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2024-07-10

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共6篇)

篇1: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王涛,茅根年

(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21)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居民生活的热点,保健食品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疗文化继承的食品备受居民青睐。虽然保健食品目前己经形成比较规范的产业,但是在保健食品的生产、研发、经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保健食品处于严重的信任危机边缘、木文分析了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健食品;问题;监管;对策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Health-care Food in Our Country

Wang Tao, Mao gengni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eiyang District, Xi’an

710021)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are focus on preserving their health, especially the health-care food as traditional dietetic therapy.At the present, although the health-care food industry is a standard business, there are a lot of questions in production, researching and market of the health-care food.The problem has caused the serious crisis of confidence.The essay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health-care food, and give suggestion to the health-care food supervision.Key words: health-care food;problem;supervision;measures

1引言

近些年,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的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出现,公众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保健食品在公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8],同时保健食品也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8 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約为800亿元,2009年为約1100亿元,2011年我国保健食品产值已经

超过2600 亿元。我国保健食品业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逐渐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近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表明了这个行业的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正是因为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并且公众的保健意识逐年增强,使很多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不正当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这样不仅侵害了正规企业、产品的权益,更重要的是,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此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并亟待改善。

2保健食品的定义及特点

2.1 保健食品的定义

根据2005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的定义为: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根据保健食品的定义,我国保健食品分为两类:一是调节机体功能的保健食品。SFDA公布的保健食品有27种功能,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辅助降血压功能、减肥功能等;二是营养素补充剂,以补充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此类产品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2 保健食品的特点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一是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二是保健食品应具有功能性,即能调节机体功能,这是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区别;三是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一般需按产品说明规定的人群食用,这是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另一个不同;四是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患者的治疗,这是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五是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药品均不同程度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区别: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必须具有食品的基本特征。《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的定义: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3]。食品应该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良好的感官属性,适合人类长期食用。保健食品必须满足食品的定义和特征,但是保健食品又不完全等同于食品。食品中往往含有较多种类的营养素,对营养素的量也没有要求;而保健食品通常要求含有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并要求达到一定的量。所以,在生活中不能用保健食品代替食品来补充日常所需各种营养素,应该以食物为主,严格按照膳食

金字塔合理膳食,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补充相应的保健食品来提供营养素。

目前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审批是根据2005年SFDA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批准的保健食品有以下特点:一是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多为增加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糖、减肥等功能;二是保健食品的剂型以胶囊、口服液和片剂为主,以传统食品形态的产品较少;三是产品成分多数为药食两用的药材。我国保健食品发展现状

3.1 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疗养生传统,流传几千年的中医理论和“药食同源”的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是我国保健食品开发研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物质来源,同时也使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我国保健食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5]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迅速崛起,纵观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阶段:该阶段保健食品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产品,仅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素或强化营养素的功能来推断整个产品的功能;第二发展阶段:该阶段保健食品是经人或动物实验证实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目前我国审批的保健食品绝大多数属于此类产品;第三发展阶段:该阶段保健食品不仅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而且需要查清具有此项保健功能的功效成分以及该成分的结构、含量、作用机制及在食品中的配伍性和稳定性。目前,欧美、日本等国都在大力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我国此代保健食品也在蓬勃发展,但市场上比较少见。

3.2 我国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发展较大,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是在生产、经营、广告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保健食品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

3.2.1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非法添加化学药物问题。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效,违法在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物,如在减肥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在抗疲劳产品中非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他达那非等;在辅助降血糖产品中非法添加苯乙双胍、格列本脲等,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2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违规生产、委托生产问题。

部分保健食品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还有个别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给产品安全留下了隐患。另外,保健食品生产

委托加工现象普遍,由于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够明确,难以保证产品质量,而目前对委托加工行为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存在不少监管漏洞,同时,异地委托加工也加大了保健食品监管的难度。

3.2.3 非法经营保健食品的问题

保健食品经营过程中不法行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有:一是盗用合法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二是将普通食品虚编功能当做保健食品进行宣传和销售;三是在产品广告中极度夸大特殊功效,擅自在产品中添加化学药物;四是以“专家诊疗”、“免费义诊”等形式,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诱导其购买产品;五是通过发邀请函、开办免费知识讲座等,将老年消费者聚集到临时租用的饭店、会议室等公共场所,通过免费试用及雇用“药托”等多种形式,诱导消费者盲目购买其推销的产品。

3.2.4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问题

保健食品不实宣传以及虚假违法广告已成为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些保健食品经销商为牟取暴利,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一是不法分子以普通食品文号、食品生产许可证号、地方食品批准文号等冒充保健食品销售[6];二是产品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的界限;三是虚编疗效,宣传产品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内容由省级药监部门审查,广告监测在市、县两级药监部门,而对广告的监管和违法广告的查处则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衔接存在障碍,难以形成有效的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机制。

3.3 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机构及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对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1996年3月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督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是,目前对保健食品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已经由卫生行政部门移交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003年,国务院将保健食品注册职能由卫生部划转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国务院将卫生部承担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4月SFDA颁布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从申请与审批、原料与辅料、标签与说明书、试验与检验、再注册、复审、法律责任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9年2月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第51条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2009 年7月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3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外声称具有特定保

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对于保健食品的生产管理,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需要取得卫生许可证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目前,根据《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新开办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检查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才可以取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同样,开办保健食品批发企业,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开办保健食品零售企业,应当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检验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经营规范》要求,发给《保健食品经营许可证》,凭《保健食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后方可进行保健食品的销售活动。对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的建议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比较混乱,用于可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较少,这就造成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保健食品监管过程中力不从心,有时候也只能望“健”兴叹。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之前,作为保健食品监管人员,对当前保健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1、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加强对保健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要求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向供货方索要票据及资质证明资料和产品检测报告等,从而规范保健食品经营行为。

2、畅通各种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发动群众的打假力量,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发现制假售假保健食品不法分子的蛛丝马迹立即举报,让制假售假分子无处遁身,从而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3、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监管手段,在《食品安全法》界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下,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手段,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和生产许可等上游环节的信息以共享平台的方式发布,避免下游环节监管部门因信息不充分而导致执法被动。

4、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业务科室联合执法,保化、药品、餐饮等科室密切配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经营者是否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标识标签管理等制度及执行情况,是否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等不合格保健食品进行重点检查。扩大监督检查覆盖面,提高监督检查密度,增加监督检查频次[7]。

5、加强对保健食品科普教育,加大对公众营养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大家对营养与健康及营养功能因子与机理有所了解,提高公众对保健食品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维权的意识,不至于受到违法广告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8]。

6、注重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管理效果进行延伸探讨。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对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程序,加大对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安全长效、常态的科学监管机制。结语

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之前,针对市场乱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各尽职责,对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三个一律”、“五个必须”、“六个严厉打击”。“三个一律”:凡提供虚假申报资料的,一律不予批准并列入“黑名单”;凡出具虚假许可检验报告的,一律取消许可检验资格;凡申报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一律不予批准。“五个必须”,凡存在标签说明书虚假夸大宣传的,必须责令召回并整改;凡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必须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并从重处罚;凡产品涉嫌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下架并暂停产销;凡存在违法添加行为的,必须撤销产品批准文件,吊销生产许可证;凡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六个严厉打击”,严厉打击虚假夸大宣传行为,严厉打击套用冒用批准文号行为,严厉打击使用假劣原料生产行为,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为保健食品的良性、有序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玉,包大跃,张绍勇.保健食品的发展及其管理现状(综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8(6):35-37.[2] 邢冬青,邱服斌.对保健食品的现状分析及监管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5-7.[3] 叶永茂.中国食品保健品及其安全问题[J].上海医药情研究,2005,3(76):43-46.

[4] 赵黎明,刘兵,夏泉鸣,等.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4-7.[5] 刘双江,蒋卓勤,杨德胜.保健食品的现状和监管探讨[J].中药材,2006,4(3):14-16.[6] 刘忠兴.保健食品监管探析[J].首都医药,2012(2):9-11.[7] 文魁,朱珠,白绢,等.用药品监管的理念指导保健食品监管〔J].首都医药,2006,13(2):16-18.[8] 王瑛.社会责任是保健品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J].现代企业,2008(11):28-29

篇2: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分为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执行体系三大部分。其中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构成。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不足与欧美先进国家进行比较,但是随着国民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共同构建,加之国家到地方的一些食品标准的颁布,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保障,当然还需要有人来执行,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及标准执行体系也基本成型,主要由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联合执行,这几大机构又分别有着自己的权责范围,如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管理,质检部门负责产品加工制造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产品流通的管理,卫生部门负责经营性单位的管理。

1.2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建全

虽看起来已有众多法律法规及标准,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还是有相当多的不足。比如还有很多方面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定,如食品信息的发布和食品的召回,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和具体赔偿范围这些方面是无法可依的。另外在标准采用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滞后现象,比如对于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采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达80%~90%,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这样不建全的标准还存在无法实施、标准冲突等问题。

1.2.2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确

我国食品监管有一定的执行体系,而从执行体系的构成来看,不难发现,执行体系实际上权责不明确,结构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力有些是交叉重复的。比如猪肉要端上餐桌,可能要经过10余个部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难免会出现漏洞,假如有一项出现问题的话,由于经过了十几个部门的参与,在追责时就很可能会出现无人承担责任、相互踢皮球的情况。由于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就可能会出现有利的情况各部门争抢,要负责的时候无人承担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也会损坏政府部门的形象。

1.2.3食品检测体系不建全

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备、先进的监测体系,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虽已成形,但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在食品检测过程中,企业的自我检测应该是最基本的,政府部门和专业检测机构承担的是补充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企业自身的检测意识不够,政府检测这种次要方面变成了主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半企业不具备食品检测能力,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又谈何安全;其次,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投入不够,检测制度的`不建全也使得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足也是重要因素。我国的检测仪器很多比较落后,而且还存在设备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2、我国食品监管体系的完善措施

2.1建全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作法,有很多制度是生搬过来的,因此在运用上才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既然是搬别人的方法来用,自然也有一个磨合过程,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同时,建全这些法律法规,使它们适应中国本土,形成中国特色。

2.2明确监管权责

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对我国繁琐的监管流程进行精简,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加强各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而不是单干,权责落实到各个部门,这样才能完善好食品监管体系。

2.3加大对食品检测体系的投入

由于设备的问题,很多检测都做得不足,这就需要对食品检测加大投入,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解决了硬件问题,才有可能完善好食品的监管。另外还要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

3、结束语

篇3: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一、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目前,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品的要求不单纯是吃饱, 更多的是吃好、吃得安全和富有营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如果不依照相关食品标准去生产和管理, 唯利是图, 变本加厉, 就会严重危害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也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 所以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基本要求是安全且具有一定的营养, 不存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反思引起全社会广为关注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公众带来的消费恐慌, 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凝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 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食品安全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 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逐渐减少, 食品安全状况趋于好转, 但前景不容乐观, 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食品生产源头现状

食品生产的源头主要是指种植和养殖环节, 种植和养殖的产品几乎是所有加工食品的基础和原料。在种植和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蔬菜、茶叶和其他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

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 “绿色和平”组织在我国对吴裕泰、日春等九个茶叶品牌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不少茶叶都含有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其中, 天福茗茶的碧螺春、张一元和吴裕泰的茉莉花茶等11份茶叶被检出含有灭多威, 八马和日春的4种铁观音则被检出含农药硫丹, 海南农垦的白沙绿茶上则查出禁止的氰戊菊酯。其中, 八马铁观音被检测出含灭多威总量数值最高, 达到了1.1mg/kg, 日春802铁观音的硫丹总量最高, 为0.35mg/kg。在检测出的这些农药残留当中, 仅有4个符合国标。如按照中国标准, 噻嗪酮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0mg/kg, 然而, 在这些茶叶中, 噻嗪酮残留含量最高的是八马茉莉花茶, 为0.3mg/kg, 远未超标。可若根据欧盟标准, 八马茉莉花茶的噻嗪酮含量已经远远超标, 因为欧盟对这一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定为

0.05mg/kg。

2、畜禽等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和疫病防治问题。

畜禽等动物性产品所含有的某些特定兽药残留, 短时间内被人体大量食用, 容易造成机体受损并发生功能障碍, 引起食物急性中毒事件。如2009年广州发生的46人“瘦肉精”集体中毒事件, 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后, 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后可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组织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病死或终身残疾。

3、来自环境中的污染物, 如工业三废和化肥、激素、重金属、农药等有机或无机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

以农药化肥污染为例, 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 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 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2008年以来, 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 其中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 还造成2人死亡, 500余人镉超标。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导致损失惨重, 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 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 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 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 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据环保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二)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现状

1、小作坊问题。

在我国边远地区以及行政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 仅江苏淮安涟水县朱码镇就有20多家千张、豆腐生产加工小作坊。这些小作坊由于工艺技术落后, 设备设施陈旧, 产品无标准、出厂不检验、卫生环境差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商贩甚至用知名品牌的商标和包装, 冒充正规厂家的产品, 误导消费者。这些食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严格的生产标准, 加上从业人员素质低, 生产、经营管理落后, 在流通过程中, 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 容易造成食品二次污染。这些食品一旦流入市场, 对当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将产生严重的伤害, 甚至威胁其生命, 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不堪想象。

2、食品添加剂问题。

一是把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工业原料等添加到食物中。前段时间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三鹿集团所产的16批次婴幼儿系列奶粉进行检测, 结果有15个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 官方确认4例患儿死亡,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二是滥用或超标使用添加剂。比如糖精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简称糖精钠, 甜度约为蔗糖的450-550倍, 故作为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用于食品工业, 如冷冻饮品、凉果类、腌渍的蔬菜、面包、复合调味料、配制酒等, 最大使用量为0.15-5.0g/kg。摄入大量的糖精钠可以导致膀胱癌, 因此,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对糖精严格控制使用, 其控制标准一般为不超过消费食糖总量的5%, 且主要用于牙膏等工业用途。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糖精使用量超出正常使用量的14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对国内近百种不同档次、类型的饮料的调查表明, 就全国范围而言, 大约有61.2%的饮料中含有各类甜味剂, 其中含糖精的饮料达55.1%;有23.5%的饮料在生产中使用了糖精但却未在标签中标明;特别是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上, 含有糖精的饮料高达90.9%, 糖精泛滥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3、食品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

卫生部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规范》要求食品企业在营养标签中以每100克 (毫升) 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数值标示, 并同时标示所含营养成分占营养素参考值 (NRV) 的百分比, 旨在通过营养标签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成分等信息。据了解, 规范的食品营养标签中, 应首先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这4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 另外还可标示饱和脂肪 (酸) 、胆固醇、膳食纤维等。而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 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 主要原料不达标, 使得食品应有的营养价值降低, 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安全。

(三) 流通环节现状

1、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有的配料表中未标全使用的着色剂、甜味剂和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有的产品名称不规范, 没有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或属性名称不正确;有的产品主视面没有标注净含量等。

2、肉类食品流通把关不严。

我国肉类销售大都是在集贸市场进行的, 不合格肉类食品主要是通过集贸市场流入消费环节的。而集贸市场对肉类的质量把关一直都是非常松散的。此外肉类食品在流通中冷链中断、包装出问题、二次污染, 这些都是造成肉类食品有害菌超标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经营单位将已过保质期的肉类食品重新包装、更改出厂日期后, 再次推向市场, 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四) 消费环节现状

1、小饭店、食堂卫生差。一些小饭店、食堂连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都没有, 餐具消毒不严格, 饮食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

2、街头饮食摊点食品质量没有保证。

长期以来, 城区的主要街道、小区、学校周围均有这些街头饮食摊点, 其分布范围广且绝大多数摊点没有卫生许可证, 设备简陋, 无餐具洗涤消毒设备, 从业人员的卫生操作习惯差, 大多设于路边等人群较集中场所, 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三、提高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 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 完善食品标准化建设。现行《食品卫生法》是1995年修订的, 第11条对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44条规定:生产经营或者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食品添加剂, 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个处罚条款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实际执法过程中都显得力度不够,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无法查清违法所得的情况不少见, 而法律规定对于没有违法所得的, 只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对于许多非法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而获利丰厚的不法厂家而言, 这点罚款是九牛一毛。由于处罚力度太轻, 缺乏威慑力, 起不到有力打击非法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近10年, 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食品卫生法》应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修订, 使之更能适应实际监管的需要。针对食品安全问题, 国家在今年颁布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 确保食品安全有法可依。由有关主管部门通过发布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检验检测、流通渠道等标准, 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从源头、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标可依”, 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集中统管控制的监管原则, 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 以农业与食品标准化为基础,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之二是以农业与食品标准化为基础,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开展标准制 (修) 定工作。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和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相关标准的实施, 凡是与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批准发布后, 要大力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同时,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对经认定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及生产企业, 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证书, 并跟踪监督。截至2011年, 我省累计承担制 (修) 定各级农业标准817项, 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近50项。目前,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同时我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开展标准实施推广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9个, 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4个。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 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食品标准化为保障, 加大食品检测力度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之三是以食品标准化为保障, 整合食品检测资源, 加大食品检测力度。针对目前存在的食品检测投入不足, 检测水平低下的问题, 建议按国家标准检测农产品质量情况, 把好安全质量关, 同时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形成布局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 引进功能更强、更先进的检测仪器, 提高检测能力, 尤其是快检能力, 使检测过程更便捷、更有效, 对检验不合格的, 坚决不允许其上市交易。我省仅蔬菜例行监测结果表明, 2011年的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4.3%, 比2009年6%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比2008年的8.9%下降了4.6个百分点;2010年蔬菜年均合格率为95.7%, 水果合格率为96.9%, 2011年蔬菜农药残留前三次平均合格率达到97.7%, 比2010年的平均值95.7%提升了2个百分点;水果第一次检测合格率为99.4%, 比2010年同期例行监测结果97.2%上升了2.2个百分点, 比2010年平均合格率96.9%提升了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未发现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 农产品污染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我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应得到保障。

(四) 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 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制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之四是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 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制。标准化与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标准的更新与升级是淘汰落后生产方式, 提高产品与企业的竞争力, 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 因此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为抓手, 着力提高10大类品牌农产品省内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满意度。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 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个;培育省级名牌农副产品和加工食品5个以上、市级名牌农副产品和加工食品10个以上, 确保所有获得省级名牌的食用农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相应管理体系的认证, 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实现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济户口”建帐率达到100%;食品经营户责任状签订率、承诺率达到95%;食品经营户证照率达到95%;大中型市场、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落实五项自律责任制达到95%;农村以及城郊结合部食品经营户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购销台帐登记制度、索票索证制度等制度达到70%;农贸市场食品放心工程覆盖率、检测设备和设施配备率达到90%;食品经营单位日常巡查覆盖率达到95%;涉及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不合格食品下柜率达到80%。同时, 将食品安全关口“前移”, 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 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产品注册准入、认证认可准入等从严审批。我省在巩固“老五类”、“新十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的基础上, 启动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制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后十三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 对达不到生产条件和卫生标准的企业, 坚决不允许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五) 加大食品安全宣贯力度, 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效果

加大食品安全的宣贯力度, 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效果。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光靠政府和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 一是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健全和完善“经营者自律、工商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建立新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以12315为中心, 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快速反应队伍、建立与食品经营者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行政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三是建立食品经营户动态监管台帐, 实行网格化式的动态市场巡查。四是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立有奖举报制度, 建立方便消费者举报和投诉的网站、电话, 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个个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势头有所遏制, 食品安全状况趋于好转, 但是食品安全监管中,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研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食品标准化[M].中国标准出版社.[1]食品标准化[M].中国标准出版社.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

篇4: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流通领域

一、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和意义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部门重要工作。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不断提高。加之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又存在的各种隐患,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中的职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个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二、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食品流通领域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尚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而且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没有专门法律予以调整。此外《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督、检查、管理机关以及相应的食品安全服务机构在流通领域中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明确规定。

从法律责任适应度来看还有相当的欠缺。目前,《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还缺乏应有的力度,特别是在流通领域,“还没有彻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再次违法犯罪的条件和能力,法律的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

2.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標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相关标准共有近3000个,而与流通领域相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有相当的差距,一些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且有些标准由于前期研究薄弱,在可实用操作方面的效用相当有限,总体水平偏低,并且各标准之间结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的现象,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给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3.食品流通检测体系仍不健全

与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相匹配的食品检测体系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及手段的缺乏,造成了不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不能及时检出,假冒伪劣问题严重。商务部报告显示,我国经营食品零售的5万多家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只有不到500家,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

4.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短缺,没有全方位的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不能满足政府决策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的需求。且信息分散,缺乏共享机制。现有涉及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或者由不同单位负责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资源采集与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不仅在部门间、而且在部门内部也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割。

三、加强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1.加快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的建设和完善

我们要加快立法工作步伐,积极进行法律修订工作,加快制定《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实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特别是要根据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食品安全的需要来专门制定单一的法律,如市场准入制度法,并根据法律的需要出台相对应的制度,细化法律条文和技术性规定。

同时要不断完善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建设。通过参照遵循国际标准,将国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节省大量财力,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体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2.完善统一协调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和检测体系

按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监管责任。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全过程监管等方向发展。同时按权责一致原则,健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在履行职能,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造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损失或后果,有关负责人要承担领导责任。

3.建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制度

大力征集流通领域的食品企业信用数据,进行信用体系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食品流通企业食品卫生信用状况,进而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对守信者给予褒扬,对失信者给予相应的惩戒,追溯相关责任人,形成食品流通领域的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4.改进流通领域市场秩序预警防范制度

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必须实现指挥中心和信息汇总中心功能的最大化,并充分利用信息汇总中心的资料,建立监管回访制度。在信息中心里,有由以前检查、抽查时登记的资料统计而来的汇总资料,可以看出哪些是经常违规的企业哪些是比较违规比较恶劣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要进行重点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直到改进为止,从而达到防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景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中国质量万里行.2005(8)

[2]龚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隐患”.人民日报,2005-3-20(2)

[3]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5)

篇5:我国保健食品现状及监管分析

路平,肖肖,张衍海,王玉东,曲志娜,王娟,赵思俊,徐天刚,郑增忍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要:近年来,违法使用“瘦肉精”情况屡禁不止,为确保我国动物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我国“瘦肉精”问题的对策,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瘦肉精:监管:对策 1 背景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任何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瘦肉精”。目前,能够实现此类功能的物质主要是一类叫做β-受体激动剂(也称β-兴奋剂)的药物,其中较常见的有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近年来,其它瘦肉精也开始被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如马布特罗、溟布特罗、塞布特罗、塞曼特罗、马布特罗、特布他林等。

人们认为高脂肪食物是引发心脏病的元凶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拒绝消费富含脂肪的肉类。这样一来,动物饲养(经营)者甚至科技人员不得不寻求某些同化物质(AnabOlic substance)来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减少脂肪生成,促进蛋白质合成,以避免肉类脂肪含量过高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盐酸克伦特罗就是在此背景下,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先开发出

来的一种物质。

β-受体激动剂在减少动物肌肉脂肪组织的同时,可增加肌肉蛋白含量,而月-饲喂了此类物质的动物,其肉类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此类物质会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尤以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人类消费后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人,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1998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报道,因食用内地饲喂有盐酸克伦特罗的供港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事件;1998年,广东高明市也发生了7例因喝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肺汤而造成中毒;1999年浙江嘉兴市发生57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9年广州发生46人因瘦肉精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1年河南省和江苏省发生济源双汇了“瘦肉补”事件。

近年来,因食用被“瘦肉精”污染的食物导致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且后果极其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畜产品质安全,保护人类健康,许多国家都禁止在食源性动物的生产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肉品中的盐酸克伦特罗残留作为必检项目,欧盟也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类药物。我国虽然于2000年提出禁止使用“瘦肉精”类药物,但在畜牧业生产中“瘦肉精”的使用仍屡禁不止。2 监管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瘦肉精问题,主要从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标准体系和加强监管措施入手,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2.1 法律法规

2002年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的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保护公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和《兽 1 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2006年9月20日,农业部就加强瘦肉精整治工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饲料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在饲料和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的违法分子严肃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追究其刑事责任。

1997年3月,农业部发文严令禁止β-旨上腺素能激动剂在动物生产中应用。1999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生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类药品”。2001年6月13日,农业部联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决定在全范围内严厉查处此类产品的非法滥用,并在一些盐酸克伦特罗泛滥的重点地区进行专项检查。2000年12月,农业部着手实施“饲料安全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饲料监测体系,逐步改善国家、部和省级饲料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饲料监测体系的检测水品。2000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特别指出对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非法生产盐酸克伦特罗的企业,以及向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盐酸克伦特罗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查处;并要求畜牧兽医及饲料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不得以科研名义变相推广盐酸克伦特罗等禁用药。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出台—厂地方规章,为“瘦肉精”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2 标准

2001年3月12日,我国发布了《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强制性标准,为依法惩处不法分子和违规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2003年8月11日,我国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的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为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技

术保障。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修订动物组织、尿液、饲料等中“瘦肉精”检测技术标准15个。自2005年以来,农业部以部公告的形式对快速筛选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实施审查、备案制度。2.3 监管措施

农业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瘦肉精”实施监管。一是建立企业生猪质量机制,明确企业是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二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瘦肉精”检测工作,农业部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并于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将“瘦肉精”监测作为动物产品监控的重点。三是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2003年以来,农业部连续9年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非法使用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四是加人违法使用“瘦肉精”查处力度。坚决查处非法制售使用“瘦肉精”行为,加强对猪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犯罪分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纪严格责任追究。3 存在主要问题

3.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涉及到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一是我国“瘦肉精”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责权不清,管理体制混乱:二是层层监管,反而出现了层层漏斗;三是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3.2 机构、人员、经费亟待加强

一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均没有成立专职的“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没有专职从事“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且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三是实施“瘦肉精”监管过程中,2 缺少执法经费和检测经费,只能开展突击性监督检查,无法保证监管的常态化。3.3 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原因,在屠宰环节实施“瘦肉精”检测主要使用胶体金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漏检或样品假阴性情况。在欠发达地区,缺少质谱仪不能及时对筛选出来的阳性样品进行确证,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处理“瘦肉精”疑似事件。4 对策

“瘦肉精”监管工作要围绕农业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兽医事业起好步,开好局。狠抓落实,采取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进—步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扎实做好“瘦肉精”监管各项工作。4.1 现顺管理体制,形成监管合力

“瘦肉精”问题已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其监管难度打、链条长。各级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瘦肉精”工作,同时与商务、公安、食药、质检、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临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一是加强与食药部门协商,逐步取消“瘦肉精”药物生产销售;二是与公安部门加强案件信息交流,建立“瘦肉精”违法案件公安提前介入机制建设;三是与商务部门协调,做好屠宰场管理工作,确保监管环节的无缝对接。4.2 建立“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

着力从监管机构、人员和经费入手,夯实“瘦肉精”监管工作基础。一是建立我国“瘦肉精”监管体系,成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解决专职“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编制。三是“瘦肉精”执法、检测和运转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

4.3 进一步加大“瘦肉精”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测覆盖面和抽检频率,严格屠宰环节监管,确保出栏生猪质量安全。二是要建立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和销区准入制度,生猪屠宰前实行瘦肉精检验和检疫同步。三是加强协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管覆盖面和抽检频率。4.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突出监管实效。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有效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三是制定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考核规范。四是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目标管理规范、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4.5 强化“瘦肉精”源头管理,加强宣传引导

监管部门要狠抓源头管理,建立和完善养殖档案,实行养殖投入品登记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瘦肉精”的危害,并加强对屠宰企业和生猪经纪人的宣传培训。使其充分认识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又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02]26号.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08-16.[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7]71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7-08-30.[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 3 主席令 [2006]4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6-04-29.[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9]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9-02-28.[5]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10]6号.北京:农业部,2010-01-21.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4]404号.北京:国务院,2004-04-09.

[7] 农业部.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02]22号.北京:农业部,2010-10-31.

[8] 农业部.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Z].农业部令[2001]6号.北京:农业部,2001-12-10. [9] 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Z].农业部令[2002]11号.北京:农业部,2002-03-19. [10] 农业部.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Z].农牧发[1997]3号.北京:农业部,1997-05-28.

[11] 农业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的通知[Z].农牧发[2001]14号.北京:农业部,2001-06-13.

[12] 农业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Z].农牧发[2000]4号.北京:农业部,2000-04.

[13] NY438-2001.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β-兴奋剂)的测定[S].北京:农业部,2001.[14] GB/T5009.192-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1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1]327号.北京:国务院,2001-11-29.

篇6: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消费者的生存权和健康消费权受到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已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是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起点,但仅有食品安全的立法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隐患及危害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现状 建议 监管工作

食品质量安全, 即食品安全, 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食品质量安全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中各种危害物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它是以确保食品卫生、营养结构合理为特征。食品安全监管,即国家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是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1、食品原料方面

(1)、农产品违规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大部分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虽然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何种农药做了明文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是高效低毒农药,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 他们仍在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84 倍、日本的15 倍。据统计, 有3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80%。

(2)、农产品过量使用化肥。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3)、滥用植物激素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可造成儿童早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

(4)、兽药、复合饲料的滥用,造成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在禽、畜的体内及乳制品、水产品中残留。

(5)、重金属在农禽产品中超标、超量残留。化学性中毒已占我国重大中毒性事件的40%以上,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强中毒、瘦肉精中毒等。

2、加工制造方面

(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超量使用即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 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 在腌菜中超标准20 多倍的苯甲酸; 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

(2)、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 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 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

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

(3)、食品制造使用差、劣的原料。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 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者身亡。

(4)、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我国发生的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

3、市场和流通方面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 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豆制品和熟食制品摊点等。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必须的职业素质, 缺少食品卫生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卫生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此外, 还有腐败变质的食品上市流通, 食用这些食品必然导致对人体的危害。比如, 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 超过保质期的糕点、果汁饮料等。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状况方面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但从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敏综合症或产生毒性,对人类和人体存在着未知的危害。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1监管体制尚有待完善

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一直为公众所诟病。多头执法,职责不清,管理出现真空地带,尤其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引起整个社会的深刻反思。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省级机构改革正在进行,监管职能调整没有完成,大多数市、县级体制改革还未启动,给法律执行造成一定困难。餐饮服务环节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理后,各地的监管队伍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采取了“委托执法”等临时性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的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3)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待细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业态复杂,形式多样,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对各监管环节的具体事务作出详细规定,实际上依然存在监管边界不够清晰问题。例如,有的地方反映,在豆芽生产、生猪收购运输、超市现做现卖、餐具集中消毒、食品仓储和运输等问题上,存在管理部门不明确或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4)监管技术能力不足和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存在。

2、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性

我国虽然相继颁发了《食品卫生法》、《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但很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执法依据不充足、执法主体不明确,甚至出现法律监管的空白点。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时间不长,目前配套法规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迫切需求。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尚未统一

(1)、我国的食品标准,横向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等级,但是各标准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矛盾之处,常常令人困惑不解,令企业无所适从,给不良企业可乘之机,增加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比如,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农业部门制定的标准与质监部门制定的标准就不同。同是黄花菜,根据不同标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卫生部门说它不属于“干菜”,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根据质检、农业部门的规定,黄花菜又属于“干菜”,且明确了其二氧化硫残留标准。

(2)、一些标准过于陈旧,与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相脱节。以奶粉标准为例,奶粉品质是按氮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的,目前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从过去的几十斤提高到100多斤,牛吃的还是草,产奶量提高这么多,奶的营养成分怎能达到原来的标准?难怪可以提高奶粉中氮含量的“三聚氰胺”能够大行其道了。

(3)、标准的缺失也使食品安全隐藏着风险。曾引起消费者恐慌的奶粉“苯甲酸”**即是标准缺失之祸,由于没有“苯甲酸”在乳制品中的含量标准规定,相关部门对奶粉检测中一直没有“苯甲酸”这一项。当发现这一物质会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产生危害时,随即引发消费者恐慌。

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预警基础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基础薄弱,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与食品安全法确定的实施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还有较大差距。

5、企业“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政府的“站位”问题需要明确

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还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健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产品召回、索证索票方面的制度,企业“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实现所谓政绩,对有些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问题,能捂住就捂住,甚至动用权力对媒体进行干预,事情败露,象征性地处罚,草草收场。这不仅是对不良企业的纵容,也是对法律的践踏,对这股隐形的力量必须通过严格追究领导责任等方式加以遏制,否则,实现食品安全只是一句空话。

三、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建议

1、建立科学完整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包括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和法律法规监督体系。根据食品安全供应链原理,应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即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和销费每个环节的监控。特别要加大对食品源头的监管和控制,加大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力度。

2、制定和严格执行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尽快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预警和指导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食品业特点,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一方面有计划进行数据收集,收集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和相关数据,收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TE)、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等国际性组织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相关数据,以及收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建立农药、兽药、化肥和有关化工原料等使用登记备案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关食品卫生数据的网络记录制,同时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等,实现数据共享。执法部门才能够依法加大检验、检测的力度和市场监管的力度,确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大HACCP(危险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认证的推广应用,提高食品企业的加工质量。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一些“三无”(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企业,要坚决给予关停和取缔。

3、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不畅、缺乏共享是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与有关单位如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联动机制,建立警情体系,加强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分析,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向公众布食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和信息,通过预报“安全指数”,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安全状况,通过提供建议,指导消费者选择和食用健康安全的食品。

4、充分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社会监督,包括消费者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是目前我国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重要措施。应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提高食品全过程中每个环节成员的负责意识,加强对危险因素的信息交流和安全知识的宣传。特别是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增长公共卫生和营养知识水平,提高鉴别能力,更好地发挥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的作用。

5、从市场经济入手,探索食品安全的新途径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制定行规行约,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应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大家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关系到生产企业的命运和老百姓的就业,也关系到我国食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监督意识,媒体应在这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目前阻碍优质安全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是生产优质安全食品的成本大于收益,生产劣质产品的收益大于风险。从而使优质产品的生产者缺乏源动力,长期下去便会出现“以劣斥良”的现象。因此,一要在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通过点对点的连锁配送进入超市,逐步建立质量信誉。二要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建立食品标签制,提高优质产品知名度。三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增加不法商人的违法成本,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确保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第09期

《农产品加工》2008年07期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中国食品安全法治网

上一篇:端正入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材料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