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附答案

2024-08-20

《〈论语〉》阅读附答案(精选16篇)

篇1:《〈论语〉》阅读附答案

《论语》八则阅读(附答案)

【模拟题】阅读《论语》八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写出两个即可)。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书,这部伟大的儒学经典蕴含着深奥的道理。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1)①温习,实践;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为乐

(2)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②见到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对我们的学习指导作用非常大。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装懂。只有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好学,才能有所进步。

篇2:《〈论语〉》阅读附答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9.(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篇3:浅论语文对话阅读教学

一、语文对话阅读教学之实施过程

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 我们会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所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本文只选取两种主要方法进行举例:

(一) 问题式阅读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在进行思考、寻找答案的同时, 也了解了文章的含义, 达成与作者内心的对话。问题的设置要提纲挈领, 有重心、要明确;教师针对文本内容, 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内容以及每堂课需要达成的阅读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不能是一个完完全全为了寻找答案而展开的对话, 这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是展现学生不同思维的过程, 要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

(二) 换位式阅读

换位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或增加不足的经验) 来与作者、文章中的角色换位思考, 例如:“如果我是作者, 我会怎么想, 怎么做?”“如果我是文章中的角色, 我又会怎样?”等等。不同的角色换位, 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想使换位式阅读顺利进行, 师生双方除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有共通的理解外, 还必须具备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或文化背景。为此, 在换位式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想对话主题, 即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可过高或过低地评估学生, 更不可只依自己的经验、喜好。教师要确定学生是否会与作者或文章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二、语文对话阅读教学之无效对话

随着课堂上阅读教学对话的广泛展开, 一些问题也渐渐开始展现, 最显著的问题是“为了对话而教学”从而产生了无效对话。

无效对话的类型包括: (1) 放任对话。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参与者未能制定合理的规则, 抛弃原本目标, 随心所欲, 不成体系; (2) 离题对话, 脱离文本, 远离作者, 没有中心, 对话内容与教学无关, 离题万里; (3) 无根据对话, 教师在开展对话前, 没有提供材料、背景、方法, 导致学生对话时没有根据, 对话辨析性不强, 无法理解文章本意; (4) 无观点对话, 学生统一式的肯定答案, 教材全肯定, 老师没评价, 学生无观点, 对话缺乏真实性, 毫无意义; (5) 无交集对话, 双方对话没有交集, 自说自话, 教师问甲, 学生答乙, 师生之间没有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对话。

“对话”本身是为了要了解双方的目的而展开的交流行为。教师将其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 也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效对话对语文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些无效对话会使教师、学生对文本产生错误的判断, 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课堂上气氛活跃的对话只是一种假象, 这种具有为了对话而对话的教学, 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阅读的冲动, 与此同时师生之间也形成一种表面化的, 没有实效的交流方式。为此, 我们应采取一些方法警惕并避免无效对话的产生。

三、语文对话阅读教学之解决方法

在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要想实现有效对话的产生, 就要坚持两个原则:平等原则、互信原则、中心原则。首先, 对话教学双方, 都是学校合作体的一部分, 对话只能在平等这之间展开, 不平等者之间是无法进行有效对话的;其次, 对话还需要信任, 对对话双方的信任是真诚对话产生的先决条件, 但是信任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 是在对话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只有不断地用教师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信任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维护;再次, 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对话, 对话的主体不能脱离文本, 对话的双方更不能抛弃目标, 目标是我们从与文本对话中提炼出来的, 它要给阅读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话主体有共通的目标, 就会无形中建立起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总而言之, 对话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团体互信的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深入, 学习目标明确, 阅读效率提高, 更有效地促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话教学不仅仅被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手段, 对话即平等、互信、合作, 这种观念会深入人心, 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但是, 对话教学没有接受教学或导学教学的高效性, 对话教学多强调文本的隐喻性, 但是隐喻的含义并不全都是具有可探讨性, 对话者之间的差异, 都会降低教学的时效。对话教学在实践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 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其他小组成员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等, 对话关系具有多重性, 难以把握。因此对话教学需要发展, 也急需修正。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教学论基础 (第二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篇4:《〈论语〉》阅读附答案

(2) 以身作则 (或“身正令行”)

【示例】 我认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提高个人内在修养,从而远离他人无谓的抱怨和指责。同时,它还能增强个人行事的外在影响力,以最小的阻力达成影响他人的目标。

2. (1) 显示隐者生活之乐。

(2) 同意前者。理由要点:讲丈人自己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没有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

同意后者。理由要点: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理论。

3. (1) 管仲是仁人,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有功于民。但他生活奢侈,行事多有僭越,违背了礼制。

(2) 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康。可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4. (1)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温而厉”指孔子个性中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孔子在生活上与人平等相待,待人温和有加、谦恭有礼。如在“侍坐问志”时,孔子与众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平易近人。但孔子对人性卑劣、道德缺失等情况又常不假辞色,予以严厉批评。如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事,孔子深恶痛绝,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对于外交应对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 有教无类。

【示例】 我赞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等。但人人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6. (1)传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而不进行创造。

(2) 对待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主张。

【示例1】 孔子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示例2】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7. (1) 赞同孔子的观点。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2) “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而“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调和与协作。

8. (1) 以人废言 (或“因人废言”“群而不党”)

(2) 君子应爱憎分明,憎恶、反对任何不合道义、礼仪的人或事;君子待人行事应客观公正,举人察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善于团结人而不营私结党。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9. (1) 反对战争 (或“讳言战争”)重视战争

(2)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迷信、依赖武力而不重视教化,势必引发局势动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坚决反对战争,对统治者讳言军事之术。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充分重视军事之术。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孔子没有了解军事之术具有阻止战争、保障和平的作用,孙子没有阐明和平是军事之术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两者各有偏颇。只有两者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辩证、科学的军事观。

10.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孔子认为,和谐的亲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规范的基础,亲情毁弃,则道德、礼仪不存。因此,虽然父亲偷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但为了更好地维系作为道德、法律根基的亲情,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惩罚罪恶,不能付出泯灭亲情、沦丧良心的代价。但是,过分倚恃亲情、人情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会破毁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孔子的直道观还没有在情、理、法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1. (1) 以法治国(或“法治”)以德治国(或“德治”)

(2) 儒家学说认为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2. (1) 纲:粗大的绳索,此处作动词,意为“使用粗绳”。

宿:栖宿,此处作名词,指栖宿的禽鸟。

(2) 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他重人贱畜;不用粗绳捕鱼、不射杀栖宿的禽鸟,体现他着眼于人类长期、持续地使用渔猎资源,从这两方面可看出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丰子恺则爱人及物,希望世人关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被我们垂钓的鱼儿。丰子恺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时代,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或“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 【示例】 我同意子贡对“徼以为知者”的批评。剽窃他人见解而自作聪明的做法,损人害己,既不利于见解的正确传播,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实生活中经常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其实就是这种“徼以为知”行为的具体化。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术道德,妨害了知识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遭到大家的唾弃。

14.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示例】 上述理解不正确。“安贫乐道”的本意是安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安贫”指的是人生可以经得起贫穷、艰辛的考验,处于贫困的境地不怨天尤人、不颓废、不消沉,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指安于贫困的现状。“乐道”则在于以坚守理想为乐,能在“人不堪其忧”的艰难生活境况中“不改其乐”,坚持自己的追求,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安贫乐道”不但没有一丝不思进取的含义,相反,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取。

15. (1) 等级制度 (或“尊卑秩序”)。

(2) 【示例1】 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各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篇5:《论语》阅读附答案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 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 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篇6:孟子和论语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篇7: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问题】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篇8:《论语》《孟子》阅读训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⑵写出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未讲“学习方法”)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阐释了学习的正确态度,“虚心使人进步”,学无止境,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⑴-⑵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⑵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两者所共同蕴涵的教学思想?并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无中生有)。⑵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三、阅读《孟子》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⑴-⑵题。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⑴有不少成语源自于《孟子》,如“一曝十寒”“缘木求鱼”;请依据第二则内容概括出一个成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的话语,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即“仁爱”思想。请简要概括以上文段所揭示的相同思想,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舍近求远。⑵“亲亲而仁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儒家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这是孔子认识到的一种从“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的爱,是爱惜它,而不是仁爱;之于世人的爱则是仁爱,但不是亲爱。亲爱你的亲人而推及仁爱世人,又以仁爱世人之理而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物。

四、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1—4题。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

[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下问 耻:感到羞耻

B.由也兼人,故退之退:劝阻别人

C.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敝:使用坏了

D.愿无善,无施劳 伐:讨伐征伐

2.下列对选段[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3.下列对选段[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依据[乙] [丙]两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两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伐:夸耀自己)

2.B(未讲“学习方法”)

3.B(无中生有)

4.⑴①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②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⑵①因材施教。孔子能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么的重要。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公西华所面对的实际困惑,抓住时机,顺势导引;由此可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是解答疑惑的最佳时机。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乙]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丙]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丁]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篇9:《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泰伯第八《)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注:①劳:辛劳,劳苦。②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1)上述两则材料中,孔子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而荀子则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礼可以对人的行为、情感起 作用。(6分,每空2分)

(2)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说道:“……礼制人伦不只是在理性关系,而更在融理于情的人情味道上。”你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保存着哪些传统礼节或礼仪?能把什么样的“理”融入到浓浓的人情味里?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6分)

20xx高考

答案解析:

19. 参考答案:

(1)美德;欲望;节制(调节、均衡、规范)

(2)例1:红包的习俗。在中国,每到除夕之夜,家中的长辈总是要封一个红包给小孩,里面装着数额不等的压岁钱。红包原有避邪之意,意蕴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如意。同时,红包也可以让孩子买一些玩具、文具,让孩子感到开心。这就是把家庭伦理中的“父慈”“长惠”这样的思想融入到礼节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温暖、家族和睦的情味。(评分标准:习俗的说明2分;习俗中蕴含的“理”的说明2分;所体现出来的“人情味”2分。)

参考解译:

(1)“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篇10:《论语》阅读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4分)

不亦说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温故而知新(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4分)

(1) 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A

【小题1】愉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真诚、诚实 学过的知识

【小题1】(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2)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小题1】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死而后已 为某一事业奋斗到底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要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不要把意思在一起的词语给划破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篇11:《论语》阅读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选出都是表示学习态度的一组

[ ]

A、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B、学思结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

C、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D、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

6、《论语十则》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旧的知识;可以凭借。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5、C

篇12:浅论语文阅读思想“美”

一、感悟阅读,发现文章“美”

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方法也层出不穷,有些让人眼花瞭乱:有个体诵读,集体齐读;有默默静读,放声朗读;有快速扫读,慢慢品读;有概括略读,精致赏读……但这些阅读中,真真正正为学生而设,引导学生用真心和文本进行交流的不多。好多阅读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一种热闹气氛,追求课堂的一种虚假“繁华”。这种虚假阅读应该让位于真实阅读。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其在阅读中充分感受文本,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质疑、交流、争论,实现充满生命火花的真实阅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然景物的天然美,体会到人物形象饱满而深厚的人性美。如《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所引出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秋景图,阅读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河山的多娇姿态。《水龙吟》中,作者怀抱利器,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奈之际,看天水渺远,秋意无际;远望群山,玉簪螺髻,献愁供恨;斜阳楼头,断鸿声里,无尽江南游子意;看吴钩,拍栏杆,伤感英雄失意。不回家乡,不谋私利,只羡刘郎才气,为朝廷收复失地,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然人生暮年,机会渺茫,无限愁,无尽苦,无边恨意。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词人的胸中情,心中意,接受爱国思想的洗礼。

二、快乐阅读,兴趣激发乐趣“美”

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尤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也较没有兴趣,单靠老师强输硬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而要使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就必须想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语文源自生活,生活饱含情趣。语文阅读应该是富含趣味,充满快乐的情感活动历程。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寻找快乐信息,体验快乐情感的心路历程。教师通过讲故事,说笑话,听音乐,评影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富含生活情趣的文章,通过阅读,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加了知识,更增添了趣味。动物的游戏现象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狡猾,有的富含情感,有的充满理性。其形貌,其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富有生活情趣。关于动物游戏原因的种种假设,都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气息。“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既真实又荒诞怪异,映射出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无知、保守、固执又愚蠢可笑的“风采”,让人在轻松一笑中陷入深思。通过这些阅读,既提升了学生的快乐指数,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品质。

三、主动阅读,用心感悟文章“美”

现在课堂语文阅读经常是乏味且枯燥的,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懒,连课文都不愿读。”这反映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阅读是被动的。这也难怪,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教师只让学生读,而很少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读,读的时候应该体会什么,思考什么。久而久之,学生读课文变成了走过场,失去了情感依托,失去了智慧思考,兴味索然,便不愿读了。

阅读教学必须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自主阅读”:由“灌”现成的答案转到调动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由走过场转到重内容、重情感、重思想。唤醒学生的情感春水,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定风波》中,作者在暴雨中毫无狼狈之感,依然吟啸,依然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新旧势力的政治迫害,一再失意的苏轼,依旧豁达,仍能平静地笑迎“山头斜照”。这是怎样地从容,这需要怎样的智慧,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谁怕”,“归去”,这又是怎样的豪气,又是怎样的淡泊!通过和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非凡才气,感受到作者逆境中的坦荡、平静与从容,感受到作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迈、恬静与怡然自乐的情怀。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逆境,如何彰显人性光辉,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品质。

四、问题阅读,发现生命“美”

阅读要发现更深层次的思想,“学生初读之后,了解了全文的轮廓,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而产生满足感。有了满足感,就没有兴趣学下去了”。这时阅读停留在浅层表面,并没有深入到文本深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索都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没有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缺乏感性认知,缺乏理性探索。为此,教师应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地阅读与思考,引导他们向文本纵深处进军,在新的高度上体会文本形象,把握文本特色,认知生命的特质,思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西江月》二词的解读,若停留在表面,宝玉就成了一个空有堂堂仪表,腹中空空,毫无学识,既“不通世务”,又“怕读文章”,行为怪异,性情乖张,于国于家无益的无能儿、不孝孙。果真这样吗?黛玉为何就中意他?宝钗为何乐意嫁给他?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他?多少年来,人们为何又在不断地评他、议他、赞他、赏他?引导学生细读之,详析之,不难理出作者在这里是正文反作,明贬实褒。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形象,就是要赞美其反叛性格,讴歌其民主思想。进一步探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人性光辉,对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之,让学生快乐的阅读,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真实阅读,主动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带着充满灵性的问题阅读,读出文章的形象“美”,读出文章的情感美,更读出文章中精彩的生命光辉,从而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实,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内涵。

篇13:《论语》 阅读答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篇14:《论语》选段的阅读答案

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10.“知者”(智者)说话有什么讲究?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11.孔子认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时,应如何正确说话?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0. (2分)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

11. (4分)①说话要沉稳,不要急躁;②说话要坦诚,不要隐瞒;③说话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

译文:

①孔子说:“可以跟他说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掉了朋友(错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说话却跟他说,就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朋友(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篇15:《论语》选段的阅读答案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4)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选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语。(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来到实验中学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复习

(2)生气、发怒

(3)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老师传授的知识

2.D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4.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篇16:论语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关 键 词】 语文;有效拓展;阅读教学;地域文化;成果展示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学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作品的广泛涉猎和独立感悟。因而,自由而广泛的拓展性阅读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于是,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

固然,好的拓展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使课堂教学无限灵动丰富,给学生思维情感有力碰击,而那些视文本盲目随意,泛化文本无度无序、架空文本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漫无边际的拓展,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能力思维的提高和发展。为此,我就结合平时阅读教学中所做的一点活动,来谈谈语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一、立足教材,培养拓展阅读能力

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文本去搜集资料,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渠道,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以“立足教材”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甚至是从未上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而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去拓展学习资源,这种拓展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甚至令人担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叶圣陶先生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热爱人生。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外,给学生准备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去感受玉澜堂院落的春;准备了茅盾的《蚀》以及林语堂、张晓风对春的描写语段,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从而更好地领会作品的特色。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我又准备了《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让学生们感受从古到今,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二、联系生活,开发地域资源

2001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从新课改以来,浙江省11市相继在中考语文卷里出现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题。2006年的温州卷涉及到温州的传统工艺“瓯绣”,问考生从“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诗句中读出什么信息。2007年绍兴卷考到“谈鲁迅”专题。在这个背景下,“魅力台州”走进我市2009年中考语文卷。这种将本土文化与语文的“联姻”,既应证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也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拓展中,也可联系生活,开发地域资源。

记得在上《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感受云南的地方特色人文精神外,还让学生到网上去寻找温岭石文化的有关资料,学生们兴致骤增,情绪高昂,他们或自己上网,或小组合作,有的学生查到了石夫人的故事,有的学生查到了有“空中花园”之称的方山顶的形成;有的同学发现风光独特的长屿石硐则完全是千百年来温岭民众一斧一钎人工凿出来的……各种信息五花八门,纷沓而至。学生们将自己的发现经整理后印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分享这些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要爱我家乡,使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中认识、理解抽象事物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所以很有必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文化,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整合环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随着中考命题方向的不断改革,语文试题灵活性越来越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逐渐重视起来。但在孩子的阅读生活中,我们做老师家长的并不只是扮演外在的陪伴者与监督者的角色。

对于老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这一点,非常感谢我们实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时间。每天晚饭后的半小时,是我们学生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在安静的教室内,每位学生每捧一本书,在经典文学的海洋里徜徉。这既是对一天学习的放松,更是心灵的一种享受。正如肖培东老师在他的一篇《温岭的温度——写在温岭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推介活动后》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是你们的精心组织与设计,孩子们才懂得了经典。也许我可以说出一二三等缺点,但最重要的是你们给他们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没有什么比这样的馈赠更快乐的,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给予更珍贵了。思想有了,起飞的姿态总会曼妙;翅膀有了,天空的高远不是梦想。”除时间的安排外,学校还规划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班级中鼓励学生每人带几本课外书送给班上各年级或班级又开展图书交换活动——“共读好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对于家长,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阅读者。如这个寒假,我们学生要阅读《水浒传》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其中有一项就是“推荐导读”,要求家长向孩子推荐《水浒传》中哪个章回比较精彩,并说说精彩的理由。这样,家长必须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才可对孩子进行指导推荐。另外,学生在学校阅读了好的书刊,也可拿回家向家长推荐,共同交流。

四、创造平台,展示拓展阅读成果

当学生在开展拓展阅读时,除了教给其方法,创造环境外,还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和舞台。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班经常组织班级的“文学作品朗读会”“好书推荐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多种活动,展示学生的成果。学校也会在每学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增加了生活的乐趣,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也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了课外阅读的成功,从而也会激发他们继续拓展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另外,为了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我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对于读书后的心得想法写下来定期给学校的“飞翔文学社”投稿。当一篇篇充满墨香味的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这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我们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才能“节外生枝”,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新全.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卷[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2] 丁红彦. 浅谈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J]. 信息教研周刊,2014(5).

上一篇:古诗及名句下一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