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2024-08-28

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共8篇)

篇1: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过程中

有关问题补充处理指导意见

一、关于拥有车辆申请搬迁的农户是否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扶通〔2017〕38号)>有关规定,申请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本人及家庭成员在识别前拥有小轿车、大型汽车、载客机动船舶、工程机械、大型农用车辆及大型农机具等不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关于持有营业执照申请搬迁的农户是否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1.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搬迁对象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场法人或股东,均可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2.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识别后,申请对象作为早餐、小餐馆、小百货店、理发店等行业个体工商户,均可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3.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识别后,申请对象作为企业法人或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企业但无经营活动半年以上的搬迁户,均可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需由相关部门出具证明,有行业主管部门的由行业主管部门出具证明,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由县市监局出具证明)。

以上指导意见具体由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办公室解释。指导意见若与省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冲突,以省州政策为准。

篇2: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以湛江、阳江、茂名、云浮地区为调查对象

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数

据;除特别说明外,问题回答为单选。

第一部分: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68.3 男□31.7 女□民族: 95.9(汉)4.1(其他)

2.您的年龄:46.5①16-44岁□35.4②45-60岁□18.1③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层次:23.4 ①小学及以下 20.1②初中□20.2③高中□15.2④职校.中专□14.6⑤大专□6.5 ⑥本科及以上□

4.您的户籍性质: 83.4①农业人口□16.6②非农业人口□

5.您的家庭年人均收入:10.2①3000元及以下□23.4②3000-4500元□27.3 ③4500-6000元□28.2④6000元-8000元□10.9 ⑤8000元及以上□

6.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可多选)

23.4①种植业□31.1②养殖业□10.1③经商□24.9④外出务工收入□2.3⑤政府提供的保障资金 或扶贫资金□1.5⑥子女或亲戚援助□5.8 ⑦其他□

7.导致您的家庭不富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25.3①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10.3 ②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23.6 ③子女上学负担重□10.4 ④居住地自然条件很差□16.5 ⑤赡养老人负担重□12.3⑥抚养子女负担重□

3.1⑦劳动力缺乏□1.4 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0.1⑨其他□第二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的整体评

9.您所在县是否属于贫困县?72.5①是□27.5②否□

10.您所在乡(村)是否属于贫困乡(村)?60.5①是□39.5②否□

11.您认为当前政府对农村扶贫的重视程度怎么样?

9.3①非常重视□28.4②重视□36.7③一般□19.3④不重视□6.3⑤

很不重视□

12.您对目前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总体评价如何?

16.9 ①非常满意□34.5②满意□37.3③一般□10.4④不满意□0.9

⑤很不满意□

13.您觉得政府扶贫政策给农村困难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

34.5①非常大□40.2 ②大□18.4 ③一般□3.4 ④很小□3.5 ⑤

不清楚□

14.您认为现行的扶贫政策是否使您享受到了实惠?83.4①是□16.6 ②否□

15.您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49.3 ①充满信心□20.5 ②较有信心□12.4 ③没有信心□17.8 ④无所谓□

16.对当地进行扶贫的主要有哪些部门?

63.4①政府□14.5②工商联□10.3 ③慈善组织□4.3 ④企业□1.3 ⑤个人

□6.2⑥其他 □

17.您觉得“家电下乡”政策效果怎么样?

49.3①非常有效□29.4②有效□10.4 ③效果较小□1.4④没有效果□12.3⑤不清楚□

18.您觉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38.4 ①非常有效□30.4 ②有效□13.4 ③效果较小□0.6 ④没有效果□17.2⑤不清楚□

19.您觉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24.5 ①非常有效□38.4②有效□23.5③效果较小□3.0 ④没有效果

□11.6⑤不清楚□

20.您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39.5①非常有效□29.4②有效□28.4③效果较小□0.5 ④没有效果□

2.1 ⑤不清楚□

21.您对于粮种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38.4①非常有效□34.6②有效□12.7③效果较小□3.1④没有效果

□11.2⑤不清楚□

22.您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35.5①非常有效□40.3②有效□3.4③效果较小□2.3 ④没有效果□

19.5⑤不清楚□

23.您对于科技兴农等实用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的效果怎么看?

20.4 ①非常有效□28.4 ②有效□34.5③效果较小□16.2 ④没有效果

□0.5 ⑤不清楚□

第三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和相关服务的具体评价

24.该乡有没有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46.3①有□55.7②没有□

25.该乡(村)有没有落实专人抓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38.4①有□61.6 ②没有□

26.该乡(村)是否属于整乡(村)推进重点扶贫?46.7 ①是□53.3②否□

31.您是否了解当地政府正在开展的扶贫项目?

24.5①非常了解□27.1 ②比较了解□38.2 ③不太清楚□10.2 ④完全没

听说过□

33.您的家庭所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哪些?(多选)

13.4①最低生活保障□40.3 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0.3③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3.6 ④农村“五保”政策□23.5⑤农村医疗救助□8.9⑥其他□

34.您是否得到过贫困救助?41.1 ①有□58.9 ②没有□

若得到过贫困救助,救助的来源有(可多选):

19.3 ① 亲朋好友□10.1②村民邻居□12.1 ③村集体□41.3 ④政府贫困

补助□12.4⑤政府提供的低保金□3.8⑥慈善组织或社会捐赠□2.0⑦其他

35.您是否参加过相关的扶贫项目?65.3 ①是□34.7②否□

36.您是否参与了该扶贫项目的规划、选择等相关决策活动?34.5①是□65.5 ②

否□

40..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没有对扶贫资金、物资、项目等相关扶贫信息进行公示?

34.4①经常有□40.3②偶尔有□2.4 ③从没有□22.9④不知道□

41.您最希望政府为您家做些什么?23.4①提供资金扶持□15.3②提供技术

帮扶□

23.2③提供就业机会□34.5④解决生活困难□3.6⑤其他□备注:此份调查问卷总数为:500份,主要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主

要是湛江地区)总共134份,另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调查,主要是填写电子档的形式,总共有

篇3: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一、政绩考核体系易导致扶贫机制的瞄准偏离

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需要与扶贫相配套的资金投入、绩效考核、信息管理制度支撑。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 社会人员、工作人员及扶贫对象都对扶贫的短期效益抱有过高期待, 对扶贫资金投入的要求有可能使扶贫目标的瞄准度偏离。

当前, 地方官员追求短期内扶贫在出效益的目标, 很容易导致扶贫机制的瞄准度出现偏离。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十分热衷于打造扶贫工作的示范点。这类形象工程不仅能作为扶贫样板工作成果展示, 同时也是地方官员展示政绩的重要平台, 这种现象在甘孜地区十分常见。由于很多地区评选“示范村”“模范户”都以经济总量作为评价标准, 以期让有限的扶贫资源能够发挥“立竿见影”作用。这就使得扶贫资源被短时间、大规模地集中在扶贫工作示范点中。其他需要更多的扶贫资金、扶贫资源的村户却享受不到, 形成恶性循环。

地方领导考虑到扶贫的风险性, 害怕承担失败风险, 将条件较好的农户作为扶贫对象, 只关注农户的经济条件、土地环境、种植经验等, 使真正的贫困农户没有资格获得扶贫资金指标。地方领导考虑头顶的“乌纱帽”, 会拼命保证任职期间不出现问题。只要群众不上访、不闹事, 对扶贫对象的选择即使有一定争议也无所谓, 甚至于存在“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明显违纪行为。

二、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农户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扶贫机制的项目原则应与农户的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减少扶贫资源被挪用、滥用、非法使用,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对扶贫资源, 特别是扶贫资金, 比如, 粮食补贴款项、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款项、 农村危房改造款项等有明确规定。大部分资源是通过实物形式发放的。但这种扶贫专项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很多都没有从农户自身发展需求和市场能力等实际因素出发, 导致扶贫资金的使用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扶贫资金的发放一般都是统一发放, 并不考虑每个村庄、每家农户的情况。比如, 甘孜州地区为了发展现代农牧业, 扶贫资金会发放农牧业专项资金。但由于地形条件存在差异, 有的村庄草原范围较小不适合发展农牧业。农牧业专款发放平均分配的话, 势必影响有些地区的扶贫力度。同时, 扶贫资金因村而异、因户而异设计的复杂性较高, 工作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也就统一标准, 便于顺利开展工作。

有一些扶贫项目的扶贫资金和实施成本差距较大,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扶贫的效果。比如, 农村的危房改造项目。 假定危房改造项目的建筑费用补助标准是每平方1000元, 一间60-80平方米住房建造费用为6-8万元。实际上农户还有装修、围墙等其他费用产生。本来对危房改造是对农民扶贫、帮助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为民项目”, 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三、建档立项工作的周期性和农户贫困动态性的矛盾

扶贫工作只对建档立项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享有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 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但建档立项实际工作中,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会发生变化。由于对扶贫对象识别成本较高, 像甘孜州地区识别一个扶贫对象的平均成本约30元, 而乡级获得的工作费用一般也就1万元左右。再加上工作人员有限, 识别的周期十分漫长。 扶贫识别成本高和扶贫资源的有限性影响了扶贫的建档立项工作, 无法保证在一定时期及时完成扶贫工作建档立项。

由于扶贫建档立项工作的周期性和农户贫困动态性之间存在矛盾, 使得有的已经摆脱了贫困“大帽”的农户、农村还依然享有扶贫对象的资格;有的新进入到贫困的“队伍”中的村民却无法获得扶贫的支持;有些贫困人口可能在没有获得任何扶贫资源的情况下人为地“被脱贫”了。 这种扶贫动态性的不足, 导致了贫困人口对政府、对扶贫政策的不信任, 增加了农村社会矛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贫困识别的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

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 导致在具体的贫困对象识别的实践过程中, 各种参加和监督讨论的人员缺乏代表性, 村民监督力量非常薄弱, 使村民参与和监督成为摆设, 为扶贫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滋生了“土壤”。由于大部分在外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地, 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扶贫的相关信息, 也无法参与贫困农户建档立项申请、 审议、核实, 失去了作为扶贫对象的资格。

在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 有的农户确实符合扶贫标准, 但无法完成实施工作。 在甘孜州地区, 很多村庄虽然已经给贫困的农户提供“养殖到户”的扶持政策, 但因农户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对牛、羊等牲畜养殖, 使扶贫项目难以落实。

五、农村社会工作复杂和扶贫队伍能力的矛盾

当前, 扶贫的重点在乡镇和农村, 乡政府、村委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作为扶贫队伍的“骨干力量”不仅需要承担识别贫困户、监督扶贫资金落实和使用的工作, 同时还需要有效应对农村复杂的社会工作, 这就需要乡村扶贫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 在扶贫机制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扶贫工作人员并没有发挥良好的扶贫作用, 农村扶贫队伍和农村社会工作的矛盾依然突出。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 一方面很多乡镇、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以及乡镇公务员, 很多都是80、90后, 在扶贫的实施工作中没有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 对农村社会工作中很多突发的状况难以应对;另一方面, 很多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将其作为“跳板”, 目标和心思主要放在职务升迁中, 并没有踏踏实实为民办事、为扶贫工作付出努力。

在边远贫困地区, 落实的扶贫资源较少。由于扶贫目标和扶贫政策的实施, 乡镇和农村扶贫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所经办的事情更多, 像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费用的收缴,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转移资金的发放, 各项扶贫项目的申报、证明和审核, 贫困农民资格的上报等, 使得很多乡镇农村的年轻扶贫工作精英流失, 扶贫工作能力总体上呈现下降和不足趋势。

综上所述, 精准扶贫实施工作是通过掌握和了解扶贫对象的特征、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 达到更好地分配扶贫资源和监测扶贫效果。扶贫实施工作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实施效率和实施质量。当前, 我国特别是在藏区等西部偏远地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使得扶贫工作实施的精准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以后的扶贫工作机制中, 要完善贫困识别机制, 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需要积极探索扶贫对象的收益机制, 改革扶贫的资金管理体制, 充分考虑扶贫的组织能力、资金财力、人力资源、政策条件等因素, 有效解决当前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 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施效率, 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摘要:目前, 国家扶贫战略实施重点已转移到西部的西藏、青海、贵州、新疆等地区, 扶贫机制瞄准范围从县级进一步扩大到村户级, 体现出扶贫机制的精准度不断提高。然而, 扶贫机制受现实环境和政策实施的影响, 扶贫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 甚至流于形式。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扶贫机制实施所面临政策和实践困境。

关键词:精准扶贫,机制实施,实践困境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7) .

[2]汪三贵, 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02) .

[3]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05) .

[4]李小云, 唐丽霞, 张雪梅.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篇4: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全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后期攻坚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水利设施滞后,河谷川坝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率低,抗灾能力差;半山干旱区缺乏蓄水、引水设施,农业生产不稳定,靠天吃饭的耕种方式没有改变;农村群众仍存在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如泰山乡李山村人饮工程由于干旱造成季节性吃水困难。通讯不畅,站儿巷、云屏、泰山、太阳等深山区手机信号差、通讯质量不稳定,广金4个村不通手机信号,电信宽带覆盖58个村、移动宽带覆盖18个村,50%的村不通宽带或宽带只通到村级活动室,农村群众信息闭塞。全县有1343户需要进行危旧房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55%,有的建在圈舍旁,设施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所调研的11个村除左家乡左家村、金洞乡新潮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之外,站儿巷镇管江村、云屏乡元山村、广金工作站龙王庙村等深山区村,组与组之间距离达到几公里,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导致公共设施配套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难以全覆盖,脱贫成本不断加大,建成的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村卫生室等公益设施使用率低。

二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不足。近年来,农村人口持续减少,2013年全县农村人口3.68万人,比2005年3.93万人减少2500人。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12万人,有劳务技能资质的只有2059人。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妇、幼、残群体,产业发展需的劳动力支撑严重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导致村两委班子缺乏后备人才支持,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小生产不能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特色产业受自然、市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如广金工作站大鲵养殖受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户损失惨重,户均亏损20多万。全县“两主四辅”产业只有香茹产业由黄波菌业订单收购,其他的均为农户分散经营;全县获得“三认证”的农业企业只有2家,发展的115个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有限,产业发展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全县特色产业获得注册商标的只有2个,获得无公害认证的只有3个,获得产地认证的只有4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只有1个,除了狼牙蜜之外其他产业的商品化率低,市场准入困难,多以初级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利润低,缺乏竞争力。

四是农村金融整体上缺乏。虽然2014年全县各项贷款达到了11.45亿元、同比增长19.4,涉农贷款达到了9.59亿元、同比增长12%,但全县20.69亿元各项存款中44.7%的金融资金没有用于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惠农金融扶贫贷款审批放款周期较长,而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大多在备耕期间,致使群众年初发展产业急需贷款时贷不到款,迫使一部分群众放弃发展产业,一部分群众不得不从农村信用社或民间借贷年息一分多的贷款,享受不到金融扶贫政策。同时,全县39个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只有26个正常运行,13个因办理不了机构代码证,扶贫互助资金无法拨付到村,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

五是因学、因病和因婚等致贫问题突出。在就学方面,由于村级教学点的撤并,学生只能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也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孩子较小的还要租房子陪读,既造成了劳动力闲置,又增加了家庭开支。以小学生为例,除学杂费外,全年生活、购买文具书籍和住宿交通等费用近7千元,加上家长陪读的生活和房租开支5千元,小学生的教育成本就达到1.2万元,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年教育支出分别达到了1万元和3万元,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在就医方面,乡镇医疗设施闲置情况严重,广金卫生院只有3名医生,一个月能收治4、5名病人,还存在有医无药的问题。虽然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较高,但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有限。农村群众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2014年全县农村群众患癌症的有47人,年人均医疗花费达1.8万元,个别大病患者花费在10万元以上,因病致贫或返贫问题突出。在婚丧嫁娶方面,农村结婚费用高涨,动辄十几万元的花费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受性别结构失衡、贫困乡村女青年外出务工、婚姻迁移等影响,导致农村30岁以上单身汉比例较高,这些人没有生活的希望和发展的动力,脱贫致富的意识不强烈。

二、对策及建议

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把精神扶贫作为关键,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保障,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一要夯实发展基础。针对高寒山区、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加快贫困县重点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群众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同时,加大整合力度,将各项涉农资金和项目聚集起来,推进扶贫开发财力和物力向特困片区倾斜,确保每年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项目投入到特困片区,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步伐。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好农业产业灌溉问题。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升通行等级和能力,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出行环境和产业发展交通条件。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农村厨房、圈舍、厕所的改造;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电信、联通、移动基站及宽带等通讯设施建设,实现信息化到村到户。

二要突出人才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用工量少的生态农业。同时,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加大“雨露计划”、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力争实现 “一户一个技术能手”, 切实提高群众产业发展能力。加大农林牧等行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教育、卫生人才引培工作,努力提升全县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要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三型四化”(生态型、特色性、效益型、规模化、设施化、复合化、品牌化)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单纯农业向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融合)转变、低附加值农业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变、重生产向重生产与重市场并重转变,不断完善农地产权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组织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发展,努力培育3至5户能够支撑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强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突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加强“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问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拓展产业扶贫思路,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将农村新建的闲置住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引进旅游服务公司、扶持大户、群众自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促进农村群众返乡创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尽快研发一批旅游消费纪念品和具有市场准入条件的电商销售产品。同时,把山野菜加工、土蜂蜜养殖和加工纳入产业扶贫范围,并给予一定补助,拓宽农村群众的增收渠道。继续加强电商平台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运用平台建设,建设全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通景点门票、酒店、农家乐、农特产品团购预定等服务,积极推进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四要强化金融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农村资产的登记确权颁证工作,积极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工作。设立双联贷款周转基金,用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贷款周转。按照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各项贷款的发放时间进度,适当延长贴息贷款的期限和还贷方式。切实发挥好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的作用,尽快解决好13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的运行问题。发挥互助资金协会贷款灵活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加入互助资金池,赋予互助资金担保功能,允许乡镇统筹使用互助资金,最大限度挖掘互助资金的潜能。探索试点中药材、经济林果、养殖等特色农业保险,有效防控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

五要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寄宿制学校和乡镇幼儿园建设,解决家长陪读问题,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学生营养餐和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项目,减轻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县乡村医疗、妇幼保健服务功能,抓好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对未建卫生室的贫困村,进行整合后在相对集中点建设。建立贫困人口法律援助、生活救助、人文關怀等制度,完善贫困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扶持措施,切实把各项民生措施覆盖全部贫困人口。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四新”竞赛活动,将群众脱贫致富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文明新风创建相结合,实现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双提升,让广大群众成为扶贫攻坚工作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提高村两委班子服务群众、带头致富的工作能力。千方百计增加村级积累,在加大基层工作经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基层组织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的机制,把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财政扶持资金作为股份投入进行分红,产业发展效益纳入村级资金积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管护和村级公益设施管护的支出,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按照目标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核精准、保障精准的要求,加大对基层组织考核力度,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

篇5: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一、基本估价

自国家扶贫

政策在我县实施以来,我县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载体,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扶贫政策在全县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经济指标的增长。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县gdp达到3.676亿元,比2003年的1.879亿元增长95.64%;实现财政总收入2687万元,比2003年的1411万元增长90.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3元,比2003年的1468元增长48.71%;粮食总产量达2345.4万公斤,比2003年的2233.5万公斤增长5.01%。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新修便民桥涵118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576公里并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能公路;累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2处,解决了66个行政村中的2.8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修灌溉管渠道40公里,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2150亩;实施“三建三改三化”1100户,累计建沼气池1880 多口;仅2007年实行贫困户迁移扶贫安置就达381户1596人,民众的基本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截止2007年底,全县863名五保户全部按国家政策标准享受供养补助金,其中两所区域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220人,农户分散供养643人;全县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92户6616人,月发放农村低保补助金29.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救助体系的建立和落实,使特困、五保人群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

(四)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全县已建成生猪产业示范点479个,生猪饲养量达18万头,农民人均饲养量达3.7头,生猪养殖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7%、25%。生猪产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5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0%;同时,引导农民发展魔芋、绞股兰、中药材等特色经济,种植面积达5.1万亩,80%农户从产业中受益。

(五)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得到改造与改建,学校文化、体育、实验等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全县改造和维修危房面积19098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1160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7000平方米;2007年,全县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费9992人次44万元,免除义务教育杂费14810人次158万元,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3520人次63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2007年,全县参合人数达45143人,参合率达91.43%;计划免疫率达95%,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6.82%。

二、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虽然感到全县扶贫工作虽然卓有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安居工程存在部分乡镇摸排不细的问题。在摸底过程中,部分乡镇主要摸排了五保户、低保户及滑坡地段的危房,疏忽了摸排一般贫困户中的危房,致使部分贫困户无法享受到安居工程优惠政策。

二是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全面,学校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有部分中小学生应享受而未能享受。

三是“雨露计划”的落实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扶贫重点村建设存在规划缺乏前瞻性或规划执行不严的问题,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标准不高,村容村貌变化不大,整体效果不太明显。

五是农村低保政策落实存在部分乡镇按户平均分配的“户保一人”和不讲政策讲人情的“人情入保”问题。

六是信贷扶贫资金落实过程中,金融部门受以前扶持产业回收资金困难的影响而抬高贷款门槛,致使扶贫项目难以得到信贷扶贫资金的及时有效支持,使得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七是扶贫产业支撑、增收路子不多,少数搬迁群众失去土地而又无致富项目,由高山“富裕户”变为低山“

贫困户”,出现“因搬返贫”现象。

八是就业培训未真正落实、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对拓宽增收门路、创办实业信心不足,滞留于传统农业,收入难以提高;外出谋生者大都身无技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停留于非农“打工仔”行列。

三、对扶贫工作的建议

综合本次

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财力底子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能不足以及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8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9600人,绝对贫困人口8400人)的实际,我们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的扶贫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继续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目标,以整合扶贫资源、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为抓手,着力实施“1234”工程。

(一)突出一个中心。以实施扶贫战略为中心,将扶贫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科学制定和实施扶贫规划,实行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对象到户,资金安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帮扶措施到村、领导联系到户,通过努力,实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巩固一个村、提高一个村、致富一个村”的目标。认真搞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和安居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亟待易地搬迁的对象,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迁居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让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生存状况。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狠抓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化扶贫。按照“产业扶贫、整体推进、成片开发、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农户参与”的框架和“科技扶贫、资金支持、业主实施、合同约束”等措施,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基地环节和加工销售环节的两个市场主体。集中相当份额的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生猪、中药材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户增收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狠抓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扶智式扶贫。着手实施智力、科技扶贫,真正做到“扶贫又扶智”,通过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科技扶贫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走“培训技能—外出就业—增收脱困”和“培训技术—就地创业—增收脱贫”两条路子,教给农民新形势下的谋生本领和发展经济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聚合、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加强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技术优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完善三大机制。一是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发挥扶贫资金“引子”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扶贫开发领域。充分发挥乡镇实施扶贫政策、用好扶贫政策的积极作用,给乡镇一定的灵活权、实施权;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制度,全面落实农民义务工投入,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完善项目组织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县级支持与镇乡投入相结合、农民自主与各方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集中较大份额的扶贫资金,采取“龙头连大户、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大户发展、帮带贫困户。三是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项目计划上,严格审查把关,瞄准对象,突出重点。在资金安排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力推行公告、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项目实施上,认真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按进度县级报帐制,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

篇6: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XX村小学“百人宣讲团”活动

9月13日,在XX村大操场准时举行上饶县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教育扶贫政策宣讲报告会,参加宣讲有XX小学XX校长以及XX全体教师、XX中学XXX以及中学的教师。

(插入图片)

活动开始,由宣讲员xxx宣读《上饶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为保证不落下一个孩子,国家建立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资助政策、贫困特征的认定办法、申请评审办法、档案建立”等四大方面。

(插入图片)

宣读结束之后,全体宣讲员认真为每一位老百姓解读宣传内容,同时也仔细回答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咨询,为每一位父老乡亲解除疑惑。做到扶贫政策落户,人人知晓。我校也充分利用宣传资源将教育扶贫政策撰写在宣传栏上。我校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扶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让政策宣传落实到户。

(插入图片)

篇7:教育扶贫政策明白纸

一、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一)资助项目:减免保教费

(二)资助对象: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优先资助持有效证件的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孤儿、低保家庭子女、贫困残疾儿童。

二、义务教育资助政策

(一)资助项目: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生活补助。

(二)资助对象:

1、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的资助范围是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寄宿生生活补助的资助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优先资助持有效证件的建档立卡家庭、孤儿、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的贫困住宿学生及因灾因病等重大变故致贫的贫困住宿学生。

(三)资助标准: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中学每生每年1250元。

三、高中教育资助政策

(一)资助项目: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

(二)资助对象:

1、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单亲贫困家庭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农村绝对贫困或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免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的资助对象为在河北省普通高中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注册学籍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和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每年秋季学期凭相关证件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经扶贫、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审核确认后办理免缴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手续。

(三)资助标准:国家助学金按家庭贫困程度分三个档次,每生每年一档1500元,二档2000元,三档2500元。

四、中职教育资助政策

(一)资助项目:免学费,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减免住宿费、教科书费

(二)资助对象:

1、免学费政策的减免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学生。

2、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免住宿费、教科书费的资助对象为在河北省内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注册学籍的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每年秋季学期凭相关证件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经扶贫等部门审核确认后办理免缴住宿费、教科书费手续。

(三)资助标准:中职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2000元。

五、高等教育资助政策

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偿代偿以及校内各种奖、助、补等全方位的资助制度。

1、拿到大学录取通知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可以申请新生入学资助,解决路费和入校后的短期生活费问题。资助标准为省内院校一次性补助500元,省外院校一次性补助1000元。

2、可以向当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每生每年可以贷款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可以贷款12000元。贷款还款期限延长至最长20年,学生读书期间由国家支付利息,学生毕业后自己承担银行利息。

3、入学后学校资助部门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并依此确定资助措施。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解决生活费问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解决临时性困难,可以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如果你想提高综合能力,并赚取生活补助,还可以申请勤工助学。

篇8: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一般应分为三个阶段, 即政策形成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价。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常常会影响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史密斯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 他在《政策执行过程》 (1973)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 他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 (l) 理性化的政策; (2) 执行机构; (3) 目标群体; (4) 环境因素。

根据史密斯过程模型理论, 公共政策本身、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环境以及目标群体这四大影响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即: (1) 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干扰因素指来自于政策本身的缺陷; (2) 来自于执行者方面的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方面因素; (3) 来自于目标团体的干扰是源自于其对于政策所持的态度, 对于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公共政策行动要求产生于政策环境, 并从政策环境传到政策系统。

一、黑龙江省部分农村贫困的现状

目前, 黑龙江省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黑龙江省政府确立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当中, 其贫困呈现自身的特点。

(一) 贫困地区人口分布集中与自然灾害频繁

从人数看, 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贫困县 (市) 。其中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工作重点县,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省绝对贫困人口的70%左右, 即全省2/3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占全省农村人口1/3的贫困县。按相对贫困县计算, 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30%。从地区看, 这些贫困县 (市) 多数分布于东部低涝、易涝区和嫩江、松花江沿岸洪涝区、边境地区等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旱涝、早霜、冰雹等灾害的抵抗能力差。仅2007年, 全省受灾面积达3790千公顷, 居全国第二, 成灾面积达1087千公顷。

(二) 低收入人口比重高

2009年底, 按全国农村低收入标准1196元计算, 全省仍有10%以上的低收入人口。而在2008年黑龙江省对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统计中, 共有15654个贫困自然屯, 702718个贫困户, 贫困户占贫困村总户数的45.69%, 贫困人口数为2626017人, 占贫困村总人数的42.67%, 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4.52%。

(三) 农村贫富差距呈拉大趋势

据统计, 1982年黑龙江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收入与农民收入比例为1∶2.29, 1992年为1∶2.92, 2002年扩大到1∶6.85。而从衡量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上分析, 1996年黑龙江省农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3, 1997年为0.3287, 1998年为0.353, 2000年为0.3364, 2005年为0.357, 2007年为0.37。衡量农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而且接近了国际认可的0.4警戒线。

(四)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

在2009年, 黑龙江省对2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统计中, 其中3.5732个屯拥有一所小学, 按人数测算, 则1, 404人拥有一所小学。另据调查表明, 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者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比;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具有中专、大专文化的劳动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五) 生产结构不合理, 收入来源单一化

黑龙江省农村生产结构单一。贫困县绝大多数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 (种植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 2006年为66.03%, 2007年为65.54%, 2008年为68.8%) 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

二、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竞争使黑龙江农村地区日趋边缘化

市场机制对贫困和反贫困也是一把双刃剑。黑龙江地区区域自然条件恶劣,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经济基础薄弱, 劳动力素质极度低下,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得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欠发达地区稀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由于资源占有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困状况日趋加剧。

(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但农村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 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 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 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 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多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影响农民脱贫, 一是疾病影响农户的生产, 进而影响收入。在以人力劳作为主的农村贫困地区, 体力劣势意味效率不足和效益低下。二是目前国家虽然取消了“两税”, 农民表面负担减轻,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性费用不断攀升, 如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等价格不断上涨;教育、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等原因, 使农民所得的政策实惠明显被生产性费用、教育和医疗费用上涨因素所消化。

(四) 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 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 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 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 一旦重陷贫困境地, 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 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提高黑龙江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效率的对策

(一) 加快扶贫政策创新, 提高农村的市场竞争力

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体制上, 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 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 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 发挥效益, 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 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 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在运行机制上, 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 着力增强扶贫能力, 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 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二)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

脱贫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特种作物等资源, 凸显当地的资源优势。如开展特种作物培育, 发展特色养殖业、绿色种植业、山特产品与绿色食品养殖加工业等。

黑龙江位于祖国北疆, 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北与俄罗斯接壤, 边境贸易得天独厚;西与内蒙古接壤, 并能辐射蒙古国;南与吉林接壤;向东能覆盖朝鲜、韩国、日本, 国际市场潜力巨大。脱贫工作应利用绿色农产品优势, 凸显区域特色, 积极开拓东北亚市场。

(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薄弱的现状。城填医疗机构应经常开展下乡活动, 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 进行医疗支农活动, 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

(四) 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 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 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 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 走进城市, 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五) 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 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 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 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 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 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 扩展其精神空间, 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梁.新时期黑龙江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6 (6) :12-13

[2]林洪涛, 孙浩进.黑龙江农村贫困地区农民的脆弱性风险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0-21

[3]迟宝旭, 刘家富.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现状与成因[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4) :17-18

[4]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07-16

上一篇:常用比较结构总结下一篇:都是鞋子惹的祸童话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