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2024-07-07

财务管理模式框架(精选8篇)

篇1: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构建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的转型,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管理会计能力和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构建需考虑的因素、构建过程和构建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企业财务

一、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都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外关于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相对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会计组织就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能力进行了规定。估计会计组织也在上世纪末对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进行了规范。后来,国外对会计师的职能范围的规范也就越来越具体。而我国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框架研究则比较晚,,我国财政部才开水组织相关学者就会计人才能力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随后我国学者就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

二、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考虑要素

(一)提高会计人才能力

二十一世纪,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会计行业,知识的重要性也同等重要,会计人才需要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人才的作用。在会计人才评价过程中,能力是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所以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时候,应当把会计人才的能力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来考虑。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人才比较注重财务管理,而会计人能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注重会计人才能力,才能让会计人才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

(二)构建方法

常见的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类,即能力要素法、功能分析法以及胜任能力法。要素法是按照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个要素来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会计人才的能力。功能分析法主要是根据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效果来进行能力评估。而胜任能力法是将要素法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层次分类来评价其职能的。

(三)环境因素

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既需要考虑到微观环境也需要考虑到宏观环境。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经济、社会、法律以及会计行业发展状况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世纪末会计行业就有责任会计体系和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等评价体系,到本世纪平衡记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会计工具也相继出现。不同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因素只管重要。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政策和财务状况。例如,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

(四)国际经验

由于国外对于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相关的研究比较早,而且研究内容也相对全面。而且国外的政府机关,会计组织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我过可以参考甚至用过国外已构建的框架。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研究的会计人才主要是指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选此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在我国整体管理会计人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代表性强。其次是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在不同企业中的能力和职称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二)构建流程

本文的构建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是对会计人才的进行层次分类。将会计人才分成三个层次并分别定位为助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实务型管理会计人才以及管理型管理会计人才。其次是分别对三类会计人才的之恩个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工作效果和职能履行效果进行评价。

(三)贯穿四大能力

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财务活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涉及到企业的划分、决策、控制、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构架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时应该注意贯穿会计的四种能力,分别是信息分析能力、决策支撑能力、风险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统筹协同能力。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各种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迅速完成,而会计不再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人工计算,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已有财务信息的分析方面。会计人员通过对已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而会计将分析的结果上交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供决策参考,为企业的决策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也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最后,为了提高企业不同部门和子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统筹和协同工作中去,这也企业才可以高效运行,管理会计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

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内容

(一)建立管理会计师职业准入制度

西方发到国家推行的是管理会计师的等级考试认证制度,不得不承认这种认证制度为选择和培养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也对推动管理会计的实践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为例,它不仅实行公开管理会计师认证,而且也对管理会计师进行监督和挂你了。目前该机构在全世界超过170国家和地区拥有20多万的学员和会员。我国的注会协会也和该公会进行了合作,该公会为我国注会申请CIMA管理会计开通了快速通道,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借鉴国外现金的管理会计经验,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管理会计考试认证制度,对管理会计师的`培训、认证等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我国选拔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二)完善我国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这项制度在我国国内运行多年,为我国评价会计人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同时这项制度对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提供了机制保障。但是,我国会计专业技术的资格考试认证也存在这一些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考试内容偏重于财务会计内容,缺乏管理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陷入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致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会计认证考试中应当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的知识。由于在管理会计人才分类时,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会计,所以在考试中也应当增加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知识点。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它同时具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开设的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之间存在这明显的脱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缺乏与企业合作交流,而且校内的社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当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会计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四)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对更新会计从业者的知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知识会不断得到创新,所以继续教育也是管理会计非常必要的学习过程。在会计的继续教育内容中应该增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如会计相关政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让企业中的管理会计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够的到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会君.浅议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36).

[2]蔡蕾.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品牌,2015(09).

[3]郑娟.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4]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5]江楠.关于管理会计定位的一些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6]熊威.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5(30).

 

篇2: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一个分析框架的建立

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理论界讨论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是: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问题.文章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综述的同时,提出了以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并利用决策树模型对其展开分析.

作 者:朱文伟 ZHU Wen-wei 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4刊 名:昆明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年,卷(期):17(z1)分类号:F590.1关键词:自然保护地 新公共管理 委托代理 第三部门 决策树

篇3:价值网模式下成本管理框架探析

1 价值网模式特点

大卫·波维特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业务模式,采用数字化供应链概念,达成高水平顾客满意度和超常公司利润率;它是一种与新顾客选择装置相连接,并受其驱动快速可靠系统。与传统价值链模式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

1.1全新理念

传统价值链模式根本使命是“可接受”服务和成本底线,制约了顾客需求,且使不同部门间为实现各自利益形成对立关系。另外,通过传统预测方式对需求进行预测,生产且分销产品,直接把产品推向市场,期望得到市场认可,有一定盲目性。

价值网模式强调高服务和成本有效性,由顾客设计产品并为之提供完美服务,且价值网模式借助协同电子商务实现与顾客、供应商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信息互动,尤其与供应商不再是单纯供求关系,而是把供应商看做合作伙伴,且价值网中每一节点上利益相关体对其整体价值观都高度认同。价值网模式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允许顾客定制产品,这样便可在和顾客紧密互动中获得真实需求信息,顾客在购买、使用或维护产品中所积累经验也能帮助企业预测市场变化,识别需求波动,合理确定需求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便可很大程度上过滤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这种带有强目标性方式无疑会为企业降低成本。

1.2全新战略选择

传统价值链模式将广阔市场作为战略目标,很难在战略选择上实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共存。其竞争优势只能体现在低成本或独特产品和服务上,生产重点也只能放在低成本或实现产品差别创新上。相反,价值网模式锁定狭小市场,故可实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共存,即可实现目标集聚战略,以此便可提供物美价廉产品。

2 价值网模式业务流程

价值网是交互式网络关系,顾客是价值网核心,环绕在顾客之外是公司,控制与顾客间接触,包括取得顾客信息、维持关系、客户服务等;最外围是供应商,执行部分采购、装配与交运功能。其业务流程可见图1。

(1)需求预测环节。需求预测是传统价值链模式起点,且也是新价值网模式特点,不同是价值网模式让顾客通过选择板订货,通过这种与顾客紧密交流方式能准确了解顾客需求偏好,按顾客需求直接形成订单。选择板这种双向交流性质,大大缩短了反馈时间,便可减少大量成本。通过这种交互式交流,价值网很大程度上提高需求预测准确性,甚至能做到按真实需求生产,极大降低了经营风险。

(2)采购与进货环节。价值网突出特点在于能与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很多在传统模式下属于商业机密信息,都和供应商分享,当然这里供应商是通过精心选择原材料供货方。通过连接到选择板,供应商可与企业且拿到订单,并据订单准时准量提供原材料,而且可据选择板上及时信息,即时调整原材料供应数量。因共享信息和更高层次合作,已经可基本消除货到不及时及积压原材料情况。

(3)生产环节。通过选择板,公司结合库存情况及当前生产能力可即时判断顾客对产品及交货需求,而价值网主张将交易活动交予那些具有高效执行能力且能很高发挥增值潜力企业来做,也即除了“控制顾客接触点”“掌握信息、知识、及关系维护”等方面,其余均可外包,当然在外包过程中,对质量监控必须掌握在价值网络中核心企业手里。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优化资金流又可保证产品质量,使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低成本产品且也能提供高质量服务,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

(4)交货环节。价值网模式认为交货环节不仅包括产品物理流动,还包括企业内部相关流程、安装培训、持续技术支持及对废旧产品回收等,该模式把交货环节看成是与顾客接触点,是增加顾客价值关键环节,实现价值网高质量、优服务、低成本基础。

3 价值网模式成本管理框架

通过以上对价值网模式业务流程分析,可知价值网模式要求企业不但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等环节成本,还关注社会责任成本及进一步发挥增加顾客价值潜力所产生成本。由此可形成如图2所示价值网模式成本管理框架。

成本维度:

(1)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是企业内部生产和交付等过程中发生成本,属常规成本。

(2)交易成本主要源于企业与价值网中其他合作伙伴交流所产生成本,属为进一步发挥增加顾客价值潜力产生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关系、与顾客沟通、获得客户信息等所产生成本。

(3)网络成本指价值网中核心企业为适应动态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价值网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所付出成本

生产维度:这里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虽和传统业务模式中这些概念有相似处,但因价值网模式对客户价值特别关注,这三个概念在价值网模式中具有不同意义。其中,因价值网模式将目标锁定在狭小市场中,为满足顾客定制产品需求而进行产品设计看似增加成本,但因价值网模式特殊性,通过与合作伙伴良性合作,能通过灵活应对来满足顾客不确定需求,这无疑会增加顾客价值;通过对业务流程分析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同样是在合作基础上将很多部分交由执行力最强、最能发挥顾客价值潜力企业完成;价值网模式将销售环节把握住,将它看成与顾客接触点,实现价值网高质量、优服务、低成本基础,是增加顾客价值关键环节。

关系维度:

(1)网络设计指生产网络结构设计与供应网络组成阶段。

(2)界面优化指供应网络各节点企业间界面优化和生产过程流程优化阶段。

(3)网络优化指价值网结构调整和调整战略决策阶段。

综合对业务流程及成本管理框架模型分析,网络成本发生在价值网结构调整和调整战略决策阶段,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发生在生产网络结构设计与供应网络组成阶段,而直接成本发生在生产阶段。发生阶段不同,各种成本性态也不同,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网络成本表现为无规则性和难以预测性,需作出充分估计;交易成本则表现为固定性和沉没性,有很强风险性,需进行早期管理;而直接成本表现为变动性,有持续改善要求,除有设计阶段事前规划外,后期生产阶段管理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时, 曾文超.从价值链到价值网: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价值链演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27 (12) .

[2]徐玲, 刘艳萍.价值网与传统业务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1) .

[3]盛革, 李国章.价值网模式解构模型与管理框架研究[J].管理评论, 2010, (4) .

篇4:义位分析的“框架—参数”模式

摘要义位作为语义系统的基本单位,在词义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对义位的分析却缺乏较为客观、科学、全面的方法。文章以“整合一体描写”原则、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理论、“二分+多分”的词义分析法为指导,从语义属性、使用属性、义源属性三方面着手,构建义位分析的“框架—参数”模式,为确立义位、设立义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义位框架参数

莫斯科语义学派代表人物阿普列祥(Ю.Д.Апресян)曾指出当代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学在研究的原则、工具、对象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当代语义学力求描写语言的内容单位的全部特征,并确定它们的非语义特征的语义理据。”(吴哲2008: 134)由此对语言单位进行整合一体的描写。义位是义素的综合体,作为词义的基本单位,它在语义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词义的客观性、概括性给义位的分析和描写带来操作上的可行和可控的话,词义的多变性、民族性和经验性又使义位的分析和描写难有固定统一的套路。随着语言整合一体描写理念的日渐成熟和义素分析法的日臻完善,我们试图将二者结合,并借鉴“语义场词项分析框架”,以词义的基本单位——义位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完整体现义位内涵、性质、特征、来源的“框架—参数”模式,以期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描写的基础上为确立义位,进而设立义项探索出路。

一、 义位分析的方法原理

分析义位是一个庞杂又繁难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庞而不混、繁而不乱,确实需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词义关联的范围很广,既有语言内部的要素,又有语言外部的影响;既有主观认知的感悟,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要想创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分析所有词义的“真理”,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只能立足汉语词义的实际情况,借鉴现有方法原理和理论成果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针对义位在语义层面、使用层面和义源层面的不同特点,我们从已有研究中得到启发。

(一) 语言的“整合一体描写”原则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吕叔湘2002: 228)吕叔湘的这段话正好道出了词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人们可以通过词典找到每个多义词目下若干固定的、静态的义项,然而,词义整体是一个边界模糊、非离散的连续统,且具有随语境而趋变的特征,词典的处理不过是基于义项非此即彼的假定,“即每个词义都是独立的,并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界限;每个词义都是排他的,如果在语境中是A意义,那么就不可能是B意义”。(夏立新2005: 107)这样的假定过分夸大了词义的独立性,并未考虑到词义的非离散性和依附性。实际上,单个义位并非处于真空的状态下,它既通过聚合与周围义点形成特征明显的义系[1],又通过组合与相邻其他语义成分在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用条件制约下对外成为一个整体的表义序列。研究词义时,必须考虑义位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条件或环境因素,它们都与词的使用密不可分。因此,在描写自然语言时,可综合词义、语法、意义的来源和使用等不同层面的内容,采用某一形式化的模式将其整合,把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与语法规则、语用环境、使用场合、来源联系等信息进行有机统一。“整合一体描写”原则的目的就源自于此。

“整合一体描写”原则由莫斯科语义学派代表人物阿普列祥提出。他在《世界的语言图景与系统词典学》中指出,整合一体描写的总原则是: 在描写特定自然语言时,将其语法与词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使用相同的形式化语言统一起来;形式化的词汇意义描写与语法意义描写构成整合一体,描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将词汇释义内容与语法规则系统有机地相互协调,融为一体。该书认为,传统的词典释义模式因不能描写词汇单位的全部特征而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补充;词典中应为词位补充说明语言学规则可能要求的所有特征——词位的语义、语用、形态、构词、句法、搭配、交际—超音质等特征,以及与语义相近的其他词位——同义词、转换词、反义词、派生词等的聚合语义联系;它们都应该或列到词条中,或能在词条的各个信息项目中直接、完全地得到预测。(吴哲2008: 135—136)

从功能和目的上看,“整合一体描写”原则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词义分析的准确性,扩充详解词典中释义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为区分词汇意义,尤其是为多义词义位的确立,提供可靠的技术标准。

(二) 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理论

语义场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形成的聚合体。在一个语义场内的各个词义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异。运用语义场理论可以对词义系统进行局部的分析和描写。

李运富(2011: 200)利用语义场的特点,在提取语义场内词项属性时充分考虑词项的本有属性及其在产生和使用中随附的属性,即考虑词项的语义属性、生成属性和使用属性,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认识词项的内涵,构建“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框架”。语义属性,是词项属性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分析义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知范畴和义位固有的可感知的意义成分;生成属性,研究词的来源,即在意义生成和词形生成中所体现的词项的构成方式和构成要素;使用属性,重点关注词语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需要的条件。该理论将词项属性平面三分,包括语义分析但不限于语义分析,在同一语义场中,当仅从语义角度不足以区别词项间的差异时,可以从生成属性和使用属性角度帮助辨析。

“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框架”不仅可以用于归纳和描写语义场,实现对场内成员的认同别异,还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场内成员的增减变化及成员关系的调整。鉴于该框架在分析词义成分、辨析语义场词项、比较词义系统的历时变化方面的优点,我们借用并改造此框架形成义位分析的“框架—参数”模式,用以分析义位在语义、使用、义源方面的属性,比较义位间的异同,进而为义位的合理分合、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三) “二分+多分”的词义分析法

“词义分解论”现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如何分解却又给学者们设置了难题。李运富(2011: 196)提出的“二分+多分”的词义分析法,为我们建立义位语义属性分析模式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该方法的明智之处是将西方提倡的“对立多分式义素分析法”和中国训诂学实施的“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结合起来。

一般认为义素是词义内部最小的语义单位,是义位的构成要素,它是通过对一组在语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进行对比,从义位中分解得到的最小语义要素。通常情况下,义素不是处于独立的现实状态,而是处于组合的潜在状态。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F.G.Lounsbury)和古德纳夫(W.H.Goodenough)在借鉴语音学的特征分析法来研究语言中的亲属词时创制了义素分析法,其理论基础是: 义位是可以进行内部原子主义的分析的,义位之间的区别在于各自内部的语义要素不同,即存在彼此区别的标志和特征。如“父亲=[+近亲属][+生育关系][+男性]”和“母亲=[+近亲属][+生育关系][-男性]”,二者的共同特征是“近亲属”和“生育关系”,区别特征是“男性”。义素分析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分析对象上,它深入到词义的微观层面,致力于寻找描写某个语义场内某个词语或一组词语的核心义素和附加义素,克服了过去词义分析中存在的描写失之笼统、缺乏严密性的弊端。在分析方法上,义素分析法从特定语义场入手,把意义相关的一组词中各自的义位进行“多分”,得到若干个构成单位——义素,对比分析后,用“+”“-”对立的方式将相同或相异的义素在矩阵图等形式中表现出来。在分析目的和结果上,义素分析法使人们对词的同类、同义、反义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词的搭配组合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义素分析法能够将义位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特征后形成集合,将这个集合组织起来便形成一个义位。从理论上说,义素的数量是确定的、有限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全部要素分解出来难度极大,且没有必要,只需将义位中最关键的、能够体现其主要特征的义素分解出来,达到辨义的目的即可。由此导致了所分析的义素主观性强、稳定性差等问题,使得义素分析法的应用无法全面推开。

中国传统训诂学家在对词义的训释过程中,也隐约感受到词义不是一个不可说解的整体,可以从细部对其进行分析,虽未直接提出义素分析的方法,但是这一操作手段已在实际使用之中。如:

韬,剑衣也。

弢,弓衣也。

袜,足衣也。

绔,胫衣也。

冃,小儿蛮夷头衣也。

帙,书衣也。

茧,蚕衣也。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训释家们有意识地用两部分的组合来训释词义,一为类别的归属,如“衣”;一为特征的描述,如“衣”前的描述语。王宁(1997: 208)正式将其命名为“一分为二的义素分析法”,并用大量实例加以验证,体现了该方法在对比分析同类词、同义词、同源词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这种训诂式的义素“二分”与西方式的义素“+-”对立“多分”形实皆异。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对词义内部语义要素的分解和提取,但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前者是针对义界式的规范训释结构公式“主训词+义值差”,将一个理性意义的义位切分为“义类”和“义差”两部分,对应得到的两部分同在一个义位之内,且两者加合等于整个义位。从性质来看,是在一个义位的理性意义内部进行的穷尽性二分,分解得到的两部分是组合关系。后者是在对语义场内某一义位进行多项分解后,将分解所得项与同场内其他义位的相同项加以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一个语义场中两个或多个义位所具有的某种义类属性的正反对立。从性质上看,是语义场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位能够构成对立关系的特征或属性的凸显,得到的“+”“-”是聚合关系。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训诂式二分便于义位的理解,西方式对立多分便于关系的确立。我们的“框架—参数”模式针对单个义位,不进行语义场内部成员的对比分析,强调组合,故采用训诂式“二分”。

然而,“二分”不能解决复杂的意义问题。每一个义位所具有的语义属性数量不定、表现各异;不同的词类、义类所包含的成分或体现的特征更是各有所属、品目繁多。因此,在“二分”之下还应有“多分”。“二分”和“多分”的目的都在于通过对目标对象的分解,获得包藏于内的标记信息或特征属性。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 从顺序来看,“二分”在前,“多分”在后,两个过程不可逆。从层级上看,“二分”处于一、二层级,“多分”位于第三层级,即末级。从结果来看,无论任何词类、义类,首次“二分”得到的结果是类义素和表义素,二次“二分”得到的结果是中心义素和关涉义素;“多分”的结果因词类、义类的不同而出现数量和类别的不同,且永不可能同时出现所有的结果项;可见“二分”的结果完整且固定,“多分”的结果缺略且不定。

“二分”与“多分”各有所长,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二分+多分”的词义分析法,可对义位的语义特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和描写。这就是“二分+多分”的基本原理。

以此方法检验词典释义。《说文·门部》[2]:

阙,门观也。

阖,门扇也。

阈,门榍也

阑,门遮也。

从这几个训条中,我们可以提取“门”作为“义类”,反映各词义的共同类属,“观”“扇”“榍”“遮”则反映相同类属下几个词义间的区别。这就是“二分法”体现。

《说文》: 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

《现汉》: 壶①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有嘴儿,有把儿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儿往外倒。

《说文》: 句(勾),曲也。

《现汉》: 勾①用笔画出钩形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

比较古今两组释义,可以看出现代辞书的释义更加完备、细致,在释义方式上也趋于综合,经常是直训、定义、描写等方法同时使用。多从事物的形貌、结构、材质、功用等方面,或动作行为的主体、对象、方式、因果等方面加以解释,这就是多分法的应用。将“二分”与“多分”相结合形成“二分+多分”的分析法,可以分层次、分角度、有步骤地对词的语义属性实施切割,该方法也就成为构建义位语义属性分析框架的总体原则。

二、 义位分析框架的组织结构

根据“整合一体描写”原则,借用并改造“语义场词项属性分析框架”,形成了义位分析的“框架—参数”模式。该模式包含三个框架——语义属性框架、使用属性框架和义源属性框架,分别考察义位三方面的属性。对于词义而言理性意义是根本,语义属性框架就是对义位的理性意义实施细致入微的明辨和解析。然而,要全面认识词义,仅靠理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脱离了语言的实际使用,研究将如同雾里看花,难得真切。因此,还需考察义位在使用时所遇的语法、语境[3]、语体、时空等限制条件,分析语法意义、语用环境、使用语体、时空范围四方面的因素。另外,义位的来源也是分析词义时需要关注的信息,主要涉及义位生成的诱因和方式,这对于确立义位具有某种加强或提示作用。

着眼于义位的理性意义、使用条件和意义来源,形成义位分析的语义属性、使用属性和义源属性框架,它们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不同层面的区分和构架。

首先,语义层面、使用层面和义源层面的区分。这是把义位中的固有、自然属性和义位在使用、产生时带来的附加或临时信息离析开来,并为之分建框架。“语义属性”考察的是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分析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义位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意义成分。“使用属性”所关注的是词语在使用时需要的条件和场合。“义源属性”重在追溯意义产生的来源,探求得义的方式。

其次,语义属性的初步类属甄别。结合词的具体用例,首次使用“二分法”,在语义属性框架内将义位所属的类别特征提取出来,区分出语义中的类别与非类别成分。

第三,语义属性的二次切分。第二次使用“二分法”,在语义属性框架的非类别成分中提取中心成分,将中心成分与非中心成分区分开来。对于语义属性来说,在提取了类别成分、中心成分之后,剩下的皆是一般性成分。

第四,语义属性的再次细化。对语义中的一般性成分使用“多分法”,尽可能穷尽性地裂分和提取不同词类的下属特征,这些特征是该义位的固有属性,不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第五,使用属性的平面三分与多维分项设置。作用于义位的使用属性的因素很多,既有语言内的因素,也有来自语言外的影响。我们从语法意义、语用环境、使用语体和时空范围四个角度对义位进行考察,考虑词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或可能涉及的对辨析义位产生影响的语言内外因素,细化义位分析的使用属性框架。

第六,义源属性的二分与下位分项设置。语义和使用属性是对义位的现有特征和信息的发掘。有别于此,义源属性是对词义的来源,即对过往的追溯与探秘,这需要从意义的生成诱因和生成方式两个方面探究义位的源起。

综上所述,义位分析框架分为三大板块——一是语义属性框架,二是使用属性框架,三是义源属性框架,每一框架又有相应的内部构成。语义属性框架下辖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由二分法切分而来,末层所得的多元素是多分的结果。使用属性框架在第一层面采用四分,之下则进一步细化。义源属性框架第一层面采用二分,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择定下位元素。分析义位好比在画圆,语义属性中类别性成分起着圈定范围、划定边界的作用;中心性成分起着树立标志、明确核心的作用,这两者之外的一般性成分起着填充圆内空间、增加区别要素的作用,而分析义位的使用和义源属性则起到画实和加固圆圈外围线条、完善和美化圆的内部图饰的作用。各自分工不同,在地位和作用上也存在差别。

三、 义位分析的参数界定

词义是自在的,但对词义的理解和分析却是受理性控制的、有意识的行为。这个义位分析框架的最终指向不仅是了解词义,而且希望在对词义进行充分描写和详细分析之后,形成对确立义位、设置词典义项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力图使用一种简约的、形式化的、可分析、可说解的方式对自然语言进行人为的处理。

“框架”只是一个外部结构形式,在这个形式之内需要设置具体的内容。如果把词义比作一个机器,它由或多或少的零件组成,当把这个机器的零件拆解开来,可以明白它的内部组成,并且知道每一个零件的作用;当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这个机器对外又表现出整体性。在重组还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零件回置时的路径,以及将机器进行更新改造的方法。也就是说,义位分析的框架是我们为拆解词义这台复杂机器所设计的结构模式,而零件就是为这个结构模式所设置的参数,在此模式下,将词义这台大机器拆解为一个个可分析的“零件”(参数),由此知道词义的内部组成。当确立义位时,甄选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参数,使得义位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知道哪些参数发生变化,对义位会有怎样的影响;若发生演变,可能通过怎样的途径变化等。这就是我们设置参数的目的。

“参数”在《现汉》中的解释是“表明任何现象、机构、装置的某一种性质的量”。从定义来看,本是指具有特定作用的数值,我们借用这个术语,重在指出它所具有的功能,即作为现象、机构、装置的某一性质的重要参考。在我们的义位分析框架中,参数所展示的就是义位在语义、使用和义源中具备的各种属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必然的、不可分离的特性,是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因此,对它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分析结果将成为确立和辨析义位的主要参考。

我们为语义属性框架设定的参数是在“二分+多分”的分析基础上得到的结果。对义位的语义属性实施第一次二分后,将切分所得的类别成分与非类别成分分别命名为“类义素”和“表义素”。提取类义素,对表义素继续进行二分,目的在于提取中心成分,由此得到“中心义素”和“关涉义素”,这正好对应于传统训诂的义界规范公式“主训词+义值差”,中心义素即主训词,关涉义素即义值差。在词的理性意义中,中心义素只有一个,而关涉的对象却多少有异。因此,提取出中心义素之后,对关涉义素的分割就要采取多分的办法。这个“多分”也并非随意多分,它受到词类和义类的制约。可以根据类的区别,为各词类、义类下辖的参数进行定项设置。

在语义属性框架中,参数实质上就是语义要素,我们通称之为“义素”;而使用属性框架是从使用的角度分析义位的某些特征或出现条件,故在参数的设置上需要体现语法、语用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语法意义、语用环境、使用语体和时空范围。其中的“语法意义”包括语法功能和功能涉及的语法搭配,即该义位所在词项的词性、该词项在句法结构中体现的组合功能及与相关成分的组合方式(如主谓、动宾等),由此判断是否有主语、宾语等连带成分的强制性要求;“语用环境”主要分析在使用该义位时需要关注的特定场景和特定对象,如是否用于正式、隆重的场合,使用对象是否有长幼尊卑之分;“使用语体”是指该义位所在的词项出现的场合,即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时空范围”是指该义位在使用中大致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这些由义位在使用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或附加信息,就成为“使用属性框架”的参数。

从历时来看,词义永远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词义的衍化不仅有自身的内部传承与发展的原因,也有因受到外部影响而诱发的演化。因此,需要从生成诱因和生成方式上探寻意义的来源信息。“生成诱因”指引起、促动该义位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义位自身某方面的延续与变化,也可能是受文化或修辞的作用激发了该义位的生成;“生成方式”考察的是产生该义位所采用的方法或形式,是约定俗成,还是同词中意义的引申,或是关联他词、受到沾染而生。这些信息就是“义源属性框架”的参数。

四、 “框架—参数”模式的总体构架

“框架”是分析词义的结构模型,“参数”是框架内部的元素。在对框架和参数的内涵、属性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形成义位分析“框架—参数”模式的主体构架,见表1:

该模式是对义位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探析,涉及语言的内、用、源诸多因素。语义属性框架用以分析义位的各项语义要素,使用属性框架用以揭示词在使用时体现的特征和附属信息,义源属性框架用以探究意义的来源。三者分工不同,各有指向,整合一体构成了义位分析和描写的多维结构模式,为确立义位,进而设置词典义项提供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

附注

[1]苏宝荣提出过“义点”“义系”的概念,认为义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话语意义,全部义点的总和组成义系,义系经过归纳概括就是义位。详见苏宝荣,武建宇.词的义系、义点、义位与语文词典的义项.辞书研究,1999(1): 68.

[2]本文引用的《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分别简称为《说文》、《现汉》。

[3]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此处特指狭义语境,即与上下文直接相关的场景和对象。

参考文献

1. 李运富.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分析与描写.∥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八).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2. 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全集(六).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 苏宝荣,武建宇.词的义系、义点、义位与语文词典的义项,辞书研究,1999(1).

4. 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5. 吴哲.整合一体描写及其对双语词典编纂创新的启示.辞书研究,2008(3).

6. 夏立新.谈多义词的词义辨析和处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1).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篇5: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以框架式模式实施化学教学

系统探讨了教学中的.框架模式.阐述了以框架模式实施化学教学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针对化学各学科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计量化学/计算机化学,应用化学.注意对知识结构的剖析与联系,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及其内在规律.

作 者:李志良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环境与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年,卷(期):15(4)分类号:A841关键词:化学 分析化学 教学新方法 框架模式 知识结构 学科规律

篇6: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一、创境激情,导入新课

1、交流激情

2、游戏比赛

3、问题故事猜谜等形式

4、复习旧知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听、看、思入情入境,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学生自学、探求新知

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目标,都要制定明确的内容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等,明确的目标为学生的尝试、合作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教师出示自学目标,学生以小组交流探求本课学习目标。

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通过圈、点、勾、画、读、写、想等学习手段,自“悟”学习内容,凝神思索发现问题,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询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培养他们好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向潜能生给与学习方式的指导。这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根据目标任务预习尝试学习的过程,是自己凝神思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自学测评、交流汇报

教师针对自学目标出示相应测试题,学生做检测题,教师巡视点

评,并以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结果。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习尝试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由组长引领,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好的方法、经验、好的题目、好的发现均由组长整理汇总准备在班内自主展示。合作方法要求灵活多样,可“互查”,成员之间彼此检查个体尝试学习中的情况;可“互助”,优生当“小老师”帮助困难生;可“互通”,互相交流自学之中的见解、疑惑和发现。

四、以学定教、合作探究

1、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性问题个别辅导。

2、引导质疑。

3、小结(教师指导)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知识掌握情况,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性问题个别辅导,使师生学做教互动合一。

五、作业点评、知识交流

1、布置课内作业

2、抽查课内作业

3、布置课外作业(根据所学课而定)

学生作业分为必做型和选做型两类。其中必做型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选做型包括能力拓展型、思维创新型。要求教师做到当堂作业面批面改,使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便于教师课外辅导。

总之,学校将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不断更新教

篇7:财务管理模式框架

【中文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各成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但各个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成人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秩序、教学效果都与全日制教学有很大区别。成人教育的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有工作的成年人,工学矛盾突出,学生面临工作、家庭、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基本素质差别较大。成人高校论文指导交流系统的开发,是基于网络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实现,主要是针对论文指导交流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交流系统将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在网络上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更加便捷,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加容易检查、督促。本系统将成人高校论文指导工作流程分为六个阶段进行实施:分派指导教师与学生、论题提交与审核、论文四稿交流、论文答辩、论文抽查、论文评分。学校通过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部和教务处对在论文指导交流这一形成性过程管理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各个过程环节进行建设、指导和监督。推动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果,完善网络化教学模式是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所以加强成人高校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英文摘要】Curr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spread.The adult college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chools is not balanced.Adult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full-time education.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ders and teaching effects.Most teaching objects of adult education are working adults.Going to work is promin...【关键词】成人教育 网络教学模式 系统框架 模块

【英文关键词】Adult education Network educational model System framework Modul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成人高校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实现4-5发背景89-1010求11ABSTRACT5

第一章 引言8-10

摘要1.1 系统开1.2 目前研究现状8-9第二章 需求分析10-13

1.3 论文结构安排2.1 系统设计基础2.2.1 前台用户的功能需

2.3 系统

3.1 2.2 系统需求分析10-122.2.2 后台系统管理的功能需求11-12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13-20整体架构设计12-13设计原则13务流程14-16工具介绍17-19

3.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13-143.4 系统开发环境16-17

3.3 系统业3.5 系统开发

3.5.2

3.5.1 ASP.NET的简介17-18

ADO.NET数据访问模型18-193.6 系统配置19-204.1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21-32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20-3320-21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4.3 数据库中部分关键数据表关系图32-3333-5433-34理35-3738-39模块39-40

第五章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5.1.1 登录验证5.1.3 系统设置管5.1.5 数据管理5.2.1 统一用户登录

5.2.3 指导教5.1 后台系统管理33-395.1.2 教师权限管理34-355.1.4 用户管理37-385.2 前台系统平台39-54

5.2.2 学生操作模块40-43

5.2.4 学科组长操作模块师操作模块43-4848-515.2.5 部门主任操作模块51-535.2.6 教学检

6.1 系查操作模块53-54统测试目的5454-55

第六章 系统测试分析54-586.2 测试方法54

6.3 测试案例设计6.4.1 后台系统中数据维6.4 测试过程55-57护测试55-5656-57

6.4.2 前台分类用户操作测试

6.5 测试6.4.3 后台系统后期数据处理测试57

第七章 系统应用情况与总结结果分析57-5858-607.1 系统应用情况58

致谢61

篇8: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一)产生基础

企业内审由“监督和服务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发展需要为更好地配合管理者经营目标的实现,内审应充分分析、估计经营风险,及时提出预防风险的对策建议;做好内控制度的测试和评估,检验关键控制点设置的恰当性以及有效性、完整性,分别予以补设、重建和改进,使得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并有效运行。由此,在现代内审工作中,企业内审必将由“监督和服务导向型”向内部“管理导向型”发展。

(二)产生间接原因

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三)产生直接原因

风险控制内审新思维传统内审采用的是从控制-风险-目标被动的风险控制审计模式,使得内审只能对企业存在的控制缺陷做出被动反应,其必然结果就是对发现的控制缺陷提出建议,以不断地增加控制点或者是加强控制,最后就会出现控制点越来越多,越来越烦琐的局面;很可能会造成多余的控制阻碍各项正常程序的运转和效率。课题组调研中发现广西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07年得到确实有效落实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仅占企业审计项目总数的65%;内部控制的完善和控制点的增加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和办事效率的降低,部分审计意见操作起来困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部分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并未得到有力的执行,存在书面与实际操作两种流程,最终导致内审的整改建议过于理想化,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致使审计意见很难被落到实处,或者只得到了被审计单位表面上的敷衍,其结果使内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风险导向理念下,风险控制内审模式采取的是从企业目标-风险—控制的主动控制内审模式。它首先要确认企业的目标或者是某件事项的目标,然后分析要实现这些目标会生产什么样的风险,以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安排审计步骤,以此来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并通过后续审计来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正是要变被动反应为主动控制,风险控制内审模式为我们内审工作带来了新思维。只有积极转变我们的工作思路,企业内审各种直接考虑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使得风险控制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对公司治理层和管理人员而言才是非常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才能得到认可和高度的重视,内审才能成为企业价值链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模式实施的理性思考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再认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之内,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也是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描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我们研究认为:该《框架》拓展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的关注,企业可以借鉴该《框架》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企业风险管理也是一个立体框架模式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架构中,合规、风险、内控和内部审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筑起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可以解剖为一个基础,三道防线(如图1)。

(1)一个基础: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涉及公司高层人员,它隐含着一家企业如何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使其发挥最佳表现。公司治理是涉及责任的问题,它关系到董事会及管理层如何向股东负责,而使股东能从公司的表现中得益,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份,因为它提供了对风险由上而下的监控与管理。如何构建一个有利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以董事会为首的公司治理结构;订立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包括企业的风险政策和极限;贯彻一套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2)第一道防线:业务单位防线。企业业务单位管理与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的资产和业务,它们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各类的风险,是企业的前线;企业必须把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业务单位的工作与流程中,才能建立好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如何建立第一道防线?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可能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识别风险类别;对相关风险作出评估;决定转移、避免或减低风险的策略;设计及实施风险策略的相关内部控制。企业建立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要各业务单位就其战略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场和操作风险等等,系统化地进行分析、确认、度量、管理和监控;企业需要把评估风险与内控措施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存档,对内控措施的有效性不断进行测试和更新。(3)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防线。第二道防线是在业务单位之上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功能,它的组成可能包括风险管理部门、信贷审批委员会、投资审批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的责任是领导和协调公司内各单位在管理风险方面的工作,它的职责包括:编制规章制度,对各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度量风险和评估风险的界限,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确定关键风险指标,负责风险信息披露、沟通、协调员工培训和学习的工作,按风险与回报的分析,为各业务单位分配经济资本金。(4)第三道防线:内审审计防线。第三道防线涉及一个独立于业务单位的部门,监控企业内控和其他企业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一是要对整个系统的管治、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独立评估,以确保的董事会及管理层所制定的准则、流程及内控得到遵循;二是要担当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顾问角色,提高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能力。

(三)企业风险控制与制度基础及内部控制三种内审模式融合

新审计模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审计模式的淘汰和消亡,而是意味着我们在实施审计时有了更多的审计模式可供选择,尤其是把防范风险的意识贯穿于内审全过程的主导思想,应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如企业责(离)任审计、经营指标真实性审计等主要是采用制度导向内审模式,而一些专项审计则是在制度基础与内部控制内审模式基础上融合了风险控制内审方法。

(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应用与审计环境相适应

风险控制审计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审计新理念,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独特指向,其运用也均有其必备条件,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视不同的具体对象及审计环境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依不同的审计层次及审计目标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五)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与审计人员素质相配套

从当前我区内审人员的素质来看,内审人员的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内审人员的素质、阅历、判断力、偏好等将直接影响审计方法的运用,在企业运用风险控制审计技术与方法时,不仅要求内审人员掌握工程、会计、中间业务等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内审人员熟悉管理知识、精通企业业务、具备内审人员独特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因此,在企业实施风险控制内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审计技术方法选择要与内审人员素质相适应,才能保障我们内部审计质量。

风险控制内审是将企业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论,采取立体观察的方式来控制企业各种风险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企业风险水平,把企业风险水平植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并贯穿于内审工作的全过程,从而把重点放在控制企业风险水平上。然而,风险控制内审并不排除制度基础审计或者账项基础审计的融合,但是,风险控制内审关注的是企业战略风险并始终为企业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框架提供合理有效保证,风险控制内审可以让内审和风险管理框架直接联系起来,实现杠杆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企业内审要在企业风险管理的风险环境分析、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控制、风险信息沟通和管理系统监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风险控制内审模式是企业内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企业内审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了中国内审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陈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上一篇:西北师范大学开题报告下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