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2024-07-19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精选6篇)

篇1: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教案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理解区域间交流的必要性。2.通过要求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

1.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2.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系统性知识相对缺乏,此时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最为熟悉的例子入手,让学感受不同区域间交往的重要性。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间联系的内容 难点:区域间联系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往来在区域间

导入:开门见山,我们生活的区域总是和其他的区域相联系的,我们生活中吃的用的也往往来自其他地区。(请同学适当举几个例子)环节一:天南地北聊物产

带过学生的回答,出示国内典型的物产,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广物博,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国外物资,带着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发现生活原来离我们那么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下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借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区域的物产不同?而且生产生活也不尽相同?(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归纳出:自然条件差异?物产差异?人文生活差异。

正式因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各地条件有差异,所以要区域之间进行交往,互通有无,即“区域交往的必要性”。环节二:咫尺天涯书特产

从宁波本土特色入手,出示阿拉讲大道栏目,让学生回答该栏目的赞助品牌有哪些。(史翠英—宁波大阿嫂、陆龙兄弟、三雪牌汤圆、义茂年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借以“宁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产?”,让学生带着思考体验舌尖上的宁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整理出示:

奉化:水蜜桃、溪口千层饼、芋艿头 象山:大黄鱼、紫菜、梭子蟹 余姚:榨菜、河姆渡茭白 慈溪:杨梅、年糕、三北豆酥糖 宁海:长街蛏子、土鸡 江北:涌优牛奶 北仑:三山金柑……

在学生有所了解后,让他们更深一步了解家乡——出示宁波名片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物产丰富,区域位置优越,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港口城市!学生产生家乡自豪感(港通天下,回顾第一张PPT宁波北仑港)指点学生得到启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挥区域特色!环节三:七嘴八舌谈往来

除了以上的物产交往,还有哪些交往的内容?(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得到以下方面:

经济:如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宁波开幕

文化:如宁波三江中学合唱团获得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银奖 信息:如微博上马航新闻

技术:如宁波引进技术生产空气净化机 人才:如宁波保税区综合人才招聘会……

学生得到启示:区域之间交往密切,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环节四:四面八方汇交流

请学生回答,区域交流可以是哪些范围里? 出示区域交往范围示意图: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选取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展开,使学生对于区域之间交往记忆深刻。教师小结,区域交往的必要性、内容以及范围。环节五:火眼金睛辨关联

习题巩固,出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得到及时练习。【板书设计】 往来在区域之间

区域存在差异?互相交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篇2: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形象及其包括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着三大类。

2、理解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像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什么是具象美术

2、什么是意象美术

3、什么是抽象美术

导入:师: 我们一起玩个游戏。(看对图像的观察力)

学生边观看图片边思考: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狮子在哪里? 有几个黑点 ? 是静的还是动的?等图片,提高眼睛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图象的兴趣。

小结:刚才的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是,有的人却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他能够通过这双审美的眼睛产生思维和发现美感,并能够在此作用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启迪。引出本课课题:图象与眼睛

(二)、探究交流

1.展示《重屏会棋图》中国画 周文矩、《刘胡兰就义》冯发杞 提问:这几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2.展示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作品,同学欣赏并思考。提问:(1)、对于这几类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2)、他们分别让你联想到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三)、教师精讲 精讲问题一:具象美

对于具象作品,它们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看的时候可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刚列举的三副作品来帮助理解什么是具象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所追求的就是“真实”。

精讲问题二:意象作品与抽象作品

意象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把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形象,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如夸张、变形、重组或改变客观的比例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我们可以辨认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的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抽象美术指完全不可辨认的图象,来源于作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韵律、节奏等是否让人舒服。

(四)、学习展示

1、展示《贵妇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具象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2、展示《狐狸的游戏》、《红黑黄蓝灰的构成》 提问:这些作品我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篇3: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素质培养

随着上世纪末至今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激增,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约为340万。199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数量。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了495万人。与在校生人数激增情况相反,高等学校的人力和物力条件却没有明显改观。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措施也跟不上,出现了高等学校各种软硬件不成比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是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逐渐削弱,再加上师生比例的失调,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化,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已迫在眉睫。但是,高等学校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不足等客观原因,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生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日渐削弱。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必须把握的中心议题是: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扩招以来这些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质本身的问题,包括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状况更令人忧虑。大学阶段是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机,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势下,大学教育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又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况且进入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多次的职业转换的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而那些“专业以外”的非专业素质,在某些领域、某些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受益一生。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侧重知识传授即专业素质教育,而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也称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非专业的素质正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并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固有的弊端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加上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素质缺陷尤其是非专业素质方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缺乏远大理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少在校大学生也以人才市场上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的大小,作为自己在校期间求知成才的唯一出发点,只注重与此相关的某一素质的培养,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会话和应试能力等,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结果是处于优势状态的某一素质因人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很难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

高等学校讲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即“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综合能力等的养成,即“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人才的这种综合素质的养成,仅靠课堂自上而下式的多种、多重、多类别的灌输是不够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重点解决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堂是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能力素质、交际素质、外在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的熏陶、濡染

教育的根本性功能是育人。在实现这一功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单靠它,是远远达不到育人目标的。从文化学角度看,成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在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人对文化的创造这一互动关系中完成的。学校的育人过程,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教育过程,而是在因学校这一特殊的组织机构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环境中的熏陶或濡染过程,是人的真善美和谐发展的过程。文化学上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包含着大量的第二课堂教育因素。

素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系统观点出发可理解为系统诸要素所具备的特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统一于系统这一整体,并通过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来。对于大学生而言,素质就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

素质是可塑的,可变的,但不是教出来的,是氛围熏陶和环境熏染而成的。第二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氛围。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高等学校中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高校第二课堂,它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内的潜课程,是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形象、提升素质的重要场所。其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利用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4年的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在毕业前残杀四名同寝室同学的事件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一位教授为马加爵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了一首诗:《马加爵,我对你说》。诗中写到:“作为教师,你给了我们一个痛彻心脾的反省;当我们离开课堂,是不是感到还有更多的责任。”认真反思这个教师所写的诗,我们是否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大学专门知识教学即第一课堂之外的业余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时间段,对一般高校教职员工来说似乎不再有责任了,但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来说,那却是关乎其成长全程的,关乎其终生成就的大问题。有个道理不难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把专业知识课程教授得怎样精彩,学生都需要课后的深入消化、吸收和提炼升华。按照这个思路,无论是在哪一级、哪一类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学习和辅导也同样是学校的责任,更何况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绝不是要求学生们选修几门伦理纲常的课程,就可以自然形成人们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行。其实,这也正体现了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存在的意义。马加爵事件的出现恰恰引发人们去思索,即忽视高校本应有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问题,势必会导致更多的马加爵事件出现。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素质教育、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如前所述,素质就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指人先天的生理机能,更主要是指个体在后天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个性心理品质。大学生个体尽管都有先天的生理素质,但面对高于其自身现有素质状况的高校第二课堂文化,个体素质会因两者实际水平的势差而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以现有素质为基础,在第二课堂文化的感染、熏陶中,不断吸纳吞吐,从而提升发展素质。

高校第二课堂是一种“无形的规则”,在高校教育中是最能感染人和塑造人的不见面的“老师”,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它对人的教育不是把道理、观点、要求等明白地告诉接受主体,而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潜藏到相关的文化场之中,使接受主体在领悟其的价值意义的过程中感到自然、愉快、轻松,不伴随任何一种外在的精神压力。它是一种无讲台的教育,即所谓的“不教而教”,没有居高临下的有形的权威式的训导,不容易使接受主体产生逆反、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

大众教育形势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在《我之见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第二课堂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高校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第二课堂。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从大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的角度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素质的培养,是第一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是能令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经历,所以,第二课堂建设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要重点加强校园网、学生社团、宿舍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1.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广大青年学子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也已成为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运行载体和支撑手段。因此,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以促进学生素质健康发展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它成为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广阔平台,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站或网页,以此为媒介,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内容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的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巨大的诱惑力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二课堂。要发挥网络优势,引导学生的网上行为。因为平等、自由、宽容等观点现今已成为网络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多是由此而始。因此,构筑网络文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宽容、公正的姿态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要求,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判断力,引导他们自觉维护科学的网络价值观、网络道德观,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网络素质。

2.利用学生社团,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已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社团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实际上又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由于有兴趣一致性、年龄趋同性、活动针对性、锻炼有效性、管理自主性等特点,学生社团吸引、聚集着众多同学,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改进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学生社团的育人职能,但仍需不断深化以下工作: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学生社团活动多元化、精品化;积极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学生社团“借船过海”,自觉与其他正式组织加强联系,整合各种资源,取长补短;鼓励学生社团发挥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研究社团的发展规律,提高服务育人能力。

3.利用宿舍文化,营造第二课堂氛围。宿舍是大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成员间天天见面,朝夕相处,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无形中起着交流和促进作用。同时,宿舍每个成员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宿舍成员在与各种性格、特点的同学相处中,从他们那吸取长处,丰富自我。可以说,宿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有一项调查表明,93.8%的大学生认为宿舍文化在大学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学生宿舍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阵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必须把宿舍文化建设置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定位,深入研究,立足实践,不断创新,力求突破。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宿舍基础建设的投入,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二是完善宿舍管理体制,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保证;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篇4:初中美术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新课程改革后美术课已由传统的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为主,转化成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新课程体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要有新的认识。特别是单纯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完成目标任务。这就必然促使我们积极开辟美术“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以补充和完善。

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然而初中美术教学面对的一大难题——恰恰正是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的下降。有的学生甚至把完成美术作业当作一件头痛的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充分利用美术第二课堂,给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我为校园添色彩·设计校服》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安排了《中学生与服饰美》这一课题。要求学生调查全校同学的服饰,讨论“怎样的穿着才会给校园添色彩?”;“何谓‘衣着得体’?”;“中学生不应有的穿戴有哪些?”……通过这一活动,以前衣服上到处印着诡异图案等不文明现象一下子消失了,无形中也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想课。课堂上学生们个个勤于动脑、勇于动手,设计出的校服既显得青春活泼,又能够朴素大方。有几位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出了服装小样,受到大家的好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在课外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设计班级标志、布置教室一角、制作主题板报、美化寝室环境等以校园生活为切入点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二、顺天致性,发展学生个性。

以前我喜欢给学生作示范性板演,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作业的“千篇一律”。如教学生用线条表现花卉,我示范“荷花”,学生就画荷花,示范“梅花”,则一个班学生大多都画梅花。这种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极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美术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除了双基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学习《多彩的学习生活·校园伙伴》一课前,我和语文教师一起组织了“你认识同桌吗?”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同桌的文章,然后再给同桌画一张像。活动中学生们对同桌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友谊,文章也写的充实感人。给同桌画像时,是带着感情和自己的理解去表现的。虽然有些“五官比例”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一张画都显得很生动,决不再是“千人一面”。

课后,在我的建议下,他们把文章转抄在画像的背面,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同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礼物会越来越显得珍贵的。

三、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1.触景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过去美术欣赏课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就可以了,很难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一堂课下来,好多学生“知之甚少”。列宁讲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在学习《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前,我组织了“体验一次父母的劳动”的活动。要求劳动后每班都要排一出和劳动有关的话剧。有班学生表演了“古诗文《锄禾》”,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对劳动的理解也加深了。

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感受过程。通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身临其境”的课外活动,都能达到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国外就有很多学校和美术馆合作教学的模式。2001年上海美术馆与中小学合作,进行了“摩尔在中国”活动。上海的中小学生们得到了近距离感受“摩尔之洞”魅力的机会。

2.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1世纪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世纪,社会需求创造性人才。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元旦组织学生制作贺卡、“万花筒”、蛋壳类工艺品……寓教于乐,也可以补充美术课堂教学之不足。

3.回归自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事美术教育的人,一般都会对小学生儿童画的那种稚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大胆的想象,发出由衷的赞叹。然而仅仅是两三岁之差,再看看初中生的绘画——粗糙、呆板,没有了任何灵气。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又一大难题。为什么呢?我想就像是花儿在室内久了,没了野性一样吧!多组织些课外活动,例如:野外写生、游环城路、参观工厂、春游、野炊……把学生放回到大自然中去,让大自然开阔其视野,让蓝天白云激发其想象去吧!

四、美化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习“我为校园添色彩”一单元时,我和政治教师一起组织了“创建绿色环保学校”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校园环境;提出绿化建议;绘制环保蓝图;制作校园模型。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了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花草树木,有些学生还成了种花能手,学校“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气氛变得浓厚了。在环境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也会得到美的体验。

此外,春暖花开时,组织学生写生花卉。把自己亲手种的花画出来,再搞一次“花与画”的展览,让环保意识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

五、深入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利用课堂所学服务社会。美术课上学过的美术字可以为社区书写标语、制作墙报;还可以手工制作道具,组织文娱活动等,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教学。

中国历史悠久、幅域广阔,具有丰富的美术社会资源。特别是民间的剪纸、泥塑、刺绣、布艺、农民画……更是世界艺术奇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都可以很好的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学习“民间艺术·剪纸”时,我邀请了邻里的剪纸能手,在课外给学生作了传统剪纸的示范。学生很快就有了反馈:有些同学课后将自己家里长辈的剪纸作品也带来了,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

六、以道扬技,培养学生的“大美术”修养。

古人论画需“诗、书、画、印”四绝,“琴、棋、书、画”常常是相提并论,这就是所谓“画道”。美术教育是整个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的发展既有其自律性,也有与整个文化发展的关联性。而美术第二课堂就是连接美术和其它文化知识的一道桥梁。例如,可以和物理学科共同组织一次“校园掠影”的摄影比赛〔由物理教师讲授摄影原理〕。在摄影中练习学生的取景、构图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也可以与历史学科联系在一起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欣赏我国古代的陶瓷、玉器、绘画、雕塑……由表及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然,像文学、音乐等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熏陶作用的,更需要组织一些活动,充分利用起来。

综上所述,通过美术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美术同生活、同社会、同其它学科的联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为将来其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教育部基教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钟启泉主编,《美术教育展望》,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选》,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5] 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

篇5:第二课自由与勇气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电影中人类为自由而奋斗的勇气

2、电影在主题表现中使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1、自由是每个民族都向往的2、追求自由是人类精神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电影中为自由而奋斗,而不是为自由面杀戮的精神体现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授课时数】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红日在东方升起,自由之歌在纵情歌唱”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永不陨落的主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探讨自由的思想路径是不同的。进入工业社会,在自由与民主的旗帜指导下,人类把自己从必然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驶入了追求自由世界的轨道。但是,由于自由与民主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我们以自由和民主为坐标所勾画出来的自由世界蓝图还是无法真正付诸实践的,在自由与民主的激烈冲突中,我们反而离自由世界越来越远了。

实际上,自由与民主的矛盾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它们是在人类挣脱必然世界的过程中作为两种斗争的武器而产生的。对于我们而言,追求自由世界仍然是一条未尽之路。本模块主要讲影视作品中为了人类的自由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中外影视作品 所选择的影视作品有《勇敢的心》(美国)、《亮剑》《太行山上》(中国)

三、影视鉴赏

影片

一、《亮剑》

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

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战神”式将军的一生写照。

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无意中闯进了八路军太行根据地的腹地。八路军总部决心消灭这股孤军深入的日军,战幕就此拉开。日军凭借地形顽强据守,前几轮攻击部队伤亡惨重。386旅旅长陈赓命令预备队出击。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命翻译喊话,指名道姓要同日军大队长山崎进行中世纪式的刀剑决斗,独立团政委赵刚听了哭笑不得。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山崎大队全军覆灭。

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在日军宪兵队长的生日宴上大打出手,日伪军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弹尽粮绝的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日军运输队,由于情报失误,伏击部队遭遇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关东军部队,在

1兵力对比一比一的情况下,李云龙高喊:狭路相逢勇者胜,率先展开部队和日军进行白刃战,用冷兵器全歼日军两个中队,此战之惨烈竟惊动了最高统帅部的蒋委员长,也引起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极大关注。在日军情报部门的策划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特种部队长途奔袭李云龙的团部所在地——赵家峪村,企图一举生擒李云龙。战斗打响后,李云龙腹背受敌,情若危卵。政委赵刚负了重伤,久经沙场的李云龙第一次领教了特种作战的威力,这一全新的作战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云龙部经血战突出重围后,日军特种部队在归途中遭遇到国军楚云飞部的伏击,伤亡过半的日军特工队逃进了平安县城。是役,独立团损兵折将。从未吃过亏的李云龙感到奇耻大辱,特别是他的新婚妻子也被日军俘获。

暴怒中的李云龙做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竟擅自命令以正规军一团的兵力攻击日军重兵防范的县城。这一打竟把晋西北打得天翻地覆。国、共、日三方的参战兵力达到几十万人。日军特种部队全军覆灭,李云龙的妻子秀芹在独立团的炮火下与守军同归于尽。

李云龙武艺高强的警卫员和尚在执行任务时被即将归顺八路军的土匪部队误杀,怒火中烧的李云龙听不进任何劝阻,率部包围了黑云寨,亲手用刀砍掉了匪首的脑袋,给自己的警卫员报了仇。八路军总部极为震怒,李云龙被降为营长。

抗战即将胜利,国共双方的将领们都认识到,双方迟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楚云飞先发制人,邀李云龙赴宴,准备在席间擒获李云龙,李云龙单刀赴宴,酒足饭饱后解开大衣,露出了缠满全身的炸药,楚云飞无可奈何地送走李云龙。

几年过去了,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险些同归于尽。李云龙师长被一发迫击炮弹炸得像个被打碎的瓶子,楚云飞少将胸前中了两发机枪弹。

中国人强调仁,包括对敌手。所以大敌当前,很多人逃之夭夭并美其名曰:保存实力。但李云龙说:“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任何一支团队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团队组建时首任长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团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团队灵魂永在。这就是魂。中国人现在太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勇立潮头不倒的精神,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一种铁嘴铜头橡皮肚的精神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亮剑当自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魂。

和平年代的亮剑精神,应该是强国面前不卑不亢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民族风貌;应该是敢于攀登,善于啃硬骨头的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祖国竭尽全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中华民族必将岿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以命相搏,但,英雄主义精神绝不能丢!亮剑,是在金钱权势面前保持纯洁高尚的情操;亮剑,是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时遇挫折不气馁、敢于向科学最前沿发起猛攻;亮剑,是在国内国际经贸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寸利必争;亮剑,是在思想领域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坚定不动摇;亮剑,就是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敢于面对它,研究它,战胜它,哪怕失败一千一万次!

血性男儿,勇于亮剑。于今而言,在中国大地,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历史忘记,更不能把党一脉相承的精神忘记!做一个有血

有肉的男人!

影片二:太行山上浴血杀寇

电影《太行山上》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电影主要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庆,投资400多万元打造的战争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被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指定为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这部抗日巨片浓墨重彩的表现了1937年至1940年期间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第一次出现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军国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以及日军的“铁壁合围”等.为体现更有质感的战争场面,影片动用了60余吨炸药,直升机50余次,更是前所未有过的动用了武行人员138人,并成为最多数字特技战争场面的国产战争大片,誓要将《太行山上》媲美美国战争巨片《珍珠港》。比如电影里有坦克正面压过日本鬼子的全过程镜头,也有良心发现的日军高喊“军国必败”,纵身跳下火海焚身的场面,惨烈而逼真。

第二课时 梅尔·吉卜森的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在奥斯卡典礼上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好莱坞才子梦想成真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真实的历史,里面的人物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英雄,应该说这是一 部不容易表现好的影片,可梅尔·吉卜森从整体故事、情节的构思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煞费苦心,以情动人,使得这一部可能拍成历史教科书式的影片感人至深,颇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整体故事结构的形成,既不离苏格兰反抗英格兰压迫的大背景,也不刻意去正面表现这些矛盾,影片的开始,华莱士的父亲及亲人牺牲一段完全从侧面切入,以少年华莱士的视角去体会那段痛苦,而后华莱士回到故乡,也将他和梅伦的爱情故事作为前台,英格兰对苏格兰人的欺侮作为背景,就在华莱士和梅伦似乎就要那样恬然而又麻木的度过他们的一生的时候,矛盾激化了,一个英雄诞生了。

在华莱士成为苏格兰民间抗英领袖之后,故事也没有变得单调乏味,影片的战争场面拍的紧张刺激,气势不凡,带有明显好莱坞当代电影特色,既有斗智,又有斗勇,华莱士的英雄形象日益丰满。就在此时,另一个女人出现了,看够了港台莫名其妙的历史爱情片之后,这样的故事却没有使我们感到别扭,既然有英雄当然要有美人,当我们觉得她该出现的时候,她就出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以两条爱情线路架构前后,中间的琐碎的战事与传奇似乎也就

成为观众心中牵肠挂肚的历险,爱情赋予了华莱士丰富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在这个600年前的英雄就义之时,今天的电影院里再次响起了唏嘘之声。

说到华莱士服刑一场戏,真是妙不可言,首先音乐的烘托十分到位,人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其次几个画面的切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气氛显得十分紧张。而当奄奄一息的华莱士鼓足力气喊出了“自由”之后,影片中的他侧目含情看到了翩翩而至的妻子梅伦,似乎在了却缭绕许久的一段思念,与那种与敌人怒目而视的传统英雄形象相比,我们宁可相信华莱士最后真的想着的是他的妻子。

科班出身的梅尔·吉卜森,他的外象和气质为华莱士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表演上,他那双碧蓝色传神的眼睛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这使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觉得那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英雄。如果说我们在《致命武器》系列中看到是极似真实生活中聪明、幽默、风度翩翩的梅尔·吉卜森的话,那么,在这部《勇敢的心》中,我们则看到了一个具有杰出表演才华的艺坛才子的形象。

影片的成功已经被奥斯卡典礼上的那五樽金光闪闪的金像所证实,但不足之处也不是没有,比如华莱士的英雄的壮举,影片设计成为爱情而起和为民族而终,这之间的过度仍显唐突,与高潮战事中的极具感召力的华莱士相比,初期那种与世无争表现似乎难以担当这个人物的铺垫。

影片中的配乐十分优秀,尤其是苏格兰风笛的运用的确魅力无穷,尽管詹姆斯.霍顿这部影片的音乐没有获奖,但总体来说这里的配乐要比他后来获奖的《泰坦尼克》要更加出色,结构上也要复杂一些,与情节配合十分紧密,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写作练习

从以上三部影视作品中选一篇写一小段影评600字左右

篇6: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一课时 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生必须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人生。从哲学知识角度看,坚持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要求,人生贵在行动的重要哲学依据。从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上来说,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帮助学生明确要珍惜生命,增强自觉行动的效率,为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实现成功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情感变得丰富细腻;意志力逐渐成熟。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职生有失落和自卑感,个别中职学生惰性和厌学心理较重,感恩心和责任感不强等。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看事物做事情,往往不能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和人生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

前面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知道了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好人生路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并且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而物质世界又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而正是物质世界的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决定了我们人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而我们这种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

当我们在面对人生多种可能性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只有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播放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河南郑州人,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3年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邓亚萍是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身为体育教练的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取得清华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剑桥博士毕业,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

邓亚萍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由此可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写出题目: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白的地方?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______;

赵翼:李杜诗篇百口传,______;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

__!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____才得以存在、生活”。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物质运动】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说明上述名言诗句体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思议的。

故事: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1.2666RMB元),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疲惫痛苦的旅行。”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的美好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一个道理,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主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物质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人也一样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生行动,人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获得发展,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

欣赏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

合作探究二:

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人生贵在行动,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不怕失败。上述名言和漫画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人只有在行动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材料:杨澜的故事

我做电视已经17年了,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至今我也没有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经历了许多事业上的挫折。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位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15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

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合作探究三:

结合杨澜的人生事迹,说明人生贵在立即行动的意义?总结怎样正确做到立即行动、敢于行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人生的有限时间,积极行动,立即行动。要立即行动,就要敢于行动,不怕失败。

敢于行动,就要做到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和坚持到底之勇。只有积极进取,敢于行动,人生才能发展,人生之路才能不断延伸。

敢于行动,还要求我们做到善于行动,即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掌握行动的方法,才能使行动获得成功。

【体验导行——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加强壮,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读一本文学书籍提高文学修养,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请从今日开始准备,立即行动!如果„„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

结语:播种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建功立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只要你活着,当“立即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理,要你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时,你就该立即行动,并坚持到底,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卓越的成功人士。

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自我发动法则实际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励警句:“立即行动!”无论何时,当“立即行动”这个警句从你的下意识心理闪现到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立即行动。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课时,学习唯物主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观点,学生能从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原理中认识到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会把握规律,善于行动,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从哲学知识角度看,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解决人生问题来说,本课的落脚点在于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懂得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找到科学的方法,为人生成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教学难点: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学情简要分析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疑难困惑等方面来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行动构筑辉煌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反思敢于行动】

案例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谕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

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待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毕业于花卉培植专业的中职生齐韵,通过仔细研究,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她培育的牡丹花经常销售一空,不预定都买不上,她用辛勤的劳动装扮着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案例二:

枸杞,俗称“明目子”,果实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服用可以生精治虚,补肾明目,益寿延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美:“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宁夏出产的枸杞被载入新中国药典,在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当地人称为“红宝”。但宁夏枸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遇到了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宁夏枸杞的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龙头企业缺失,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者,一家一户种植几亩枸杞,小打小闹,很难将产品推向大市场。信息闭塞的农民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价格看好时就扩种,价格跌落便不顾一切地挖毁,结果是产业品牌难保,龙头不举,流通不畅,生产大起大落。“红宝”成为农民的“伤心果”。当枸杞在国内外需求日益增长之际,宁夏人发现,国内各地枸杞市场80%以上打出的是“宁夏牌”,而宁夏的枸杞产量实际上不到全国的20%。10多年前,当海南亮出红宝口服液招牌时,宁夏人似乎觉得那是一件遥远的事。但枸杞新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不应求的天津枸杞糖衣片,每公斤价值上万元……面对“自家养鸡,蛋生旁门”的状况,宁夏人做出了不甘落后的抉择。首先,集中精力建成了“宁夏红”、“圣杞乐”、“早康”等上规模、上档次的枸杞深加工厂家;接着,分别打出各自的名牌产品,冲出宁夏,走入国内沿海地区,乃

至打到海外市场。如今,宁夏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此外,产品深加工由传统的医药加工向功能饮品、化妆用品方向转化,枸杞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领域越来越丰富,提升了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驶入产业化快车道后,宁夏枸杞的前景令人艳羡:枸杞已由药用转向食用保健为主,市场拓展到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伤心果”变成了“黄金果”。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客观规律】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思考问题一:

(1)从哲学角度看,武则天作为皇帝为什么也不能令牡丹在冬天开放?说明齐韵可以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的道理。

(2)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什么?“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给我们成功行动、善于行动方面怎样的哲学启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板书)。敢于行动如果盲目行动,冒险蛮干,不顾客观规律,这样的行动不会成功,材料中武则天下谕旨令百花开放违背规律,只会事与愿违。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宁夏枸杞成为“伤心果”的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伤心果”又怎样变回了“黄金果”的原因也是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本来、本身就存在;

本质:和现象相对,是内在的但却表现于外的,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现象,而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本质呢?就是我们提到好多次的万有引力。

必然:和偶然相对,一定如此会发生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从低级到高级。

稳定:是必然的表现,是说规律出现的重复性、普遍性。

例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运行就反映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必然联系。自古及今,年年如此。农作物的生长、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等都反映着不同生命运动的规律。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努力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生行动规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认识指南和行动向导。

案例三: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他父亲的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

案例四:

有一个青年画家,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于是他到一位当时很有名气的大画家那里求教。他问大画家:“我画一幅画往往只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花上一年?”大画家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年轻人不解地问:“倒过来?”“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大画家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辛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的,试试吧,年轻人!”青年画家接受了大画家的忠告,回去后,苦练基本功,精

心搜集素材,周密构思,用了将近一年的工夫,画了一幅画。果然,它不到一天就被卖掉了。

合作思考问题二:

结合上述实例,请你谈一谈上述人物是如何做到把握规律善于行动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人生行动要以把握客观规律为前提。行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能否成功,关键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生行动只有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才能找到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要善于行动,就要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学会做事,克服盲目性。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目标。目标会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相统一。

第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准备要精心、周到,包括对对象的理解、做事情的条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等。

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顺序。要养成按照时间顺序做事的习惯。第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

人生行动是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我们在人生行动中要善于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并利用规律,会干、巧干,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体验导行---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策划:圣诞节促销方案。

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季,快乐派幽默玩具连锁总部以“相约圣诞,惊喜无限”为主题,为提高“快乐派”幽默搞笑玩具在圣诞节期间的销售量,增加全国各地加盟商的经济效益,特推出此次圣诞促销活动。

活动时间:12月11日—12月26日。活动内容:请补充完整。

活动反思:怎样实现圣诞节的促销活动?策划圣诞节的促销活动有哪些规律可循?

结语:善于行动,就是要学会做事,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法则去做事,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人都不可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行动。即坚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六年级下册写景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