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服务

2024-04-11

金融监管服务(精选6篇)

篇1:金融监管服务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

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代理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代理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参考文献:

[1]陈婷.金融服务项目创新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2]吴雪亮.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D].武汉:武汉大学,2005.[3]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60-62.

篇2:金融监管服务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服务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内容即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厉以宁教授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就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这些监管活动可以基于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一是加强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限制金融创新,控制金融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二是放松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就象“自由”与“干预”一样,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金融创新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

现行分业监管过程中,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制。这样,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日益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此外,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如储蓄保险是一种既包括储蓄功能又包括保险功能的业务品种,对于这些金融创新,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

篇3:金融监管服务

一、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1. 金融服务贸易释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 (简称GATS)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定义, 结合《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中第一条 (a) 5与第五条的相关内容, 金融服务贸易应指由一成员方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谈判的国家和地区) 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金融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相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四类形式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跨境提供 (Cross一border supply) ,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及自然人移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 。

所谓跨境提供 (Cross一border supply) , 也有人称之为过境交付, 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金融服务。所谓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即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这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而言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这种服务提供方式指消费者移动到金融服务提供者所在的场所接受服务, 因此这种服务提供方式也被称之为“消费者移动”。所谓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即一成员的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在外国设立商业银行, 证券公司等在该国之外提供服务。所谓自然人移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 , 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人存在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 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金融服务。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释义。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学者们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而湖南大学的刘辉煌教授认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限制和贸易壁垒, 使金融服务贸易活动逐步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 使贸易体制逐步由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过程和状态。” (1)

二、WTO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容

WTO要求的自由化也即是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以及运行机制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前言第三段提到“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 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 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作贡献。”因此, WTO贸易自由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 即是实质性削减贸易壁垒和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WTO主要通过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化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等来实现的。而这些原则和制度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内又有着特殊的内涵。

1. 市场准入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是GATS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内容规定在第十六条, 指缔约方以其承诺中所列举的服务部门及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为准, 对其他缔约方开放本国的服务市场。从该条可推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对象是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在GATS中, 市场准入原则是需要缔约国之间经过具体谈判后承担的义务。各缔约国就开放本国金融服务市场对开放的条件、限额和履行义务等在谈判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 并最终形成承诺清单。缔约国对于市场准入的限制, 除了各缔约国承诺清单明确记载的以外, 仍不得含有下列限制: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服务贸易交易金额、对服务进行数量限制、对特定服务行业雇佣人员数额的限制、对提供服务的法律实体组成类型的限制、对外资份额的限制等。

2. 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又称平等对待原则, 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一样享有同等待遇。具体到金融服务贸易领域,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每一缔约方在其承担义务清单所列开放的服务部门中, 给予其他缔约方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不得低于给予本国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与市场准入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们实质上决定着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否要进行自由化和如何实现自由化, 并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当然, 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区别在于, 进入一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享受国民待遇的前提条件;而享受与本国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和最终目的。

3. 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GATS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它主要是指:有关服务贸易总协定涵盖的任何措施, 每一缔约方对于给予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任何缔约方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GATS第一次以国际多边协议的形式将其引入服务贸易领域, 并将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领域, 根据GATS第二条的规定, 最惠国待遇的受惠对象不仅包括金融服务, 还包括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GATS的各成员不得在其他成员方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实行差别待遇, 并必须将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 (成员方或非成员方) 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立即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的相同的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 平等性, 即任何一个缔约方的身份是双重的, 既有可能是给惠方也有可能是受惠方。其次, 自动性, 它体现在GATS第二条中“立即和无条件”一词上, 当一缔约国给予第三方的优惠大于其他缔约方现在所享有的优惠时, 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这一特性, 其他缔约方就自动地享有了这种优惠。将最惠国待遇原则应用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当中, 即指每成员方给任何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应立即无条件地以不低于前述待遇给予其他任何成员方相同的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提供者。这就意味着, 一国针对不同的国家, 其设置的金融业准入障碍是同等水平的, 不允许存在针对特定国家设置特别严格的障碍。 (2)

4. 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应公布其所制定和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做法以及有关的变化情况, 不公布的不得实施。同时, 还应将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和做法以及有关的变化情况通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金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比, 具有明显的无形性和不易储存性, 因此, 与货物贸易中大量的关税壁垒与数量限制相比, 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管制都往往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国内法律法规来进行。通常说来, 关税是相对透明的, 而非关税壁垒性质的国内法规则就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 国内法律法规的透明对于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而言, 意义特别重大。透明度原则规定于GATS第三条, 根据该条的规定:除非在紧急情况下, 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影响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他决定、规则以及习惯做法, 无论是由中央或是地方政府作出的, 还是非政府有权制定规章的机构作出的, 都应最迟在它们生效以前予以公布;任何缔约方也必须公布其签字参加的所有有关影响服务贸易的其他国际协定, 并且应在1996年底之前设立至少一个联系点, 以便为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个人提供有关法律、规章和管理方面的查询。第三条还有一个附则, 该附则规定了无需公布的机密信息的范围, 即一为阻碍法律的事实或违背公共利益的信息, 二为损害公司企业合法商业利益的机密信息。在透明度原则之下, 各国在金融服务障碍设置方面应尽可能地排除隐蔽性的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 尽量采取法制化透明化的做法。用法律、法规和措施等对其公开, 从而使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得以对该国金融市场的准入、运营条件、审慎型经营规则等情况有一清晰的了解。

三、WTO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框架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和框架如下:

1.《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

《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包含了调整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则, 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将金融服务贸易的调整纳入GATs框架, 并对GATs在金融服务领域适用涉及的重要概念、规则作出解释。其次是确定了GATs所调整的金融服务范围, 将银行、证券、保险服务都纳入了多边贸易规则管辖。第三是允许各成员为维护国内金融稳定而采取审慎措施。

2.《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简称“谅解协议”) , 该协议事实上是由参加金融服务贸易谈判的各方同意接受的专门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则。它包含了比GATs第三部分要求更多的市场开放义务。其实施不得与GATs条款相冲突, 不得损害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参加各方以GATs第三部分的方式作出具体承诺的权利, 即各成员方有权选择以GATs第三部分而不是以谅解协议为基础做出具体承诺, 不必承担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义务。这说明谅解协议也是解释各方金融服务具体承诺的法律依据。

3.《关于金融服务的第二附件》。

《关于金融服务的第二附件》是不具有一般行为规则性质的技术性规定。实质内容是授予谈判各方在WTO协定生效后第4个月开始的60天内, 修改和撤销列入其减让表的有关金融服务的全部或部分具体承诺, 其目的是阻止一些国家搭便车 (free-rider) 和作出过多最惠国待遇保留。

4.《全球金融服务协议》。

1997年12月13日, 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 对金融市场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缔约方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 并按竞争原则运作;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同时, 该协议确定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的定义。

所谓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是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利用行政权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规制和约束, 促使其依法稳健运行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金融机构设置、撤并和终止的管理, 包括审核金融机构设置的申请, 对金融机构变更、终止的审批等;二是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主要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 是否违反先行金融管理规章制度, 资金来源和运用是否合法,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三是对出现问题机构的处理以及化解风险的措施, 包括对金融违法行为的处罚, 对个别发生信用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接管与救助等。 (3)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了国际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增进金融机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它有效地改进了国际融资源配置, 是经济全球化下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都是一柄双刃剑, 因为它在带来金融服务业有效发展的同时又总是与金融风险相伴相随。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时面临损益的可能性。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先进和复杂, 知识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游资和虚拟资本急剧扩张, 加之全球金融业务的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 使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显得空前的突出。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更是提供了实证。而各个国家的单独的监管已经力不从心, 所以加强金融国际监管势在必行。

3. 金融国际监管的主体。

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各个国家都认为对金融业的监管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同时, 世界贸易组织也把对金融业的监管交给各国政府来处理, 甚至各成员方为采取审慎措施, 可以不履行世界贸易组织的某些义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采取强有力措施监管各国国内的金融业。巴塞尔委员会能够制定出监管的规则, 也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而, 世界上并没有形成对金融业国际监管的统一主体, 监管的主体仍然是各国政府。笔者认为,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 为长远考虑需要建立一个常设机构, 就像世界贸易组织一样, 能够有强有力的保障, 加强对金融业的国际监管。

4. 金融国际监管的原则。

在现有国际体系下, 并没有形成国际监管的原则。笔者从20国际集团为应对经济危机于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发表的共同宣言中, 得到启示, (4) 认为, 金融国际监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1、信息国际共享原则。由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国际化, 各种危机的传播具有前所未有的迅速性。因而, 国际间必须及时通报信息, 已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2) 国际合作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要求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监管机构将加强他们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 (3) 加强监管与促进市场自由原则。自由市场原则包括法制、尊重私有财产、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竞争市场和受到有效监管并且有效率的金融系统。这些原则对消除全球贫穷, 提高了全球生活标准, 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是必须的, 因此对金融业的监管不能违反促进市场自由的原则, 造成对金融业的过度管制。

五、结语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 继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究其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业采取了过度自由的政策, 促使金融机构缺乏监管, 过度放贷, 以及大量投机行为的出现所致。而由金融服务自由化导致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危机的传播。此时, 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 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各国在救经济过程中, 造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造成了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碍。因此, 我们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 要促进贸易的合理自由化, 特别是金融贸易的合理自由化, 以达到解决全球贫困, 实现人类共同幸福的目的。

摘要:WTO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特定的内涵,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包括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繁荣,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在当前经济危机下, 既要加强金融监管又要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刘辉煌.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湖南商学院学报, 第8卷第2期

[2]崔健.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比较研究——以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为中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韩汉君, 王振富, 丁忠明.金融监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4:金融创新先行 服务监管紧随

尽管相关细则尚未出台,但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无疑将对金融领域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自贸区的前景既是金融创新、服务监管创新,也是未来向更大范围推广的试点基础,因此也势必将稳步前行。

尽管相关细则尚未出台,但我们已经看到,上海自贸区获批这件事本身决定了未来国家政策法规将对金融、贸易、航运、投资等领域给予更大的改革开放力度。由此也将推动对投资者影响较大的几个关键金融领域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和幅度(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企业及个人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对外直投、放宽民营银行政策准入门槛、鼓励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等等。那么,这些改革的前景和进程究竟如何呢?又是否存在相应的风险与阻力?

金融创新为先

目前,上海自贸区上报的方案涉及金融、贸易等五大领域的开放政策,以及管理、税收等五个方面的一揽子创新。具体来看,包括实行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产品创新及离岸业务,并享受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继而为其他沿海省份的转型提供经验。

其中,金融业对外开放可以说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自贸区重要特征。上海自贸区送达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申报稿,就明确提及了希望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内容。

根据预计,自贸区的设立将有利于加快打造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同时,还将产生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逐步取消外汇管制;给予企业“有限离岸”地位等变化。在具体推行上,上海自贸区则可能采取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而在金融配套产品方面,由于自贸区前景大好,金融机构的纷至沓来也将成为必然。

具体到业务方面,银行可以提供包括离岸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跨境人民币融资、离在岸联动产品、保险和综合金融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些金融配套服务和产品也将能帮助实现资金调拨自由,运用多种方式解决园区内企业在供应链不同时点上的融资需求、减免保证金开证、符合条件的企业从境外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介入人民币资金,并由境内结算行代为资金监管等。

此外,上海自贸区计划还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所谓“一线”,是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也就是自贸区的空间分界线。如此一来,才可以在自贸区实现“境内关外”的监管举措,继而推行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并开放外汇市场和实现利率市场化。

细则有待协调

可以说,自贸区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不过,相关细则的出台势必会涉及诸多部门,要考虑到各部门政策是否配套、部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有业内人士据此猜想,这会对细则的出台时间产生一定影响。

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着重表现在放行国际金融资本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但目前我国债务风险、地产泡沫尚存,对于现在是否是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的好时机,银监会、证监会均要深思熟虑。一旦放开,外国资本是否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我国能否顶住压力并掌控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和可兑换带来的诸多风险,相关部门仍表示担心。

不过,对于自贸区改革的整体推进速度,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认为“总体上应该会比较快”。他分析说,既然计划9月份就要挂牌,那么乐观估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左右,相关政策就应该要“拉开大幕”了。而明年的具体实施效果理想与否,就将会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丁纯教授也指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由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考虑到整个国际贸易的趋势,为了进一步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上海自贸区才在全国范围具有极大的试点意义,那么为了缩短国内在这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整个推行的进程就不应该会慢。“当然,也要看上海是不是敢于闯、敢于试,以及实际的效果如何”。

负面清单管理

上海自贸区此次建设的另一重要看点是外商投资将施行“负面清单”管理。所谓负面清单,就是给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一个清单,明确告诉对方哪些领域和行业是限制或禁止外商活动的,只要未列入名单的,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有利于外商投资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负面清单管理,标志着‘放松管制、提升监管效率’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孙立坚分析说,把一切的管制放开,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金融体系稳定就可以做任何事情,这对于提升监管效率的作用非常大。然而,这样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势必会产生阻力,原因就在于我们整个法律体系对此尚未适应。“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要试点、要探索。从‘要做什么’到‘可以做什么’完全是两个概念,因而自贸区的推进只能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但同时也是放松管制的模式。”

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是,正面清单、准入前非国民待遇与准入后超国民待遇、降低关税与出口退税的贸易政策。而在经济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的情况下,新的开放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比如创新准入制度、制定负面清单,以及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的综合监管新体制,等等。据商务部消息,预计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探讨负面清单,并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服务监管为重

负面清单等管理模式的探索无疑会带来诸多风险,因而在风险控制、政策监管上都需要足够的重视。不单单是改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上海自贸区的监管服务模式也会有相应的创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及其安全问题。

此前一些人就担忧,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法律冲突挑战不容忽视,而实行金融“特区”的效果也可能难以受控。于是,为解决有关法律规定在试验区内的实施问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根据草案,在试验区内,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文物保护法等4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时间为3年。

据了解,试验区建设还将涉及十几项国家法律法规的修改。可见,国务院将“转变政府职能,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放在首位,显示出了制度创新才是试验区的重心所在。孙立坚认为,无论是法律法规的暂停,还是今后逐步的立法完善,都将是试验区的探索重点。调整部分法规,体现的是政府减政放权的决心,但并不意味着将放任自流。如何处理好放松管制与法律体系的完善、游戏规则的明确,来抑制可能出现的投机行为,这之间“度”的把握,将成为下一轮上海自贸区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此次强化法制保障方面的表述,无疑也将为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下基础。

篇5:金融监管服务

近日,中国银监会召开2012年创新监管工作会议。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发表书面讲话,银监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华庆出席会议并做工作部署。

尚福林指出,我国银行业启动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化改革以来,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力和主动性有了较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便利性得到改善,创新监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坚持了有序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均衡统一。

尚福林强调,金融创新要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导向,按照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综合效益最优、商业可持续的领域当中;更加强调金融创新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统一;更加重视科学建立创新业务激励约束机制;更加严格对监管套利行为的约束,及时甄别各类创新的真实动机和行为实质,鼓励和保护科学的金融创新,严格监管违规行为;更加注重创新业务的功能监管,探索强化行为监管体系建设,增强功能监管的有效性。

尚福林要求,要着力加强监管引领,促进商业银行做符合产业和企业运行规律和资金需求周期特点的金融创新,做有益于提升群众金融服务满意度和便利性的金融创新,做有益于节约银行资本消耗、优化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金融创新。着力完善政策规章,提升政策法规科学性和系统性;着力增强监管机制协调,形成监管合力;着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促进银行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基本服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着力强化监管体系建设,优化监管资源。

王华庆纪委书记对2012年创新监管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紧紧围绕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科学性、稳健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创新监管协同联动,注重行为监管的属地执行力,强化风险监测和风险提示,坚决查处规避监管和监管套利行为;发挥创新监管职能作用,探索机制建设,增强业界联系和调查研究,更好地适应实体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

篇6: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法的特点

(1)金融监管法是强行法。在金融监管活动中。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具体表现为前者对后者实行强制监管。后者对前者必须服从,这体现了国家对金融业的适度干预。

(2)金融监管法是行为法。金融监管法本质上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监督和管理的规范。监管主体主要通过做出法定的监管行为来完成监管活动,因此,金融监管法具有行为法的属性。

(3)金融监管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在金融监管法中。监管主体明确金融监管目标。确定金融监管机构的地位及职责。规范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规定金融违法行为的惩处措施,这些规定将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金融监管法的意义

金融监管法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准人、经营行为、退出机制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权限的规定来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调节。有学者认为,金融监管法最终能够达到如下调控目的:其一,确认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其二,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市场行为,协调、确保金融市场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实现资金融通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目标;其三,确定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规范金融调控、管理、监督行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监督体系。这三个方面的目的实际上正是金融监管立法的意义所在,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只有建立了完备的金融监管法,才能够保证上述三方面目的的实现。

金融监管法的主要内容

在对金融业进行定义时对现代金融业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分类: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前者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等直接的资金融通方式;后者则主要体现为以银行作为交易的中介方而形成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这两种分类各自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即可看出金融业的主要分支为银行业和证券业。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保险业由于也能起到积聚资金的作用,且借助前两者的渠道也能进行资金的融通,因此保险业也是现代金融业的一大重要分支。除此之外,以期货、信托以及新衍生出的一系列金融工具为依托,形成了现代金融行业的各类大小不一的分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金融业。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将选择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对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期货这四大金融行业的监管立法作为介绍金融监管法的主要内容。

金融监管法的目标和原则

(1)金融监管法的目标

①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是使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稳定运行状态。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有效调动资源。消除危及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防止其演变为金融危机。

②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由于金融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容易被侵犯,确立此项原则有利于降低金融业的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

③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金融市场蕴涵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很容易发生恶性竞争。从而导致金融业不稳定。虽然监管并不能绝对消除风险,但当金融机构不能满足金融业审慎要求时。监管当局采取措施。确实能达到规范金融机构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和保持金融市场有序运转的目的。

(2)金融监管法的原则

①依法监管原则。依法监管原则是指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其监管行为不得与上述法律、法规及规章相抵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地位的确立和监管权力的取得来源于法律;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依法行使监管权。

②审慎监管原则。又称持续性监管原则。是指在金融机构获得市场准入、开始业务经营后,金融监管机构对其日常业务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管。审慎经营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审慎监管包括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两方面。随着金融创新业务日益增多,合规性监管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金融业风险。以风险性监管为基础的审慎监管原则逐渐为人们认同。

上一篇:教材写作素材必修一xm下一篇:鼓乐铿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