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6-20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篇1:《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6—79页“海鸥回来了”。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为了保护环境,青岛做出了挽留海鸥的行动,海边来了很多海鸥,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2、学生自由观察。

3、集体交流,观察情境图所获得的信息。

4、根据获得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如: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合作探索,建立模型

(一)探索11的组成,认识数位。

1、用喜欢的方法数一数。

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用小棒摆一摆,体会计数单位“一”和“十”。

(1)一根小棒表示一只海鸥,请学生用小方块表示沙滩上的海鸥。(2)出示摆成一堆的11根小棒,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根小棒的个数?引导学生想到把10个合成一捆。

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探索11的组成,学习读、写11,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1)引导学生看小棒图思考:1组方块表示什么?1个表示什么?(2)这1组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数位,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十位”。十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十。

这1个表示1个一,它对应着的数位叫做“个位”。个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一。

“11”这个数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找一找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引导学生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用计数器表示“11”。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还有1个一,该怎样拨珠表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4)“11”的写法。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5)“11”十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20的组成。

1、出示问题: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2、请学生试着用小棒摆一摆。学生独立探索,交流想法,互相提出建议。

3、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十是20。

4、用计数器表示20。

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它。

5、写出20。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写法。

(三)总结方法,自主探索。

1、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摆小棒——拨计数器——对准数位写数的学习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

2、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演示自己摆小棒、拨珠、写数的过程,介绍方法,并说出它们的组成。

4、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交流:原来十几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写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三、巩固应用 自主练习。

第2题,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写一写,画一画。第3题:按顺序写数。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做完后让学生练习各种形式的排序练习。第7题:猜数游戏。

老师先讲清游戏规则:一人出数(如10),另一学生也出一个数并告诉对方:“我的数比你的数大的多(或小的多、差不多等范围),让对方猜是一个什么数。

学生明白规则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反复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了11—20这些数。出示课题: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要保护海鸥,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美丽的海边,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喂海鸥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80—84页,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口算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3、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海边去看了看,今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海边喂海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哪里能学到什么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课本情景图,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自由交流。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口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算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学生可能直接从书上的情景图中数;可能用一个小棒来代表一只海鸥,摆一摆,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有的学生可能用口算,把12分成10和2,先把2与3相加得5,再把5与10相加,合起来得15;还有的可能用2+13这个算式去想,不管哪种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自己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教师小结:计算十几加几的加法算式时,先用十几的个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结果与10相加,即为最终结果。

2、探索减法算式

师:有了解决加法算式的经验,相信第二个问题的任务,你能圆满完成!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桶饮料?”

引导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再探索计算的方法,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法1:用数数的方法,因为是17-4,所以从17往后倒着数4个数,分别是16、15、14、13。因此,17-4=13。

法2: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出17个小方块,再从里面拿出4个,然后数一数剩下的个数是13个,所以17-4=13。

法3:用口算的方法,先从7里面去掉4,剩下3,3再与10合起来是13。所以17-4=13 教师板书:7-4=3 10+3=13

教师总结,优化算法:平时你在做题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先用十几中个位上的数减去一位数,再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说法后,教师再总结: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加、减一位数,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其实在加、减法每个式子里面的每一个数都有一个名称,你想知道吗?

3、探索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加法算式12+3=15中,12是什么,3是什么,15又是什么?此时多找两个同学说一说,再板书: + 3 = 15 加数 加数 和

4、探索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那么减法算式中的这三个数分别叫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学生自由解决。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减法算式中,减号前边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减得的结果叫“差”。

根据刚才老师的表述,你认为在17-4=13,被减数是(),减数是(),差是()。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你认为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思考一:12+3=15,15-3=12,所以加法算式中的和可以变为减法算中的被减数,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在变为减法算式时,一个变以减数,另一个则变为差。

思考二:17-4=13,因为13+4=17,所以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可以变为加法算式中的和,那么差和减数,则可以变为两个加数。

思考三: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深的奥秘都被你们发现了,对,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互为逆运算。用式子表示为: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5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课后反思:

篇2:《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彻底掌握“十位”和“个位”;会用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推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以及顺序和大小。

教学方法

认识“十位和个位”。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

2.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3.谈话点题。

一个十加几个一所得的数到底怎样写呢?

二、新课学习

(一)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①学生拿出自制数位筒,摆出小棒14根。②怎样摆的,说说看。

③谁能试着给左面、右面的数位起个名字? ④14中的1表示什么?

⑤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2.利用计数器写数。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

②十位上有2颗珠子,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 ④质疑问难。

(二)巩固练习。

1.用数子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3.给小马虎改错误。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4.补充练习。

三、结论总结

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11~20的写法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反馈。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十三()十七()九()二十()2.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1,个位上的数字是4,这个数是(五、作业布置

想一想,再往下接着写。)。)、()。)、()、()、()、()11~20各数的写法

计数器 十位

篇3:《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设计理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 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 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发与生长。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从小石子数起、“十”在我们身边、从石子中走出去。在这三个板块中, 学生从追溯古人的计数方法开始, 感悟智慧的萌发与生长;接着回归现实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智慧的发展;最后引入图形与符号, 在对比中实现智慧的超越。三个板块的设计, 从时间上, 由古至今;从内容上, 由理论到实践;从认知上, 由直观到抽象。每个板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功能, 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 能正确地数数, 初步掌握数的顺序, 感受数的大小。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十进制, 认识计数单位“十”,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3.经历“十”的生长过程, 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小石子数起

1.数“十”引入, 介绍古人计数方法。

(1) 小朋友们, 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瞧, 这儿还有一些小石子 (10个) , 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咱们也来数一数。

(2) 借助课件进行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 一共打了多少猎物呢?他们有时用手指来表示, 有时就在地上放些小石子, 捕获一只猎物就放一个小石子, 两只猎物呢? (两个小石子) 3只呢?10只呢?……就这样, 猎物越来越多, 小石子也就越来越多了。 (屏幕上出现很多小石子) 现在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大家看 (课件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 ,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这里的一个大石子表示多少个小石子呢?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 于是他们又想到了用算筹 (小棒) , 瞧, 计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演示, 教者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 在追溯“十进制”产生的过程中, 感悟到了人类智慧的萌发与发展。

2.借助小棒, 初步理解数的“分”与“合”。

(1) 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 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 (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你能先数出10根小棒, 再捆成1捆吗? 动手试一试。

(2) 这一捆是多少? (10根) 它就是1个十。

1个十里有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出:10个一是1个十, 1个十里有10个一。

(3) 比赛:根据要求取小棒, 看谁拿的又好又快。

比赛一:从盘子中拿出10根小棒。

提问:你拿的真快, 能说说你是怎么拿的吗? (直接拿一捆, 因为一捆正好是10根。)

比赛二:从盘子中拿出12根小棒。

(学生取出1捆带2根)

提问:这不是3吗, 怎么会是12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你拿对了吗?请举起你的1个十, 把这个“十”先放回盘子里, (学生放回10根小棒) 刚才你放了多少根?手里还有几个一?把2个一也放回盘子里, (学生放回2根小棒) 现在手里还有小棒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的迁移下想到了“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借助捆小棒的操作, 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的特质。与此同时, 学生在取出小棒、放回小棒的操作活动中, 也体验到了数的“合”与“分”, 感悟到了数与数位的不同。

3.借助计数器, 感悟“以一当十”。

(1) 刚才大家用小棒表示出了12, 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12的吗? (出示计数器)

(2) 介绍计数器, 指出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

(3) 在计数器上拨出12, 提问:这是12吗?为什么?

指出: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 它能表示10个一, 真厉害。

(4) 刚才我们表示出了12, 如果在个位上再添一颗珠子, 又是多少呢?再添一个珠子呢?……

(教师边添珠子, 学生边数数:13、14、15、16、17、18、19。)

(5) 猜一猜, 老师接下来会拨多少? (20) 怎么拨呢?学生相互讨论后, 进行演示:

提问:原来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 现在十位上有两颗珠子, 多出来的一颗珠子是怎么来的呢?比较一下, 哪种拨法更好?

指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了个位上的10颗珠子, 真是“以一当十”呀。

4.小结:从小石子到小棒, 再到计数器, 我们都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数起, 学生经历了从小石子到算筹 (小棒) , 再到计数器的发展历程。计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 其最突出的创造就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大石子 (重量与小石子不一样) , 到一捆小棒 (形状与一根小棒不一样) , 再到一个珠子 (所占数位不一样) , 沿着先人智慧的足迹,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块二、“十”在我们身边

1.寻找身边的“十”。

(1) (实物出示一包餐巾纸) 这是什么?有多少张纸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10。

(2) 老师这里有“十”, 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 赶快来找一找、数一数吧!

(学生取出学具, 开展活动。)

指出:十个是一包, 十个是一盒, 十个是一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

2.体验“十”的价值。

(1) 出示3捆铅笔。提问:这是多少?为什么?

(2) (出示:成捆的、散装的铅笔若干) 取出50枝铅笔, 你准备怎么拿?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拿62枝怎么办?如果拿100枝呢?

指出: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 一千一千的地数……

设计意图:在追溯古人智慧足迹的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 通过身边的一捆、一包、一盒、一袋、一份感受到了“十”的存在, 初步理解了“十”是计数单位, 感受到了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性, 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实现了智慧的生长。

板块三、从石子中走出去

1.引入阿拉伯数字。

“十”就在我们身边, 但计数的时候, 我们总不能把石子、算筹、计数器都带在身边吧, 于是人们从石子、算筹、计数器中走了出来, 他们创造了图形和符号, 瞧, 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 (出示:0、1、2、3、4、5、6、7、8、9) , 有了这十个数字, 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现在, 你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12吗?

2.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出12, 那你知道它们的“十”分别在哪里吗?

比一比, 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便? (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 我们找到了许多的“十”, 知道了“以一当十”, 还体验到了数字的简洁。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篇4:《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以内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认数的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小棒

设计思路: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做准备的,学生对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选择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情景,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从学生喜欢的东西入手,观察老师演示、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来理解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说数的组成,利用直尺图,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今天茄子先生又来到了我们数学课中,(课件出示)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智慧星。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一些数呢!认识吗?一起读:0~10(生齐读)。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他智慧星中藏着哪些数呢?

师:这些数可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猜一猜,其他智慧星里藏着哪些数呢?(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猜得很对,后面的这些星里藏着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师:你能读出后面的数吗?(指名读一读)(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已经会读了。

【设计意图: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智慧星,用数数来获得五角星,创设从0数到10,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1.摆。师:茄子先生不仅带来了智慧星,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听第一个问题:你能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说。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跟大家说一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生说)

师:还有与他不同的摆法吗?(师根据学生的说,作好展示)

师:小朋友真不错,想了这么多摆法,咱们来评一评,谁的摆法最好?为什么?(生评)(奖励)

3.学。师: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摆的吗?咱们一起看看!谁说说他是怎么的,你认为他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对,我们一眼就能看很清楚,像商店里卖的羽毛球一盒就是10个,一袋火腿肠也是10根,一袋瓜子里面有10小袋……,这样我们数起来也方便。你们也能像刚才这小位朋友一样做吗?与同桌合作绑一绑!

(师顺手拿一捆)问:你们绑的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是几个十?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的经历中,让每个学生数10根小棒捆起来,虽很费时间,但能让学生体会"十"是一个计数单位,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师:12根小棒,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你现在能很快摆出来吗?

师:(指对1捆带2根)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加几根合起来是12根?

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老师摆了多少根小棒吗?

(出示15、17根小棒,说一说是几捆带几根,是多少根?)

(二)摆摆、说说,理解“2个十是20”

师:想一想怎样摆出11根小棒,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后进行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再依次摆出13根、18根。)

师:请小朋友们很快地摆出19根小棒。

师:19根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小朋友们与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再合作摆一摆。

师:19根再添上一根就是20根了,这里是几捆带几根?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怎样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展现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理解了“2个十是20”】

(三)11-20的数序(想想做做第2题)

师:小朋友们这么地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顽皮的小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小猴)他看到茄子先生带来了这么多的智慧星,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把摆放得整齐有序的智慧星打乱了。你能帮它把这些智慧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尺的下面(出示尺)排放整齐吗?。

师:谁愿意来帮帮小猴?(指名)

师:这位小朋友排得对不对?(真聪明,表扬他)

师:小朋友,看着这尺子,我想到了许多问题:

(1)10的后面是几?15前面一个数是几?谁告诉我!

(2)13和15的中间是几?15和18的中间是哪两个数?

(3)18的邻居是谁?

师:谁也能看着尺子上的数提问给老师回答?(奖励)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直线下面的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

谁能从7数到17?谁能从11数到20?

师: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在你的文具盒里能找到吗?(尺上)看着自己尺上的数从0读到20。(生齐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帮助小猴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并获得11-20的排列顺序,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观察数轴上数的变化过程中,使数的顺序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4题。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11-20各数了,茄子先生还给你们带来了草莓和雨伞呢!

(1)出示草莓图。师: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颗草莓?(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呢?这么多草莓,要按照顺序数,才不会漏掉,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上往下。数一个就在这个草莓上做一个记号。(师示范)

师: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了?(指导10个一圈)

(2)出示雨伞图。师:这里还有很多雨伞,用同样的方法,先猜一猜一共有多少把,告诉旁边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数一数,圈一圈,看看数出的结果和你猜的差不多吗?

学生在书上数,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估计、数一数、圈一圈,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了十几的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及很快地数出物体的个数的能力。】

3.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活动)师:我们再来比赛翻书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找到课本上的第8页,再找到第15页,最后找到第20页。

师:下面请小朋友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到20页,看看有多厚。

小结:20页书比10页厚多了。

4.想想做做第5题。(生活中的数)师: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看看教室里的人和物,你喜欢什么,就去数一数,数到20个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结合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体验到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及数学的广泛兴趣。】

四、全课小结

篇5:《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知道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红花”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9,18,12,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小棒有多少根呢?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说出(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

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电脑出示直尺图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4)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3比15大还是小?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4、出示计数器

(1)分清个位和十位

出示个位1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6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没有珠子,十位2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2)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5、教学十几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2,再在个位添上3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学生正确说出这道题的结果并不难,但要清楚说明算理,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

①谁知道12+3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12是1个十和2个一,3是3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5个一,所以得15。或用个位上的2和3相加,再加十位上的1,也得15。)教师说明,第一种想法是道理,第二种想法是算法,口算时怎么想都可以。

请你们试着算一算17-4=□。同学间相互说说怎样想的?(从1个十和7个一中去掉4个一,还剩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17-4=13。)

6、学习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12+3=15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加号前的12和加号后面的3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5叫和。在17-4=13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减号前面的17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4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3叫差。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如下:

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十几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时,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也可以用个位上的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四)课后小结

篇6:《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组成。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初步的数学感受。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作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整捆和单个小棒的学具贴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一起数0-10,倒数10-0。

二、数人数,导入课题

首先叫一个小朋友数出第1小组的人数(6人)然后再数出第1大组的人数(12人)12比10要怎么样?(大)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比10大比20小的这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1、画小棒,学习数数。(1)画小棒

现在老师请你们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可以怎么画?(2)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发现小朋友是一根一根画的)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我是一根一根画的)那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不是画了12根(1、2、3、4、5……

11、12)刚才我们一根一根地数,小朋友们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很慢)。那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根。

(3)再画小棒

请小朋友们画12根小棒出来,尽量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画了多少根。(4)比较择优(教师巡视,小朋友画小棒)

老师讲解学生的摆法。有的小朋友是2根2根摆的,3根,4根,5根……。**小朋友是10根10根画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画法:出示课件,演示10的画法。(学生一起数10放一堆,另外2根放一起。)那现在分成有几堆,一堆又多少根?我们用1根小棒表示一个一,那2根小棒表示?3根?4根?……(依次出示1根根的小棒。让学生说有几个一)

那老师把一堆的小棒扎成一捆。(出示1捆)一捆有多少根?

2、学习数的组成。(出示刚才的一捆,并贴到黑板上)

(1)刚才我们说了这一捆是有10根的,这一捆表示一个10根,就表示一个十。

(2)要求学生说一说一捆的表示意思(板书:一个十)。

(3)让一个学生上台用刚才学习的好方法,捆一捆小棒,边捆边说一捆的表示意思。(要求把捆好的小棒放在桌面。)

(4)学习12的组成

那么这里有几个一?(课件:指12外面的2根)所以我们看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一起读:12的组成

(5)游戏:比眼力(学习14的组成)课件:14根小棒 我们马上要进入游戏阶段了,你们要准备好了,仔细看!

a、画面显示14根小棒(一根一根的),4秒钟后消失。你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生乱猜)

刚刚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看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还是同样多的小棒,只是摆的方法不一样了,注意看了!

b、画面显示14根小棒(两根两根的),4秒钟后消失。这回看清楚了没有?(10、12、14)

还是有同学有不同的答案,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注意了!c、画面显示14根小棒(1捆加4根),4秒钟后消失。(是14根)为什么这一次,你们都说是14根啊?(因为一捆就是10根,再加上4根就是14根)您们说得真好!那么,14是由(1)个十和(4)几个一组成的(板书)。教师带读。

(6)学习20的组成

老师也摆了个数,你们看这样2捆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看着2捆小棒说20的表示意思。得到结果(板书:20里面有2个十,20里面有20个一。)

巩固20的组成:出示苹果(20颗苹果分成2堆,问一共有多少?生答。)让学生理解20是由2个十组成。

3、学习数的顺序和大小(尺子图)老师有一把尺子,尺子上有很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让学生顺着数数倒着数数,让学生知道11-20各数的顺序,并牢记数的前后是数字是什么?

(1)可是老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尺子上的一些数磨掉了,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回来码?10后面的一个数是几?(课件在直尺上闪出答案。)

(2)12前面的一个数是几?(出示答案)

(3)和15的相邻的数是()和()(课件在直尺上闪出答案)

四、练习巩固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4)20里面有()个十。

(5)()个一和()个十合起来是17。应用抢答形式让孩子回答后课件闪出答案。

五、课后练习。

同学请翻开课本,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就是书上的84、85页。同学们课后看看84页的图片,看看图中有些什么?他们的数量有多少?

五: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长沙市麓谷中心小学

篇7: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今天,羊村举行了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运动员们上场了。(动手出示运动员的卡片在黑板上)你知道有多少名运动员吗/ 你是怎么数出来的?谁能来数给大家看看?(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数给大家看看)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名运动员,你知道摆几根小棒吗?(顺手在一名运动员的下面摆一根小棒)动手试一试。(老师看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情况 组织教学)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一摆?(请一位小朋友)他摆得和你是一样的吗?他摆了几根?(10根)。如果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动手板书“一”),“1”也可以用大写的“一”来表示,这儿有几个一?(多请几位小朋友说一说)(指着黑板上的10根小棒)说:你会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吗?动手试一试?说一说刚才这一捆里有几个一根?(多请几位小朋友说一说,一捆里有10个一)板书 10个一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十?(一个十)这一位小朋友的是几个十?他得这一捆是几个十?(说一说你自己捆的是几个十)老师的这个也表示一捆,他是几个十?你知道他里面有几个一?所以说10个一是一个十。(齐读)反过来一个十里有几个一?

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帮老师数出10根小棒?(谁愿意)(请两位小朋友上黑板摆一摆){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羊村运动会吸引了很多的运动员参加,看,又来了两名运动员,这时候共有多少名运动员?(12名)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吗?动手摆一摆?(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摆一摆)

{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 你喜欢哪一位同学的摆法?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 是12根的?(多请几位小

朋友说一说)

如果老师用这一种方法摆一摆,你知道是多少根吗?不用举手直接说出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他说的一个十,哪儿表示一个十吗?

刚才都是老师在摆小棒,你们会像老师这样摆小棒吗/?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动手摆一摆,14 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摆得?(左边摆了几根,右边摆了几根合起来就是)17 18 15(方法同上)

老师想请每一小组的小组长当一回小老师说一个十几给你那一小组的组员摆一摆,听好了是十几。(共分为6小组)

(第1 2 3小组组长说一说你说的是十几,请组员说一说是怎样摆得 第4 5 6 小组的组员说一说怎么摆的,让别人猜一猜摆的是多少?)

2.(回到黑板)还记得这是多少吗?(15)看好了,一根一根接着摆摆到20(学生数)

怎么样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是20?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几个十?(两个十)

板书 2个十是20(齐读)反过来20里有几个十? 3.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这些数字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朋友,(板书 11—20各数的认识)大家一起读,老师如果把这些数字换一个地方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二.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小尺

试着轻声读一下,刚才大家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得,如果从大到小你会读吗?轻声读一下,看来小朋友们学的很棒,我如果这样你知道是几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更难得,你会吗?大家说得真好,懒洋洋给大家送来了草莓,美洋洋为大家送来了薄荷糖。2.估计一下有多少个草莓?

到底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数的时候为了不数乱了,我们在数过的草莓上画一个小点,表示数过了,数到了10个,怎么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个草莓呢?把数过的10个草莓圈起来,这样就可以一眼就看出是多少个草莓。我们再来尝一尝美洋洋带来的薄荷糖吧,(停顿一会)估计一下有几颗糖?(请几位小朋友说一说)真的有几颗,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圈一圈,数一数吧?(展示学生的作业)

3.羊村的运动会正在激烈的举行着,可是他们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运动员太多了,为了运动会能顺利的进行,你能帮运动员编个号吗?你打算怎么编号?

4.喜洋洋在运动会上得到了很多得奖品,小羊们准备上喜洋洋家庆贺一番,看,他们在等公交车,是多少路的公交车? 三.总结

羊村运动会紧张的一天结束了,我们这一节课也要结束了,在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又认识了哪些数字呢?

篇8:《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义务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2、知道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养成勇于创新, 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有一天, 山中之王老虎带着小动动物去漫游数学王国, 他们来到森林车站, 可车上全是数, 小动物不认识数, 不知该坐哪一路车?小朋友, 你们认识数吗?愿意帮帮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吗? (出示课件)

除了小朋友刚才见到的这些数, 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神气的数, 小朋友, 你们想去吗?老师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去学习11-20之间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 充分感知

1、启发诱导, 教给学法

师:请小朋友迅速拿出9根小棒, 再添1根是多少根? (10根) 10里面有几个一? (10个一) 把10根捆成一捆, 就是一个十, (学生动手捆) 再添1根一共有多少根? (11根) 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2呢? (课件演示添小棒, 学生跟着摆13到19之间的数)

师:19根再添1根是多少根? (20根) 仔细观察, 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10根) 我们可以把这10根小棒怎样? (又捆成一捆) (学生动手捆, 课件演示捆小棒, 然后打散, 帮助学生理解20里面有2个十和20里面有20个一) 。

2、借助小棒, 充分感知

教师说数, 学生用小棒摆数, 并说说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学具拼图, 实现创新

学生选取学具拼成一幅图案, 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学具, 拼完后学生互相参观, 并互相介绍你是怎么摆的。

三、联系生活, 释疑解惑

小朋友的手特别巧, 摆出了自己喜欢的数,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 生活中,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数呢?

1、从生活中引出数

学生汇报从生活中收集的数。

2、写数.读数.比较

师:小朋友了解的数还真不少, 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请在方格中写出你喜欢的数,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比较大小。

3、排序

在小组内将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列, 然后抽一组贴在黑板上。

师:还有与黑板上不同的数吗?请上来贴一贴, 想一想该贴在什么位置?

4、小结

篇9:《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创设 探究 感知 理解 巩固 深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6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4页课题及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运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的知识点,并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感知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皮筋或细绳、一些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演示法。

学法:学具操作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演示)

小叮当:大家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表示愿意)

小叮当:太好了,我在学校里是一个好孩子。大家看,这是我得到的红花,你能数出有几朵吗?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从1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设计意图:在课始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数小叮当所得小红花的数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体验

1.初步感知计数单位“十”

师:刚才我们数了小叮当得的小红花,大家数得非常好,现在小叮当想知道你们能不能很快数出这15根小棒。这些小棒怎么放,我们才能够比较快地知道这里有15根呢?可以用皮筋或细绳来帮忙。

(展示不同的方法,并选出其中最好的方法)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我们来看一看,这时是怎样摆小棒的。(电脑显示过程,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满十根后,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小棒有几根?它表示几个十?1个十是多少?如果再打开的话,会有几根?那1个十就变成了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现在谁能很快拿出1个十?请把这一个十摆在桌面上。

(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5,一捆小棒是1个十,5根小棒是5个一,那么15就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出15的组成)

【设计意图:借助皮筋或细绳摆出15根小棒,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把10根捆成一捆是最方便数数的,并体会到10根捆成一捆这种数数方法的优越性,初步形成“1个十”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比较中自然优化知识,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数的正确概念。】

2.摆一摆,说一说,加深理解

小叮当:刚才没有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说你摆

师:你能快速摆出11根小棒吗?(板书:十一)(学生摆,教师巡视)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摆好了?你们是怎样摆的?

师(出示一捆小棒):这是几个十?(再出示一根小棒)这是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第二关:我摆你说

师(出示16根小棒):这堆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1个十、6个一合起来是十六。(板书:十六)

第三关:想想摆摆

师(板书: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想想你最喜欢哪一个数,悄悄告诉老师,你能用小棒摆出来吗?

师: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的小棒表示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四关:比比赛赛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谁先摆出19根小棒。(学生操作)你们摆得太快了,同桌互相数一数,都摆对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摆了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十九)

师:请同学们给19根小棒再添上1根,这时是多少根?(板书:二十)那二十里面有几个十呢?这是一个十,这10根单根的小棒也可以怎样?对,捆起来!比比谁的动作快!现在有两捆小棒了,是几个十?(板书:2个十是二十)

【设计意图:借助小叮当邀请学生来闯关,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四个不同的闯关活动,动手、动脑、动嘴、动眼,不仅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又进一步理解了计数单位“十”。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小叮当:请小朋友们拿出尺子,把你认识的数小声地读一读。我这里也有一把尺子,我找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尺子上的数越往右就会怎么样?越往左呢?有什么规律?看着尺子上的数,小叮当有好多问题想考考大家!13后面的一个数是几?16前面的一个数是几?11比13大还是小?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谁能学着小叮当的样子,也来当当小老师给大家提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让学生像小叮当一样,从多种角度进行提问,从而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各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强烈的数感。】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5题

师:我们教室里这么热闹,还来了一位小叮当的好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按顺序把从1到20各数连接起来,就能见到它了!(学生连完后,课件出示“小兔”)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6题

师:瞧!可爱的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跑来了,它跳到我们数学书的第8页,赶快翻到第8页找一找,翻到了吗?找到了吗?哎呀,它又跳到第12页了,大家快接着找。小兔子跳得真快呀,我们也快点追,现在它又跳到第20页了。翻到第20页的同学请举手!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原来小兔子这么急是要去参加运动会呀!

师:运动会上有哪些小动物呀?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号码,你认识这些数吗?我指几个请你们来读一读。小叮当喜欢一个小动物,但他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哪个。他喜欢的小动物身上的号码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大家猜一猜他喜欢谁?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呀?快把它像小叮当那样介绍给大家,让我们来猜一猜。

师:运动员马上就要参加100米赛跑了,我们来给它们按号码大小顺序排排队好吗?老师已经把这些号码发到你们的桌子上了,你准备怎样给它们排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1~20各数的顺序画出图,引出一个新朋友(小兔),并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找小兔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又帮助学生复习了数的顺序。】

四、联系生活实际

师:运动会结束了,小叮当和小兔子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数。瞧,它们找到了这么多!(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见过或听到过哪些数?

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我们会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真实存在,并内化知识,从而感受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五、总结

小叮当: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数出我得了多少朵小红花吗?(十一)这节课你们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集体表示很开心,收获也很大)我也很高兴!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叮当所得小红花的朵数,前后呼应,使课堂更完整。让学生在回答小叮当的提问中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从而有效地回顾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六、作业设计

1.告诉家长你今天所学到的数字。

2.和家长一起说出11~20这几个数的组成。

篇10: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林口实验学校小学部

曲知音

教学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2、在日常生活中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4、加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数字卡片、11、15、20的贴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故事内容。)

师:今天老师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想)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小猴子做完了老师留的作业,就到大森林里去找朋友玩儿,它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了远处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原来它叫聪明屋呀!它轻轻地敲了敲门,走了进去。呀!这里住了好多好多的数字宝宝,有它认识的0、1、2、3、4、5、6、7、8、9、10,还有那么多它没见过的,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认

识它们吧!

师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数字11。

师:这些数字宝宝太多了,所以老师就用小浪线代表11~20之间没有写出来的那些数字宝宝。

师:怎么才能认识它们呢?拿出你们的火柴跟老师一起摆。(师在实物投影上摆)

生:拿自己的小棒摆十根,边摆边数。师:这是几根? 生:10根。

师:我们把数出的这十根火柴捆在一起,看谁捆得又好又快,这一小捆是几个十呢? 生:一个十。

师:我们再拿出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几个一? 生:一个一。

师:放到一起是多少根呢? 生:11根。

师板书:11

11的贴图 师:谁能说说11是由几个十和几十一组成的? 生: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师:那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不同,前面的1表示一个直,后面的1表示一个一。

(二)认识数字15.。

师:很好,那老师在11的后面再摆上几个一,(生边摆边数)现在有几个直、几个一? 生:一个十,五个一。师:那现在是十几呢? 生:15。

师板书:15

15的贴图 师:谁来说说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5是由一个十和五个一组成的。师:你真棒,不用学都知道。

师:我们认识了11、15这两个数字宝宝,还想不想认识其它的数字宝宝呢?下面你们就在小组里摆11~19之间的数,喜欢哪个数字宝宝就摆哪个数字宝宝,摆完之后,告诉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你是怎么摆的?

师:你们都摆好了吗?(摆好了)那谁告诉老师你摆的是多少? 生:14、15、13、11、12、19。(三)认识数字20.。

师:(最后一名)19,我在19的后面再添上一根,谁知道现在是多少了? 生:20.师板书:20

20的贴图

师:散的这些火柴够十根了,该怎么办呢? 生:捆起来。

师:那我们就捆起来吧。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生:两个十组成了二十。

师:咱班的同学真是好样的。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的数字宝宝,一定很累了,现在我们就轻松一下吧。课间休息,唱两首带动作的歌曲。

三、巩固练习

师:小猴子在聪明屋中又认识了这么多数字宝宝,同它们成了好朋友。于是,小猴子决定带数字宝宝到咱班来做客。你们欢迎吗?(欢迎)但是,它们在来的路上却把小猴子给惹生气了,因为小猴子让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这下数字宝宝就不知道怎样站了,都要站到前面去,你们知道怎么站吗?(知道)

师:老师这里有10张卡片,你喜欢数字几,就拿几,然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生:排队。

师:大家来数一遍他们站的对不对? 生:数。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这些数字宝宝吧!(鼓掌)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11~20之间各数。生:抢答。

师:现在数字宝宝到你们的格尺上去了,想考考你们?接受挑战吗?

(接受)好,马上的格尺拿好,边听边看。我来代替数字宝宝考你们可以吗?(可以)

师:12后面是几?我是15,我前面是几?我是19,我后面是几?我是17,我和18谁大? 生:略。

师:把格尺放好,把书拿起来。数字宝宝已经到你们的书中去了,要跟你们捉迷藏,谁最先找到,就拿着你的书,到前面来举给大家看。

师:我是14页,你们能找到我吗?我是16页,你们快找呀!我是11页,我在哪? 生:略。

师:刚才你们跟数字宝宝玩儿的时候,小猴子跟老师说,这些数字宝宝太贪玩儿了,该带它们回去做作业了,我们就跟小猴子、数学宝宝说再见吧!

四、灵活机动时间

师:谁能用数字宝宝来训句话呢? 生:随意说。

篇11:《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管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我真正意识到了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的重要性。现把我讲的这节公开课的一些所得所想总结如下: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导入,当我询问学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数了几只羊吗?”学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其让学生成为旁观者,不如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我应该这样子询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几只羊吗?”

2、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石。吴正宪老师说过:“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进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个十”课题后,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依次摆出从盒子中数出11根、13根等数量不同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部分学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开,试图一根一根地数。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环节的设计,没有突出计数单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计数或数数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面对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一些教育机智。

3、教师要善于发问,努力融爱于语言的锤炼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对我说过:“你的语言素养决定你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你千万别把教室变成你的演讲场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达天赋。”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吸引人,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课堂上容易过于频繁地提问一些看似有效,实则没有真正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譬如:“是吗?”“对吗?”“同意吗?”“你们听懂了吗?”

4、教师要学会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授课时,我总是担心孩子们回答不出来、学不会怎么办,总是替学生去回答。学生课堂讨论和思考没有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长远考虑,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是不利的。比如,这节课中,我在处理数一数的练习题时,小天使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刚开始学生回答不上来,但教师不要过于心急,应该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发现“十加几,就是十几。”

篇12:《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操作,

在玩中学习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上完本节课后,让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交朋友600字作文下一篇:《道士塔》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