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2024-07-21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精选8篇)

篇1: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 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 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使其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所学校最本质 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 灵魂和标志特征。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学校文化深蕴厚实的学校。深蕴的学校文化是创造出鲜明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必然积淀深蕴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如鲜花 和绿叶,学校文化是气候和土壤,他们共同营造着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校发展。

2、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更有利于学校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 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是为了达到自觉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首先靠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定后在职工大会上通过,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组织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礼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如,见到老师、来宾打招呼、问好;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讲座;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等。

(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让学生愉悦的休息。寝室是学生在校的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要求学校的美术老师要做好辅导。

(5)加强橱窗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校园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充实生活、丰富头脑、开阔视野、调节身心,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长远发展

学校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文化只有服务于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才可能焕发出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 有特色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学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办学者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办学过程中,坚持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办成和谐,特色的学校。

篇2: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所谓学校办学特色,就是创建学校文化上的自身特色,从本质上说,就是学校独特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彰显过程。

一定的文化环境孕育一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通过教学、科研和文化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结晶。特色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积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如: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校徽、校本课程、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警校名言、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办学思想、等都围绕着这一定式,这种定式为我们创建特色奠定了基础。

二、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坚实的团队来实现,只有发挥好教师团队的作用,才是创建校园文化和特色学校的重要因素。因为,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特色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通过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贯彻,从而产生实际的效应,收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这支队伍在教育、教学方面不但要有优良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专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来自这个学校有特长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特色办学中,校长必须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群体特长。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利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创建出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那是必做无疑的了。

篇3: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一、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内涵分析

以特色学校的建设为出发点,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信念、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 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为“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 我们称之为‘内隐概念’。我们认为, 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真实的内容”。因此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漂亮的学校环境、多么现代化的硬件设备, 而是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 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学校文化比喻成一棵树, 学校中具体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 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 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

二、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学校文化将对学校的许多方面产生强烈影响。比如:学校文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成果的丰富, 文化孕育了学校成功的变革和改进的努力, 文化建构了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义务感和认同感, 文化使学校成员、学生和团队的能量、动机和活力得以增强……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学校文化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 学校文化变革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 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校变革是一个过程, 包括一套由学校成员主持的有计划的系统活动, 改善学校教学及组织的过程以解决学校的困境及问题, 在个人、小组及学校层面上发挥最大运作效能。校本改革涉及两个方面, 即科技改革和学校文化改革。科技改革着重于维持学校运作及达到学校目标的手段的改革, 如管理科技、教学科技、学校科技等理论与技术的改革。这种外显的改革被称为第一级改革 (First-Order Change) , 容易成功也容易分析。隐藏的改革则涉及到学校文化, 较难做到也较难分析, 被称作第二级改革 (Second-Order Change) 。由于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 因此, 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 是教师群体提升、学术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 学校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变革的“发动机”。

如果仅进行第一级的科技改革, 而不涉及学校成员的价值信念的改变, 变革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改革的结果要么无效、要么短效。当下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 仅将特色建设集中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 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二) 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 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 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对学校的办学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建设特色学校, 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 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 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基础, 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成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三) 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 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 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 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 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 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 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 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从根本上说, 学校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 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 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批评与整合、重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 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 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价值主流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 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 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 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 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 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 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 学校特色文化的选择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 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1. 目的性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合目的性。学校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是教育活动所直接期望达到的结果。学校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深层文化所作的选择。它把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转化成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期待, 转化成为对年轻一代的素质要求。可以说, 学校教育目的的确定过程, 同时也就是文化选择的实施过程。我们今天是按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特点来确定学校教育目的, 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发展,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达到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就应撷取能使教育者树立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 选择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维形式的文化。

2. 规律性

即提高选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比如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 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文化, 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3. 独特性

作为特色学校文化选择最核心的要素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本质便是个性, 是事物差异性的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学校, 即这所学校能强烈地张扬出其鲜明个性, 让人极易辨别。因此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 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 即“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 这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离开它则无特色可言。特色学校文化独特性的灵魂在于创新。

(二)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出发点

1.对本校文化的理解与评价

文化评价是对当前学校文化状况进行判断的活动, 就是要根据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 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 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 对学校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或程度和社会价值进行判断, 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文化评价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通过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弄清楚学校文化的状况,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来理解学校文化的现状。比如对教师的集体访谈可借助以下问题来讨论, 以发现学校文化的类型、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我们学校文化的领域 (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 哪一方面最强?我们为维持或提升这些领域做了些什么?我们学校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 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点什么?通过一系列调查, 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与层次, 为下一步文化的建构找到切入点。

2.关注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外围环境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 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 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 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 蕴含着学校发展的机遇, 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把握这种文化机遇, 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同时还必须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特色文化。特色文化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 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 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土壤。比如, 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 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

3.关注学校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包括地区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 这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区的民风、民俗, 不同社区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社区成员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要求等等, 都对学校教育发生着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校文化是特定社区生活方式的体现。因此,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众多的潜在的社区文化特色中寻求突破, 拓宽“文化特色”建设的思路。

四、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

(一) 多主体参与建构

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 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也充当着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 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和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 校长首先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所谓特色意识, 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 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的特色意识起着先导作用。其次, 校长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构成办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独特的教育思想带有校长鲜明的个性特征, 是校长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更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文化的继承和演变, 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需要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促进教师在确立符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前提下, 积极发挥个体特长, 努力发展教学特色;在实现教师文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体现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学生虽然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 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分析学生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 挖掘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 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学生文化。

(二) 多维度立体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复合体, 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共同构成, 因此学校文化的建构必须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逐步推进, 协同发展, 从而构成学校文化的整体。

1.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的支撑。课程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文化, 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教风、学风, 一种学校组织精神, 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 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的”。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总结, 既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2.完善特色制度

学校制度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 还包括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 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首先, 以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 形成制度, 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 形成特色发展传统, 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其次, 还可以围绕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新的特色制度, 从制度上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3.塑造特色校园

学校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表层, 它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 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及各种设施等, 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因此,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构必须赋予校园环境以文化的特质和教育意识, 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它包括学校文化标识系统, 比如校徽、校服的设计, 校歌的编创;学校、教室墙壁的设计;学校长廊、路标、奖牌、奖品以及校史的展示方式;校内媒体的设计等, 这些蕴含着内在的情感体验或视觉符号的学校文化元素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殊的“文化场”, 使学校文化主体在体验中理解、接受并认同学校文化, 最终共享学校文化。

篇4: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学校,学校地处长江之畔,惊心动魄的渡江战役东线起点就在长山。为此,学校紧紧依托区域优势,充分挖掘地域丰富的育人资源,把“长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围绕这一主题,学校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建设长江微缩景观、长江文化壁、长江文化走廊,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省级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国家级少先队课题“‘四好少年’成长路径和载体的研究”的工作。依托“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积极开展“弘扬长江文化,创建渡江中队,争做长江少年”专题教育活动,着力把学校建成以“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为品牌的特色学校。

一、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先导工程

我校地处长江之畔,长江水滋润着长山的土地和人民,长山人与长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处于这样地理位置的一所学校,如何利用好它的地理资源优势,挖掘利用好长江及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文化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所用,长小人作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我们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文化立校,文化立人。具体来说,就是把“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作为学校品牌建设目标,将“基于长江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凝练长江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以及长江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学生,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涵容、坚毅、智慧、创新”就是我校的长江文化精神。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我们对这“八字”长江文化精神作了如下的诠释:

涵容:学会做人,要胸襟博大,宽以待人。坚毅:学会做事,要有理想,坚持不放弃。智慧:学会学习,要有灵气,善于学习。创新:学会合作,要有梦想,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之举。

在潜移默化中,长江文化精神化为了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引领着师生的行为方式,不断塑造师生特有的品格和气质。

二、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最高境界

要使学校共同价值观真正走进师生的心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物化学校文化。我们通过开展征集校歌、设计校徽、征集长小学子形象主题词等一系列活动,让长小文化精神逐渐融入师生的心里。

《长江少年之歌》是我们创作的校歌。“葱绿的长山,奔腾的长江,崇圣学堂风雨激扬,唤醒了丙午年惊涛骇浪,同心同乐共享共赢,我们是快乐长江少年,涵容坚毅智慧创新,我们茁壮成长铸造辉煌”。这首歌雄壮豪迈,彰显了学校文化的底蕴,寄托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包含着师生们共同遵循的基本态度、基本准则和人生信念,为未来奠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未来。我们设计了校徽,下图就是我校的校徽:

为一轮红日,小学生就像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充满光明和希望。为一叶绿舟,寓意为学生应有开阔的视野,在风浪中迎接挑战,驶向知识的彼岸。一如长江的“坚毅”。为长江流水,学生既有水的宽阔胸怀,又有水的灵动气魄。一如长江的“涵容、智慧”。红日、绿舟、长江整体组合,就是一个展开双臂、迈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也是一个变形的“长”字,与变体的“山”字一起组合成——长山。整个校徽呈圆形,色彩热烈奔放,催人奋斗、催人奋进,象征着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共创长山中心小学美好的明天。

三、培育高素质有专长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工程

教师是一个学校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学校精神和力量的依靠。学校先进办学理念的实施、创建特色学校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制订“长小教师团队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完善“班主任工作坊”和“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两大平台,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完善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制度,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

1.师德建设。倡导教师做一名有德性的教师,要求教师拥有“五心”:爱心、责任心、奉献心、耐心和静心,积极开展以“爱心、责任、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师德标兵的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2.师能提高。自我成长工程:教师要通过自我规划、学习实践、反思提升三个环节,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素养和能力;学习培训工程:学校要通过构筑平台、提供机会、优化机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团队建设工程:学校要积极加强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年级组等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制订好相关的工作条例,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3.分类提质。发展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把优秀的年轻教师吸收进来,与名师零距离接触,走出去,请进来,在丰富、扎实的活动中历练成长。提升中年教师,要争创条件,积极申报无锡市、江阴市骨干教师,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壮大名特优教师队伍,重视学校名师培养,发挥名师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软实力。

4.读书工程。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教师完成“四个一”基本任务(每天读一份报纸,每周阅读一份杂志,每月读一本“闲书”,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的基础上,每年向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创设交流平台,让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每学期对教师读书情况进行评比,从而引导教师做一名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的学习型教师。

5.评价创新。完善创新绩效考核制,绩效考核更加倾向态度、能力和实绩,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导向性、评价性、激励性等作用。注重团队评比,进一步完善先进备课组、学科组的评比细则,组织开展好相关的评比活动。完善创新岗位聘用制,打破教职工聘用终身制,实行班主任竞聘制度。加强教师岗位交流力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学习机制。

目前,学校有星级教师12人,教科研骨干26人。江阴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2人,无锡市班主任工作能手、新秀各2人,江阴市班主任工作能手、新秀各2人。市级教师个人专项课题13个,校级教师个人专项重点课题27个,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有个人研究课题。有20多位教师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江阴市师德高尚好园丁和优秀班主任。学校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优秀家长学校,“江阴市争做幸福好园丁”先进单位、江阴市“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保障工程

创建特色学校,必须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我们以长江的涵容与灵动精神作为指导,在管理方面力求使学校的各种管理元素人文化,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我们抓住三个关键词:

1.商量。学校是大家的,因而有关制度的制订、决策的形成,都可以依靠大家“商量”出来。《长山中心小学发展规划》《学校章程》《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星级教师评定办法》等都是在调查教职工意向的基础上“商量”产生的,然后递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2.沟通。倾听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声音,是学校改进工作、强化措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每年年末,学校都会举行别开生面的新年茶话会或联欢会,开设网站论坛,定期召开班级、校级家委会会议等。

3.合作。学校通过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先进学科组、文明办公室等载体,大力倡导合作共生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教师团队,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我们尽量采用“集体做事”的方式,更加看重集体的荣誉。

学校建立了严格科学的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施了教职工二级聘任制、全员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学年度考核制、教职工流动制、教职工奖金分配制度和其他奖励制度。学校管理工作总体上做到了科学、民主、高效。

五、大力开展特色活动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工程

1.开展长江文化小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的关心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红领巾长江文化研究院”。组建了“长江文化讲解团”“日出江花记者站”。依托这一平台,选择校本教材上的内容为主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研究院小院士们申报微型课题,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在活动中培养了组织协调、综合实践能力,在研究中提高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兴趣小组活动形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学校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从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加以落实和保证。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校级、班级兴趣活动时间,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在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中孩子们收获希望,收获自信,快乐成长。我们定期开展“特色节”活动。如,“长江美食节”“长江文化节”等。文化节里有:晒晒我的长江文化小课题研究方案、比比我的小发现、演演我的小成果,每届长江文化节中微型班会的展示最精彩,因为那是各班孩子们研究成果的大展示、大比拼。

特色学校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建设的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校长的智慧行动,更需要教师的共同智慧。

篇5:校长与学校特色建设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总责任人,对外代表一所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就像一只领头雁,他的飞行能力以及辨别方向的能力,决定着将雁群带往何方。

学校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审美取向、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我理解的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在实现国家赋予的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职责、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追求而实施的个性化的办学行为,并以此推进学校更全面、更深入地完成各项教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建设更强调创新精神和个性色彩,常常会打上更为鲜明的校长的个人烙印。例如,瓶窑一小的诗词教育在市内首屈一指,几位校领导任教语文学科,对古诗词颇有爱好,不余遗力地在校内推动古诗词学习和创作的开展,几年的坚持,也颇有成效,成为学校着重打造的育人特色品牌。

一、确定特色,校长需要思考力。

任何一所学校的特色决非空穴来风,它必须是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厚积与薄发,是对现实的教育生活的萃取与提炼,是对古今中外教育哲学的深刻思考与准确解读。迈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名目繁多,旗号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让人难以取舍。如何于汪洋大海中“取一瓢饮”,校长的思考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打造特色,校长需要领导力。

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指挥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过程中面对不同意见,甚至教师的冷嘲热讽,校长的领导力面临考验,校长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校长定力的表现。校长在办学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一定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有定力的校长才能立于潮头,既不人云亦云,又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始终不动摇;有定力的校长,能冷静地从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弊病,寻找到突破口;有定力的校长能直面现实问题、现实情境,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总之,校长的定力可以确保学校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航道里。2.魄力。

面对困难,需要当机立断解决问题的魄力;面对责难,需要无私无畏勇于承担的魄力;面对失败,需要从头再来的魄力„„校长的魄力无处不在。有魄力的校长始终淡定从容、处变不乱、宠辱不惊,有魄力的校长深思熟虑、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一言蔽之,校长的魄力是学校风雨中前行的定海神针。3.魅力。

校长的魅力是领导学校的隐形力量,有魅力的校长应该是慈爱的,懂得关怀的,是睿智的,善于思考,是优雅的,有着非同一般的趣味和品位。

校长的定力、魄力和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绝对忠诚和对教育的坚定信仰,来源于永不间断的学习和日复一日的修炼,做有定力、有魄力、有魅力的校长应该成为每一个校长的理想,我愿一直朝此方向努力。

篇6: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篇7:对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对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个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健康的生命。面对孩子,面对成长中的他们——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机械加工厂,还是一个生命的乐园? 是一条冷漠的产品流水线,还是雨露滋润百卉摇曳的花园? 每一所学校都在用时间和实践作出自己的回答。

从1927年黄香山先生创办的江苏省栖霞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到如今的下蜀中心小学,80多年来,我们秉承一代又一代先贤们的教育传统,风雨兼程,薪火相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学校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文化积淀极为丰富。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滋养人文情怀,铸造民族精神,我校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道路上。

2005年11月,我们参加了在无锡天一实验小学举办的“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学校的读书活动竟能搞得如此有声有色!我们立即找到课题组的李振村和杨文华老师,要求加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回来后,我就召集学校行政和教学骨干,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敦促着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都必须坚持“关注孩子、适应孩子、发展孩子”的办学理念,引领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诵读名家名篇,涵咏千古美文,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他们生命长河的源头,汇聚起一座文化的山峰。于是我们提出了“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根的现代中国人”这样一个 “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让老师和孩子一起走在亲近经典的路上,用经典文化来引领师生成长,建设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学校。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等待的,是可以重来的,惟独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是不能等待的,是不可重来的。”正是这样的责任担当激励着我们坚定上路,开始了辛勤又满怀期待的探索。

在2005年底,我校申报加入了由教育部人文社课基地重点实验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子课题的研究,并在2009结题后又继续参加了新经典阅读的课题研究。我们充分挖掘经典作品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根据课程标准,年级特点,自2006年起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了一套有质量的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育也要为人服务;教育要为国家服务,教育也要为人服务。这样既把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也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2011年3月,我们在认真学习了《教育规划纲要》后,又经过仔细梳理筛选,重新编写了一套1-6年级教材,目前已送去定稿。

一、经典诵读课程的设臵

1.开设校本阅读课程,满足学生诵读需要。

我们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让所有的孩子都互帮互助,共生共长,获得全面发展,都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而让那些有某些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能学有所长。因此每周五下午,一二年级调出一节语文课,加上一节活动课(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因农村专线接送,每周有四节活动课);三—五年级调1节语文、1节地教课,确保每个年级均有两节课进行学校大阅读活动。每个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都要认真备课,认真组织好每一次课。每个年级各段各减少一个班合并成两个班进行指导阅读,各年段内容各有要求。另有一些学有专长的学生参加一些兴趣组:有低年级诵读、高年级诵读、低年级美术、高年级美术、书法、舞蹈、合唱、田径、乒乓、篮球等选修课程,几年来,我校各班的老师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贯始终,重在自悟”的原则,利用平时早读课和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在各班教室黑板前开设“每周一诗”栏目,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刚开始由各班老师领读,发展到后来由小助手组织同学诵读。课题组定期进行集中研讨,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对各班的诵读作宏观上的调控和微观上的指导。

我们的经典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早晨10分钟进行诵读。

(2)每天25分钟校本课时进行自主诵读与阅读。

(3)每学期都有一个读书节活动进行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年段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并制定了经典诵读考核细则,以促进老师用好经典诵读教材,指导孩子诵读,保证了诵读的“质”和“量”。

我校每学年都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读书节”活动。在“校园读书节”活动中,学校邀请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与喜欢的作家面对面交流;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成果观摩活动,班班展示,人人参与,有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有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有抑扬顿挫的美文诵读,有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小报,有新书推荐,有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还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每个年级段有经典诵读过关考级,有图书漂流共读感悟交流会等。2.开发校本教材,提供适合诵读的内容。

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课题组提供的一套专门指导儿童经典阅读的《中华诗文——读读写写》;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后,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又自编了一套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诵读教材;2008年,我们又从“亲近母语”系列教材中引进了非常丰富的经典诵读内容。我们想,孩子的阅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读哪些书才能对他们的一生有用呢?已经有人从中作了筛选,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拿来用呢?

3.开发环境课程,营造经典阅读的生态文化氛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我们认为,孩子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园因为有了教育的特质而变得更加具有文化意蕴,更有生命气息。”

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爱好读书,喜欢读书的品质,我校充分开发环境课程,营造阅读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⑴创设生态式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的场所,一草一木都是课程。美丽的校园中,一棵棵树木,一丛丛花草都“挂牌上岗”,牌子上印有树名,花名以及所属植物的纲、科等;绿化带中白底红字的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经典诗句,成为孩子们课间活动的阅读教材,整个校园文化墙用古典诗句,美文装扮,漫步校园,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会扑面而来;读书长廊中的班级读书展牌,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吸引孩子们徜徉

其间——可以说,校园里的每一处,每一景都充满文化气息,为孩子们提供了鲜活的文本材料,孩子们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获得了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洗礼。

⑵创设人文化的班级环境

为让所有的孩子时刻呼吸到文化的空气,我校特别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让童心沐浴书香,营造孩子们的精神家园,18个教室的布臵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教室内,从班级口号到墙上的布臵,或活泼可爱,或温馨欢快,或情趣高雅,无不闪烁着个性的光茫。“快乐童年”定格了孩子们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看谁进步快”时刻提醒孩子要充满竞争意识;“美文共赏”架起了经典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班级文化布臵中多元化的文化栏目和个性化的美工设计也彰显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师生每天生活的小小空间充满了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孩子们徜徉于中国文化的长河,领略到了汉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品味语言的能力。⑶创设书香化的家校环境。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更多的好书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的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屋”为主体的三级阅读库。学校图书室定期添臵新书,尤其是精读本图书,供各个年级的孩子每周定期借阅,阅览室全天对师生开放,环境优雅、舒适。而班级图书角则由学生推荐的好书组成,每个教室的后面都有图书架,上面摆放着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好书,供本班学生自由借阅。家庭小书房则是号召孩子们按照低年级不少于150册,中年级不少于200册,高年级不少于250册目标建立的。是孩子在家中与父母共同阅读。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家庭小书房激发了孩子们对阅读的渴望,形成了与书为友的强烈意识,从而迈向“诵读经典美文,品茗书香人生”的优雅生活。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效显现。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改变了学生的气质。

学生们在经典阅读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学生会在雨中念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在吃饭时说“粒粒皆辛苦”,会在妈妈的节日里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诗配画、书法作品在市级以上书画大赛上频频获奖。

2.积淀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专业成长。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之间开始形成一个共识: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背出诗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享受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发展语文素养。教之以鱼,授之以渔。教师们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身文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大家重新认识到进行经典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老师们更懂得去整理,去研究。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校师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王俊老师和钱冬老师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经典诗文朗读大赛决赛一等奖,王珍老师获全国古诗文教学大赛二等奖,孙建云、刘尚春、刘巧等7名教师被评为“2008推动经典诵读百佳人物”,孙建云校长的《螳螂捕蝉》课堂录像获镇江市二等奖、……

3.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内涵发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课程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2006年12月,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的有关领导及全市兄弟学校来校观摩指导“诵读经典诗文 品茗书香人生”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我们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赞赏,《镇江日报》的记者也亲临现场,进行拍摄宣传;2007年5月,我们课题组又和市特殊学校举行了“诗意满园 仁爱一生”的展示活动;2008年2月,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研究,探讨,选定了适合我校且具有我校特点的篇目,编制了我校的校本教材《诵读经典》。实践证明,教材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它自身也有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每年的五月已成为我校的固定的读书节,六月是我们汇报成果的日子,每学期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的特色,有计划的开展活动。2008年9月,在课题组老师的合作下,下蜀中心小学两本读书节专刊《诵经典品书香》、《读书 成长》编印成册。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其间,还制定了我校的阅读体系。学校经典诵读组参加句容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决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学校被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课题组和《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评为“全国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示范学校”。

三、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 学校特色: 是一个体系;

是一个领域的卓越;

是带动整体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是一个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校经典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但算不算学校的特色,我们还没有底气回答。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走特色办学之路——

首先,特色的应是适合的。我们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是有着厚实根基的,源于我校的“关注孩子适应孩子 发展孩子”的办学理念,起于我们的“文化立校”办学思想和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追求,基于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建设需求,融于书香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作为一个校长,在寻求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认准了“对师生发展有益”这样的价值取向,扎实去做,特色也将会逐渐鲜明起来。

其次,特色是需要培植的。学校特色的成长与一棵树的成长是相通的,根越深,干越壮,枝叶也就越繁茂。我们做的其实很简单,只是把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去做了,而且认真去做了,学校的特色也就亮起来了。

另外,特色是需要发展的。学校的特色,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学校的特色,又是一个不断涵养的渐进过程,它张力无限。

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四个阶段,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

做任何事情都是贵在坚持。经典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是一项慢功夫,经典诵读也是一种慢功夫,看似无用之书,但从长远看恰恰有大用。它并非在短期内能够见效,要有甘于寂寞,长期持守的韧劲。作为一个教育人,要把眼光投向未来,要潜下心来:用经典启迪智慧,用经典唤醒灵魂。

篇8: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南明小学从学校校名蕴含的深意中提炼出学校的校园文化, 把阳光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提出了“阳光暖童心”的办学理念, 就是秉承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 以爱育人, 呵护儿童心灵, 启迪儿童智慧, 帮助儿童成长, 促进儿童发展。“暖”是教育理念和方式, “童心”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是儿童的精神成长。学校通过认真研究, 认为暖童心的阳光来自学校、家庭、社会, 来自教师、家长、伙伴, 来自课程、课堂、活动、评价……学校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环境, 教师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课程是促进儿童成长的营养素, 课堂和活动是儿童获取成长养分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不断研究探索, 逐步形成阳光文化特色。

一、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实施课程开发的策略

斯滕伯格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启示学校应该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 采取多方位、个性化的智力培养, 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域;希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间的智力差异, 给学生积极的期待, 相信他们必定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有成功感的儿童才具有阳光的品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关注每一个学生,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让他们能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健康地发展。学校从夯实学科课程, 落实综合课程, 丰富活动课程三方面入手, 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 提出学校的阳光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结合, 让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关注三类:

(一) 阳光活动课程开发:聚焦德育为首与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通过课堂渗透德育, 以培养学生对文明知识的认知和文明意识;通过开展“小、实、活、新”的德育活动,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体验活动, 实践文明行为。将德育活动形成德育课程计划, 将德育内容向纵深全面展开, 不同年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和要求。

(二) 学习力课程开发, 激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用科学的方法育人是现代教育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他们的学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将学习力研究引入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和脑力开发。例如, 将思维可视化理论引进教学, 在低年段开展注意力训练、定点凝视训练、手脑协调训练, 中年级开展快速记忆力、联想训练以及手脑协调训练等, 高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孩子建构学科知识网络和思维习惯等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差异, 努力进行学生身体、心理和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和竞赛, 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家校课程开发: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成功的教育必定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学校教育就是要为个性化家庭教育推波助澜, 家校共同为儿童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认真研究家庭教育, 让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 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共情共育。尤其是当前社会中家庭结构单一, 独生子女家庭是主流的情况下, 让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同行, 让家校共育结硕果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按照常规举办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委员会, 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和家教心理辅导之外, 学校还积极开发家校共育的课程, 让家长“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倡导家长以班级、小组或者以活动目的为单位, 家庭结成活动联盟, 几家或者几十家家长和孩子, 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 有计划有组织地带着孩子到郊外、活动基地等开展活动, 让孩子在社会、在社区、在大自然中尝试和体验。“请进来”是学校定期开展的“酷爸靓妈进课堂”系列活动, 学校充分挖掘家长中优秀的教育资源, 他们中有科技工作者、医生、军人、书法家、画家、主持人……聘请家长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达到教育一个儿童, 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

二、建立以教师为支撑的学校文化, 实施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合。南明小学在实施阳光教育的过程中, 认为阳光教师一定具有职业幸福感, 一定具有教育理想和专业素养。在实践中, 把教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提出促进阳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1234 培养策略:即搭建“一个平台”、提高“两种能力”、规划“三个历程”、开拓“四条途径”。

1.“教师论坛”:教师发展的展演台

教师论坛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畅谈教学心得、学习教学理论的平台。教师因论而学, 因论而思, 因论则变, 通过教师论坛对专题的研究和学习。例如开展 《目标制定与达成策略》《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班级建设之我见》《走近多元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发展学生学习力》 论坛等等, 促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2.“两种能力”:教师发展的加速器

阅读能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每次开学前一周, 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学习交流;开展假期专业理论书籍读书交流会和推荐会;每周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每学期在校报校刊搭建交流平台, 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教师的进步体现在课堂上, 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直接体现,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例研讨来展现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思, 提高教师的自省能力和业务水平, 例如:雪球课、竞赛课、推门课、挂牌课……同课异构、一课多轮, 走进名师、一师多轮等授课形式, 即对教师教导能力及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

3.“三个历程”: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第一个历程:上学生满意的课, 做合格教师。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拥有极高的热情却不得法, 学校以教师基本要求为先导, 形成“年级捆绑不放弃每一个班级, 组内结对不放弃每一个教师”工作常态, 鼓励和帮助教师尽好本分, 站稳讲台。

第二个历程:上学生欢迎的课, 做特色教师。成熟期教师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 他们能以问题贯穿课堂, 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善于与学生沟通。学校为这些老师聘请专家搭建平台,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做学生欢迎的有教学特色的老师。

第三个历程:上学生喜欢的课, 做幸福教师。教育的根本就是爱, 爱学生才会做教育。教师从日常工作中发现教育的快乐, 享受教育的幸福, 成就教育的理想。幸福的教师以学生为乐, 以教育为生。善于学习和反思;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 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些老师视学生为亲子, 每天关注孩子的动态, 在朋友圈里晒幸福。常常看到这样的微文:“我又迎来了一届新生。看着他们稚嫩、萌萌的样子好可爱。中午餐后休息, 带他们在校园散步半小时。虽然累, 但心里很高兴。愿他们在学校健康快乐成长!”教师的幸福感由爱而生。

4.“四条途径”:教师发展的加油站

在实践探索中, 开展以专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研修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反思为过程的校本教研模式,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实施中把握四点: (1) 所选定的研究专题应从学术前沿着眼, 从教师的实际着手, 使之切实具有引领性和操作性, 力求做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设想具体、实践手段落实”; (2) 专题研究应植根于具体的课例之中; (3) 研究过程应将自我研修、合作交流、专家辅导有机结合; (4) 强调教师课后的个人反思、总结、提炼, 力求反映教师独自的观点。经实践, 校本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研究意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切实促进了教师学习思路的扩展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以课堂建设的学校文化, 实施教学特色的策略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课堂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自由地交流、自由地思考, 使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结成知己和伙伴。学校希望教师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建立在为了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成长上。巧, 有心思敏捷、技术高明的意思, 也有恰好正好的意思, 还有机制灵活的意思。教学中的教育智慧就需要巧妙、巧思和巧干。学校提出阳光课堂“七巧策略”:巧设教学目标、巧创问题情境、巧引学习方法、巧做实践活动、巧培审美情趣、巧养健康身心、巧用激励评价, 力求通过对教学中的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给学生创造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七巧”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全面关注和实践, 同时又依据其特点进行重点选择运用, 把“巧设教学目标、巧创问题情境、巧引学习方法和巧用激励评价”四个研究内容植根于课堂教学上。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们跳出教材、走出教室, 创设一种多元化的激励评价, 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创造的欣喜,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幸福旅程。在“巧做实践活动和巧培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中, 推出了特色班级建设、年级特色活动、艺术特色比赛三类校本特色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巧养健康身心的策略研究”, 与专业的拓展训练机构联合, 有针对性地设计拓展训练课, 逐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

“七巧”策略在阳光课堂的实践研究中, 也形成了一些方式方法, 例如:品德学科在“巧创问题情境”中, 通过对比呈现、再现生活场景、抓住矛盾冲突、利用故事悬念、开展实践活动、开展课前调查、设计竞赛游戏、利用卡通形象创设问题情境等等策略方法;英语学科教师在“巧引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中, 发现在小学低年级采用歌曲、故事导入, 在中年级采用猜谜语和游戏的方式, 在高年段采用故事表演和网络会话活动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兴趣较高等等, 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正是在阳光课堂中浸润滋养, 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他们自信谦爱、朝气蓬勃。回归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学校关注不同孩子的发展, 让“阳光”照耀着课堂, 让素质教育花香满园。

摘要:文化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人文教化、行为准则、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科文化内涵, 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渗透学校文化, 实现常规课堂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南明小学多年来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 提出了阳光文化课堂的理念,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建立以阳光文化为核心的阳光课程文化, 实施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建立以阳光教师为支撑的教师文化, 实施教师发展的策略;建立以阳光七巧课堂建设的课堂文化, 实施阳光教学特色策略。

上一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廉政建设制度下一篇:谈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