会,加强中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让学生对心理现象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歪曲理解。其次,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学会更多的心理调节方法,使心理学知识能起到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最后,利用活动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心理健康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3.优化教学过程,深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良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方法、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心理的形成,乃至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绝不把坏心情带课堂”,教师通过情感、激励、心灵交流等心理渗透方法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教学过程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要注重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以及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

4.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和培训,印发资料,组织学习。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个体人格,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以自己的威信、形象、人格去影响学生;通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思想开导等途径开展心育工作;学会运用“心理效应”、“情感效应”等方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发展。

1.开展军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校在每年高

一、初一新生开展军训。通过军训活动,让学生学习解放军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情操和责任感,磨练学生的意志。

充分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又成为学生正确体验社会、认识社会、调解心理、树立正确思想的好方法。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心理鸿沟之上架起桥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

(1)建设育人的物质环境。在教学区通往学生生活区大道旁建设文化长廊,让学生倾吐心声,发表见解,探讨人生理想、进行学习经验交流的阵地;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和楼梯口悬挂名人画像,订上文明礼貌的警示语;教室中布置国旗、标语、名人名言和日常行为规范。

(2)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发挥载体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特长生加强班,充分发挥其特长,用学生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并努力使其自信向其它方面迁延。举办演讲赛、辩论赛,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使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主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开展大型的学校文艺晚会,办各类图文并茂的宣传版面,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书画展、硬笔书法展、反邪教、禁毒宣传、交通知识宣传等,这些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个体内心的认识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此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培养。

(3)利用重大节日举办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感情。

教师节,可以举办“给老师的一封信”活动;“三八节”可以举办“给妈妈的一封信”活动;建党节、国庆节、可以举办“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和“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通过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吐露了思想,又增强了学生对老师、对母亲、对姐妹、对祖国、对党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树立和巩固最基本的感情,树立健康的心理评价标准。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改进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人际氛围。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如: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4、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求教师:

(1)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主体作用;

(2)给学生殷切的期望,适时而恰当的激励;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其课业负担;(4)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成绩动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学生才华显露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知识只是谋生的手段,而道德才是呵护生命的屏障,实践证明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大有禆益。

篇7: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法,可在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课程有效顺利地实施。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现来自于探究过程。因而,在新课标下高中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主动实践,注重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从我在校级、市级乃至省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听课得知,在当前中学实施探究教学中,存在有诸多问题,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欲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探究活动设计不合乎教学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概追求时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教材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化学《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教学中,从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是无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可有的教师却敢为人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样的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注意: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元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明确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作用、以及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何在;

2、坚持研究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实际相结合,研究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研究教学内容是否具备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研究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我们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需求。

二、对学生探究方案设计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甚至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探究式教学旨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倘若教师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方案不进行科学性的指导或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以上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卤代烃》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探究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有无发生反应时,只是指导学生往加热的溶液中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若出现淡黄色沉淀,就说明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这样的结论正确吗?也许有人认为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它只有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的前提才是正确的,所以老师应该先指导学生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再如:在某校的教学开放日,我去听了一节物理课,物理教师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探究式教学时,由于事先未对两个弹簧拉力器所产生的误差考虑进去,探究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使得学生在探究后对这种科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

1、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了解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要具备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对学生所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质疑、评价等;

3、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论证探究方案的科学性,使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小组探究中不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要求。从目前来看,探究式教学大多采用分组探究,往往是5、6人一组,可是从探究方案形成到实施等过程中,只是少数做,多数人看,多数同学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出现多数同学对探究方案不理解、探究课变成看热闹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状况。所为了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注意:

1、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各组员要各司其职;

2、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了解,对在探究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合作较好的小组要及时地表扬,对做的不够好的小组指了其不足之处;

3、有意识地展示合作较好小组的探究结果。

四、不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在各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探究课教学中,往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探究结果交流与评价等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养成良好探究习惯、增强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素养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探究过程的交流和评价。所以,为了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促使教师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注意:

1、让学生谈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要表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同学或小组。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与品质的考查

篇8: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作文,奴性

笔者从事教学督导工作3 年, 由于工作原因, 需要不定期深入班级听课, 进行日常教学巡视。在工作中发现, 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这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学习了相关理论, 以期提出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相应对策。

1 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由于对课堂问题行为研究和理解的角度不同, 从而导致对课堂问题行为宽度的界定也不同[1]。目前文献中对课堂问题行为运用较多的定义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安心或顺利地学习, 表现出与教师教学活动不配合、不和谐活动的总称, 本文所讨论的课堂问题行为亦采用此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因其复杂性、综合性、琐碎性, 一直让教师头疼不已, 在维持课堂纪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自信心、构建积极的师生合作关系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许多学校尤其职业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正面临严峻的挑战[2]。

2 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和影响

就行为表现的不同, 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问题行为和内隐型问题行为两类。

外向型问题行为如故意迟到、与教师顶撞等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干扰正常课堂秩序的行为, 常迫使教师中断教学, 不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也影响师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外向型问题行为容易被发现并及时制止, 发生率并不高。

内隐型问题行为常以个体形式出现, 如打瞌睡、玩手机等, 具有不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的特点, 所以容易被上课的教师忽视, 在日常教学检查时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很高。表面上, 虽然内隐型问题行为只涉及某个人、某一门课或某一节课程, 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问题行为的存在, 会构成对其他学生学习的干扰, 也称干扰源。即一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可能诱发另一位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具有群体传染性[3]的特点, 由此可能使问题行为蔓延开来, 诱发更多学生产生类似的课堂问题行为, 破坏正常的课堂秩序。这种群体传染性的特点已经从学生信息员方面得到证实, 学生普遍反映, 当教师放任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如对趴在桌上睡觉的学生不问不管, 其他学生看在眼里, 随时都会效仿, 有时也忍不住趴在桌上。

课堂是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也是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 青少年学生正是通过课堂这个环境来完成他们早期的个性培养。高职学生初中毕业后即转入对职业课程的学习, 客观上面临一定的适应性困难, 若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 不但会影响本人和周围学生的职业认知效果, 更重要的是, 一位缺乏良好纪律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极易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诱惑下做出有害社会的行为, 出现人格偏差。

3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课堂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 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3.1 学生特点方面

首先,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职业学校生源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自律意识较差的情况;其次, 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家长离异、家长对学校活动缺乏支持和参与的情况明显多于普通高中生, 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严重, 有学者认为这是学生产生课堂不当行为的重要原因[4]。加上职校生处于青春期,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喜欢不受约束, 更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习气和不正之风的干扰。后者是导致问题行为有群体传染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班级之间课堂问题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格的班级, 往往教学秩序良好、学风正, 管理松懈的班级违纪违规的学生通常较多。

3.2 教师认识方面

首先, 教师课堂管理理念还比较陈旧。目前, 多数教师还是认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完成教学任务, 甚至担心课堂上加强管理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 所以上课仍以教师讲解为主, 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受扩招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的情况, “把学生看成接收知识的容器, 要求无条件服从”只能使课堂变得单一、单调, 学生容易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另外, 传统教学具有整齐划一性, 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等, 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教书, 从事机械化的教学活动, 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任务, 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关注[5]。同时,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不清也是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行为视而不见的主要原因。多数教师认同外向型问题行为的严重性, 一旦发现会及时制止, 但对内隐型问题行为, 很多教师认为这只是个别行为, 不会影响到整体, 不值得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在笔者实际工作中就曾发生过学生建议某位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而该任课教师抱着“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的观点为自己辩解。

其次, 缺乏必要的课堂管理技巧。职业学校的很多教师为非师范院校毕业,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大多是凭经验办事, 忽略方法技巧的使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特点存在很大差距, 如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特点认识不足、沟通不畅, 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代沟, 会导致管理效果不佳。一些高年资教师坦言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了解, 所以对课堂问题行为也不愿多管。另外, 相对年资低的教师或者教龄不长的外聘教师, 由于缺乏课堂管理技巧和方法, 课堂驾驭能力较弱, 课堂氛围差, 若采用强势管理的手段, 则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 从而加重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6]。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简单、强势的管理甚至可以使内隐型问题行为转变为外向型问题行为。

3.3 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因素是造成课堂问题行为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文化课比较抵触, 进入职校后, 依然会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此外, 在课程的编排上, 往往入校第一年就开始安排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对还没有专业认知基础的学生常造成较大的学习困难, 学生难以适应, 这种情况在每学期的新生座谈会上都有反映。

4 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措施

笔者认为, 在课改背景下, 虽然杜绝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如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合理性安排、学校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但首先要从任课教师开始。任课教师要充分转变认识, 明白课堂管理不仅仅是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此, 有责任心的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成为一位好的课堂管理者。

4.1 管理的前提是课前教师要备学生

备学生不只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还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认知能力, 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 事先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预设处理的方式和方法。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如果教师课上举的例子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比较现代的, 学生的反应就比较积极, 也容易将原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吸引过来, 而有的教师喜欢采用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虽然很真诚, 但学生却不乐意听。再比如,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操作练习的兴趣远大于理论学习, 如果教师在实践课上仍花较多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点,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 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不仅受学生欢迎,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 考虑到问题行为的群体传染性, 教师有责任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不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 每位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关注自己、重视自己,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关注, 学生容易产生“上不上课无所谓, 反正老师也不管我”的想法。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 虽然有时多位任课教师同时反映某个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学生行为不佳、课堂纪律较差, 但在某位教师的课堂, 该班学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课堂效果令人满意。实际情况是该教师从开学第一次课起就有课堂管理意识。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及时提醒, 结果学生在该教师的课堂上逐渐收敛了散漫的行为。所以, 即便学生有问题行为存在, 如果在入校一开始、在每一堂课上都得到及时矫正, 就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 生动的课堂有利于课堂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单向、单纯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从学生反馈可知, 枯燥的课堂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很容易使学生分神、疲劳、做与学习不相关的事。相反, 如果是有趣的课堂, 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多样、教学环节紧扣,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良好, 从而有效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4.4 有效的课堂管理离不开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之余, 任课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尤其是利用自身的生活阅历优势,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一方面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自然减轻了课堂教学管理的压力, 最终对高效课堂的实现大有裨益[7]。曾经有一位高年资的教师被学生反映“上课效果不好, 还很严厉”。我们同时做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 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 一学期后笔者从学生方面获得的反馈是“老师的上课水平还是那样, 但我们感觉好多了”。

5 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要求, 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 强调了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随着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方面,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管理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 课堂问题行为应得到全校上下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课堂管理、利用优秀的教学设计、开展素质教育来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人才质量首先要靠教学质量来保障。目前, 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较为突出, 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日常督导工作发现的情况与文献资料对比分析, 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 有责任在课堂上关注问题行为的发生,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样才能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确保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职业学校,课堂管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辉.课堂问题行为与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12) :43-46.

[2]佟恒敏.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28-29.

[3]向海霞, 王焱军, 赵星悦, 等.反思高校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6) :205-206.

[4]丁欣欣, 杨宁宁.高职院校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8) :77-79.

[5]何婷婷.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解决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4) :43-45.

[6]王德清.课堂教学管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大专毕业生申请西班牙留学的3方案下一篇:开展巡视回头看工作的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