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2024-08-2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精选4篇)

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

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简答题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4)提倡文学革命。主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就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总体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有唯心主义之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3)(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重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等(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探索了建党的问题。

(4)上述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准备了条件。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

7(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指导理论)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以往是以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和前途)

4、二大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首先对国情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2)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最低纲领):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3)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原因可按简答题理解)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2)意义:尽管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1930年8月建立。

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

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 的道路。

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

(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a)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b)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

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论述题

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9(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10(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论述题

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

(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亿美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有哪些?

(1)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

(3)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洛川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2)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等方,并身体力行贯彻执行。(3)坚持持久战方法,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抗日游击战战略的确定,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战和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主要战场。所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

11(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

●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5、怎样认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针对其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共产党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

6、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内容:1940年前后,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意义:(1)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7、试述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1)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2)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基础上,1945年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8、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

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抗战的纲领主张、团结御侮的先锋作用、人民战争的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向中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

10、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1、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3)开始以大国身份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协调。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简答题

1、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什么喊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口号? 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

(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2)特点: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敌我军事比为三比二),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的?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13(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 “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4、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如何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述题

1、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意见为中共中央所接受。)

●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3、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4、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篇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述题、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简答题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二大的内容及其及其意义是什么?

5、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 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论述题、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论述题

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

2、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有哪些?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

5、怎样认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6、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7、试述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8、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1、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简答题、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什么喊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口号?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的? 4、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如何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的?

论述题、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3、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 4、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是怎样的?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论述题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和方针?

5、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15年修订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参见教材第63-68页)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篇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答: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答:帝国主义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

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3、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答:必要性: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

进步性: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4、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答: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 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注:答题思路,回顾历史,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加以论述,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5、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答: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

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历史证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通过四条历史主线得到体现。

7、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8、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办,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9、分析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答: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达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进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但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与帝国主义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制服中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的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10、试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 答: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主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主独立的国家”。

不足:同盟会纲领中的民主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孙中山说的政治革命,目的就是建立民国。不足: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不足: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11、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领导阶段、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①.组织与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议和吞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是一次发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斗争;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2、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第一、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

第二、洋务运动都外国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运动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工业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无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据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3、试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答:第一、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批判孔学,是为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 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14、试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答:形成: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的阶级,但是单凭自己的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在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现存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首先应当争取同国民党进行合作。国民党的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意义: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5、试述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答:在各地以不同方式进行的武装斗争,取其结果是凡是在城市举行起义或是起义后向城市进行强攻的都相继遭到挫折,凡是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进攻的起义,或是在农村地带建立根据地的都取得成功。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毛泽东还在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的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艰涩这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6、简析1953年开始中共之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答:主要因为:第一、社会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发展工业,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是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道路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性。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想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注意的基本因素之一。

17、试述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中共的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的原因? 答:近代中国在请王朝被推翻以后,主要在1921—1949年期间,中国存在着三种的阶级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让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亨廷顿曾指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权威。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的提出,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说明了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从争取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0多年来,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定.坚持和进一步完善。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做了不懈的努力。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实现国防现代化。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船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试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方量。尽管经过长征,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0.试述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理论贡献。

篇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论述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私有,① 兴办近代企业。最早和最大的军用工业、最早企业,第一个规模最

大的军企---江南制造总局;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② 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主力。

③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地租剥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嫉妒贫困。② 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 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社会阶级变化。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 独立中国变成半殖民地中国。破坏领土完整,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 封建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中国。原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经济也依附世界资本主义成为一部分;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① 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② 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③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4.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① 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② 人数少,但集中。

③ 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5.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① 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② 经济技术的落后。

6.洋务事业的三个方面。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 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 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重农抑商”观念,商人、商

业地位明显提高;“夷夏”观念;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再被视为“奇技淫巧”,“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8.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① 新文化同旧文化的斗争。

② 启发了人民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蒙昧中解放出来。③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9.五四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① 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②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③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群众基

础和骨干力量。10.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三种类型。

①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② 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③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11.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①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

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② 注意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③ 提出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2.民党政府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① 建立庞大的军队。② 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③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④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13.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①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② 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③ 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④ 企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⑤ 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4.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①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③ 意义: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5.昌起义的历史意义。①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 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③ 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6.湾改编的内容及意义。

① 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

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

国主管理。② 意义: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7.义会议的意义。①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②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近③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8.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① 正面战场的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打击日军嚣张气焰。② 北平南苑战斗:佟麟阁、赵登禹。③ 淞沪会战: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八19.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③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④ 国际条件: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20.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南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② 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③ 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21.三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①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策略总方针。②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心环节。③ 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④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以蒋介石为代表,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共产党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又联合又斗争。22.共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② 内容:关键在全面的抗战;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足的抗日民主权利;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③ 意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23.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① 国际格局新的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② 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级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③ 美国继续采取扶蒋反共政策。在形式对国民党不利时,力促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诱骗中共向国民党投降;从各方面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力量,以期用武力打败中共,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24.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内容。① 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② 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③ 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5.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①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② 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26.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阐述。① 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② 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③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27.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及其意义是什么? ①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

②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抗胜的神话。28.地改革总路线。

①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9.地改革新面貌。① 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

②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毛③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④ 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30.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① 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

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 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③ 民主党派的许多党派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李公朴、闻一多。

④ 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⑤ 主要方面: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31.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 发展语言、保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自由。④ 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事业。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32.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①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劳动者的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②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33.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 ①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 保护民族工商业。

3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是什么? ①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②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③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①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

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② 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

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6.1952年我国开展的“五反”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①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

经济情报。新② 打击不法资本家。

37.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考验是什么? ①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②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

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38.“三反”的内容和意义?

① 内容:党政机构工作人员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

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

② 意义: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楚

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对于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

3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是什么? ① 互助组,社会主义的萌芽。

②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③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性质。40.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 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②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③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41.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 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42.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① 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② 发挥两种生产积极性。③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④ 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⑤ 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4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什么? ① 1953年正式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4.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① 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② 改造同时,给予工作安排。③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45.简述中共八大分析的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①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6.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①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② 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③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47.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 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

② 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③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48.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①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②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

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③ 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

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49.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① 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

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② 步骤: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

略。

50.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①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

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②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 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④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⑤ 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

5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① 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

在世界前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5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③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5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①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4.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及坚持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①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 重要性: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5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 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生态建设五位一体)56.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①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③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57.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①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③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论述题: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②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起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

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

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① 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② 两者区别:前者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解决生产力问题。③ 两者关系::“独立”解放生产关系问题,“复兴”解决生产力问题;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3.洪仁玕《资政新篇》的内容。① 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

“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②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③ 思想文化: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④ 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 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 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④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 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5.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① 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保持团结,无法制止腐化。

②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 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① 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② 失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经济力量十分弱小。

③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

7.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① 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② 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③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人物。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

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②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不存在工人贵

族,没有社会改良基础。

③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社会共产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④ 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

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9.长征的历史意义。①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 通过长征,把中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

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 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④ 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⑤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正义

事业必然胜利;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精神;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10.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 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

神圣领土,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②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③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1.试述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② 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③ 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12.试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① 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② 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战争,中国是大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15.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①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

一洗尽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②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③ 系统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的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3.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大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③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1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① 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② 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走封建的老路。

③ 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③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④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⑤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1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

②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

础。

③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④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7.试述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①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② 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行、逐步过渡的方法。

③ 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④ 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⑤ 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18.试述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① 经济建设: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 政治建设: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③ 执政党建设: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19.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① 六项决策: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 意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20.试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① 内容: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判断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标准;对反对错误倾向做出了新概括;对台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了新概括。

② 意义: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1.中共中央于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 内容: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决议还肯

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② 意义: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上、理论上成熟;体现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远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2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上一篇:领导心理学讲课提纲下一篇:多肉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