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人生的抒情散文

2024-07-28

风景人生的抒情散文(精选6篇)

篇1:风景人生的抒情散文

人生的风景这般美抒情散文

我曾以为暗黑夜里碎碎念的伤口,永远只能暗无天日地静静舔舐,却不想有一天也能在阳光下春暖花开地明媚。

一路走,一路走,在回忆里挣扎,只记得温习加固忧伤与苦痛,却忘记了即使凄风苦雨也自有一番风花雪月的美丽。

清晨,推门而入的阳光伏在脸颊轻轻地啃咬,痒痒的,耳边清脆的鸟鸣又开始啼唱新的乐章了,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我想,即便是我,也没想到有一天可以这样悠闲自在地度日吧。

早晨,一个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油烟扑面、锅碗瓢盆交错的枯燥和烦扰,却在餐桌上一扫而光时得到最大的回报与满足。

午间,坐在家门口,任西瓜清凉的果肉和汁液缠绻在唇齿间,感受着夏日独特的风姿卓旧。

我曾经平淡过、疯狂过,热闹过、孤独过,开心过、伤心过,十五岁的我在亲情和升学选择里苍白地挣扎,十六岁的我延续十五岁的恨用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以求得报复的快感,十七岁迷失在爱情、亲情、友情里,浑浑噩噩,迷糊度日。不能否认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所以我的十八岁到来之前终于开始迎来了第一缕阳光。

去年夏天,我带着最后的遗憾来到了一座城市,在那里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楚、人性的复杂与丑恶,也终于在离开之际给了自己一个放开和结束的理由,以及,那一句真心的祝你幸福。

那时候,辗转深圳的车窗里,我看到东莞的天空那么蓝,那么蓝,噙在眼睛里的泪花涌动着忧伤的`美丽。也是那时候,被司机叔叔丢到陌生的地方,在绝望与无助时爸爸找到我,他拉着我的行李箱走在身后,我才明白,有些东西并不是我没有,而是我忘记了回头。

我开始笨拙地接受、付出,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懂得了换位思考和尊重,懂得了得到就珍惜、失去就放下、想要就争取。

所有所有的一切,不论快乐抑或苦痛,在时光滚滚的尘埃里长眠地下,诞生出了美丽。

一路走来,寒暖唏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然而,人生的风景这般美,不管得失,不论忧喜,都是一场云在青山月在天的浪漫。

篇2:风景人生的抒情散文

湖间有一条小河,经过人工雕凿和修葺,与湖相接相连。湖面长满了各种树木,错落的石岩中伸展出一丛丛倔强的小草,间或分散着一簇簇明艳的野花,有金黄的,也有淡紫色的,各自招摇着一种野鄙的情调。坐在湖岸上小憩,风从湖中吹来,可以清晰地听到一种幽幽的声音。一只白鹤停留在石阶上观望,而后又轻轻地飞翔在湖面中央,与其他鸟类形成了一个快乐的世界。湖中有几块较大的岩石,一条条小鱼邻近环绕,黑压压一大片就像一支整齐待发的军队。

随着一阵雷雨的降临,河中鱼儿开始骚动,河水带动湖面微波,在风声怯怯地抖动中,鱼儿们开始爆发出了旺盛生命力,整条小河形成了一片梦幻般的河流,风雨交加中,河面波涌涟起,鱼儿们个个跃至空中,陡生灵气,像是一幅大手笔的浓彩国画。

每年初夏,湖边的枝条四下飘拂,花朵繁密,远远望去,像是一堆毕毕剥剥正在燃烧的火焰,带给人莫名的振颤与喜悦。清爽的晚上,我常会到湖边走走,有座亭阁,亭子中间有一张石桌、几个石凳,头顶有月光斜斜的流泻下来,整座湖拢于这一帘柔软的薄纱当中,清静的耳廓渐次盈满草虫空灵的鸣唱,那音质纯净得如同一股甘冽的溪流,起得柔和,吟得婉转,好似一幅世外桃园图景,疾徐作歇合乎韵致,各具灵趣,自如行腔。

不远处,便可见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因为邻湖相隔,它温柔敦厚的胸脯把纷繁与喧嚣隔绝于世外,让心灵有一处幽静的憩所,让心海中不经意间泛起的浮华沉淀下来。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异常人生的风景

首先、穿越怪异表象,影片侧重叙事同性恋者“变”的过程。

所谓怪异是指片中主人公程蝶衣一副男儿身躯却一口娘娘腔一双媚眼横生的女儿做派。尤其是他的爱恋同性。在一个异性恋的文化世界,当恋爱你我在男女双方间展开时,人的生活会显现出特有的光彩,但如果把同性当作爱的对象,人生的意义和存在就会冒出一个大问号来。《霸》的怪异美学首先体现在,影片没有停留于程蝶衣这个同性恋者的日常行为表象呈现。而是变怪异为问号。将故事中心落在了程蝶衣为什么会有女儿姿态会成为爱慕师兄的同性恋者缘由的追问上。在“问”的方式中我们看到同性恋者蝶衣如何经历了一个由正常向异常“变”的过程。蝶衣从小出生在青楼,有母无父,自幼被当女儿来养。稍大,被母亲送至京剧训练班,戏剧班里没有女孩,这种长期与异性隔绝的单性环境也诱发着同性性倾向的产生。更根本的是旧时京剧班旦角学习训练中那出了名的严厉与残酷,稍一唱错便是劈头盖脸的暴力鞭笞。“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一遍遍几近残忍的台词摹仿和操练中,小豆子被迫趋向女性性身份的角色认同。童年、母亲、环境、职业众多因素之集合,在小豆子潜意识中留下浓重的性倒错感受。《霸》片对怪异性倾向生成的家庭社会等复杂因素的追踪,有一种现象学的还原态度。这还原的追踪中我们看到故事也描述了异“变”强迫中的主动,比如偶尔撞见京戏台上角儿那闪耀的光彩,小豆子萌生了自己也要当角儿的生命冲动,于是重回戏班自觉地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得朗朗上口珠圆玉润。

然而无论是被迫的角色错位,还是主动的身份位移,影片着力凸显的是蝶衣这条在变的人生路上之“苦”:为了让戏院收留,母亲手起刀落斩去他的六指,鲜血还在淋漓就在卖身文挈上签字画押:为了戏班初次登台演出,平常最爱护他的师兄段小楼一股脑将烟锅袋猛插入他的口中:而少年初成,又突逢遗老张公公令人恐怖的蹂躏。我们可以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把上述镜头引申:剁去第六指是蝶衣象征性的去“雄”,而小楼烟锅袋(象征阴茎)之插入流血进一步地暗示蝶衣男性缺失的女性化特征,到第一次性经历遭逢的鸡奸场面(老太监飘零的白眉、须发、龌龊的床塌、颓废的鸦片枪),表征女性化的蝶衣已经强迫性沾染上怪异的色彩。蝶衣宿命般的走向同性恋的不归之路,终于成为一个彻底的“怪异者”:和菊仙争风吃醋言语乖张,彻夜不归和袁四爷颠鸾倒凤。然而观众至此已不能去讨厌去排斥,反而有一种深刻的同情感追随影象流动,人们进入表象背后的问题反思:“同性恋是天生还是变来的?到底同性恋是个问号还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是个问号式的存在?”《霸》现代社会习惯性的性本质主义观念提出了或明或暗的另向思考。应该说,这是一种向根部推进的镜头语言。“根”的溯流使人们开始理解另外一种人的生存,开始隐约明白中国梨园世界贯来存在的同性恋景象。更重要的是,在主人公艰难困顿的心神扭曲过程中会感叹:何人不如蝶衣一般,身处于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社会“铁笼”?蝶衣会变为一个同性恋者,我们又何尝不会变为他类的心灵“怪异者”?“变”暗示一种危机:怪与不怪并没有截然两分的界限,就像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笔下那个“一切皆变”的变形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演绎一场身不由己的变形记。

其次、破除怪异成见,故事着力挖掘同性恋者“人”的追求。

生活中的成见比比皆是,异性恋文化社会向来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性价值等级观:异性恋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而同性恋等则是坏-的、有病的、罪恶的。在这种性评价体系下,滥交的同性恋关系往往被视为不可救药的低劣货,其中没有可能包含着情感、爱、自由选择、仁爱或精神的升华。以怪异者身份出现在人生舞台的同性恋者程蝶衣。能否拥有情感和精神的价值?《霸》在“变”的怪异美学透视的同时,破除成见。对同性恋者“人”的品质进行了独到的开掘。这一点通过主人公疯魔般地把舞台上的虞姬也演绎到舞台下生活的“戏如人生”之行为态度充分地再现出来。

程蝶衣是个“戏痴”,对舞台上的旦角表演艺术。尤其是虞姬的艺术形象扮演,有着执着向往的追求态度。没有谁比他能更精妙的诠释艺术舞台上的虞姬形象:“一涕万古愁,一笑万古春”,熟谙梨园戏曲的袁四少爷总结性的点出蝶衣舞台艺术所达至的境界。然而蝶衣戏如人生,把虞姬也演绎到舞台下的生活:虞姬风华绝代,他美艳哀愁;虞姬爱恋霸王,他爱恋饰演霸王的小楼:虞姬从一而终,他也一生追随小楼。疯迷到几十年后竟然摹仿虞姬乌江自刎。他亦拔荐自刎于台前。这种台上虞姬台下蝶衣的人戏不分让观众震撼和困惑。蝶衣“戏如人生”的直接后果是,生理上的同性性倾向变得更加形神毕肖。姿态怪诞令人鄙夷。为什么甘愿承受现实的巨大危险也去实践舞台的梦幻?对这一个问题的选择成为《霸》片精彩笔触。陈凯歌这样陈述关于《霸》片的主题:“想在生活中实现戏剧的梦想,这是很崇高的也是很危险的。片子想表达的是:人生不完美,有人用戏剧来弥补人生的缺陷:但人如果想在现实中实现戏剧的理想,这就会出问题,有麻烦,所以本片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是啊,谁不向往美好热烈的生活?可是蝶衣从小以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图景:暴力鞭笞、无止境的痛苦和眼泪。真正的生活肯定不在这里。为了寻找真正的生活,蝶衣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戏中,投入到艺术生活。他希望获得像戏里虞姬那样一个纯粹的生与死,爱与壮烈。所以他才“戏疯子”般将戏中的一切搬到现实中来。至此,前面蝶衣的各种言行有了真实人性的依托,有了它的动力源:每一个现实生活人心底深处都暗藏着的对美好不可遏止的向往与追求!肉身有限。而精神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蝶衣的可贵就在于把这种本质推到极致的地步:将枷锁之中的现实生活与激情的生命意识彻底沟通,只为了希望之乡。这种极致令人心颤,脉搏跳动之时,哪个观众还会认同同性恋卑贱低人一等的说法?

影片中蝶衣这种“戏如人生”之态度。尤其在与段小楼之“人生如戏”的对比中凸显它的价值。段小楼作为一个正常人,他与蝶衣最大的区

别就是,始终明确把握现实与戏的界限。“那是戏,不是真的”,他理性警告提醒蝶衣的同时,坚持现实的生活着。然而这位现实生活的男人结果又是什么?经不住半个世纪的世态炎凉、命运无常:没了儿子,没了师傅。没了菊仙,也没了师弟。影片中有这位霸王的扮演者三次砸砖的镜头,每一次的砸的内涵都不一样,但他身上那霸王气的一次不如一次却是现场的真实再现。当正常男人小楼为人的霸王气、精神气一步步的丧失之时:不正常的同性恋者蝶衣却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让一种人之“真”得以更纯粹的显形。这种对比是引人思考的,正常人不一定获得比不正常人更好的人生,相反,不正常的人生态度反而得以演绎真正属人的真实:不是虞姬的“她”性使蝶衣的“他”变得更加怪异,反是蝶衣的“她”之内涵让“他”的人生得以更真粹的行走。或许这就是怪异美学的真谛:从边缘处撞击人生,让所有的事物倾斜,在倾斜中把存在的真相显豁。《霸》片在对蝶衣形象作为“人”的艺术刻画中,赋予同性恋一种真实的人文关怀,也启示大众打开新的生活视线。

再者、走出个人小史。影片拓展同性恋的“大文化”内涵。

同性恋程蝶衣作为“人”在影片中得到丰富的表现。但这还只是个人小史,同性恋者要获得广阔的社会舞台,还必须寻找更大的价值支撑。同80年代以来那些标新立异的同性恋相比,《霸》的特别还在于:导演借助同性恋这一特殊而敏感的题材,表达了他一贯追求的影片主旨:通过京剧艺人飘摇人生命运对民族文化自进行觉思考。影片首先努力抓住京剧这一元素,隐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衰之追问。京剧是该片一个重要的意义符号。一方面它是程蝶衣个人人生得以展开的媒介和路径,是建构剧中所有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粘着剂:另一方面,从整体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的历史和品格的文化象征。在影片中,身为京剧艺术表演者的程蝶衣,为了京剧,同凶悍的日本人啖酒相谈:在生死判刑的关头放弃最后一丝存活的希望:风声鹤唳中不知轻重地和革命小将顶嘴。据传蝶衣形象的蓝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大师原型赋予故事一种潜在精神力场。所以在京剧的符号力量中。蝶衣艺术人生的描写代表出在艺术中积淀显形的整体中国文化:一心一意,执着奋力,形神俱在,尤其是慨然自刎于舞台时那一股绝不苟活的壮烈。既然理想在别处,不如彻底归去,说起来,这不就是传统文化中那最精粹价值的血脉承传吗?所以,主人公的疯魔状态是文化精神的在场,而蝶衣的所谓醒悟之时,就意喻传统精神的没落和消失。有如片名“霸王别姬”中之“别”,那正是着我们现代生活一步步别离真正文化精神的话语隐喻。《霸》片让同性恋者蝶衣之死再现文化的兴衰课题。

再者,影片结合了现代中国一系列历史事件,在怪异题材情节的处理中对中国社会做出更广泛的表达。本来该故事的原作者李碧华小说向来就有将个人经历放置在社会激烈变化的历史关头的特点。《霸》片将这一点做了更精进的改连良影片截取的都是现代中国事变频繁的历史时刻:日本侵略、国民党进城,建国初年的三反五反等,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性和现实感。片中的历史场景都很典型:像文革对艺术造反的那一场镜头:红旗、毛语录、解放军军装、斗牛鬼蛇神等,无一不仪式化地再现出文革景象。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还有蝶衣像他的师傅训他一样训小四一场景,他愤怒训斥“你这样,只能一辈子跑龙套!”,结果小四卷起铺盖卷就离开了院子,这时窗外响起符号式的大跃进之类的歌声。新社会的年轻人不再像蝶衣那辈子人一样逆来顺受,但又尽显粗糙丢弃传统的浅薄无知,这种走入现代性的人性复杂和文化复杂,让五四以来反复经历这种情境的中国人百感莫名。如此细节处理很有意味,无形中增添了故事的反思内涵。影片总是尽可能得在怪异情节中融合多含量的历史信息。比如张公公只出现两次镜头。但由此却延伸出几千年的封建宫廷想象。他在日军战败之后残废地坐在车轮上从喧嚣的人群划过一场景是“历史车轮”的隐喻,这个旧朝太监充当见证者,见证一切世象不可逆的置身于历史变迁之中。的确,谁逃得掉历史?同性恋也罢,异性恋也罢,京剧,朝代,甚至历史本身都处于风云变换、梦幻无常之中。在这一点上,怪异的同性恋与世界所有等同,大家都只是莽莽大荒的历史舞台上一个蹩脚的戏子又有谁有资格去嘲笑谁?

结语:

《霸》对同性恋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有层层深入的美学探讨:先从变中询问同性恋者的人生“如何成为异常”,然后推进到“异常如何来应对他在正常世界中的生存”之层面,进而把同性恋话题放置于历史的大舞台中获得深广的文化背景支撑。可谓怪异美学三部曲,每一步动作的处理都使作品获得一种艺术化的新鲜眼光。使人们自然地去接受和理解同行恋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个中内涵,值得所有怪异题材影片思考和学习。包括今年讲述同性恋者故事的好莱坞最佳外语片获奖者《断臂山》,很多地方的美学处理也是不及《霸》的。

然而,我们最终并不是要说《霸》没有缺陷,也不是想说陈导演有意识地在进行怪异美学的建构,导演更多也是个创作者,而不是一个自觉的理论家。看看陈凯歌去年拍的大片《无极》,耗资巨大却血色苍白,最终以网民大骂“无极还是无聊”收尾的闹剧,就知道一个导演再有才华,也总是有缺陷的,甚至缺陷越来越大。今天的焦点不是讨论具体缺点,在《无极》和《霸》的走势对比中真正引人思考的是:是什么因素的丧失或者说没有保持,让我们的陈导演片子越拍越差劲?说“廉颇老矣”不过是个似是而非的讲法。说是他老婆陈红惹的祸更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如前所述,他非常注重影片对于“人”的聚焦,对“历史文化”的表现。这些的确给该影片带来前所未有的充实厚重,使人们能去接受和理解同行恋现象。但笔者觉得陈导演好象缺了一个逆向思考,又是什么使他一贯注重的“人”、“历史”文化这些名词获得不一般的表现力度呢?导演当时拍完《霸》后说过一段话:“《霸》与我过去的影片题材不同,它充满了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只能顺着它的脉理走,拍成情节性和情感冲突强烈的影片。”在他多年后蹩脚的《无极》创作比较中,如此话语召显出一个人们包括陈导演自己当时都不曾意识到的重心《霸》最大的优点并不是一种情节和情感的强烈,真正使片子鲜活的关键是同行恋所代表的怪异,怪异的“魅力”!不仅作为题材,“怪异”有一种巨大的内部爆破力量,一种潜能,能裂变式的侵略规范边界,能牵引它的创作者走向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如何保持新鲜的艺术创造生命?如何突破常规的电影表现模式,让每个语词都像原子核似的爆发出它最大的艺术潜力?陈凯歌和陈凯歌的《霸》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反思的典型个案。这也是我们十年后的今天从怪异美学角度来讨论《霸》片的价值之所在。

最后、再问问,怪异是什么?

篇5:下山的风景抒情散文

很多人喜欢爬山,却不喜欢下山,因为上山虽然艰辛,但是登高望远,胸怀开阔,越往上走,风景永远是最好。下山就不一样了,在风景最好的时候,面临舍弃的选择,把最美的风景留在最高峰,当越往下走,越趋于平常,心中少了那份热情和激动。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收获了最好的风景,心情愉悦,容易忘记自己的方向。

其实,真正懂得爬山的人,知道最难是下山,关键是要走好下山的路。因为下山时的路更显陡峭,往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注意安全,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所以,尽管山路陡峭,但是需要步履更加的稳健。下山如此,为人做官亦是如此。放眼看来,许多身居要职的官员晚节不保,名利双失,往往就是没有在最后的时刻坚守原则。

汉武帝时,出身于洛阳商人家庭的桑弘羊,对理财、经商一类的经济事宜特别在行,又由于汉武帝时期打了几十年的仗造成财政匮乏,所以在桑弘羊39岁那年,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农丞。这是个为朝廷管理财政的重要职位,桑弘羊在他任职的5年期间,完成了著名的“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工作。以后,汉武帝又把他提升为治粟都尉和代理大司农,在此期间他做了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具体工作。

桑弘羊卓有成效的理财,为朝廷对外战争提供了大量战争费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汉武帝去世前,虽说下了“轮台罪已诏”,对他提出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未予采纳,但看在他过去为朝廷所作贡献的份上,仍把他与霍光、金是殚、上官桀、田千秋等人一道,以御史大夫身份共同辅佐年幼的昭帝。

但是,已经步入晚年的桑弘羊,仍然以朝廷的有功之臣自居。在他的`头脑中,“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经常向朝廷提出一些要求,为其子弟谋求官位。当他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对朝廷握有主要辅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怨恨至极,终于卷入了上官桀谋反的漩涡之中,最终遭杀身之祸。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本来,在汉武帝“轮台罪已诏”之后,政策已经从对外战争转向休养生息,桑弘羊从当时战争实行“轻重”政策的重臣地位而下降至霍光之下。在这个时候,桑弘羊本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朝廷中地位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到了朝廷决策圈中自己更应该洁身自好,以求保持晚节。可惜,年迈的桑弘羊在人生“下山”的途中,没有懂得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仍以过去的独尊地位自居,一不如意就走上了参与谋反的道路,终于酿成悲剧性的后果。

篇6:故乡的一些风景抒情散文

我踏上了多年前常走的小道,它仍是那么曲折坎坷。小道两边簇拥着荆棘和灌木,光秃秃的枝条随风抖动着。我看到了那棵大槐树,它的根在小路中间冒出一截来,像是一条鼓起的血管。当年我曾被它绊倒过。我蹲下来,抚摸着那段树根,它已经被打磨得滑不溜手了。我看见槐树旁边的杨树,当初它比拇指粗不了多少,现在竟比碗口还要粗了,我看见年少的我曾刻在它身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正如今天的我,再也想不起当年的我坐在大槐树下,到底在想些什么,它也在遗忘吗?我再一次背靠槐树坐下来,一时间竟神思恍惚了,仿佛自己还是那个小小少年。真像做了一场大梦!

我听到大门吱呀一声如此耳熟,贴在门上褪色的年画也似曾相识。我走进去,往右看,那棵桃树叶子还未落尽,在冷风中打颤;往左看,葡萄架摇摇摇欲坠,葡萄藤却越过院墙,攀上一棵杨树;往下看,铺地青砖缝里,蒙上了一层绿膜;一条黑狗,正冲我狂吠,它已经不认识我了,可怜!我环视着四周,仿佛是第一次来这地方。

我来到早年我住的卧室,拼命嗅着它散发出的霉烂气息,像一条找到母亲的小狗。我拉开衣柜,几只老鼠吱吱尖叫着四散逃去,我想起幼时的我,曾经在寂静的暗夜里偷听它们窃窃私语。墙壁上有蜡烛熏黑的印迹,我打开抽屉,取出当初在闪闪烛光下写出的笔记,曾经以为最难忘、最深刻的经历、思想,在今天已经没有一点印象。我撬开离家时埋藏着一些自以为珍贵物件的地板砖,那些宝贝有的早已朽烂,有些虽然完好,却没了往日的光彩和美丽。时光啊,你偷走了我多少梦想和宝藏!

我又来到那条小河边,年少时常常在河边发呆,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如今我从精彩的世界逃回来,面对它却是一声无奈的叹息。那背着雨伞的少年郎呀,在细雨中骑着单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沿着小河飞驰。风掀起了他的长发,雨润湿了他的衣裳,他吹口哨,他大笑,他歌唱。美好的时光!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上一篇:中班数学造高楼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故事教案:小兔孵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