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2024-06-0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共6篇)

篇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论文

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

姓名及学号:

“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摘要

本文以“大生态观念”为前提,以专业科学的知识,列举了四种生态型的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规划设计、乡土化规划设计、保护式规划设计、恢复式规划设计。并且对每一种生态型园林规划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Abstract On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discipline knowledge,we put up with 4 typesLandscapeArchitecture planning.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 乡土化 保护式 恢复式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不合理开发,导致目前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其严重失调。在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大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

大生态学即广义生态学,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因素(含生物因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意识流等运行规律的科学。

大生态学与深生态学所探讨的目标和涵盖范围是一致的,是以“地球生物圈内的一切物种的和谐永存”为探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大生态将一切生态划分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大类型, 或者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两大类型,因为经济生态也应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

提出社会生态中的“政治生态”更为重要,这是社会生态的灵魂,是决定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质量的前提。大生态反对社会行进的盲乱,发展的冒进。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和整体发展的“盲目失控”

基于“大生态观念”,我将对四个生态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分析其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发掘四种生态设计对未来人类社会和谐宜居的社会的作用与重要性。以下我将分别列举四个案例,对其的设计手法及内容进行说明分析,以深入了解这四种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

一、自然式生态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要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开始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广阔的的天地以及清澈的流水。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开始重视自然式园林的设计开发,以希求人类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安逸舒适,以为人们营造出亲近自然的休憩环境。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对地形进行自然的营造,在硬景与软景的和谐统一下,创造出美观、生态、舒适、经济的生活环境。

自然式园林设计中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在园林中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体态美;四讲味香。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 万,是南宁市新的行政、文体、商贸服务中心,是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宜居新城。良庆河、楞塘冲位于五象新区核心区之中,是南宁市水系规划“一江十八内河四大环城水系”中重要的环城水系之一,生态景观主要由良庆河、楞塘冲两个天然水体和一个人工开挖补水运河——楞良运河组成,其水源来自于天然江水及大王滩灌溉用水,河流流经五象新区,在良庆镇处汇入邕江。它西北部紧靠五象岭森林公园,北望青秀山风景区,中间环绕五象核心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景观示范作用。

(一)、设计思路——“水为体,绿霓裳,文化魂”水为体。水是所有景观的载体,设计以理水为重点,强调营造自然特征的水体环境,在满足水工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展现河道的形态特征:滩、弯、汊、岛、岸,使整个景观工程构建在一个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设计的生态及自然性。绿霓裳。设计在创造景观时,以植物、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为设计素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不同的景观段以不同的景观素材来营造特色,如密林、疏林、丘陵起伏、野生鸟天堂、鱼类繁殖地等,以此创造丰富多变、自然有趣的景观效果。

(二)、设计目标——水映绿林、回归自然河道生态景观营造以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河道景观。

(三)、河道形态处理 凹岸、凸岸、深潭和浅滩交错的自然河道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良庆河、楞塘冲的整治结合现状地形采用以下几种类型,建成自然生态的河道形态。自然溪流型。根据河段功能,良庆河的上游部分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水深仅有0.3m~1.0m,因此河道形态采取自然溪流型。河滩型河道。良庆河中下游河道的护岸比较平缓,结合驳岸处理,作开敞河道。整个河岸铺设沙滩或只种植草坪,模拟自然河滩段,为市民玩沙、亲水、淋浴阳光创造条件。岛屿河汊型河道。楞塘冲上游的河道较宽,水深1.0m~2.5m,在保护原有河道过水断面的基础上,增开一条水汊,两条水道中堆土,形成岛屿。水汊上架设景观桥,方便市民上岛游玩。岛屿大小根据环境可大可小,大型岛屿可提供游赏场地,小型岛屿仅作为观赏设置。丘陵型河道。楞良运河的河道较窄,河岸地势较陡,结合现有自然起伏地形,利用河道挖掘土方堆山,形成丘陵地形,让河道沿丘陵地形弯转曲折,游览性道路沿丘陵绕行,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绕丘陵之后,产生河道若隐若现的效果。

(四)、河床自然生态化处理 水面在景观中占绝大比重,水环境景观优劣决定整个景观效果。为了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设计对河床进行科学处理,遮盖河床工程的人工痕迹,处理方式有几种。

浅水卵石河床:在河道浅水区铺设各色卵石,通过光照变化、反射出不同色彩,使河道颜色变化,同时也减缓对河床的冲刷,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筑巢扎根。

水底植物河床:在河道上游的浅水区和河水流速较缓的人工湖,河底放置营养土,种植水草,绿化河床。

(五)、驳岸处理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良庆河、楞塘冲现状局部河段的驳岸植被较好,各种野生花灌木丛对现状河道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整治后大部分河道的岸坡比较平缓,因此河道驳岸处理主要采用三种形式。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驳岸形式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既满足人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石块型驳岸: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河岸放置石块,并插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冲刷对岸线的破坏。湿地型驳岸: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设计预留出湿地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

二、乡土式生态规划设计

乡土景观根据其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的参与形式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又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景观。乡土式设计应当尽量考虑当地的人文,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以此为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

它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性, 只是遵循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区域的创新。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 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以“纳溪倒流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倒流河是泸州市纳溪区第三大河流,又是泸州市水电局批准的小一型水库,因河流自东向西注入长江,与一般的江河流向相反而得名。发源于江阳区分水乡,流经龙车、兰田、棉花坡等乡镇注入长江。倒流河全长50多公里。沿河而下,自然景观奇特,山峦叠嶂,林木青翠,山形多姿,沟壑纵横,三段落差层层迭迭,弯弯的倒流河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渔剑、过曹溪直奔长江。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积淀,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点众多,具有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条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为了合理的保留这片大范围的城市生态绿地,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展现这片湿地的魅力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景观的规划上,主要以生态化的河道清理和植被修复、乡土人文的延续、引入休闲服务业态以及处理湿地边缘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为营造手法。形成与城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城市倒流河乡土文化生态湿地公园。

图1 纳溪区倒流河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范围

图2 纳溪区倒流河中游农耕景观

规划场地内的倒流河,起伏变化的山体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两岸自然的河道地貌景观,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梯田农耕文化。漫步在河流边,走在田埂上,欣赏着不同季节农田里别具一格的乡野美景;在溪流峡谷间,踩在光滑的石头上;奔跑在山脊上俯视自然全景时心境的豁达;在果园里,品尝自己采摘的果实的愉悦心情;与当地人亲切的谈笑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环境下的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小幸福,成为了都市人为之向往的“奢侈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农耕的蔓延,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农田大量临近河道,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威胁,以及堤坝截流(图3)等人为干扰,导致下游生态栖 息地的生态性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倒流河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并未产生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游客中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产生零星的、荒 芜的旅游村落(图4),以及潜在的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未得到合理的规划。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最大地利用场地资源、客源群体的定位模糊和缺乏有序的开发模式。

图3 河道水源拦截,蓄水以供应上游农田的水量需求 图4 倒流河度假区村落现状

(一)、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

通过规划和改善,为了延续详图人文景观,保留相对完整的河流生态廊道。两岸大部分都有竹林作为防护带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适度竹林生长的空间序列调整来满足游览体验的场景的需求,创造一条曲径通幽的沿河竹林游憩景观。万寿桥下存在着历史遗迹流杯池。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愉乐方式,曲水流长,将酒怀放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六人对座,酒怀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停流在那一位面前不走,那就该你喝酒迎诗作画。泸州流杯池有六口之多,分布在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该节点就可以作 为倒流河游线系统中可解说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于现有的场地状况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游憩廊道,景观设计手法上主要有四点: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4),河流游憩走廊的建立。

(二)、倒流河河岸的生态化设计

倒流河河岸保留了河岸自然形态,根据河岸的现有条件和需求以自然和多种人工的手法稳固河岸边界。首先以植物固岸的自然型的处理方式,多采用乡土水生植物,如 芦苇、菖蒲等,利用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形成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保持河岸自然特性。其次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抗洪能力。例如,在坡度较陡的区段,可以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另外,在与居住区相衔接以及临着长江的堤面,应采用多种人中的手法,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大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 中繁茂地生长。

(三)、河流休憩走廊

在恢复整体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基底上,根据不同区段的地形与河道特点,以及周边局部区段不同的功能分布空间,布置合适的游憩节点,形成一条连续的倒流河生 态湿地游憩走廊。由进入湿地的入口码头为起点,分别是漫滩湿地、河谷湿地(渔剑滩)、湿地保育区、大桥浦瀑布、湿地净化展示区、田园风光走廊、观景平台、生态垂钓、长寿桥流杯池、竹林通幽廊道、以及山林生态区等(图12),创建起连续的生态景观游憩体验廊道。在各个区段形成漫步、驻足、停留等以静态的景观 引导动态的人流,在步步是景的游览路线上,感受河道景观的自然魅力

倒流河生态游憩游览节点分布图

(四)田园风光走廊

考虑到区域多山体,山脉景观连续,层次丰富的农业梯田景观。设计上,利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为背景,沿河道边缘创造一条漫步长廊,蜿蜒在河道和田埂边 缘,人们顺着廊道漫步就可以欣赏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在两岸的植被种植上,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不考虑种植大的乔木以免遮挡廊道的景观视野。

蜿蜒在河岸和田埂边缘的漫步廊道

三、保护式生态规划设计

如今人类活动让自然环境日益严峻,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城市可以呼吸的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城市进行保护性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之中。

以“哈尔冰群力湿地公园”为例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建设,总占地27.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集中在6至8月,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受当地政府委托,土人设计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2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受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路网建在池塘沙丘环内,这样游客就可以体验步行穿过森林。平台和观景塔设在池塘内和沙丘上,便于游客接触自然和观远景。通过人行天桥将散布的沙丘连接起来,周围的居民就可以体验到走在湿地中,行于苍穹间。

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的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步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塔,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游憩和体验生态的场所。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四、恢复式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同时,在已恢复或重建的生态系统下,通过合理的人为控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整个公园水系的运行过程:

府河-----公园人工湿地(净化)-----公园景观用水------府河。

净化方式的原理: 1 基质的过滤。2 植物的吸收。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一、活水公园功能分区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如图一。在鱼形的整体平面上,绿地分割各个景观区域以及通行流线,再以鱼眼到鱼尾的水处理系统串联起各分块,将想鱼一样的生命动力给以整个公园,让整个园区富有活力。并在视觉上联系了各个板块,使游人在观看游览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水流场景,体会水对于各种生命的重要滋养。

“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主要由数个水处理池构成,在功能上不仅向游人展示如何将污水步步进行净化,四周的植物配置也营造了一种自然式生态的亲和环境效应,从而更好地在自然方面诠释公园的象征意境。此区域包括了水处理展示区,休息观赏区和湿地生物展示区。三者在游人步行过程中交替出现,通过植物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和路道实现自然过渡,展现节能环保可循环的多功能水资源利用和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

“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一些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教育馆则集中体现了建造公园的核心意义,在公园的功能区间中,它起到了点睛的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活水设施的必要性。

二、活水公园景观处理

(一)鱼鳞型人工湿地

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人工湿地。鱼鳞的部分就是人工湿地,以一种片状池塘的形式(阶梯式)出现。

(二)滨河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府南河之滨采用了挑水木楼、水力水车、护栏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坡堤岸和亲水台阶堤岸、码头等形式,人与水的关系变化多样。滨水带的很多区段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发生变化,让人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三)生态净水流程中的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生态净水流程中突出了自然的动水景观。在一次性将河水抽入厌氧沉淀池后,水一直顺着地形依靠重力流淌,不再借助其他人工手段,设计师将水流量控制得很小,从而确保贯穿全园的一脉活水终年流淌不息。整个净水系统虽然自然、恬静、谦逊,但流水的灵气依然使生态净水的精神洋溢于全园。

(四)亲水设计:

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成都活水公园中特别吸引人的是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一些水口,不仅让游人驻足,而且孩子们会开展很多与流水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路红 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

[2]俞孔坚,王志芳,王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3]兰波,吴锦燕城市河道生态自然景观营造的探讨——以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篇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关键词: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植物群落

生态学下风景园林设计是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思路和趋势,能够把生态学的概念完全融入到其中,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之一。在有效保护环境与保护地球家园的浪潮之中,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出现恰似一股清风,已成为园林设计发展的发展方向。它对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切切实实地把生态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并结合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有效维护与改进生态环境作为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园林

就生态学体系而言,园林所具有的生态性应当切实满足以下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标准:(1)从宏观尺度来说,其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之使用能够促进全世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实施;(2)从中观尺度来说的,其环境的建构应符合生态化之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备鲜明的地域性、多元化和合理化等特点,具备自我演替开发的能力;(3)从微观尺度来说,其具体空间与实体形象应全面考虑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上的彼此互动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唤起现代人对生态意象所产生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所以,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所牵涉的诸多生态学分支中含有人类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主要类型

1.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植物来创设出人工自然形式生态,从而有效保护当地环境,做到减灾、防灾,并保持当地植物的生态平衡。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土地,让各个行业和光、气、水等相关环境条件之间能组成一个结构丰富、功能齐全而且稳定的人工型植物群落,推动各类物质在这一人工植物群落中得到全面地良性循环运用。这样一来,能量也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全面利用,进而产生出高效而又和谐的现代生态循环系统。

2.生态功能植物群落

主要是指合理配置植物,从而形成相应的形态结构,运用植物的分泌物与其所具有的挥发性物质,实现增进人体健康与防治各类疾病的目的。比如,香樟、玉兰和含笑等植物就能够挥发出富含杀菌成分的芳香油类,并对以上植物实施科学配置,能够形成综合效应,在风景园林中的步道边等处种植此类植物,能够有效发挥保健与预防疾病之作用。抗逆性植物群落通常体现为能够净化空气与防尘,进而较好地保障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因为如今的城市大气之中含有数千种污染物,立足于合理地配置抗逆性植物,即可发挥吸附灰尘以及过滤等作用,而且也可通过生理化学反应来吸收空气之中的各类污染物。

3.生态经济植物群落

这一植物群落能够让现代人在优美的风景园林环境之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与珍惜环境的良好生态意识,并让人们在观察与学习自然的进程中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创建人工生态经济植物群落,发展具备良好经济价值的乔类、灌类、药类、草类植物和苗圃基地等,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社会效益。

4.人文景观植物群落

特定文化情境要求植物种植与配置一定要与环境保持和谐,从而创建出和谐的文化情境。比如历史遗址、纪念园林和寺庙等,在此条件之下的植物群落配置要和建筑材料、形式与色彩等保持一致。不同类别的植物材料,其组合形式和布局通常都会形成不一样的景观成效。比如,松与柏的相互结合种植,能够形成庄严而又肃穆的效果;在疏林草地中不规则地种植颜色丰富的花丛能够给人们以轻松、明朗的感觉。

三、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切实保护已有的各类生态系统

在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者们均应意识到,不管设计地多么合理,人工创建的生态系统一直难以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提并论,尤其是无法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所以,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保护与利用目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合理运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自然要素,以求尽量减少出现人工雕琢类痕迹,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和谐的园林意境。比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当中基本保持了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人工对其的影响非常小,园林中的生态体系十分丰富与稳定。实际上,如果刻意改变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出现反作用。只有以目前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加以保护与完善,才能真正设计出具备自然风格的现代风景园林,从而促进所在区域的和谐发展。

2.精心选择地方性植物

通常状况下,除了极少数的植物品种之外,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等具有较为固定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植物间具有大量无法预测的因素。所以,为切实减少植物物种入侵和不同植物彼此间的制约关系,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地方性的植物。以上植物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之中,已基本适应了本区域内的基本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成活率比较高,而且运输成本也比较低,而且对本区域之中的自然生态体系具备了优异的自然平衡调节能力,能很好地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3.高度重视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选择植物时,不但要优先挑选地方性植物,而且还应切实了解到不同类别植物对光照、水分、温度和地形等方面的需求与适应力,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植物选择与搭配,有效避免产生一样生态位植物之间的不良竞争,形成一个系统功能较为健全、种群保持稳定、结构科学合理的复合型植物群落结构。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保障生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切实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今,大量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选择植物时,为加强管理,通常均会选择单一性植物,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园林养护与管理的成本,然而在遭遇到特定的病害之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从风景园林的审美性和生态系统具有的稳定性加以考虑,应当注重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保障植物的多样性,并在风景园林中模拟出齐全完整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的效益。

4.不断加大土壤和水的设计力度

土壤是保障各类植物生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高度关注如何设计土壤,保障土壤具有足够的肥力和保水性。一般来说,在设计园林时需要全方位分析土壤,置换或处理污染土壤或不适合土壤,以保障土壤能全面满足植物的实际生长需求。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处理水主要集中于清洁水质、实现地表水循环、污水处置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个方面。可运用大型植物和基质,净化污水。在加快植物生长的基础上,能够拓展绿化的面积,形成良性的生态情境。

四、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

如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学已愈来愈无法适应实际状况。为切实保持今后风景园林设计学的活力,必须引入现代生态学理念,让风景园林设计变得更为全面。笔者认为,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有以下三大发展趋势。首先,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尺度会具有更大的一致性。这就意味在时间与空间上一定要与社会、行政与管理过程中有关的过程应保持尺度上的一致性。因为景观处在生态系统上,大量土地的利用和自然的保护,只有在风景园林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全球变化具有的影响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也变得愈来愈重要,所以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下的景观生态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其次,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景观类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风景园林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决策学和设计规划管理等多个不同学科。如今,人类对包括风景园林在内的地球景观所造成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要想切实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别的涵盖公共管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与生态学紧密合作。虽然风景园林生态学也有部分一般性的原理,然而怎样才能够在真实存在的景观中使用上述原理还不够清晰。与此同时,因为具体的风景园林管理必须得到多个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大量景观模型主要还是滞留于理论水平上,急需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生态学和别的涵盖整体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诸多学科进行牢固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生态学中的技术研究成果与信息在总体空间规划、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实效性。同时,提升风景园林生态学在综合评价各类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最后,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备更强的合作性和交流性。也就是说,决策者、风景园林研究者与风景园林的实际使用者,相互间应切实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交流。相关各方间的合作应高度重视风景园林生态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尽快拿出相应的对策,尽可能避免关注次要性问题,并要使用最为实用的方式方法。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善于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提出其自身的观点,并运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广大公众和决策者们。要实施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不仅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彼此之间要沟通交流,而且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还应当和别的学科研究者们交流。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质量。

五、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持续深化,绿色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受此影响,风景园林设计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在当前的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生态学理念,有效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水平和生态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城市建设,从而让中国设计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一、建筑与风景园林建筑

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 是一门涵盖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学科,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 风景园林建筑是将园林景观元素融入建筑而形成的新建筑类型。

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主要是实用性, 所以一般的建筑主要作用是供人们生活起居, 能够遮风挡雨、取暖庇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审美与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不会太苛刻。而风景园林建筑在建筑的进一步, 它不仅要满足建筑最基本的使用功能, 还需要满足人们对视觉美的追求。这就要求设计者运用设计手法, 将景观元素加入其中。

因而风景园林建筑更多了一个综合性, 既有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又有建筑构造的科学性, 需要以艺术与科学为原则进行研究、规划、设计以及维护。

二、风景园林建筑与服饰

风景园林建筑与服饰有着扯不断的羁绊。一般来讲, 建筑艺术繁盛的地方, 服装艺术也很高超, 如法国和意大利。

有人说, 服装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硬质的服饰。

从本质上讲, 建筑同服饰的性质相一致, 主要满足两个功能, 实用与审美。从实用功能上讲, 两者都保护了人的身体, 避免了肉体受太阳照射、风吹雨打之苦。从审美功能上讲, 两者都是通过细部装饰、空间组合、色彩处理等多种方式来唤起人们的注意, 形成审美感受。而从造型来说, 两者在材质的选定上都要唯美。从效果上说, 他们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都是以特定的造型、式样、色彩、质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

也有人说, 建筑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是两兄弟。纵观历史, 当哥特式建筑从法国发源进而影响整个欧洲, 这一时期的服饰造型也多采用尖顶的形式和纵向直线。随后, 欧洲服装虽相继受到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等文艺思潮的影响, 但带有类似建筑外型特征的服装款式却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而服饰也一度影响到了建筑。像流行一时的西班牙式“法琴盖尔”裙撑, 由于越做越大, 人们不得不将门框和楼梯的宽度拓宽。这一例子反应的只是尺寸上的影响, 建筑与服饰间的羁绊远不止这些。

欧洲历史上的很多时装设计师学过建筑, 他们从形式各异的建筑中提取元素, 创作出风格不同的服饰。他们虽然风格不同, 手法各异, 但都善于将结构手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上。于是, 同一时期的建筑与服饰展示了一种同一性。

这也启示我们, 在风景园林建筑的创作中可以联想一些服饰。只要你仔细观察素材, 那些有闪光质感的现代织物、波浪式纹样的衣领或者复杂精细的袖子, 都可以借鉴过来。

三、风景园林建筑与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筑中有音乐的旋律, 音乐中有建筑的构筑, 音乐的流动结构同建筑的凝固结构有着内在对称关系。

虽然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学科, 但他们有很多想通之处。如果说建筑是空间凝固的有机体, 那么音乐就是在时间中不停流动的生命体, 内部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 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推到建筑方面, 其和谐也与数比有关。

建筑与音乐同为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 可以引起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 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与音乐有共同规律。因此, 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 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又如“重复”这种手法, 在音乐中可以通过重复形成奏鸣曲律动的效果, 而建筑物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恢宏的气度。

所以, 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 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 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 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 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19世纪, 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样一句话, 道破了建筑世界的本质。而那些著名的作曲家, 贝多芬等人也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法国大文豪雨果把巴黎圣母院叫做“一首巨大的石头交响乐”, 进一步道出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也启示我们, 不同的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 创作需要从不同的艺术中汲取灵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喜爱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乐美、建筑美又是现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的人, 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 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 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四、风景园林建筑与民风民俗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风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反映了各族的文化理念与传承信仰, 对一个地方的景观设计与建筑构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着各个领域, 各地的民族文化在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中逐步趋同, 建筑风格趋于单一。纵览全国建筑风格,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何中国的传统民居那么富有诗意?又是什么制约了当代设计者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当设计出现瓶颈, 追溯本源也是一种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那些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

1. 壮族

壮族以唱山歌闻名, 山歌言词婉转, 有很强的感染力。山歌类型有叙述历史的古歌、生产歌、酒歌、情歌等。“铜鼓舞”是壮族的传统舞蹈, 节奏鲜明, 舞步雄健。

壮族人内聚的社交特征, 使许多活动集中在家里。这也使得厅堂在平面和空间上占据了民居内部的重要位置。壮族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 由于居住环境不同而形式各异。干栏民居一般为三层式建筑, 下层为架空围栏式结构, 主要用于圈养牲口以及堆放柴草, 具防洪防潮功效;人居住于二层, 居室可分为厅堂、卧室以及厨房;三层顶部为坡面空间, 用于放置粮食以及其他杂物, 部分干栏民居在二层增设望楼、晒棚等。

壮族村寨大都建在高山丘陵之地, 因而耕地多在山坡上, 绵延数里, 形成了壮丽的梯田景观。村寨选址于高山山腰, 这样能保证良好的光照与通风条件, 同时也能有一定的防范土匪强盗之效。壮族村寨布局多为自由聚合式, 建筑随地形自由分布, 不受约束。这样的村寨没有明显的边缘, 与山势有机结合, 往往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内部空间。

2. 瑶族

瑶族是广西地区人口数仅次于壮族的少数民族, 在广西多分布于富川、巴马、恭城、金秀、都安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祝著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 人们通过跳铜鼓舞来纪念瑶族创世母神密洛陀的生日。铜鼓舞包含祭神、娱乐以及爱情三个方面。舞蹈动作有蹲腰打、侧身打、前后左右打、超脚下打、朝天、远近跳、高跳等, 整个过程手法变化多样、节奏欢快、灵敏度高, 也表现了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一面。

瑶族建筑多建于山坡, 村寨布局多以联排式沿等高线布局, 建房材料有石、木、竹、烧砖以及泥砖等。瑶族民居有明间多进式、横排自由式和单开间狭长式。前者前厅宽敞, 占据房舍整个前半部分, 堂屋仅占中央开间后半部。建筑物之间多建有过廊, 民居正面设吊楼。吊楼槽挑粗壮, 造型考究。吊楼距离地面约2 m, 亦是当地青年男女恋爱时“爬楼”之处, 吊楼所属之处是少女闺房。戏台在瑶族民间建筑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瑶族村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瑶族的竹楼十分具有特色, 为干栏式建筑, 全用竹竿绑扎支撑。梁柱多用楠竹, 楼板用篙竹密排, 墙壁由水楠竹破开摊平压制铺成。屋前设置竹凉台, 十分雅致。

3. 侗族

侗族村寨多建在河谷小丘地带, 这一地区河流与水网交错纵横, 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捷。受其民俗文化影响, 村寨多向心式布局。过去这里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合款”制度, 鼓楼由此而生, 成为合款的象征, 亦是村寨中心。民居形式通常分为平地楼、吊脚楼、高脚楼和矮脚楼。

鼓楼、戏台以及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精粹。鼓楼为木结构, 不用钉子而以棒穿合, 重檐飞阁, 形似宝塔, 巍峨壮观。鼓楼象征了吉祥, 寄予了侗族人对人丁兴旺、齐心团结的祈愿。当地居民多爱看戏, 戏台多与鼓楼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 成为村寨多功能中心。风雨桥集亭、廊、桥于一身, 建筑形式别致, 在建筑史上独领风骚。侗族传统观念认为, 在村寨下方修筑这样的木质桥梁, 可以阻挡邪气、留住福气, 有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之意。

4. 客家

客家的民风民俗要从历史说起, 其独特的迁移史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总计大迁移五次, 多是躲避战乱, 因而防御成为其建筑的主题。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 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 形成了围龙屋。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围龙屋是我国古代中原的一种府第建筑形式。客家民居具有五种优越性, 即经济性、坚固性、物理性、防御性, 以及艺术性。其代表有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 在河源地区常见的屋式还有走马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五凤楼、纵列式多杠楼屋、四点金等。

祖宗祠堂是土楼、围屋的中心, 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 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 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 须在祠堂拜天地, 叩祖先, 宴宾客。闺女出嫁, 向列祖辞行后, 方可罩上盖头, 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 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 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 共享天伦之乐。

民族文化是一块瑰宝, 映射出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影响下, 一代代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以皖南地区为例。这里的地貌多为山岗丘陵。于水流清溪、茂林修竹间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语言符号体系。青瓦白墙, 在造型、布局与色彩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表情。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青白相间的色调, 碧山连绵, 游鱼戏水, 民居随山形而设。天际线典雅、古朴, 有种优美的韵律。这样的风格, 别处无法寻找。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也应当具有地方性、民族性, 保持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诗意与韵味,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 讲述自己的故事。

5. 其他

这是笔者在阅读建筑书籍时得到的一点启示, 是关于建筑的暗示作用。

教堂或寺庙类建筑所展示的是一种信仰。这类建筑多高大、威严, 传达出不容侵犯与质疑的潜在力量。也传递着一个信息:让信徒形成一个有关神明威严与全能全知的概念。

欧式教堂中, 上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多通过建筑物的高度来体现。顶部尖锐, 彰显强烈向上的勃勃生机;伊斯兰清真寺都有直指天空的尖塔, 有种向上的动势, 也使整个城市处在一种向上的动感之中;东亚寺庙建筑也追求庄严肃穆的效果, 但敬神之外有大爱, 少有突兀的尖顶, 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净化心灵。从景观角度来讲, 这样的不用类型的建筑屋顶也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 灵动而富有韵律。

气势宏伟的建筑多给人以威慑力, 如皇宫。作为皇宫的典型代表, 故宫有大小单元8 704间, 是世界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群。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 沿长达七华里的中轴线展开, 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 层层院落, 秩序井然, 尊卑等级之分尽显其中。世上有三样东西最有让人顶礼膜拜的力量, 那就是权力、金钱和神灵。皇宫之所以要极尽奢华, 非人比例的庞大, 也是为了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 这一心理暗示作用可以应用在诸多类型中。纪念性的景观建筑应设计得厚重、得体, 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周围的景观小品也尽可能简洁而敦实, 不要琐碎, 以免丢掉庄严之气。

参考文献

[1]赵兴瑞, 马艳华.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商品与质量, 2012.

[2]廖芸, 郭建南.论哥特式时期的建筑与服装的美学共通[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03) .

[3]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4]陆琦, 唐孝祥, 廖志编著.中国民族建筑概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09) .

[5]赵秀琴.文化心理与瑶族民居建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6]杨昌嗣, 闻继霞.试论侗族建筑艺术美[J].民族论坛, 1989.

篇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 生态设计 生态

1 生态含义

提及“生态观念”,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生态”。词典中对“生态” 的解释如下: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很显然我们所讨论的所谓“生态” 大约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其次是要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我们现在所谈的生态观念,乃至设计界说谈及的诸如“生态设计”“生态理念”等词汇中的“生态”一词通常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的。其含义笔者认为应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或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或者说是“符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性的”。“生态” 这个词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时应是和“常规”一词相对立。“常规”的含义是经常实行的、普通的规定或标准。

2 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观念的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加强一个观点:园林设计不但是一个常规的园林设计,还是一个生态自然和谐设计。要把生态观念贯彻到风景园林设计整个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无论从其历史渊源上和还是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的发展都是和生态观念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天人合一” 的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中国园林设计注重风水,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在西方,l 9世纪末,由人口和工业的聚居引发的各种各样矛盾、问题愈来愈突出和严重。一些风景园林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创立风景园林的学科的初衷之一就是对生态恶化的城市环境的挽救和改造。续奥姆斯特德之后,l 9 6 9年,伊恩·麦克哈格(I nMeHa rg)《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Nature) 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作到景观设计中,把风景园林与生态学融合起来。综上所述,所谓的“生态设计” 和“生态理念” 根本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要求,绝非什么新的观念。

3 “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在国外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在生态理念层面上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生态恢复与促进” 与“生态补偿与适应”。

3.1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修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

3.2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

4 设计师的正确态度

4.1景观设计师要有良知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至上和自己的生态良知之间保持自我,不要沦为开发商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帮凶。

4.2不过分依赖技术

园林设计要实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反映地域环境、有文化品位和民族特点的现代园林”,要尽可能多用当地的技术条件,在这个前提之下再使用高科技。“园林设计师有设计责任,同时设计必须结合国情,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够与自然环境结合得很好,景观设计师将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挑战,倘若景观设计师过分迷恋甚至依赖于技术和抽象的模式中,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生态技术的问题不是设计师的根本使命,但确实是设计师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的问题。

4.3避免生搬硬套

对于我国来讲,在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学习其它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要把最具体的构件搬出来用。即使用了一些构建,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审美观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做法。

4.4设计师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为生态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设计还不能取代或演变为常规设计,而应采取一种折中的、或是改良主义的手法,与常规设计结合起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常规设计进行重新评价、整理、修正或更新,设计出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条件的园林景观。

5结语

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学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代发展之必然走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也必将成为我们所有风景园林学子所必须遵守的理念,城市生态学的精髓也必将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即满足人民群众对风景园林的基本需求,又在现有的条件内尽大可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年04期

[2] 朱士增,江再初;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和全面质量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5:试析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1.1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 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设计过程中, 使设计师在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 设计的最终目的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 (minimum design) 。

1.2 现代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的结合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 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一是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二是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生态设计观念把设计师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和生态决定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西蒙兹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monds, 1997年) 一书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因而, 景观设计师是协调者、指挥家, 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

2.1 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 但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 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 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 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他们面对那些因人为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一片狼藉, 甚至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工业垃圾的场地时, 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面对被破坏的场地, 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2.2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 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 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 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恶”。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些设计师的愿望, 他们现在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大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 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3 景观生态设计的一般原则

3.1 最少干扰原则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 生态的设计会把干扰降到最低, 并且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 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 增强生物多样性。

3.2 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 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 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 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为当代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典范。

3.3 4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一是缩减使用 (Reduce) 。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再利用 (Reuse) 。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三是再生 (Recycle) 。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 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四是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 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 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 其设计的价值无从体现。同样, 缺乏生态考虑的设计是没有生命的设计, 是不可持续的设计。生态的设计是应该也是必须的。景观设计应将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 既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调理, 又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 任何一极都不能偏废。

参考文献

[1]周曦, 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篇6:《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1.1 景观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斯坦纳提出, 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 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 是自然与文化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 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1.2 风景园林概念

(1) 风景园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空间及物体进行布置的艺术。 (2) 风景园林是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以及人本身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规划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 风景园林最注重的是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人类五者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其中,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文化的新领域中, 风景园林与设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 风景园林又是一种文化, 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4) 风景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学学说的支配, 如日本的园林贯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 而文艺复兴时的园林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1.3 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 (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 的原理、方法和知识, 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 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2 实践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者和策划者专业素养、水平的局限性

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显然与设计者的素质的局限性和综合能力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存在必然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质量受到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2.2 由行政管理造成的非专业化干预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几乎是由非专业人士领导专业人员是行政管理的非专业性干预的主要表现;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在行政管理中被忽视, 随意改变设计作品的延续性,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2.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现如今盛行模仿和抄袭他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风, 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社会各方面相对较薄弱, 个人作品容易被模仿、抄袭。虽然我国已制定的知识产权法比较完善, 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 对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 保护力度不够。因此, “似曾相识”成为我国从南到北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一大特点。

2.4 风景园林中的传统和现代认识和处理不得当

现在大量靠模仿、复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致命性问题, 一批批毫无竞争力的园林景观利用相同的空间来制造, 而不在设计思维的基础和继承传统的艺术手法上, 挖掘其内涵, 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3 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建议

3.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中, 要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 规划结构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 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平衡绿化用地指标, 新区留足绿化用地, 旧区通过改造找出绿化用地, 要多规划一批公共绿地、街头绿地、景点、游园,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另外, 严格执行城市“绿化”制度, 凡是违反规划绿线的行为都应给予法律的、经济的制裁。

3.2 科技为先, 提高品味

坚持“以树为主、灌花草相随、优化品种、和谐搭配”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设计手段, 体现设计创新。园林建设应该体现出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 凝聚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创造出融进历史文脉、赋予时代特征、艺术品位高雅的园林精品。对关系园林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组织公关, 彻底摆脱传统园林科技含量低的思想束缚,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生产、建设、养管等各项工作中, 全面增加科技含量。

3.3 适应市场, 转变机制

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确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 切实承担起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的任务。园林管理应该从管专业转向管行业, 从管内部转向管社会, 从管具体转向管宏观, 从管事务转向管市场, 切实履行市政府赋予的职能, 集中精力搞好城市园林绿化的政策、法规建设和全行业的管理。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园林绿化也是资源, 也应该面向市场。

3.4 建章立制, 强化管理

一是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 需出台《城市绿化法》, 各城市也需制定配套的地方法律和行政规章, 为依法治绿提供依据。二是充分发挥园林行业主管部门的政府职能。绿地建设指标的审批、违法损绿的处罚, 应由园林部门执行。三是必须严格执法。在配齐专职人员的基础上, 推行定岗、定责、定人的“三定”责任, 增大园林执法的覆盖空间和时间。

4 结语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相关文章:

50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05-10

风景园林设计论文04-17

风景园林设计论文04-16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04-22

风景园林设计风格05-0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论文04-24

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05-24

风景园林设计探析论文04-13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研究12-20

BIM风景园林设计论文04-15

上一篇:大学军训动员发言稿下一篇:高二雪花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