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成果

2024-07-09

课题研究的成果(精选9篇)

篇1:课题研究的成果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分为报告类和行动实践类。

报告类包括:

1、哲理型论文: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一般应用于理论性研究成果。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也称学术论文。

2、实验报告:指实验研究报告和实验结题报告,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针对某个叫法或某个教育问题,运用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系统、科学地将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教育实验报告。

3、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揭示教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4、调查报告: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和预期的目的,运用观察、测量、采集、询问等调研手段对有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研究者可以进入现场考察,也可间接调查。

5、教育评论:对教育教学思想、现象和个案进行评论的文章。

行动实践类包括:

1、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2、教育叙事: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教育案例:教师将发生的事例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是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4、教学课例:强调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罗列以及加上简要的评析或反思。

5、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一段教学经历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中可取的做法并分析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

篇2:课题研究的成果

思想政治课题组

经过近二年的课题探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1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二)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

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三)探究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出手,课题组已经汇编成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再完善,外送参评,或争取发表。

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措施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时间的共同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六种方法,并且把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推广开来,提高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做法是:

1、首先以实验班为试点,小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上示范课。上完课教师要进行反思,着重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书写反思小结。

2、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并进行校级评比,优秀的论文由学校推荐上送参评。

3、对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成员由课题组成员组成,听课、评课的目的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度如何。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守旧、古板的,教研人员进行了耐心、细心地指导。

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

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2、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篇3: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应用

B B区块构造较为平缓, 断块由南北向大断层包围, 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地垒, 油层中部深度为987.8 m, 平均单井有效厚度10.3m。开发扶余油层,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共发育24个沉积单元, 有五种砂体沉积类型。

BB区块于1987年8月投入开发, 1988年4月注水后开始受效, 1994年至1998年由反九点面积井网转成线性注水井网, 2010年上半年以来, 区块整体含水上升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 开展BB区块精细地质的再认识, 为水驱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为了搞清区块地下原油分布特征, 指导日后区块综合调整挖潜, 细分了主力沉积单元, 落实了以单砂体连通状况为主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

2.1 细分解剖主力油层, 划分至单砂体

把五个主力层全部细分为三个小沉积单元。细分后, 砂体发育规模减小, 单砂体发育形态以及砂体边界更加清晰, 井间砂体连通关系更为明确, 单砂体剩余开发调整潜力更加清楚。

2.2 开展单砂体连通关系研究, 进一步明确注采关系

通过识别测井图相以及分析砂体成因类型, 在BB区块识别出了主河道砂、废弃河道砂、河间砂及河间淤泥等4个沉积微相。根据其发育状况、成因类型以及物性的差异, 将层位对应的砂体间连通关系分为四种连通, 并根据砂体发育厚度、储层渗透性等对应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细分。

Ⅰ类连通:发育同一河道且在同一河道砂体内部相互连通, 定义为确定性连通。

Ⅱ类连通:发育同地区、同时期但不等时的河道内部之间的连通, 同一单元不同期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 称为Ⅱ类连通。

Ⅲ类连通:指河间砂之间或河间砂与河道砂之间的连通关系, 为不确定性连通。

不连通型:由于泥质遮挡、断层遮挡或层位不对应造成的不连通。

2.3 将细分的连通关系融入水驱调整中, 提高水驱优势方向的判别

在精细油藏描述以及砂体间细分连通关系的基础上, 利用油水井的动态反应, 确定主导单元的优势水驱方向, 提高水驱开发调整的针对性。将水驱优势方向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主水驱优势方向:此类控制着水线的推进方向及波及范围, 在综合调整中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 在调整中应综合运用深浅调剖、周期注水、层间及平面注水结构调整来进行综合挖潜。

(2) 次水驱优势方向:由于次优势水驱方向弱于主优势水驱方向, 因此在调整中应适当加强注水或保持稳定注水。

(3) 弱水驱优势方向:连通关系差的各类型均归入此类。储层动用程度差, 剩余油非常富集, 通常在水井上采用压裂、酸化等措施, 油井上则进行解堵或压裂等措施。

(4) 非水驱优势方向:各类不连通关系归入此类, 在实际调整中,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加密或注采系统调整来挖掘剩余油。

3 细分前后地质认识的变化及水驱精细调整实例

水驱精细调整挖潜过程的基础是判别水驱主导单元, 识别主要的水驱优势方向。为了更加准确地判别水驱受效层位及主要水驱优势方向, 为了使水驱综合调整更有针对性, 得到更佳的调整效果, 细分单砂体连通关系与动静结合必不可少。

3.1 砂体内连通关系更加明确

储层细分后, 单砂体发育规模减小, 砂体形态以及砂体边界更加清晰, 井间砂体连通关系更为明确。

在结合连通关系及水驱优势方向的判别的基础上, 我们加大了层间水量的调整:控制主优势水驱方向注水, 稳定次水驱优势方向注水, 加强弱水淹方向剩余油动用。今年层段水量调整6口井, 加强层段1个, 日注水上调5m3, 限制层段7个, 日注水下调40m3。笼统井水量下调1口, 水量下调10m3。油井堵压结合井3口, 堵水井7口。

3.2 多向连通减少, 水驱控制程度降低, 需进一步进行注采系统调整

B B区块细分前水驱控制程度85.7%, 细分后降至81.9%, 但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区块注采对应关系较好, 但局部井区由于细化连通关系及注水井转抽, 造成了注采不完善。为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增加水驱方向, 今年年初对正常生产井转注3口井, 转注后水驱控制程度增加0.5个百分点, 水驱方向增加12个, 水驱储量增加2.09×104t。为完善注采关系, 对已往的因高含水而关井的转抽井进行长关井治理, 转注3口, 挖掘周围井区的剩余油。转注后井区水驱控制程度由71.8%提高到77.1%, 连通层数增加5个, 连通厚度增加5.7m, 水驱方向增加13个, 水驱储量增加4.02×104t。

3.3 在细分连通关系之后, 加大了分层段间注的力度

在周期注水调整方面, 结合精细油藏描述地质研究成果, 加大了单层段周期注水的力度, 解放了全井周期注水的无效陪停层。

根据平面砂体连通关系及水驱优势方向的判别, 当单井主要的水驱优势方向层段较为单一时, 采取层段周期注水;当单井主要的主水驱优势方向多层段、多方向时, 采取全井周期注水。

当主要水驱优势方向在平面上层段单一时, 采用井间或排间的层段周期注水;当多井间主要水驱优势存在多层段多方向时的特点时, 采用排间轮换间注或井间轮换间注方式;当分层井分层段对应时, 采用层段间的轮换周期注水。

3.4 细分连通关系后, 寻找剩余油富集区的工作变得较为简单, 同时也指导了日后的调整工作

当单砂体间油水井层连通关系均为次水驱或弱水驱优势时, 储层的动用程度相对较差, 剩余油较为富集。在调整上, 应采用油水井层对应改造的措施, 以便同时加强注采强度, 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另外, 在水井上采用压裂、酸化等增注措施, 油井上则进行热气酸解堵或转向压裂等改造措施。

4 几点认识

一是判别水驱的主导单元, 识别主要水驱优势方向是精细水驱综合调整的基础。

篇4:多年的研究成果

马茂元先生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又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贯读书刻苦认真,根基扎实。例如唐诗五万首中,他几乎能背出二万首。《晚照楼论文集》为他的文学论文选集,虽然仅只十八篇,实则选自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内容相当精辟。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由于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如他写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一文,将杜甫七律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四类,指出了总的特点及各类间的区别,在杜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胡念贻在《略述一九六二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工作》一文中,谈论到一九六二年研究杜甫的四十多篇文章时,重点称引了冯至先生的《诗史浅论》和马先生此文,认为“在读者中是比较引起注意的”。六十年代初,作者在《新民晚报》连载《说唐诗》时,林放在一篇短评中说是“诗人论诗”。

把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相结合,也是马先生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论<戏为六绝句>》中,先生将李白、杜甫的诗论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不仅阐明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精义所在,而且,对李白、杜甫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盛唐诗歌创作承前启后的批判继承关系,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写得较为成功。所以,《文艺报》一九六二年第四期作为代社论发表。

马先生思路敏锐,善用世人习见的材料,发前人之所未发。高在《唐诗品汇》中将盛唐诗人划为“正宗”、“大家”,两者到底如何区分,历来聚讼纷纭。先生在《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的<唐诗品汇>》中,把高的论点与盛唐诗坛的创作风貌相联系,一语破的地指出:“‘正宗’是高认为最能代表盛唐风格的典型”,“至于‘大家’,则纯是就这一诗人的成就而言”。所以,“大家”,李、杜而外,就不容第三人分堋角立;“正宗”,则连崔国辅、祖咏、张谓、贾至、崔曙、万楚等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诗体中列入。先生還认为,“以‘正宗’属李,以‘大家’属杜,而有时又并称李、杜为‘大家’,于以见两人俱臻极诣,不容轩轾;而两家诗风各异,又不容混同。”说法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马先生为文特别讲究章法结构、遣字造句,所以他的文章思致密瞻,条理井然。《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一文,理论性强,篇幅也较长,但全文结构严谨,词采雅洁,流利条畅,读起来琅琅上口。难怪国内有的学者看了后,认为此文不仅评述桐城派文论有独到之处,而且文章本身也深得桐城遗风。至于先生文章的词采绚烂,音节铿锵,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是不难体会出来的。

本书书名脱自宋朝宋祁《玉楼春》词:“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我们希望先生珍惜这桑榆之年,眼前岁月,用有生之年,为我国学术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篇5: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物理新课程下对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品质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善于动手、精于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这些优良的品质都将使个体终身受益。

本课题以新课程下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为依据,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托,结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总结。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了物理新课程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指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理念。

2.以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理论及研究为依据,进一步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特征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监控、学习环境的自我调节,并对物理新课程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3.深入中学进行调研,对高中生物理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现阶段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方面及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建议,并归纳了学生关于物理新课程教学方面给教师的提议。

4.提出了物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总结了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种方法,并提供了各个教学环节的案例。其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教育理念,而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对教学设计的具体阐述,它们共同丰富了物理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理论。

本课题未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调节制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学的硬件设施、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等),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如何合理地调整物理教学内容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3.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应试、自主能力与学习能力、学生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4.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6:课题成果的自我评价

本课题从申报、实施方案的制定,一直到结题材料的准备等整个过程,为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起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本教研究课是我校有史以来,首次被批准为省教研课题的项目之一,课题的立项和开题,激励了我校各学科申报教研课题的积极性,自20xx年底本教研课题开题研究以来,近两年我校各个学科申报教研课题近20项,其中有4项被列为省级专项研究课题,7项被列为市级专项研究课题,可见,本课题的申报、特别是被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对我校教研课题的申报和开展研究、甚至对我校整个教研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的立项和扎实认真地研究工作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保证了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课题的圆满完成。

二、锻炼和提高了一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进行了我校全体数学老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各个过程中,课题负责人以兼任数学科教研组长之便,组织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参与调查统计、实验教学、分析、座谈讨论、专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增强了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涌现出一批能够积极承担教研任务,并能出色的完成调查统计和分析、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撰写专题教研论文的中青年教师,提升了我校数学组老师的整体教研水平。近两年,我校数学教师总共撰写教研论文60多篇,其中在各种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约36篇,与本课题相关的有20篇以上,并有多篇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打破了历年来撰写和发表论文的纪录。这种大范围、统一组织、协调一致的教研活动是我校教研史上的第一次。所以,无论在这次结体鉴定中能否顺利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本身对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校数学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储备了充足的力量。

三、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自课题研究进入实验教学以来,从对实验教学的随访调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本课题开展之前,有些班级一直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情绪低落,死气沉沉,不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安排;有些班级学生作业完成率低,并且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班级课堂秩序混乱,师生双方都颇为不满;有些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低下,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无能为力:甚至于有些班级的学生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向学校提出更换老师的要求。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安排课题组成员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较多的班级进行指导性试验教学,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相信,随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以上各种问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全新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与本教研课题的开展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可以推进周边学校教研和教学质量的得提高

篇7:课题结题成果的一般制作

南昌市教科规划办 张工志

一、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将整个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和结题阶段的所有文字资料和实物等进行汇总。教育科研成果汇编是一项总结性工作。它是研究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一部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同时又是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科研“成果汇编”代表了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全貌。其作用为:

1.为课题结题(或结项、鉴定、验收)作准备;

2.为课题重新评价、检查提供依据;

4.为今后教育科研提供参考资料。

二、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基本原则

1.积累性原则

要注意原始数据、资料的积累,随时建档。千万不可造、凑、补、填文字或数据以搪塞了事。

2.时间性原则

所有背包袱与记录应严格按课题研究的时间序列整理放置,以便人们对研究过程有一个秩序渐进的认识。

3.实事求是原则

成果汇编不要过度追求包装与厚度,不要将无关的内容和关系不大的材料简单地放置,以增加虚假的份量,学生作品除特种典型的以外一般不要纳入汇编。附件必须是对成果有说明意义的,最好在主报告的有关段落上注明“详见附件几”。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该加上相关的点评,以帮助读者理解该个案对主要成果的作用。所有资料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有虚假现象,更不能将课题研究中无关联或根本不存有的资料塞入其中。

4.科学性原则

所辑录的资料(含文字图片)以及影印件,一定要服从于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简单说,要具有针对性、明效性、说明性。无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可一并摒弃。

三、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主要内容

1.表述性成果

表述性成果(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是最重要形式,也称主报告,是汇编的主体。专著或论文集可用封面复印件、论文复印件、报刊复印件,最好用原件。

2.实物性成果

可用图片、摄影作品来表现。并备有相应实物成果。

3.相关性成果

可用原件或复印件按重要性或时间序列编排。

4.无形成果

可用文字材料或实物材料予以展示或用文字说明。

5.效益成果

可用文字说明性材料。还要以原始数据予以说明。

6.研究过程

主要以原始记录(含数据、访谈记录、各类测量、统计记录和说明、个案研究、对比和同比记录等)研究实录(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通知、论证报告、课题计划、课题方案、科研活动记录、会议记录、阶段性总结、成果记录等)、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等。

7.课题基本情况资料

包括课题研究、组成(主持人及成员)的基本情况、各自担任课题研究责任分工(以上可用课题信息表代替)。此部分宜放置目录之后、主报告之前。可按顺序放入结题(结项)报告书、课题鉴定证书、获奖证书、媒体报告情况等。

四、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一般款式

成果汇编一般由封面、目录、主报告、附件四个部分组成。统一用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

1.封面:包括课题名称及编号、课题主持人及单位、课题类别、立项时间和结题时间(内容与课题申报书近似)。

2.目录:将整个汇编内容按一定要求(时间序列、重轻之分)等编写目录。

3.主报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名称和执笔人。

4.附件:相关资料

附:1.“成果汇编”封面

篇8:“声乐跨界”的研究成果综述

综合起来看, 大多数论述声乐跨界的文章都会提到“融合”与“创新”一类的关键词。这意味着探讨跨界课题的中国声乐界, 对声乐跨界艺术特征、内涵的认识, 取得了显见的共识。如以目前所见, 最早以声乐跨界为主题的论文是李铭镝的《震撼下的沉思—莎拉布莱曼中国演唱会引发的思考》一文, 该文就提到三种唱法的跨界通融问题:“莎拉布莱曼在中国演唱会的巨大成功, 带来了‘跨界’的争论和思考。它迫使我们跳出三种唱法划分的圈子来分别剖析各种方法追求的误区及综合看待三者在当今乐坛的通融, 以便站在更高的层次探寻我国当代声乐发展的趋势。”随后, 2005年第1期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上, 刊登了王秀敏的《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探询与思考—有感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唱艺术》, 该标题直接出现了声乐跨界交融的字样。文章认为:“跨界音乐的内涵在于交融与创新, 它在发展过程中, 首先是各种音乐元素通过自我调节的机制进行融合, 同时跨界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对音乐的形态、情态、意态进行创新, 使其表现力更丰富, 更具深度和广度。”第一篇较详细地论述声乐跨界的硕士论文是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贺辉的《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该文以媒体与大众针对民族声乐“千人一腔, 万人一调”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为视角, 分“开放, 拓展, 跨界”三个层次, 论述了当代民族声乐应该如何开放思维, 如何拓展发展路子, 即努力继承传统声乐形式又借鉴流行的表达方式, 以及如何与传统与流行相融合, 进而得到创新和突破,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声乐跨界的概念所指目前还没有形成精准的定义, 2008年, 《关于中国声乐表演中“三种唱法”以及“跨界现象”的思考》一文指出, 广义上讲, 中国声乐表演艺术教学和演唱中存在的“跨界”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狭义上讲跨界现象是指中国声乐表演当中技术层面的跨界现象, 包括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不同演唱方式的技术等之间的融和与对比。2010年, 《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一文说, “就大多数人的理解而言, ‘声乐跨界演唱’是声乐艺术中跨越不同声乐流派风格、跨越不同声乐唱法体系的声乐艺术现象, 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风格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多元化演唱风格。”2011年, 胡玲《声乐演唱跨界现象之探究》在提出什么是声乐演唱跨界的问题后说:就是“同一歌唱者涉足不同声乐演唱形式、演唱类别、人声声部、戏曲行当、唱法技术、演唱风格和流派艺术体系的演唱现象。”2013年, 周咏在其《走出“跨界歌唱”的认识误区》一文中认为, “应理解为同一歌唱者跨越不同风格的演唱行为。该文说, “目前国内对‘跨界歌唱’概念的理解有两种, 多数人认为是歌手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就是‘跨界歌唱’……还有一种理解, 认为‘跨界歌唱’是歌唱者固有的声音色彩中, 既有美声风格, 也有民族风格, 甚至还有通俗风格。因此, 在他们的演唱中, 即使是同一首歌, 也是多种风格兼备的。”作者指出, “前者是正确的, 后者存在明显的误区。”《当代声乐舞台表演现象探微——以美声唱法多元化融合跨界现象为例》一文作者则明确表述了“跨界演唱”的概念所指, 即指“原有歌唱风格中融入其他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 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再创造所形成的、新的演唱形式。”2013年《歌唱“跨界融合”现象探析——以“民美”歌唱为例》一文认为, “宽泛地讲, ‘声乐跨界’是指演唱者跨越了两种或几种唱法的界限, 演唱非属于特定‘三种唱法’中的某一种类, 演绎全新混搭风格的声乐演唱形式。”

至于声乐跨界的分类问题, 也是众说纷纭。2007年, 刘大巍在《试论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一文中, 将“跨界演唱”概念分为跨越“不同声乐艺术流派、三种唱法艺术分类体系、不同演唱艺术门类、不同演唱者的性别和声部、不同的行当”等五层含义。

另有一些论文是以当今国际、国内著名声乐艺术家的典例出发, 来探讨声乐跨界问题, 以及梳理这些成功实例给中国声乐界带来的种种启示。像《跨界天后、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的跨界演唱风格研究》 (2010年) , 《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艺术研究》 (2010年) ,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歌唱艺术研究》 (2009年) 、《廖昌永中国歌曲演唱风格研究》 (2012年) , 《吴碧霞演唱艺术的探索与启示》 (2009年) 、夜莺婉转、源远流长——吴碧霞声乐演唱艺术研究》 (2012年) , 《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2009年) ,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以谭晶歌唱艺术研究为例》 (2011年) , 《关于谭晶演唱风格的探究》 (2012年) 等都是这一类文章。如2007年的一篇声乐表演艺术专业的硕士论文《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吴碧霞歌唱艺术个案析》以吴碧霞跨界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事例出发, 结合吴碧霞本人2003年创作的声乐理论专著《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中的观点, 以声乐理论和认知共性为侧重点, 从美声与民族在发声方法, 吐字技巧, 力和气息的运用, 音乐元素和表演观念上的本质上共通性, 得出了跨界中美声与民族可以“兼得”的结论。

还有一些论文作者是院校的声乐专业教师, 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一课题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尤其是师范声乐教学工作者对此有较多思考与感悟。2007年发表的《寓法于咏, 雅俗则通——美—通声乐教学习得》一文, 着重阐述了作者自己在“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教学上总结的实践操作方法。该文指出, 以培养非专业演唱人才为主的师范声乐教学, 需要“模糊传统的声乐划界概念”。文章说, “相声演员‘唱’谁‘像’谁, 可谓歌唱‘跨界’高手”, 这是因为一是“有赖于人声特殊性”, 二是“掌握了模仿、变味、求同、存异的技术性与调控手段。所以, 名曰‘美—通’转换, 实质上是对照‘美声 (科学发声法) , ’通俗‘唱法, 找出技术‘异同点’, 利用前期训练中有意识的技术准备,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唱法‘跨界’练习”。随后该文介绍了共性部分的气息, 张力、阻力, 行声和个性部分的声型, 喉位, 发音位, 咬字等方面的训练内容。2010年发表的《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一文作者认为, 长期以来高师教师都把学生严格分作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两类来进行教学, 但学生将来大多是中小学教师, 因此需要改变观念, 打破唱法的界限, 培养具备“跨界”演唱能力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如2011年,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多元思维探索》一文作者针对当前演艺界已形成趋势的“演而优则唱, 唱而优则演”的社会需求现象, 以及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条件与特点, 提出要让“学生在掌握一些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 尽量在在歌唱方法上不拘泥于一种所谓的唱法,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嗓音条件、兴趣爱好等在唱法上多元化。”另有从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教学角度思考的文章, 如2012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在声乐教学表象的背后》也继续延续前人的观点, 指出三种唱法的跨界实践“促使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也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 以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该年度另一篇《“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文章以掌握三种唱法的谭晶的成功为例, 提出“必须依托一种唱法的成功, 然后再实行跨界”, “跨界唱法更突出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应贯穿教学始终”, “主管教学的有关方面, 应该创造条件完善教学, 开拓教学路子, 丰富教材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课堂要与舞台、讲台、社会、时代、国际接轨等观点。但也有人对全面进行声乐跨界教学和师范声乐跨界教学的实施提出了个人的不同看法。如2013年《走出“跨界歌唱”的认识误区》一文作者主张稳妥地进行“跨界教育”, 他认为, “在大学的本、专科阶段全面进行‘跨界教育’是不适宜的。在专业音乐院校高年级的学生中, 如有声乐特别优秀的学生, 可以涉足‘跨界训练’。而师范院校则不适宜进行‘跨界训练’”。这是因为, “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相对低于专业音乐院校, 很难达到进行‘跨界训练’的水平。处于素质教育的考虑, 可以讲一些‘跨界歌唱’的知识, 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了解。”

篇9: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一、提炼和表述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1.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炼和表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必须本着对教育科学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准确、恰当地反映研究成果。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轻率否定或随意贬低他人已取得的成果,不能夸大和拔高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成果。

2.严肃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做到材料真实,尤其是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其次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符合自己观点的就保留,不符合的就舍弃,甚至隐瞒反证,自欺欺人。

3.严密的逻辑思维

具有逻辑性是课题研究成果最起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教育研究成果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比如,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符合逻辑;要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了解论证和反驳的种类和规则。

4.严格的语言规范

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具有朴实的文风。第一,要遵循语法规则,准确表达概念。第二,不宜使用文学色彩过浓的语言,以免影响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三,慎用模糊词语和比较词,用词做到准确无误。第四,评价别人研究成果或与人商榷时,注意行文分寸。

二、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策略

1.提炼中心,挖掘新意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围绕课题“中心问题”寻找理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提炼中心,首先要有本质意识。要善于抓住问题本质,从研究资料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中心话语。其次要有时代意识。要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政策、新要求,思考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三是要有个性意识。成果要充分体现教育行动或经验的“独到之处”,善于把“独到之处”挖掘出来,否则就谈不上研究的新意。

2.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要做到“两实”:一是材料数据实。用客观真实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和数据,描述教育现象,总结育人经验,说明教学问题。不能杜撰研究资料,不能虚构教育现象,不能编造调查或实验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所谓的“结论”。二是研究案例实。提炼教育研究成果必须依据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不能捏造教育事实,不能“移花接木”地拼凑研究资料,更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某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3.语言简练,生动准确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语言方面应力戒两个倾向:一是戒花哨——片面追求文字美,或者一开始就引两句诗文,以示风雅;或者不必要地旁征博引,造成气势;或者在文字上故弄玄虚,以显深奥;或者在举例中加入过多的描写,喧宾夺主。二是戒烦琐——行文啰唆,不该介绍的反复介绍,不该描述的反复描述,不该修饰的反复修饰。华而不实、重复啰唆的文风与“提炼”成果的目的完全相悖。

三、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述

1.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

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创造性、专业性等特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与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种基本类型。学术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其中正文又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

调查报告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概况调查报告、经验调查报告、情况调查报告、事件调查报告、问题调查报告、政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前言、正文、结语与建议、附录等,正文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章节和条目依次表述。

实验报告是公布教育实验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材料,具有客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实验报告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等。

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学术性等特点,是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将在下一段中对其作具体的介绍。

2.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结构

一篇规范的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应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理论成果侧重于具有一般意义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策略、方法、模式等,实践成果主要是课题研究对研究对象或研究者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标题与署名,摘要和关键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核心概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效果及建议),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成果与分析”是整篇研究报告最为重要的内容。一份研究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充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看“研究成果”部分写得是否具体、系统、丰富、明确。

3.成果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更不能以“成效”代替“成果”。不少教师在表述课题研究成果时,只讲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了,拿了什么奖,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显然是将“效果”当成了“成果”。研究报告当然要表述“效果”,因为正是有了“效果”,才说明“成果”的“有用”和“可行”。但是仅仅描述“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别人无法从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表述不能过于简略。有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甚至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也许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报告中不能简单地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者“研究成果详见某某论文”等,而应该将这些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针对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一个课题是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的,在成果表述中也要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

第三,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注意文本格式的规范。一是要规范使用正文中的标题序号,做到前后一致、层级分明,序号后面不要随意使用或重复使用标点符号。二是要规范图表的呈现格式,表名在上,图名在下,并按章节或全文分别统一排序、编号。图表中的数据要准确,相关数据以百分数呈现的,一个系列的数据相加后必须是100,否则就应重新核检。三是要规范表述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引用已公开的文献时,应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标注文献的出处。

上一篇: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单下一篇: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