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作文

2024-07-10

荷塘月色的作文(精选15篇)

篇1:荷塘月色的作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我早就想去成都市三圣乡的“荷塘月色”灯展游览了,今天终于有了机会。

一进门,大路两旁挂满了灯笼,有荷花灯,猴子灯,蝴蝶灯等,那些灯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我们走了一会儿,看见了荷塘,里面的荷花有的全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荷叶呢?有鲜的,有枯的,有鲜带枯的,虽然他们是假的,但样子却活灵活现的,与真的没什么两样。我真佩服那些做荷花、荷叶的工匠们。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组组灯展现在我眼前,有鲤鱼跳龙门、海豚舞曲、新年好、旺旺报晓等……路的另一旁映入眼帘的是昆虫展,昆虫有蚂蚁、螳螂、蜻蜓、毛虫等;它们形态各异,令人眼花缭乱。接着,我们来到猴子展区,猴子们活泼可爱,有猴子躲雨,蟠桃树等。最后,我们来到狗展区,那些狗憨态可掬,它们神态不一,动作各异,真惹人喜爱!

我们来到花卉基地,我们走进一个温棚,里面全部种的是仙人球一类的植物。它们全身都是刺,据工作人员讲,这些植物共几百种之多,要全部认识它们要几个月。

三圣乡的“荷塘月色”真让我留恋忘返。

篇2:荷塘月色的作文

火蛇般热腾腾的火燄在夏天甚事嚣张,到处乱窜,让人心浮气躁,人心惶惶。但,夏天就像个矛盾综合体,因为夏天的夜晚却总是叫人心旷神怡!

西坠的太阳拖着汗流浃背的云朵,雨滴伞兵争先恐后的集体一跃,跃离满溢出来的“老母机”——乌云。剎那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澄澈透明的水滴如千针万刺般直捣入地面,但他们的身影却一去不复还,被饥渴的大地,瞬间大口大口的喝入肚子里。

雨停了,云散了,天晴了!阳光从云中渗透出来,久违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小花小草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如星光,美如碎钻,地上一片闪闪耀眼金光。一场雨后,大地容光焕发,大树小草神采奕奕,流水淙淙,连脾气暴躁的太阳都稍减怒气,不再火力全开了。在地平线上光束微弱的太阳,以及成群结队归潮的白鹭鸶,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风景画。在太阳掉下的那一剎那,黑夜的幕纱渐渐拉下,皎洁的月亮缓缓上爬。

银白的月亮赶走了火红的太阳,沁凉的微风吹走了烈焰的热煞。我被太阳弄得头昏脑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烦躁不安。辗转难眠的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让我快抓狂!起身跳下床,走出让人闷热紧张的屋子。

漫步在羊肠小径上,徐徐微风迎面而来,在我身边轻盈的跳跃着。月光把地面照得清楚明亮,亮白的月好像黑夜中的大太阳,不过没有炙热的火焰,反而释放出些许淡淡的清凉和温柔。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散,香气无法可挡,诱人一步步走向荷塘,真是名副其实的——“牵着鼻子走”呀!荷塘的月色真美啊!荷花亭立,不时在微风吹抚下随风跳舞,摇曳生姿;荷叶形如巨盘,还有些水珠顽皮的在上面跑跳翻滚,摇摇晃晃,摇出曼妙的舞姿,晃着皎洁的月光。荷塘的月色,就如“云开月来花弄影”的诗句一般,甚是有趣!

当我正陶醉在婀娜动人的荷塘月色之下时,耳旁又传来一阵阵“呱呱呱”的哇唱,连在荷塘间翩翩起舞的蜻蜓,也停在荷叶上伫足欣赏。青蛙们天籁般的歌声源源不绝,由远而近的传入耳中。我抬头仰望万千星斗,一闪一闪的他们好像在对我眨眨眼的说:“欢迎参加夏夜派对!我们会帮你把烦躁的心驱离,灌输舒爽的气息给你喔!”我也还他们一抹微笑,然后兴奋的继续我的夏夜旅程。突然感觉到,我烦躁的心真的沉淀了,我又昏又胀的头,也清醒舒畅了,连疲劳痠痛的脚,也健步如飞呢!

走着走着,看到静立在街道两旁的路灯,也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见夜幕低垂,繁星点点,虫鸣蛙唱,千里荷香,翠峰为屏,绿竹作衬,在一旁的.稻田、细水、小农舍齐齐烘托出夏夜的慑人美丽,夏夜的安宁静谧,夏夜的清新凉爽。

夜深了,我又寻来时蜿蜓小径回家。皓月当空,我掩门入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爬上屋顶,月亮依旧皎洁,繁星依旧闪闪发光,但好像铺上一层细细的薄纱,夜空好像晕染的一幅画。远处荧荧路灯依旧明亮,但不同的是他们睡了,全都睡了。朦胧的,山峦、田野静静的睡了!朦胧的,荷花、青蛙静静的睡了!

我躺在已然冰凉的床上,思索着“古月照今尘”的古人诗句和情怀。月亮依然还是以前的月亮,但看着着这皎洁明月的人已经不一样了,以前古代诗人都喜爱在这个“大银币”下饮酒作乐、吟诗抚琴,想着我和文学作家、大师们曾经欣赏过这美丽动人、千百年不变的夜空,我就倍感欣喜。转思又想,但墨人骚客都已经不在人世,真是令我喟然!

篇3:《荷塘月色》的另类思考

“文眼”一般指文章中有一些较为显要的地方往往暗含着一篇的机关的所在。“切入点”指文章为便于行文选择的角度。在文中,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切入点, 而不是“文眼”。如果是文眼, 那么我们透过它看到什么呢?因为“不宁静”才有月下荷塘的美色?因为“不宁静”才想起南朝采莲的旧事?这样看来, 似乎有所谓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在里面。其实, “不宁静”只是背景与导因。

真正的“文眼”是该文的第三自然段即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课文中“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作者在后半部说“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段中找到答案或线索。比如“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伏线在“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里。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也有暗暗关涉下文的意思。这段内心独白虚虚实实, 给人摇曳不尽之感,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熔材》中所谓的“居一篇之要”。

本文之所以成为文学佳作, 其清新的美丽景象, 浓郁的诗情画意, 尤其是那田田荷叶, 朵朵荷花, 缕缕清香, 溶溶月色, 无不让人倾心。那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 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展示, 荷塘月色无疑就是作者心灵的一种外化。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 毫无尘世的羁绊, 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 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在这里, 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他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 他感到了短暂的静默的喜悦, 并使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

如果懂得这种在沉静于荷香之中体悟到的自然生命的情韵越深, 则达到的或独悟到的人生经验或体验就越丰富, 那么所达成的人生层次与境界就越高。反观来路, 如果有沉沉或渺渺的隔膜横亘于面前, 就自然会觉着这月下之梦的沉迷与梦醒的空幻。在行文中, 作者写道:“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也强化了作者月下的远离尘嚣世界的幽静与默谧之感。然而梦醒时分应当是微苦的。的确, 作者感到:“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这种微苦或者说新的“不宁静”, 实际上就是那独处的境界与不自由的人生之间的矛盾。而月下荷塘式的短暂之美与对南朝“采莲”旧事的追想就显得分外的醒目而令人一声轻叹了。

这种感伤, 表现出来的就如同古代诗词中“闲愁”的感伤心态。而所谓闲愁, 就是对人生瞬息性的感伤, 也是对过去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诗人一方面感叹人世无常的空幻感, 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歌, 就因为人生是瞬息性的, 每一刻的生命经验才可能有永恒的价值。

很显然, 《荷塘月色》并非“全情”倾注式的“哀愁”, 在行文中, 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淡淡的哀愁”。研究《荷塘月色》的风格与特色, 可知:其一, 它与一般具体著实的愁苦不同, 它无关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需要。第二, 在于它那轻淡飘渺的表现形态。它不是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那种嘶心裂肺的痛苦, 也不是感士不遇、志不获聘那种唾壶击缺的郁怒。第三, 它往往具有无端而来、不期而至的特点。它不像现实的愁苦具有直接的背景原因, 而是如游丝浮萍, 无根而生。应当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等字面都在暗示着作者的“心里不宁静”并非由生活所起。这是以一个美丽凄幻的形象来传达心灵的某种境界。于是感叹人生的空幻感或孤独感, 与品味之余的由苦涩转化而成的美丽的追想, 就更能引起那些有相同或类似经历或深谙传统审美心理的读者的心灵深处的强烈的共鸣意识。

其实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也有一个微妙的波动过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 可以见出他内心难以释怀的某种郁结之深。继而在幽僻的环境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感觉是个“自由的人”, 此可见其内心的不宁静乃是人生束缚与思想上的不自由。他在这样的境遇中不觉“自失”起来了, 行文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自失”的情趣。但蝉声和蛙声又使他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 于是他说:“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而在前文中他却说:“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而“热闹”与“群居”之乐却是他“现在无福消受的”, 所以牵延旧梦, 感怀往事, 内心到底又不宁静了。

的确, 群居与热闹当然非个人独狎的生活空间。实际上小梦可做———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笼罩着轻纱似的梦, 小睡, 荷塘上的氤氲夜气———但酣眠难为, 作者神往于江南采莲, 似乎是一个不能企及的梦想。

这或许含着当时笼罩在知识分子心头的时代气氛所致的因素。但月下荷塘的一番漫游, 并不能解决作者的心灵“不宁”的问题。而心灵的孤寂与微苦恐怕是处于动乱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种心态。这一点, 我们从魏晋六朝以来就看得非常明显了。

篇4:简论《荷塘月色》的用典

【摘 要】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用典十分精妙,既为文章增色,又拓宽了文章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颇不宁静”的心情。

【关键词】《荷塘月色》;用典;婉曲;含蓄;细腻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此时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文章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到荷塘散步时的情景。全文神思飘逸,运用大量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景与物蒙太奇式地组合起来,把荷塘月色写得情景交融,“静态之美,平添几分浪漫色彩”,可是,就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言,除开头“心里颇不宁静”外,再也没有明确地表现过。《荷塘月色》典型地表现了朱先生美文风格的婉曲、含蓄。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说忧愁,在于全文所折射的低调情绪:不宁静的心、寂静幽僻的路、淡淡的云和月、阴阴的树、斑驳的影子;说喜悦,在于作者忽然想起月下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于是往日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作者的这种感情用他所引用的古诗文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朱先生陶醉于如梦如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之中,心绪飘移,联想到采莲的事情来了: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是梁元帝《采莲赋》里的话。《采莲赋》再现出少年女子在夏始春余的热闹季节荡着小船,唱着歌,与情人撩水逗乐的欢乐场面,一切是那样的美好,一切是那样的迷人而令人欢欣。只可惜朱自清一下子从梦中醒来,觉得自己生活的现实,有趣的事,早已无福消受,淡淡的喜悦一下子被忧愁所笼罩。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西洲曲》是一首情歌。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四季相思的感情。写的是一场苦恋。冬春之际,“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夏天,因思念之情无法排解,只好“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秋冬之际,“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最后,只能祈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此女子的思念和等待,寄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了内心缠绵悱恻,苦苦等待而不得的哀婉之情。这种情思,苦等而不失希望,借景以排解心中忧闷而适得其反的无奈,不正是朱自清先生内心的写照吗?他们不仅内心的孤独、彷徨的情绪相同,而且方式上——女子借采莲排忧与朱先生以月色解愁也相同,其结果也是一样:女子的相思情“剪不断、理还乱”,朱先生因“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终于只能回到那寂静的小屋,什么声息也没有,心绪更是“不平静”。

我们知道,用典,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为文章作色,平添几分文采;二是画龙点睛,丰富文章内涵。我认为,朱先生用《采莲赋》、《西洲曲》的句子,把人之神思从现实荷塘月色的欣赏中带进了六朝采莲的风俗画之中,并非泛泛之笔,客观上为文章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文章内涵,画龙点睛又极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此时此刻、此景此情中朱自清先生那“颇不宁静”的心情。

篇5:荷塘月色作文

“呱呱呱”青蛙的吵闹,驱逐了炎热。黄昏的美景覆盖掉炎炎夏日。

缓缓。迎来一个黑暗。那是夜晚,美丽的月色。

此时,太阳化身为一轮弯弯的月牙,挂在漫无边际的星星地毯中。耀眼的星星使它看起来更加迷人。地毯在后面发出阵阵荧光。微弱的。以黑暗与星光组成的地毯。更呈现出月亮的光芒。

月光中,根根浮苇轻轻在河面荡漾。被触碰过的水面打着晃,掀起一阵阵涟漪。一圈一圈的扩大,又一圈一圈的回荡。渐隐渐无。那水浪轻碰着荷叶的脚跟。但使这水浪又来回摇荡。一圈又一圈的水痕相触,让它们回荡,直至芦苇。不久,萤火虫受到影响,飞出草丛。当起了灯笼。发出轻微的光芒。

荷花姑娘静静地站在远方。使它看起来更加高雅。一阵风吹来,荷花随着微风摇荡。这让荷塘更为闪亮。

篇6:荷塘月色作文

虽然,国庆放了七天假,可是不知怎么我第一天就发了烧,所以这几天也没怎么出去玩,但是我晚上常常去池塘边散步。

在池塘边,那轻轻的晚风和那一大片的荷花使我感到心旷神怡,那皎洁的月光散在我的身边,连那银亮色的月亮也懒懒的睡在那平静的水里,十分惬意。那一片片荷叶中开着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这里悄悄的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在这里没有喧闹,没有争吵,好像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睡着了。河水映着天空,星星伴这月亮,为寂静的辽阔得无边无际的天空增添了几分情趣。

在这河边每走一遭,我是心情就会变得无比舒畅,自己的审美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的发烧也一天天的好了。

篇7:荷塘月色作文

月亮像玉盘像珍珠,想小船,月亮是白色的,给大地铺上了银白色的毛毯,一阵风吹过,我仿佛听到月亮和星星正在谈话,耳边似乎回荡着“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歌曲。我闭上了眼,仿佛尝到月饼的香甜。

月下的荷塘也是如此的美丽,有的花瓣还是花骨朵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远看真像一个大圆盘,荷叶挨挨挤挤的,真像一个大大的舞台,红的像火,粉的想霞,白的想雪,花里带着甜味。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也许,荷花的香味没有玫瑰花的香味香。

没有风的时候,荷花仿佛在思索,没风的时候,荷花停止了舞蹈。

篇8:谈《荷塘月色》的写景

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并且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教学重点,应落在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作者的感情上。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我认为教师不必要面面俱到,篇篇精讲。仅以其中一篇为范例,交给学生解读写景散文的三个步骤。其余的篇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路径, 再结合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即可,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学习时间,实现教学的高效,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再介于写景散文的这种特点,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分成三步。

(一)感知形象

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 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描写的景物,理清行文的线索,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不难找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本文描写的核心景物是荷塘和月色,另外还描写了小径及荷塘四周的景物。文章的外在线索是作者的行踪———从家到小径再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中,内在的线索是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不平静到平静再到不平静。

(二)品味情感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品景语、 抓情语、知人论世。启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一系列的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中探究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品景语:在去荷塘的路上作者极写小路的幽僻寂静、阴森恐怖,可看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朦胧,让作者暂时忘掉了不快,心生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在写尽荷塘月色的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景物的色调也变得晦暗阴郁,可见荷塘月色诗一般的美景终究没能冲淡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挥之不去的哀愁。

抓情语:可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可让学生采用标注法,在文中圈点勾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回想起江南采莲的欢快热闹的情景之后,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随及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透过这些直抒胸臆的文句,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过去自由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独处于世无人倾诉的孤独与苦闷。

知人论世: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不难把握文中蕴含的情感———作者因不满当时白色恐怖的现实而内心苦闷孤独和无助,希望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终归还要回到现实的矛盾心情。

(三)咀嚼精妙

在学生整体感知形象,品味情感之后,可引导学生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方面对文本进行局部探究———咀嚼精妙,以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运用语言的技巧,借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在谋篇布局上,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的事 情 ? 二是为什 么两次提 到 “妻”?采莲的少男少女们在溢满荷香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水面上嬉戏,那种自由美好的生活是多么让人憧憬和向往,所以作者在此插入江南采莲的事情,绝不是信马由缰,而是另有其意。黑暗的现实、动荡的时局让他想念江南那美好和快乐的生活,愈是表现江南生活的自由美好,愈是能反衬他对现实的失望。文章首尾两次提到 “妻”,作者离家的时候,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他回来的时候,妻已熟睡很久了。说明他游荷塘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说明他内心的苦闷哀愁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可见其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悲哀。另外,在篇章结构上,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篇9:浅析《荷塘月色》的意境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散文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朱自清通过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将其郁结的心声艺术地折射给读者,通过文中营造的幽静深远的意境,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怀,让读者在品味作者清丽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优美意境的艺术洗礼。

作者是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渴望光明和进步。然而面对血与火的交战,一介文弱书生的他却又没有参加实际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作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却只能在现实面前徘徊,只有在幻灭中苦涩地咀嚼自己的矛盾与痛苦的心情,被动地感受着时代的重压。时局的困扰,现实的黑暗,使他活得太沉重了,他需要片刻的开脱,希望有一个让精神暂时逃避、思想得以暂时休憩的自我空间。于是,作者把这种向往之情融进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之中,摒弃尘世的喧嚣,力求心境的宁静。

作者把一切景物都描写的那样轻柔淡雅、恬静优美,期望营造一方可供精神喘息的净土,文中到处弥漫着宁静淡雅、温馨舒畅的韵律和情趣,这种柔美雅静的景物描写与作者不满现实世界,追求“恬淡自适”的意境相契合。“我”在月下自由独处、尽情地受用的这个“另一世界”正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追求,是作者移情于景、借写景来抒情,让物我反复交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在这个清幽恬静的月下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地放下生活的困扰和现实的负重,身心可以在迷人的夜景中逍遥自在。“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什么都可以不想”,只剩下一个人独处的妙处,跟着作者的思路,置身于作者营造的梦幻般的境界,人们不禁也和作者一齐放开心怀,轻松地徜徉在没有烦恼与喧嚣的尘外世界里。

《荷塘月色》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一种淳朴至诚的情感。然而,在这种情感后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份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的承载。正是这份真挚厚实的感情被悄然无声地外化在令人惊叹的精美描写中,景物才被情意化成,而变成诗意盎然的意境,作者不露痕迹地在意境的营造中托寓了 自己的情思。

《荷塘月色》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荷花和月色,可是作者把大多笔墨都用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去荷塘的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静的路”。把路写得如此蜿蜒幽静,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郁闷的“我”,踟躇在月色下,心绪正是通过这条幽静的小路,由内心的不宁静来到宁静的月下荷塘的。作者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不说荷叶如何茂盛挺拔,而是说荷叶宛如玉女临风,舞裙飘曳,将荷叶的丰姿写得轻盈柔美,飘逸洒脱,也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再看月下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里不写荷花如何绚烂艳丽,却从其他方面细腻地描绘荷花的清丽幽雅。先是荷花的姿态:如少女娉娉婷婷,婀娜多姿;再写荷花的神态:犹如含羞女子,娇羞妩媚;接着是荷花的颜色:像玉盘里的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蓝天里的星星那样闪烁着柔和的亮光,又如刚出浴的美女,那样温润纯洁;最后写荷花的香味,如随风飘来的歌曲若有若无,那样飘渺悠远,沁人心脾。作者千方百计把荷花的神态色香写得如此轻柔娇媚,同样还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

作者是这样写荷花的,同样也是这样写月色的:“月光也是淡淡的”、“如流水一般”。既非皓月当空,也非晦月深沉,而是淡淡的,如脉脉的流水,多么清净淡雅。还有远处“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近处“稀疏斑驳的倩影”,路旁一两点“没精打彩的像渴睡人的眼”似的路灯,用“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确实是一处放飞思绪的胜地。正是因为一切景物描写都围绕着静谧的意境来描绘,所以所描绘出来的景物必然又同时染上意境具有的共同特色。因此,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才会如此鲜明和谐,深邃悠远。

即使谴词造句也是为营造意境而服务的。如“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用“流水”来比喻月光,不明不暗,不浓不淡,紧扣柔和恬淡的文中意境。用“静静地泻”既写出了夜深人静的环境,又描写出了温柔娴静的月色,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荷塘的寂静和月色的柔美。一个“浮起”,顿时烘托出一个月色轻笼的梦幻般的境界。这类词语的运用,成功地营造出作者心驰神往的那种安谧静穆的环境氛围。

篇10:荷塘月色作文

这天,我来到西湖,正好赶上夕阳。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半个太阳挂在空中,天空半红半橙,夕阳姑娘给万物挂上一道金光。她也给世界盖上了一层美丽的轻纱。

没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她把那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

在朦胧的月光中,荷塘飘来缕缕清香。哦!原来是一朵朵荷花默默开放。有的羞涩的打着朵儿,有的大方地微笑着。它们好似巫女的裙儿,好似一颗颗明珠,好似天上的繁星。荷叶上的水珠亮晶晶的,又给荷塘增添了一丝生机。

我向上看去,在静寂、梦幻的夜空中一个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我突然想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它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一颗颗星星对我眨着眼睛,这又给夜增添了一丝梦幻。

篇11:荷塘月色作文500字

平日的夜晚,荷塘十分寂静,幽雅,荷塘周围几个小孩的嬉戏,带来了无比的生气,整个夜晚好似一幅油画。但那山的翠绿,荷塘的平静,孩子们的灵性,仿佛又是无法从画家的调色板和画笔中描绘出来的。今晚,嬉戏打闹的孩子们都累了,躺在荷塘边的大树下睡着了,大人们不在聊家常,只是轻轻地摇着蒲扇,回忆着往事,游客都散了,没有了来往不绝的惊叹声,时间好似从此就定格在荷塘周围。

曲折的荷塘水面,一眼望去尽是叶子。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粒粒莲花,蓬勃的开着。微风拂过,带过一丝淡淡的清香,好像那婉转动听的歌声徐徐飘来。荷叶和荷花微微摇动,一动皆动,一抖皆抖,闪电般,传到荷塘另一角。淡淡明月的夜晚,那荷叶显得分外翠绿。

淡雅的月光,轻轻地泻在那荷叶和花上。月光如水似玉,荷塘面上显映着月亮的皎光,折射着星斗的明辉。月夜渐浓,夜色亦随之变深,月光依旧洋洋洒洒,天边的月,是那样灿烂,那样娇美,使我久久不能移动步子。

荷塘周围,栽种了棵棵杨柳,柳枝被风姑娘轻轻抚摸,像要从树上飞舞下来躺在荷塘上一般。柳树的影子倒映在荷面上,为这个寂静的夜,增添了一份色彩。

篇12:荷塘月色[300字作文]

第一次读到朱自清的散文,便感到了它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一直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而我最喜欢读的是《荷塘月色》。初读《荷塘月色》总感到很迷茫,不知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好像一直在写景,同时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把那晚月色和荷花的池塘写得那样的美,那样的独特,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别样的美。“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的一句诗,充分的表现了荷花的那一种朴素、淡雅的美,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让我觉得荷花是那样的超凡脱俗,是那样的美丽。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使我感到了自然的美丽,应该热爱生活,在环境恶劣时,应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篇13:《荷塘月色》的“另一个”

由于文本开头就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结尾又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及文章写作时间和地点——“1927年7月, 北京清华园”, 因而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直觉的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与“四一二”反革命事件有关, 因而“颇不宁静”是直指当时的社会政治。然后再给作者戴上一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帽子, 这样又会很容易得出本文就是抒作者面对当时社会想超然于外而不得之情。但真是这样吗?

1.“颇不宁静”为何因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朱自清说的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而不是这几个月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4月12日, 对每一个进步人士来说, 都是一个梦魇般的日子, 当然对朱自清也不例外。但是, 到1927年7月, 梦魇还有吗?就是还有, 那恐怕也淡漠了吧, 不至于刚好造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吧!

那么不宁静到底为何因呢?首先, “宁静”不仅仅就是“安静”, 而或是一种闲适, 或是一种文人式的孤独, 或是一种独处的妙处, 是一种和朋友的交心。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本文所写的是作者因为睡不着觉而去找个安静的地方散散心。其次, 不宁静不等于抑郁。《教师教学用书》上说:“作者是想摆脱抑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1]非也!笔者认为“颇不宁静”是被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所累而产生的心烦意乱。

为具体说清楚, 我们最好还是还原到“当时”。孙绍振先生在《作品解读观念与方法的操作性问题》[2]一文中, 做了精细的考证。总体说来, 朱先生当时不宁静, 社会性的原因少, 家庭性的原因多。笔者把其归结为“角色”原因所致。我们知道人活于世, 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 就当时的朱自清来说, 他不仅仅是个进步人士, 是个教育者, 更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俞平伯等人的朋友。对工作, 朱先生一直是兢兢业业, 很受学生的欢迎, 但所得薪酬难以满足家庭的开销。我们在《背影》里感受了其父爱的伟岸,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 朱自清和父亲及庶母的关系总是很僵化, 而僵化大都由经济所致。而朱自清自己的小家庭, 因为要给父母多寄钱, 所以经济上往往又是捉襟见肘。1927年的暑假, 朱自清本想回家和父亲和解, 但是又怕重演1922年的噩梦 (本想和父亲和解, 结果关系闹得更僵) , 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而不胜烦恼。因为烦恼, 所以不宁静。笔者认为, 这就是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缘由。说是主要缘由, 是因为朱先生的当时颇不宁静, 一定不仅仅会是一种原因所致。面对社会, 他有良知, 怎不心烦;面对妻儿, 他很尽责, 怎不意乱——因为难以让妻儿过上惬意的生活;想起父母, 僵化心寒;想起朋友, 不在身边——心里话儿和谁秉烛夜谈!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的朱自清, 因为都想演好, 故而好累好烦。但这就是生活中的“自我”。在现实中, 他难以逾越!

在现实的生活中, 更不要说被自己所演好的角色所累所烦, 就是对于自己的角色无所谓, 我们有时也会有俞平伯先生所说的“没来由的盲动”, 难道你没有这样的体验吗?我们时常不也会被莫名的烦恼所累而郁郁寡欢吗?面对此种烦恼, 我们也会不时地自我私语, 在《荷塘月色》中, 谁又能否认, 这就不是朱自清的一种自我坦露, 自我私语呢!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的发展, 是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本我中的一切, 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但它往往就是摘下面具的自我。很多时候, 我们白天都是生活在一片“面具”的世界里, 因为我们想在这样的世界里展现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当然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 不仅仅只是在白天, 也包括在妻儿等他人面前。但是那个尽力展现的自我往往不是真正的本我。而且因为要尽力展现, 所以往往活得很累很烦, 这就是现实的痛苦, 朱自清也不例外!而且越是要尽力展现, 越是离本我越远, 这只会更累更烦!笔者认为朱自清当时就是陷入了这样烦恼的深渊。因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因为要面对现实, 所以很不宁静。而这些又大多是因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所致, 而对这些烦恼, 像朱自清这样忠厚而又拘谨的男人, 是不愿意在自己妻子面前倾诉不止、唠叨不完的。同样, 在朱自清这样的男人看来, 爱妻儿, 就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烦恼和妻儿“分享”了。更何况, 那些不胜的烦恼也有来自社会等因素呢, 和妻子倾诉, 会有用吗?

心中的郁结, 对文人来说, 不倾诉是无上的痛苦!那么向谁倾诉呢?诉诸笔端是很好的选择!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情境。同时, 对文人来说, 倾诉的对象, 往往还有两个——自然和朋友!自然就在眼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但和自然倾诉, 快乐自在毕竟有限, 最好还是和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一起畅谈, 那才过瘾。但朋友不在跟前, 在故乡, 在江南!所以文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当然江南不只是有朋友, 还有父母和孩子等。

所有这些, 就是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自我的因素多, 当然, 社会的因素也不排除有, 但很少!

2. 在自然中寻找到的“另一个”自我

上文已说过, 生活在面具下, 每个人都很累。而此刻朱自清暂别妻儿, 来到了“今晚却很好”“恰是到了好处”的自由天地里。因为在这里先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摘下面具, 得到一种解脱, 找回一个本我。因为在这里“路上只有我一个人, 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 也爱冷清;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请注意在“我爱热闹, 也爱冷清;爱群居, 也爱独处”这句话里, 作者用的是“……也……也”句式, 但我们不能把热闹和冷清、群居和独处理解成同一层次的关系, 而应理解为更爱冷清, 更爱独处。因为这两句是为今晚一个人的冷清和独处起势的。同时, 笔者认为, 与其把这内心独白的第三段看成是文章的过渡段, 不如把此段看成是后文的总括段:4~6段是融情于景, 7~10段是思绪驰骋。

因为作者“颇不宁静”, 因为心烦意乱, 所以想找一个宁静的港湾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以此来摆脱白天的劳累和烦乱。景随情生, 情随景生, 情景互融,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面”, 都让作者陶醉其中。因为作者想追求“另有一番样子”, 因为作者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因而即使是“阴森森的”, 甚至“有些怕人”, 但“今晚却很好”, 好似“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在荷香月色中, 作者感到自己是个真正的“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找到了“独处的妙处”, 因而彻底解放了。多么难得的偷闲啊!相得益彰的是, 因为心情解放了、自由了, 即使往日平淡的荷塘, 也是充满歌声, 如奏名曲, 如见风致, 如显风姿, 多富有诗情画意啊!“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从心理上来说, 外部的寂寞和内在的安宁达到了和谐, 也就是‘恰到好处’, 而这就使散文构成了诗化的意境。这种诗化的宁静的境界, 因为是孤独的, 才是自由的, 因而是美好的。”[3]在这物我融为一体的情境中, 还有什么烦恼, 还有什么不敢想, 不能为!快乐的“本我”尽情地显露出来, 朱先生畅快, 我们读者也是畅快!好一个另一个天地, 造就了好一个另一个自我!人有时候真得需要在宁静的孤独中思索自己, 找回自己啊!

在物我一体的情境中, 作者是怎样让思绪驰骋的呢?因为一来眼前是莲, 二来江南在作者心底始终有着“童年般的回忆”, 且这几天时时在想着江南家中的事, 所以最容易联想到的当然是江南采莲了, 此为接近联想。面对如此美丽的莲, 谁不想据而有之呢?“采莲”不觉油然而生。“莲”者, “恋”也!在采莲的时节, 平时被“繁文缛节”所束缚的“妖童媛女”们, 现在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甚至可以畅快地谈情说爱了。好“一个热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啊!他们此时的放纵, 多么像从“日日”里解放出来的此时的“我”啊!此时此刻, “我”自由了, 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找到了另一个自我,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随心所欲, 乐哉优哉!但任何的想象, 都是梦想和现实的交织。我们读到这儿, 好似感觉到先生脸上无形中绽放了笑容。但是随之又自嘲般地摇摇头, 笑了笑。时过境迁了, 那种男欢女爱的季节已经不属于“我”的季节了。

他们为何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儿呢?我的生活为何有这样多的烦恼!此为对比联想。那么“我”的热闹又在哪里呢?哦……“我”的热闹在那江南, 那里不仅是我的故乡, 更有我的老友, 和他们一起畅谈, 一起嬉戏, 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不正是作者到底又惦记着江南的一个缘由吗?

分享不到他们的快乐没关系, 自己的思绪却已无法阻止, 无意中又想起了《西洲曲》。“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莲子”者, “怜子”也。“怜”者, 爱也, “子”者, 你也。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烦恼是如此之多!“我”不也是想得到别人的疼爱吗?妻子?负担已是很重, 自己都不能给她快乐, 还要从她那里得到快乐, 岂不太自私!父母?在孤单寂寞之时, 很多男人都有一颗脆弱的心。以朱自清当时的情境, 怎会没有此颗心?即使年岁再大, 都会有渴望得到父母之爱的常情。可是, “我”眼下呢?父亲啊, 你何时才能理解“我”呢?儿在外, 心思家啊!“莲子清如水”, 一颗爱你的心, 是那样的纯洁, 毫无私念。可是, “水”又在何处呢?眼前,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江南, “我”的故乡, 那里, 也许就有滋润“我”枯竭情感的甘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如果你没走进朱先生当时的内心世界, 你会觉得他当时的这些思绪, 简直不可思议。一个30多岁的男人, 还想入非非, 还不时躁动, 还在思念故乡, 还在贪恋父爱。但是朴素忠厚的朱先生, 就是这样简单, 多么想从现实的烦恼中走出, 得到滋润自己情感的雨露, 做一个自由的自我, 永远做一个快乐的本我。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经睡熟好久了”, 自己又不得不钻进那扇束缚自己的门了!哎!“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是啊, 知音何在?

也许我们真的不愿看到, 朱先生又回到了现实!“另一个”自我又随之而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 (必修)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篇14:《荷塘月色》的朦胧美

一、 “文章无意不立”

这种朦胧的意境与作者当时所处的迷惘、幻灭的状态有关。 “五四”以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作者经历了由希望到幻灭的心灵历程。虽然“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的心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朱自清的心。然而,他不是一个革命者,无法从纷乱的社会斗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他在《哪里走》一文中写道:“我在小布乔亚(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十几年,生活、情趣、嗜好彻头彻尾浃肤沦髓都是小布尔乔亚的。我也知道年岁比我大的人本来也在小布尔乔亚里的,竟一变成为晋列罗塔里亚(无产阶级)。但我想这也许是天才,而我不是的”。他是君子,不会欺骗别人,也无法欺骗自己。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迷惘使他感到虚无与寂寞,忧郁使他夜不能寐,于是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超脱的向往与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一生”。他有个人的痛苦,对作为一个自由人充满了深深的向往;他有爱国的蕴情,对在狂风巨澜中行进的民族之舟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在这向往与忧虑中,明显地流露出一种无路可走的失落感和迷惘情绪,表现到作品中,使得《荷塘月色》具有迷人的朦胧感。

朱自清的这种理想追求中的茫然,显示了当时一代知识分子失去精神自由的痛苦和从彷徨到幻灭的心灵历程。他是个被生活的灰烬埋住了心灵之火的人,一种灰色的阴影时常笼罩在心头,他既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只好退到艺术之宫去,通过艺术的折光反映现实社会。而他忧郁的性格和孱弱的心理,不能使他产生金刚怒目式的“匕首投枪”,唯有缠绵悱恻的悲伤。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他淡淡的、朦胧的哀怨:“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在这段自我剖白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忧思愁绪,这时来到荷塘并非有心玩赏,显然是为了排遣烦恼,寻得解脱和自由。这种心境对于作品,正像摄像中的虚光一样,焦距没有调好,也就是说作者的心理没有达到平衡,自然这“摄影作品”也就有些模糊,但也正是这种模糊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效果。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主观意识的迷惘,使用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描写对象本身的朦胧,共同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它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而是加入了艺术的虚构,注入了感情的因素,形成一种艺术化、人格化了的景物。

作者描写的是荷塘,又是在月下,所以就笼罩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显得空灵、虚幻、缥缈和含蓄。作者在描写荷塘时采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格,这正是作者现实感受的艺术体现,是潜意识的自然外露,也是现实环境与思想认识之间的纽带。在月光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云作月的陪衬,如少女粉颈上的纱巾,轻柔、飘逸,使月光增加了朦胧美和神秘感。月光便更加甜淡风雅,给人许多美好而遥远的遐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我心系于月,月光便有情,谁言月无声,静听乃天籁,那是微风和荷香的低唱,是月光和树影的和声,是朱自清用心灵去倾听,用意念去感应的妙不可言的朦胧境界。

三、语言的模糊性增加了情感寄托的丰富性

这并非语意上的含混不清,令读者费解,而是作者无意而有意留给读者思索回味的天地,是可以接近且能想像的艺术境界。朱自清曾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荷塘月色》就是一幅用线条、色彩、音符绘制而成的水墨画。虽有绮丽纤巧,工细白描的形似,然而更多的则是飘逸洒脱,传情写意的神似,也有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而充满诗意的生动之笔(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还有一点与作画相通的就是留白,中国水墨画讲究知白守墨,所以对空白处精心安排,使空白中见其美,此犹如帘外观美人,因为想像与渴慕,总觉更有滋味。

篇15:荷塘月色[300字作文]

我所在的小院不大,一片空地、一池水塘,还有我的家。

月光空明。水塘里有许多花苞,我那时年少,没见过这种花。只听母亲说,这是最适合夏天的花。

花苞通体嫩绿,顶端的殷红点缀了花苞,花苞下面是大片大片的绿叶。花瓣微微颤动着,我心疑是微风,抑或是小虫,并不理会。一会儿,花瓣一层接一层地打开,当它完全成为花朵后,我无意中抬头看了一眼。

这一眼凝望,似乎成了永恒。

一朵朵大花,如亭亭玉立的仙子,以优美的舞姿站在水中央。附近的一切都因它而黯淡下来。舞蹈更盛了。灿烂皎洁的月光映在水面上,使得那娇艳动人的花朵如同站在星光闪耀的舞台上一般。

看着这动人的场景,我不禁有些痴了。

皎白的月光、娇艳的花朵、寂静的夏夜……成了星空下最好的组合,成了水塘的仙子最好的陪衬。我后来问了母亲,她说这叫荷花;我不禁暗暗吃惊:这便是荷花?便是让人痴醉的荷塘月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荷塘月色的作文】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_作文500字04-14

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作文04-10

《荷塘月色》的读书笔记07-10

荷塘月色05-06

荷塘月色朗诵04-20

荷塘月色优质05-19

荷塘月色 教案06-13

读《荷塘月色》06-22

荷塘月色朗读06-26

荷塘月色107-21

上一篇:小学生家长最困惑的十个问题下一篇:司法所法制宣传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