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高中作文

2024-08-03

科技的进步高中作文(精选8篇)

篇1:科技的进步高中作文

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高中作文800字

还记得几个月前,那场成为世界焦点的人机大战吗?青年棋手柯洁对战机器人阿尔法狗,这场被戏称为“人类与机器人世纪之战”的围棋大战,最终以柯洁的惜败告终。当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除了替柯洁惋惜,还有一丝丝恐惧。机器人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了吗?如果机器人已经能够战胜发明它的人类,电影《终结者》中的情景在未来是不是真的能发生?

柯洁在昨天的《开学课》节目里谈到了他对这场人机大战的看法。他说,比赛到了最激烈的时候,他恨不得去后台把机器人的电源掐了。但是结束后再回头看,他觉得其实不论谁嬴,最终都是人类的胜利。因为即便阿尔法狗的运算速度再快,它始终都是冷冰冰的机器,“和人类相比,我感觉不到它对围棋的热情和热爱。对它而言...它的热情——也只不过是运转速度过快导致CPU发热罢了。”

听完柯洁的话,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节目继续着,郎朗带着他的学生和钢琴机器人TEO共同演奏,钢琴机器人的指法快、稳、准,永远不会出错,但我却无法感受到它内心的情感。我想,真正让人沉醉和发现音乐之美的,依然是朗朗给我们带来的钢琴感受。那种对乐曲的了解和感情,机器人是永远不会有的。

虽然我暂时解除了对超前科技的恐惧,但这就够了吗?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有高山流水的`琴,有敌退我进的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书,有丹青妙笔的画,但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真的学习过,并且对这些国粹感兴趣呢?至少在我的生活中,这样的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打一打王者荣耀远比学习一门兴趣课要有意思。面对这一严峻现状,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比如让超前科技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发扬中去。

机器人虽然没有感情,但是它们的准确无误是我们很难比拟的,把这样的精准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里,它们也许会是完美的讲解员;机器人虽然不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真正韵味所在,但是却能够成功吸引到很多原本不关注传统文化的人的眼球,把机器人+文化大师联手表演的新颖形式放到推广里,也许会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当柯洁遇上“阿尔法狗”,当郎朗遇上“TEO”,当传统文化遇上超前科技,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篇2:科技的进步高中作文

首先是我们的交通。听爷爷说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有一辆自行车就已相当稀奇了;那时的孩子都是走着上学,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高中生。偶尔能看到一辆吉普车那是军队干部的车,别提有多珍贵,多稀罕,整个村子的人都围上去东瞧瞧、西摸摸的,就像摸着宝贝似的,稀罕坏了!而现在呢,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小汽车了,一出门就开车,坐在车里吹着空调,听着音乐,多远都不怕!我们国家现在还制造出磁悬浮汽车、新能源汽车,既环保又方便!

其次是我们的住房。过去的房子全部是用泥巴垒起来的,上面盖的是麦秆;时间一长,遇到雷雨季节,外面下大雨,家里漏小雨,得用一个个盆子接雨水。而现在,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上下全是电梯,既防雨还防震!

在我们身边,这些事例太多太多!奶奶说这就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和幸福;现在的生活,在她们小的时候想都想不到。

篇3: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

1 科技进步的内涵

人们通常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加以谈论,实际上,科学和技术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科学进步表示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它一般并不能形成直接的生产力,而技术进步则直接与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技术进步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只是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它才加快了速度。

有关“科技进步”的论述始于20世纪初,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npeter)最早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人们继续对“创新”做出种种不同解释。后来,人们把它归结为“科技进步”这一概念,许多学者曾经给科技进步下过定义。

在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雅各布—施莫克勒(Jacob-Schmookler)和埃德温·曼斯费尔德(Edwin Mansfield)的定义:科技进步指给以同样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或用较少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量得到同样的产出;或者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或者生产出全新的产品。从图形上看,科技进步可以表示为等产量线的内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横轴表示劳动(L)投入量,纵轴表示资本(K)投入量。第t期的曲线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一定的产量Q可以由资本与劳动的各种组合生产出来,科技进步发生后,产量Q不变,但两种投入都减少了,结果等产量曲线移到了第t+1期的Q,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使整条等产量曲线往原点移动。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进过程,而且科技进步是一定社会的技术、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政治、国际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认为科技进步的内涵不仅应表达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还应包括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的层次性、过程性、有机结合特性及产出特性。

科技进步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进步,这是科技进步的源泉。科学研究进步不但包括基础科学体系、应用科学体系及软科学体系的知识深化与增长,还包括科学研究手段、工具的进步;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从而推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

第二个层次的科技进步是指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教育培训的开展与进步。这一进步层次的目的是使技术成果得以扩散,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使人的个体和群体素质都得以提高。

第三个层次是指技术应用的进步,技术需求者将先进技术运行于实践,生产出产品。

第四个层次的科技进步是指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指通过流通消费环节,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获得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上述每一个层次的进步都是不能忽略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联动的系统,都对推动科技进步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科技进步的模式

关于科技进步的模式,经济学家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包括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及人力资本投资模式。

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由希克斯(J.Hicks)提出。按照上述定义,科技进步可以节约要素使用量,这种模式便是根据科技进步对生产要素的节约程度来分类。希克斯根据科技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节约程度的差异把科技进步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在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一书中,希克斯提出,加入科技进步因素后,如果用较少的劳动就能搭配比原来更多的资本,这类科技进步就归为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反之则归为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但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替换比率不变,即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变化比率相同,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属中性型科技进步,如图2所示,假设科技进步发生后,劳动-资本价格比率不变。

图2中:曲线I0为科技进步前的等产量线;射线OO’为资本—劳动比率;斜率K0L0、K1L1为劳动对资本的价格比率;曲线I1B为科技进步后K/L提高的等产量线(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曲线I1D为科技进步后K/L降低的等产量线(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曲线I1C为科技进步后K/L不变的等产量线(中性型科技进步)。

中性型科技进步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比较适中的类型,但现实中不可能完全达到中性,总是有偏向的。劳动节约型科技进步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资本节约型科技进步的优点在于用少量的资金就能采用此类技术,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富足,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模式以资本节约型为主,发达国家则以劳动节约型为主。

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由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和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提出。速水和拉坦分析了1880-1980年美国和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他们在假定市场价格能够正确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需变化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研究指出,是相对价格的转变,诱导了人们去寻求能够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替代物。对于劳动较为稀缺的国家(比如美国),相对较高的劳动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农业机械性科技进步模式;对于土地较为稀缺的国家(比如日本),相对较高的土地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生物性科技进步模式。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比希克斯的生产要素节约型科技进步模式更强调技术应用者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引导,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技术成果,其推广与应用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诱导性科技进步模式是在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则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强调政府引导。

人力资本投资模式由舒尔茨(T.W.Schltz)提出。所谓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舒尔茨认为,要想保证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进行,必须提高人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要让人们学习知识,但学习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所以,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包括:教育、健康、在职培训、流动等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对科技进步的贡献在于,他从技术的需求与推广角度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弥补了诱导性技术进步模式的不足。诱导性的科技进步模式虽然也强调了人们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但没有提出要如何提高人们的需求水平,没有意识到需求不足对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

三种科技进步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在科技进步中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选择的科技进步模式自然也是有区别的,但一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亘古不变,科技进步模式应随其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而且从横向上看,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也很大,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的科技进步模式是必要的。

3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依据。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积极致力于本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家探索的问题。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长,特别是资本积累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已达成共识,即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科技进步。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早就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在这诸多因素中,无论是工人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还是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以及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又与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可见,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承认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马克思在分析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在英国,而不是在科学技术水平很接近的法国和德国首先发生时,指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入分析了近代科学、技术对经济或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以概括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实证或规范的分析方法均得出了上述结论。

丹尼森(Denison,E.F.)、肯德里克(Kendrick,J.W.)等人运用增长核算方程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远比要素投入的增长要大。西蒙·库兹尼茨以世界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国家为对象进行长期的分析,并以截面分析作补充,他将经济增长归结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重要因素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因此,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科技进步。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索洛(Robert Solow)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因素变量。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即使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资本的边际收益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技术进步可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随人均收入增加而递减的倾向,使其永远保持在零或某一贴现值之上,保证人均资本积累过程在一长时期内不会停下来,这样一来人均收入的增长将保持一种持续势头。从这一增长过程可以看出,科技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索洛研究的发现,20世纪初期资本积累只占经济福利增长的13%,其余将近90%的经济增长归因于技术或者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卢卡斯(Lucas)和罗默(Romer)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展,单纯依靠储蓄和资本积累,经济不可能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可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已经认同的观点是:表明经济成功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高贡献率,而不是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研究和开发(R&D)———提升经济体科学和知识基础。

至此,“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论断已得到完全的证明。因此,经济学家的关注重心也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

4 影响科技进步的内涵因子

科技进步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扩散及技术应用、产品价值实现相互结合的结果,在这些基本的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社会和社会经济力量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要素对于科技进步及发展速度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如何才能取得科技进步,综合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科技进步发展速度的因素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4.1 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机制

促成研发活动开展的动力是指那些“逼使”或“诱使”研发主体去开展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因素。本文的观点是,促成研发活动开展的力量有来自科技供给方的主动投入推力,也有来自科技需求方的拉力,但这两种力量都是相对的,研发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

首先,本能(或兴趣)和职责促使供给方主动投入研发。对这一问题将从两个角度阐述:一方面,(主要是)科研人员在科技推力的作用下产生研究的本能(或兴趣)然后主动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投入研发。科技推力包括科学研究的内在推力和技术发展的内在推力;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履行职责,如发展经济、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品供给、保护农业等弱质产业,等等,也会主动投入进行研发。在历史上,政府投资加强科技供给曾经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核技术、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都是源自于政府军事工程或其他项目的推动。

其次,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是研发的拉力。社会需要可分为社会物质需要和社会精神需要两个方面。自人类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以后,认识大自然的奥秘,把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成为人类的一个崇高目标,吸引着科学家为此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个历史规律。他们认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5],”指出了“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这就是说社会生产和需求对研究与开发的拉动作用。

但社会需要并不是研发活动的直接动力,它的拉动作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社会需要一直就难以实现。尽管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很强烈,我国农机生产体系有一定基础,应用农机的配套设施也并非不成熟,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却非常缓慢。其原因在于现有的经济格局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本例中,如果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社会需要成为“有效的经济需求”就会导致研发活动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经济需求表现为市场需求。从理论上说,市场需求是市场与人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相适应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易实现的需求。因此,相对于一般的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更有实现的现实性。但是,市场需求对研发活动的拉动作用还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缺乏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因此不利于技术创新。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因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市场结构最适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7]总之,一个既有垄断又有竞争能力市场才更具备创新的活力。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对研发活动的拉动力都具有相对性,其实,科技推力对研发活动的推动作用也是变数。弗里曼说过:“按照经济学家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一种新工艺或新产品第一次在商业上的应用和生产,因此企业家的重要贡献则是要把新的(技术)理念与市场联系起来。……我们的确可以得出下述命题,‘单方面’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较少,热情的科学发明家或工程师如果忽略了潜在市场的特殊要求或与市场相联系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成为失败的创新者。……另一方面,企业家或发明家兼企业家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学能力以开发一种令人满意的产品或工艺,也会成为失败的创新者,而不管他们对市场或销售的估计是多么良好。”[8]弗里曼的这段话诠释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科技推力或需求拉力都不是促成研发并创新的根本动力。而政府只是起到外力推动作用。[9]本文同意王耀德观点,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研发的根本动力,其中,良好的市场机制是形成市场对科技需求的基础,如果它们不足以形成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时,大量的科技供给将会游离于市场之外,如果仅以外力(如政府的力量)来促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应力图调整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以促进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水平,“诱使”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

4.2 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

科技进步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另一种是建立在科技输入或引进基础上的科技进步。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内部,加快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本国的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除本国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外,还包含着从技术更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输入或引进的科学技术。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的,与发达国家不同,当今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主要是由于当今世界的研发力量基本集中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成果也大多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少。

在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方面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是日本和美国,Bush认为:“19世纪,美国人的机械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欧洲科学发现之上,这些才能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10]”。1999年,斯托克斯则认为:“现在,日本扮演了美国人从前在技术中的角色[11]”。其实,有数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引进并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是建立在重视基础研究、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基础上的技术引进。从基础科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在1901-1931年间,美国获诺贝尔奖人数为5人,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相比,属中上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对科学研究的资助大大高于被称为最富有科学传统的英国,据贝尔纳估计,其科技经费占国民收入比例为英国的6倍[12]。日本也是如此,而且越是在早期,日本基础研究经费占总R&D的份额越高,最高时达30.3%。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提高了日本的技术能力和需求水平,包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据统计,1965年日本购买专利费用为600亿日元,而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研究费用为300亿日元[13],比例约为2:1。而中国在1990年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支出的比例已高达16.2∶1,1995年甚至增到27.5∶1。[14]

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发展中国家除立足于科技自主创新外,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发达国家一般并不愿意将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别国,因此,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十分必要的。

4.3 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创始的。舒尔茨认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在货币形态上可以表现为保健支出、教育培训支出、迁移费用支出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由此也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进步过程中,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应用者是三类需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克服这些劳动力的许多不良特征,例如,健康不佳、知识欠缺、技能低下、不善于接受新知识、小富即安害怕变化及风险、缺乏动机和保守等,所有这些都是阻碍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即对上述劳动力保健、流动、教育和技能方面的改善可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投资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4.4 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

技术的扩散传播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扩散和传播效率怎样,如何提高效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受到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提出的。关于创新扩散的概念,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精确、统一的定义,但如下的表述是普遍接受的:创新扩散是指创新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潜在采用者的传播转移过程。创新扩散过程涉及三个主体:创新技术的拥有者、潜在采用者和扩散中介机构即扩散传播渠道。创新扩散里的“创新”与技术创新里的“创新”是不同的。罗杰斯认为前者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首次应用,创新扩散是新技术的再次应用,技术创新中的新技术具有完全的新颖性,创新扩散过程中的新技术也具有新颖性,但这种新颖性只是针对采用者而言。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如图3所示。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群体虽然势单力薄但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的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就不远了。

创新扩散理论说明,在新技术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新技术的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4.5 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

科技进步是由不同层次进步相互联接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要保证每个层次进步的顺利进行和流畅衔接,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的调控。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经济的增长,并因其取向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国家宏观科技政策对一个国家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所有国家都会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的不同在不同程度上调整本国的宏观科技政策,如日本、美国等国通过调整宏观科技政策使经济增长从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致使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商品科技含量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按照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制定宏观科技政策,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有序进行,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

5 科技进步的功能及体现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科技进步能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更进一步的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进步在生产关系中的体现有所不同,通过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等生产力形式向生产关系要素的渗透,会导致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劳动组织的发展性变革,焕发出巨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因此,科技进步的功能可以表述为:改进并完善生产力的要素,并提升生产力的水平,进而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物化上。

社会生产力主要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社会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融合、渗透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中,生产力三要素是科学技术的载体。科学技术必须经过物化,才能由知识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它是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倍加作用显现出来的,一般用以下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包括:

1)对劳动力的渗透和物化。在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力,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因为科学技术是智能产物,缺少了高智能的人,科学技术便失去了源泉,劳动者不仅可以运用自己的体力作用于自然界,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能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改造自然。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经济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所以科技进步的首要功能可以说是发展、改善人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力及劳动过程的水平与档次。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或文化素养,通过教育,用科学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当今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功能的前提下,充分重视科技文化教育、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物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2)对劳动资料的渗透和物化。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工艺等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分析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15]。”这就是说,技术首先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物质手段,包括机器。马克思通过对近代工业革命的研究,论述了机器技术的实质。近代技术是近代科学与近代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5]。”这就是说,机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为了减轻或代替人的劳动,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马克思对劳动资料变革的实质性说明,它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渗透和物化作用。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是人类劳动经验、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科学技术的每一项新发现、新创造都会渗透、物化出一代更先进的劳动资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资料不但一代比一代先进高效,而且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其性质、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的机器只包括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变,增加了控制机部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运行的全程监控。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可以说,劳动资料的水平是科技进步的显示器,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资料数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3)对劳动对象的渗透和物化。劳动对象是劳动资料的组成部分,人类最基本的劳动对象是土地。科学技术向劳动对象的渗透可以改变它的运营状态。这里的运营状态是指劳动对象在投入的经济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使用价值,同样的劳动对象,在参与经济运作过程中,以不同的科技水平出现,其使用价值会显示较大的差异,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也就有不同的成效。科技进步可以改革植物的遗传品质,提高它的生长速度,扩展其生长及分布地域,使其经济价值倍增。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学纤维等新型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劳动对象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观化。总之,科技进步使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有规律地扩张,其结果是相关产业的兴起和经济价值的增长。

以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例来说明科技进步的功能及体现。如图4所示。

6 结论

关于科技进步的概念,施幕克勒和曼斯费尔德给出的定义比较权威,本文提出科技进步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进步,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教育培训的开展与进步,第三个层次是指技术应用的进步,第四个层次是指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层次相互联动,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意味着生产力诸要素的提高,还涉及到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适应以及包括分工协作和管理体制在内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科技进步速度因素包括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机制、科学技术的输入或引进、人力资本投资、技术扩散和传播速度及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等。其中,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是研发的根本动力。其次,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十分必要;第三,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措施;第四,技术的扩散传播是其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如何提高效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五,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对一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科技进步模式受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资源禀赋、对技术需求者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适合的科技进步模式是必要的。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在资源稀缺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轨道上来。

摘要: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科技进步作用机理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科技进步的内涵及层次、科技进步的模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影响科技进步的内涵因子。

篇4:2016值得期待的科技进步

本刊综合了多家权威媒体和机构的预测,选择了其中出现频次相对较多且大众也较为认同的内容,总结出2016年值得人们期待的科技进步。

2015年,虚拟现实(VR,即Virtual Reality)技术带着无比炫酷的科技感,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这一年,Facebook、google、苹果、HTC、三星、微软等纷纷聚焦头戴式显示设备,切入或加码虚拟现实市场。其中,谷歌价格低廉的纸盒眼镜受到追捧,并与《纽约时报》共同发布了首个VR新闻故事。

风口之下,中国VR企业迅猛发展。除了3Glasses、蚁视、暴风魔镜、乐相等国内熟知的VR厂商外,以BAT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开始在VR领域展开探索,乐视、小米等公司也不甘落后。戴上眼镜、耳机,沉浸在幻想之中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专家预测,2016年将是VR的爆发元年。

在VR的世界里,对视频图像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对芯片运算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更快的传输速度和屏幕刷新率、更低的延迟将成为研发者继续攻坚的重点。

2016年,VR技术有望在游戏、影视、动漫、体育等领域率先提速,提早投资布局的企业可能有更多发展前景。

机器人在2015年得到快速发展,以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社交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2016年,你如果没有倾诉对象,可以买一个社交机器人。这类机器人能与人类互动,能解读人类情感,甚至根据一些线索来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社交机器人的代表产品是软银公司开发的Pepper机器人,2015年6月上市后,1000台Pepper在一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今年,预计法国机器人公司Blue Frog Robotics等其他厂商也将推出类似的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也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2015年,可穿戴设备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大量产品相继发布。有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高达471.8%。有专家预测,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不过,当前可穿戴技术主要停留在个人消费市场,2016年将逐渐走进企业市场,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制造业、医疗、物流、仓储等领域发挥作用。在一项测试中,物流公司DHL为员工配备了智能眼镜,结果使商品挑拣效率提高了25%。著名咨询机构Juniper Research在一份报告中称,智能眼镜将率先走进企业市场。随后,其他可穿戴设备也将陆续跟进。在2016年,可穿戴产品将更加实用,造型也更为时尚。

据汤森路透发布的研究报告《2016年无人驾驶汽车创新现状》显示,2010年到2015年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22000件。而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无人驾驶汽车大放异彩,成为汽车厂商展示的重点。

2015年底,谷歌与福特谈判并寻求达成无人驾驶汽车的生产协议,最早今年,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露出端倪。就双方的合作深度而言,之前奥迪和英伟达顶多算是接触。依托强大的Google earth业务以及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诸多领先科技,福特将自己的业务范围延伸到了之前从未触及到的范畴。此外,奔驰即将推出的E-Class车型已经具备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行驶的能力,而随着车对车、车对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将更接近现实。

可以预计,2016 年会是无人驾驶汽车向前飞跃的一年,从被控制的环境中向不受控制的环境中继续前进将会是新的努力方向。

当前,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运行在3G或4G网络上,但所有人都在关注下一代通信技术,即5G网络。一旦5G网络普及,其速度将达到4G网络的100倍。目前已经有几家运营商在测试5G网络。例如,爱立信、华为和KPN去年8月宣布将在荷兰测试5G网络,爱立信和日本软银去年7月在东京对5G网络进行了测试,中兴则联手KT通信在首尔推出5G试验,而Verizon计划在2017年进行5G网络商用。2016年1月7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5G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在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由IMT-2020(5G)推进组负责实施。其主要目标是支撑5G国际标准研制,促进全球5G技术标准形成,推动5G研发及产业发展。

虽然比特币在消费者市场经历了起伏跌宕,但金融机构仍在投资比特币底层技术,即“区块链”,希望将它引入各种交易中。“区块链”技术具有即时、透明的特性,尤其适用于跨国货币交易,这一特性已经吸引了金融机构的极大兴趣。目前,比特币已逐渐深入到电子支付、电商、汇款和海外存款等行业,甚至黄金市场。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公司开始使用比特币,2016年比特币将继续蓬勃发展,该技术在监管方面的障碍也将获得突破。

新出台的《巴黎协定》帮助全球气候治理结束了群龙无首的“无政府时代”。在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中,中国做出不小贡献。随着已有技术的成熟,从空气中源源不断吸取二氧化碳,并将它打包卖钱,可能将成为2016年的商业新时尚。瑞士公司“气候工场”将成为第一家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它以商业规模出售的企业。从今年7月开始,该公司将在苏黎世附近的工厂里每月捕捉75吨二氧化碳,然后卖给附近的温室大棚,促进作物生长。

治病如何才能治本?按现代科学的发展程度,显然是直接从基因层面来纠正错误。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病的医学实验已经展开,中国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处于国际前沿。如2015年4月,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了全球第一篇有关“基因剪刀”技术修改人类胚胎的研究报告。2016年,科学家们将开展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血友病和地中海贫血的实验,并有望在年底形成一部《人类基因编辑指南》,达成基因编辑安全和伦理方面的广泛共识。

篇5:科技的进步作文

一路上,我都在想科技馆里会有些什么神秘的东西呢,越想心里就越着急,我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飞过去。啊,总算到了泗阳中学体育馆。一进门,我们就看到有一块指示“江苏流动科技馆”。

向。我们顺着指示的方向顺利的进入了科技馆。

到了科技馆里,我迫不及待地东看看、西瞧瞧。我先是看到了一个测量心跳的仪器,只要把双手放在上面十秒钟,就可以测出你的心跳是多少下。我立即去试了,上面显示我的心跳是每分钟八十六下。真是太神奇了!

我又看到了一台很大的机器,操控机器的同学手忙脚乱,他们在干什么呢?我左看右看终于发现,原来是在输送一个大铁球。我想,这样的科技在工厂里用到的一定会很多。

哇!那边围着好多人!我连忙挤过去,只见有一个美丽的玻璃球,里面有五颜六色的光。同学们都把手放在上面,我也把手放在球上,淡紫色的光好像被我的手吸住一样,我的手一动,光也跟着动。真是好玩极了!原来这是一个辉光球,那辉光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仔细地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辉光球的中心装有高频高压电极,球内充满了低压惰性气体,高压电极通电后,由于电场很强,便被电离激发

出美丽的辉光。当手放在辉光球上时,手与电极之间形成放电通道,在此区域辉光更加明亮。我们经常看到街边绚烂闪烁的霓虹灯,就是

利用了辉光放电的原理。

不知不觉中,回学校的时间到了,可我们还没玩够呢,我多想在这里再玩一会呀!在回校的路上,我回想着在科技馆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机器,想着它们五花八门的本领,心里对神奇的科学充满了向往。

篇6:科技的进步作文

我们坐上舅舅的新车,车子在马路上飞奔着。“咯噔”一声,车子突然往下陷了一下,把我和妈妈吓了一跳,舅舅却不以为然。他继续四平八稳地开着,又是“咯噔”一下,在静静欣赏沿途风景的我大声嚷嚷起来:“舅舅,是什么东西啊?这么烦人!”舅舅打开车窗,我探出脑袋一看,哇,这不是铁轨吗?它怎么会在马路上呢?

淮南盛产煤矿,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煤都”。淮南煤矿资源的丰富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听说最多的时候,淮南有四十多个火车站,大多都是用来运煤的,所以大马路上都是铁轨。后来很多小火车站被撤去,铁轨也变得少之又少,能见到它们也是一种幸运。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老铁轨,这让我兴奋至极。我看着这些轨道,条条乌黑油亮,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看样子是经常有列车开过。我闭上眼睛,在想象中遨游:一列老式火车从马路上缓缓驶过,我坐在上面欣赏着风景……突然一个急刹车打断了我的幻想,紧接着“呜呜呜”的长鸣传入了我的耳朵,一列老式火车映入眼帘。那是一列很老旧的火车,身上有些地方已经生锈了,列车上装满了煤块。它在轨道上缓缓地移动,在人们的目光中渐渐远去……

篇7:科技进步的利与弊作文

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篇8:科技进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键词:科技进步,计量分析,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促进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党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 鼓励科技创新。建国以来, 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在一些领域, 我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是, 总体来说, 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当密切关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万人有效专利数, 它与科技创新水平成正比。科技创新水平越高, 万人有效专利数就越多。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对万人有效专利数 (应变量) 进行多因素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我国科技进步的因素, 为政府推动科技进步提出一些建议。

二、影响因素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科技成果的产出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一是科技投入, 这既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时间和人力的投入, 二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程度, 三是国家的教育投入, 四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分析, 建立理论模型:

其中, 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Y———万人有效专利数, 其单位是:件。

2.解释变量:

(1) 科技投入:X1——R&D人员全时当量, 单位:10人年;X2———R&D经费内部支出, 单位:千万元;X3———科技财政支出, 单位:千万元。

(2)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程度:X4———技术市场成交额, 单位:亿元。

(3) 教育投入:X5———教育财政支出, 单位:千万元。

(4)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X6———每十万人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数, 单位:人。

四、数据的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采用2010年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我国内地省级行政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

五、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

1.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 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

可见, X2、X4、X5的系数不符合经济学意义。因为从经济意义上讲, 万人有效专利数应当随着科技投入、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程度以及教育投入等的增大而增大。X1、X2、X4、X5的t检验不显著,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863268, F值为32.56787, 回归方程显著。模型t检验不显著, 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因此, 接下来对此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和修正。

2.计量经济学检验及修正

(1)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用EVIEWS软件得到自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 尤其是X1与X2、X1与X3、X1与X5、X2与X3、X2与X5和X4与X6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从而证实模型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于是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由于t值不显著等情况, 剔除了变量X1、X2、X4、X5, 最后用EVIEWS软件得到的OLS估计结果如下:

模型中t值都比较显著, 修正可决系数为0.849421, F值为85.61531, 明显显著, 此模型成立。

(2) 异方差检验

对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之后的模型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 有NR2=8.582502<χ20.05 (5) =11.0705, 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 自相关检验

对样本量为31, 2个解释变量的模型, 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 dL=1.297, dU=1.570。使用EVIEWS对模型进行DW检验, 得DW=1.947919, dU

六、最终模型分析

结合前面的检验和修正, 最终确定模型的形式为:

上述模型表明, 科技财政支出 (X3) 和每十万人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数 (X6) 与万人有效专利数 (Y) 是正相关的。科技进步主要受科技投入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影响, 其中科技投入的影响更明显一些, 这说明科技进步主要受到资金的制约。

科技研发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都很大, 而且研发成功之后, 还会面临着如何把成果推向市场的问题。因此, 科技研发是具有高风险的。在我国科研的主要机构有企业,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等。对于这些机构, 尤其是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 一旦研发失败将造成重大的打击。另外我国目前的盗版现象比较严重, 这也会加重企业从自主研发到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这样一整个过程的成本。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因此, 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

科技创新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 科技创新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知识大爆炸, 术业有专攻, 人们的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决定了人们只能在少数的领域学得专深学得精通。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化人才, 提高了人群整体的素质。高等教育对科技的进步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七、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给了我们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以宝贵的启示。针对这两个方面, 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几条政策建议。

1.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科技研发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都很大, 而且研发成功之后, 还会面临着如何把成果推向市场的问题。因此, 科技研发是具有高风险的。在我国科研的主要机构有企业,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等。对于这些机构, 尤其是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 一旦研发失败将造成重大的打击。另外我国目前的盗版现象比较严重, 这也会加重企业从自主研发到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这样一整个过程的成本。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因此, 影响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为此, 国家需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扶持力度。

2.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

科技创新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 科技创新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知识大爆炸, 术业有专攻, 人们的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决定了人们只能在少数的领域学得专深学得精通。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化人才, 提高了人群整体的素质。高等教育对科技的进步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要不断减轻人民的教育负担, 努力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技的进步高中作文】相关文章:

写科技进步的作文04-10

科技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作文08-22

科技使人进步作文200字09-12

科技进步08-05

依靠科技进步05-31

区域科技进步07-24

科技进步考核08-03

科技进步水平09-01

科技进步态势09-14

管理和科技进步06-22

上一篇:劳保局对我县妇女就业现况的调研报告下一篇:越努力越幸福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