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2024-07-07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精选6篇)

篇1: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摘 要:社会和谐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新安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福民强县”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财政杠杆在信访稳定中的作用及措施。

关键词:财政 杠杆 信访 投入 稳定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信访稳定工作非常重视,将它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洛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确保社会稳定绝对不出大的问题。新安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福民强县”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工作机制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信访稳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三年受到河南省表彰。

1.改善信访接待条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信访部门作为受理群众反映问题的主要途径,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要的办公场所、顺畅的诉求渠道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的基础。为此,新安县加大投入,加强群众诉求渠道建设。

1.1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了更好地接待来访群众,县财政筹资新建信访办公大楼一座。设置信访接待室、法制教育室、交流谈心室、电子信访室等功能科室8个;设立群众来访联合接待大厅,组织县社会保障、城建、国土、教育、卫生、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统一进驻,与县接访领导共同接待群众来访,从而为引导群众合法有序信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求各乡镇确定专门的信访接待室,完善办公设施,严格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和信访值班制度,切实保证信访接待需要。另外,要求各行政村腾出专门办公用房作为信访接待场所,配备办公桌椅等必要的信访接待设施,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

1.2开辟网上信访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县财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覆盖全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针对信访工作需要专门开发了信访投诉系统和县长信箱,为各党政机关分别开设了新安论坛分版块、局长信箱、乡镇长信箱等栏目,使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向党政机关反映问题、建言献策。同时,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制定出台了严格的网上信访事项办理回复制度,定期对各单位网上信访工作进行督查考核,确保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信访工作基础

基层组织特别是乡村两级组织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第一线,其自身健全与否、功能发挥如何,对做好信访稳定工作至关重要。

2.1加强村级警务室建设。在全县推行村村建立警务室试点工作,聘用150名信访工作调解员充实到警务室,由县财政负担其工资及“三金”,同时将村治保主任、村民小组长纳入农村警务工作中,充分整合民调、治保、信访及警务职能,打造集治安、信访、民调、普法、帮教、服务于一体的村级工作平台,使矛盾纠纷在村内得到化解。2008年以来,全县各村警务室共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85起,有效遏制了越级上访的发生。

2.2推行群众工作特派员制度。在离退职领导干部中,聘任政治素质高、有乡镇工作经验、政策法律知识全面、身体健康的4名副县级和24名正科级干部担任群众工作特派员,分派到11个乡镇,负责督查信访稳定工作制度的落实,并指导协助各乡(镇)处理信访疑难问题,县财政对群众工作特派员给予工作和生活补助。

3.开展基层创建活动,构建和谐文明村镇

为减轻信访工作压力,确保全县社会大局稳定,新安县大力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庄”、“星级文明户”等基层创建活动。例如,正村镇开展“平安杯”创建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加大财政奖励力度,对季度内无安全事故、无县以上集访和市以上个访的行政村奖励1000元,颁发“平安杯”;对半年内实现以上目标的村,加奖500元;对全年实现以上工作目标的村加奖1000元,并确定为年度平安建设先进村。仓头镇开展了“平安建设杯”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每2个月评比一次,对无镇级以上上访等问题的村,授予“平安建设杯”,奖励现金500元;对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的农户,召开大会进行表彰奖励。

4.实行信访救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暂时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妥善解决困难信访群众的生活问题,对于引导其合法有序信访,直至息访罢诉,走上勤劳致富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安县在上级信访救助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做好困难群体信访救助工作。

4.1建立信访救助基金。严格按照河南省《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使用暂行办法》,在县财政局设立信访救助专项资金帐户,积极落实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同时,除上级下拨资金外,县财政每年列出100万元,对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暂时无法解决,或因各种原因长期未得到解决、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上访群众,通过信访救助形式解决其生活困境。

4.2加强信访救助管理。信访救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解决个别信访人生活、就医等实际困难。如何做才能充分、合理、正确地使用这项资金,保证既解决信访问题,又不出现“负作用”,县乡干部想尽各种办法,初步摸索出了一条比较规范的路子。

4.2.1明确救助对象。主要涉及以下三种人员:一是诉求基本合理或部分合理,由于无政策依据,或责任单位无能力解决,或者涉及多个单位,责任难以界定,有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信访人的生活确有困难,救助后能促使其停访息诉的。二是信访人要求过高或诉求无理,经教育能有所认识,而本人生活确有困难,救助后能放弃不合理要求,促使其停访息诉的。三是诉求时间长,解决问题的客观依据缺失,但信访人生活确有实际困难,且属于民政部门救济范围之外或救济措施难以落实的信访个案。

4.2.2完善发放程序。对于符合发放条件的信访人,救助资金的发放程序作了明确规定。首先,由信访人提出书面申请,其次,由乡镇或单位信访部门递交综合报告,第三,由县信访局对申请材料及综合报告进行审核、调查,提请领导审批,最后,专项资金按管理权限经审核批准后,由信访责任单位根据信访人的实际情况,一次性或分期多次发放,确保救助效果。

4.2.3严格资金监管。明确要求信访救助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发放单位在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后,要及时、定期向信访局等职能部门报告救助对象的动态。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资金使用发放情况的监管和检查,并由县信访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向县领导做出专题报告。

结 语

信访救助工作的开展,对解决信访群众实际困难、化解信访案起到了显著作用。2010年,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199.4万元,通过对113名困难信访群众进行救助,有效化解信访案件52起。2011年第一季度共安排资金60.23万元,化解信访老户积案30起。

篇2: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杨石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公共财政必须对其提供特别的支持。统计显示,农业GDP与农业财政支出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农业GDP增长率与农业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同步,且前者总是大于后者,呈现“杠杆效应”。如何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近些年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增幅、增量都是空前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的投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国家以及省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但县市以下,由于各种因素,出现了投资比例不到位、甚至资金缺位的现象。

(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优。表现为“四高四低”: 一是农业发展事业费支出偏高,生产性支出偏低。机构和人员费用在支农资金中占有较高比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隐形占用农业项目经费的现象。二是惠农补贴所占比重偏高,基础项目建设所占比重偏低。2004年以来,农业事业性经费、惠农补贴、支农专项经费三类经费之中,增幅最大的是惠农补贴,年均递增在30%以上。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相对不足。三是基础设施投入比重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投入比例低。财政专项支出大部分投入到水利设施和农田整治等工程项目上,在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投入很少。四是对大项目关注程度高,对小项目关注程度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主要在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省级支农资金大都用于为中央投资配套,县乡两级围绕中央投资积极争项目,精力和财力都围绕大项目转,中小型项目投入明显不够。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一是项目建设缺少统筹规划,重复浪费严重。财政支农项目涉及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等众多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统一规划,各自为战,出现同一地点多头申报、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一些不显眼,但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无人问津。而且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没有得到科学合理配置,难以形成合力。二是项目实施环节过多,“跑、冒、滴、漏”严重。项目建设要经过策划、申报、建设、验收等诸多环节,一些本不应由项目建设承担的费用却变相从项目经费中开支,使建设资金大大缩水。三是项目建设中“三重三轻”现象普遍,工程项目效用大打折扣。就是重立项,轻选项;重申报,轻实施;重建设,轻管护。在项目立项申报上“讲人情”“看关系”,使一些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申报资料齐全,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按设计要求、不按质量要求、甚至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现象;项目建成后,没有及时研究工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导致许多工程项目陷入“有人建、无人管”和“建了坏,坏了建”的恶性循环。四是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不到位,影响资金效益发挥。有的不能及时拨付资金,影响工程竣工。有的不能按“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承包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监管项目,项目建设质量受影响。有的不能按规定对资金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导致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有的不能按要求实行财政报账制,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现象。

二、改进财政支农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运用中,必须围绕它的公共属性,突出发挥其基础、导向、引爆等作用,优化投入结构,提高使用效益。

(一)明确投入方向。一是公共性为本。尽量减少或完全退出对特定对象和特定农业投资主体的针对性补贴,把投入重点放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来,普惠农业、农村、农民。二是产业导向为重。重点支持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开启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功能的重大项目,加速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综合效益为要。在项目选择上,着眼全局和长远,把综合效益作为重中之重。

(二)突出重点领域。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着重解决基本农田高产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突出农业科技。承担起农业科研投资主体的责任,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科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高新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宣传、农村人员和农民培训教育等。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公益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优质种苗繁育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农作物生产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四是突出农业自然灾害救济。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及时安排救灾支出,实行救济和帮助抗灾恢复生产。

(三)提高使用效率。一是统筹谋划增效。要整体规划。地方政府要把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和上级政策有机结合,统筹规划项目,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建设系统有序、功能相互配套的良好局面;要突出重点。要因地、因时、因业制宜,保证重点项目,压缩一般项目,取消无效项目;要整合投入。组织协调各部门围绕确定的系统项目来立项争资,把小项目、条块资金集中到一处,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扩大投入增效。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地方配套经费一定要足额及时到位,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要用足用活用好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放大财政资金效应;要对内挖潜。要对项目环节进行改善,该压的压,该省的省,避免“跑、冒、滴、漏、挤、压”资金现象,确保把更多的钱用在“刀刃”上。三是优化结构增效。要由生产性和公共性并举向注重公共性转变。财政支农项目中的生产性支出,特别是直接发放的各项补贴,到达个人(个体)手上的金额不多,刺激作用有限,且享受补贴的是土地所有者,真正从事生产的经营大户并未受益。与此同时,支撑和保障农业增产增效的设施建设,却经费不足。应当逐步减少对生产性投入的比重,将资金投入重点放在公共性投入上;要由注重产品项目向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与结构优化转变。财政支农要强化大发展、长期发展、和谐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面向宏观领域,着重于支持提供公共产品,着重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着重于农业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由注重大项目向大小项目兼顾转变。不少大中型项目由于“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工程效益不能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小项目建设,真正把触角延伸到位,把资金效用发挥到位;要由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并举转变。在实施好道路、农田水利等硬件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软件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四是强化监管增效。要完善制度。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全面清理、完善现有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要严格程序。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行管理责任制、公示制、招标制、监理制、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要强化督查。定期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及时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防范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项目资金建设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决不姑息。■

篇3: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财政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紧紧围绕推进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特色文化大省建设这一主线, 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管理职能, 认真研究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文化创作和宣传, 扶持文化产业成长, 培育文化市场的建立完善, 重点在于探索建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确保公共财政对我省文化建设的投入稳定增长。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近年来我省持续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 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 提高财政支出在文化建设上的比例, 为全省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更多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同时, 做好配套工作, 力争将更多的中央财政资金吸引到甘肃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 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是要优化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出结构, 加强对我省重点文化领域的经费保障, 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以形成文化大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各种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省财政实际, 突出支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 以形成具有较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点文化产业。要立足甘肃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厚重的优势, 着力打造甘肃地域文化精品, 形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影视剧、出版物和音乐舞蹈作品, 推动甘肃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要优化财政资金管理方式,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我省文化产业的投入。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文化投入新模式, 逐步形成多元化文化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利用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集团等省属国有大型投融资企业的集团优势, 探索打造文化精品与促进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多产业携手并进的路径。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资金的管理方式, 转变财政投入方式, 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乘数效应。培育健康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 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4: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一、 运用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促进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

建立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筑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的平台,是工伤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内外发展工伤保险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运用工伤保险的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费率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企业树立合理的安全投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观念。

1、认真做好工伤保险相关数据的测算,合理确定行业基准费率。首先,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参保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在《厦门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以下简称《实施规定》)中,将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费率分别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1.0%、2.0%。其次,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经营生产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实行过程中加强对工伤保险运行情况的监测,定期分析工伤保险费率对工伤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定期了解工伤保险基金收支等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

2、科学制定费率浮动。在参保单位的缴费费率基础上实行浮动费率。浮动费率每两年核定调整一次,一类行业因风险较小,不实行浮动;二、三类行业在其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可连续上下浮动两个费率档次。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120%;连续上浮的,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150%。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80%;连续下浮的,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50%。

依据厦门市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制定如下费率浮动的条件:当用人单位上两个年度工伤保险费支出超过本单位缴费总数的70%、且经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的工伤事故(含职业病及工亡事故)数占单位参保总人数年均4.5‰以上时,向上浮动一个档次;当用人单位上两个年度工伤保险费支出低于本单位缴费总数的40%、且经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的工伤事故数(含职业病及工亡事故)占单位参保总人数年均2‰以下时,其当年度费率向下浮动一个档次。通过两次费率的浮动后,行业基准费率由原来的3档变为9档:0.5%、0.8%、1%、1.2%、1.5%;1.6%、2%、2.4%、3%。参保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决定了本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向上浮动或者向下浮动,促进企业强化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进而减轻单位缴费负担。

比如《条例》实施两年来,厦门市工伤保险费支出占总收入30%左右(详见附表),基金结余过大。今年准备通过费率的浮动,对安全生产达标单位下调费率。如果还没能符合——工伤保险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留有适当的储备金(约5%)的原则,就应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这样才不会由于基金结余过大,造成参保企业不必要的缴费负担。

二、运用工伤保险的管理措施促进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

厦门市通过《实施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条例》中工伤预防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预防经费的提起程序及使用范围。《实施规定》实行两年来,每年工伤事故预防经费按年度工作规划和支出预算提起一百多万元,约占全市工伤保险费收入的1.5%(与建立工伤保险制度100多年,以工伤预防为首要任务,预防费用占工伤保险基金5%至7%的德国相比,还有待加强)。工伤预防工作,主要是用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对参保企业和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及推广活动, 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伤残比例有所下降(详见表1):

1、对职工进行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教育。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安全教育节目;给参保企业赠送有关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知识性、实用性较强的报刊;在“安全生产月”、节假日,举办现场宣传咨询日活动,发放政策法规汇编、办事指南等资料;开展“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知识试卷问答”活动;通过12333劳动保障咨询热线电话及互联网络等多渠道、立体式的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工伤保险,注重安全生产及事故预防的良好氛围。

2、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政策法规培训。免费对参保企业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安全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车间负责人、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培训。按照参保企业的工伤行业风险类别,企业的参保人数,分期分批安排培训,2005年共办了47个班,培训人数近4000人。2006年准备加大力度,计划开办100个班,并向高风险企业倾斜。

3、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材料图册汇编。2005年,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辑出版了《企业员工安全常识读本》,免费发送给企业和职工。该书内容详尽,主要包括:工伤事故预防、消防安全知识、危险品和化学品安全知识、建筑安全常识、机械事故预防知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知识、职业卫生、特种作业安全知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知识、防雷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事故急救知识等;2006年计划编辑出版《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教育图册》,该书主要取材于厦门市1995年开展工伤保险以来,工伤事故的典型案例,文字说明与安全生产漫画相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特别适合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阅读。

4、 开展工伤事故预防政策研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共同协作,开展工伤事故预防对策和手段的研究。开展对高职业危害场所的监测和人员健康监护,实施早预防、早改造、早发现、早治疗等有效控制,防止或降低事故与职业病发病率,降低从业人员的伤病程度。扩大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工伤保险预防功能实现的有利途径,推广工伤事故预防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篇5: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鸡泽镇纪委

(2011年10月12日)

近年来,我镇纪委在镇党委、政府和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抓廉洁、保稳定”十二字方针,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纪检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镇信访工作实际,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锐意进取,勤奋务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落实 “三项制度”,切实加强对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一是实行领导下访和预告制度。为解决一些村长期信访量居高不下的问题,化解一批久拖不绝的疑难信访问题,镇党委政府适时创新工作方法,变被动接访为领导主动下访,形成了镇领导下访预告制度。该制度要求镇领导下访前必须提前一个星期向群众公布领导下访的具体时间、接待地点、随行人员等,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接访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对现场解决不了的带回来,经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安排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今年以来,对于信访问题比较严重的村,镇领导先后下访十余次,为群众解决各纪检监察类信访问题30余件次,切实化解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和突出矛盾。二是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和党委成员包片定点负责制。年初,镇纪委制定领导干部接访日程安排表,确定镇领导班子每位成员的接待

来访日,按照要求领导干部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处理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接访领导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做到包处理、包息访。三是坚持镇主要领导百分之百批办信访件制度。镇党委政府和纪委主要领导对每一件群众来信都十分重视,对信访举报涉及到村干部经济问题、计划生育问题以及县城建设拆迁和重点工程征地补偿等问题,做到件件阅批,亲自筛选,对有价值的线索作为重要督办案件,由镇纪委直接查办。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对其他类别的信访案件做到件件阅批,对要求调查核实的信访案件,做到件件参加审结,从而确保信访案件的办结质量,初信初访办结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二)把握“三个注重”,切实加强对信访举报线索的排查。一是注重定期排查,建立筛选案件线索工作机制。每个月25日前,由镇纪委书记和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组织召开一次信访举报专题会议,疏理来信来访情况,讨论分析有价值的线索,填报信访案件线索排查登记表,并向镇主要领导报告,发现问题移交镇纪委进行查实。信访举报、纪检监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案件线索排查联席会议,提高了筛选案件线索的准确性。

二是注重选择重点,保证排查案件线索的准确率。围绕反腐倡廉工作中心,在筛选违反政治纪律、商业贿赂、失职渎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线索的同时,加大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的筛选力度。重点围绕对上级政策执行情况、强农惠农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三年大变样资金使用情况、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等工作开展专项举报,激发群众参与反腐

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群众监督,提高信访举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案件检查工作提供可查性较强的案件线索。

三是注重创新方法,积极探索排查线索的新路子。我镇采取“深入、细致、类比”等方法,扩大排查线索范围,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就是采取接访和下访相结合,深入分析信访举报的真实原因,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抓大线索带出小线索、抓小线索挖出大线索,全身心深入进去。“细致”,就是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分析发掘线索。“类比”,就是将信访举报分类比较,如将反映土地征用问题的信访件归一类,反映贪污受贿的信访问题归一类,从中排查有价值的线索。

(三)推行“三项措施”,切实加强对信访案件的回访工作。

在信访举报工作中,我镇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全力做好案件回访工作,稳定信访人员的思想情绪,避兔过激行为,从而减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问题发生。

一是建立制度,定期回访。镇纪委在信访案件处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一定三帮”的工作责任制,即由镇纪委明确专人对受处分人员定期上门回访,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进行帮助,把回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分类管理,灵活处臵。首先,对于署名举报的信件或群众来访,必须及时通知本人,告知调查进度和查实情况以及处理的意见,防止出现重复来信来访。其次,对于署名的批评信件和建议要求,诚恳回信鼓励,保持信访渠道畅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对于匿

名信访举报的问题,在调查初核、处理办结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调查结果,并在适当场合或会议上公布调查情况,必要时进行通报,让信访群众知道他们所反映的问题组织上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在积极查办落实,增强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第四,对于群众反映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要通过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形式,积极与知情者通气,促使当事人进行自我解剖,认真检查,公开作出说明,以利于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工作。

三是抓住热点,直查快办。群众来信来访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线索比较清楚、情况比较紧急、需要尽快解决的信访件,我镇纪委坚持采取直查快办的形式,做到快速出击,制止苗头,打破常规,急事急办,促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不断提高信访办结率。

(四)坚持围绕中心,认真履行职责,为全镇社会稳定和反腐倡廉建设服务。

我镇纪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的重要作用,认真搞好服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镇由于地处县城,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维护全镇大局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是镇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信访部门的首要职责。在三年大变样、县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我镇纪检监察信访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全力以赴工作在第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篇6: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信访稳定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山东省物价局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意 见(鲁价综发〔2010〕161 号)鲁价综发〔2010〕

山东省物价局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意见

鲁价综发〔2010〕161 号

各市物价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鲁发 [2010]10 号)的部署,现就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价格体制机制和价格政策体系,充分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价格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分市实现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省用电同网 同价。研究制定支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 展、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对经省政府投资 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场站和物流配送中心等 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 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完善油运、气运价

格联动机制。出台实施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范服务价格行为。扎实开展价格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定工作,促进重要专业服务 市场发展壮大。

(二)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价格 调控措施,积极研究推动农产品补贴制度、储备制度和价格安全 带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促进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 本稳定。坚持优质优价,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合理制定烤烟价格,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成本、价格、供求信息发布,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 产品及畜禽产品生产,扶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大型骨干龙头企 业。加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跟踪调研,适时出台相关价格与收费 政策。研究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工补农”的具体方式,继续对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实行最高限价。加大涉农价格与收费 监管力度,规范农村电费、水费等生产性费用,严厉打击各种涉 农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认真实施鲜活农产品整车合法运输车辆 “绿色通道”制度,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

(三)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降低价格与收费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价格环境。对于国家和省允许民间资 本进入的矿产资源、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 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的价格与收费政策。尊 重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定价自主权,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商品和 服务项目,参与经营的民营企业享有平等价格权利;对于实行市

场竞争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严厉打击价格垄断、低价倾销等价格 违法行为,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继续抓好取消工商“两费”政策 的落实,加大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收费政策清理和整顿力度,建 立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收费明白卡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减轻不合 理负担,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四)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结构升级。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 成本以及企业用水、电、气成本分析,选择部分行业开展成本调 查,适时公布社会平均成本数据。向企业提供产品价格信息,指 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行情调研、成本核算、价格台帐、价格决策、明码标价、定期审价等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强原材料结构、产 品结构和经营方向调整。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项目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政府定价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成本审核,指导企业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指导企业建立完善价格信用体系,组织企业创建 “价格诚信单位”,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增强企业价格自律 意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积极培植工业经济新 优势

(五)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区域发展新优势。围绕建设黄河三 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 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日照钢铁

精品基地建设为重点,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深化资 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形成机制改革,引导优质资源加快聚

集、合理配置。开展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的价格和收费 标准测算评估工作,研究采取事先出具价格收费意见书、评估报 告等方式,引导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城市公用事业、电力、路桥等重大建设项目。对征地、拆迁涉及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 开展客观、公正、合理的价格认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六)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坚决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 消不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对社 会团体涉企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合理性审查,规范涉及行政 许可和限制进入的资产评估、验收等中介服务以及具有垄断性的 经营服务收费;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 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七)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对省确定的重点技改项目以及新 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开发、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价格与收费政策上予以倾斜,减免用于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 易费和产权登记费,研究实施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用 水、用气、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对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 自主创新项目,根据前期开发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成本稳定的 特点,在试销、推广期间实行区分科技含量高低、按质论价的支 持性价格政策。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并具有产业优势、带动性强的企业,优先推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促进企业进一步 做大做强。

(八)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新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 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落实国家风力发电补贴政 策,逐步加大省级补贴力度,2010-2012 年风力发电上网电价原 则上按上网电价每千瓦时 0.7 元的标准执行;对农林生物质发 电,在国家电价补贴的基础上再争取每千瓦时 0.10 元的临时补 贴。其它可再生能源、混燃发电项目,争取国家补贴并根据需要 纳入省级补贴范围。加大对地面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实行国家、省、市三级分摊办法,初步确定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地面 光伏并网电站目标电价(含税)分别为每千瓦时 1.7 元、1.4 元、1.2 元。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面向新能源企业的收费减免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九)促进新能源汽车应用和推广。综合考虑电动汽车购买、使用成本及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科学制定电动汽车 充电设施用电价格,对规划建设的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试行免费 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技术创新。

(十)鼓励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对制药企业生产或进口分包 装的专利药、首仿药等,以科学合理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 定价,促进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 术,鼓励将具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方、经方、验 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对特色制剂、受保护的中成药、处 方保密药、民族药以及重点鼓励发展的医药项目和先进制药技术

产品等,适当放宽期间费用率和利润率控制标准,增强企业创新 能力。

(十一)推动增强山东企业定价能力。加强价格监测网络建 设,积极推动在较具优势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大型专业市场研究 编制市场价格指数、发布重要商品价格。把省以上名牌产品纳入 价格监测范围,逐步增加监测品种,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 力,增强山东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并引导优势资源向相关区域、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统一和完善价格与收费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严格核定路桥收费标准。逐步取消普通公路收费,取消非必设的 主线收费站,提高车辆通行率,促进地区间的融合发展。推进山 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经济带主要城市间的固定电话 资费同城化服务,简化固定电话本地网城区营业区,取消城区区 间通话费。适应主要城市群市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的趋势,改 革和完善道路客运价格管理办法,加快促进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的形成。

(十三)实施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价格政策。根据城镇 建设实际,科学及时核定交通客运、供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 价格与收费标准。会同

有关部门合理确定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 区片综合地价及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促进耕地保护,维

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价格与收费监 管,全面清理建房用地、审批等环节收费,对农民建房办理土地 审批、建房许可证规划、设计等手续实行优惠政策,严肃查处以 撤并乡村为名向农民违规乱收费行为。研究规范农村社区医疗、物业、停车等方面的收费,积极为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 中创造条件,促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十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整治汽车购置、上牌、年审、检测等方面的收费,规范汽车维修行业和二手汽车交易市 场价格秩序,整顿和规范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减轻汽车消 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定价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对暂不能免 费开放的城市休闲公园实行低票价政策,实行有利于吸引团体 游、节日游的门票价格政策,坚决查处旅游服务环节的各种乱收 费、乱加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净化旅游价费环境。清理减少移动 电话资费套餐,降低通信费用。加强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价格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认真落实明码 标价制度,倡导价格诚信,让群众明白放心消费。

四、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五)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规范的输配 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价分类结构,适时理顺电力价格。推进发 电企业竞价上网试点,完善分时峰谷电价政策,实施居民用电阶 梯式电价,促进合理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反映供求状况、市场 价值和稀缺程度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制定天然气管道

运输价格,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项目,完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十六)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 标准,对限制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 0.05 元提高到 0.10 元,淘汰类企业由现行每千瓦时 0.20 元提高到 0.30 元。认真落实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对超过限额标准 10% 以内、10%-30%(含 10%)、30%-50%(含 30%)、50%-100%(含 50%)以及超过 1 倍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千瓦时 0.02 元、0.05 元、0.10 元、0.20 元、0.30 元。加强电价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检查,严肃查处不执行国家上网电价、脱硫电价等政策的行为。(十

七)积极推行差别水价政策。适当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 格,加大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季节性浮动价格政策落实力度; 结合末级渠系改造,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推行到农户的终端 水价制度;健全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抽采地下 水的加倍征收水资源费;对已完成一户一表计量用水的居民用 户,实行居民用水阶梯式价格政策;对造纸、漂染、电镀等高耗 水行业中的落后产能研究实施差别水价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 率。(十八)建立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会同有关部 门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建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 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价格管理及生态补偿价格机制。按照补 偿成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和工业危

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 源地达标率。健全完善环境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价格与收费 政策。科学制定滩涂征用补偿价格,促进滩涂合理有序开发和生 态保护。(十九)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制定和完善鼓 励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促进节约用水。研究制定废旧资源回收相关价格与收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回收 废品废物用于生产。逐步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查、评估体系,适时 发布市场回收参考价格,促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 等回收再利用。

五、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二十)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2 年前,对校舍安全 工程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收,属于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 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规定标准的 30%-50%收取。加大教育收 费规范力度,严禁违规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稳定各级各类 公办学校收费标准; 逐步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民办学校、幼儿园和高校收费管理,规范各类学校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规范 中小学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和民办中小学收费管理,鼓励降低或 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积极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十一)深入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结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政府定价范围,理顺医疗服务项目 比价关系,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设 立药事服务费及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的 动态监测,适时调整零售指导价格,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 办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 加强政府定价药 品成本调查,完善药品定价机制,逐步推行对医疗机构销售高价 药实行低差率、低价药实行高差率的差别加价政策,规范药品招 标和流通环节价格行为,加强医疗器械购销价格管理,减轻群众 看病负担。(二十二)完善住房价格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限价 房价格政策,支持限价房开发建设;严格审核经济适用住房价格 和廉租住房租金,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 收费,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整治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人 防、消防等收费,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配 套设施建设收费。加强商品房价格和涉房收费监管,依法查处在 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制定物业服务 收费管理办法,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二十三)扎实实施惠民价格政策。实施鼓励就业和再就业 的收费政策,对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残疾人、普通高校毕 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依据有关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

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政府部门向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 咨询、就业培训、发布职业培训信息等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政策。规范诉讼、仲裁、律师收费。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发挥好价格政 务热线、“12358”价格举报热线等渠道的作用,维护群众合法 价格权益。认真实施好对困难群众减免价格鉴证费用政策,扎实 开展涉案价格鉴定、涉税价格认定以及价格纠纷调处工作。完善 和实施好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 制,安定困难群众生活。(二十四)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规范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企业的定价成本构成,强化对价格水平、人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有关指标的监督,严格成本约束。认真 履行价格听证、专家评审、集体审议、价格公告等政府定价工作 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价格与收费标准。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 电、用气、有线电视、殡葬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供电、供水、供气、消防、防雷等行业的工程安装维修价格监管,防止 垄断行业借垄断优势强制用户接受相关高价商品及服务并牟取 超额利润。

六、推进价格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价格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 挥(二十五)推进价格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坚持以市场化改 革为取向,坚决放开适宜竞争的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 品和服务价格;适宜授权地方管理的,下放给市、县管理。适应

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整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跨地区价格政 策的指导和协调,在重点城市群逐步实现相关价格政策“同城 化”。根据“三网”融合试点情况,研究探索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相关服务收费方式改革。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的 特点,探索阶梯价格、差别价格、价格上限管理等价格管理方式,增强价格措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 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推行价格政策评估制度,强化跟踪调 查和定期清理,增强价格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十六)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制定出台价格监测预 警办法,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实时价格监测 体系,提高价格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 案,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反价格垄断、反价格 欺诈、反暴利等市场价格监管方式,加强对市场价格预期的引导,提高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和舆论引导手段调控价格的能力,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二十七)加快价格职能转变。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构建政策指导、矛盾疏导、信息引导三位一体的价格公共服 务体系。深入推进“为农、为企、为民”价格公共服务工作,进 一步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着力打造价格举报与咨询

服务、价格阳 光政务热线、价格信息网络服务、价格与收费公示等服务窗口,健全完善价费审批、成本调查监审、价格监督检查、价格监测、价格鉴证、价格宣传等服务内容,从价格方面保障企业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提供诚信度和信息性等 周到服务。(二十八)建立完善抓落实的保障机制。结合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提高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 应的能力素质。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物价部门以及省物价 局各处室、直属单位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工 作方案,尽快推进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督查考核制度,把 考核结果作为先进评比、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与相关 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系统上下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落实。

二〇一〇年八月六日

上一篇: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XX单位局域网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