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2024-07-16

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精选10篇)

篇1: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对学校未来发展走向的计划和建议徐玲

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乃学校之根本。好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都在不断思索的问题。从以往和这段时间的教学经历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针对教学上的建议,还望校长见教。

1、由于目前学校各个班级层次的学生水平参次不齐,要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免有些偏颇,然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迫切提高的要求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校的教育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然后让家长和学生根据自身不同要求选择:

糼儿教育------以剑桥预备级和一级为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早期语言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低段教育-------以剑桥二级及以上,小升初为主,渐渐培养学生除听,说外的读写能力,和应试成绩

高段教育(基础块)--------以新概念一、二册为主,全方位的提高听,说,读,写,译,试的能力。

高段教育(中学应试块)---------(考虑开设)以公立教材为前提,以考试资料包为教材,传授解题技巧,解析考试动向,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

那么根据我们清晰的分位表,学生若是想提高兴趣或是

综合能力可以选报剑桥或新概念班,但若是要提高成绩,选基础教育就效果较慢,我们就可推荐考试班。

2、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寒暑假除外)。由教学主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分派幼教组长,低教组长,高教组长。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师心得体会讨论,教师教学,专业素养交流共享。

3、引进公立学校教材,教师用书,教辅及试卷,供教师研习讨论。只有和公立学校接轨而后高于公立学校我们学校才能真正保持长青。

4.定期去不同的公立,私立,培训学校参观,交流,学习。没有学习就只会停滞不前,所以只有培养教师,以教师为本才能保持教学的常新与活力。

二、提高教师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每3月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促进教师间良性竞 争和学习氛围。对考试前三名的教师给予如浮动工资系数或一次性奖励等

每6月开展教师教学大赛,以说课形式为主,还

包括模拟电话教学,家长会等。对考试合格的给予如浮动工资系数或一次性奖励等

2、对中表现合格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给予年底分红,切实地让员工体会到做主人的感觉,提高教师的积

极性。

三、管理

加强学校管理,使学校走上正规化,首要做的就是明细工作细则。如:

明确校长,教学主管,教师等工作职责:

公布每月账表及打印教师个人工资,做到账目清晰透明;

单独拿出前台咨询一块,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习教材。每半年制定、打印、宣布下半年工作计划,使教师知道 学校进展,学校也更好地推动计划。

四、招生

招生是一个学校运转的前提,除了优良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外,我们还可以多研习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打开市场盲区。

比如:目前我们的教学大多处在基础教育上,虽然我们定位在中小学生上,但由于教材的脱节和师资的缺乏,使我们一直未能打开中学市场。那么配备合适的考试教材和水平较高了解中学教育的教师就是我们做这块的前提了。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未来走向的一点建议,有考虑欠周详的地方还望刘校长见谅!

篇2: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经过一学年,我深感我们班级的学风,班风较差。我们的班级需要改革,我们需要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创建高素质的班委会。不管怎么说,班委都是能起带头作用的,班干部带头做好了,其他同学也会积极起来。

其次,加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多举行班级活动,例如一起在一栋草坪聊聊天,不一定是要去烧烤,炒菜。同学间的交流多了,班级凝聚力就增强了。

最后,我们应在加强同学间交流的同时互相帮助,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提高班级学习氛围。要杜绝逃课,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在宿舍也要塑造很好的学习氛围,发动全宿舍一起努力学习。只要明确了学习目标,我们就能坚持学好各门科目,特别是专业课。

篇3: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2012年全国共生产化肥7432.43万吨(折纯量,下同),比2011年增长10.9%,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氮肥4946.66万吨,增长11.3 %;磷肥1955.86万吨,增长10.7%;钾肥529.95万吨,增长7.8 %。

从具体品种看,2012年尿素完成6730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3.9%。磷酸铵肥完成3025.6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7.2%。

目前,我国化肥产量及使用量均为世界第一。我国大陆地区以占世界20%的人口,施用了占世界肥料消费量近40%的肥料,生产了占世界谷物23.5%的粮食,成绩举世公认。

当前我国化肥工业的主要问题是:氮肥、磷肥产能严重过剩,钾肥供应不足。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每年需要尿素5800万吨左右(含工业用),富余1 000万吨;需要磷酸铵1 400万吨左右,富余1 600万吨;需要钾肥1 000万吨左右,自给率50%,其余依靠进口解决。

22012年云南省化肥生产及供应情况

2012年云南省共生产化肥 620.75万吨(折

纯,下同), 比2011年增长11.7%,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氮肥完成198.58万吨,同比增长7.51%;磷肥完成419.98万吨,同比增长11.17%;钾肥完成2.2万吨,同比增长37.5%;氮、磷、钾肥2012年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云南省化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3%,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山东化肥产量1304.63万吨,排名第一;湖北化肥产量1164.26万吨,排名第二)。

从具体品种看,2012年尿素完成176.8万吨(实物量,下同),同比增长7.83%;硝酸铵完成64.95万吨,同比增长14.07%;碳酸氢铵完成49.13万吨,同比下降5.84%;磷酸一铵完成152.69万吨,同比增长29.6%;磷酸二铵完成378.87万吨,同比增长29.6%;重过磷酸钙完成96.6万吨,同比下降48.59%。(重过磷酸钙大幅减产的原因是出口关税上调,造成出口量大幅下降)。过磷酸钙完成301.87万吨,同比增长11.88%。肥料级磷酸氢钙完成50.1万吨,同比增长10%左右。钙镁磷肥完成53.5万吨,同比下降6.9%。氯化钾完成4.08万吨,同比增长37.5%。复混肥料(含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完成208.8万吨,同比增长10%。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云南省的化肥品种多而全。

从省供销社及相关单位提供的数字来看,我省2012年共销售化肥562.7万吨(实物量,下

同),同比增长7.4%。其中氮肥303.1万吨(包括尿素222万吨,碳酸氢铵、氯化铵和其它氮肥81.1万吨);磷肥124万吨(包括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肥料级磷酸氢钙);复混肥料130万吨(不包括省烟草公司直接向企业订购的烤烟专用复混肥料30万吨),其它化肥5.6万吨。未来几年,化肥总销售量呈小幅增长态势,但具体到各个化肥品种,则会有的品种增长,有的品种下降。

从以上情况分析看出:①云南省氮肥品种中,尿素自给率占80%,不足40多万吨需从省外调入。硝酸铵产量的一半要供民爆企业,农业对硝酸铵及硝基复混肥料的需求量还会增加。碳酸氢铵基本可以满足需要。②云南省已建成全国磷肥大省,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磷肥产品不仅满足省内需要,大部份供应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及出口。③钾肥仅云南江城泰裕钾肥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生产氯化钾,只能满足省内需求量的10%,另外有两家企业二次加工生产硝酸钾,其余所需硫酸钾、氯化钾均需从省外和国外调进。

3对未来肥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使用技术成果。”……“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农资生产、销售企业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也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借鉴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未来肥料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3.1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合理配合使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云南目前常用耕地6 880万亩,其中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地。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目标就是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培肥地力是重要基础,一定要把培肥地力作为一项持续的工作来抓。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从2009年到2020年再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 000万亩,使全省高产稳产农田达到5 000万亩,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云南省2 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纲要》要求:山区中低产田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平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这就要求在中低产田地改造的过程中,要加大加快有机肥料的推广使用,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及增加桔杆还田数量。但仅使用有机肥料,还不能满足作物对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的需要,因此,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合理配合使用,才能达到作物高产稳产。

从目前云南省情况看,农户使用有机肥料的数量在下降,过多依赖增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因此,建议:

1)学习、借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的经验,有关部门对商品有机肥料予以补贴。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有关部门对商品有机肥料实行招标采购,每吨商品有机肥料补贴200~300元,连续补贴数年,使土壤有机质达到《规划纲要》的要求。

2) 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我省畜禽粪便及植物渣料来源丰富,鼓励和支持一批复混肥料生产企业多生产一些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生产和销售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企业,有关部门可参照对商品有机肥料予以补贴的做法,解决农民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嫌贵,购买不积极的问题。

3)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应用范围。

花大力解决让农民掌握使用配方施肥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复混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必须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结合。复混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氮、磷、钾配比和有机质的含量,要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的需要来科学配比,真正做到生产的肥料是货真价实的作物专用肥,并教会农民正确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2要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广和使用新型肥料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除了烟、蔗、茶、胶传统四大经济作物外,咖啡、香蕉、葡萄、三七、花卉、蔬菜等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对肥料生产和使用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应根据需要发展新型肥料。

3.2.1水溶性肥料

近年来,农业生产上滴灌施肥和喷灌施肥在国内快速发展,云南省蔬菜、花卉、水果上也开始使用。滴灌施肥和喷灌施肥可节约用水50%~60%,因此,水溶性肥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市场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肥料。省内目前还没有一定规模的水溶性肥料生产企业,而我省生产水溶性肥料所需原料充足,应积极开发和推广使用,特别对一些经济作物更易于应用。

3.2.2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

上述肥料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传统肥料进行改性,达到减少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以提高化肥利用率。特别适宜橡胶树、甘蔗、林果、林木等生产周期长的作物使用。目前国内几家生产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企业由于使用的改性材料价格较贵而使这类肥料价格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研发价格低廉的改性材料使上述肥料“物美价廉”,就会很快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使用。

3.2.3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是一种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效应的肥料,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衍生长有很好的作用。但目前市场上这类肥料良莠不齐,农民难以分辨优劣,影响了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3.2.4育苗营养基质

云南省生产育苗营养基质的有机质原料较为丰富,其添加的珍珠岩和蛭石以及氮、磷、钾化肥也易于购买。现育苗营养基质在烟草上培育壮苗的应用已取得成功。其它蔬菜、花卉、经济苗木上也开始使用,但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肥料,必须做到“三好”:一是增产效果好,二是(农民)增收效果好,三是生态效益好,才能较快的被农民接受,并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3.3肥料生产企业应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发展质量

篇4: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学校实训时的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不足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全国在校学生数量明显下滑,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高职高专院校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使之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使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职业技能培训大发展的一大难题,甚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培训手段和技术设备落后

目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很多学校的培训方式有所改进,他们采用大量的软件、模拟仿真设备,使学员能够通过反复训练来增强某一部分操作技能,但由于人机训练难以模拟复杂的现实操作环境,因此效果欠佳。另外,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昂贵的实训实验设备,更谈不上对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有的学校甚至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

3.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目前,絕大多数对培训工作结束后的考核大多沿用考试的形式,首先是学校内部的结业考试,之后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准确评价,不能将培训评估和学员培训结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结合起来,以致很多学员参加工作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投入。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1.从招生、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三个环节入手

(1)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宣传内容一定要真实,切忌急功近利。目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虚假宣传,在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夸大其词;二是承诺性宣传,如承诺百分之百就业等。这些虚假的宣传对学校形象的破坏极大,在宏观上会严重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

(2)改善职业培训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学校要重新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减少流生;学校要用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管理,真正使学生在校有家一样的感觉,用优秀的品质吸引学生。

(3)认真组织好实习环节,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进行专业实践与考察;挑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教师资队伍;要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培训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3.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评估体系

考核和评估是实施培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传统的考试为基础,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借鉴柯卡帕切的4个递进的考核层次。

(1)学员的反应:即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满意度。培训师是否将培训目标分解到每节课上,使学员掌握每堂课的知识与技能。

(2)知识标准:即学员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等。培训学习的内容与学员从事工作的关联性是衡量培训项目好坏的重要指标。

(3)行为标准:即学员培训后工作表现的变化。

(4)成果:即学员受训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总之,学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者。

篇5: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书

人都有内急的时候,每当我们去厕所时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呢?每当我们小坐片刻都是舒适的,可紧接着,一股?毒气?就会扑面而来。有时候还没进厕所就已经闻到了。在厕所内经是不是常会看到白花花的一片全是纸?这些问题的来源就是同学们的不好习惯 。恶臭味的来源是因为有许多同学没有把排泄物冲下去。而且有部分同学没有节约用纸的意识。 这些现象都不太雅观。

为了改善不良的现象,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节约用纸。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我们不能辜负学校的一片心意。

2、我们上完厕所后一定要把排泄物冲进下水道,以减少排泄物产生的异味。

3、要节约用水。谁是我们生命的资源,所以玩水的同学注意了,在厕所玩水不但不会开心,而且,地面上都是水,是很容易发生事故的。

篇6: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我校是一个农村小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现就我校的情况,谈几点我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校现状

不可否认,近几年伊滨区已加大了投资教育的力度,纷纷拨出巨款新建、翻建、改建、扩建农村小学校舍。就佳西石桥小学来说,许多硬件设施还很不到位。教室内还没有班班通设备,现在仍然还是黑板+课桌,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各种教学器材、图书等严重缺乏。跟其他大村的小学相比,我们的教学器材、图书、多媒体教学设备都相差很多,更不用说跟白马寺的小学相比了。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学校生源随之大幅度下降,这就造成了一个班的学生数最多不超过二十人,也就是一所学校六个年段的学生至多也仅有一百左右人。而按照我22个学生配备一个教师的方案,这样一所学校最多只给安排五、六名教师的编制。这五、六位教师要负责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如班主任工作、主科语、数、英教学工作,基能科如音体美、电脑、科学、社会、思品等等诸多学科,教师的严重不足就没办法安排专职的基能科教师,造成每一位教师不得不身兼数科,长此以往,农村小学教师们由于力不从心而只能疲于应付质量监控中的主科语、数、英的教学,其他基能科只能是一个摆设,或被挪用上主科或让学生自由放羊。至于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等都是空架子,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充其量只能是应付各级政府部门各种基础教育达标的摆设罢了。其次,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被称为“教学能手”的优秀教师也纷纷进城。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接受不到全面的培养教育,各方面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对此,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想帮子女摆脱困境,于是就想方设法,不惜重金,求爹爹告奶奶也要把孩子从农村小学“解救”出来,送到办学硬件都堪称先进的城镇小学来。这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

二、“读书无用论”“打工潮”的影响。

在比较落后的农村,目不识丁的家长大有人在,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不少家长还是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所以认为孩子读书是费钱又误事的活,这样就有一部分孩子中途辍学。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材料,所以不重视孩子的培养教育。近年来由于国家在用人机制上的政策转变,普遍实行聘用制,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许多大学生待业在家,使得学生、家长对升学感到无望,对前途感到渺茫,高中、大学阶段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家长力不从心,据统计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需

要6万多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况且毕业后还不知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有些家长从实际考虑,放弃小孩上学,另辟捷径。这更家让家长们认为读书无用,在这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就有好多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这样孩子们在家里无人照顾,所以只能带在自己身边。同时一部分富起来的农民奋斗创业的同时,也深感自身缺乏知识的无奈,他们不希望子女们重蹈覆辙,于是把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当成是一种家庭投资,他们利用手中的资金,或到城市购置房产,把孩子的户口迁出农村,帮子女们跳出农门,或花高价赞助费、借读费把孩子转到自认为好的学校就读。这又是造成部分农村小学生源紧张的原因。

针对以上几点,谈谈我对学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抓紧时间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器材,添置图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抓紧时间安装班班通教学设备。只有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白马寺的小学相比条件不差了,那些流失到白马寺的学生才会到本村来上学。

二、开展相应的帮扶教师培训

我们学校的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比较陈旧,再加上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就算去听一两次相关的培训课,也很难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建议每年可从城镇学校派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老师前往农村学校支教,进行传、帮、带,帮助农村学校加强管理,发展学校教育规模,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与师院联合,让师院的学生来实习,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带进来。

篇7: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硬件建设方面

1、目前,我县的公立、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而且均能“服务到家”。我校虽有十多年幼儿园的办学经验,但由于教室简陋、住房拥挤、师资相对薄弱,虽然生源一直未减,但家长们都有一个共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启蒙开始就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所以,如果我们的幼儿园想吸引更多的孩童,就应该着手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园力量。因此,建一所对幼儿有吸引力的新型幼儿园已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一着。

2、外出打工人员迅增,加上农村“头胎是女孩,五年后允许生育第二胎”的政策,这几年,留守儿童呈现增长趋势。从去秋和今春的招生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生源已达饱和状态,不能再容纳更多的学生了。但这些年学校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他们信赖我校,慕名将孩子送来就读,而我们却因缺教室、宿舍而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建第二栋学生公寓也是当前的要务。

3、每逢下雨天,总有数百个家长拿着雨伞等在学校门口。铁门一开,他们蜂拥而入,很不利于安全管理。建议在后操场新建停车棚,将现有的停车棚改为学生下雨天出校门的通道,将校门口的理发店拆除,将其改成一条阳光通道,一直连接到现在的停车棚。这样,就能将家长婉拒在校门外。

4、教师办公室零散,显得拥挤,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原舞蹈室改成的教师办公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天花板常往下掉)。办公室的安排有待调整。

5、学校后操场闲置土地太多,能否充分利用,种上蔬菜、苗木?建鱼池、假山、盆景园?还是文化长廊、休息亭?或者兼而有之?我想,改观后的后操场一定是学校的又一道靓丽风景,也会是学生课余驻足停留的好所在。

6、面对当今考试的试题与课程设置中信息量越来越大、课外知识越来越广的实际情况,使用多媒体已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如今,学校仅有一个有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大家争相预约,显然不够用。能否再装备一到两个多媒体教室?或像以前一样,每个教室里都安装电脑和大屏幕?

软件建设方面

1、前几年,我们一直兑现给家长的承诺:每个班的学生数不超过45人。这两年,我们的班额明显扩大,家长对此有点看法在所难免。能否继续原来的承诺?

2、学校网站建起来后,教师读博、写博已成为良好习惯。但学校网站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建议开设一个教研论坛,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或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网上交流活动,可以发帖子、跟帖子、写评论,改变原来的集体备课方式,在网上掀起教研高潮(每次活动,都可在论坛中查阅,不必担心教师不参与)。另外,网站还可开辟两个新栏目:学生天地和摄友空间(展示学生的习作和其它类别的作品,还有摄影爱好者的作品)。

3、本学期全市举行了一次美术优质课竞赛活动,据有关人员告知,在场听课的老师仅仅是参赛的十几个老师。参赛教师也有不少敷衍了事的。这充分说明大家对小八科的教学极不重视。我们学校有这么几句口号: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虽然我们一直在朝着几个方面努力,但“学生有特长”这一块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跟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和专业教师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建议,以后每学期不但要举行语文、数学教学交流活动,小八科的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示范课也要跟上来,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篇8: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一、体育竞赛可以使学校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足球运动是世界体育运动中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 号称“世界第一运动”, 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足球比赛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积极参与。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足球赛、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等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焦点!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举行了七人制的足球比赛, 通过比赛, 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 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和精神。通过足球比赛,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往,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比赛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学生普遍喜欢11人制的足球比赛, 因为这样可以利用空间展示自己的技术。由于学校班级很多, 举行一次足球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很多, 这样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 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弊端来刺激比赛。具体的方法是每当举行大型足球比赛的时候, 只选取全班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前15名的班级参加比赛, 其他学习成绩总分排在后面的班级则没有权利参加比赛, 这样可以督促后进班级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而学习成绩好的班级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 从而促进学校的总体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二、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总体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过程。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 因此体育教师要按照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遵循体育教学大纲、教材, 以及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 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把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习, 再进行胸腹式混合呼吸训练。胸腹式混合呼吸法用劲儿的部位在腹部, 但并不是使劲吹气声音越大气息越好, 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呼吸方法, 长时间演奏就会感觉疲劳。

最后要安排好气息专项练习时间, 呼吸是管乐的基本功, 就像舞蹈一样每天要进行基本功练习。每天要安排专项时间进行长音、连音、吐音的练习, 每一项每天至少要练习10分钟。气息训练需要持之以恒, 经过一段时间的气息练习, 一定能演奏出饱满的声音。

四、攻克演奏技术难关

首先, 要圈定困难片段的范围, 小到一个乐句, 分析出技术困难具体有哪些。例如, 是出现在快速吐音乐句、复杂节奏乐句还是复杂演奏法上……找出了具体技术难点后, 如果是演奏方法不对, 就要请教专业老师进行纠正, 不然的话越练越错误。

其次, 对于困难片段要用节拍器慢慢练, 弄清楚每一个乐句, 千万不能随意速度乱练习, 那样就会“欲速则不达”, 容易养成节技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健身有道, 强体有术, 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锻炼的习惯。通过活动, 可以发现一些在教学方面的弊端, 从而改进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 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 培养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精神。

体育竞赛不仅仅以学生为主要对象, 也可以面向学校教师, 例如师生足球赛、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赛等活动, 体育教师向学校老师和学生讲解比赛规则制度, 讲解比赛的进攻和防守等方法,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开拓了其他任课老师的知识面。通过比赛, 使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友谊, 减少了学生和老师的代沟, 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 相信学校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三、大型的体育竞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形式, 是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 它有助于全面检查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 进一步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我们学校由于场地和器材有限, 在前些年举办的春季和秋季运动会上, 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都不高。自从学校搬进了新的校园, 学校领导在体育方面非常重视, 购买了许多体育器材, 同时在全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 对于任何体育竞赛项目获奖的学生都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体育竞赛, 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体质明显提高, 并且在2006年秋季运动会上取得了全省技工学校第六名的好成绩, 缩短了与其他兄弟学校的差距,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受到了市领导的点名表扬, 因此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并且我们也经常和其他学校联系比赛, 加强了校际交流, 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往, 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通过体育训练的不断创新, 为学校创造体育人才, 为国家输送人才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创新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环境中才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者发生作用。因此, 人们创新精神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人格的塑造, 都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不仅仅只满足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更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不断创新。我国著名教练员胡鸿飞建立了以速度为中心、技术与力量平衡发展的训练指导思想, 奏混乱的意识, 很难纠正。对于困难的地方一定要每天抽出来专项练习, 经过一周左右的正确练习, 就能够掌握技术难点, 流畅地演绎出乐曲。

五、各声部要多练习重奏

乐队演奏和独奏不同, 它需要声部之间相互配合。业余管乐队的同学没有在乐队里演奏的经验, 一开始可以从各声部重奏开始练习, 培养起队员的合奏意识, 增强乐队的合奏能力, 这样整个乐队不仅可以演奏单声部的重奏, 还可以演奏大型的交响乐, 既丰富了内容, 增加了演出的多样性, 又提高了各队声部的演出经验。

高校管乐队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一个阵地,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陶冶情操, 提高综合素质, 又可以活跃校园文化,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管乐团队员在合奏排练时全身心投入, 练习时刻苦努力, 一丝不苟, 增强了队员的合作意识,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郑州市中原工学院)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除舞蹈本身之外, 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姊妹艺术。在这诸多艺术形式中,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 音乐与舞蹈是血肉相连的亲密伙伴, 它们相辅相依、紧密配合, 共同组成美妙的舞蹈艺术。

一、音乐与舞蹈的起源

音乐与舞蹈最早都起源于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类, 也创造了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人类艺术活动。中国音乐史中讲道:正是因为劳动赋予了音乐的节奏、音调和舞姿, 所以在远古社会, 音乐和舞蹈基本上是同时诞生和形成的。还有古文记载:“有乐而无舞, 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 谓之中和。”可见, 音乐对于舞蹈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着重要意义。

二、两者结合的条件

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形式能够结合在一起, 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一, 两者必须是不同的艺术形式, 只有有了不同, 两者才能互补。其二, 两者必须有较多的相同之处, 这样, 它们才能统一起来, 组成一个新事物。

不同之处: (1) 舞蹈是视觉艺术, 是造型艺术; (2) 音乐是听觉艺术, 是抽象艺术。

相同之处: (1) 两者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时都必须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 (2) 音乐和舞蹈都是时间的艺术, 都是通过特定的时间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内容的。 (3) 内容上, 都是重在表“情”。音乐是用音调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内容的;舞蹈则是以人体的动作、表情和组合图像来表现作品思想感情。 (4) 速度、力度也相吻合。 (5) 两者都是表演艺术。

两者虽有不同, 但却能够互补。从现在完整的舞蹈艺术来看, 也正是音乐弥补了舞蹈的“局限”。在舞蹈艺术中,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是天然合理的, 并带给观众视与听的立体感受。

三、音乐与舞蹈

前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舞蹈离不开音乐, 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 言其志也, 歌, 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 音乐对于舞蹈来说, 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

那么, 音乐究竟给予舞蹈一些什么呢?下面就音乐与舞蹈的对应关系作出分析。

1. 节奏与舞蹈律动

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指出:“舞蹈的特质在于动作节奏的调整, 没有一种舞蹈没有节奏。”音乐节奏是舞蹈动作的基础, 节奏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舞蹈作为一种感情的动作表现, 自然需要音乐节奏的配合。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 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 但还是通过走踢踏、脚铃、手铃随着身体动作而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 这种有节奏的音响, 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

2. 旋律与舞蹈形象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一文中曾这样写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 从总的方面来看, 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 丰富舞蹈形象, 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旋律时常会带给欣赏者某种舞蹈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是作用于人的基本情感的, 而这些在舞蹈家那里可以用肢体动作轻而易举地加以映现或是象征。这就构成了音乐与舞蹈在形象上的相对应性, 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舞蹈形象。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 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 洒脱、淳朴的音调特征, 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 令人回味无穷。只有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统一和谐, 才能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3. 对舞蹈的烘托作用

在舞蹈表演艺术中, 优美的音乐配合, 不仅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 还能够表达情绪, 体现个性, 烘托气氛。音乐中的各个声部搭配形式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可以烘托、补充舞蹈形象。在舞蹈中, 动作的交织运用如同音乐的和声一样, 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音乐和声中的声部交错, 往往能在舞蹈中找到相似的效果。如总政歌舞团采用大型交响乐《红旗颂》排演的群舞《红色交响》, 气势宏大、激情似火。舞蹈在交响乐的衬托下, 此起彼伏, 动作交织, 队形的流动与变化, 宛如用丰富的舞姿演奏着《红旗颂》的交响乐章。

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 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 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

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养舞蹈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使他们能够从音乐中捕捉舞蹈形象;把美妙的音乐完整地融入舞蹈艺术, 使他们的每一个舞步和造型都能通过音乐得到更完美的表现。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音乐舞蹈, 去开创舞蹈艺术事业的美好未来!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并从体能的角度提出训练主要应抓好“快速助跑下的向上跳的能力”, 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助跑快、起跳快、过竿快”的三快背越式跳高技术。他训练的优秀运动员朱健华, 最后6步助跑的速度达到8.73米/秒, 起跳支撑时间达0.173米/秒, 过竿的水平速度为2.40米/秒, 腾起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达5.217米/秒。这些都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 因而能在1983~1984年度三破世界纪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110米跨栏项目上, 我国运动员刘翔以12.94秒的成绩追平了世界纪录, 这也是亚洲人, 更是中国人创造的历史神话。所有的这一切取得的成绩, 不仅仅是运动员用汗水换来的, 更是教练员用心换来的。

对于学校的任何一项体育竞赛, 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得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体育竞赛来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创造人才。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秋季运动会, 在这次运动会中,

有一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 以1.65米的成绩打破了学校的1.50米的校纪录, 由于成绩优秀被选到市运会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的前一阶段, 我对该学生进行了重点的训练, 发现了很多技术上的毛病, 最主要的毛病是在起跳之前捣小步, 经过调整后发现他跳的高度却不如从前了, 但比赛马上就要临近, 所以只有重新对他进行调整, 让他在捣小步的同时, 加快起跳速度和起跳弧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的成绩提高上来了, 在全省技工类学校运动会上跳出了1.81米的高度, 这个成绩打破了全省龄组纪录, 并且被体校选中, 参加明年的比赛。因此, 通过体育竞赛可以为学校挖掘出体育人才, 更能为国家输送人才。

篇9: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endprint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endprint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课件).2009,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2013,10.

篇10: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鉴于当前学校实际情况,是很难推进学校发展进程的。因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调整校级领导班子。

根据学校目前情况,实行“一正两副”的领导干部模式。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改变无所事事、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的状况。

2、配齐中层干部。

根据工作状况和能力,配备好中层干部。把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人提上来,配好干部的原则是“重点看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加强干部培训。

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干部做工作就要有一股精气神儿。在配备好干部队伍基础上,组织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做到“令行禁止”。

二、改革分配,激发工作积极性

改革分配制度是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1、根据工作职责确定分配方案

首先明确划分各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学校工资总额为基础,在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制定考核办法和工资方案,做到“有升有降,奖勤罚懒”。

2,严格考核、检查和总结

干部职工每月坚持进行工作总结,在此基础上,由相关部门进行考核,校长签字,按标准考核打分确定月工资。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三、抓好基础,推动各项工作

学校工作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以此带动各项工作开展。

1、抓制度建设

制定系列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不能主观臆断。如严格的考勤制度、常态化的会议制度,工作总结、检查制度等。

2、抓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始终抓住教学这个关键,加强教学检查,加大考核力度。

3、抓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也关系到学生的稳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感到有事做,很充实,让学校生气勃勃。

上一篇:物业现代化管理情况年终总结下一篇:体育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