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2024-07-15

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共6篇)

篇1: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宜兴市树人中学 马亚辉

内容摘要:把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能否成为新型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志是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吗?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关键词:发现、探究、认识社会, 接受新信息 ,意义建构的工具, 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 创造新的生活图景。

文章内容:在刚刚结束的宜兴市初三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上了一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品雨》。课后许多老师对.课件制作的精美,课堂气氛的温馨和活跃赞不绝口,笔者自是高兴,但接下来在学校举行的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对于同一篇赛教课文《济南的冬天》每个参赛的语文老师都无一例外的用到了多媒体教学,而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对此不敢问津。由此笔者不禁要反思:难道现在的语文课把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能否成为新型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志。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这种教学方式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它的动态性,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大容量的信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到形式多样、声光俱全的多媒体新式教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花尽了心思。可是当电脑普及之后,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把能否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能否成为新型教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志。于是无论哪一级的公开课,若教师不能拿出一个象样的.课件,简直是一件无地自容的事。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手段是先进了,形式是多样了,但令人怀疑的是先进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是否真的达到了从前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呢?

而实际上许多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中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错了!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课上,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老师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因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赏析各种修辞手法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也许由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文字的不同理解可能形成不同的“济南的冬天”,但这毕竟使学生对于文字有了自己的感觉。然而,在许多的多媒体课堂上必定会有一张不知何处的山水图片投影在屏幕上。且不说这张图片是否能充分表现出老舍先生笔下优美的意境,单就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还是值得商榷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前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拓展、丰富的作用。这样看来,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用二三十分钟看《水浒传》片断来导入或分析人物形象,是不科学的。

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如果不从教育观念上改革,而仅仅是从形式上下工夫,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的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难道不正应该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目的吗?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丰富,无疑会使我们的教学背离这一目的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如一位老师认为,好的.课件不是看它运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适合教学,是否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若教师们少一些功利思想,多一点实干精神,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字时代的语文教学》(赵传方)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李国强)

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摘 要:在公开课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信息;在公开课中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堂实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公开课教学;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就必然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众所周知,公开课具有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公开课的综合评估早已成为考察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作为一名电教专职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公开课教学的“联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笔者近十年拍摄的所有获奖优秀公开课,无一例外都产生于网络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之中,而如今新课程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公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课教师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为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效热情的课堂效果,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带来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公开课教学中,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那些丰富的声音、图像、视频往往会华而不实,喧宾夺主。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在公开课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课堂实例对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分析和研究。

一、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学校的多媒体硬件状况、师生的运用水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等,要选择最形象、直观、最能恰如其分说明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就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科教学的难点,突破时空障碍,创设立体化教学的情境。

比如以往化学教学中物质微观结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影、音、文字信息,为学生创造一个三维立体与时间可以前后推拉的立体时空型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98年我校化学教师在一堂化学公开课上就充分利用3DStudioMAX这个软件对三维图处理的高超能力和虚拟技术,将物质微观现象进行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缩处理,对瞬变进行定格分析,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学生通过在电脑上各自操控物质微观结构虚拟模型,掌握了技能、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技巧,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有效解决了化学微观教学的难点,开创了化学物质微观结构教学的新境界。

2.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

公开课上,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媒体,给学生提供新鲜生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榜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时,通过动画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把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在均匀受光、单侧受光和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请同学们预测这三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学生很容易错误的认为:第一组直立生长;第二组是向光生长;第三组是不生长)。但是当动画展示出实验结果(分别为:直立生长;向光生长;直立生长)的时候,学生预测的结果与给出的实验结果不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出了探寻真理的主动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使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动感化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完美结合,学生仿佛亲身体验了这种生命的运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上给学生以启迪。

3.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公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练习次数和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或素材库的查询,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音响资料或相关知识。同时,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等互助学习的形式,从而建立起“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一堂《致橡树》网络教学公开课中,开课教师收集、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诗歌的材料,制作成《致橡树》学习网页,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入bbs在线讨论、教师博客等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地说:“原来读诗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通过这个网页学习感到诗歌真是有趣极了。”这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

再如我校物理组老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摩擦力》,教师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成不同的子课题组,自己去网上找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并制作成不同的主题网页,课上进行信息的交流。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课后,学生兴奋地议论:“这是一节我们从未上过的课,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我们在主动学习!”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拍摄多堂公开课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不是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引入,却是为赶时髦而引入,把多媒体课件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多媒体当成获奖的一个筹码;或者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学手段现代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所以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美观和生动;更有甚者,干脆是把多媒体课件当成电子黑板等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而多媒体的灵魂则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2.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交互使用,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必须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做出客观的选择,不管科技与网络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学手段仍应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许多课程并不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如在地理课教学中学习地壳的物质构成时,用多媒体信息就远不如用矿物实体展示效果更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对立,两者是互补统一的,在教学中,要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具、学具,甚至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3.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

有的开课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课到巩固复习课都制作成课件,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交付于多媒体课件去执行。他们认为标准的录音,总比自己的方言动听得多,专家级的作品总比自己的板书手绘强得多,结果把自己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然而,这些教师没有想到,学生身边的师长,有时候一个赞同的表情,或一个满意的微笑作用,是任何一种多媒体信息都无法传达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当多媒体使用的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不相符、与根本性的教学目的相背离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过程,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平台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使教学过程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和情景,使学生充满认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自觉地形成获取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说到底,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无条件运用有可能妨碍教育教学的发展,怎么用好它是每个新时代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怎样上得精彩

【摘要】: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作者以地理公开课教学为例,浅谈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要上得精彩,应在“新”、“趣”、“实”、“美”四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课程;公开课;精彩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刷新了原有的教学观念,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抛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自豪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私以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公开课要“新”----推陈出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求新颖别致,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要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呢。

(一)需要有崭新的理念包装课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观念转变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资源观,评价观。这就要求教师多看新课程理论书籍,在自己的床头、办公室、书房多放一些相关的书,要求自己坚持每天看上几页并写读书摘记,如此一来,一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新的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并设计一堂课,那么,这样的课才显得丰满而不俗套,新颖而不陈旧。

(二)构思新颖别致,有创意

俗话说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需要高超缜密的设计,而教学设计思路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公开课设计要出其不意,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思课”,确定一个公开课课题后,不要忙于写教案,要用心钻研教材,揣摩课题内容,谋篇布局,思考教法,研究学法,拟出提纲,总体设计。这就犹如导演编剧本,要有全局思想,同时要反思自己教过的成功课例、回忆听过的公开课,借鉴其中的闪光点,最后统筹兼顾,理清结构,一气呵成,写出教案。第二步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相关的教案、课件,可以是教参上的教案,也可以是网上的教案,拿到教案后不是找好的教案照搬照抄,而是集各大教案之精华,取其闪光点,集思广益,再结合自己教学特色、学生实际,创设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来。

二、公开课要“趣”----盎然成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据一项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关于课堂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有以下特征:

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

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有挑战;

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那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高潮。究是人类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天性,提供给学生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素材,教师都必须进行加工和制作,那些夸张、新奇的素材学生更感兴趣。

如某公开课一教师讲城市的形成因素时,他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城市进行研究:上海、武汉、开罗,叫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三个城市的形成因素是什么。课塘上学生的热情度较低,参与度不高。另一位老师上同样的内容,她一上课就对三城市进行大力渲染:在北半球,有一条神奇的纬线,在这纬线附近,孕育了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世界的主要大江、大河的河口就在附近,还有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洲,这就是北纬300线,在这纬线附近,有三个著名的城市: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1300多万;开罗-非洲最大城市,古老神秘;武汉-中国内陆特大城市。

师:“对这三个城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争着说:“我们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北纬300附近?”

师:“对啊,那是什么原因呢?老师也正在苦苦寻找答案,你们帮老师一起寻找好吗?”

于是,组织全班同学分组探讨,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高潮迭起。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形成这些城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这一纬度带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两位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老师对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肆渲染是课堂高潮迭起的重要原因。同样,我们看各类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如正大综艺、幸运

52、开心辞典等,其主持人无不是大力渲染情境的高手,观众参与度、兴趣度是那样的高涨,如果,我们的教师也象主持人那样善于渲染课堂情境,那么,必定会使公开课上的精彩绝伦。

(二)巧妙提问--妙趣横生

如果说好的教学是一场对话,则教学对话的关键是提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按思维水平可分为两种:探究式提问和简单式提问。所谓探究式提问是指那些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是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就可以摘到的“果子”。探究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也能使学生产生新问题。简单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只需回忆就可回答的,或者只是一些判断型的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那么,如何巧妙提问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精选例题。做大量与公开课相关的练习,尽可能的把这些练习进行斟别、比较,从中选出几道相对较典型的例题,再重新加工和制作,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二,设计问题。设计一些与学生经验有着强烈反差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兴趣。

如我在教地球大气垂直温度变化时,让学生先说说在大气层中越往高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生说越来越冷,理由是自己爬山后的亲身体验;有学生说应越来越热,理由是越往高处离太阳越近,离热源近温度就高。而实际是否这样呢,越往高处大气的温度先是降低,后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眼光里充满渴望,学生那种渴望的眼光正是我们公开课所需要的,于是,我再让学生看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效果就很好。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最熟悉,也最关心,兴趣最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周边的现象引入课堂,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上的市级优质课,就是取材楠溪江“耕读文化”作为背景,提供素材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眼睛旅游”,让学生研究“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先后在永嘉县和温州市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同一节课在杭州上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杭州的学生对永嘉的乡土文化太陌生,不感兴趣,缺乏共鸣,所以学生参与度较差,师生的配合不理想。又如我在上《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一课时,取材瓯北镇、温州市的城市化为背景,其效果也很好。我是这样导入的: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围城》中有句精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完后接上一句:城市化也罢,那么,现在我国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请同学们以温州或瓯北为例,谈谈“城外的人”为什么要进来,而那些“城里的人”为什么又要出去呢?语音刚落,学生的发言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由此看来,这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学生是多么的喜欢和赞同。

三、公开课要“实”----实用有效

课堂的实用有效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不做秀,但不能上成纯粹的讲习课,因为虽然讲习课对知识的落实是最有效的,但这样的课学生最容易厌倦,最没兴趣学,学生不愿学的课,也就是最无效的课。再说,讲习型的公开课与新课程格格不入,专家往往不怎么认可。那么,怎样的课才是实用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应该是: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要求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太少,知识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如果过多,学生难以接受,消化不良;如果太浅,不利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太深,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 则要求一堂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我认为这才是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

四、公开课要“美”----美仑美奂

一节课要上得好,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公开课更是如此,一节经过深思熟虑,专家点拨,同伴协助所设计的课,更是使听者愉悦,教者舒畅,当然,这样的课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向这样的境界靠近呢?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风格美。反思自己的个性特色,了解自己的课堂是诗意型课堂、幽默型课堂、激情型课堂还是智慧型课堂。

(二)煅炼自己高超的调控艺术,不断塑造氛围美

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新课程呼唤课堂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它对其他因素起着积极作用,并扩大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及其人格魅力,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出课堂的氛围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艺术水平就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视界, 岳麓书社,2003.1.[2] 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 2006.1.[3] 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5] 孙亚玲, 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8.怎样评价一节“公开课”

[摘要]本文论述了一节公开课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开课 评价教学理念 教学评估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了一节课后,教师要知道学到了什么,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帮助,这是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公开课就很重要了。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首先有没有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一节好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有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去展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从上课开始,就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确定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是不是满堂灌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要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有没有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因素。

例如,上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是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阅读后很多教师只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但如果是一节好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提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这节课的内容,要集中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在听课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应,有没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采取欣赏的态度,有没有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教材的处理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有经验的老师的优势所在。对教材处理的好坏是直接评价公开课好坏的标准。

1.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师能大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取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同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上教材的完整性,突出一两个重点,解决好一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明确的目的,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有没有发挥它的效率。比如,学生阅读课文,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老师心中是否有数。读完后,是否应该让学生谈谈这段课文的要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或是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能否提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等。

3.学生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目标,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尽可能设计出便于学生学习攀登的台阶,甚至可以把课题研究的形式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上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

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关注学生,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同时,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关注,而不是仅仅对个别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不应当立即作肯定的评价,而是要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老师不应该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应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才能更大,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真正落实。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要保持冷静的情绪,控制矛盾的激化。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对于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目前有些教师只用它来展示自己会使用其进行板书,而没有真正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发挥到实处,没有通过它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教学信息。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中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东北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第七中学)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开课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交流形式受到体育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研探讨活动需要公开课,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需要公开课,教师学习先进理念需要公开课……但在公开课如此盛行之时,我们的体育教师却对什么是真正的体育课,该如何去上体育课产生了困惑。而观摩课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示范型”的公开课,其课堂教学表现更为艺术性,更难让大部分体育教师所接受。本文把观摩课从公开课中分离出来,对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一种相互共存、和谐发展的关系模式,使其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常态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1.1常态课的定义阐释

常态课也习惯被人们称为常规课、平常课或家常课等,一部分人认为常态课是学校里教师按课表进行的日常课,简单地理解就是“日常的课”、“经常要上的课”。还有人从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来定义常态课:用一节甚至更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常态课定义为: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学计划,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而进行的日常教学。教育家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提倡课堂要朴素真实,坚持本色,所以常态课的本质是其真实性,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1.2 公开课的定叉阐释

北师大教授裴娣娜指出,公开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开设公开课的目的和对象都很明确,即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课走人中小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在《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一书中,作者指出公开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供旁听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开课具有示范作用、交流作用、评比作用、改革实验作用、推广教学作用等,一堂简单的课承载着太多的功能作用,怎么不会引起广大教师的争议呢?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公开课应定义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真实课堂教学水平展示,其目的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3 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观摩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常态课课堂是相对隐秘的空间,教学是仅限于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活动;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当前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尝试性实验与讨论就需要另外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实践与验证,这样的课被定为“观摩课”,大多数人把观摩课定为“示范型”公开课,“观摩”二字“观”是看,而“摩”《辞海》解释为研究、切磋。《札记·学记》中“摩:相切磋也。”“观摩”

即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要有新意。观摩课要让别人能得到某种启示,能从中学到一点什么,就得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拿出一点独出心裁的东西给人看。观摩课是一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定目标,凸显重点,拓展教材,创新教法,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形式。

2.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关系分析

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主要是“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这些表现归根结底来讲是公开课脱离了常态课,超越了观摩课,要想消除争议,让公开课、观摩课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建立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2.1 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常态课是一种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由于常态课的随意性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这些问题靠一人之力是很难解决的,所以我们通过公开课或观摩课来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展现出来,在集体的智慧下,我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说常态课是公开课和观摩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开课和观摩课所表现的形式,最终指向都是常态课,都是为常态课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说常态课又是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2.2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又不同于常态课,因为公开课教学不可回避的是它具有公开性,体育教师在公开课上可以也应当花一些时间对教学设计做更仔细的课前研究和推敲。让人家来听课,不做精心准备,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也是对听课人的轻慢和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但如果上公开课前体育教师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明确透漏给学生,指定学生并告诉学生上课程序及练习方法,同时,一遍一遍地请专家指导、修改,一遍一遍地进行试上,有的教师甚至重复试上十多节才正式“登台表演”。结果是教师一个口令或一个哨音,学生就可以站好一个队形或开始一个练习;太完美的公开课让人觉得假,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教师往往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来看课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3 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套开课的发展

观摩课的本质是让观看者参与交流、研讨、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观摩课并不反对预演,但所上的课一定要根据任课教师的特点,敢于创新,让课堂教学具有独特风格,给观看者以启迪。如果我们拿出一堂常态课作为观摩课给人看,恐怕观看者从中是不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有可能观看者闭着眼睛都知道你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是不礼貌的。所以观摩课要重点强调“摩”,让上课者与观看者都能“摩”到东西,“老一套”的课上起来会让教师感觉得心应手,但缺乏新意,也就是“课虽好,却无东西学”。所以要发挥观摩课所特有的创新、独特、表演功能,让广大教师通过观摩课去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让它在观摩课的课堂上呈现,为听课者提供观摩研讨的目标,最后把有价值的东西应用到常态课、公开课中去,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

明确了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后,我们认为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开课、听课及评课中我们就会有具体的目标可依,而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之间的矛盾也会相对减少,对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 

0 顶一下

浅谈上好一节公开课对后续教学之促进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陈雪芹

08]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参加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课比赛,从最初的个人精心准备、向资深同行请教、随堂听课到最后公开课的圆满结束,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新教改所要求的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并有着切身体受。随着新教改的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成为授课主题,本次公开课所梳理及所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亟需贯穿于后续教学活动中。公开课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参考大量文

[字体:大 中 小] 献,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同事之间互相交流、观摩、互相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对后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开课 思路 理念 后续教学 促进

2008年11月份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局在易家桥中学举行第21届“濠滨之秋”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安排新老教师,以新教改为纲上一堂公开课,本人有幸入选并参加了公开课活动。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五六年,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首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公开课活动,我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贴近新教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次活动有许多资深的老师和专家参加,在前辈面前,怕自己怯场。但更多的是兴奋,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观摩学习同行先进教学方法、全面梳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新教改的新教学思路和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水平。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学为主导、重建课堂、尝试成功”。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背诵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教师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将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紧紧围绕教研活动主题,深刻体会新教改精髓并以此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核心,参阅前辈同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从教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设计各种授课预案,构建一堂公开课的框架,认真准备是成功的开始。

首先,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比较各种方案,在选定好方案后,还会精心考虑细节,力求完美。在没有灵感时,求助于有经验同事,同事随口的一句话或不经意的一个小点子往都能给自己很大启发。准备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自身教育水平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其次,力求教学目标明确,步骤合理。这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好莱坞著名星奥黛丽·赫本展开。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文中的三会、四会的重点单词和重要短语;帮助学生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事业及成就;同时能写出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围绕这个目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重点,丰富内容,详略得当,我进一步设计了导入、呈现、讨论、写作、巩固和作业布置等六个教学步骤,并使之环环相扣。以奥黛丽·赫本的成名作“罗马假日”的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单词和短语竞赛帮助学生掌握三会、四会单词和重要短语;用填表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奥黛丽·赫本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和慈善家按时间顺序所取得成就的了解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话题“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和慈善家必须具备那些素质”,开拓学生视野;每组模仿本课写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并请班里其他同学猜猜他们的名字,他们所描述的人物必须既是艺术家也乐于慈善事业;以按首字母填充短文来巩固文中三会四会单词和短语,与单词和短语竞赛相呼应,形成一个圆,环环相扣;最后布置下一堂课的预习作业。

第三,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一种交际范围非常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的都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好的语言环境的创设对学好英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他们分成六大组,每组八个人围起来坐成一桌,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在习得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这样可以避免因害羞等原因不愿开口的现象出现。我在课件制作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说错或发音不标准都不会影响你的表现,我都会帮助他们纠错并给予鼓励。

第四,努力寓育人于教学中。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堂课最后是教人学真,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我这一堂课主要是通过对奥黛丽·赫本如何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影星和慈善家的分析,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机遇只垂青有准备之人,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向上,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这堂公开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得到了学生和专家的好评,当然专家也给了我一些有益建议。课后,结合这堂课的效果,我反复思考几个问题,以上四个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衔接部分能否更自然些?跟学生的互动怎样更有机一些?猜人物游戏项目是否可以设计得更有悬念些等。这些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根据课堂效果,去摸索,去分析、去总结。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收获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一个教学理念: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应该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果实》[M].列夫托尔斯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王海燕南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浅淡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四个转变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谢旭华

08]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育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认,公开课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有些公开课变成了“做秀”,变成了“演戏”。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更是一种对

[字体:大 中 小] 学生主体精神的哺育。因此,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新课程要求公开课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公开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应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由以前的注重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应不再是享有权威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也应是实现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方式。此外,还可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动活动,增强其精神活力和学习的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传统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公开课上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并对他们的思想,意见给予及时的评价;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应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公开课强调对课时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强调教学模式的运用,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秩序性、完整性。目的是借此保证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保证教学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但过于强调过程的严密和完整,强调模式的运用,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这使教师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趋势。今后的公开课,课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观赏性,教师表现是否尽善尽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公开课具有一种无可重复性,却是人人都应追攀的。如果执教者自信地称曰:这堂课也许不算很可看,但很有个性……这就是一堂值得称道的公开课。进而言之,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那么公开课将会发挥它应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成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新课程的理念也将通过公开课的示范效应很好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成功。

年轻老师请抓住“公开课”这只手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季义厚 刘党08]

[字体:大 中 小]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公开课的磨砺。因此,如何上好公开课是每一位年轻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堂好的公开课要从教材、教法、教学理念等众多方面去考虑。只有通过课堂的打磨才能使自己尽快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紧紧抓住公开课这只无形的手去锻炼自己、完善自己。作为年轻老师,怎样才能上好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心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一篇文章,有它的教学重点,一堂语文课,有它的授课中心。只有把握了教学重点,掌握了授课中心,围绕着它们来做文章,写教案,上新课,提问题,做练习,才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统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二是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

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提调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学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三是上课要认真,细节要注意。

上公开课,不能抱着交差了事的心态,一定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特别是对讲课中的一些细节,要仔细琢磨,不能出现纰漏。比如,朗读时,要有感情,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分析时,语速不要太快,带着学生一块思考;板书时,所写内容尽量要完整,精炼,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注音时,拼音应当用醒目的颜色标示,让学生看清楚;教字词时,点出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词语,加深学生印象;讲重点时,提醒学生注意记下必须要记的笔记;学生回答时,认真倾听,听完后要抓住发言的中心,分析归纳,引导提高。

四是动静要结合,练习要多样。

以前讲课,多是填鸭式、满堂灌,老师讲个不停,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其中没有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做到动静结合,即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讲解,总结归纳,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学习不够自觉的情况下,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多默读文章,在静中思考问题或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是课后练习,可以选《新课标同步导学与评价》等辅导书上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出的新问题,在静中让学生调动头脑里的储备,积极思考,得出答案;让学生多做一点即兴作文,在静中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做了练习后,老师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对其加以评判,指出优劣,多肯定,激发学生热情,指不足,让学生加以改进。动静结合,练习多样,相信在这种课上,学生一定不会觉得疲倦。

五是阅读要广泛,知识要渊博。

语文,是一门知识浩繁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时一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是关于作者的,他出生于哪个年代、是什么阶层、有些什么经历,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一篇文章,他想在其中寄托什么思想;有些是关于句子分析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整个句子有什么精彩之处,它如果有言外之意那是什么;有些是关于主题探讨的,对同样一篇文章以前有哪些说法,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是新颖的,哪些是符合现代实际的,哪些是该丢进故纸堆的;有些是关于文章比较的,将课文与其他的名篇对比赏析,它们在主题上、在写法上、在风格上有何区别……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不能不负责任地凭空乱想,或者讲的时候因为不清楚而一笔带过,而是要广泛地阅读,获得渊博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时力求准确到位,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佩服。

篇3: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 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年龄在13~14岁, 已经进入青春期, 身体、心理发育快速。他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大, 兴趣很浓。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全面, 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希望通过师生讨论交流, 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使学生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到自己在选择食品饮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环境: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学, 有投影设备和音箱, 计算机上装有音视频播放软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 指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内容;举例说出常见食品安全鉴别标准, 辨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食品标签信息与回忆自己生活经验, 尝试合作讨论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 进而完成食品安全倡议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境, 以及家庭制作、食品卫生、保质期等信息, 关注自己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合理搭配问题, 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与饮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常见食品是否安全的鉴别标准。

难点: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 并汇报。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用到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设备, 以及PPT课件和一些数字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1.数字媒体实现巧妙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PPT展示一组图片导入, 分别是日本地震后核泄露引起食物污染事件和国内瘦肉精事件的新闻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公众高度关注这两件事?借此引发学生聚焦食品安全问题。生动形象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中让人震惊的一幕, 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数字媒体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由问题“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引发的。为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需要将每日的食品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 最终对“哪些食品是基本安全的”形成初步的判断。首先将食品分成包装食品和非包装食品,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主题分别是完成包装食品的安全信息调查与非包装食品的选购注意事项。之后由小组汇报调查结果与讨论结果。最后, 教师借助PPT课件展示安全信息的解读过程, 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真实内涵, 出示实物 (果汁与果汁饮料) 请学生比较。PPT课件中除呈现文字、图片等展示非包装食品的选购安全问题之外, 还使用了图片展示食品安全的标志, 特别在建议学生选购绿色食品时, 及时播放一段视频 (绿色食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监督、检测等过程) , 让学生亲眼看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使学生在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接受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3.数字媒体帮助激发情感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应当包括:为什么关注食品安全、怎样关注食品安全、通过什么渠道关注等几个问题。初一学生几乎不关注食品购买、制作、销售等问题。当教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2010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时, 尤其谈及地沟油重返餐桌时, 学生们脸上震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当教师通过实物演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现场指导他们区分果汁与果汁饮料时, 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这是他们第一次关注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含义;当教师提出倡导购买绿色食品, 播放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视频时, 所有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 足以说明他们开始在心里接受建议;而当教师呈现诸多食品安全事件, 谈到中国这么大, 生产食品的企业这么多,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种种漠视别人生命与健康的事情发生时, 教室里一片肃静。教师在逐步引导下, 通过数字媒体辅助营造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样的情感激发力度是非常明显的。从课后学生上交的关注食品安全倡议书可以看出, 他们确实初步学会关注食品安全了。

关于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整合的几点思考

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 笔者感觉虽然整体设计与实施都很顺畅, 师生交流互动良好,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有两点比较遗憾, 其一是学生课前所做针对家长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报, 由于时间限制与技术原因, 展示得并不完整, 对后面的教学所起铺垫作用不充分;其二是在学生讨论、汇报自主探究活动的结果时, 仅有“一人口头汇报, 其他学生倾听”的形式, 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程度较差。在课后反思中, 感觉如果事先能够制作一个开放性的交互式课件, 把教学流程的主要讲授环节作为主线, 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结果生成等环节作为“开放区”, 将学生在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都呈现于“开放区”中, 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总结, 使用这样的生成性课件可以比较理想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数字媒体的几点经验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比如制作PPT课件, 用图片或动画进行辅助教学, 应用白板技术将课堂教学师生讨论的结果生成资源进行保存。此外, 还可以尝试在机房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实时互动讨论形式的教学活动等。数字媒体辅助教学各有独特的优势, 重要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使用数字媒体资源。

避免数字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误区

篇4:剖析数学公开课中的多媒体教学

科学的不断进步,网络的日益普及,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亦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成熟。

笔者所观摩过的这么多节公开课,每一节公开课都清一色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边唱边跳,拉开了“表演”的序幕。接着,各种网络资源轮番上阵,整堂课始终在声、光、影的交替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不仅引来学生的阵阵惊奇欣喜,亦博得听众们的夸赞,多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剖析:

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少教师上公开课言必称多媒体教学,行必操鼠标键盘。自视扔掉了粉笔,握住了鼠标就是更新了教育观,解读了新课程。这种盲目追求看似高潮迭起的课堂假象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见一斑,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应该伫步反思,引以为戒。

一、信手拿来,鱼目混杂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日益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资料库、课件,其质量也参差不齐。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制作课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教师往往一看到网上有内容相关的课件,就全盘吸收,下载为己用,不知不觉中成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顶礼膜拜者,网络资源的拿来主义者。殊不知学情不一样,再优秀的课件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教师、学生以及每一堂课的教学。因此有部分公开课,教师所使用的课件颇为牵强,大大削弱了教学质量。

二、影音交替,眼花缭乱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影音功能,使之成为上公开课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似乎没有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就谈不上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不断变化的图片、视频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也许一开始学生会感到新奇、刺激,求知欲望被激发,但频繁的影音交替难免不让人眼花缭乱,让学生出现感官疲劳,到后来至于学到了什么,学生却无从回答,一脸的茫然。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科学地看待、分析学生的要求和兴趣特点,积极科学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得好坏观众说了算,而一堂课的好坏由教学效果决定。所以,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是仅仅单纯依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喜好,而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参照学生的兴趣特点制作和使用,实用科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切忌摆花架子“喧宾夺主”,让热闹“形式”冲击了“内容”。所以老师必须对多媒体课件中的某些资料、素材加以限制,否则过分追求演员形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缺点。

三、本末倒置,主体淡化

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即刻沉浸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的光影世界中,感官只是一味地欣赏画与声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巧妙配置,却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所学重点、难点。而教师亦欣欣然陶醉于学生关注的目光里,关注机器的程度远胜于关注学生,这样极大地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人气”。粉笔、黑板这些传统教具也“退居二线”,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全被多媒体替代。在数学课堂中,不必非要强求利用多媒体讲课,教鞭、粉笔等传统模式有着多媒体无法替代的优点,绝对不能放弃。教师应把两种教学方式依据授课的内容做恰当的融合,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解方程时,解方程的步骤,最好由老师通过板书完成,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学其过程,学生的记忆效果远不如边书写、边强调记忆的深刻。在课后作业中,关于解方程解答步骤的书写前者比后者的错误率明显增高。

因此,无论多媒体的演示内容有多精彩,形式多美妙,都不能取代板书的作用。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会在课后成为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的记忆滞留点。反客为主,错把“辅助”当主流,这是小学数学公开课存在的最大的误区。

基于以上所述,教师应先明确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容量庞大的优势能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使教学任务高效率的完成。教师应避免为课件而教,为课件而学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态教学行为。另外,还应科学使用课件,通过此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实践活动材料,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重视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总之,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非常独到的优点。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在教育模式上,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上,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角色无非是辅助教学而已,使用它的时候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它不是万能的。

篇5:公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2

教学时,我采用学生自学、自悟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启发、诱导、点拨,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叙述顺序。抓描写了武松吃酒的内容,通过武松与店家的对话,集中表现了他豪放、倔强的性格。抓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竭尽全力、沉着机敏,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我还抓住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品析武松无所畏惧的精神。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而后思考:

三碗酒过后,店家为什么劝他不要喝了?武松是怎样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学习课文8~12自然段也是同上第3自然段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武松和老虎搏斗,课文分为哪几个阶段写的?每一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

公开课教学反思3

4月份有两次大型的公开课,一次是xx开设的区级公开课,一次是x老师在xx中学的送课下乡活动,这两次公开课中两位老师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值得反思和学习。

xx老师的公开课,先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错误所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审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读题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对能量类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能量转换的过程和方向,并用能量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黑板上,进行展开,明确每一种能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对提高计算正确性和解题规范性进行了指导,再通过典型例题地训练巩固了能量类问题地一般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当堂检测促发学生进行自我整合和自我反思,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xx的这节公开课,从选题,到编制教学案,教学设计,备课,制作ppt,所有的过程都是由她本人一手完成,例题的选择有她独特的思考在里面,所选的题目新颖,全面,并能形成体系,反映教学理念;习题的讲解细,方法指导到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反映了一位女教师特有的细致。本节课也得到了广大评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合情合理。我听完这节课后,对于能量转化类习题的讲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来惭愧,xx第一年教初三就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原本模糊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同事,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才能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灼见。同时本节课后的初三教学研讨活动也使我明白了中考复习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复习策略,以及与平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特定方法,环环相扣,同时只有严密监视学情,相应做出调整,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一点,在x老师的送课下乡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老师上的是电学实验,原本准备了三个环节,但实际情况只完成了两块内容,即五串一并电路图能探究哪些问题,和电路连接应该注意的方面,最后一块电路故障没有能够完成。但是我认为课堂的容量并不在多,而是在于学生掌握的效果,如果一堂课能把上面两个问题讲明白讲透彻,也没什么不好,相反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必然导致每块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x老师的讲解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学生互动自然,充分利用课堂生成,针对学情进行方法指导,并当堂出题训练,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让我听的如痴如醉,见证了x老师作为骨干教师的实力。尽管如此,我自己上课依然不会刻意模仿x老师,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特点和风格都不一样,强行照搬只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唯有取长补短,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课,回头看看xx和x老师,她们也是这么做的。总之很感激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能让自己看到差距和不足,学到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在日复一日平凡的磨练中,自然会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公开课教学反思4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线段,用笑脸图在方格纸上平移,并在方格纸上贴出笑脸最初位置和最终位置。课始交流预习作业时,学生完成情况很好,也能根据预习作业知道把图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例题的学习也在此基础上很顺利的完成。

存在问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学生不会搞错方向和距离,但现成的样图让学生填空是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再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学生反而要混淆开始图和结果图,原因是学生没在意图中标注的便平移方向。教师从开始的预习作业环节开始就未想到题目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开始就只关注了图形变化结果,没有细化平移的过程及变式。还有就是学生对无多少斜线条的图形作图掌握还行,但对于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移后的图形的作图错误相对多些。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简单图形画法时强调了作图技巧,可能因为图形的简单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忽视了作图技巧的有用性。在练习中该适当补充学生作图会出错的再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公开课教学反思5

首先,由于本课重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那么要使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选择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启发下,本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主角交给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作为目标。所以当我讲七大内容时,不是直接让学生回答其内容是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归纳回答。当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完时,七大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其次,讲抗战胜利的意义时,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其意义,而是提问抗战以前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结果,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样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抗战胜利的意义。再次,能够结合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不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再然后,通过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检查教学效果,效果突出;通过记忆力大比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做到节节清。最后,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令我很是感动。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比较充分,目的通过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足之处:

课件的动画效果有些欠缺,没有视频、音频资料,设备使用不够熟练。本节课老师讲的有点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热烈;还有就是小结时图文的结合不是很紧凑;最后是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显得有些紧。今后努力的方向:

还需提高制作课件的技术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讲课的艺术性,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凑气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公开课教学反思6

读完这篇文章,脑海中的浮现出两篇以前教过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郑成功收复台湾》。

之所以想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基于对文章的概述和复述。两者都是以时间为轴,去记述发生的事情的。理清楚时间,也就理清楚了事情的大致经过,这就为概述和复述做好了铺垫。在教学时,学生也能够及时进行迁移,比较敏锐地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处。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说清楚每次战斗的大致经过即可,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之所以还想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基于两者相似的内容。都是讲战斗的,都有战斗双方,作者的立场也是鲜明的。因此,两者又有了许多共同处:描写中国一方的词与描写侵略军一方的词,情感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可以作为一次词语的对比教学。于此同时,两者又有许多的不同,十分有趣。之前学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战斗只有一个来回,在描写战斗情境的过程中,轻写侵略军,重写郑成功军队,以达到称颂的目的。今天学习的《卢沟桥的烽火》战斗有多个来回,而且是有来有回,更重要的是,写法上更加“复杂”。第四段,重写日军的蛮横、失败时的狼狈,而轻写我军的表现;第五段则重写我军的英勇,轻写日军。表现上更有层次,更具变化。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了更高层次的晋升。教学就应当要有这样的梯度。

公开课教学反思7

教学“百数表”的思路是:填写表---探索表---运用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完成了前面的两步:填写表和探索表,“运用表”就没有时间完成了,到底时间上哪里分配不合理呢?

在这节课上,学生填写百数表和按要求涂表,确实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填表是否可以师生共同填写,填写过程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学生讨论的是填写完整的百数图。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和百数表的运用,而填写百数表只是学生对百以内的数的复习,所以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涂色的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各个数字,教师在课件中演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百数表的规律。

所以,在一节课堂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并按照百数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在其他方面,教师尽量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在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

公开课教学反思8

上完《小池塘》公开课后,细细体会这节课的得失,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文通过对池塘里水波、芦苇、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得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定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的发挥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五彩的世界”。孩子们善于发现,他们喜欢把他们知道的,别人还没发现的说出来,头脑很活跃。

但是这节课,因为课前准备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导致这节课有一些遗憾。第一:对课标把握不准去,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默读,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但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不会默读,一般从二年级才可以训练,学生需要在训练中逐步做到,这点我需要注意。第二:关于比喻句,在教学中,我有一个解释比喻句的环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句,这是很不妥当的,让孩子们自己造比喻句的时候前面的铺垫不够,导致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除此之外,PPT的页数过多,应该删除一些重复的内容,上课朗读指导的方法太单一,效果不好。这堂课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继续去反思,作为老师,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更乐于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9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通过课件的播放荷花池美景,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三、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公开课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平。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如思路再拓宽些会更好。

几点小想法: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公开课教学反思11

回顾分数乘法这一节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节课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开课教学反思12

昨天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到我校调研,历史科的钟文平老师也来了,还听了我的课。虽然钟老师已经多次听我的课了,但每一次内容、形式都不一样,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我复习的是1——9课的内容,分成四大部分:

一、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三、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禅让:尧、舜、禹。

四、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这四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逐一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点拨,然后利用学习辅导进行了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练习,中规中矩,一堂课顺利完成。

钟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了这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进行深一层次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主要表现在第1——9课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的综合引导上。这方面的内容在新课讲授的时候有重点讲述,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就把原始社会——打制(磨制)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工具——铁农具和牛耕进行了分析。所以,应该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如铁器逐渐取代石器和青铜工具;新的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往往通过改革来达到目的,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这里还可以联系现实,如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的进步等。

在以后的上课和复习中,除了基础知识,我们真的应该要好好挖掘隐性知识,促进教学相长。

公开课教学反思13

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一堂课紧张而有序。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如:

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公开课教学反思14

第一次开公开课,心情十分复杂,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通过这次公开课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我的教学技能;担忧的是这么多老师听课,假如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那……现在这已成为过去,但回想起来,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中教学,或者是课后反思,对这次教学活动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一)教学设想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沉的思想之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定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本文和其它散文一样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诗化的语言有必要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本文作者所抒发的乡愁之情是很含蓄的,只是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其作为本次教学的难点。根据散文文体特征和本文的行文特色及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由于本课属于扩展阅读部分,所以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为了落实本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导入和文化文学常识。由余光中的诗篇名作《乡愁》导入,本文和《乡愁》都是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绪,所以用《乡愁》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余光中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认识。

2.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加小标题和寻找作者的视点来完成:通过学生给各个段落加小标题的方式,感知全文内容;通过寻找作者视点理清本文“站在阳台上看风景”这一线索。

3.探索研讨。这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这一环节通过两项内容来完成,一项内容是通过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诵读,归纳出海和山的特点;另一项内容是通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4.深入探究。通过最后一段的鉴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所表现出的浓浓乡愁。探究本文奇丽的海景和幽美的山景与作者表达出的那浓浓乡愁的关系,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5.总结扩展。总结本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作者散文的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6.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教学环节的混乱,虽然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造成的,但这种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其它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准备。本次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周全,如添加小标题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理念的贯彻。本节课对学生的引导太少,大多情况下是自问自答,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

3.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对各个目标都有落实的过程,但还是没有实现目标。如,对语言的品味不到位,对出现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作深入的探究。

4.教学方式。本节课的一些教学方式不恰当,如无效的提问。

5.教学设备不恰当使用。如对幻灯片没有及时关闭。

(三)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我将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贯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补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3.加强向同事们的学习,今后我将仍然本着学生的心态,利用备课组、语文组的各种活动,向各位同事多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通过教学时间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我将都做到节节课反思,节节课提高。

目前,虽然我的教学技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学校的关照下,在整个语文组的组织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再加上我的努力,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公开课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xx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篇6:公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公开课教学反思1

上周五学习小数除以一位小数,算理是根据商不变的原理,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即扩大10倍,被除数也相应的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重新加上小数点,并且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需要订正的同学有一大部分,很多同学能算出正确答案,但是存在:1没有转化为整数的除法来计算,2商的小数点没有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今天新授小数除以两位小数时,算理是一样的,在商不变的情况下。同时扩大100倍,在今天的课堂练习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在被除数位数不够时需要补“0“,学生在做9.6除以0.16时,学生出现忘记补0,最终结果导致等于6的错误答案,结果应该等于60.通过课堂作业练习,练习十三73页第6题时,需要学生用乘法验算,例6.1除以0.05同时扩大100倍,用610除以5结果商等于122,乘法验算时应该用122乘0.05等于6.1,而大部分学生验算时用122乘5等于610。

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我需要课堂上加强强调。

公开课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三,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开课教学反思3

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顾这段时光,总的感触就是:特别的忙。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也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与有意义。我就前阶段的教学和期中考试进行了反思:

一、期中考试的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的题目类型有:1语法和词汇的选择2选择适当的词组用其适当的形式填空3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4完形填空5阅读理解6翻译。本次考试旨在考学生的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试题中许多题目都让学生做过并讲评过,可是考试成绩仍然令人失望。高一1班的最高分为86分,最低分为24分,平均分为56.1分,合格率为42.8,高一2班的高分为74,最低分为19,平均分为46合格率为15.6,成绩的两极分化如此严重,有些学生简直就是英语上的文盲。

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词和词组是学生最头痛的事,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记不住。今后教学生按照发音去背单词,甚至花时间去养成他们这种习惯,自己弄点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单词,举例子教学生如何运用单词。

2.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他们马马虎虎地完成作业,应付老师的检查,有的学生根本不做作业,很多学生翻译题不做,理由是不会做,对于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选择题,只有少数学生认真做,大部分学生随便写一个答案。所以期中考试中,虽然很多题都做过讲过,学生仍然不会做。今后加强作业检查,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调整老师自己的心态,主动与学生亲近,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学生的翻译能力很差,今后加强翻译练习。

5.学生词汇量太少,多给学生默写生词和词组。

公开课教学反思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通过课件的播放荷花池美景,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三、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公开课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七年级语文组继续开展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散步》。

下午第一节由我主演,我提前到教室做准备。孩子们一下子围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

“老师,我们讲哪一课?”

“老师,你会紧张吗?我们数学老师紧张的满脸通红。”

“老师你讲课的时候可不要叫我回答问题呀。”

“老师,叫我叫我。”

上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上公开课的状态——既兴奋又紧张。

本节课我精于设计,以“亲情”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五个板块:听读课文,感知亲情。读文分析,理解亲情。美句赏读,感悟亲情。拓展延伸,抒写亲情。真诚行动,拥抱亲情。

教学内容就显得清晰有条理。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大声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品味语句中又让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在拓展延伸中,又让学生写对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在每个板块中都有学生的展示,突出了说的能力。

在讲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课前事先与学生们约好:这节课谁如果回答问题积极,我就奖励一个本儿。八九名同学一直争着回答问题,避免了课堂上老师提问的冷场。特别是在听读写的过程当中,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来,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生都徜徉于亲情的散步之旅。

当然。细细反思,课堂上有许多不足。首先,板书设计虽然重点突出,但没有新意,也不美观。其次,学生没有形成学习小组,没有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鼓励学生。第三,课堂上自己的语言不简洁。有些啰嗦。引导和方法性的语言太少。第四是课堂临结束时没有对本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小结,整个课堂的课堂氛围不太活跃。

公开课教学反思6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公开课教学反思7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习惯性地问孩子们作者是谁?其中班长刘脱口而出“张续”,其他孩子便滥竽充数异口同声地答道:“张续”。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向心力很强啊!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孩子不自信,缺乏质疑的学习态度。于是,我便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敢于向权威挑战。作者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处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笼罩着深深的愁。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郁闷、惆怅的心情。

但二年级刚升三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什么?在备课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愁”,因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但出乎意料的是个别孩子通过了解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和诗中的意象,学生便自觉体会到当年张继在枫桥边的感受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在教《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在我简单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文章,这次孩子们从这首诗的题目简练的题目中读出“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看来课堂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学习意识,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机智地面对学生的回答,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要干什么。不能过分重复学生的话,而是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

公开课教学反思8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章的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而传神。刚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了,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感知、体验、品读。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报之后进入品读阶段。

二、精读课文,情感共鸣

1.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说出对小麻雀的形容。

2.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的语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

3.老麻雀的什么行为震撼了你的心灵? “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了什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老麻雀充满了对小麻雀无限的爱,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所以文章用“石头”比喻“老麻雀”,突出了老麻雀拯救自己幼儿的毫不犹豫的决心和勇气。)

4.老麻雀明知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通过比较“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与“它不能站在树枝上”理解母亲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大凶残者所产生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中的闪光点—音乐渲染,体会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全文,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老麻雀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对小麻雀是多么大的震撼,从而更加体会到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更好地感悟老麻雀的果断、勇敢,体会爱力量的伟大。

在最后我将文中的这种爱深化,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则小故事伴有音乐运用音乐加强对故事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四、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我虽然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但读书的形式单一化(指名读)缺乏

多样化:默读,自由读,齐读……在授课环节中细节设计不紧密(板书),时间驾驭的不是很合理。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的常用语要加以规范。这些足以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有人说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智慧来源于学习与积累,因此为了使自己以后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一定多学习。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平时应踏踏实实,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教学反思9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我国民间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丰富,色彩绮丽,每到春天,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出门放风筝了。

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放风筝的经历,但是做风筝的经历应该不多。所以在学习风筝的制作时,我找到一段制作风筝的视频让大家观摩,通过形象的感官演示,让学生具体的了解到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1.扎架子2.糊纸面3.拴好风筝提线4.绘制图案,并在风筝尾部粘上纸条,增加飞行时间的稳定性。然后鼓励学生去想一想,制作风筝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替代呢?结合科学课程,让学生了解风筝可以飞起来的科学道理。接下来是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本课的难点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的创新,教师认为只有见得多,才能开阔眼界,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有创新。在课本首页就有一幅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有燕子图案,有鱼形图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图案的寓意,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风筝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了解中国风筝三大产地,是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体来说,本课完成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了解了学习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

公开课教学反思11

我于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二节(20xx年5月31日)在五(1)班上了一节有关双脚连续向前跳的体育公开课。

这学期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上体育课。说实在的上课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虽然平时经常会观看其他老师上体育课,觉得并不难,但一到真正轮到自己上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我还是很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让自己也慢慢的融入到那种氛围中。

这节公开课我设计是游戏课。游戏既是一种体育教学手段,也是一项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普遍。游戏作为人成长当中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最原始的学习活动,也是心理需要满足的一种活动。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游戏是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需要不可缺少的一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采用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身体活动类的游戏一般不需要太高的技能,规则宽松,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合乎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学生比较能够接受,也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部分平时不怎么好动,比较内向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一般就在旁边看着其他同学游戏,老师的鼓励和参与,他们也会不自主的加入进来,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更多的同学在体育课上得到真正的锻炼。

总的来说,学生也表现得很兴奋,参与性很高,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由于经验不足,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室外的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要多注意有效的控制学生在室外课上表现的兴奋程度,等等。

公开课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公开课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主题是Toys。新授单词:plane ;train;car;bus;boat;等词汇,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汇来进行简单的对话,整节课贯彻了英语教学提倡的交际性原则,这节课主要是低段的故事教学。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师生间关系和谐友好是前提问题,在一定友好的关系上,师生间能在Warming Up时配合的默契,课前师生的口语对话让师生之间很快的进入了课堂气氛,即能复习了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激发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的兴趣,好为后面的对话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有关5种玩具的单词,通过各种情景操练,熟练掌握关于5种玩具的单词和有关他们的句型,在一定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单词和句型做简单的对话。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加强记忆和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读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堂课通过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体现,基础性教学目标完全实现,情感目标也已经体现在教学中。教学气氛分融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充分体现了”快乐教学“的宗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但可以扩大课程资源,尝试把单元间内容整合再进行教授,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师充当的角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完成某一任务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要给学生自己类化知识的空间。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多样化,如:语言评价、奖励学生小红花、对学生说”你真棒“、给予学生微笑等,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

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建筑基坑降水施工方案下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期末考试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