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书笔记字

2024-04-07

《原则》读书笔记字(通用10篇)

篇1:《原则》读书笔记字

《原则》这本书的外包装和《圣经》接近。作者设计和总结了一系列的生活和工作原则,把如何实现目标(成功)进行了细化。简而言之,通往成功的捷径就是周而复始的试错、学习、提高的过程。

这本书共550页(译本),里面总结了很多的道理、原则,那么哪一条最重要?现阶段,M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如何实现极度开放头脑?

第一步,认识到头脑中有“两个你”。第一个是穿着兽皮裙子、野人形象的你,这位仁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情绪化严重,依靠本能(动物性)做出判断;第二个是重视逻辑和道理的你,“二号”形象可塑性强,可不断变化和成长,有的阶段是抱着书籍的学生形象,有的阶段是手拿羽扇的睿智达者。众人意见相左时,“野人”把不同的意见视为攻击,导致你愤怒和反击对方;“二号”会分析对方的逻辑,找出合理点和最优方案。这里最优方案,不应该是你能做出的最佳方案,而是这个事情的最佳方案,无论是自己提出还是其他人提出。

第二步,练习头脑开放,可通过不同手段,让第二个你成长。相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和挑战痛苦——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须的”,突破极限的过程是痛苦的,收获也明显,练习得越多,能力也就越强;比如冥想练习——帮助你从高层次看问题,从慢镜头中发现问题;再比如认识思维盲点——开车司机需要注意那个视觉盲点,而思维认知也有盲点,可以花时间记录下哪些方面/领域别人看到而自己看不到的东西,避免在自己做重大决定时,承受过大风险。

痛苦+反思=进步

第三步,理解“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孔子说的)。人与人不仅仅有生理体征的不同(高矮、胖瘦),也有因大脑差异而产生的的不同心理能力。因为大脑的运转方式不同,人的认知也是各不相同,同一事件的不同决策意见,在对方看来,你的决策很离谱,同样你也会觉得他们的离谱。理性的处理方式就是从深层次的理解人与人的不同,相互理解,客观分析事物。

何种程度,才是极度?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定义是指比一般情况下更开放一些。这个“度”的把握并不十分精确。

从时效性考虑,不必过于精确,需要在“差不多”的层面上理解大部分事情。同时,谨记二八法则,指的是你从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那么,剩下20%的价值可能需要你80%的努力来获取。当你把精力放在有限的边际收益时,可能会忽略其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决策层面,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事实上,完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一个目标,不断去靠近的彼岸。如果一个人假装完美,枉顾自身的缺点,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进而走向衰落。

面对自身缺点,下面的几个选项选哪个呢:

A.否认缺点

B.承认并应对缺点,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

C.承认缺点并找到绕过缺点的方法

D.改变你的目标

显而易见,其中有一个是最不好的选择;然后,最好的选择没有唯一解。你的选择对于人生走向至关重要,你如何看待缺点,如何看待事物,以及在意什么(家庭、政治、国家、人类等),这些统称为你的视角。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视角。

有个悖论是这么说的:一个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

以个体视角而言,我们就是一切,如果生命终止,全世界也就消失了。而站在自然界的视角,我们渺小到什么都不是。已知的宇宙存在超万亿个星系,其中一个叫银河系,银河系有约千亿颗行星,其中一个叫地球,地球上有70亿人类,其中一个是你……

就像作者所说:“我现在发现,拥抱现实、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做宇宙整体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是件很美妙的事。我本能的和有意识的目标都是在进化,利用自己的生命和特性,以某种微弱的方式为进化做贡献。”

篇2:《原则》读书笔记字

一:理解内容是前提

在作读书笔记之前,先要对读物的内容有个真正的理解,心中明确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应该详记,哪些需要简单记。这样进行选择后,记录的就应该是原文中的精华部分和关键问题。

总之,做读书笔记,先要理解内容,再写读书笔记。

二: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目前来说,读书笔记的做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由读者自己来规定,但必须做到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记载的内容要有条有理,不能不分主次,密密麻麻写成一大片。要格式清楚、明确。一般来说,重要的论点、论据、事实、数字、公式等应各占一行;关键词和非关键词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色笔;相同的问题应尽量分段;不同的问题之间要空若干行等等。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自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后要一致,保证日后能够顺利地辨认。

三:简明易读

写读书笔记要求简明扼要,抓住问题,无关紧要的词句省略掉,便于日后的使用。

写笔记要便于自己阅读,就是说,可以使用一些缩写体。但要注意使用的缩写体必须是那些自己相当熟悉的。这样做的笔记即自己清楚,又相当完整。

四:注明时间和出处

作读书笔记时,要写明笔记的时间,日后把不同时期的笔记做一比较,会有收效。

除去写明笔记的时间之外,还要注明所记录资料的出处,目的是便于日后查找、核对。

五:要分类

读书笔记的分类,就是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把相同的集中在一处,把不同的区分开来。

(1) 以笔记的内容为主,必要时再按时间、出处、笔记形式分类。

(2) 按笔记学科属性分类。

(3) 按专题研究的问题分类。

六:经常复习

通过经常复习笔记可以不断理解,消化所读到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必须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不能凭兴趣出发,高兴就写,不高兴就不写。要想长期地坚持下来,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认识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写读书笔记,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把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严格执行。

篇3:口译笔记的练习原则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交替口译,口译笔记,注意力分配

一引言

口译通常分为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同声传译因其反应时间短, 译员没有时间做笔记。而交替口译中, 除去一些不允许做笔记或不需要做笔记的场合, 在一般情况下口译员还是会借助口译笔记来帮助减轻脑记负担, 提高口译质量。交替口译, 是会议口译的一种, 又称为连续传译或接续传译, 多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接待、商务会谈、演讲等多种场合。其特点是“译员以一段接一段的方式, 在讲话者的自然停顿间隙, 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译给听众”。在口译工作中, 译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大脑的记忆机制, 并在笔记的辅助下迅速调用大脑中所贮存的言语知识, 结合其翻译、演讲技能, 顺利完成口译。口译笔记是译员即席、迅速地通过整理源语思维路线来标定源语内容、组织架构和关键词语的“提示性”笔记, 是口译理解和记忆的延续, 是对短时记忆或一定时间内的长时记忆的提示性补充;它不能完全替换记忆的职能, 但可以起到某种“路标”的作用。著名口译专家林超伦也在实践中总结过:“我观察过很多译员, 包括中英文水平都相当高的译员, 发现如果全靠脑力, 一般只能持续20分钟。再往下, 译文质量明显下降, 而且每过十几分钟, 质量就又下降一级, 然后基本稳定在差不多60%~70%的准确率。高级译员没有不靠笔记的。”

在实际口译过程中, 如果翻译人员有把握凭头脑全面准确地记住演讲人所说的一切, 并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那就不需要笔记。然而, 一般翻译人员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 在一些重大场合, 如谈判、会议上, 讲话人不可能每讲一句话都停下来等译员翻译, 而往往要讲一段话才停顿一次, 以保证意思的连贯和完整。有时, 讲话中还要涉及一些较复杂的数字及人名、地名等等。如果不作记录, 口译时往往会将重要内容漏译或错译, 有时甚至会给工作造成很大损失。因此, 学会在口译中进行快速记录, 可以有效地帮助口译人员记忆。如方法掌握得熟练, 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可以说, 交替口译的成败,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笔记的好环。所以说, 笔记是交替口译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巧。

二口译笔记的基本格式和原则

掌握正确的记录格式非常重要, 原则是要简明醒目, 一目了然。笔记初学者一般采用A4白纸练习, 可以画三条竖线将纸张均匀划分为四个区域, 从左往右竖着书写。而译员在现场则一般使用小于32开的上下翻动的小型活页记事本, 纸张质量要好, 单面使用, 避免透过纸的字迹影响辨认, 行距要宽, 字体要较大。每做一场新的口译最好把前面的记录扯掉。口译笔记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 少字多意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精力分配给脑记, 笔记是一种必要的避免信息丢失的手段, 作用在于辅助和激活脑记。口译笔记不是听写, 不求记全, 而是尽量使用最少的文字或符号来表现最多的含义。除了字词以外, 译员可以灵活使用各种符号、箭头、缩略语等, 框架性地提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笔记更为简练。

2. 少横多竖

每行最多记录三到四个意群。竖写笔记的目的在于方便译员一眼扫视, 一目十行, 迅速读出。此外, 纵向延伸的笔记还可以帮助译员对原文结构进行处理, 体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进一步帮助译员的译文输出。

3. 明确结束

每次记录完一段开始翻译之前, 都要在底部画一道横线, 表示一个层次的完结。这样不会在翻译时看串行或漏译, 并且避免和下一段记录混在一起, 避免在翻译下一段时, 一时找不到句子在哪里开头, 因而乱了阵脚。

三口译笔记的注意事项

1. 首先应当明确不存在所谓统一规范的记录方法, 口译笔记主要因人而异

这里的“人”指的是译员, 习惯用头脑记忆, 短期记忆力强的人笔记往往记得少, 习惯于凭记录提醒自己的人笔记往往记得多。译员的背景、知识面甚至性格都会影响记录内容的侧重点和繁简程度, 影响记录方法和使用的符号。译员应该在学习口译的过程和口译实践中, 借鉴教科书或他人成功的做法,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录方法, 形成一套便于自己使用的记录符号。

2. 口译笔记是用于提示译员讲话内容的辅助手段, 讲话人一面讲, 译员一面记

讲完一句或一段停顿时, 译员立即翻译, 这时所讲内容在译员头脑中的印象仍是比较清晰的, 只需略加提示便可译出。所以, 口译笔记与会议记录、课堂笔记等相去甚远, 不为以后查阅、复习等长远用途, 只起当场提示作用, 不必也不可追求全面、详尽。刻意追求记录的完整必然会影响听和理解。而且口译是交流行为, 译员还需要适当借助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将原话的内容与精神传达给听众, 一味埋头记笔记, 然后再埋头念笔记显然达不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3. 口译笔记一般不能采用速记 (shorthand) , 因为速记本身是一种符号和文字的转换过程

口译时, 时间紧迫, 没有时间将听到的话先变成速记符号记在纸上, 然后将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再马上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等于给整个口译过程增加了两道转换手续。这种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口译笔记就是用简单的字、词或符号将讲话的要点用极快的速度记录下来, 达到提示翻译的目的。这种记录的目的、方式、详尽程度等均不同于速记。虽然如此, 译员在记录时仍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某些速记符号。

四结语

译员在练习口译笔记时, 应遵循其规则, 并尽可能地使用缩写词、符号、图形、字母、偏旁部首等简化自己的笔记。除了上述常用的口译符号之外, 每个译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创造一些符号。但必须明白符号的发明是为了帮助译员简化笔记, 辅助记忆, 并优化口译输出, 而非让笔记看上去美观, 更非为了标新立异。符号使用的原则是简便、易记、易认, 立刻能提示译员做出反应。切记符号不要创造得太多、太滥, 不要花样翻新, 否则在口译时连自己都不认识, 记不起它们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会导致口译失败。

口译笔记有其规则可循, 但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有些译员不喜欢过多使用符号, 有些译员笔记记得相对详细, 有些记得相对简略。对于某些特定的意思, 不同的译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 这些都是属于口译笔记个性化的范畴。译员在练习笔记的过程中, 切忌照搬照抄别人的笔记模式, 应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 发展一套适合自己习惯和特点的笔记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使笔记系统更为优化, 更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脑记负担, 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古煜奎主编.口译实战高手[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7

[3]〔英〕林超伦编著.实战口译 (学习用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梅德明编著.高级口译教程 (第三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法〕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 (闫素伟、邵炜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6]吴钟明主编.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 (第二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7]汤萌.口译笔记的认识误区及问题[J].学园, 2014 (36)

篇4:口译笔记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口译 笔记 教学

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遗忘是口译当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入一个辅助性的方法来保留信息,这个辅助方法就是在口译实践中所必备的口译笔记。口译笔记具有个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就是减轻口译员的工作压力,让口译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近些年来,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笔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口译笔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虽然说口译笔记是非常体现口译员个人偏好的,同时在口译过程中所记录的符号也是仅供口译员个人使用的,但是在口译笔记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口译过程中记录笔记的难点,分析原因并给出口译笔记教学建议。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

要研究口译质量和口译笔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和原则。口译笔记和会议笔记,讲座笔记有很多的不同,这是因为口译笔记所扮演的是临时性和辅助性的角色。有鉴于此,对于口译员来说,理解原文的主旨非常重要,所以口译员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在对源语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此外,口译员在一边听原文的同时还有要考虑译入语译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记录下关键词和原文的逻辑线索。

口译笔记的第一个特点是瞬时性。因为源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成译入语,所以口译笔记必须在瞬间以简练的形式完成。在口译笔记中会大量使用符号以节省时间,不同的口译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同样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口译员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信息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译员所使用的符号是口译员自己创造发明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同时具有很大的个人化特点。口译笔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辅助性。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大脑进行记忆,口译笔记只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辅助。在口译笔记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和缩写,对于口译员本人来讲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大多会用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而不是通用符号,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如同天书了,这种情况在口译笔记中司空见惯。口译笔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写实性。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忠实的从概念和结构上去记录源语信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也就是说,合格的口译不仅仅是要传递发言人的话语含义,还有传递发言人的语气和情绪。所以对于口译笔记来说,口译员所记录的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完整的,有逻辑的源语信息。

二、口译笔记的记录原则

近年来,很多学者和口译员对口译过程中议员所记的笔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其记录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口译笔记尽管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但是口译笔记还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口译笔记是一种辅助手段,口译笔记是不能代替大脑记忆的。和听写,速记所不一样的是,口译笔记是要遵循听—理解—掌握主要信息这一流程的,在完成口译以后这些口译笔记就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口译的过程中,笔记所起到是提醒的作用,目的是来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的内容。但是在开始学习口译笔记的时候,记录口译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员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口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口译时的表达。这是因为对于尚处于实习阶段的口译员来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笔记上而不是对于源语信息的理解上,甚至会对口译笔记产生过度的依赖。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最初学习记录口译笔记时,应该训练见习口译员主要用大脑来记录信息,也就是说不要过分依赖口译笔记。对于一个合格和口译员,口译笔记的成功原则是“Less is more”,在记笔记时保证简明扼要,也就是要记录日期,逻辑,专有名词等重要信息,避免繁杂的笔记。口译笔记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解优先。这是因为口译笔记的根本是对源语的理解,只有口译员完全理解源语的内容才能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完成口译工作。口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但是会有不少口译员,尤其是实习口译员会试图把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记录下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所以理解源语是口译笔记的重要原则。口译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是口译笔记一定要有简洁性。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口译过程中因为时间非常宝贵,只有简明的笔记才能够帮助口译员确切的理解源语并提炼出主要信息。所以在口译笔记中口译员会广泛应用到类似于箭头,几何线条以及英语单词缩写和拼音等,这些符号不仅会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还能增加口译的正确率。例如(1)数学符号:∵—因为,由于,幸亏;∴—所以,因此,结果是;=—相同,一致;>—大于,超过,高于;[ ]—在……之中,之内……(2)惯用符号::—看,说,想,评论;?—疑问,问题是;! —危险,警告;→———导致,结果是……(3)图形符号:

〇———全部的,整个的;Δ———城市,都市;□——— 国家,民族……(4) 字母符号:I—工业,我;E—经济;M—会议等。口译笔记的第四个原则是笔记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口译笔记绝对不能记录孤立的信息,而是要记录并展示出源语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口译笔记成为口译员的帮手和成功的保证。

三、口译笔记教学的方法

口译笔记教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笔记技巧并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其训练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笔记的特点,形式,内容和方法。如前文所述,口译笔记和听写及速记是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并顺利进行口译。而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口译员并不能记录全句,只能把要点和主要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所以理解源语是第一步,然后才是根据口译员的理解进行笔记的记录工作。因为只能记录关键词汇,学生就是学会挑选并分辨哪些是关键词汇。一般来说,关键词汇包括数字,概念,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等。而重復的名词,代词等则不是关键词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有些部分,例如在源语中讲话的开篇和结尾,是可以略听甚至是省略的。

至于口译笔记所用的语言,用源语和目标语均可。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用目标语来记录对于口译员来说会更为方便和快捷,因为这会省去翻译的工序。但是用源语来记录可以减少对源语信息的丢失,是相对安全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无论是使用源语或目标语,没有一定之规,只要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就可以。

毫无疑问,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缩写或符号来代替源语,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独特的符号,这样一方面是有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记住复杂的符号。在训练口译的初期,学生是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缩写和符号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笔记本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缩写和符号。在口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一再强调理解源语的重要性,成功口译笔记的基础是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理解并记录原文的主要意思和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口译教师一定要明确,口译笔记永远是对大脑记忆的补充和提醒,绝对不能代替大脑记忆。例如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段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期间不能做笔记,然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回答问题后,再让学生用源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随后让另一位学生用目标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口译笔记。

四、对于口译笔记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基于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5届学生的口译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教学,作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口译员首先是要理解源语的确切意思。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初学口译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口译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源语。第二,对于学习口译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扩充学生的词汇能力,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作者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能把口译笔记完整的做下来,但是却无法进行口译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词汇和百科知识的匮乏,让他们无法流利的进行口译。第三,对于中级口译学习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口译笔记和如何在口译的过程中做笔记。目前作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周是2个教学课时,这对学生做口译笔记练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增加课时。同时,口译教师不要过分的讲解笔记和让学生发明过多的口译笔记符号,而是应当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让学生进行口译笔记的练习上。

基于作者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实习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作者认为对于口译的初学者,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对源语(source language)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主要是英语)。在练习口译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理解原文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而在口译的中级阶段,作者认为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词汇能力和扩展其他的百科综合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教学中,作者也会碰到不少能把源语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但就是无法流利的翻译成目的语,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百科综合知识较少。对于中级口译教学来说,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对口译笔记的应用,以练为主,以讲为辅,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有创造性的运用符号来记录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在口译实践中,口译笔记虽然是人脑记忆的辅助,但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口译笔记是英语专业口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能否做好口译笔记,是区分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译员的标准之一。但是口译笔记不同于课堂笔记,会议笔记或者是速记,所记录的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零星,译员需根据个人特点拿捏好尺度,记录下符合逻辑的口译笔记。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劉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蕾.浅谈口译笔记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2004(5).

[5]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Andres D.CI and Notation[M].Frankfurt Peter Lang,2002.

[7]Dam H V.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J].Interpreting,2004.7

[8]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1995.

篇5:《原则》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瑞达利欧根据自身犯错和反思错误得到的总结,称为“原则”,被写入这本书中。

书中给出成功生活的重要公式: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这个公式在各类烂大街的书中已经老生常谈了,其中就决心和梦想展开叙述的往往是鸡汤文。而瑞达利欧对现实的叙述有深刻见解。我们都知道:把握现实的实际情况是取得良好结果最根本的原则,瑞达利欧根据自己错误估计经济形势导致破产的亲生经历说明了把握现实情况时会遇到的两大障碍是”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区障碍“,简单而言就是”自以为是“和”片面的.思考“。这两个错误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自以为是”会将“片面思考”的结果视为最终真理。(瑞达利欧最惨痛的失败就来自上述两点)

针对上诉两个问题障碍,瑞达利欧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头脑极度开发和极度透明原则。

头脑极度开发原则要求摒除先入为主,并将”我是对”这一认知改为“我存在盲点”。

书籍简介到此为止,下面是我的理解:

首先,要完成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因为不利的思维方式之所以能存在,要么是因为它提供了便利,要么是因为它是天性的一部分。

“自我意识障碍”源于自我认同,它与人的自信密不可分,例如:相比于真实照片,人更喜欢美颜相机拍出的照片,如今几乎不会有人把素颜的传统照片放在朋友圈。同时,大多数人对自身外貌的评价是“中等偏上”这点也是不符合统计学规律的。此时屏幕前的你,是否也“外貌中等偏上”?

“思维盲点障碍”则是天生的,就像人天生的视力,味觉的敏感程度就不一样。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天生差异。

我的启发:采用“集思广益原则”能避开上诉两个障碍,达到认识到真实的现实。

“集思广益”之所以与两大障碍相抵触,是因为:

集思,是汇聚众人的智慧,它与“刚愎自用”相反,能解决“思维盲点”障碍的问题。

广益,是广泛采纳有益的观点,它与固执己见相反,能解决消除“自我意识障碍”的问题。

集思广益的最佳体现就是“头脑风暴”。

(不允许立即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意味着不能有自我意识。)

如何将“集思广益原则”用到更多的场景?

最重要的是建立并维持住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具有如下若干特点:

1、拥有共同的目标(但不能是挣钱,否则将貌合神离)。

2、成员之间彼此认识(这点限制了团体的规模,约15个人)。

团体的建立要根据具体情境,当我要完成一个目标时,我会召集和我有共同目标的人。这些人可能来自贴吧,或者其他论坛,通过逐个认识这些人并拉群介绍他们相互认识,可以形成一个小圈子。当小圈子形成之后,信息会在我不参与的情况下在成员之间流动。我作为这个小团体的组织者,拥有最大的号召力,同时是小圈子中人际网络的枢纽,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有助于我收集信息和广泛征求意见。

篇6:《原则》读书笔记

一、《原则》是什么?

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桥水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瑞?达利欧本人也被媒体称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这种力挽狂澜、跌宕起伏的英雄传说,在资本市场其实并不罕见,为什么是瑞?达利欧做成了全球第一?答案还是在书中找吧。

这位传奇人士的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人生历程、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浓缩成五百多条标题,分享给世人。但这并不是一本“走向成功指南”。一如作者在书里反复强调的:“我的目的不是推销这些原则,而是与你分享在我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吸取的宝贵经验。我的目标是让你认真思索,在很多情况下如何进行艰难取舍。在思考原则背后的取舍时,你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究竟哪些原则最适合你。”非常有趣,一个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成功者,将凝结自己智慧和人生经验的思考结果分享于众,却不会说,“这就是真理,听我的!”这个投资教父似乎没有当意见领袖的野心;他的野心更大,他说,要辅助他人发掘真相。福勒说:“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

二、真相,百转千回

在看书过程中,我总是一直想到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小到日常为人处事,大到时政热点新闻,都会讨论。我们可以说是互相帮助打造各自的原则指南。有一次,我们在旅游回程的车站候车室,由于对当时一个热点新闻聊得太过慷慨激昂,引得旁边一对老年夫妻也加入探讨。老两口拿着退休工资炒炒股,手拉手到处旅游,出发前买的股票,回家后涨了就卖、跌了就持有。最后聊得开心了,大爷还给我们推荐代码。最后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却理解了对方的思考逻辑,开心挥手道别。

这也是《原则》这本书最令我喜欢的地方,达利欧没有说“跟我学你就能成功”。他说,“找到适合你的”。

在看似复杂的现实情境里:历史总会重演,不同事件背后发生的逻辑可能相同。在这些重复类似的事件中,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整体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这是作者揭示的真相。在踽踽独行的一路,从年少时见山是山,到现在见山有时不是山,追求意义和进步似乎是唯一能抚平焦虑的方法。因而,作者推崇这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将复杂问题分类,读书笔记在这些原则的警醒下,做出理性思考并让决策更高效,避开走过的失败选择,最终实现人生快速的进化。投资教父在书里树立的感觉也是一副教父的形象,我仿佛看见他字里行间平静的隐藏代码在说:“不要纠结,要进化。”

世间的成功有各种定义,达成事业成就和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都是令人艳羡的成功。浪漫如艾米丽狄金森也说,“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我的一生就不算白活。”这些人生成就都很迷人,但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哪一种。

篇7:《原则》读书笔记

瑞・达里奥出生于1949年,在长岛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长大,父亲是爵士乐歌手、母亲是家庭妇女。长岛是纽约富人们的后花园,瑞・达里奥从小在地区高尔夫场当球童为富人服务并拓宽了见识,12岁便开始投资股票,并且通过财富杂志背后的赠券集齐了所有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年报仔细阅读。此时美国正处于战后黄金的经济极盛期,美国股市也经历了长期繁荣直至1966年的阶段性顶峰。

瑞・达里奥在长达大学C.W.波斯特校区读完本科,主修金融学,以几乎完美的GPA从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商学院录取。期间他也在纽交所得到一份大厅交易员的工作,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开始在希尔森公司负责期货对冲业务,包括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尽管工作业绩出色,但是瑞・达里奥的“野性”的风格并不适合在华尔街公司工作,很快他被解雇,并于1975年创办了桥水公司,重点提供牲畜、肉类、粮食和油料种子相关的期货市场咨询服务。

70年代末桥水开始发布《每日观察》,至今已持续近40年,累计接近1万篇,最初主要覆盖客户感兴趣的“谷物和油料种子”、“牲畜与肉类”、“经济和金融市场”等话题。除了向客户提供观察和建议以外,桥水也开始代理他们的交易管理他们的风险敞口。不过在1982年,桥水押注美国经济将出现恶性通胀和经济衰退,买入大量黄金和国债期货但出现致命错误,导致公司几乎破产,员工也一度只剩下瑞・达里奥一个人。

对此,达里奥进行了反思,并得出另一组原则:

1、找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思维;

2、直到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够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

3、逐步归纳永恒和普世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

4、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

在逆境中达里奥开始依托于计算机,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回归,透视经济/市场数据在历史上如何运行,并进行下注,由此产生了桥水最初的利率、股票、外汇和贵金属系统。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五”发生时,桥水是不多几个做空股票的机构之一,并且获得了22%的业绩成长,从而一战成名。

而在早期的失败经历中,达里奥意识到无论在押注时多有信心都有可能犯错,要降低风险而不降低收益,合理的多样化是关键。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哈里・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桥水内部研究,达里奥发现如果有拥有15-20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会保留,投资能够大幅降低投资风险而不减少预期收益。这被达里奥成为“投资的圣杯”。

基于这一理论,桥水开发了“纯粹阿尔法”投资策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得到他们选择的资产类别(如标普500指数、债券指数或大宗商品指数)带来的受益,还能从桥水在所在资产中挑选和押注资产产生额外受益。这一策略在超过26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接近300%的累积受益。20xx年金融危机期间,桥水的旗舰基金业绩增长超过14%。

篇8:《原则》读书笔记

当我看到《原则》中“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本身就很难,因为极度透明而不是有所遮掩,可能会招致批评”,大脑开始告诉我,我曾今竟然因为别人的一句随意的否定评论而丧气,并质疑自己的观点。理智提醒我,从某种角度来说,否定评论有他们的正确之处,但如果我将之视为障碍,那么就违背了”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的原则,而我明白的是这个原则将使我受益匪浅。

【生活原则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也成为了我写这篇文章,以及往后连载我的个人经历的伊始。因为我打算将我过去的经历及将来的行动计划作为公开的信息,展现我未来全过程的改变。下面开始我计划针对生活原则一的改变。

【改变一】公开透明,不再害怕言论。

今日我愿意以这样的形式诉说,说明我做出了公开透明的第一步。不再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别人评论,因为可能别人根本不在乎你,只有你在乎你本身。不再因为害怕,而停止发表言论。

【改变二】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我的现实是什么?我的现实是我所追求的生活的境界不是享受型人生,而是体验型的人生。生活的意义建立在痛苦换来的成功之上的。那么痛苦是必然的,这个思考告诫我如果这件事情让我很痛苦,那么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看到丰厚的成果。

我快乐的源泉是什么?我常想起我曾今最快乐的时光,是我在美国体验摄影课的过程。片段式的回忆所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仔细思索那段时间我所真正感到快乐的因素有哪些,才能找出能够使我变快乐的源泉,并加以复制应用到我以后的生活中。

快乐1:【打破成规】通过说服父母,体验了一次与以往所学专业不同领域的课程。

快乐2:【被理解】艺术与金融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更关心人的感受,金融更关心收益本身。感受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更加易于衡量和接受。

快乐3:【建立友情】有过打破脑袋都想不出方案的时刻,但是最后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project。

快乐4:【增强自信】通过表达和陈述对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看法,对于自我观点更加肯定以及自我认知更加的明确,从而对自己更加的自信。

综上,我的快乐除了摄影本身带来的以外,根本上是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次机会,感觉到被尊重和认可。

艺术是可以治愈人的心灵的,因为好的艺术作品带有同理心,能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即艺术的存在能够让更多的人产生空间感官上的联系,从而使得人感到被理解。所以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多,艺术品就越有价值。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我尝试的是创造可以将我与他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只要我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我会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摄影的过程中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得我感觉到被关注和理解。

自我表达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因为这是我最害怕的部分,在摄影课上我得到了突破,从而肯定了自己的评论和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通过一层一层的从表象的快乐到深层次的快乐,最后我得出我的快乐的源泉来自于被尊重和认可,而不是摄影本身。

篇9:《原则》读书笔记

达利欧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他事业成功的助力。达利欧是在长岛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长大,父亲是一名职业爵士乐手,母亲是家庭主妇。他就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并且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

达利欧从小对自己的个性很清楚,他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优缺点。

我最显著的缺点是机?械记忆能力很差。直到现在,我一直记不住没有内在逻辑的东西(如?电话号码),而且我不喜欢听从别人的指示。同时,我的好奇心很强,?喜欢自己把事情弄清楚,不过当时我并不像现在这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我不喜欢上学,不只是因为上学需要背很多东西,也是因为我对?多数教师认为重要的事都不感兴趣。我一直都不明白,除了能得到?亲的认可之外,上学上得好还能带给我什么?

从达利欧的描述可以看出,达利欧小时候并不热爱学习,他不是学霸,也不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和大多数普通孩子一样,从小并未看出有成功的潜质。

“当我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会抗拒,而当我乐于做什么的时候,什么都阻挡不了我”。

童年时代的达利欧虽然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在家做杂务,但却喜欢在外边积极地打零工赚钱。从8岁起,开始送报纸,给别人家的车道铲雪,做球童,在一家本地餐馆擦桌子、洗碗碟,在附近的一家百?货商店做理货员。

达利欧说,在那么小的时候就有这些?工作,并有一些可以独立支配的钱,教给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无法通过上学和玩耍学到的。

达利欧从12岁起开?始做球童,并且拿做球童挣的钱炒股,第一笔投资?投给了东北航空。买这个公司的股票,是因为在他听说过的所有公?司里,只有这家公司发行的股票低于5美元一股。

童年时代的达利欧竟然和巴菲特有着相同的爱好,都热衷于炒股。达利欧大概12岁涉足股市,而巴菲特则更早些,两个投资界成功人士的经历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达利欧并没有说明第一次的股市经历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对于股市,他最初用的粗浅的策略是是,买足够便宜公司的股票,买的股票越多,赚的钱就越多。用这种策略进入股市,他投资的钱增长了两倍。但其实东北航空快破产了,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作为12岁的孩子,达利欧并不知道这些信息,股市给他最初的认知就是股市里赚钱很容易,并由此热衷于股市。

童年时代的达利欧为什么初次在股市投资就那么轻松地赚到了钱。其实不是因为他的选股策略,他也并不是神童,而是因为他凑巧赶上了美国的牛市,在牛市中投资股市似乎很简单,随便买只股票就上涨了。牛市顶点过后,他才发现,几乎所有对股市的认识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投资这件事,牛市盈利只是运气,在熊市中能赢利那才是水平,在熊市中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熊市是锻炼投资者心智的绝好角斗场。

童年时的达利欧认为,与失败比起来,乏味和平庸要更糟糕,很好的事早比糟糕的事好,而糟糕的事要比平庸的事好,因为糟糕的事至少给生活增加了滋味。

篇10:《原则》读书笔记字

作者写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法律原则的适用提供他山之法,或者说是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宣称了这样的一种原则适用的必要性,我们不应该将法律原则放在一个无人关注的领域,让它身上的价值无处体现,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要尽力去发掘法律原则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

然而,在读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考虑或者说想得更多的并不是与法律原则适用有关的内容。反倒是作者在开头的简单论述引起了我抒发己见的兴趣。

在文章开头,作者即指出2010年中国就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我却不禁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真的已经建立了吗?而这样的一种宣称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我在此斗胆地猜测一下,这样的宣传是不是在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从此中国不会再在立法领域有什么大作为,既然体系已建立,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了。如果仅从主观意愿上出发,那么立法者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中国已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能使人信服,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我们就会发现离这个“建立完整法律体系”的目标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中国当前正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就称自己已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似乎有些太过浮躁,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久想建立一个囊括所有的框架,这种想法与做法似乎有些乌托邦!其次,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其法律也将迎来一系列的挑战与生机,因为转型期的社会会有更多的问题与争议需要法律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些因素也将推动中国法律、法学向前发展。如果说此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体系,需要的只是再做一些简单的修补工作,这显然与客观事实不在同一步调上。这样的上层建筑似乎建立的基础并不扎实。由此,在我看来,中国目前仍应该脚踏实地地将立法工作做好,先打好这整幢法律体系大楼的楼基,不应操之过急。

此外,我对作者在关于法律原则适用必要性的论述时提出的一些观点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既然“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和空缺结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完全让司法机关来做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这种司法扩张时我们今后法律人可能从事司法领域后也会寻求去做的事,但在这,我只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而非站在司法角度上看。)与其将这种问题抛给几个法

上一篇:要开学了日记400字下一篇:镇组织委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