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2024-08-29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人:陈一鸣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河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学生

调查结果报告: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致力于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为祖国提供各种各样人才的大学校园就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在各高校推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思维最活跃的知识群体,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应该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机遇、取得有利的地位。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缺乏道德和违反法律规则的现象频频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内,这令部分的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近日,我在大学生这群体里展开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64份,具体的调查情况以及我对此的思考观点如下:

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就有62%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经常让座位给老,弱,病,残人士;在守时和遵守承诺方面,44.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做到,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其余的则表示自己偶尔做不到;在他人的道德修养状况对自身影响方面,3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相比之下,54.7%的大学生表示同学、朋友和老师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受身边同学的道德修养状况影响更大。调查中,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高,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低,52%的大学生表示自身道德修养一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某部分大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还有部分人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淡化,攀比意识与拜金主义盛行,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生日宴会花费过万元,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而且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在考试时作弊,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只有8%大学生认为法律跟生活、学习没多大关系。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48%的大学生表示在遭到权益侵害时不敢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而选择“自认倒霉”。另外有12%的大学生在遇到侵权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事靠武力解决问题。这说明针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敢于跟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实际生活可以知道,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一群思想活跃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如何,或许在将来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人际交往秩序。所以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训练,这样才能适应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

篇2: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作为一个学子,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曾经施恩于自己的人,学会知恩图报。父母饱尝艰辛把我们拉扯长大,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恩情,发奋学习,好好孝顺父母,但是感恩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感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有了这颗善心的支撑,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处处散播爱的种子,才能回报社会和他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识”的,否则,往往会使他们存在着人格缺陷,而马加爵残害杀死四名同学就是例证。

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引导自己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荣辱观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让大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和做什么事是耻辱的,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有很多的被调查者例如被问到“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怎么做?”“假设不幸遭劫或被盗,你会报案吗?”等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问题时,他们都会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但是当被问到“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怎么做”等不与自己利益形成直接冲突的问题时,虽然有42.5%的被调查者会立刻告诉被偷者,但是却有22..5%的人会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选择后者的比例虽然不高,但这就表明了当某些大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时,他们那种维护别人权益的主动性不会太高,因此,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呢?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愉快的心境。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有了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去超越道德的底线。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就好像在本次调查中,有77.5%的大学生都肯定了以上这个观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大学生在自己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自己或别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但是这必须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前提。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总之,一切都要按合法的途径去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身和别人的权益都要同时维护,把已学的法律知识用于实践中。

篇3: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养成

在一个正在迈向法治的社会里, 规则 (道德和法律) 成为了行为的规范, 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以及法律的素养成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器,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就形同虚设”, 然而法律信仰形成必须建立在法律素养养成的基础之上。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 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在我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 任何一个人, 尤其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 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 “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 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 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 自然会发现, 必备的法律素养, 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毕业大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3000多万当代在校大学生是实现共同理想的生力军, 是秉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传承者, 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文化大发展政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权利意识的提高,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打工、消费、维权等在内的活动均需要法律的支持, 而且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 他们的法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所以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再是可有可无, 而是其必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但是从笔者教学科研和律师执业的实践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他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价值追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 比如某企业每年都从高校招收毕业生, 但是在招用毕业生的过程中总是采用各种手段恶意规避法律规定, 向学生收取高达1万元左右的费用, 此类案例在笔者接受学生咨询的过程中极为常见。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状况的现状

每年新生入学, 我便要给他们上课, 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 一开始的时候是循着教材的体系安排先去讲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后讲法律基础部分, 然而从2005年开始, 随着课程的进行, 总有学生在咨询自己进入大学后外出打工上当受骗的案例, 中介恶意扣发学生打工钱、不良商家欺诈大学生从事工艺品加工, 恶意验收不合格并按合同约定没收大学生的押金等行为最终让我得出一个判断: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是缺位的, 必须予以改善。所以后来的教学中我变改变了授课的进程安排,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决定在上课中先告诉学生底线是什么, 也就是我先讲的是法律基础部分, 弄清了底线以后再讲提高, 也就是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没有想到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可见大学生对于缺失的法律素养也有着强烈养成的愿望, 大学生因为法律素养欠缺导致在消费、打工、就业、创业过程中权利受到侵犯现象并不少见, 不知权利的存在、更不知维权的途径, 所以最终导致自己受侵犯的权利无法恢复到完满状态, 蒙受了精神和经济上较大损失。另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 不懂法、不守法乃至校园 (社会) 违法犯罪的现象并不鲜见。归纳一下,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内容简短片面, 知识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所做的调查, 发现他们对民法、刑法等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熟悉, 但绝对是粗浅甚至是混乱的, 在一次模拟法庭的开庭过程中, 一个同学担任民事诉讼的被告代理人, 他竟然在最后陈述的时候要求法庭判决被告无罪, 而旁听者对此错误竟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这一点。以上这些情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感性的基础之上, 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1.2 法律信仰不确立, 法治信念不坚定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其内心没有法治信念, 社会上的司法腐败及政治腐败和不良社会风气等亚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他们对法律的公正公平产生了怀疑, 甚至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观念的歪曲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为追求享受, 采取了一些不合法的做法, 如陪酒伴舞、甘当情妇, 更有甚者铤而走险, 不择手段坑蒙拐骗,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底蕴, 不能用法律的准则和法律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与法不容的歪风邪气。

1.3 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诉求法律维护权利的意识不强

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 把法律视为一种束缚的现象还是很多的, 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无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并且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 许多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全社会数以万计的案件中, 大学生作为原告身份作为诉讼当事人的案件很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不会成为纠纷的主体, 而是因为大学生们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打人情、打票子。所以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 此可见, 许多大学生对待法律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他们对民主法治社会非常向往, 有强烈的正义感, 但同时也表现出对司法信心不足, 法律参与热情不高。

2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原因

我们认为, 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设置,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法律素养问题具有中国特色, 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民法律素养、法治进程、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乃至课程设置等密切相关, 所以法律素养的缺位有历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2.1 法律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在小学、初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升学压力以及教学力量不足等原因,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前很少接触到来自学校的法律教育。中学学业结束后进入大学, 大学中主要进行法律素养养成教育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这门课共计48学时, 其中32学时理论教学, 12学时的教学, 很多的学校将该课程的课时拦腰砍掉, 学时严重不足;即使按照规定开足学时, 我们还注意到该课程共计251页, 法律基础部分仅有78页, 课程内容太过笼统和泛化, 在笔者看来, 该课程的设计存在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法律部分内容的空洞和泛化, 以及思修与法律部分位置的错位。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 他们也往往以应试教育的态度来应对法律基础课, 仅仅考虑如何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考试, 而不是以培养自己法律素养的目的来学习法律知识, 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等整体性认识, 缺少通过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 学了民法和刑法等, 但是大学生们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否违法就不清楚了。这就表明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过程中, 法律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社会教育的不当和偏颇

每年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反映出一个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不完备、权力制约不得力、程序缺乏公正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在实践中没有理顺, 执法部门违法执法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和公信力, 也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一些大学生认同了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对法律缺乏信仰, 更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甚至将逃避法律作为首要选择。高校大学生接触外界相对较少, 缺乏相应的社会途径了解法律, 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 动摇了法律信仰。

2.3 家庭教育泛功利化、无程序化和违法行为的示范化

俗话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从小受到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巨大地影响。所以, 大学生法律素养较低, 家庭环境和教育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中父母对功利的追逐, 事件处理中对程序的忽视以及父母法律意识低下、法律知识欠缺造成的违法行为等因素对孩子教育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4 学生自我教育因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 大学生功利性地认为学好专业知识, 将来才有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 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枯燥、缺乏吸引力, 很少主动学习, 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 也只求及格则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对法律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不同步, 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也有所下降, 部分学生不注重法律素养的培育, 漠视法律教育。

3 解决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位的路径———基于《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路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者之一陈大文教授认为, 两课合并后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力图实现‘三个改变’:一是, 力图改变与中学法律常识教育简单重复局面, 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法律常识教育, 提升为法律素质教育;二是, 力图改变‘压缩饼干’式的内容体系框架, 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 以‘思想观念’为核心, 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三是, 力图改变单纯知识教育现状, 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三个改变”的总体思路, 则大学生法律素养养成则具有了外部的条件, 且会对大学生对法律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产生积极地影响, 具体而言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必须树立培养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是本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的

必须搞清具体法律知识传授与理念培养的关系。法律的知识讲授是手段, 法治理念的培养是目的。具体法律知识是法治理念产生的必要前提, 但是法律知识本身并不能必然产生法治理念。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忽视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 又不能仅局限于具体法律知识, 而要把具体法律知识与整体法治理念结合起来, 使具体法律知识的讲授服务于整体法治理念的确立。

3.2 再次,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一定要透彻, 尤其是对一些基本观念与原则

例如:关于法的本质,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 但统治阶级不等于政府官员或执政党, 恰恰相反, 他们也是守法的主体、执法的主体, 权力的运作必须有法律的授权遵循法定程序, 他们也是依法治国的治理对象。因为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权力拥有者, 才是真正的统治阶级。就其作用而言, 法律虽然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 但正是这种限制才保障了每个主体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自由。教师如果讲解不透, 学生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内化成自己所认可的理念并养成一种素养。

3.3 丰富教学方法, 高度重视案例教学, 把法律的基本原理能够通过案例教学中的互动研讨而抽取出来, 客服理论的抽象性和务虚性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结合社会实际,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具体法律知识固然可以帮助确立整体法治理念, 法治的一些基本原理与观念, 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程序公正、法律至上等却无法脱离具体个案的语境被学生所理解。因此, 任课教师应当运用具体案例才有可能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民事行为无效的时候, 教材中称违反社会公德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这一规定很抽象, 如果能结合泸州二奶事件, 让学生在男子对其情人赠与行为是否有效的讨论中理解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对于民事行为制约的原则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上这样进行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3.4 改革考核方式

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终结是一场空。考核方式变革应当改变过去重记忆轻思辨的做法, 逐步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加大平日学生课堂表现考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取消对具体法律知识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运用开卷考核的方法, 辅之以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 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 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途径、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 并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针对性与时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大学生。S

参考文献

[1]何正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浅论[J].当代论坛, 2008 (9) .

[2]张珂.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月第27卷第2期.

[3]曾维菊.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12月第20卷第2期.

篇4: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话式教学;教师素质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话式教法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非同寻常。怎样才能使这门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并使他们终生受益的高质量课程,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希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知道”而“躬行”,却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与主动探索的作用, 其结果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是好。对话式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而且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P.2“7) 对话式”教学采用的方式与以讲解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明显不同。传统教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支配下,教学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学生对教师的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首先,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沉闷的传统课堂为充满生命对话活力和魅力的课堂生活所取代。其次,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说者与听者的双向交流,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学生的多向、多元思维方式彼此激活,建设性的或者批判性的观点相互碰撞,对于每个参与者(学生与教师)来说,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的出现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来自他人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构建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2](P.25)

二、对话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较高的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大学生的塑魂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P.105)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宣传者、贯彻者, 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信仰、信念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加强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挑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导致出现个别教师课上大谈集体主义,课下却自私自利;课上反对拜金主义课下却视财如命,课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热爱专业、遵章守纪,课下对自己却荒废教学投机取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凡是教导别人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要求学生行的,自身要先行。因此,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言行一致。淡泊名利、以俭为德,始终胸怀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唯此,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以身立教,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情操。古人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名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教师必然会被学生所尊重信任。在这种尊重信任的心态下,学生会更乐意打开心扉与师者展开对话,听从教师的建议与引导。

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替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网络资源,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自由地收集教育资源,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很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取信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一名学习者,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较顺利的开展对话性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建构文化底蕴的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正是提高我们文化修养的过程。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底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魅力无穷。

第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键是要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尊重爱护学生的原动力是教师的爱心,教师只有在内心爱学生, 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才能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差异,关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亚米契斯说“: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4](P.1,2)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也必然被学生所尊敬与爱戴,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样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比如教师在艺术等方面的良好修养能更加吸引广大青年学生。总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实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开展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丹.孔子对话式教学探微[J].基础教育,2004,(7).

[2]张秀红,范文贵.创新教育与“对话”[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5: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二要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四要加...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宿迁学院中,就有很多关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案例。比如,我们小组成员唐敏她一个月内丢了四次校园卡,她的卡上面标记了班级姓名和电话号码,但是只有一个人捡到卡后打电话给她,之前还出现过有人捡到卡就跑去校园超市或者一些别的地方去刷卡消费,这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件,深刻的反映了这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有违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正确发展方向的,唐敏时候对那位归还她卡的同学表示了深刻的感谢,那位同学像我们很好的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该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了很好的典范!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17社保1班清源小组

篇6: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

途径。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村里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一、实践目的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学习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8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

传。

我们在油坊台村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

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

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村民信箱给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小福星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区正在进行“平安月”创建活动,我们村也进行了创建,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活动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

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村民们也非常热情

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村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

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

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

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

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村里

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

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

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

篇7: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13级自动化一班的学生,正在做思想道德修养的实 践活动,我们的主题是想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请允许我们耽误您

几分钟完成这份问卷,我们将万分感激!!

请在您选择的选项前打对号,谢谢!

专业类别:○法学 ○其它文科 ○理科 ○特长生级别:〇大一〇大二

1、你对周围同学法律意识强弱的看法A很强;B 强;C一般;D 差

2、你遇到法律问题的次数A 没遇到过B1~5次 C5次以上

3、你是否被调查者应用过法律解决过问题A 是B 否

4、认为您目前学习法律的主要问题是:

A有了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B法律知识不足;C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5、您否会通过一些渠道来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会,经常;B偶尔;C一不小心会听说些;D不会,没兴趣

6、您认为您身边的人的法律意识:A较强;B一般; C差

7、大学您是否重视《法律基础》的学习?

A重视并且学习认真;B并不重视;C大学未开设此课程

8、您如何看待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

A有意义,愿意去;B太形式主义,没有意义;C有意义,但是浪费时间;D没听说过;

9、您认为法律与您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关?A关系密切;B关系不大;C没关系

10、您认为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A已经具备;B还不具备

11、你看过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吗A 没有B有

12、您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购物有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A会B不会C有时会

13、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

A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B以此为教训,不做任何行动;C到该商场骂他们一顿;

14、假如超市的人员要求搜你的身,你会怎样做?

A拒绝;B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就只好接受;C完全接受

15、你有丢过自行车吗?A有B没有

16、您对漳校丢失自行车的情况有什么看法?

A 让人无法接受 B 很正常,社会现象 C没有看法

17、假如在您参加勤工助学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打工的工程中,您的合法权益

受侵害,您会;:A利用法律手段;B上报学校,由学校帮助解决

C去所在单位大闹一场;D忍气吞声;

18、您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在偷行人口袋里的东西,您会:

A见义勇为,抓住小偷;B立刻告知被偷者;C打电话报警

19、您如果很需要买自行车,碰巧在路边看到一辆自己心仪已久的型号而且

价格还很便宜的自行车,但来路不明,您会购买吗?A会;B不会

20、您是否闯过红灯?

篇8: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一、立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

2005年以来 , 全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热潮, 学术界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在思政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过于依赖国家统编教材,教学过程缺少与高职行业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等,直接导致教学实效性低,改革和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够大、不够实。特别十八大之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最新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适应“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更给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素质培养教育的课程,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和今后就业联系起来,思政课的作用就势必弱化,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具体专业相结合,不能切实为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无法体现的。由此可见,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职业素质养成,改革内容必须围绕学生如何就业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 从而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 二 ) 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 帮助学生完成从 “ 纯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职业素质指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协作和谐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等。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诸多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求职者的素质,能力次之,知识最后。在各种素质当中,企业最注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精神内核。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 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因此,立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为了更好地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应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时代特点和职业、行业、专业特点转变观念,实现教学内容、手段的创新,并建立起新型评价机制等,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纯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业务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国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多数还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素质养成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教育全过程,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培养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职业人才,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立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一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性特点 。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是互相渗透和融通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内容, 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相融、相互渗透的,因此我们在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学内容整合前,课程是根据教材对知识的组织形式进行讲解的;教学内容整合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按专题进行讲解的,基本形成9篇14个专题的授课内容体系,第一篇“开篇”,第二篇“理想信念篇”,第三篇“爱国篇”,第四篇“人生价值篇”,第五篇“社会主义道德篇”,第六篇“社会公德篇”,第七篇“职业道德篇”,第八篇“家庭美德篇”,第九篇“法律基础篇”。我们把职业道德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篇章,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要求、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反馈、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成长的跟踪调查增加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本课程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如在教学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爱国与爱具体的工作岗位、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本校优秀毕业的榜样示范、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结合不同职业的道德要求、本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在“法律”部分中结合不同职业和岗位应该遵守的法律 , 教导学生学会守法、维权等。通过整合,让学生觉得课程教学对自己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工作有用,有助于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二 )转变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职业素养能力 。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以研究性教学法为例,我们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专题化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内容专题化。即根据学生将来职业岗位要求、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反馈、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成长的跟踪调查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题化教学。

第二,研究问题职业化。主要围绕学生职业特点设定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在指导学生研究时,我们采用教师提供选题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方式。参考选题如下:

1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研究

2高职学生爱国现状研究

3高职学生价值观研究

4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观调查研究

5高职学生诚信调查研究

6高职学生社会公德观调查研究

7高职学生法制观调查研究

8高职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9高职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10某某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鼓励各学习小组根据自身专业设计研究课题,如酒店管理专业可研究“新时期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了培养协作和协调能力,要求自由组成5至7人的研究团队。

第三,学习过程模式化。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实践,研究分四步走:第一步,查阅相关理论资料(时间为1周)。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查阅与课题相关的理论问题。老师为研究小组提供帮助;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提纲,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时间为2周)。既包括校内进行走访、调查 ,又包括学 生走访社 区 ,了解社会 ;第三步 ,分析材料,完成写作提纲(时间为1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处理材料、理清思路、起草提纲;第四步,写作。学生完成初稿后,交给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润色,最后定稿;第五步,制作PPT并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研究、体验中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价值认同,实现课堂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 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 )重视实践教学 ,促进知行统一 。

充分利用北部湾及周边地区优势, 陆续建立多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企业、行业、商业文化建设专题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另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依托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日庆祝等四个平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品格的养成, 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职场成功人士开设专题讲座,不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确立做事先于做人、做人先立德的道理。

(四 )建立有效质量监督机制 ,促进职业素质养成 。

首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计划、专题教学大纲的制定、执行进行监控;其次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控。由社科部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通过课堂听课、参与学生教学实践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提高进行监控。通过系部、学工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收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毕业后的职业素养表现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和建议, 在与专业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完善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五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

本课程采取课内学习考核+课外实践考核两种方式,两部分比例为:课程考核成绩=课堂教学考核成绩(70%)+实践教学考核成绩(30%),课堂教学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课程考核方法的目的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并有效内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建立起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考核体系,把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28社会现象与经济分析--程民选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