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2024-07-16

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共6篇)

篇1: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2.00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73-75.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

1.概念: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又称为皮质类固醇。由于皮质类固醇包括性激素及维生素D3的衍生物,因此,本文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一名称。

2.作用强度分级:依据皮肤血管收缩试验等方法,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强度可以分为许多级别。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是4级分类法,将其分为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4类。激素的结构是决定其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但浓度、剂型对其影响也较大。复方制剂中加入的某些成分,比如,促渗剂氮酮或角质松解剂水杨酸等也会提高激素的强度。此外,激素的作用强度分级不一定都与临床疗效平行,比如,地奈德分级是弱效激素,但临床疗效和作用却与某些中效激素相当。

超强效激素和强效激素适用于重度、肥厚性皮损。一般每周用药不应超过50 g;连续用药不应超过2 ~ 3周;尽量不用于 < 12岁儿童;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应在面部、乳房、阴部及皱褶部位使用。国内外常用超强效激素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凝胶、软膏、乳膏及泡沫剂; 0.05%醋酸双氟拉松软膏及0.1%氟轻松乳膏等。强效激素包括,0.1%哈西奈德乳膏、软膏及溶液、0.1%安西奈德软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凝胶及软膏、0.05%丙酸氯倍他索溶液(头皮剂)、0.025%丙酸倍氯米松软膏、0.25%去羟米松软膏剂及乳膏、0.05%卤米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或软膏、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0.05%醋酸氟轻松软膏、乳膏或凝胶及溶液、0.1%糠酸莫米松软膏、0.005%丙酸氟替卡松软膏、0.1%曲安奈德软膏、0.5%曲安奈德乳膏等。有的药品仍沿用“霜”,作为剂型的属性。

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可以连续应用4 ~ 6周; < 12岁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2周;不应大面积长期使用。常用中效激素有,0.1%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洗剂、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及洗剂、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及软膏、洗剂、0.12%戊酸倍他米松泡沫、0.025%氟轻松软膏及乳膏、0.2%戊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05%二丙酸倍他米松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乳膏及洗剂、0.05%丁酸氯倍他松软膏等。

弱效激素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皮损(包括儿童皮肤病、面部和皮肤柔嫩部位),可以短时较大面积使用,必要时可以长期使用。常用弱效激素有,0.05%地奈德软膏、乳膏、凝胶、泡沫剂及洗剂、0.1%戊酸倍他米松洗剂、0.01%氟轻松乳膏及0.05%氟轻松溶液、0.025%曲安奈德乳膏及水剂以及外用各种剂型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制剂如,0.5%醋酸氢化泼尼松软膏、0.05%醋酸地塞米松软膏、0.025%醋酸氟氢可的松软膏等。

3.治疗指数与软性激素:治疗指数是用来评价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及全身不良反应的一个指标。治疗指数 = 治疗21 d后症状改善75% ~ 100%的患者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受抑制的患者数。治疗指数越高,全身吸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少。

软性激素是指激素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肤内被吸收后能迅速地被分解代谢为无活性的降解产物,而局部却保留高度的活性,故对HPA轴抑制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大为减少,治疗指数大为提高。软性激素适合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国内现有的软性激素有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需要注意的是,软性激素并不是衡量皮肤局部安全性的标准,提高外用激素安全性的关键,还是在症状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效能最低的激素制剂。

二、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有明确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及抗增生作用,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局部感染、如加重痤疮、疥疮,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改变、激素依赖及反跳、口周皮炎、难辨认癣、难辨认毛囊炎、接触性皮炎、诱发溃疡、诱发毛囊炎或粟粒疹、脂肪或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眼周使用可能引起眼压升高、青光眼、白内障、加重角膜、结膜病毒或细菌感染,严重者可以引起失明。全身长期大面积应用可能因吸收而造成HPA轴抑制、类库欣综合征、婴儿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血糖升高、致畸、矮小症等系统性不良反应。

三、适应证、禁忌证和外用前应注意的问题

1.适应证: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非感染性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白癜风、斑秃、血管瘤、增生性瘢痕、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

2.禁忌证:对糖皮质激素或其基质等成分过敏是绝对禁忌。各种皮肤感染,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酒渣鼻、痤疮、口周皮炎、皮肤溃疡等则为相对禁忌,必须评估风险和效益比,在充分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方可考虑使用。

3.外用激素前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明确皮肤病的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所选糖皮质激素的强度、剂型是否合适;对拟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是否了解;能否在适当时间内控制病情;病情控制后能否很快减量直至停药。应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用药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方法。最后,必须注意,使用激素时不能忽视针对病因和诱发因素的检查和治疗。

四、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初始强度选择:皮肤病的种类和皮损的性质是选择外用激素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原则上是首先选择足够强度激素中的最小强度的激素,避免使用过强或强度不足的制剂。一般角化、苔藓化或肥厚的皮损以及盘状红斑狼疮、白癜风、斑秃、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疾病的皮损应首选强效激素;轻度的红斑、微小丘疹或脱屑性皮损,尤其是身体柔嫩部位的皮损首选弱效激素;其他皮炎、屈侧银屑病及红皮病可以选择中效激素。2.剂型选择:根据皮损性质及部位选择。软膏透气性差,润肤性强,适合肥厚、角化及脱屑性皮损,尤其是掌跖部位者,而不要用于面部等柔嫩部位的非肥厚、角化的皮损。乳膏及凝胶可用于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各种皮损。凝胶、洗剂及溶液剂更适合头皮及毛发浓密部位。酊剂及醑剂适合肥厚、苔藓化的皮损。过度肥厚的皮损激素可以封包以增加疗效。3.复方制剂及联合治疗:怀疑合并有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损可以使用含相应抗微生物药物的复方制剂1 ~ 2周;斑块性银屑病可以使用含卡泊三醇或他扎罗汀的复方制剂;肥厚、角化皮损可使用含角质松解剂的复方制剂。4.使用方法和疗程:治疗开始时选择强度合适的激素连续应用,直至症状控制。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在1 ~ 2周内控制症状。如果使用2周后疗效不满意,除考虑所用的药物强度是否足够外,还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去除了病因及诱因,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对所用激素过敏及患者依从性等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待病情控制,即瘙痒和皮疹明显消退以后,再换用强度较初始激素强度低的激素维持一段时间或使用非激素制剂。对于某些病因已经去除的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可以停药,而其他慢性复发性疾病,如,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在皮损明显消退后,可以选择下述维持治疗:①长疗程间歇疗法:可在皮损消退后,每周间歇使用1 ~ 2 d,疗程半年左右,可有效减少复发;②序贯疗法:每日使用激素与非激素制剂各1次至皮损完全消退后,再使用非激素制剂间歇维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非急性期通常采用序贯疗法,初始选用强效激素或激素与维生素D3衍生物或维生素A酸联合用药或直接使用复方制剂应用2 ~ 4周,至皮损变平、症状控制后用非激素制剂维持治疗2 ~ 3个月。白癜风、斑秃等多需要应用强效或中强效激素3个月以上才能够见到疗效。皮肤血管炎、非感染性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增生性瘢痕、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常需要长时间间歇性按需用药。5.用药次数:一般每天1 ~ 2次,使用次数不宜过多。6.药量:指尖单位(fingertip unit, FTU)指从一个5 mm内径的药膏管中,挤出一段软膏,恰好达到由食指的指端至远端指间关节横线间的距离长度的药量,约为0.5 g,可以供双侧手掌均匀涂抹一遍,据此可以推算相应皮损的用药量。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要的皮肤科外用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上也存在“滥用”和“恐惧”问题。为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五、特殊人群及特殊部位用药

1.妊娠或哺乳妇女:外用激素对人类胎儿发育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妊娠期慎用。必须应用时,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可以使用弱效、中效或软性激素。妊娠早期勿用含氟激素。哺乳期勿在乳部应用。

2.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由于皮肤薄,代谢及排泄功能差,大面积长期应用容易全身吸收产生系统不良反应,一般选择弱效或软性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除非临床特别需要或药品特别说明,慎用强效及超强效激素。在婴儿尿布区不使用软膏(相当于封包会增加吸收)。多数激素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强效激素卤米松的说明书指出2岁以下儿童可以应用,但连续使用不应超过7 d。

3.皮肤柔嫩部位:如面部、眼周、颈部、腋窝、腹股沟、股内侧、阴部等部位皮肤薄,激素吸收率高,更容易产生表皮萎缩、萎缩纹、局部吸收及依赖/反跳综合征,应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必须使用时,可以选地奈德制剂、糠酸莫米松凝胶或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氢化可的松制剂等。一般湿疹皮炎用药1 ~ 2周,红斑鳞屑性皮肤病2 ~ 3周,其他斑秃、白癜风、红斑狼疮等可以适当延长。

4.毛发浓密部位:如头皮,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激素,剂型可选溶液、洗剂、凝胶。

六、不良反应的监测

应该主动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建议强效、超强效激素每2周复诊检查1次,中效激素3 ~ 4周检查1次,弱效激素每4 ~ 6周检查1次,观察有无系统及局部不良反应。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相对是安全的。国外报告,每周2 ~ 3次(婴幼儿每月不超过15 g,儿童不超过30 g,青年及成年人60 ~ 90 g)的长期维持治疗特应性皮炎,即使使用强效激素也未见明显局部及系统不良反应。连续应用4周,随后4 ~ 8周按需使用钙泊三醇/二丙酸倍他米松软膏治疗体表面积15% ~ 30%的银屑病患者未发现HPA轴抑制。儿童使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3次或0.05%地奈德凝胶每日2次或丙酸氟替卡松洗剂每日2次连续使用4周也未出现HPA轴抑制。

七、结语

本共识是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位专家的经验多次讨论而成。现有证据表明,外用激素依然是治疗许多皮肤病的首选药物,规范应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有效减少疾病复发。不必要的“恐惧”会明显降低疗效。各级医师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逐步改进我国激素的使用规范。

篇2: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2011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规范(2008中国版)2l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规范2002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治疗开始及调整方案的共识中文版2006 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的策略共识2005 ADA糖尿病前期共识与评议2007年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11修订版重庆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2010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2011 ERCP诊治指南(1)总论2010 ERCP诊治指南(2)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2010 ERCP诊治指南(3)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指南2010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 OS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09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 阿仑膦酸钠防治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09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 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2008 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专家共识2008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2011 白癜风治疗共识2009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北京会议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2008年 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09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0 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2010 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2010 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2008 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 便秘诊治暂行标准2000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11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1 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糖尿病治疗专家共识2011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修订草案)1999 玻璃酸钠在骨科中的应用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2010 博鳌“关注活体供肾移植”专题研讨会专家共识2008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2012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2009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2009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10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2007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2010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2010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2009 产科麻醉临床指南2008 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卫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 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2010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2010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010 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2002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 成人癌痛指南(NCCN中国版)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0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 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2012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0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0 成人斯蒂尔病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2011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DOC 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 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2010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DOC 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200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治标准专家共识2003 大便失禁治疗临床共识2007版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1 单孔腔镜手术技术专家共识2010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注射液—治疗脑、脊髓损伤患者的专家共识2010 胆道手术中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8 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2011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低分子量肝素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5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2009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滴虫阴道炎诊治指南(草案)2011 第七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纪要2005 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2007庐山 第三届全国内分泌乳腺外科学术会议纪要2005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 对比剂使用指南(第一版)2008 对吉妮IUD临床应用相关问题的共识2008 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现状的共识和研究方向2005 对睡眠呼吸疾病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及人员培训的建议2012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济南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2008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建议2008 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2001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8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行业标准201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标准专家共识2006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1 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0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1 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0年,重庆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1)激素敏感、复发_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2)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3)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诊治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4)原发性IgA肾病诊断治疗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5)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治疗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6)狼疮性肾炎诊断治疗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7)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试行)2010 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的制定及相关问题探讨2010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2011 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2009 儿童风湿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1)2010 儿童风湿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2010 儿童风湿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3)2010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009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建议2010 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及分级和处理原则2009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2010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20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2006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2006 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2008 儿童尿路感染及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诊治的专家共识(2007上海)2008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09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2008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2009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建议2011 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2011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2010 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管理方案2010 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管理方案2011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09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 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008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2006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2007乌鲁木齐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2010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4 防范头颈肿瘤误诊误治的专题讨论2009 防治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9 放射性心脏损伤诊断标准2012卫生部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临床应用共识2009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2009 非小细胞肺癌孤立性转移处理共识2007 非小细胞肺癌孤立性转移灶的诊断和治疗共识200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共识2006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共识2004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2012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07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07 肺结核门诊诊疗规范2012 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2001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7 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初稿)2010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2011 妇科宫腔镜诊治规范2012 复发性多软骨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2008 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2003 复发转移乳腺癌化学治疗基本原则2011 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2008 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2010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2008 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07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08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国专家共识2011 钙通道阻滞剂防治脑血管病专家共识2007 干燥综合症诊断治疗指南2010 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专家共识2011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2006 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价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干预的专家共识2012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8 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专家共识2011 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 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路线图2012 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2008 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2007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1)2009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2)20092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3)2009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1 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命名以及肝血流阻断方法与选择原则2010 肝脏生化试验的分析与监测共识意见(草案)2009 肝脏生化试验的分析与监测共识意见(草案)2009 肝脏手术中的缝合吻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肝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06 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1年 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2009 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2011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2 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 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诊断治疗指南(草案)2009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0 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宫颈癌诊断行业标准2011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2003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200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2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2009 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09 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09 关腹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关于处理麻醉气体泄漏的专家共识2009 关于高血压患者及早启动降压联合他汀积极抗动粥降压新理念的建议2011 关于活体肝移植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2008 关于统一使用慢性高原(山)病•青海标准•的决定2007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2010 冠心病诊断标准2010 规范结直肠癌术中缓释型氟尿嘧啶腹腔内化疗的专家共识2011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2006 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品供应管理技术指南2011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2010 合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合理应用喹诺酮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09 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09 亨廷顿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环孢素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专家共识2008 环孢素A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应用共识2005 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04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及治疗指南2011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旁亢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修订版)2005 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5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实施心脏手术技术规范201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1)2007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2)2007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09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08 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2010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9 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3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 2009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2010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2006 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中国诊疗指南2011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专家共识2009(1)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专家共识2009(2)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01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200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 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1)2011 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2011 几种主要眼病临床指南总结(1)2006年 几种主要眼病临床指南总结(2)2006年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专家共识2011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讨论稿)2006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和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 结节性多动脉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0 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 紧张型头痛诊疗专家共识2007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2008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2011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2007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2010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06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放疗共识2005 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激素治疗临床应用指南修订草案2006 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09版 抗癫痫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1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2006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2008 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版 口服抗凝剂指南第三版200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9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2010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5 口腔治疗中笑气一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应用操作指南(试行)2010 库欣综合征专家共识2011年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操作指南2007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2005 狂犬病诊断标准2008 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感染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其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09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共识2006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20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09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4年

来氟米特(爱若华)治疗免疫性肾脏疾病的专家共识2010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2007 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治疗共识2011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 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2005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临床应用倍美力指导建议2007 临床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2006 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002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1版)2010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2008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2009 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麻醉废气管理的指导意见2007 麻醉监测指南2009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8 麻醉学相关临床指南(术后恶心呕吐)2007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7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 吗替麦考酚酯在肾内科应用专家共识2006年第四次修订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

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4(另有2007修订版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12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0 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2007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1)静脉性溃疡2011 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2)糖尿病足溃疡2011 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2010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疗指南2010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5南京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8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2上海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2上海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 美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20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指南英国2010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诊治指南2010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2009 那格列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2011年更新版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2010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09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09 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10 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2011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2008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2009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2011 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1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2010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2011 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2008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2009 脾损伤脾保留手术操作建议指南2007 匹伐他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2006 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2011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 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2012 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2012 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 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 前列腺癌诊断标准2011 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09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2009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2005 全国围产医学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2003 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2008 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200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急性高原反应综合征_一体化评分分级标准2010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南2011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09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0 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0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指征、标准及技术指南2002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2008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2 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2007 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第1版)2011 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草案)2008 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08 肉毒毒素治疗成人肢体肌痉挛中国指南2010 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2004博鳌会议共识 乳腺癌诊治指南2011 乳腺疾病腔镜手术技术操作指南2008版

瑞替普酶在STEMI溶栓治疗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 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

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递质与抗组胺药应用专家共识2007 疝外科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1)儿童道路交通伤害+(2)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2011 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3)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2011 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4)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2011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2009 神经介入治疗规范2012 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肠内营养专家共识2010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的专家共识2010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草案)2011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 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2011 神经系统疾病营养支持适应证共识2011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1)2011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2011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0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8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06 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2009 湿疹诊疗指南2011 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2009 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20092 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1 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共识2008 食管癌诊疗指南2011 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2011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意见2012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2009 术中知晓专家共识

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2010 丝虫病诊断标准2006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共识2006 他克莫司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指南2010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2008 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1)中孕期母血清血产前筛查 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2)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

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规范2002 台湾脑中风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2010 台湾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2010 台湾血脂异常共识2009 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2009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1 糖皮质激素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应用的专家意见2008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2008 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2010 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专题讨论初步共识2007 铁过载诊断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2008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2008 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命名2004大连 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指南美国2006 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10 头痛分类和诊断专家共识2007 头癣诊疗指南2008版 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2009 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

外科患者胶体治疗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2009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2004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共识2007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2006 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专家共识2009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2011 围术期输血的专家共识2009 围术期输血指南2007 维持性腹膜透析共识2006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胃癌诊疗规范2011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共识2007 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007西安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讨论稿)2009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8年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9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2009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2009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11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12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在围手术期肺保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1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2008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指南(草案)201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2011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专家共识2006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2008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11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疗共识20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高压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1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化应用的专家共识2010 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2008 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09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医诊疗指南2011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2009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09 小儿术前禁食指南2009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09 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08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8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7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 心血管疾病戒烟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2012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2007 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防治共识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009 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草案)2009 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 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专家会议纪要2004 新鲜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评估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0 新型调脂植物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8 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第二稿2006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2009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09 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 选择性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终稿)2009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 血管缝合及吻合基本技术与缝线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卒中防治专家共识200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7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2007 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2010 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2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2005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08 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9 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2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0 寻常性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方案2011 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0 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共识与争议—2007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学术论坛纪要 伊布利特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医用X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WST 75—1996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2009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2003 依诺肝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7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2009 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专家共识(2010)胰腺外科手术中胰腺断端吻合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2008 移植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专家共识2005 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2007研究进展与专家共识 遗传咨询技术规范2002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6 银屑病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 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09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9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专家共识2011 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临床验配专家共识2012 幽门螺杆菌若干临床方面的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11 幼年皮肌炎诊治建议2012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1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09 原发性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专家共识2011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 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8 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2004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 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2011 孕产期妇女甲型H1N1流感防治指南(试行)2009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1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2007 早产儿管理指南2006 早产儿院外喂养对策研讨会及专家共识2009 造影剂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07 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应用指南2008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之中国共识2006 支气管结核的几点专家共识2009 支气管结核的几点专家共识2009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2011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2010卫生部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2010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阿仑膦酸钠防治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09 中国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 中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 中国丙肝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12 中国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修订草案)1999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防治指南2003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 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11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辅助检查及其选择2011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2008 中国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共识2009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09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08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1 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2012 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2012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防治专家共识2007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防治专家共识2008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09 中国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09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2006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10 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2007 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辅导教材2010 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A_H5N1病毒感染病例临床管理专家共识(草案)2009 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VTEp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2012年6月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4 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1甲状腺疾病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4碘缺乏病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5甲状腺炎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6甲状腺结节2007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7导读2007 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11(1)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11(2)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 中国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后绝经判断标准及芳香化酶临床应用共识2011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上)2010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下)2010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2008 中国颅脑创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2008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2011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2008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巡讲版 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7扬州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上海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 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2011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2009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2011 中国青光眼临床工作指南2005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国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2011 中国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 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06 中国实验外科的规范与准则2007 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专家共识201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 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2009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 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2011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0 中国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2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8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中国哮喘论坛专家共识2004 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2007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1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 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 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2008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2010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06 中国新型调脂植物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8 中国新型固定剂量降压制剂ARB+HCTZ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7 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共识2009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8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09 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隐球菌诊治专家共识2010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共识意见2007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08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08天津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2006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简化版2009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草案)2010 中国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规2007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2007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07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20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LADA诊疗的共识20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就胰岛素治疗与癌症关系的联合立场声明201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治疗共识2009 中下段直肠癌外科治疗指南2006版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0 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篇3: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关键词:读者,实用,共识,好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自1986年创刊以来, 秉承“面向临床、突出实用,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儿科临床医生诊治水平”的办刊宗旨, 不断发展与完善, 深受广大儿科医师的欢迎。为更好地倾听读者意见, 本刊长期以来开设了多种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在最近几年的读者来信中, 大家普遍提到希望本刊组织一些高学术水准, 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南、标准、共识性稿件, 更直接地指导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经过认真筹备, 本刊于2009年开设了“指南标准共识”栏目。

近年来, 随着对儿科镇咳药毒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中药止咳药的地位日益显现。然而, 由于对中药认识不足, 临床上仍存在中药止咳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深感组织权威专家, 探讨“小儿咳嗽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的必要性, 并希望通过我们杂志对这一共识意见进行普及和推广, 从而加强广大儿科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咳嗽的认识, 并指导中药止咳药临床合理应用。

1 策划及组织过程

不同于其他栏目, “指南标准共识”的稿件来源有其特殊性, 前期筹备工作复杂。编辑部需要与专家、厂家多次沟通协调, 才能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期还有专家讨论、初稿形成、稿件审阅、意见汇总、终稿完成等一系列工作。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交叉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 使得儿童咳嗽的中西结合治疗在临床中广泛常规应用, 存在着中、西疗法及中西药物混合应用等问题。因此, 为了切实解决儿科医疗工作的临床实际问题, 将儿童咳嗽西医诊疗常规以及中医辨证规范合理的应用, 有必要对中西医治疗儿童咳嗽的认识达成共识, 为儿科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009年11月初, 编辑部确定了组织“小儿咳嗽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的工作计划。在江苏康缘药业的赞助支持下, 11月末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 参与者包括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儿科西医专家顾问上海市儿童医院陆权教授、儿科中医专家顾问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教授。三方面就共识总体进程、邀请专家、共识讨论会时间地点、共识讨论内容提要等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会后, 陆权、王雪峰两位专家分别准备中西讨论内容提要, 并于12月末提交编辑部进行整理。编辑部进行中西医共识参会专家的邀请。2010年1月, 在编辑部所在地沈阳组织了共识讨论会, 参与讨论专家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权,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雪峰, 首都儿科研究所陈慧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胡仪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玉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尚云晓,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力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素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徐荣谦。会上对祛痰药、镇咳药、鼻减充血剂、解热镇痛药的临床使用进行了详细讨论。2010年2月, 共识初稿完成。编辑部负责将共识初稿发给所有参与共识讨论专家, 征求意见。两周后, 汇总专家审稿意见, 再次组织编辑部、陆权、王雪峰在北京进行初稿讨论, 确定修改内容。同年5月, 最终稿件完成, 并于2010年6月发表。

2 内容简介

共识计划从儿童呼吸系统生理病理特点与咳嗽的关系、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咳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重视儿科止咳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其中前三部分均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并将中西医防治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详细阐述。完稿后, 交由上海市儿童医院陆权教授最后把关, 并将最终稿件反馈给与会的各位专家反馈意见。

3 反馈

共识刊出后, 得到了专家与读者的一致好评。截至2011年10月13日中国知网数据, 下载频次为251次, 被引3次。通过本刊读者调研和读者评刊活动结果显示, 此共识内容深受基层医生喜爱。读者纷纷表示大家言论说服力强, 实用性好, 有指导价值。

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指南标准共识”栏目的开办, 可以说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儿科医生受益的同时, 是我国广大儿童患者的受益。从编辑部角度来说, 在共识稿件的组织过程中, 与学科专家加强了来往, 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的关系, 这将更有利于编辑部今后各项学术活动的开展。此次参与共识讨论专家, 几乎涵盖了国内儿科呼吸学界以及中医儿科精英,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杂志今后的发展也具有很直接的指导意义。共识组织过程中, 由于均有厂家赞助支持, 后续上厂家定制了单行本, 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 展望

篇4:中国专家老年高血压诊疗共识

根据这一共识,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基本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疾病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克;适当减轻体重;适当补充钾和钙盐,鼓励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限制饮酒,成年男性每天饮用酒精量小于25克,女性少于15克;适量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调节能力,降低血压;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波动。

除了非药物治疗,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到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根据这个共识,常用的五类降压药物,包括利尿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茁-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其中,老年人使用利尿剂和钙拮抗剂降压疗效好、副作用较小。

篇5: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中国心电学会危急值专家工作组

近几年,心电图危急值(Critical Value)及报告制度正逐步引入中国心电学领域,尽管目前还处于有限的起步阶段,但已使不少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从中获益。截止目前,已有几个省市的心电图专业委员会邀请了省内相关临床与心电学专家,讨论和制定了本省市的心电图危急值的共识。为使中国心电学领域心电图危急值及报告制度更有效、更广泛地推广与应用,以及不断深入完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简称中国心电学会)邀请了国内多位临床和心电学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提出并制定了适合国内广泛应用的心电图危急值及报告程序,经过专家工作组的多次讨论、修定,最终完成了这一专家共识的定稿。我们坚信《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的正式推出及发表,一定能在推广和普及心电图危急值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

回顾与溯源

1972 年由美国的Lundber 教授提出,当临床医学的各种检验结果落入危急值报告范围时,相关人员必须进行紧急报告,同年该建议发表在《美国医学实验观察者》杂志。最初这一概念及报告制度仅用于临床检验科,但临床实践证实,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很多临床危急情况的发生,挽救了不少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步推进,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临床其他辅助科室,其中包括心电图的危急值。危急值也称为紧急值或警告值,顾名思义,这是指因患者检验和检查值结果明显异常,若不紧急处理,这些异常有可能严重损害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医院最早发现这些危急值者必须紧急上报给相关部门,再进一步紧急采取相关措施。这种危急值报告制度经过多个国家的临床实践,至今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与应用。近年来,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危急值报告与管 理制度正逐渐受到重视与应用。很多医院管理者、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危急值的设立、应用与管理提出了建议,使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同样,我国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很多专家的呼吁倡导下,正在起步并逐渐形成制度。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制定原则

本次专家委员会讨论和制定心电图危急值基于三个理念:

1.力争全面 凡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患者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危及健康与生命的危急值尽量包涵在内。

2.便于记忆 心电图各种危急值既有交叉又可能重复出现,为便于临床医生及心电图医生的记忆,提出的危急值尽可能简化,避免重复,利于实际操作。3.减少负荷 为减少医院相关人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本次专家共识对心电图危急值进行了反复论证,因考虑到临床实际工作量,对相对安全、发生危急情况概率较低的心电图值未列入本专家共识的危急值范围。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的建议 一.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首次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2.首次发现疑似各种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3.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注意与以往心电图及临床病史比较)。二.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 1.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50bpm,持续时间≥30s 或持续时间不足30s 伴血流动力学障碍。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4.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00bpm。5.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最短RR 间期≤250ms。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1.严重心动过缓、高度及三度房室阻滞,平均心室率≤35bpm。2.长RR 间期伴症状≥3.0 s;无症状≥5.0 s。四.其它

1.提示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表现[QT(U)显著延长、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

2.提示严重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窦室传导,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3.疑似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并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4.QT 间期延长:QTc≥550 ms。5.显性T 波电交替。6.R on T 型室性早搏。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建议

本次专家共识一致呼吁并倡议,应当全面、深入、正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而推行这一制度时的几个环节需要重视和落实。1.充分重视,不能怠慢 要求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心电图医师及监护病房、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都要十分熟悉心电图危急值,并充分了解其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病情急剧变化和险情。2.及时报告,充分落实

因心电图危急值随时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心电图医生一旦发现核准后,要立即启动心电图危急值上报程序,遵循“谁诊断、谁记录、谁报告”的原则,通知相关科室的主管医生和科室负责人,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心电图危急值内容、报告时间、报告者及主管医生姓名。酌情将相关检查结论和病情告知家属或患者,并进行患者情绪的安抚。3.核准医疗一线已采取措施 危急值上报的心电图医师,上报后还应主动了解和落实医疗一线医师对相关患者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和防范患者的病情恶化。当有危急值患者正在做心电图时,在场医务人员还要积极协助处理病人。酌情用平车(床)或轮椅陪同家属或主诊医生护送患者至急诊室(抢救室)或所在病区,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有效的治疗。

建立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意义

1.临床医师、心电图工作者、基层医务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哪些是具有危险的心电图,及时识别进行心电图的危险等级分类,及时报告, 避免病情意外和严重后果发生。从而实施最佳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大大提高抢救的时效性与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2.供临床医生对病情危重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为临床医生采取的进一步诊治提供可靠依据,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3.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4.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意义:能加强心电图工作者与患者、家属、临床医师的沟通,提高心电工作者的责任心、主动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说明与致谢

本次制订《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的专家工作组由全国13 位心电学和临床专家组成,专家工作组对2017 年厦门、301 医院、浙江省、山西省、辽宁省等起草及施行的《心电图危急值标准》进行了反复充分的讨论。随后专家工作组本着“简单明了、实用易记”的原则,整合为“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及 其他”等四部分内容提出危急值及建议,最终形成《心电图危急值2017 年中国专家共识》,促进和指导各级心电图工作者的应用与总结。尽管专家工作组对共识意见进行了反复商讨,又经初稿与终稿的多次讨论,但仍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广大同道在实践与应用中,对本专家共识提出积极的修正建议,以便更新版专家共识更全面、更实用。

此外,在本次专家共识的起草、讨论与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心电学会蓬阳基金会的全面鼎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起草专家工作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尹彦琳

王永权

王红宇

卢喜烈

刘学义 许原

何方田

张海澄

李学斌

杨晓云 钟杭美

徐金义

篇6: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1.手术指征: ⑴ 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2)急性硬 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 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 术。2.手术方法: 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 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 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 ⑴急性硬膜下血肿>30 ml、颞部 血肿>20 ml、血肿厚度>10 mm,或中线移位>5mm的患者,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 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 mm,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9分急性硬膜下 血肿患者,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 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 外科手术治疗;

(3)对于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 院,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 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2.手术方法: 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 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高颅压的患者,提 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前GCS评 分、有无脑疝以及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 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 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也可采用前冠状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1.手术指征:

(1:)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 肿、脑挫裂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2)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 ml,中线移位>5 mm,伴基底池受 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3)急性脑实质损伤 患者,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颅内压25≥mmHg,脑 灌注压≤65 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4)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患者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 明显占位效应,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2.手术方法:(1)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患者,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2)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 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患者,应常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硬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3)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 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患者,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4)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开颅手术,必要时行双侧开颅大骨瓣减压手术。

四、急性后颅窝血肿 1.手术指征:(1)后颅窝血肿>10 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第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 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2)后颅窝血肿<10 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 示不伴有占位征象或有轻微占位征象的患者,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定期复查CT。2.手术方法:

采用枕下入路开颅,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

五、慢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1)临床出现高颅压症状和体征,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2)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 10 mm、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 mm;(3)无临床症状和 体征、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10 mm患者可采取动态临床观察。2.手术方法:(1)低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单 孔钻孔引流术;(2)混合密度可采用双孔钻孔引流冲洗方法;(3)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发作、包膜厚、血肿机化的患者,则需要行骨瓣开颅手术剥除血肿膜、清除机化血肿。

六、凹陷性颅骨骨折 1.手术指征:

(1)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 cm;(2)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3)开放性凹陷性骨折;(4)闭合性凹陷性 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高颅压患者;(5)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 流、无高颅压患者不宜手术。2.手术方法:(1)无污染的骨折片取出塑型后原位固定;(2)严重污染骨折片应该取除,待二期修补;

(3)合并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按相应外科手术规范处置。

七、颅骨修补术 1.手术指征: ⑴频骨缺损>2cm;(2)影响美容;

上一篇:金属检测机操作规程下一篇:二年级老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