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2024-08-04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精选3篇)

篇1: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

周杨婧

2013-3-14 17:38:25来源:2013年03月13日13:38 今传媒

摘 要:不知曾几何时,“某某老师”已成为主持人亮相后的再亮相,他们不是掌控者,也不是决策者,却有着最适合观察场上一切的绝佳位置。本研究是依照分类的方法,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们”角色定位。旨在探讨“老师”媒介形象的建构是否有助于还原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感。研究结果发现,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是多样性的,他们能从不同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容易接近受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再现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的现场感,提高收视率;同时,选择有冲突性的“老师们”,无疑增加了诸多亮点,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长”,他们的功能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声音的真实现场,一种新的节目模式正在起航。

关键词:大陆综艺类节目;老师;类别;真实感;新模式

张菲、吴宗宪、胡瓜、大小S、蔡康永等等台湾综艺节目领袖们,一直以来都在优酷视频、土豆网等热门主持人排行前列。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中也许只有那支湘军队伍可以与之媲美。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也加入到热门主持人排行榜中,如乐嘉、黄菡、雷明、柳岩、姜振宇等,并以“老师”称呼,笔者将其界定为“老师”的媒介形象。“老师”在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或观察不语、或总结建议、或恶搞气氛,他们的赞扬与肯定,批评与职责,劝说与建议无疑让受众在视觉观看之余进行思考,引发受众对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再认识。受众(audience)具有传播对象的大面积、跨阶层或“不定量多数”的特性,因而我国学者也约定俗成地译为“大众”;受众具有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的特点[1]。因此要与受众产生共鸣,这些“老师”的类型定位成为本研究的关键。

笔者整理了2012年7月优酷视频网,综艺类大陆类视频中,具有“老师”媒介形象的电视15个节目,如下表所示。(关于“老师”的媒介形象的界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与主持人区别,不掌控整个节目的现场录制;第二,对于在场的嘉宾选手而言,他们不是评审者,没有最终的决策权——笔者注)以

这20个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为分析样本,对“老师”的媒介形象进行角色分类。如下表所示。

一、“老师”的媒介形象角色分类

(一)吸引型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是有一定社会威望和名气的人,他们自身就带有自己的受众群,无论参与与否,只要他们出现就是给节目直接带来了显性的利益信号。西方经济学家高德哈巴在1997年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它具有的重要性是它引导行动。在注意力经济中,目标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个注意力经济,那么生产物质产品或获取其他资源,只要付出你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力,选择权就会受到限制[2]。将吸引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对峙型和顺从型。

1.对峙型

指的是在整个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与主持人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产生戏剧性的冲突点,在对峙和冲突中,引发受众的关注点。这一类型的“老师”,在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如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2012年6月19日的一段开场时主持人与雷明老师的一段对话。

(对话背景:沈涛在开场时表述自己感到主持节目很有压力,男女嘉宾牵手成功说明他没有本事把女嘉宾留下,牵手不成功说明受他影响,再者沈涛感到自己的身高较高致使很多男嘉宾不敢来现场牵手女嘉宾。)

沈涛:“掌声欢迎雷明老师”

雷明:“哼,我跟你说”

沈涛:“怎么一开始就生气啊”

雷明:“牵手成功是因为你,牵手不成功还是因为你,男嘉宾不敢来是因为你高,你帅,我呢,我呢,就这还战友呢我跟你说,我就没见过这样的主持人”

沈涛:“我跟你说,每一个被谴责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更老的男人”

雷明:“老男人就是我啦”

沈涛:“哈哈哈,看看雷老师今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

从双方的话语中看出,栏目制作方对于各种男嘉宾来参与节目的招募。

2.培养型

电视节目制作人在为电视节目定位时,需要“老师”媒介形象;他们需要有某个方面的特定资历,但不是已经出名和有威望的人。电视节目会针对节目定位,对此“老师”进行声誉培养,让受众从认识——熟知——认同——跟随,形成潜在的注意力,产生潜在的注意力经济。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的乐嘉和黄菡。乐嘉,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黄菡,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教授、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领导研究会副秘书长。在《非诚勿扰》存在之前受众也许不会关注他们,在《非诚勿扰》的培养之后,受众才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二)顺从型

主持人在现场的一切应对话语及立场信念,“老师”的媒介形象都是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且会按照主持人思路知道嘉宾选手。同样将顺从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补充性和总结型。

1.补充型

在现场的诸多环节和主持人的临场发挥中,“老师”的媒介形象是一个检查者,在整个过程中,及时给与现场嘉宾或主持人意见的补充。例如江苏卫视的《非

常了得》:嘉宾通过对参与节目的选手们90秒的问话,来辨别对方的身份是真是假。主持人孟非、郭德纲负责引导选手和嘉宾;同时还有由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女主播柳岩、娱评人谭飞等“专家”们组成的观察团为选手提供帮助和提醒。

2.总结型

在现场的各个环节,或者在节目开始和结尾处,接着主持人的主持串词,对某个阶段或者整个阶段给予总结型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中的瞿炜老师,他是世纪佳缘的副总裁;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合办的《职来职往》中的雷明老师,他是北京晨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主任;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职场减压类节目《完美释放》中的李承鹏老师,他是新锐知识分子,中国社会评论家、杂文家、畅销作家,最具号召力的网络博主之一,超人气意见领袖,曾为中国最有名的足球记者、评论员,历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足球报》专题部主任。

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给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带来的真实感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分成多种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即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她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那么受众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媒介的“使用”。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媒介形象,才吸引了不同受众对于不同满足的追求,从而打破了主持人一揽全局,一语定终生式的传播模式,让类似受众的现场观察员——“老师”媒介形象,与主持人一起参与节目,不制造节目内容、不干涉节目发展形势,而仅仅是对节目中的某一点、某一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的还原了大陆综艺类节目的真实感。在虚假充斥的时代,也许真实性会让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走的更远。

三、“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对主持人功能的冲击

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得主持风格。在产生了视觉疲劳之后,主持人会转嫁到新的节目中,但是主持风格会伴随他一直下去。例如,赵忠祥在主持天津卫视的《王者归来》节目后,视觉上讲,像是一档晚会,听觉上讲,像是

《动物世界》一类的记录片。受众接受了其刻板印象,很难改变。然而,在“老师”媒介形象出现后,一个节目的风格,就很难再用一个主持人的性格衡量了,加入了多样性的“老师”,使节目多样化,不在拘泥于某一模式和形式之中。

然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以及与受众的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持人功能的不断弱化,这种弱化对于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是利是弊很难讲,不过却开启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周杨婧,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张春煌.嘉宾主持在电视节目中的功能和话语空间[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篇2: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何为形象?形象有内在和外在之分,二者通常构成一个整体,即整体形象。面对受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表现在其自身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思想认知等方面。而今,国内很多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模糊、良莠参半。其形象定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身定位模糊。有些节目的主持人,不能从节目本身的角度出发,定位显得十分盲目;在节目中哗众取宠,刻意模仿港台腔,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甚至对于某些人物和事件恶意诋毁,以上的种种现象与节目自身所想表达的内容皆相悖。第二,曲解外在形象定位。很多主持人对于自身形象存在重大的误解,认为只要外表打扮光鲜靓丽、妆容夸张、穿着个性就能展现主持人的好形象,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反而招致观众的厌恶与批评。由此可见,节目的成功与否对于主持人形象的包装塑造尤为关键。

二、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包装塑造的重要性

作为连接广大受众与节目本体之间的桥梁,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处于重要位置。主持人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受众对节目的喜恶,而对于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评判,受众的态度往往灵活多变。有些主持人很快就能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而有些主持人则会遭到受众的批评和质疑。对于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设计和策划,主持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包装具有关键性作用。其原因在于:第一,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与受众接受度有直接关系。成功的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通常有着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受众群体中享有很高的人气和接受度,从而引发节目的收视热潮。第二,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风格是节目风格的直接体现。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传声筒”,对节目本体有着重要影响,其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节目声誉的好坏。

由此可知,一档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要想取得成功,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对于一档同时享有优良口碑和高额度收视率的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制约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主持人与节目本体之间通常是相互作用的。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选用需依据节目特色而定,同样,作为一名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也需依照自身的风格和形象特色,找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电视节目,甚至为此改变自我,从而到达自身形象与节目风格的统一。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精神面貌、控场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包装塑造主持人形象就变得至关重要。

三、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包装塑造对策

(一)外在形象

1. 年龄的选择。

作为面向广大受众的,以提供娱乐为目的的大众性综艺娱乐节目,其受众范围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因此,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年龄必须迎合节目本身的受众定位,做到二者统一,使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2. 化妆的作用。

化妆是任何主持人站在镜头前,面对观众所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适当地化妆能够修饰主持人外形的某些不足,突出其优点,使其精神面貌更加饱满,在美观的基础上获取更高的审美效果,提高节目收视率。基于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本身所要求达到的娱乐目的,主持人的妆容应精致靓丽、活泼鲜艳,具有较强的时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

3.扎实的语言功底。互动是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主持人必须具备扎实的有声语言基础和播音功底。在对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形象包装时,必须注重主持人声音的包装塑造。主持人应做到吐字清晰、声音饱满圆润、语音语调准确无误、韵律优美、音色动听。

4.注重仪表着装。作为节目主体之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针对其仪表着装的包装和塑造十分重要。主持人的仪表着装能够为受众提供多种信息,如能反映主持人自身的审美品位、素质修养,反映一个国家的时尚趋势、经济水准等。主持人需体态优美、动作自然,不拿捏作态、无病呻吟,其形象应与节目的风格相协调,迎合观众的审美倾向。除此之外,良好适度的仪表着装有助于营造不同的节目氛围,取得更好的节目效果,提高节目的观赏性。

(二)内在素质

1.注重亲和力的塑造。亲和力是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通常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和善可亲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对受众所表达出的真诚、尊重的态度;二是客观公正、值得信赖的立场态度,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为受众所接受的主持能力,主要体现为主持人的表达、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力、感染力。由此可见,主持人在其态度真诚、判断公正、主持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越强,其亲和力就越强。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必须培养自身提高敏锐性,与受众打成一片;密切关注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感受到受众群体的期望和要求,及时表露受众的意愿,了解和把握受众的生活状态、文化素养等,不断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主持人必须树立真诚可亲的姿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为受众营造一个友好、平等的环境,使受众产生亲近感,积极地接收信息,才能产生亲和力。

2.增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素养中最关键的一环。主持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注重知识积累、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主持能力、完善主持技巧。优秀的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需同时具备相当的文艺理论知识及科学知识,在熟悉各种艺术形式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鉴赏力。此外,应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运用,规范有声语言的使用,做到语言逻辑鲜明、层次清晰、腔调饱满、语义合理。同时,还应具备强烈的受众意识,善于把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做到心系受众、服务受众。

3. 提高语言素质。

语言是主持人所想所表的外化符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目前,对于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主持人的书面语言理解力、记忆力、感受力以及即兴口语的生成和表达能力。主持人的语言要具备很强的感染力,要具备科学性、技巧性和审美性。与此同时,主持人也要善于把握语言使用的分寸,以免被冠上“煽情”“作秀”之名。

4. 增强现场驾驭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

主持人要善于控制和引导节目气氛,把控好节奏,不被节目所牵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场任何的突发意外和错误要做到处变不惊,做出正确的引导,及时补救现场,巧妙地使节目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此外,主持人还要依照节目的现场走向,做出得体的即兴发挥和表达,充分调动起观众和嘉宾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来烘托节目气氛,强化交流主题,引发受众的共鸣。善于即兴创作的主持人,往往使节目效果更加生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主持人具备敏捷的思维、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大量的舞台经验。例如,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的氛围往往欢快跳脱,这就要求主持人根据现场气氛及时迅速地做出适当的反应,以响应观众的需求,达到观众期待的节目效果。

5. 提升文化底蕴。

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包装,是指在对主持人形象进行包装策划时,应突出主持人的政治素养和艺术素养。主持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听取民声、反映民意,为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此外,主持人还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了解纷繁多样的艺术类型,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悟力,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要。由此可见,文化底蕴不仅是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进入节目、把控节目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建立互动、进行交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观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兰田.综艺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107-108.

[2]李翚.综艺娱乐节目应当强化的三种意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9-81.

[3]李娜.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及语言风格[J].媒体时代,2015(5):15-16.

[4]衣凤翱.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包装[J].枣庄学院学报,2011(3):123-127.

[5]刘颖,刘晓蕾.综艺类节目主持特色的形成[J].新闻前哨,2010(5):51-52.

[6]蒋桢.综艺节目主持群现象分析[J].媒体时代,2014(7):59-61.

篇3: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关键词】创新 文化 综艺节目

随着去年《中华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的热播,“文化与综艺嫁接”成为今年电视媒体圈关注的焦点之一。河北电视台自主创新研发的《中华好诗词》趁着荧屏上这股“文化之东风”,尝试将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与时尚娱乐手段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应当看到,类似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传承的同时,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本文结合创新思维在节目中的运用,来把脉国内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通病,试图寻求解决之方。

一、淡化记忆背诵之功,强化对文化形式内涵的理解与运用

与国内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相似,《中华好诗词》也是运用了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希望借此提升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并希望由此能够掀起全民诵读传统经典诗词的热潮。应当看到尽管这档节目娱乐性做得还不错,但是要说到知识性,还比较欠缺,仅仅体现了记忆力这个因素。观众刚开始还能集中注意力,记住几句诗,但从整体的观看体验分析,可以发现《中华好诗词》对经典诗词的诠释不够,目前基本停留在考察记问之学的层面上。诗词之美是大美,一念一境界,一文一风骨,平仄之间自有真意无穷。范曾给中国的诗词下了个定义:摩挲音、韵、律;通游人、鬼、神。相反这个节目对受众记忆力的压迫性很强,令人很快就失去耐心。而且节目对于诗词理解性的东西少,虽然也融合了一些文学、历史的故事性元素,运用了不少古典、流行的文化元素,还介入了一些哲学思辨,但却没有深入到这些文化哲学的内涵,只是看上去眼花缭乱、五花八门,节目着力点还是放在了娱乐元素的开发上。

目前在国内的同类文化综艺类节目中,能使大家印象比较深的都是汉字类节目。但是汉字类节目,如果只是强调背诵能力的考查,这个节目就很难立起来。而且题库总有枯竭的一天,节目甚至陷入为了出题而出题的怪圈。因此,文化综艺类节目需要修改得更为广谱化。仍以《中华好诗词》为例,相比于汉字,诗词的时空感更具体:诗词作者是谁,何时何地,什么事件情境,作者感情如何,典故和历史是怎样……节目完全可以精选几百首经典诗词,反复斟酌就足够了:围绕诗词这个核心,把里面的情感、背景充分地榨出来,把经典诗词与当下文化价值观的这种复杂性、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观照当今,古为中用之感。

由上我们可以深思:对于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何利用其丰富的内涵?对节目的开发、讲述的过程其实才是真正体味中华文化的过程。试问:如果我们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选手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背了多少文字类内容?拿了多少奖金之类的表面问题上,那我们这档节目的价值何在?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样的话我们和其他知识竞赛类栏目有何区别,我们靠什么持续吸引观众及积累收视资源?

二、摒弃老套追星手法,培养节目自身的“知识英雄”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即使冠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名号,这些节目往往是娱乐性十足,而文化味欠缺,甚至颇有点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之感。《易传》中说文化就是人文化成,“文”是知识的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化”。要求节目在“化”上下功夫,必然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些文化综艺类节目追求快节奏,密集娱乐的效果,多长时间就要出一个笑点,因此需要节目中能有带动人气的功臣。一些卫视相关节目中,很明显的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星的存在,对此电视台自然有收视率的考虑,但是弊端仍然明显。明星只要存在一天,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节目的娱乐性就会大于文化性。这对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节目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以《中华好诗词》为例,节目中请到了一些二线三线边缘明星,而真正的一线明星由于自身档期已满以及考虑播出平台影响力等现实因素,往往会拒绝国内二三线卫视的邀请。而如果二三线卫视仅仅请到相对应的二三流明星,那么这些台就被类似湖南台、浙江台等经常邀请国内一线红星的卫视直接比下去了。

为了避免给人上来短人三分的感觉,建议相关卫视推出、培养自己的知识英雄。这些传承中华文化的英雄,其实跟江苏台的婚恋英雄以及湖南台的娱乐英雄没有差别,都具备了唯一独创性的特征。并且从节目的进程来看,经过一个或者若干赛季的培养,这些卫视已经养成了一批自己的优胜者队伍,之后的节目就可以围绕优胜者做文章。如果节目曾经邀请了一些明星,完全可以用知识英雄与明星PK的形式,达成平民上位,明星自然被放弃的过程。这其实增加了节目的悬念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知识英雄自己的粉丝。而且从投入产出上面算,减少明星的出场减少了节目的成本,相反培养自己的知识英雄,可以增加节目自身的额外收益。

三、以情感化的表现吸引受众,打造能流傳久远的关键元素

文化综艺类节目抓的是社会“冰点”,即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弱势。这也导致了此类节目的受众面会偏窄,媒体关注度不高。而分析受众构成,可以发现关注此类节目的一定是对中华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人群。这些文化内容对于提升人的修养,对于个人精神领域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受众以及媒体的关注,就要开发相关节目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能从遥远的文化内容中,寻找到与今人内心相契合的兴奋点,则受众会更感兴趣,媒体自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档文化综艺类节目,能够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自然离不开特色鲜明的情与景的交融以及相应的环节设置。仍以《中华好诗词》节目为例,其给受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关键词是背诵和跳坑,前文有所论述。现在回想十年前的真人秀节目《超女》,很多人都会忆起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人的姐妹情,而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同样去年很火的《爸爸去哪儿》,父子父女之情估计是很多人能被触动的很重要的原因。国内卫视打造文化娱乐类节目,无论是明星还是自己的知识英雄,我们要着力挖掘他们自己身上的能够与观众共鸣的元素,这往往是情感的内容。因此对出场的新人的介绍短片,应该着力下功夫去打造,挖掘其对中华文化的真挚喜好之情,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婚姻之喜,家庭之乐等等。

四、利用全媒体,做好节目的整体推广和营销

除了上文所论述到的情感是影响受众以及吸引媒体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之外,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力,发挥全媒体效应,是打造文化类综艺节目品牌的关键步骤。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早已过时,类似《中华好诗词》这样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具有全民参与、化专为广的潜质。但是如果不借力其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此类节目的前景堪忧。当前最好的策略之一就是争取网络独家视频,广告商也会很在意这个节目的影响力、传播率和覆盖率。要利用各种媒介积极炒作,一方面邀约传统媒体的记者来参与炒作,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去制造话题,嵌入有影响力的移动客户端。还应指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作为各家卫视播出的重点节目,因此还需将视角铺展得更远一些、高一些,做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宣传,呼唤所有的华人同胞一同来节目中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在赏玩咏诵间,在动人意象中追溯我们血脉共同的根源,触摸传统文化的深远轻灵,体味贯穿上下千年亦将永存的美好情感。

综上可以发现,文化的力量在于心灵共鸣。当个体面临苦难的时候,中华文化能够给予失落者以希望和光明。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将经典文化中的情感意蕴作为开发重点,以唤醒更多观众的多角度关注,因为情感是无疆界的。□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小学音乐学科新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下一篇:烦人的秋雨作文